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恒铭达电子IPO审核被取消,重度依赖富士康且毛利异常;顺络电子电感价格稳定;铂亚信息拟1.23亿收购广州远超100%股权
1.重度依赖富士康且毛利异常,恒铭达电子IPO审核被取消;
2.电阻,电容涨价系成本回归,顺络电子电感价格稳定;
3.完成近百款新品研发,圣邦股份上半年净利增长26%;
4.可控硅芯片晶圆涨价3%-5%,捷捷微电预计今年芯片产能达160万片;
5.欧比特全资子公司铂亚信息拟1.23亿收购广州远超100%股权;
6.汽车电子芯片收入增长,四维图新半年度净利同比增长35%;
7.新产品良率不及预期莱宝高科上半年净利下滑13.15%;
1.重度依赖富士康且毛利异常,恒铭达电子IPO审核被取消;
集微网消息(文/Lee),8月21日,证监会发布公告,鉴于苏州恒铭达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铭达)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核查,决定取消第十七届发审委2018年第129次发审委会议对该公司发行申报文件的审核。
专注消费电子功能性器件
恒铭达自2017年9月份在证监会网站披露招股说明书,公司拟在深交所公开发行不超过3037.8万股,计划募集资金5.41亿元,投向电子材料与器件升级及产业化项目,保荐机构为国金证券。
2018年3月20日证监会对恒铭达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提出了若干条反馈意见,恒铭达于5月11日更新了招股说明书。
重度依赖富士康
恒铭达公司官网显示,公司的直接客户主要为消费电子产品终端品牌商上游产业链的制造服务商、组件生产商,包括富士康、和硕、广达、仁宝、立讯精密、淳华、嘉联益、莫仕、信维通信、瑞声科技、歌尔股份等,产品最终应用于苹果、华为、小米等知名消费电子产品终端品牌商。
2015年-2017年,恒铭达营业收入3.06亿元、3.18亿元和4.5亿元,同期净利润为6118.52万元、6642.2万元和1.02亿元。
根据招股书披露,恒铭达报告期内前五大客户合计销售金额分别为1.99亿元、2.17亿元和3.21亿元,占公司各期营业收入之比分别为65.13%、68.16%和71.48%,显然公司获取营业收入的客户集中度有些偏高,或存一定的市场风险。
在前五大客户之中,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企业(以下简称:富士康)在2015年位居公司的第二大客户,而在2016年和2017年则占据了第一大客户的地位,报告期内公司从富士康获得的销售收入分别为5,742.04万元、1.36亿元和1.94亿元,占各期营收之比分别为18.78%、42.77%和43.20%,双双持续显著增长,报告期末其营收占比已经接近50%。
导电屏蔽材料供应靠外商
吸波材和覆铜板是恒铭达必须采购的重要导电屏蔽原材料。报告期内,恒铭达导电屏蔽材料的前五大供应商向公司合计提供导电屏蔽材料的金额分别为4,977.65万元、966.46万元和1,260.04万元,分别占公司各期导电屏蔽材料采购金额之比为91.49%、73.71%和85.25%,显然存在供应商集中度较高的问题。
其中,外商RogersCorporation及其关联企业(以下简称:罗杰斯)向公司供应导电屏蔽材料的金额分别为1,752.20万元、572.84万元和888.24万元,占各期公司导电屏蔽材料采购金额之比分别为32.21%、43.69%和60.09%,是2015年公司导电屏蔽材料供应商的第二位,此后两年位都列该类供应商的第一名。报告期末,罗杰斯向恒铭达提供的导电屏蔽材料占公司该类材料的采购金额已经超过60%,或已形成依赖性。
毛利率明显异常
报告期内,恒铭达的毛利率远高于各期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平均值,而且在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平均毛利率呈持续下降趋势的情况下,公司的毛利率反而持续上涨,与同行业可比企业毛利率的变动趋势完全背离。此外,公司产品的销售单价持续下滑,而已销售产品的平均单位生产成本显著上升,毛利率却逆势大涨,或存财务造假之嫌。
据招股书披露,恒铭达的毛利率在报告期内分别为36.62%、40.53%和47.21%,呈持续显著上涨趋势。与之相比,四家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同期的毛利率平均值分别为32.83%、31.02%和30.60%,反而持续下滑。显然,公司报告期内的毛利率变动趋势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的平均毛利率变动趋势完全相背,明显不合理。
高新企业认定或生变
招股说明书显示,恒铭达于2016年11月取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国家税务*、江苏省地方税务*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证书编号GR201632002250),有效期三年。2016年12月,惠州恒铭达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国家税务*、广东省地方税务*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证书编号GR201644006794),有效期三年。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恒铭达及其子公司2016年、2017年、2018年适用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5%。
虽然公司在2016年申报的时候,各项指标都符合高新企业的申报要求,但仔细便发现,恒铭达的高新和科技成分并不高。截至2017年12月31日,恒铭达员工总数为850,从员工受教育程度来看,本科及以上仅有60人,占总人数一成都不到,这样的企业高新成色可见一斑。
恒铭达招股说明书表示,若公司及子公司未来不能继续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或国家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作出调整,可能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净利润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电阻,电容涨价系成本回归,顺络电子电感价格稳定;
集微网消息(文/Lee),顺络电子近日接待接待深圳熠星投资等共82家机构调研。顺络电子表示,2018年半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3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7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0.20%。销售收入及利润情况创历史新高。
以下是顺络电子回答调研提问的主要问答:
1.公司上半年电感业务的经营情况?5G对电感的需求会有多大的影响?
(2)2018年电感价格相对稳定,5G技术普及将对电感用量需求增加,对公司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
2.公司01005电感的用量和价格情况是怎样的?
顺络电子:01005电感产品属于小型化、高精度产品,代表未来一代的电感产品技术,公司目前已具备量产出货能力。未来单机用量预计较0201现有用量将有所增长,产品价格亦较原有产品有优势,后期将逐步导入5G及模块产品当中;未来随着应用端配套产品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5G市场的发展,市场空间会逐步打开。
3.信柏陶瓷目前经营情况如何?
顺络电子:信柏陶瓷本年度产品结构有变化,陶瓷指纹片产品正在逐渐减少,目前主要是以陶瓷后盖、陶瓷穿戴产品及其他产品为主。
信柏陶瓷之电子陶瓷业务属于新型材料应用行业,从工艺方面及客户方面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及客户对新材料的认知及产品认证需要时间。2018年上半年,信柏陶瓷着力于解决产品技术问题,目前已有成效,未来收益可期。
4.公司募投微波器件项目延期的原因?
顺络电子:微波器件项目投入主要应用于5G应用市场领域,目前5G应用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且微波器件项目涉及到新设备、新技术的选型及引进,设备调试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该项目投资进度整体放缓,公司将根据5G项目进展情况分步投入。
5.陶瓷背板产品的技术难点在哪里?
顺络电子:因陶瓷材料耐磨程度高,故成型打磨属于技术难点,致使产品良率较低,成本偏高。公司目前较市场上其他厂家,优势在于可以将公司的其他电子元器件产品整合至陶瓷后盖板,提升产品附加值。目前陶瓷后盖市场的问题在于产品技术问题的解决、成本控制以及终端客户对产品的认证。
6.公司产能利用率如何,是否存在可以导入新客户的生产空间?
顺络电子:公司去年的新增产能得到了充分释放,目前产能利用率较为充分。产能按照生产计划持续稳定增长,市场环境供需稳定,如有扩产满足客户订单的需要,亦可及时响应。
7.电感产品会不会像电容、电阻一样涨价?
顺络电子:(1)电感产品今年的价格相对稳定;
(2)电容、电阻涨价系合理利润空间下的成本回归,电感产品相对来说盈利能力较强,且供需较为稳定,预计价格将维持稳定趋势;
(3)大尺寸电感产品由于经过多年的降价,盈利空间在逐步缩窄,市场供给相对减少,未来不排除存在涨价的可能性。
8.公司电子变压器产品的进展情况?
