天弘基金的十大股东是谁?
天弘基金没有十大股东,天弘基金原则上只有五个股东,分别是:阿里巴巴持有51%天弘基金股份;天津信托持有16.8%天弘基金股份;内蒙君正持有15.6%天弘基金股份;芜湖高新投资有限公司持有5.6%天弘基金股份;**天瑞博丰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天惠新盟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天阜恒基股权投资合伙企业以及**天聚宸兴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四个有限合伙企业持有剩余的11%的股份。扩展资料:天弘基金股份变化:2014年5月29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核准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变更持有5%以上股权股东的批复》(证监许可[2014]536号)文件,主要内容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向天弘基金出资26,230万元,持有天弘基金51%的股权。2014年5月30日内蒙君正发布公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核准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向天弘基金出资26,230万元,持有天弘基金51%的股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阿里巴巴最新股东名单 阿里巴巴最大股东是谁?-贤集网
阿里巴巴全称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又称阿里巴巴集团,是以曾担任英语教师的马云为首的18人于1999年在浙江杭州创立。可以说没有马云就没有现在的阿里巴巴,于是很多人都以为阿里巴巴的最大持有者应该就是马云,那么真的是马云吗?下面贤集网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阿里巴巴最新股东名单阿里巴巴最大股东是谁?什么是股东?
一、阿里巴巴最大股东是谁
阿里巴巴日前向美国SEC递交年报,年报显示,截至2019年6月3日,阿里巴巴董事***马云持股为6.2%,为第三大股东;阿里巴巴董事*副**蔡崇信持股为2.2%,为第四大股东。截至2019年6月3日,软银持股为25.9%,依然为第一大股东;Altaba持股为9.4%,为第二大股东。
公告显示,阿里巴巴的合伙人人数目前是38名,和2018财年年报相比增加了两位,33岁淘宝和天猫总裁蒋凡首次进入该名单。除了蒋凡,相较于2018财年年报的合伙人名单,阿里巴巴研究员蒋江伟、集团副总裁宋洁新进,阿里“总参谋长”曾鸣则从名单中退出。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阿里巴巴目前实行的是合伙人制,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是湖畔花园合伙人制度,也就是说这里的最高权力机关其实是***,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其实就是不变的董事长。有人说阿里巴巴的格*就是铁打的经理人,流水的股东。总体来说就是阿里现在内部大多数的执行董事以及高管的职位都是阿里合伙人在担任,换句话说他们都是马云的人。
目前来看,日本软银集团和雅虎依旧是阿里巴巴最大的股东,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因为阿里巴巴目前是实行合伙人制度的,软银和雅虎等股东在阿里巴巴并没有任何的实权,只能够获得分红,目前阿里巴巴最大的掌权者依旧是创始人马云。
第一大股东:软银日本软银797,742,980股,占比34.4%
第二大股东:雅虎雅虎523,565,416股,占比22.6%
第三大股东:马云阿里巴巴马云持有206,100,673股,占比8.9%
第四大股东:蔡崇信阿里蔡崇信持有83,499,896股,占比3.6%
按不同的标准,公司股东可以分类如下:
1、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
以出资的实际情况与登记记载是否一致,我们把公司股东分为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隐名股东是指虽然实际出资认缴、认购公司出资额或股份,但在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等材料中却记载为他人的投资者,隐名股东又称为隐名投资人、实际出资人。
显名股东是指正常状态下,出资情况与登记状态一致的股东。有时也指不实际出资,但接受隐名股东的委托,为隐名股东的利益,在工商部门登记为股东的受托人。
以股东主体身份来分,可分机构股东和个人股东。机构股东指享有股东权的法人和其他组织。机构股东包括各类公司、各类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各类非营利法人和基金等机构和组织。个人股东是指一般的自然人股东。
以获得股东资格时间和条件等来分,可分为创始股东与一般股东。创始股东是指为组织、设立公司、签署设立协议或者在公司章程上签字盖章,认缴出资,并对公司设立承担相应责任的人。创始股东也叫原始股东。一般股东指因出资、继承、接受赠与而取得公司出资或者股权,并因而享有股东权利、承担股东义务的人。
以股东持股的数量与影响力来分,可分为控股股东与非控股股东。控股股东又分绝对控股股东与相对控股股东。控股股东,是指其出资额占有限责任资本总额50%或依其出资额所享有的表决权已足以对股东、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的股东。
另外,公司股东还可以分为大股东和小股东,当然,这是一组相对的概念。
以上就是贤集网小编为您讲解阿里巴巴最新股东名单阿里巴巴最大股东是谁?什么是股东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各大公司股东构成,请随时关注贤集网新闻。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买进上市针刑公司2%的股票,但力维委故特肥立安影还是是前10大股东,买卖有什红么规定吗?
