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始知蓬莱近
无为总觉咫尺远

腰斩后多久才会死(腰斩和斩首哪个更痛苦?)

腰斩和斩首哪个更痛苦?

斩首其实也痛苦,但腰斩更痛苦。因为人体的大部分重要器官都在上半身,即使腰斩,人体也不可能马上死去,只有在痛苦的煎熬中慢慢逝去。

腰斩是什么意思历史上被腰斩的人有哪些?

腰斩是一种古代刑法,从腰部把身体斩为两段。著名人物有:秦朝的李斯、汉朝的晁错(与汉景帝有关)、明朝的方孝孺(与朱棣有关)、唐朝的辩机和尚(与高阳公主及玄奘有关)、清朝的俞鸿图(历史上最后一个遭腰斩的人,雍正皇帝看到腰斩太惨,就下令封刀,停止了腰斩之刑)

此人被处以腰斩,一个小时才死,用血写了七个字,令皇帝感到后怕

中国古代社会,女子地位相对低下,更被要求三从四德。一般都是丈夫犯法,老婆受到连累,被贬为宫女或者直接被处死,但凡事总有例外。清朝雍正年间,有一位官员,却被自己的老婆所坑,被处以腰斩的酷刑,并且一个小时才死,还用鲜血连写了七个惨字,此人是谁呢?

俞鸿图,字麟一,浙江海盐人。通过科举考试,俞鸿图考中了进士,并于雍正十年入选庶吉士,后来升任河南学政,负责河南学校教育和各种文化学术之事,举人考试也在其中。

作为那时候的科举考生,若能提前拿到考试的题目,就能轻而易举地考取功名,然后踏入仕途,从此光宗耀祖。因此,不少生曾想对俞鸿图送礼,希望他能透漏点科举考试的题目,全部被俞鸿图言辞拒绝。

俞鸿图为官清廉,对于走后门之事相当反感,更怕因此事丢了乌纱帽。为了防止手下人因贪钱而泄题,可谓是绞尽脑汁,并且让他们分成两班,严禁串岗,更不允许他们擅自打开放有科举考题的试卷。

只可惜,千防万防,家贼难防。如此小心谨慎的俞鸿图,最终却被自己的老婆所坑害,而且是两个老婆一起坑的。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当这些想考中举人的考生,在俞鸿图这里吃了闭门羹后,仍旧不死心,就找打了他的正妻和小妾,以她们为突破口,提前获得科举考题的资料。没想到,他的正妻和小妾非常贪财,为了敛财,压根不顾丈夫的生死。

更可怕的是,他的小妾还和仆人有一腿,两人想趁机捞一把,然后远走高飞。因此,仆人就与这个小妾串通,并且拉上了俞鸿图的正妻,把与考试有关的材料贴在俞鸿图的官服里面,俞鸿图穿出去,脱下后,仆人撕下来卖给那些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

一来二去,正妻及小妾共收了上万两白银的贿赂,别提多高兴了。俗话说,没有不通风的墙,此事被那些很有才,却最终落榜的考生知道了,很快闹得满城风雨。当时的河南巡抚的王士俊,就上书雍正皇帝,告发俞鸿图纳贿营私。

雍正相当愤怒,派户部侍郎陈树萱前往河南会同山西、河南的河东总督审理俞鸿图案件。谕旨十分严厉,声称如果徇情,对侍郎和总督严惩不贷。就这样,一脸懵逼的俞鸿图被抓进了大牢,并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在得知妻妾仆人承认了作弊、接受贿赂事情后,差点气死过去,但为时已晚。

雍正十二年,俞鸿图被判处死刑,但没有确定是哪种酷刑处死。直到行刑前,才被告知自己即将被腰斩,差点没吓死。在当时,如果犯人想要减少点痛苦,都要向刽子手送钱,但因时间来不及了,刽子手给了他一个慢死。