(2)公司的电子变压器目前占营收比重较小,预计未来几年的营收比重在可预期范围内有较大的增幅,并且会占有一定比重。
(3)未来随着汽车电子智能驾驶的进一步发展,电子变压器终端的市场规模会有大幅度提升,未来市场应用空间体量可观。
9.公司在无线充电方面主要做什么产品,体量怎么样?
顺络电子:公司从2012年开始涉足无线充电,主要做中高端品牌的无线充电线圈,可供应的无线充电线圈产品包括发射端及接收端。
(1)目前公司无线充电发射端产品主要出口给国外客户;
(3)无线充电产品对产品质量、安全性及转换率有很高的要求,公司产品能够满足客户需求,公司看好未来无线充电产品市场发展。
10.公司与村田相比是靠价格取胜的吗?
顺络电子:公司产品与村田产品在同一平台竞价投标,依靠产品技术、产品质量及服务优势与其他国外同行同台竞争。
11.人民币贬值对公司是否有影响?
顺络电子:公司的进出口业务外汇影响相互抵消,总体来说,人民币贬值对公司影响不大。
12.公司目前产品结构如何,公司产品是标准品还是定制品?
顺络电子:公司电感产品方面,英制0201电感出货占比较高,剩余出货电感产品涵盖各尺寸产品。公司电感产品属于标准品;电子变压器、无线充电线圈、PCB产品、LTCC产品及精密陶瓷产品为定制品。(校对/尔目)
3.完成近百款新品研发,圣邦股份上半年净利增长26%;
集微网消息,8月21日,圣邦股份发布2018年半年报,公司2018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2.84亿元,同比增长26.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97.21万元,同比增长26.01%。
报告期内,在技术研发方面,圣邦股份完成了近百款新产品的研发,涵盖信号链及电源管理两大产品领域,并申请了6件相关技术专利;在人才和研发团队建设方面,圣邦股份通过收购资产,在大连组建了新的研发团队,同时从海外招聘了业界知名的技术和管理专家加入公司,增强了研发实力。
随着物联网、智能家居、人工智能、5G等新市场的发展,各类智能设备对芯片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圣邦股份表示,根据相关市场的需求变化趋势,并基于公司芯片产品高性能、低功耗、小尺寸、高可靠性等方面的技术积累和优势进行了相关芯片新产品的规划,并展开了相应的研发工作。
4.可控硅芯片晶圆涨价3%-5%,捷捷微电预计今年芯片产能达160万片;
集微网消息(文/Lee),捷捷微电近期披露了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基于原材料等因素影响,自2018年2月1日起,捷捷微电对可控硅芯片晶圆和成品的价格作适当上浮,涨价幅度在3%-5%之间,防护器件基本保持原价。
捷捷微电表示,预计今年公司芯片产能利用可以达到160万片(4寸片),目前公司传统标准化产品可在1周内交货,新的产品或定制产品,晶闸管系列7-8周,防护器件5-6周内可以完成交货。
以下是捷捷微电与投资者问答的具体内容:
1.公司募投项目之一的“功率半导体器件生产建设项目”的情况?
捷捷微电:功率半导体器件生产建设项目总投资18,696.00万元。新建电力(功率)半导体器件芯片生产线1条,配套器件封装线1条。年产出Φ4英寸圆片42万片,用于公司生产各类电力电子器件芯片45,850万只,自封装电力电子器件4.28亿只。截至报告期末,功率半导体生产线建设项目累积投资金额17,917.76万元,投资进度为95.84%,目前主要工程处在验收期,主要工程量为设备安装调式及验证,预计年内完成试生产,建成投产后第三年达到设计产能。本项目目前尚未产生效益,预计2021年达到预计效益。谢谢!
2.公司产品的交货周期情况?
捷捷微电:公司目前传统标准化产品可在1周内交货,新的产品或定制产品,晶闸管系列7-8周,防护器件5-6周内可以完成交货。常规性定制产品,例如公司主要客户正泰等,公司会根据年度需求量有计划库存备货量,以确保客户的第一时间交期。谢谢!
3.公司目前的MOSFET产品的情况和未来的发展?
捷捷微电:公司于2017年成立的MOSFET事业部,研发团队设在无锡市传感器产业园,主要负责芯片设计和产品规划,目前8寸芯片流片通过中芯国际,6寸芯片流片通过四川广义公司等,器件封测在启东(捷捷微电),今年上半年实现少量销售,毛利率接近20%。
量产与业绩预期还需要较长的周期,力争在2020年实现部分量产。公司在启东经济开发区新拿的土地是作为“电力电子器件生产线项目”的实施地点,此项目主要为MOS和IGBT产品,该项目近期刚通过环评,取得土地证,总平图规划等,预计基础设施于今年9月份开工建设,明年9月底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公司充分考虑到IDM是功率半导体器件核心竞争力要素之一,同时结合该项目的芯片产线(8寸线)投资大、周期长等关键因素,近期芯片还是以流片为主,公司会适时作出规划与安排,敬请投资者关注公司相关的公告。谢谢!
4.为什么公司的毛利率水平这么高?
捷捷微电:公司通过多年技术积累、产品升级、定制化生产,个性化服务和替代进口等,公司产能、品质等均得到了提升,公司毛利率保持稳定且相对较好的水准,主要原因是公司作为规模偏小的民企,选择了一款适合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晶闸管功率半导体系列产品,并一直专注于功率半导体主业发展,前期侧重芯片设计与制造,较好地掌控其核心部分,并通过IDM一体化的运营模式,具备替代进口可持续能力,同时,公司产品在应用领域、定价和成本控制等优势,相比国外同类产品具备一定的性价比,目前公司系列产品价格为国外同类产品的70%左右。基于公司晶闸管系列产品应用领域等,未来几年的赢利能力具备可持续性。谢谢!
5.公司各类下游客户的占比情况?
捷捷微电: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家用电器、漏电断路等民用领域;无功补偿装置、电力模块等工业领域;通讯网络、IT产品、汽车电子等防雷击和防静电保护领域。按照产品的应用领域的不同,大致分为这几个类别:白色家电、小家电、漏保、电力电子模块、照明、安防、通讯、电表、汽车电子、电动工具和摩配等。白色家电占比大约12%,电动工具占比大约10%,汽车电子占比大约3%,安防占比大约10%,电表占比大约5%,小家电占比大约17%,低压电器占比大约20%,照明占比大约6%,通讯占比大约6%,电力模块占比大约5%等。谢谢!
6.公司产品芯片的自用和外销比例?
捷捷微电:公司是集芯片生产,器件生产,封测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生产的芯片用于晶闸管系列的产品芯片,约70%用于自封,约30%卖给封装企业;防护器件(二极管)系列的产品芯片,约40%用于自封,约60%卖给封装企业,总体上芯片的自用封测率接近60%,今后几年会有年提升。谢谢!
7.公司主要产品晶闸管和防护器件的技术难度和行业门槛?