有规定。对于大股东来说,购买个股存在一些规定: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百分之五以上的大股东增持在3日内编制权益变动报告书,向证监会、交易所提交书面报告,通知上市公司并予公告。如果持有上市公司超过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大股东增持可选择12个月内自由增持不超过2%股份,可先实施增持行为,增持完成后再向中国证监会报送豁免申请文件。若增持比例超过2%,应向全体股东发出要约,要约收购比例不低于5%。拓展资料:《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第八条持有或控制上市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减持股份的,应当按照证券交易所的规则及时、准确地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第三十九条持有、控制公司股份百分之五以上的原非流通股股东,通过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出售的股份数量,每达到该公司股份总数百分之一时,应当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两个工作日内做出公告,公告期间无须停止出售股份。十大股东指的是股份公司中持股比例最高的十个股东方。他们的股份有的是非解禁股(不可买卖,可以转让),有的是解禁股(可以上市交易买卖的)十大流动股东指的是可以买卖交易股份占比最高的十个股东方。(随便买卖的股份)现在股票软件上,一般都会给出两个数据,第一个,十大股东;第二个,十大流通股东。如果没有限售股,那么十大股东就是十大流通股东。如果有限售股,那么如果十大股东里,有一部分持有的股份是限售股,那么就要把这部分除掉再算十大流通股东。在A、B股股权设计机制里,十大股东和十大流通股东,虽然股东按股份数量占比排名,与同股同权机制是一样的,但在享有股东权利方面是有根本区别的。比如阿里,京东,小米等就是这种A、B股设计机制。在二级交易市场,我们散户的对手(机构)盘,通常就是十大流通股东里面的积极参与交易的部分机构。由于股价的上涨,需要资金主动推动。因而,十大流通股东中的机构力量,往往在实盘交易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股价运行的方向趋势。十大流通股东和十大股东的区别:两者区别表现在:一、股份数占比统计口径不同。十大股东按总股本数量统计的,指持有股份数量在总股本中所占比例的最新结构排名。十大流通股东按流通股数量统计的,指持有可流通股份在流通股总量中所占比例的最新结构排名。二、享有股东权利方面不同。根据公司法及公司章程,股东享有的股东权利,与所持公司股份比例相适应。这是”同股同权”的股份结构机制。个人建议:投资者持有或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达到百分之五后,其所持该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比例每增加或者减少百分之五,应当依照前款规定进行报告和公告。在报告期限内和作出报告、公告后二日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
日本的孙正义是阿里的最大股东,马云没有孙正义的股份多,为什么马云是亚洲首富而不是孙正义?