因为太痛苦,俞鸿图被腰斩一个小时后才死去,并在死前用自己的血连写了七个惨字。雍正皇帝听说他的惨状后,觉得腰斩太过残忍,想想都觉得后怕,就下令废除了此酷刑。就这样,俞鸿图的七个惨字,使得存在了上千年的腰斩被废除。

中概股治好了这届年轻人的「暴富梦」 - 知乎

前几天,极客公园把「美股里沉浮的年轻人」这个话题扔到一个日常活跃的炒股微信群时,如同石沉大海。

过了许久,才有人冷不丁地冒了一句:「沉我懂,浮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道出了不少散户的心声,去年春节以来,「一沉到底」是众多美股小散最真实的写照。3月3日到3月15日,九个交易日里,中概互联ETF跌超25%,恒生科技指数跌超30%。腾讯控股、阿里巴巴、百度等一众知名公司纷纷创下历史新低,直到3月16日之后,才陆续反弹。

我们和几位在美(港)股投资的年轻人聊了聊,他们风格各异,有的是「非常新」的菜鸟,有的持仓五六年。有人偏爱激进冒险,有人则是oldschool风格的拥趸……共同之处也许是,他们被这次动荡震惊了,却依然称自己心态很平静。

炒了6年美股的Alex,提供了一个有意思的视角,也许可以用来理解这件事:人在极端冲击之下,会产生心理/生理学上的「战逃反应」(Fight-or-flightresponse)。有人战斗,有人逃离,更多的人什么也做不了。

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我今天看了一下,这是我在富途的1967天。在这五年多时间里,我一向是冒险主义者,有过大概三次的爆仓经历,又用了杠杆。

三月这一次中概股暴跌,各方面的数据都反映了它极端的一面,在这个极端里,我用了一点三倍的杠杆,迎来了炒股生涯第三次爆仓。

我在港股腾讯的仓位大概在六成,还有大概两成是中国儒意影业,也就是原来的恒腾。还有一些仓位是阿里、快手以及百度。百度跟快手「打新」时基本被套牢了,中国儒意本来在2021年过年的时候赚了挺多的,我就安心放着,结果腰斩,入手的时候十块,现在跌到两块。然后腾讯又是这样极端的情况,剧烈波动中仓位就失控了。

其实我是知道有黑天鹅,但我不知道黑天鹅是一群一群来的:比如我知道说有地缘风险、中美对抗背景这些,也知道市场的风险,但是我不知道像审计底稿、滴滴、反垄断、战争这些突发事件会一连串来。

我跟朋友说,嗨,都是纸面财富,又说哎呀我要省吃俭用了。其实感觉还好,心态没受太大影响,也不是第一次嘛。只是这一次之后,我会给自己一个提醒:绝不允许再爆,事不过三。

2020年3月份,美股破天荒三次熔断,那是我第一次爆仓。在此之前我港美股都的盈利情况都非常好。那一次我印象中损失比较大,当时重仓富途大概70%,最后我被迫卖掉了一部分去平仓。

当时是真觉得不可思议,闻所未闻,为什么会有这么极端的三次熔断?然后更多的是很遗憾、很懊恼,为什么要被割肉,我其实是在九块多美金的时候就大量建仓买富途,然后到十四块左右的时候,被斩了大概40%,后面富途也一直涨得很好。好在我的基石投资里富途一直保有,也算挽回了一部分损失。当然也反思,告诉自己投资要有纪律性,但还是不够警醒。

我当时还跟朋友开玩笑说,这辈子开始的短短三十几年真是不断见证历史,哪里晓得后面还有新的历史要刷新。

第二次是因为一个比较极端的策略。2020年7月份我做空了跟谁学,大概是三十块的时候开始建仓做空跟谁学,加杠杆,后面不断加仓。因为我始终没有看明白这家公司,并且在一些基础的调研之后,我也不看好。结果,它最高时涨破了一百美元,然后我就爆仓了,割了大概是50%的仓位去平仓。不过后面我也是坚持下来了,所以最后整个教育行业爆雷的时候,我在跟谁学身上还是能赚到一些钱的,但已经不是什么大钱了。