捷捷微电:从芯片生产工艺与工步等角度来看,晶闸管芯片生产周期平均为35天,要经历6-8次光刻,相比6寸线的MOS芯片的生产周期要长一点,相比其他分立器件生产周期长、工步多、工艺较复杂等,具备一定的技术难度和行业门槛。公司目前防护器件芯片的生产周期平均为25天,要经历4-5次光刻,相对工艺比较复杂,生产周期长,公司部分芯片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器件的封测对装备的依赖性相对要高,公司这几年在这方面作了一定的投入(包括募投项目建设内容)。(校对/尔目)
5.欧比特全资子公司铂亚信息拟1.23亿收购广州远超100%股权;
集微网消息(文/Lee),8月20日,欧比特发布公告,经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欧比特全资子公司广东铂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铂亚信息”)近日与自然人孙鹏、关锐明、许建闽(以下简称“交易方”)签订《股权转让协议》,铂亚信息拟以自有资金人民币12,300万元的含税总价购买交易方合计持有的广州远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远超”)100%的股权。
据披露,广州远超2018上半年营业收入为2,191万,净利润为116万,2017年营业收入为4,098万,净利润为511万。
广州远超经营范围包括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计算机批发;计算机零配件批发;电子产品批发;安全技术防范产品批发;电线、电缆批发;计算机零售;通信设备零售;安全技术防范产品零售;电子产品零售;通信线路和设备的安装;智能化安装工程服务;保安监控及防盗报警系统工程服务;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服务;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计、施工、维修。
广州远超承诺,公司2018年度、2019年度、2020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孰低原则)分别不低于1,300万元、1,560万元、1,880万元。
欧比特表示,广州远超是一家专业从事系统集成、视频监控的高新技术企业,一直致力于向**及企事业单位等行业客户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本次对外收购属于横向收购,将有助于子公司铂亚信息与广州远超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增强行业竞争力,提升安防业务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符合公司战略发展规划,有利于铂亚信息及母公司的长远发展。(校对/尔目)
6.汽车电子芯片收入增长,四维图新半年度净利同比增长35%;
集微网消息,8月21日,四维图新发布2018年半年报,公司2018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9.90亿元,同比增长18.7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3亿元,同比增长34.54%。
此外,四维图新预计2018年1-9月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4亿至2.22亿,同比变动10.00%至40.00%,计算机应用行业平均净利润增长率为15.56%。
四维图新表示,业绩增长主要是汽车电子芯片和导航收入增长所致。
据公告披露,报告期内,四维图新新一代汽车信息娱乐系统IVI芯片出货量和第一代车载功率电子芯片出货量持续提升,新一代智能座舱系统主控芯片、MCU(BCM)车身控制芯片、TPMS胎压监测系统芯片等汽车电子芯片产品研发工作快速推进。
报告期内,四维图新IVI产品在巩固国内后装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前装市场份额继续增长,多个前装车厂项目进入量产阶段。但是受行业环境及市场竞争影响,四维图新芯片产品出货价格面临较大压力。
截至目前,四维图新全资子公司杰发科技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芯片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车厂在前装领域采用,并连续多年占据国内后装市场50%以上的市场份额。同时,杰发科技也在积极布*其他汽车电子芯片方向,并将陆续推出智能座舱系统芯片、MCU(BCM)车身控制芯片、TPMS胎压监测芯片等新产品。
四维图新表示,为进一步落实产业链上下游以及软硬件一体化整合战略,面向车载芯片硬件领域,通过收购杰发科技,具备了为车厂提供高性能汽车电子芯片的能力,为面向自动驾驶等应用领域进行新产品研发,打造从软件到硬件的自动驾驶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能力奠定基础,也成为目前国内首家面向自动驾驶在高精度地图、高精度定位、算法、芯片、大数据等关键节点布*的企业。
7.新产品良率不及预期莱宝高科上半年净利下滑13.15%;
集微网消息,8月21日,莱宝高科(002106.SZ)发布上半年业绩公告报告显示,莱宝高科于本期内实现营收约19.5亿元,同比增长17.8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5500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3.15%。
除去消费类电子产品季节性需求波动等综合因素影响,关于报告期内净利润下滑,莱宝高科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大尺寸一体化电容式触摸屏新产品良率爬坡,成本较高导致产品销售毛利同比下降影响所致。
对此,莱宝高科表示未来会积极适应上述市场需求形势变化,持续加大新结构的OGM产品,多功能光学膜层(AR,AG,AF等),柔性TFT阵驱动基板,车载触摸屏等新产品的开发。
值得一提的是,莱宝高科在本报告期内因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化带来部分汇兑收益。
END
?点击链接,H5了解更多集微峰会信息
欧比来自特玉龙芯片不能量产是什么原因
欧比特玉龙芯片不能量产是因为公司芯片订单数量太少。欧比特研发的玉龙YULONG系列人工智能芯片,具有高性能高可靠,低功耗的特点,可面向航空航天,智能安防机器人10.400,0.17,百分之1.66,AIoT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应用场景。欧比特玉龙芯片的特点欧比特主要从事宇航电子,微纳卫星星座及卫星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制与生产,公司将人工智能芯片技术及AI算法研究视为引领未来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并提供了灵活多样的硬件编解码实现方案,并在持续优化升级当中。玉龙YULONG是欧比特推出的新一代嵌入式人工智能系列处理器芯片,芯片聚焦于前端图像处理,前端信号处理和智能控制,具有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算法的平台加速能力,玉龙芯片为人工智能边缘应用提供了高效易用的硬件平台。
为什么手机有智能和非智能的,有什么区别?
智能手机可以后台运行。可以下载很多软件。
ic类电子元器件龙头?
相关IC芯片电子元器件龙头有:
1、瀚川智能:2021年第三季度季报显示,瀚川智能实现营收2.42亿元,同比增长66.27%;毛利润为7205万元,净利润为2048万元。
公司招股说明书中提及自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控制芯片高速边界扫描技术》,通过数据扫描和对比,可以轻松便捷的对MCU、ASIC、DDR、CPLD等大规模的集成电路进行测试。
2、合众思壮:公司2021年第三季度实现总营收4.57亿元,同比增长14.11%;毛利润为2.052亿元,净利润为-2564万元。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强在高精度核心技术方面的投入,在芯片方面,公司自研的“天鹰”四通道宽带射频芯片和“天琴”II代GNSSASIC基带芯片实现批量生产。
3、巨星科技:公司2021年第三季度实现总营收32.3亿元,同比增长31.56%;毛利润为8.783亿元,净利润为4.16亿元。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D激光雷达,2018年计划进入规模量化生产;与Leica的技术研发合作,公司两款Toucan系列2D、3D-16线激光雷达产品已于17年1月正式上市;子公司微纳科技主要从事短距离传输芯片的研发生产,在相关市场占有率第一位。
4、韦尔股份: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营业总收入58.66亿,同比增长-1.01%;毛利润为20.76亿,净利润为11.02亿元。
公司自行研发设计的半导体产品(分立器件及电源管理IC等)已进入小米、VIVO、酷派、魅族、华为、联想、摩托罗拉、三星、海信、中兴、波导、努比亚等国内知名手机品牌,以及海康、大华等安防产品的供应链。
5、睿能科技:公司2021年第三季度实现总营收5.24亿元,同比增长30.65%;毛利润为1.017亿元,净利润为2287万元。
公司分销的IC产品主要为集成电路芯片和其他电子元件,包括微控制器芯片、功率器件及模组、电源管理及驱动芯片、模拟及混合信号芯片等产品,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领域。
6、欧比特: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营业总收入1.91亿,同比增长-7.41%;毛利润为6217万,净利润为794.1万元。
公司是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的IC设计公司,是国内宇航SPARCV8处理器SOC的标杆企业、立体封装SIP宇航模块/系统的开拓者、人脸识别与智能图像分析技术应用领头羊、卫星星座运营及卫星大数据应用领航者。