增值股和原始股的区别,马云也持有软银的股份
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
阿里巴巴早期的投资者包括由高盛、TranspacCapital、InvestorABofSweden、technologyDevelopmentFundeofSingapore组成的风险投资团,1999年10月,该财团联合向阿里巴巴投入500万美元。除此之外,阿里巴巴最大的投资者为日本软银,2000年和2004年软银先后注资阿里巴巴2000万美元与6200万美元。阿里巴巴此前三轮私募完成后,创业团队占47%的股份,富达约占18%,其他几家股东合计约15%,软银约占20%。在雅虎和阿里巴巴合作之后,雅虎将拥有40%的股权。如果不考虑一些机构投资者的退出,创业团队股权将被稀释到28.2%,富达稀释至12.8%,其他几家股东稀释至9%,软银稀释至12%。加上增持阿里巴巴股份,软银将持股阿里巴巴16%,成为雅虎与创业团队之外的第三大股东。在雅巴交易完成后,马云及其公司管理层手中的股票比例可将为28.2%,从而将第一大股东的位置让给了新加入的雅虎。但是如何保证其控股地位和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分析阿里巴巴的发展和马云的强势性格,绝对不会把阿里巴巴的控制权让给他人。在机制上如何实现呢?我们可从雅虎提交给SEC的8-K文件看出,雅虎将持有阿里巴巴201617750股普通股,约占阿里巴巴整体股份的40%,35%的投票权。雅虎为此付出的代价是10美元、雅虎中国的所有业务、雅虎品牌及技术在中国的使用权。
彻底退出阿里巴巴?2021阿里年报,主要股东名单已不见马云身影
7月27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了其2021财政年度报告,最受的关注的是,马云消失在阿里这份财报的主要股东名单上。
从近三年的年报可以看出,马云持有的股票数量在逐年减少,前年马云还持有6%的阿里巴巴股票,去年则减持了1.4%,套现66亿美元。
从另一个数据我们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果。
阿里巴巴2019年报显示,马云持股4.8%。蔡崇信持股1.6%,阿里巴巴所有董事和高层共持股7.4%,做个简单的减法可以知道阿里巴巴除马云之外的高管董事及蔡崇信持股3.6%。
文件显示,阿里巴巴所有董事和高层共持股2.3%,阿里巴巴董事*副**蔡崇信持股1.4%,合计3.7%,可见马云确实不见了。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一时口嗨酿成大错,导致蚂蚁集团上市被暂停之后,马云就变得很低调,传出来的消息越来越少,而马云在辞去阿里巴巴董事会职务之后,在公众面前露面的时候就更少了。
在这种背景下,今年马云直接从阿里巴巴的主要股东名单上消失,难免引起市场的猜测和议论。
早在去年9月份,马云就辞去了阿里巴巴提名委员会**、委员和董事的职务,正式全面退出阿里巴巴的高管层。
而从财报中可以看到,无论董事会成员,还是高管成员,确实都没有看见马云的名字。
如果说从高管层退出,是职务上与阿里巴巴划断,那么从大股东名单中消失,很容易让人视为从股权上彻底与阿里巴巴划断。
以阿里巴巴的股价来计算,马云去年手上持有的10亿多股阿里巴巴普通股价值高达240亿美元,这笔接近1500多亿人民币的财富,可以做很多事情,但很难什么都不做。
这个说法或许不是很容易理解,但是仔细思考下,马云拿着套现的1500亿人民币干什么?存在银行?还是投资什么项目?
这笔钱无论放在什么地方,都会引起轰动,对市场造成影响,但我们会发现并没有上述情况发现。
这种异常只有两个可能:
第一种可能大魔王在以前的文章中涉及提过,马云在今年曾经传出质押大量阿里巴巴股权给高盛、瑞银和瑞信等顶级投行,但是传闻中的资金用途比较扯淡,主要用于购置房产、私人飞机和商业。
但是从这次年报的机构持股数量来看,瑞银和高盛的持股数确实大幅增加,也给这个说法增加了可信度。
但是这两家机构的增持股数和马云消失的10亿股相比只是九牛一毛,杯水车薪而已。
所以大概率来说,马云或许并没有抛光手中阿里巴巴的股票,只是他持有的股数已经低于披露要求而已,因为马云现在既不是集团高管或董事,也不是集团决策者,持股总数在去年就已经低于5%,所以年报并不需要披露他的具体持股情况。
这次年报披露的内容里,其实还有一个更值得关注的内容,比马云持有的股份情况更重要,那就是阿里巴巴2021财政年度报告中的阿里巴巴合伙人名单。
对阿里巴巴略有了解的网友应该都知道合伙人才是阿里巴巴的权力巅峰,这38个人就相当于阿里巴巴的最高决策机构,而名字后带有小十字架的6个人则是合伙委员会的成员,等同于阿里巴巴这家巨无霸企业的某*常委,而马云和蔡崇信是阿里巴巴合伙委员会的长期成员,终身制!