这次我就明白,即便再相信自己的分析判断,也不能和趋势为敌,一个人是战胜不了华尔街的。哪怕最后证明你是对的,你也会付出惨淡代价,你看跟谁学最后不也跌回一两美元了,但当时市场情绪大家都看涨,可能还有大基金在背后做多,你有什么本钱对冲大势?即便BillHwang百亿美金体量的机构也会爆仓对吧,市场会给你狠狠的耳光。

回想起来还是因为我性格也比较激进,所谓的纪律性,我在第二次爆仓时也没有严格遵守。前面我说自己是乐观的冒险主义者,别人可能承受20%亏损就已经受不了但我的容忍度甚至能到80%。但是,明明是可以止损的,从策略上就应该先平仓一部分,后续观望再进行仓位调整,可我就是「从一而终」遇到极端情况就爆仓了。

复盘时偶尔也会写一写自己的心得,就会觉得当时,唉……真就是为自己的傲慢买单。

往前追溯几年,则是另外一种相反的「风景」,市场向好的趋势非常明显,然后牛市个个是股神。

互联网中概股涨得都很不错,按时间加权的话我的复合收益率应该能到百分之三百,非常非常可观。再往前,2015年可是A股牛市,我当时大概是30万人民币的本金,最高有180万左右,跌到160万我就全部清仓出来了,这笔钱成了我之后股市里的一些补充弹*。

一个特别戏剧性的事情是,就因为二级市场收益率太好了,以至于我错过了在广州(注:「大神」是广州人)买房上车的最好时机,直到2017年年底房价猛涨上来我才补了票。也算是亏了,当时看中的一个小区的房子,年初没买,到了年底价格基本就double了。

当然我也不是太care,我不是一定要有房子才有安全感的人,反而比较喜欢新鲜感,这几年在我在河内生活过,在新加坡生活过,回到上海呆过两年,在广州也生活了很长时间,又来到了北京。

我本科是学经济的,2011年毕业,做了两年的管理咨询研究,自2013年初进入互联网之后就一直都在这个行业,所谓的移动互联网的黄金十年都经历了。

当时正好是创业大潮,创业大街随便哪个咖啡馆都能遇到一堆创业者和投资人。我们当时做了一款陌生人社交软件,把陌陌当竞品,当然比较遗憾,拿了A轮融资后面就死掉了。不过这次创业经历让我对投资、期权啊等等有了认知,后来进入互联网大厂,等于是一边学习一边成长,总结一些自己的投资理念,慢慢也小范围的去买项目,玩模拟盘,逐渐成为茫茫股海中的一员。

我自己的策略就是价值投资加打游击战,我会有几只股票作为基石投资,在一个周期内基本不去动它,然后高成长股,也会追一些热点投机,比如新能源起来了,我也要去凑一下热闹。基本上仓位都是80%、90%,其实(股票)仓位太满这是不对的,比较激进。

我只买我看得懂的行业跟公司,然后会去做自己的投研分析,基本面的商业模式、用户数据,未来整个行业前景等等,然后结合自己的一些认知在数据基础上做一些分析判断。

有一只股票的操作真就是让我感觉蛮爽的:荔枝fm,我在做空它的时候赚得盆满钵满。我在它他7块多美金建仓做空,10块、14块不断加仓,中间也有一些反弹,但是我坚持下来没有出,然后在它一块四美金的时候给卖了,大概回报十几万美金应该是有的。这一笔让我很爽的原因是不仅是挣了钱,而且还完全验证我之前对它的基本面分析。