7、北京君正: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营业总收入14.57亿,同比增长66.85%;毛利润为5.676亿,净利润为2.76亿元。
北京矽成系ISSI、ISSICayman以及SIENCayman的母公司,ISSI、ISSICayman以及SIENCayman主营各类型高性能DRAM、SRAM、FLASH存储芯片。
半导体-汽车-传感器-手机通信技术 - 知乎
对比国内外头部企业经营现况可知,产业链上游EDA工具、材料、设备国内上市企业盈利能力与头部国际企业无明显差距,技术服务(主要为IP授权)厂商毛利率与净利率大幅度低于头部国际企业,产业链中游设计、制造、封测环节国内企业盈利能力整体不及头部国际企业。
从严格意义上讲,半导体为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材料;集成电路是采用一定的工艺把一个电路中所需的晶体管、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件及布线互连一起的微型结构,实物对应为硅晶圆上分布的晶粒,放大即可看到“集成”后的电路本体;芯片为集成电路的存在载体,是硅晶圆在制造、切割、封测之后的成品,一般指代集成电路封装内部的管芯。
在实际应用中,半导体则更多指代由半导体材料衍生的整个行业,具备更广泛的范围领域,集成电路与芯片均包括在半导体的大口径之内,而集成电路与芯片经常会被交替使用,指代半导体领域内的IC产业或产品,不会有明显的应用区分。
半导体芯片已经广泛应用于通信、计算机、消费电子、汽车、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等领域,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由此可知,半导体芯片是信息技术的核心要件,半导体产业更是国家信息产业的坚厚基石。
芯片制程用来描述芯片晶体管栅极宽度的大小,纳米数字越小,说明晶体管密度越大,芯片性能就越强。芯片制程的缩小代表了半导体企业技术与工艺进步的主流方向,也是全球电子产品整体性能不断进化的核心驱动力。然而,芯片制程的缩小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烧钱”行动。以国内最先进的14nm制程芯片为例,研发设计一款14nm的芯片需投入超过1亿美元,投资建设一条月产量5万晶圆片的生产线需要100亿美元左右。巨额投入将大部分国内中小厂商拒之门外,仅有龙头厂商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投入研发生产,因此,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和产业资本的支持。
作为信息产业的基石,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和波动与电子信息产业密切相关。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产业链分工的日趋细化,半导体行业的市场周期由“需求周期+库存周期”驱动。
需求层面:半导体产品逐渐渗透进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显著改变了我们的日常消费形态,宏观经济波动和产品创新催生新的消费需求会显著影响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库存层面,以晶圆代工企业崛起为标志的产业链垂直分工模式出现,半导体行业实现全球产业分工,产业链分工的精细化加剧了半导体行业的“长鞭效应”,消费需求的较小变动在上游产业链环节可能会成倍放大,引起了半导体行业的库存周期。自然界信息以连续可变的模拟信号存在,数字电路无法直接处理自然界的真实信息,需通过模拟电路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输入到容量大、速度快、保密性强的现代化数字系统处理后,再重新转换为模拟信号输出。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作为电子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泛应用在下游的消费、工控、汽车、通信等领域。
根据WSTS数据,全球数字电路产业规模占比稳定在85%,是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存储电路、逻辑电路与微型集成电路三大类。未来,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等需求渐涨,数字电路市场增量可期,国内高端产品技术与性能差距仍存,把握发展机遇需循序渐进。
➢存储电路:细分为ROM只读存储器与RAM随机存储器两大类。从市场规模来看,存储电路被RAM中的DRAM产品与ROM中的NANDFlash产品核心占据。国际厂商占据主流市场,中国厂商在部分产品(NorFlash)实现市场突破。➢逻辑电路:细分为CPU、GPU、FPGA与ASIC四类产品。其中,CPU与GPU产品因技术与生态而高筑壁垒,GPGPU迎来更多创业机会。而FPGA与ASIC国产化进程加速,中国处于厂商多元的创新爆发期。➢微型集成电路:由CPU中央处理器的微型趋势演变发展而来,可分为MCU微控制器单元、MPU微处理器单元、DSP数字信号处理、SoC芯片(系统级芯片)等产品。国内MPU、MCU厂商正凭借低端产品迅速进入市场,但在中高端领域仍待突破。而DSP/SoC产品壁垒较高,国产突破道阻且长。数字电路主要可分为存储电路、逻辑电路与微型集成电路三大类。按功能分类,存储电路属于存储类,往下细分为ROM只读存储器与RAM随机存储器两类产品;逻辑电路与微型集成电路归属于计算类。其中,逻辑电路按照通用性可分为CPU、GPU-通用芯片、FPGA-半定制化芯片与ASIC-定制化芯片,微型集成电路由CPU中央处理器的微型趋势演变发展而来,可分为MCU微控制器单元、MPU微处理器单元、DSP数字信号处理、SoC芯片(系统级芯片)等产品。
CPU与GPU在逻辑电路中通用性高,具备更高技术壁垒。总览全球市场,CPU、GPU的大部分市场已被英特尔、AMD和英伟达三大巨头占据,国际厂商依托软硬件生态体系构建起强大护城河,进一步提升中国厂商的市场突破难度。在国家多年布*推动下,中国CPU厂商已出现兆芯、海光、飞腾、华为海思与申威等一众代表性厂商角逐信创市场。
随着传统GPU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发展,诞生出专用于服务器等高性能计算设备上的非图形渲染GPU,即通用GPU,又称GPGPU。一批中国创业企业选择通过GPGPU产品切入细分领域,期望在人工智能与新经济浪潮下获得更多市场机会。全球FPGA竞争格*呈现“两大两小”*面,核心被美国企业所把控。但对比于CPU与GPU,FPGA的技术研发门槛稍低,伴随多年研发布*,中国本土FPGA厂商积累一定核心技术,部分企业已实现成功上市。
未来随着5G、AI以及数据中心等市场的发展,国产替代进程将进一步加速,中国FPGA市场需求量有望持续扩大。全球ASIC领域呈现百花齐放*面,虽早期ASIC芯片以谷歌TPU为代表性产品,但如今中国ASIC厂商已实现加速追赶,显著缩小国内外产品技术差距与应用表现。MPU,即微处理器,由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及相应的总线构成,可理解为增强版CPU,但相较于CPU更加集成化,是计算机系统的运算与控制核心。MCU,即微控制器,在CPU的基础上集成了更多功能单元,只需添加简单的器件(如电容或电阻等)就可以构成微型系统从而运行代码。目前国内MPU和MCU厂商主要在中低端应用领域竞争。在智能手机、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高端市场,国际厂商占据主导地位,国内企业有待突破。
SoC,即系统级芯片,是通用芯片高度集成化和功能全面化的产物,集成了CPU、RAM、ROM等单元的同时具有强大的运算处理能力,可以运行系统级代码。国内成熟制程的SoC芯片已在智能家居领域初步实现国产化布*,先进制程在被美国限制之后有待突破。DSP芯片功能专一,用于处理数字信号,是通信、计算机、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基础器件。
数字电路传统下游应用集中在计算机、通信(包括手机)、传统汽车电子、存储等领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数字电路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市场已经趋于饱和。2022年3月,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启动实施,带动区域数据中心建设需求;与此同时,后疫情时代汽车智能化、工业自动化趋势方兴未艾,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数字电路迎来增长机遇期。
总览国内数字电路厂商的发展现状,在车规MCU、计算机MPU、通用CPU以及DRAM等高端数字电路领域,国内厂商依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技术落后、产品生态不完善等问题。但国内厂商在低端应用领域的探索为突破高端积累了经验,依托国内IC产业基础,外加IC人才归国潮以及政策资金支持等红利,国内厂商可在稳固低端市场的同时循序渐进,突破先进制程与高端应用领域。
论吹牛,汽车大佬们还没输过。乐视汽车还没干翻特斯拉,贾跃亭就放出狠话,法拉第未来收到了1.4万订单。绿驰比贾跃亭还狠,说是掌握了“意大利超跑水准的技术”,要打造中国顶尖纯电超跑。牛吹出去了,打脸来得同样很快。法拉第未来的付款订单仅300辆;绿驰忽悠了100亿,连个“老年代步车”都没造出来。
理想汽车从诞生之初起,就具有黑红的气质。喜欢它的人,说它是“奶爸神车”;不喜欢它的人,嘲讽它是“工业垃圾”,技术落后没眼看。在过往履历中,从未造过车的理想,在争议中迅速崛起,凭着一款理想ONE封神,市值一度赶超上汽等老牌车企。今年8月份,理想汽车的销量直接腰斩了,仅交付4571台。更惨的是,理想汽车上半年交付了60403辆车,经营亏损13.92亿,换算下来,每卖出一台车就亏2.3万,越卖越亏。
来源:新浪财经下滑的还有信任值,理想ONE突然降价,遭1100多名车主集体投诉。在黑猫投诉中,车主提到最多的字眼就是“虚假宣传”“欺骗”等。理想ONE在四川省成渝高速起火,短短几秒钟,车被烧成了空架。理想汽车真的只是在割韭菜吗?
