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读书会回顾|《寂静的春天》:本书改变了人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
文/赵斌
大家晚上好,很高兴能一起参加生态读书会。大家对《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应该不会陌生。《三体》电视剧中出现了这本书,带动了它的热度,但我相信大家今晚应该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聚到这里的。
我觉得能够让《寂静的春天》热门的理由更应该是在去年,也就是2022年,那恰好是本书出版的60周年。60年,过去相当于三代人的时间,现在也至少是两代人了。蕾切尔这本书是从1962年6月份开始的,起初还不是一本书,而是在美国《纽约客》杂志上连载。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当时《纽约客》的杂志封面。
《纽约客》杂志封面
这些文章刊登以后,在美国一下子就引起了轰动,然后三个月之后作为一本书正式出版了。现在我们来看这本书,会觉得它完全算得上是一本经典著作了。在6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显然又面临着新的环境挑战,而书中所说的、过去的这些挑战却也还没有结束。
这本书至今已经有多个版本。其中比较主流的版本,恰好和《三体》电视剧中叶文洁读的版本一致。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故事中叶文洁读这本书的时间是1969年,但是《寂静的春天》实际上是在1971年才进入中国,译本则在197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所以从考据的角度来说,当时是不应该存在这本书的。另外,故事中说这本书当时被定义性为反动大毒草,这也是与事实不符的,实际的情况是它在中国从来没有被当作禁书。而且据我所知,这本书的中译本自发行以来,一直很受欢迎。
我们先简要地回顾一下本书内容。浏览目录,你会发现这些术语和语言好像都是我们今天熟悉的。不管我们是否从事直接和环境有关的行业,对这些概念都不会陌生。
在第一章,作者勾画了一个美国的小镇。在这个城镇的周围有很多农农场,那里土地肥沃、庄稼繁茂,可是却寂静无声。作者告诉我们,这个小镇是虚构的,可是这个场景却极有可能成为现实,因此这一章叫《明日的预言》。是什么使得无数个城镇的春天变得寂静了呢?当时负责这本书的编辑说,读到鸟儿寂静无声的情节,让他感到心碎,因此就想到了“寂静的春天”这个名字,成为了本书的标题。许多人读这本书也是受蕾切尔的文字所吸引。现在大家知道的蕾切尔是海洋生物学家,但她刚读大学时学的是英语专业,所以有极好的文笔,之后才转去生物学专业,还获得了动物学硕士学位。
在这里,蕾切尔还将DDT的危害与核武器的辐射进行了对比。当时的民众对于美军在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还记忆犹新,因此她拿辐射的危害进行类比,试图展示化学品的危害。她在这一章还谈到了一系列相关的生态学问题,这些问题当时还被大家所认知。例如一些化学*品可能会导致基因突变,大面积播种同种作物可能导致昆虫激增,还有植物种子可以通过交通工具入侵别的环境,等等。这些概念在今天是常识,当时还不为人知。
为了控制杂草和害虫,人们当时就大量地应用除草剂、杀虫剂,DDT就是其中之一。DDT早在1874年就被合成了,但人们一直不知道有什么用。直到1939年瑞士化学家发现它有杀虫的功能,于是在二战期间,美军就用它来控制军人头上的虱子。保罗在战后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到了1950年代,大家都觉得DDT是非常有用的东西,称之为奇迹般的强效杀虫剂。当时的很多广告都记录了这种观念,例如这张《时代周刊》的广告,就宣称DDT对人类、动物、植物都有好处。还有美国电影《生命之树》的这张剧照,无意中记录了孩子们追着喷洒DDT的卡车玩耍、从农*喷雾中穿过的场景。当时也有销售给家庭主妇的DDT,宣称这可以保护孩子免受蚊虫叮咬。还有的广告,宣称用了DDT,水果会长得更大、更多汁,牛能长更多肉、产更多奶和黄油;对于食品加工厂、洗衣店、酒店等几十个行业都有好处,等等,并且还非常“友好”地告诉你:这是一个科学事实。今天看来,这些场景是不是有些触目惊心?