阿里巴巴的人事、财政等核心权限,剥开层层复杂的管理机制表皮之后,会发现其实一切都牢牢掌握在合伙委员会的手上。
在一般的公司,董事会权限最大,是根据股份多少来进行董事席位的分配,但是阿里巴巴不同,董事会成员是由合伙人提名选举产生。
合伙人不提名,你就选不上,即便你是大股东的人,这招将人事权牢牢捏在了合伙人手上。
有人会问,阿里巴巴合伙人只拥有董事提名权,而没有决定权,万一股东不同意怎么办?
马云早就做好了防范措施,根据阿里巴巴的章程,虽然合伙人提名的董事,需要得到股东会半数以上的赞同票,才能当选为董事会成员,但是如果阿里巴巴合伙人提名的候选人没有被股东选中,或选中后因任何原因离开退出董事会,则阿里巴巴合伙人有权指定临时董事来填补空缺进行过渡,直到下届年度股东大会召开。
不仅如此,当阿里巴巴合伙人所提名董事成员不够简单多数低于半数或以上,阿里巴巴合伙人有权指定不足的董事会成员,以保证董事会成员中简单多数(即半数)是由合伙人提名。
换个简单的表述就是合伙人提名的名单如果股东会没有通过,那么合伙人可以直接指定人选——股东敢不给面子,合伙人就敢连过场都不走……
而且为了防止公司章程被修改,合伙人的权限被削弱,阿里巴巴还有特别规定,
如果要修改章程中合伙人关于董事会的提名权和相关条款,必须要在股东大会上得到持股比例表决权95%以上的出席股东的同意。
不算阿里巴巴管理团队,甚至不算合伙人持股,就只算马云和蔡崇信的持有股份都长期在5%以上,所以意图拿到95%以上的表权决,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更不用说马云和蔡崇信还借助VISTA信托的特殊性,可以通过控制BVI公司(比如JC地产、JSP投资等),保留其对阿里巴巴的控制权和决策权。
2014年阿里巴巴谋求重新上市的时候,港交所不允许双重股权结构,阿里巴巴要么改变合伙人制度,实行同股同权,要么放弃在香港上市。
马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保留合伙人制度,远赴大洋彼岸的美国上市。
回首再看,马云对今日困*的预判和未雨绸缪,实在高明。
不管是否退出阿里巴巴管理层,或者卖光阿里巴巴的股票,其实都是障眼法。
阿里巴巴,始终是马云的阿里。
→ 一个市值万亿的企业,靠克扣员工社保才能盈利,存在意义在哪儿?
→ 2021年金融圈最魔幻的沙雕梗出现了!
→ 巨亏百亿,经济倒退12年!曾被全球疯抢的奥运会,为什么越来越凉
阿里巴巴股份持有排名?
阿里巴巴第一大股东是孙正义的软银集团,第二大股东是雅虎公司,其次才是马云、蔡崇信这些创始人。另外,阿里巴巴员工持股达26%。
阿里的价值观考核,考了个寂寞? - 知乎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刻画阿里巴巴的基因,非“价值观”莫属了。
自1999年成立至今,马云在内部会议和讲话中曾多次强调价值观,并称价值观是阿里的立身之本,是整个大厦的水泥。事实上,阿里在价值观建设上的确也大量投入,从“独孤九剑”到“六脉神剑”再到“新六脉神剑”,不仅是反复锤炼价值观,更不断尝试基于价值观进行精细考核。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阿里多次发生颠覆大众认知的事件(如月饼门、代考门等),曾经备受推崇的价值观也开始遭到外界的质疑,似乎有“塌房”迹象。
基于个案探究阿里是否在坚持他们宣传的价值观,其实毫无意义。对于一个大厂,你总能找到人家阳光下的阴暗角。不妨把问题聚焦为——阿里的价值观究竟有没有真正考核起来?