一年卖9万台,中国奶爸捧起的“神车”在汽车界,理想开始造车的时间算不上早,比蔚来晚了一年。但理想的崛起速度足够凶猛,创立仅5年,就在美国上市。靠着两款车型,就闯出了名堂。第二款新车刚发布,市值直逼3000亿港元,赶超上汽等老牌车企,仅次于比亚迪。理想汽车与蔚来、小鹏并称“蔚小理”,地位等同于互联网界的“BAT”。理想造汽车,第一步就是搞钱。作为造车新势力的顶流,理想汽车一开始没人看好。2019年,理想陷入财务危机,逼得创始人李想连续见了100多家投资机构,就是没人买账。投资人的心思不难理解。与特斯拉、蔚来的纯电派不同,理想押宝增程技术。要知道,在此之前,增程式还没有成功案例,宝马i3因销量惨淡,被迫停产。相比纯电动车,增程式的概念显得老旧;相比燃油车,增程式价格上不便宜。消费者很难找到一个买它的理由。大众集团和理想汽车,一个传统燃油车企,一个造车新势力,还曾轰轰烈烈的打过一次嘴仗。大众的两名高管曾下了论调,增程式早就过时了。这句话直接点燃了李想的怒火。他在微博上开炮:“TMD,一帮搞臭技术的,天天冲我们XX,什么增程电动是个落后的技术,请问,他们TMD搞出来*技术了?”
对于增程式的争议持续至今,但理想造车,赢得了美团王兴的信任,他在2020年就投了8亿美金。搞定了钱之后,理想汽车开始搞定用户。与特斯拉、蔚来正面刚,理想汽车几乎没有胜算,他的高明之处在于,用户想要什么就造什么。李想在造车之前,先后创立了泡泡网和汽车之家,多年的互联网经验,让他比用户自己还要懂用户。李想曾说过,很多车用户体验感极差,是在惩罚坐在车里的老人和孩子。实际上,奶爸们对汽车的需求不是驾驶时的速度与激情,而是空间要够。理想ONE瞄准了SUV,牺牲了部分性能,但在车子体型、车座等空间上都很宽裕。在价格上,理想ONE基本上没有对手,30-40万价位的SUV,特斯拉不做,BBA没进来,很多厂家都在观望。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很大的顾虑是充电难。在这方面,增程式成为了优选项,既能充电还能加油,与燃油车相比,理想ONE能上“绿牌”,可以省下不少油费。
没有人能抵挡真香定律。极致性价比,让理想ONE一年卖了9万台,成为当之无愧的“奶爸神车”。仅靠一款车的销量,理想几乎追平了蔚来和小鹏。
来源:红星资本*
快被吹上天的理想,越卖越亏就在理想汽车被封神之际,大佬们频繁为其“站台”。有人统计,一年之内,王兴在饭否中,就8次提到理想ONE,还直言该车能替代沃尔沃XC90和特斯拉ModelS。只不过,对于理想汽车而言,这款神车是个赔钱货。理想汽车上半年经营亏损13.92亿,这意味着每卖出一辆车,就亏了2.3万。
不同于“富养”的蔚来,理想汽车的“抠厂”名声在外。蔚来一场发布会,砸了8000万,还请来国际摇滚乐队撑场面;拜腾300人光零食费就吃掉5000万,烧光84亿也造不出量产车。理想汽车有多抠搜?出差要买折扣最低的机票;经济酒店都要两个同性在一起住;为了控制灯箱制造成本,理想将“理想智造”改为“理想”。
“抠门”的理想,为什么亏得这么惨?造车本身就是个烧钱行当,没个两三百亿,连新能源汽车的入场券都抢不到。特斯拉在盈利前连续亏了8年;蔚来的李斌,将造车门槛从200亿直接翻了一倍;雷军为造车准备了100亿美元。除了成本价格的提升,为了搞技术,理想拉高了研发费用的上限。在此之前,理想汽车10%钱都在搞研发,30%多的钱花在了工厂上,只有百分之十几花到了人员和销售上。新车型上市,理想二季度的研发费用高达15.3亿。
另一个问题是用户瓶颈。今年,越来越失意的企业家流浪到直播间,除了卖力的董明珠、李国庆,还有直播“带货”的李想。
李想解释,“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理想汽车早期有1万人的种子用户,在消化完后,理想汽车需要更多的下沉用户。为此,理想的线下门店也在扩张,今年就计划新增60家门店,这本身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理想汽车想要盈利扭亏,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月3起事故,理想不能只靠讲故事在新能源汽车界,一向流行的是“中国特斯拉”故事。但李想做增程式开始,这个故事就讲不下去了,所以有人说,理想“不会故意去说投资人爱听的故事”。不给投资人画大饼,但理想把故事说给用户听,神车奶爸的故事又能讲多远?过去的几年间,理想ONE的负面消息就没断过。有博主爆料,购买的理想ONE座椅下有水银,他本人也确诊为汞中毒,超出正常值接近百倍。
为了验证,知乎“拆车实验室”自购了一辆全新2021款理想ONE,没想到在直播拆解时,座椅的铁质支架大面积锈蚀。按照正常人的逻辑,谁会买一辆车后拆座椅,这不是短期内能发现的问题。事后,理想汽车否认三连,解释了半天,核心观点就一个:和产品质量无关。如果说,生锈门透支的是品牌口碑,那么召回门则是产品的缺陷。截至2020年10月31日,理想ONE累计发生前悬架碰撞事故一共97起,概率高于同级别车型。去年,理想还因“断轴”召回10469辆理想ONE。不少用户因各种质量问题,犹豫要不要购买理想ONE。没想到,干掉理想ONE是理想自己。这一次的集体诉讼,最让车主们不能接受的销售人员的态度,在明知道理想ONE即将停产之际,还在误导车主尽快下单。这就好比买期房,房子还没拿到,房价就跌了2万。没人乐意成为清仓的“大冤种”。
理想真的没有能力解决这事吗?并不是,当品牌方延长新车型的宣传周期,让大众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就不至于闹上热搜。从水银门到生锈门,再到召回门,理想汽车多次挑战着车主的信任。在各大新势力比拼智能化时,理想汽车推出了理想L9。在发布会上,李想自信地说,理想L9是“500万内最好用的家用SUV”,哪怕是和劳斯莱斯库里南相比,也完全不怕。根据官方说法,理想L9上市72小时后,订单量已超过3万辆。话刚刚说出去,今年7月26日,理想L9在试驾中,空气悬架断裂,车厢无法正常行驶。理想汽车声称,事故与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无关。短短一个月内,理想接连发生了3起事故。理想L9也被网友吐槽为“500万以内最强韭菜收割机”。理想汽车一直奉行用户至上的原则。他们全网收集用户差评,研发人员的重要指标是解决用户top10的问题。现如今,理想对待用户越来越敷衍了。狼来了的故事说多了,就没人信了。无论是讲什么样的故事,产品质量才是最大底线。结语:今年2月,理想汽车发了内部信,定了个小目标:2025年要目标销量160万辆,要做中国第一的智能电动车企。车企们最终拼的是资金、技术和人才。前有赛力斯推出了同级别增程式,后有蔚来、小鹏同等价位的纯电SUV。而眼下,理想仅推出一辆L9,技术路线和底层架构都没变,价格却涨了10万。理想的销量下滑再次证明了,消费者的耐心已然不多。与其讲故事,不如用硬核产品说话。
首先,介绍传感器布置策略在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中的重要性,提出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传感器种类,包含前视智能摄像头、前向和侧向毫米波雷达(77GHz/22GHz)、超声波雷达以及环视摄像头,简要阐述各传感器性能特点。然后,以目前某量产供应商方案为例,详细介绍不同传感器性能参数,包括探测距离、探测范围和对外部布置环境的要求。介绍不同传感器独自搭载车辆上可实现的功能和对不同驾驶辅助级别、不同功能组合下的不同传感器的融合策略。最后,介绍如何将不同传感器合理安装到车辆上,根据需要达到的性能要求和探测范围冗余性,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并对其布置要求进行细化解析说明。
主题词:自动驾驶雷达摄像头传感器布置