第三章继续了上一章的话题,指出一些化学物质可能最终会进入人体,对人造成危害。化学品当时已经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人们当时对化学毒性的认识,还停留在“吃了之后马上会出问题了”。但有些物质并非是急性毒性的,没有明显的危害,因此被认为是无害的。另外,也有一些物质在自然环境中可能会发生结构上的微小改变,导致化学性质的变化,成为毒*。
从这一段开始,蕾切尔就表现出一个生态学家的特质,她关注到了生物环境发生的改变。她说到生物环境当中的水域是彼此联通的,化学*剂会顺着水循环流向世界各地。其次是土壤。土壤是一个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综合体,其中有很多如蚯蚓、真菌、细菌的生物存在,它们还无法分解人类制造的这些化学品。因此这些化学污染物会在土壤当中存在很多年,并且被污染的土壤也不能种植作物,否则化学残留就会随着农产品进入人体。同时,化学品的毒素也随着食物链,最终被传递给人体。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对植物的眼光是狭隘的、孤立的,只能看到一种植物的直接用途。而蕾切尔向我们展示了生态系统当中的食物联系和营养关系,也就是食物链。植物作为初级生产者,对生态系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化学品杀死了植物(杂草),动物也会离去,因为它们没了食物;昆虫也随之离去。
下一章讨论的是农*的持续性危害,当然这些说法在现在看来也不一定完全正确。例如她说杀虫剂的毒性是没有选择性的,不只消灭昆虫,也影响别的物种。但今天的杀虫剂中有不少是靶向性的,只针对具体的目标物种。不过在那个时代还没有这种概念。而DDT就是一种广谱型的农*,因此被大范围应用。
再下一章,可以翻译为《无妄之灾》。喷洒过化学*剂之后,鸟类也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可能就会出现鸟类的快速死亡不孕而消失。前面说到的土壤影响了昆虫,而鸟类的食物有很大部分就是这种受过毒害的昆虫。于是,我们听到鸟儿歌声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这就是寂静的春天。另外,人们在森林中大范围地喷洒DDT来对付昆虫,这些*剂会进入到河流中,破坏河中生物的生存环境,又造成了河流的一片死寂。所以现在的春天,不仅仅是没有了鸟鸣,也没有了鱼儿的欢跳。
第十章可以翻译成《祸从天降》。这里主要讲了人们用飞机喷洒农*的问题。在*物降落的范围内,所有的一切都成为受害者,人类也不例外。这里写道,当时美国开展大规模喷*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东北的吉布赛俄和南部的火裔。这两种昆虫都不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但也已经在当地存在了十多年了,并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灾害,本不需要人类采取这种无情的举措去消灭。但人类还是采取这种武断的行动。那么,*剂就顺着风飘到了其他地方,最后造成了大区域的受害,包括人类养殖的蜜蜂。
其实类似的事情,在今天也一再发生。防疫期间,我看到一些城市也采用了类似的方式,大范围喷洒消毒剂。当时我就写了科普文章。消毒剂并不是浓度越高,消毒效果就越好,而且消毒剂对付病毒的效果并不好。
第十一章,《超越波吉亚家族的梦想》,这个题目可能有些费解。布尔吉亚家族是欧洲的一个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但是其中有一个家族成员,口碑不是特别好。他是将臭名昭著和魅力融为一体了,也就是说他背负了非常多恶名,但又被同时代的人所同情、赞美,简单地说就是又爱又恨。而DDT等一系列化学制品,现在就担任着这样的角色,并且还超过了这位波吉亚的水平。