这个问题是个巧妙的“杠杆解”,因为没有考核的约束,就不会有行动的执行。
迄今为止,阿里的价值观历经三个版本,迭代过程紧紧围绕战略与组织的变迁,准确反映使命与愿景的指向(如图1)。更有意思的是,每次价值观的出台,都有一个关键人物的推动。从内容上看,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企业标杆。
1999年成立之初,阿里的定位是“中国供应商”,主要布*B2B业务。为了支持业务战略,阿里形成了“中供铁军”为主的组织架构。这是一个典型的“单体企业”,强调超强执行力。其中,“中供铁军”的影响力相当深远,以至于当下互联网企业但凡提及BD,必然绕不开这个标杆。
当时,阿里确立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愿景是“做一家80年的公司、成为世界十大网站之一、只要是商人就一定用阿里巴巴”。这段创业期,在GE(通用电气)有17年工作经验的关明生的加入,推动了阿里的价值观管理实践。
2001年,在关明生的提议下,以马云为首的创始人团队共同提炼出了1.0版本的价值观——“独孤九剑”,内容为创新、激情、开放、教学相长、简易、群策能力、专注、质量、服务与尊重。这九条价值观大多产生于真实的业务场景,都是遇到的问题的梳理与提炼,价值观的标签体现出浓浓的“执行色彩”。
2003年,马云为了寻求新的增长点,开始布*C2C业务与在线支付业务。这个时期,由于业务开始多样,阿里由“单体企业”变成了“多元化企业”,组织结构也变得更加复杂,对于价值观有了新的要求。此时,阿里团队发现“独孤九剑”的这种由创始人团队讨论形成的价值观,在后续内容理解、信息传递和落地执行时有绕不过去的诸多困难。
2004年,在微软担任HRBP的邓康明加入阿里后,启动了价值观升级。在阿里成立5周年时,马云同时宣布将愿景升级为“成为一家持续发展102年的公司”,并提出了2.0版本的价值观——“六脉神剑”,内容为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诚信、激情、敬业。整个价值观延续了“阿里味”,但变得更加包容、沉稳。
除了内容的变化,这版价值观最大的改变就是其产生方式。据说,邓康明专门组织了一次由两百位中层管理者参加的会议,经过两天的共同讨论和创作,才形成了贯穿了阿里此后十五年时光的“六脉神剑”。
2008年,阿里启动了“大淘宝”战略。而后,为了更快适应行业的快速发展,2011年,阿里进一步将战略升级为“大阿里”战略。为了配合战略发展,2015年阿里对组织架构也进行了变革,升级为“小前台+大中台”的模式。这种组织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是,阿里已经不简简单单是个“多元化企业”,更像是一个“商业生态(BusinessEco-system)”。
2016年,马云首次在合伙人会议上提出类似生态的“经济体”概念;2018年6月,又提出了伴随着“经济体”概念的升级,使命、愿景、价值观都要升级;2018年8月,在合伙人讨论会上,明确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不变,但丰富了“2+1”经济体愿景——“成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到2036年……”。
此时,价值观的升级也被提上日程。2019年9月10日,阿里成立20周年会上,马云宣布了3.0版本的价值观——“新六脉神剑”,内容为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因为信任,所以简单;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今天最好的表现是明天最低的要求;此时此刻,非我莫属;认真生活,快乐工作。此版价值观的内容是选用了阿里的六句“土话”,从内容上分析,也将指向收敛到了一些底层逻辑上。
从提出价值观升级的想法到最终价值观成型,阿里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共举行了5次合伙人专题会议;累计有467名组织部成员参与了海内外9场沟通会;全球各事业群不同年龄、岗位、职级的员工都参与了调研,给出了近2000多条反馈建议。