随着科技的进步、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越来越多汽车配备了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或辅助驾驶系统,自动驾驶汽车在SAEJ3016TM自动驾驶等级中被归类为五级自动驾驶。自动驾驶运用了多种传感器(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智能摄像头、高清/标清摄像头、激光雷达等),王田等对自动驾驶感知系统中的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主要传感器进行了功能介绍。袁秀珍围绕自动驾驶汽车传感器技术产业开展分析,阐述了重要组成的硬件应用,如激光雷达、摄像头、超声波传感等。在实现自动驾驶的开发价值链中,传感器的零件开发主要集中在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而整车功能集成则在由主机厂完成。张燕咏等提出一种基于多模态融合的自动驾驶感知融合算法,很多工程师往往将开发精力集中在算法开发与系统设计,但是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成功运用的传感器硬件和软件策略,在部分主机厂车型上效果很好,但是在另外部分主机厂的运用上效果一般,甚至达到反面效果。这是因为在自动驾驶研发中,每一个环节的考虑必不可少。作为闭环开发,好的算法是基于传感器前端感知的精准探测,各类不同的硬件传感器,对于传感器探测性能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而对于探测性能影响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传感器的布置位置和布置方式。本文依据自动驾驶中运用较多的传感器的探测性能特点,对布置方式做一个简单介绍。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vancedDrivingAssistanceSystem,ADAS)是利用传感器,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实时感应周围的环境,收集数据,感知融合并对感知数据进行决策分析,最后对车辆进行控制和对驾驶员进行预警。
摄像头能获取包括物体颜色、外形、材质等丰富的环境信息,并且2D计算机视觉已取得很多进展,该领域有许多先进的算法用于信号灯检测、物体分类等。毫米波雷达能够获取精准的距离信息,穿透能力强,能够抵抗天气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可实现远距离感知探测。
目前量产的自动驾驶汽车上的传感器种类有4种,数量为22个(表1)。
前视智能摄像头:常用有单、双和三目,主要应用于中远距离场景,能识别清晰的车道线、交通标识、障碍物和行人,但对光照、天气等条件很敏感,而且需要复杂的算法支持,对处理器的要求也比较高。
毫米波雷达:主要有用于中短测距的24GHz雷达和长测距的77GHz雷达2种。毫米波雷达可有效提取景深及速度信息,识别障碍物,有一定的穿透雾、烟和灰尘的能力,但在环境障碍物复杂的情况下,由于毫米波依靠声波定位,声波出现漫反射,导致漏检率和误差率比较高。
超声波雷达:主要应用于短距离场景下,发送超声波与接收反射超声波信号,并把探测结果发送给控制器。超声波的能量消耗较缓慢,穿透性强,测距的方法简单,成本低。但是它在速度很高情况下测量距离有一定的*限性,当汽车高速行驶时,使用超声波测距无法跟上汽车的车距实时变化,误差较大。超声波散射角大,方向性较差,在测量较远距离的目标时,其回波信号会比较的弱,影响测量精度。但是,在短距离测量中,超声波测距传感器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环视摄像头:主要应用于短距离场景,可识别障碍物,但对光照、天气等外在条件很敏感,技术成熟,价格低廉。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摄像头的像素也在逐步提升,从最开始的30万像素,提升到目前的100万像素,未来3年内200万像素的摄像头将会普及。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不同传感器之间的组合,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上述介绍的22个传感器全部搭载到整车,可实现ADASL1/L2/L3,下面介绍详细的子功能。
前向智能摄像头实现AEB-C(自动紧急制动-车)、LDW(车道偏离预警)、LKA(车道保持辅助)、TSR(交通标志识别),实现L1级驾驶辅助。道路实际情况探测精准(如车道线、隧道、匝道、限速等),但是距离探测不精准。其代表性能参数见表2。
前向毫米波雷达(77GHz)实现ACC(自适应巡航)、AEB-C(自动紧急制动-车)、FCW(前向碰撞预警),实现L1级驾驶辅助。距离探测精准,但是无法预测实际情况(如车道线、隧道、匝道、限速等)。其代表性能参数见表3。
前向智能摄像头和前向毫米波雷达融合,实现ACC、AEB-C/P自动紧急制动-车/人)、LDW、LKA、TSR、TJA(交通拥堵辅助)、ICA(智能巡航辅助),能实现L2级驾驶辅助(图1)。距离和道路信息均是融合后的数据,探测精准。单雷达、单摄像头以及融合方案的对比见表4。
侧向毫米波雷达(24GHz)实现盲区监测功能,有2种实现方式。后侧方面2个毫米波雷达,实现BSD(盲区监测)、LCW(变道碰撞预警)、RCTA(后方交通穿行预警)和DOW(开门预警)功能;后侧2个毫米波雷达+前侧2个毫米波雷达,除了实现以上功能外,还能实现FCTA(前方交叉路口预警),支持L2级以上的高级驾驶辅助功能。随着科技进步,侧向毫米波雷达性能也在逐步提升,见表5。
侧向毫米波雷达(4个)、前向毫米波雷达(1个)、前向智能摄像头(1个)组合使用,可实现L2+(或L3-)级自动驾驶。在L2级自动驾驶上,增加TJA/HWAML(高速公路驾驶辅助—多车道)、ALC(主动变道辅助)、TLC(触发式变道辅助)、ELK(紧急车道保持)、ESA(紧急转向辅助)、JA(十字路口辅助)、全方位预警(含BSD/DOW/RCTA/FCTA/LCW)(图2)。可高速公路工况下,实现自动驾驶功能。
根据超声波雷达短距离探测目标物的特点(表6),超声波雷达根据不同数量组合,可实现PDC(倒车雷达)、APA(自动泊车辅助)和BSD(盲区监测)功能。后保险杠上安装4个超声波雷达,可实现PDC功能,有些车辆在前保险杠上同时安装4个超声波雷达(前后共8个超声波雷达),倒车时探测前方障碍物。在前后保险杠侧面安装4个超声波雷达,可实现近距离盲区监测功能,同时结合前后8个超声波雷达,共12个超声波雷达,能实现APA功能。如果车辆侧面安装有毫米波角雷达,实现BSD功能,则侧面的超声波雷达就不用安装。BSD安装超声波雷达的主要要因是其成本优势。超声波雷达不同组合及功能见图3。
AVM(全景式监控影像系统)通过前后左右4个图像传感器(环视摄像头)采集车辆周边环境数据,将影像通过CVBS(标清)/LVDS(高清)传递给全景影像控制器。如果仅在后方装1个摄像头,可实现倒车影像功能。如果同时在前后左右安装4个摄像头,通过对4个摄像头输入图像进行畸变校正及裁剪,实现4个视图及2D俯视图效果集成,3D旋转效果(高清方案)集成,最终通过MP5进行显示。环视摄像头部分重要参数见表7,其布置在整车示意见图4。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不同传感器之间的组合布置,需要考虑到覆盖范围和冗余性。不同传感器的感知范围均有各自的优点和*限性,现在发展的趋势是通过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弥补单个传感器的缺陷,提高整个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覆盖范围:车体360°均需覆盖,根据重要性,前方的探测距离要长(120m),后方的探测距离稍短(80m),左右侧的探测距离最短(20m)。为了保证安全性,每块区域需要2个或2个以上的传感器覆盖,以便相互校验,如图5所示为布置方案。