第十二章,再次说到了化学品对人类的影响。当时,医学文献中已经出现了一些报道,例如指出一些肝脏损伤、神经系统损伤和杀虫剂有关。第十三、十四章进一步从器官组织和细胞的角度讨论了农*对生物体的危害。当时认为四分之一的人口面临着罹患癌症的风险,农*是诱因之一。
第十五章讨论自然界的平衡关系。一物降一物,有害昆虫原本是有自己的天敌的,而人类使用杀虫剂,也消灭了许多害虫的天敌。人类试图用化学品来重塑大自然的规则,这似乎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昆虫也不含糊,已经找到了对付这些化学攻击的办法——大自然在反扑。这里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双关语,即防止虫害的真正有效的办法,是要应用大自然本身,而非人力。比如说生物控制。第十六章可以直译为“雪崩隆隆”,或者“雪崩效应”。本章指出,DDT等各种杀虫剂产生的负面效应,正持续地影响到人们生活的许多方面,而且无法恢复。
在最后一章,蕾切尔根据前面的讨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用生物控制替代化学杀虫剂。60年过去了,似乎今天的人们与之相比,也没有太多的提高。化学*剂仍然在使用,可能毒性有所降低,或者是使用了更多靶向明确的农*。
在各国致力于战后重建的大背景下,人类的确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由于人类在当时征服自然中屡屡成功,所以思想意识极度膨胀。不仅中国有“人定胜天”的口号,美国社会也认为可以战胜自然。蕾切尔第一个对此提出了质疑,挑战了这种观念,也因此受到攻击。《寂静的春天》出版两年后,蕾切尔与世长辞。当时负责这本书的编辑,保罗·布鲁克斯(也就是帮她取这个书名的人),后来专门为她写了一本传记。他说,一个世纪前人们曾围绕着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展开了争论,在那之后,没有一本书像《寂静的春天》这样遭到那么多人的攻击。因为有些人感觉到他们的利益受到了威胁,包括化学及其相关行业、**部门。以上是关于本书的背景。
《寂静的春天》可以被看作是生态学思想在环境这个具体问题上的实践。生态学是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统一和权衡。生态学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分为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两个学科独立发展。直到人们建立了生态系统这个概念,人们才开始把动物和植物放到一起去讨论。今天我们知道,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等方式,让物质和能量在整个系统中循环、运转。《寂静的春天》,其实就是从这个角度论证DDT的危害是如何从植物传递到动物,最后传递最后到人的,体现出一种统一、权衡、协调的思想。
我们今天可能会觉得她这本书的说法并不新鲜,这是因为我们今天在环保领域的很多语言、问题意识,都是从这本书来的。可以说:这本书的内容,我们现在越是觉得熟悉,就越是体现了本书在当时的巨大价值。它改变了人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编辑/ 金华
小鹏公益X合禾堂|生态读书会由广州市小鹏公益基金会、广州公益慈善书院联合推出的品牌读书会项目之一。旨在以环境教育、科学公益为切入点,每月共读一本生态学书籍。揭开自然科学的神秘面纱,以书为介,号召更多关注自然科学的人打破专业的桎梏,共同以理性唤醒对自然的热爱与守护。
寂静的春天谁的译本比较好?