为了能够对价值观进行有效的约束,阿里有配套于价值观的考核制度。而随着阿里价值观内容的变化,配套的考核制度也发生了几次变化。
2001年推行“独孤九剑”后,阿里就开始实行价值观考核。但是从各处披露出的信息来看,此版价值观考核的方式、评价等级等都没有明确的标准,考核制度非常模糊。
2004年推行“六脉神剑”后,阿里开始实行通关制考核。6条价值观都需要考核,每条价值观从5个维度进行细化,每个维度对应不同的考核标准,实际最低分为0分,最高为5分。若某项分数为异常的低分(0分、0.5分)或高分(4分及以上),则需要提供案例举证。根据价值观的评分结果,分为了4个等级:优秀(27-30分)、良好(23-26分)、合格(19-22分)和不合格(0-18分)。
2013年,仍在“六脉神剑”时期,阿里将考核方式修改为ABC档位制。这种考核取消了对每条价值观的维度划分,即先对每条价值观进行ABC评级,再汇总评分,然后对汇总后的评分再次进行ABC评级。换句话说,以前需要为6*5=30个二级维度打分,现在只需要对6个一级维度打分,无疑极大程度简化了考核。总评为A档和C档的员工,同样需要提供多个方面的案例支持及综合评价描述。
在应用上,此时的价值观考核被明确与业绩考核形成两个序列,共同作为年底的绩效考核成绩。价值观的评级影响年底的奖金与股权,职级晋升和薪酬则由业绩考核决定。
2019年推行“新六脉神剑”后,考核方式变为“0-1”打分制。有意思的是,明面上是简化了考核,实际上却有新的复杂性。6条价值观中有5条价值观需要考核,每条价值观下细分为4个行为项,共计5*4=20项。对每个行为项进行0或1评分,做到就是1分,没有做到就是0分。最后,20项的分数相加,得出员工的价值观总分,并进行定档:A档(16-20分)、B档(11-15分)和C档(0-10分)。
从阿里价值观的内容和考核制度的演变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规律——阿里希望将价值观考核作为一种管理制度,所以他们会在可操作性上不断优化。
从通关制开始,阿里就引入了“行为锚定法”进行价值观考核,即将价值观按照行为从高到低分为几个等级进行评分。从最开始的30条打分,到后来的6条打分,再到最后的20条打分;从最开始的5分制,到后来的ABC档位制,再到后来的“0-1”打分制;从最初的“优秀→不合格”4档归集,到最后ABC的3档归集……阿里始终在拿捏考核成本和考核效果之间的平衡点。
穆胜咨询在脉脉、知乎等平台上以“价值观”“文化”等相关词汇进行了搜索,筛选出了其中表明自己是(或曾经是)阿里员工的发帖,并对其关于价值观考核执行情况评价进行了统计。加上在线下对阿里员工和前员工的访问,我们总共抽取了36个样本。
在这些样本中,我们发现有75.0%的人认为价值观考核是“假刀假枪走过场”,19.4%的人认为价值观考核是认真评分,5.6%的人“说不清”价值观考核是否认真评分(如图4)。
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又选取了部分人员进行深度访谈,他们对于阿里价值观考核有以下几方面的评价:
当然,有19.4%的样本依然认可价值观考核,他们普遍职级较高。一位受访者认为:“价值观考核可以每次打分都一样,但必须要有,这是一种灰度的管辖空间。哪些人有阿里味,我们是能闻出来的。”
那么,对价值观到底应不应该考核?如果考核,又该如何进行考核呢?穆胜咨询创始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穆胜曾在阿里女员工事件发生后发表了一篇名为《穆胜评阿里女员工事件——价值观,YYDS!?》的热评,其中对价值观若干评价至今读起来依然发人深省:
阿里巴巴分大股东的软银,雅虎,持有50%以上的股权,事实是这样吗?
根据相关权威文件批露,截至2017年6月9日,马云持有178,272,449股,持股比例为7%;为阿里巴巴第三大股东;阿里巴巴集团董事*执行副**蔡崇信持有65,144,622股,持股比例为2.5%。而阿里管理层一共持有270,369,948股,持股比例为10.6%。
阿里第一大股东软银,持有阿里巴巴集团746,998,571股,持股比例为29.2%;第二大股东雅虎持有383,565,416股,持股比例为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