另外一次很刺激,就是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价格把TME(腾讯音乐)的股票卖掉,我幸运地在30—32美金股价高峰时抛售了大量TME,帮我平掉之前的爆仓,回了挺一大波血。回过头一看,去年BillHwang爆仓的时候持有不少TME,算是劫后余生了一把,惊心动魄。

我经常自己复盘,最好的时候没有觉得自己是股神,最坏的时候也没有心态爆炸。讲白了,我亏损了账面应该还有七位数人民币,哪怕全归零也不会对我的生活产生太大影响。

这些钱总体来说就是投资的钱,我是比较激进,我为自己的认知交学费,但我拎得清楚自己几斤几两,不会去押房子啊什么的,这是原则。同时我更坚信了自己对基本面的分析比较扎实,无论富途、腾讯音乐或者跟谁学,结果都证明了我的判断。

最近看了一个专业投资人的观点,很认同:短期肯定是乐观的,中期是悲观的,然后长期也是乐观的。

短期乐观在于股票已经跌了70%、80%,甚至90%,肯定会有一个短期反弹,这是正常的市场周期;中期还有很多潜在不确定的因素,所以我中期不太会再去买中概股,如果情况没有好转,可能会在未来合适的时机把中概股都处理掉;那长期所谓五年、十年,我觉得那中国还是一定会有一些好公司跑出来的。

以后可能也不会再用杠杆了,用期权来代替杠杆吧,我对杠杆的风险确实没有足够的认知。讲真的,如果前几年完全没有用杠杆,我现在应该也能赚很多。不用杠杆,腾讯跌到两百、一百我都不care,账面盈余而已。但是你用了杠杆之后,极端情况下就是双重冲击,不是想躺平就能躺平的。

最后说回到价值投资这个事情。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人迷信价值投资嘛,搞得都像巴菲特、段永平一样(段永平这次在腾讯也会损失挺多嘛)。但是,价值投资真的不是适合每一个人,尤其是散户,你看鼓吹价值投资的可能本来就是专业投资人,或者背后有大机构,他们的资金比我们这种散户要多很多。

投资的本质是钱,价值投资的本质是要有足够多的钱。就像段永平说的,有钱可以不断在低价的时候加仓。互联网记者不是都很喜欢写投资人穿越周期嘛,钱不够你是穿越不了周期的。

现在看来,还是太年轻了,上涨的顶峰前进入,然后是漫长的下坡路。

我是一个非常新的新手,去年一二月份快手不是要上市吗,为了打新就急急忙开了户。结果,钱是成功转进去了,签却没中。我不太了解港股的大部分公司,索性就把账户里的钱都兑换成美元买美股,大概十几万人民币,本身自己在互联网工作,美股的科技公司我还是相对来说了解一些。

苹果、Facebook、腾讯、台积电等这几家基本面好,稳定性高,另外我重仓了比较了解的高成长股,比如游戏开发引擎工具Unity,可能不是那么知名,但他们占游戏开发引擎市场百分之六七十的份额,营收也不错。

我经常看科技公司的报道,包括相关书籍,还有硅谷一些公司的创业经历,刚开始进股市的时候我就在看霍华德·马克思写的《投资最重要的事》,也看了巴菲特的一些投资理念,所以就比较倾向长期价值投资。

具体策略?严格来说其实是没有策略。我很少研究K线之类的,会看一下财报吧,买蔚来的时候会看一下财报,腾讯没看,众所周知是个好标的嘛,价位低的时候就买一点。买比亚迪是因为巴菲特买了,跟风。

一开始,我感觉有点像玩游戏,在模拟盘上低买高卖,有一种快感。我看过一篇文章,里面说表现最好的投资者每年均值回归后的收益,也就是10%——15%之间。我当时是觉得怎么可能才这么少?那怎么赚钱?