吕瑞兰译本好些
《寂静的春天》是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创作的科普读物。
在这本书中,卡逊以生动而严肃的笔触,描写因过度使用化学*品和肥料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最终给人类带来不堪重负的灾难,阐述了农*对环境的污染,用生态学的原理分析了这些化学杀虫剂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指出人类用自己制造的毒*来提高农业产量。
三体:叶文洁将人生仅有的三次热情,全部献给了背叛_伊文斯_信任_文明
原标题:三体:叶文洁将人生仅有的三次热情,全部献给了背叛
纵观《三体》第一部,叶文洁是灵魂人物,也是全剧争议最多的一个人。认同她的人说“不经她人苦,莫劝她人善。”不认同她的人,说她是一个偏执的、自私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挟私报复的毁灭派。
其实叶文洁,从小到老,都有一种超乎常人的冷静和沉着。她人生中仅有三次和年龄相符的热情和天真,但是遗憾的是,这三次,她热情拥抱的对象都背叛了她。
叶文洁因为家庭成分的关系,被下放到齐家屯农场,成为了伐木工人。碰到了下来采风、调研的白沐霖,白记者。白记者作为那个年代的优秀知青,看到一棵棵几十年,几百年的木头就这样被砍了,他很可惜。
于是他和叶文洁聊起了“棒打狍子瓢舀鱼”,聊起了曾经的富饶和丰美,给叶文洁的脑子里描绘了一幅分外美好的画卷。年轻的叶文洁被白记者这种看似先进的思潮吸引了,她盘根问题,问白记者这种想法是哪里来的,白记者给了她一本书《寂静的春天》,一本当时的禁书。
年轻的叶文洁,被白记者吸引,被这本书吸引,也被其中的思想所吸引。她彻底放下戒心,怀着极大的热情和真诚,跟白记者交流心得,还帮白记者誊抄文稿。
岂料,白记者是一个没有骨头的软脚虾,他根本不敢在信件上署自己的名字,将一切的一切全部推到了叶文洁的身上,说她有危险的思想,再结合叶文洁不好的出身,几乎成了一场灭顶之灾。
经过白记者一事,叶文洁对这个世界彻底失去了信任。哪怕对救她性命,爱她护她的丈夫杨卫宁,她也是冷静、客观、理智的。除了工作,她不再对任何事情有热情。
直到,她发现了三体文明。收到三体接线员“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的第一时间,叶文洁就激动万分,毫不犹豫地给三体文明发出了邀请。
“到这里来吧,一个环境适宜,四季分明的永远恒纪元的星球”。没有怀疑、没有犹豫,更没有心思熟虑,叶文洁面对陌生的三体文明,没有考虑道德风险,没有考虑人类安危,一眼定情。认为这就是她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伟大事业,不管付出任何代价也要达成的成就。
而事实证明,三体文明又一次背叛了她。三体文明拥有更高的技术,却并不拥有更高的道德,那是一个为生存而切割掉一切情感的星球,一个光明正大人吃人的星球,一个随意杀人烧人的星球。(本文为进取小七说生活对《三体》的原创解析,其它号均为搬运)
叶文洁渴望用外部力量,来改造人类的希望落空了,破灭了。
叶文洁见到他的时候,伊文斯是一个在中国垦荒种树的外国人,他种树是为了保护一种稀有的鸟。几年之后,叶文洁故地重游,发现伊文斯的树被大片大片地砍伐了,伊文斯的心血遭到了破坏,叶文洁那颗许久没有相信过人的心又动摇了。
最终,她还是告诉了伊文斯三体文明的事迹,一个她埋藏在心底从未告诉过别人的事迹。然而伊文斯骗了他,他背着她偷偷搞自己的人类灭绝纲领,背着她偷偷节流主的信息,背着她偷偷暗杀拯救派。
叶文洁不是一个寻常的女人,普通的情爱根本打动不了她。她只有在面对一些全新的思潮、文明时,才会被吸引,重新焕发对生活的热情。而盲目的信任,换来的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利用和背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三体》:叶文杰 - 简书
关于叶文杰,我是同情的。她做出背叛人类,向三体人发出消息暴露地球位置这样的事可以算是个正常人的反应。我说的正常人不是被贴在史书上和将要贴在史书上的那些所谓道德高尚的人,而是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我想大多数人经历过她经历的事,对人类的看法不会与她有太大出入。
叶文杰的父亲叶哲泰是一位物理学教授,在那个动乱年代遭到了无情地批斗。叶文杰的母亲也加入批斗的队伍,揭发叶哲泰的种种“罪行”。叶哲泰是被4个女学生活活打死的。
她抡起皮带冲上去,她的三个小同志立刻跟上,叶哲泰的个子很高,这四个十四岁的女孩儿只能朝上抡皮带才能打到他那不肯低下的头,在开始的几下打击后,他头上能起一定保护作用的铁高帽被打掉了,接下来带铜扣的宽皮带如雨点般打在他的头上和身上——他终于倒下了……
当时叶文杰就在现场看着,几次想冲上去救父亲,都被人拉住了,否则她也会被牵连,也就没有后来的事了。父亲就在叶文杰眼前被她们打死,这件事给叶文杰心里蒙上了无法抹去的阴影,心灵遭受了难以抚平的创作,叶文杰第一次见识到人性的恶。
在内蒙古建设兵团劳动的时候,叶文杰遇到了《大生产报》的记者白沐霖,他借给她一本英文版的《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在当时还是禁书。这本书对她的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这之前,人类恶的一面已经在她年轻的心灵上刻下不可愈合的重创,但这本书使她对人性之恶第一次进行了理性的思考……
作者的视角对叶文杰产生了巨大的震撼,雷切尔卡逊所描写的人类行为,从整个大自然的视角看,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伤害。那么还有多少在自己看来正常甚至正义的行为是邪恶的呢?