前雷达安装位置根据雷达性能参数要求、车身造型,设定合理的布置位置。雷达离地高度(雷达天线轴到地面的距离)推荐50cm,30cm到120cm之间都可接受。离地高度接近30cm可能会有过多的地面反射信号干扰直接信号接收和降低探测的风险。雷达与保护盖之间的距离大于15mm(2倍波长,可以避免复杂近场对雷达波束的影响),小于40mm(以避免过大的雷达波相交面)。雷达横向位置坐标在-30cm到30cm之间。雷达如果安装前盖板,对盖板也有特殊要求,比如曲率半径>600mm、波束与盖板相交部分厚度均一、型面需要经过仿真测试、材质需要进行材料电性能测试、非喷涂件等。毫米波雷达波束与周边结构间距>5mm,与车辆角度-俯仰角、偏航角、侧倾角为0°,雷达FOV与牌照框距离15mm以上,避免安装牌照后影响雷达探测等等要求。如图6所示。
前摄像头最好的垂直安装位置是在挡风玻璃的中心,高度在1200mm以上为佳,可以允许偏移挡风玻璃中心线在10cm以内。偏航角、侧倾角、俯仰角最好为0°附近(±3°)。支架应该安装在干净的玻璃区域,视角区域不能被绢印或者印刷遮挡。摄像头视窗与雨刮轨迹线间距大于30mm,镜头模块与挡风玻璃的之间间隙应该保证最小1mm。开口应该由投影在挡风玻璃各层的视角决定,摄像头支架和罩盖上应设计通风孔(开孔面积大于120mm2),保证空气流通。支架安装在挡风玻璃的位置公差通常是±1mm(定位)和±2.5°(旋转)(图7)。
角雷达根据其性能参数要求、车身造型,设定合理的布置位置,车身要预留布置空间。角雷达布置高度要求:过低泥水污物影响雷达,太高离车辆近处的盲区会变大(可能会导致±20°以外无视野),推荐高度在400mm到1000mm之间。要达到盲区最小化,雷达与车辆纵轴线的夹角要在30°到45°之间为宜,雷达与车辆水平面夹角最好控制在90°。雷达FOV视野内无金属,棱线,多层结构或材质,FOV与覆盖件的最大角度为70°,覆盖件要求平整,曲率要求大于350mm。
为了实现APA功能,整车上要布置12个超声波雷达,布置数量较多。超声波雷达传感器安装支架上,通过与保险杠蒙皮的粘接固定上。为了最大限度满足探测要求,超声波雷达布置位置提供了具体要求,见图8。布置具体要求有:避免将雷达布置在凹陷于汽车保保杠的表面、避免拍照干涉雷达探测区域、远离热源排气管、大功率灯具等等。
AVM环视系统,共需在车身前后左右布置4个摄像头。前方摄像头安装在前格栅附近区域。后方摄像头安装在后背门牌照灯或附近区域。左右侧摄像头需要安装在后视镜壳底部,需要在左右后视镜中预留一个摄像头的孔位,以便于左右摄像头的安装。摄像头布置时应进行光学校核,保证相邻摄像头影像有足够的重合,并且在摄像头1°的组装误差范围内应能保证图像拼接无黑边,盲区不能超过企业标准所要求。为防止拍摄影像的改变,而导致全景影像无法拼接,摄像头应具有防旋转的定位结构。
前后摄像头布置要求:车辆满载时,离地高度≥600mm;偏离中心平面距离≤50mm,建议置于中心平面;视轴与车辆XZ平面平行;视轴与车辆Z轴夹角建议45°到75°,光轴与地面线交点距车身最外侧1000~2000mm;盲区视野≤200mm;摄像头垂直视野在3000mm处可完整看到直立于地面3000mm高的物体。如图9为环视摄像头(前)布置要求。
左右摄像头(后视镜上)布置要求:摄像头前视图,视角与垂直线之间夹角建议20~25°;视角与垂直线之间夹角建议1.5~5°;安装高度大于900mm;车身突出距离大于100mm;视野需覆盖车辆前后各10m位置,且10m的视野线与后视镜壳体下边缘距离大于1mm,前后5m的视野线与光轴面夹角均小于85°,且5m的视野线与后视镜壳体下边缘最小距离大于1.2mm;摄像头外突小于5mm(可调节)。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传感器除了要保证探测范围的覆盖冗余度,在实际安装中,还要符合每个传感器和车辆的安装条件。本文介绍的传感器布置参数是基于某款车型、特定供应商传感器产品进行的总结融合。不同传感器供应商,对布置要求会有细微差异,在实际车型布置过程中,要结合供应商提供的布置要求,以及整车布置、造型,进行适应性调整。
可能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在城市习以为常的蜂窝网络,一旦到了深山里、大海上,信号失效后,手机形同废铁。如今这种相当小众的用户需求,手机厂商们也趋之若鹜。9月6日,抢在iPhone14发布的前两天,华为时隔两年更新的Mate50,展示了这样一种能力——用户在无地面网络信号覆盖的条件下,比如身处荒漠无人区、出海遇险、地震救援,依旧可以实现紧急通信服务,与外界保持联系,并且生成多条轨迹地图。余承东口中这项“捅破天”的卫星通信功能,基于北斗卫星实现。实际上,卫星通信和蜂窝网络通信的差别很大,蜂窝网络下,手机通过地面铺设的基站,链接电信网络;而卫星通信则是由卫星收发信号,与手机进行连接。尽管在发布之后,市场上出现了不少质疑华为这一功能为“噱头”的声音——这完全能理解,北斗卫星通信不是一项全新的技术,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广泛应用在军事领域上。此外,其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并不罕见,比如渔业、农业、森林抢险领域等,“国内所有大的农*喷洒机都有这项功能”,一位行业人士表示。但卫星通信用在大众智能手机上确实是第一次。不仅华为对此感兴趣,苹果也瞄准了枪口。苹果分析师郭明錤此前就表示,苹果早在iPhone13期间就完成了卫星通信在硬件上的开发,而9月8日发布的iPhone14,卫星通信服务比华为提供的更丰富,不仅有卫星通信紧急短信,还可以收到救援机构的信息回复。在更早的时候,马斯克旗下的卫星公司星链、吉利李书福投资的手机公司星纪时代也将其作为一项主要的卖点进行研究。但路线与华为此次介入北斗卫星并不相同。手机厂商们近期的高调入*、密集发声,直接引爆了二级市场的热情,上周五,华丽创通、欧比特等相关领域公司集体暴涨。国外也一样,卫星通信公司全球星Globalstar的股价在过去半年直接飙升七成。卫星通信虽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但随着大手机厂商的入*、以及背后产业链的逐渐成熟,在手机上重新找到了崭新的应用空间,改善少数用户在极端情况下的使用体验。站在用户的角度上看,一旦这项“紧急求助”功能若某天不幸被应验,将会是终身难忘的一幕。但对于硬件厂商来说,他们追求的,其实远远不止改善用户体验这么简单。
把一项老技术装上新手机,难度不小按功能分,卫星包括导航、通讯和遥感三类。其中,北斗卫星是国内自主研制的,继俄罗斯DEglonass、美国的GPS之后的第三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是融合了导航和通讯两项功能的卫星。其实,目前国内几乎所有手机都能支持北斗定位,应用北斗卫星的导航功能,但是要实现卫星通信功能,整体的难度不小,不仅要有硬性的技术突破,也要有软性的准入门槛。一名行业人士表示,在硬件方面,北斗上行天线设计相比传统GPS有很大的变化,射频、滤波器都需要做新的调试。此外,还需要加入单独的芯片。产业链上的各方,技术门槛还在突破化解当中。比如,联发科此前就展示过,5G芯片在手机硬件上的卫星通讯功能,试图把功能整合进整体Soc(系统级芯片)当中。此外,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也联合过中国移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以及一些国产手机厂商,攻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完成国内首颗手机北斗短报文通信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研制。一名通讯行业人士告诉36氪,手机和卫星之间并不是直接连接的,需要一些中间设备,比如卫星接收天线锅盖转化成WiFi之后才能与手机连接,而通信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起到的作用就是,“代替中间这一天线锅盖”。随着在卫星通信进入手机这一大众化终端,将会带动产业链对于卫星通信一体化芯片的研发,带动北斗产业链的发展。