所以那段时间非常急功近利,买别人推荐的anystock,另外持仓的整体风险也比较高,因为重仓的都是成长股——本来其实也没有特别重,但后来买的中概股全跌没了,我就看着其他股票的仓位占比越来越高,现在已经超过了70%。

现在经过这一轮大跌,我发现10%-15%真的是一个长期总结下来规律,你不是超人,不可能超出这个区间太多。

朋友说中概那几天很惨,我当时没太注意。刚看了一下,亏损47%,确实挺多,还真可能是我入市以来跌得最多的。

雾芯科技跌得最狠,我买的时候20多块,最高涨了是20%——30%,结果电子烟政策出台之后,股价就跟瀑布一样,现在两块美金不到了。我之前卖了一些,还剩了一点,因为我很怕卖出之后,它的股价又回去了。

我其实挺想在逢低的时候买入,但是仓位实在太重了,也不知道后面还会不会继续跌,所以没操作。第二天股市就反弹了起来,我后悔了。

最近有一次比较惊险,当时一批中国互联网公司的APP被封杀,其中一家当天跌了百分之八十九,我查了一下它在当地的营收,很少,应该影响不大,就抄底了,之后涨了不少。发财报之前,我又向业内朋友打听了一下大概数据,可能低于预期,我就就抛售了一些,财报发了之后,果然股价大跌,侥幸逃过一劫算是。

股市很多哲学其实跟人生非常的相似,你越是深入挖掘研究,你会发现其实它可以印证你人生中发生的很多事情,然后学会用长远目光来看待一些事情。

我看了一下自己写的心得,从投资中学到的是,一方面之前我经验少,比较浮躁没耐心,太过追求短期的收益;还有就是缺乏一个全*观,聚焦*部(公司基本面)而忽略了有一些宏观因素,比如国际、**等宏观风险。

我朋友说我「稳如老狗」,因为我做事情很少犹豫不决。

但有时候确实会手痒控制不住,比如说涨得太多或者跌得太狠的时候会想要进行一些微操作,有时候会忍不住在一个不是很好的价位时买入,容易被加密货币等风险非常高的项目吸引……满足我的,可能就是那种快感。

之前我就是被想赚快钱这种心态蒙蔽了双眼,不够沉下心来,现在对市场有了敬畏之心,以后就不会那么草率了。我想以后自己会在心态上更成熟,加仓的时候保持耐心,不然等不到我心目中理想的价位。短线操作的时候控制自己的节奏,只能允许在某一家公司最多两家公司上做一些操作。

当然,如果我不去做这些尝试,也不会亏这么多钱,但我以后有可能还是会出现这种问题。就是这个坑迟早是会踩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我早踩了这个坑,以后就大概明白哪些东西是不能碰的。

比起那些知名投资人,那种亏了八位数的,我觉得自己还好。把钱全放进去还能限制自己消费大手大脚,反正我是觉得,刚进入市场的时候是会亏一笔钱,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教训。

我可能在早期用相对大比例的钱,比如说我亏了百分之五六十,来获得这个教训,总比我三十多岁或者四十多岁,再做出一个错误的决策,然后再亏了几十万要好得多。越早开始做这件事情,你经历这个市场的时间越长,你的决策能力越能得到锻炼。至于钱,以后迟早会赚回来的。

总之,我觉得自己太年轻了,然后进入市场的时间太短了。很少有人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做很正确的决定。但十年之后,炒股版本的我一定比不炒股的版本的我厉害,过得更好,我有信心。

3月14日那次中概股大跌,好多人说什么血雨腥风,我也亏了六七万美金吧,换算**民币40多万,虽然有点出乎意料,但我内心已经泛不起什么波澜——跌「麻」了,我也躺平了。

其实早在去年二月份开始,中概股基本就一路在跌,我大部分亏损都发生在这一年多里。

我印象很深,二月份美债持续走高引发整个美股暴跌,那一个晚上我亏了30万元,当时一瞬间是心疼,同时也有一点得意忘形,觉得没关系,之前也有第二天又涨回来的情况,这次也没什么不同。