一个推论令她不寒而栗,陷入恐惧的深渊:也许,人类和邪恶的关系,就是大洋与漂浮于其上的冰山的关系,它们其实是同一种物质组成的巨大水体,冰山之所以被醒目地认出来,只是由于其形态不同而已,而它实质上只不过是这整个巨大水体中极小的一部分……人类真正的道德自觉是不可能的,就像他们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人类之外的力量。
这时的叶文杰就有了借助外部力量的想法,但她还不知道外星人的存在。
叶文杰去还书的时候,白沐霖刚干完活,可是他这种白面书生基本没干过体力活,这乍一干,手臂累得不听使唤了。他写了一封内参反应情况,可是手发抖抄不了,叶文杰就自告奋勇替他抄了一份,没想到这一抄出了麻烦。
白沐霖回去没几天,师部就来人调查她,带来了她抄的那封信和那本《寂静的春天》。叶文杰辩解信不是她写的,可是没什么用。
“我们已经从白沐霖同志那里调查清楚了,他只是受你之托把信带到呼和浩特发出去,并不知道信的内容……不该让你趁他在劳动中不备时偷拿走看——现在,你从这本书中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进攻的思想武器。”
原来白沐霖写的这封信触动了他也未知的雷区,他得知之后,出于自保,牺牲了叶文杰。叶文杰就这样被陷害了,她又一次见识的人性的恶。
叶文杰因为抄信的事被关在监室里,来了一个军代表程丽华,跟她套了一番近乎之后,让她在一份文件上签字。那份文件的内容和她父亲有关,记录了一些他父亲和别人的交往情况和谈话内容。叶文杰知道这份文件一定对父亲的名誉不利,推托不知道情况,拒绝签字。看到叶文杰拒不签字,军代表立刻变了嘴脸。
她就这样慈祥地直到墙角,那里放着一桶盥洗用的水,她提起桶,把里面的水一半浇到叶文杰身上,一半倒在被褥上,动作中有一种有条不紊的沉稳,然后扔下桶转身走出门,扔下了一句怒*:“顽固的小杂种!”