图片来自pixabay技术门槛之外,把这项老技术装上新手机,还需要越过的一座高山是带宽准入门槛。作为高轨卫星,北斗卫星发射信号的频率和带宽存在较大的限制。具体表现在,手机卫星通信暂时只能基于字节发送,一般是以“短报文”的形式实现。以华为手机为例,通过北斗卫星系统实现双向信息的发送接收的时候,一次最多只能发送1000个汉字。“要在这些地方,用北斗卫星通信使用流媒体是不可能的”,一位行业人士表示。不过,在华为之后,未来未必所有的大众手机品牌都有能力跟进这项功能。前述人士表示,北斗卫星通信未来带宽将优先紧着渔业、森林救援、军事等传统刚需场景的使用,不一定能分配到国内这么大的智能手机用户群体手上。但另一位行业人士也认为,如果北斗卫星通讯开放带宽得到提升,门槛降低,“也可能会衍生更多空间、应用的可能。”另外,华为手机这次这项手机卫星通信功能,信号暂时还是由中国移动代收,因此,除了前述软硬两层的门槛之外,要实现这一功能还需要协调好芯片、手机厂商和运营商三方的关系。华为费力推进手机卫星通信这件难事不是没有空穴来风,卫星通讯有其存在的价值。星纪时代CEO王勇告诉36氪,从全球范围来看,移动基站的覆盖率只有21%左右,沙漠、公海、高原等地方都还没有被覆盖,因此行业内下一代通信的目标是,真正实现全场景全域的连接。从用户体验改善来看,这项功能是有特定意义的,只是受众还并不是很宽泛,绝大多数身处于城市的用户对此很难有感知。“卫星通信更像是对地面基面通讯的一项补充、备选。”一位行业人士表示。对于如今创新乏力的手机厂商来说,费事费力把这项老技术迁移到新手机上不难被理解——他们如不会放过一丝一毫可以祭出创新力和巧思的地方。
手机厂商的思考其实还能更深一步。北斗卫星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是随便一个手机玩家就能连接上的,大概率也不会随便开放给国外厂商,硬件企业们开辟了另外一条思路——通过低轨通信卫星来实现覆盖,比如马斯克的星链、以及吉利的星纪时代。北斗卫星和低轨通信卫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实现方式。一位行业人士告诉36氪,星链追求更多的是宽带,也就是在这些地广人稀的区域WIFI上网的能力,而北斗暂时只是以短报文形式实现通信,“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是5G,一个是1G”
低轨卫星通讯系统基本构成信息来自华泰证券另外,手机厂商们涉猎手机低轨卫星通信的另外一项考虑是,实现“近场连接”,打造自己的生态闭环。手机厂商们在手机增长见顶之后,正在围绕着手机这一中心点,打造自己的IoT生态,甚至补齐自己的智能汽车版图。硬件越铺越多,底层的闭环连接、数据的打通至关重要。王勇告诉36氪,在智能化的时代下,所有的设备近在咫尺,却互相割裂,无法提供融合的服务,通过卫星可以解决多设备融合连接的问题。“在浩瀚的大海上,在无尽的沙漠上,手机之间不仅可以和外地联系,还可以互相联系,还会非常便利。”设想很美好,商业模式是摆在眼前的一大问题。一位通信行业人士表示,星链上网每个月要100多美元,远远高于传统的地面基站宽带连接,并不是普通用户可以接受的范围。所以未来商业模式的打磨也是摆在眼前的一项重要议题。不过,王勇认为,低轨卫星不比基站,是边际成本递减的模式,从用户体验来说,连接问题如果得到更好的解决,也会产生更好玩的杀手级应用。另外,低轨卫星通信模式的又一项掣肘是,当前的频谱资源相当紧缺。卫星频谱是一种全球性资源,卫星频谱和轨道资源的申请都遵循着“先登先占”原则,先登记者有优先权。
地面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的对比来自华泰证券
而在一位行业人士看来,华为此次如此坚定推动此事,也或许是其6G布*的其中一步。6G时代下,卫星和蜂窝通信将会是互相融合、互相补充的,“传统地面运营商模式下没有新玩家了,建站的成本越来越高,引入卫星通信,还会有新的玩家还会进来”。不管如何,随着华为和苹果的加入,手机卫星通信的时代已经悄然而至,产业链上也将诞生更多的机会。
欧比特造假为什么没有暴露
买通了di.......
企业为什么要做手机网站
那是因为用手机访问官网网站的时候看到的网站只是单纯的电脑网站并没有适应荧屏而手机站的话可以适合手机浏览无论是点击还是各个方面都是比较便捷
欧比特是国企吗?
公司主营从事宇航电子,卫星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安防等,属于国企
5G商用落地!七大问题,都是你想知道的!
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比赛通知|关于举办“欧比特杯”高光谱遥感影像智能处理行业应用大赛的通知
或欧比特网站https://ohs.obtdata.com。
来了!来了!终于来了!
撕掉了神秘面纱,万众期待的5G商用正式到来!
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等正式发放了4张5G商用牌照,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IMT-2020(5G)推进组组长王志勤表示,5G商用牌照的发放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
(温馨提示: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视频:发牌现场。经济日报记者李盛丹歌
消息一出,中兴、华为、中国铁塔纷纷表示强烈支持!
大规模商用来啦!
5G牌照正式发放代表我国5G通信产业链已经成熟,具备规模化商用的条件。而且是6月发,比预期大大提前!请注意,不是试商用,而是商用,时间大大提前了。
这说明,从设备商到运营商再到终端商产业链已经打通,大范围商用指日可待。
2020年内。
赛迪顾问通信产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朕表示,牌照发放意味着技术的成熟,而5G由于是全球化参与制定的标准,尚未完全释放,待标准确定之时,5G便可正式商用,时间大概在今年年底到明年上半年,真正的产业爆发和大规模商用将在2020年内实现。
别犹豫,换!
增加竞争,共建共享
王志勤表示,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健康的通信网络有三四家企业才能既保证竞争又确保投入的合理性。5G网络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共建共享。
广电网络的加入,将增加市场竞争的充分性,同时给广电发放牌照,也是为了推动700兆频段腾退,将有效利用起珍贵稀缺的频谱资源。
此外,由于在市场格*稳定,即便广电加入,几年内对电信市场格*的影响也较小,所以专家预计广电会寻找一方合作建设5G网。
发牌现场。经济日报记者黄鑫摄
我们位列第一梯队,妥妥滴
韩国、美国等国宣布了5G商用后,我国也宣布5G商用,形成了5G发展的第一梯队。我国在技术上已日渐成熟,在标准确立之时便可投入商用,走在全球前列。
不用怀疑,绝对给力
5G中高端芯片,包括基站射频的芯片以及终端的芯片中,我国技术略显落后,但相信在未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才不断出现,政策利好的前提下,相关技术必将不断发展,达到世界级水平。5G通信产业用3GPP的话来讲,是全球通信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这要从整体来看,而不能割裂开来,不是一言堂。
产业链已成熟,条件更具备
此次宣布发放5G商用牌照比之前透露的信息要提早一年,一方面是由于我国5G通信产业链不断完善,具备商用条件;另一方面,在经历了3G时代跟跑,4G时代并跑的时代后,从5G提出之日开始,我国已经力争领跑全球,产业发展有序且迅速。
从另一方面讲,我国5G核心专利数占全球超30%,在标准制定上具有一定话语权,为全球5G产业标准制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老铁们,别多说了,看看你们当地的5G啥时候安排吧!反正,我们已跃跃欲试了。
欢迎大家关注《慧天地》同名新浪微博
微博ID:慧天地_geomaticser
荐读
编辑 /黄松 审核 /李梦夏裴家珍
指导:万剑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