看到这我的气都不打一处来,你说这人咋能这么坏呢?这是在冬天,弄了一身水,由于寒冷,叶文杰很快昏迷了。人性之恶再次显现。
叶文杰来到红岸基地之后,发现了一件怪事:基地里配备的都是二炮部队最优秀的技术军官,都比她强得多,可是她却慢慢成了发射部不可缺少的技术骨干。很快她发现了其中的玄机。
大多数人都不安心工作,他们知道,在这种最高机密级的项目里,一旦进入技术核心岗位,就很难调走。所以人们在工作中都故意将自己的能力降低很多,但还不能表现落后,于是领导指挥向东,他就卖力气地向西,故意装傻,指望领导生产这样的想法:这人也尽力了,但就这么点能力和水平,留他没什么用,反而碍手碍脚的。许多人真的这样成功地调离了。
怎么样,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这套路是不是也很熟悉,你一定见过这样的聪明人吧。
再一个事,由于身份的原因,叶文杰在红岸基地的研究成果不能发表,都被政委雷志成据为己有,署名发表。接收到三体人发来的消息后,他又想成为第一个发现外星人的人。
为避免消息走漏,叶文杰毫不犹豫地杀了他,只是白白搭上了自己的丈夫杨卫宁一条命。要说好人,杨卫宁算一个,可是叶文杰这时已经陷得太深,爱情对她也没什么意义了。
平反之后,叶文杰查到了当年打死父亲的4个女孩中的3个的地址,给她们写了信约她们在当年打死父亲的那个操场上见面。叶文杰想听到她们的忏悔,看到一点点人性的恢复,可是结果令她很失望。
那几个也是这场运动的受害者,一个淹死了,一个残了一只胳膊。她们只是诉说着自己的悲惨遭遇,却拒绝对打死叶文杰父亲的事忏悔,还说得那么理直气壮。
没错,她们是受害者无疑,可这不是打死人的理由,就算不是故意的,难道不该有一点点的悔意吗?叶文杰更加坚定地相信她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
在她的心灵中,对社会刚刚出现的一点希望像烈日下的露水般蒸发了,对自己已经做出的超级背叛的那一丝怀疑也消失的无影无踪,将宇宙间更高等的文明引入人类世界,终于成为叶文杰坚定不移的理想。
伊文斯曾在中国一个小山村种树,刚种了不到六年,树就被村里人砍了。他们原本想养肥了再砍,可是邻村的人等不及先来砍了,他们要不砍就砍不着了。就这样,种了几年的树很快被砍光了。
通过这件事,叶文杰和伊文斯走到了一起,伊文斯有钱,回去之后建了第二红岸基地,发展地球三体组织。
这一系列的经历使叶文杰认为,人类文明已经无*可救了,靠人类自己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必须要借助外力。而三体人恰巧出现了,叶文杰认为这是一个机会。
作为*外人,我们有没有资格像键盘侠一样谴责叶文杰?我想没有。经历这么多事,谁都不可能无动于衷,对人类文明感到绝望也很正常。当然大刘还是笔下留情了,还是给人类留下了一点点希望。
一本倡导“环保”的书为啥一度被列为“禁书”?
前几周,宁夏林场主孙国友“跪地求水”事件引爆全网关注,且不论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罗生门,网友们关注的核心却很一致,那就是“环保”。
但你知道吗,“环保”这个概念诞生其实不过几十年的时间。
1962年,《寂静的春天》把“环保”的概念,第一次带给了世界。
寂静的春天哪个版本好?
江月译本
寂静的春天江月译本最好看哦。我正在看江月译版,新世界出版社的,感觉比较流畅。
《寂静的春天》是美国生态学家瑞秋·卡森于1962年出版的一部环境保护主义经典著作,被誉为是环保主义运动的里程碑之作。
介绍一些好听的歌关于动漫的
SunSetSwish--mypaceElisa--hikari中岛爱--星间飞行岩田さゆり--thankyouforeverythingon/off--你我的心跳与鲜红的罪孽
阅读的乐趣
读书,是一个陪伴我们长大的话题,无论喜欢与否,我们都必需苦读,不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为“学而优则仕”,有时仅仅为了父母嘉许的一句话语,同学羡慕的一个眼神,都可以成为我们读书的动力。慢慢长大了些,懂事了,知道读书是为自己而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此话虽然含有一些偏激与歧视,但也确实反映了一定程度的现实,古今皆同。“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成为了多少人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目标,不得不付出许多。于是乎,有人焚膏继晷,有人头悬梁,有人锥剌骨,不辞辛劳,不安享逸,正如王禹在他的《清明》中所描述,“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即便如此,还是会有人皓首穷经,布衣终身,大叹曰“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可怜宋代的晁冲之,一生苦读却终一事无成,老年尤为惨淡,一日见眼前灯火阑珊,想到自己一生大幕将落,不禁悲由心升,感慨良多:“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这样的书读得好累!怕也读不出多少趣味来。于是又有人叹曰:“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初长正好眠,秋又凄凉冬又冷,收书又待过新年”。当然也不全是如此凄苦。读书的心境不同,感受也就自不相同了,还是卸下沉重的包袱,摆脱名利的羁绊吧,顾虑太多只会窒息读书的乐趣。不是有人说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很佩服作者的想象力,然而我却不敢存此奢望,但求“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便好。把书当作故人朋友,每每交谈,无须掩饰做作,而是“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仿佛已见朋友那明亮双眸里蕴含着的盈盈笑意。摆脱了俗世的喧嚣,书可以把我们带去那一片宁静与致远,“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如遇烦恼,书可以解忧,“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闲来无事,还可邀好友共读,览阅书的旖旎风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些不正是我梦寐以求的意境吗?书可以作为闲暇消遣,充盈时日,可是有人却也认为书可以陶冶人的情*,培养人的气质,不可不读。苏轼总结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一种书卷气的自然流露。黄庭坚则认为,“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真是这样的吗?三日不读书便会语言无味?想我不曾静心研读又何止三日,真是汗颜,希望所出文字不要索然无味,淡然如水才好。真的很喜欢读书的感觉,当然不是那种为了考试的仓促应付,而是在某个下雨的午后,或是静寂的深夜,泡一杯清茶,读一本好书,在静谧的小屋里,感受或清丽,或脱俗,或哲思的文字带来的美丽,醉心于文学的广袤深邃。看得入神时,便会忘记周遭一切,什么雨啊,月啊,茶啊的,通通抛诸脑后了。不过古人好象对读书的形式大有讲究,于情调意境,甚为看重。所谓“读易松间、谈经竹下”,“读书于雨雪之夜”,“雪夜闭门读禁书”,便是此意。甚至还规定出要在什么时节读什么书才合“时宜”:“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有人读书前还要焚香沐手,可见对读书的重视程度。而欧阳修的读书有三上“枕上、马上、厕上”则让人莞尔。读书的乐趣真是不胜枚举,“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拨琴一弄来熏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是朱熹的感受,而“红袖添香夜读书”又是多少读书郎向往的境界。且不管这香是来自红袖,还是书卷,就让我们在这四溢的香气中细细品位吧,在竹露松风蕉雨,茶酒琴韵书声的闲适中,坐拥书城,红袖添香。
寂静的春天首版于哪个国家
寂静的春天首版于哪个国家介绍如下:《寂静的春天》是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创作的科普读物,首次出版于1962年。在这本书中,卡逊以生动而严肃的笔触,描写因过度使用化学*品和肥料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最终给人类带来不堪重负的灾难,阐述了农*对环境的污染,用生态学的原理分析了这些化学杀虫剂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指出人类用自己制造的毒*来提高农业产量,无异于饮鸩止渴,人类应该走“另外的路”。该书将近代污染对生态的影响透彻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给予人类强有力的警示。作者在书中对农业科学家的科学实践活动和**的政策提出挑战,并号召人们迅速改变对自然世界的看法和观点,呼吁人们认真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另外,她记录了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直接推动了日后现代环保主义的发展。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内容简介该书以寓言式的开头描绘了一个美丽村庄的突变。书的前半部分,对土壤、植物、动物、水源等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的讲解,说明了化学*剂对大自然产生的毒害;后半部分则针对人类生活所接触的化学毒害问题,提出严重的警告。作者以详尽的阐释和独到的分析,细致地讲述了以DDT为代表的杀虫剂的广泛使用,给人们的生存环境所造成的难以逆转的危害——人类不断想控制自然的结果,却使生态破坏殆尽,也在不知不觉间累积毒物于自身甚至遗祸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