之后又连着跌了几天,我开始有点担心,再接着跌,账户已经大幅缩水了,一下子十几万美元没有了,又变成了另一种心态——不甘心。我想就干脆拿着呗,毕竟大家都说美股过去十年一直在涨。但我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买的主要是中概股,面临的政策、市场环境和美国公司有很大的不一样,它只是在美国上市而已。

中间其实还有一波急跌,应该是去年秋天,我当时有一些动摇,直接清仓了。本来不炒了,当时想买房子,后来就跟媳妇商量一下,她问我长期看呢,我说长期看好,大概五年十年没问题,还是一种很好的增值方式。她说那就放那吧,反正用不着,后来我们买房子也没有用这个钱。

清仓没几天,又重新进去,你让我现在选的话,我肯定不进了对吧。我改了一下策略,谷歌亚马逊这些还是很稳的,就把大的仓位都买到了美国公司,英伟达、特斯拉、微软都买了一些,占了大概70%。中概股也没有放弃,用剩下份额配置,主要还是抱有那么一丝希望,一是感觉公司确实不错,在这个价位上也很低估,带有一种抄底的心态吧;另外我认为一旦就是中美关系缓和政策变动,打压估值因素就消失掉了,这些股票股价还会涨起来的。

可还是一直跌,一直到今年3月出现这一波大跌之后金融委开会(3月16日***金融委开会研究当前形势,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以后才出现一个明显的反弹,即便如此相比顶峰我还是亏了百分之六十。

到现在为止,我在腾讯身上亏得最多,十几万港币。账户最多的时候我有30多万美元,清仓的时候还剩了22万左右,重新进去之后又是一路跌,前段时间只剩七万多美元,3月中旬之后稍微涨了点,现在手里还有大约12万美元。

经过这一年了,我的心理建设已经做得很好,看淡了很多,就是提醒自己无所谓了,反正第一到现在还是盈利的,第二哪怕亏了,就是再跌再跌回二三十万(人民币),也就等于坐了个过山车而已嘛,也没什么损失,所以我就躺平吧。

我2016年开始买A股,经常在雪球上浏览市场资讯和一些讨论。2020年初疫情,美股雪崩后美联储救市,应该是从三、四月份开始反弹。我预测这是一个明显的机会,刚好当时有一笔钱也用不到,六七月份就和朋友一起进去了。我拿了大概四万美金,他占了少量一部分,到第二年二月,一直都在挣钱,收益好几倍。

我买股票比较看重公司管理水平现代化,如果管理层有造假历史,喜欢开炮吹牛,我是一概不考虑的。我自己在媒体嘛,对很多公司的高层有一些深入的了解,也经常关注他们的采访报道。

中概股当时持仓是贝壳,然后是富途,贝壳是主要仓位,占了我大概百分之六七十的仓位。港股里腾讯我也买了,还买了一些京东。我当时的策略是,不了解的公司不碰,能看得到他的产品或者服务的,我就去买。

挣得最多的还是贝壳,刚上市我就买了,然后它涨到了七十多美金,我在高点清仓了一部分,后来它开始回落到五十多,后来贝壳管理层出了特别大的变动(贝壳创始人左辉去世),我判断是个很大的风险,就全清了。如果我现在拿着,可能我的账户也早就没剩几毛钱了,也是很惊险。

第二是富途,也是进得比较早,印象中我第一次买的时候40多美元,后来跌到30多美元,我认为前景很好又加仓了,可能也是运气好,没多久它就开始狂涨,两个月翻到了200美元,赚了不少。后来也在180美元左右的时候把大部分清仓了。

其实大涨也就那半年多,主旋律是之后的跌。去年二月份美股拉低,本土公司特别是那些大型科技公司,像谷歌、微软很快又起来了,很稳。但中概股没有这样的好运气,那波跌了以后,叠加了国内的政策、中美冲突的背景,一波接一波把中概股按下去:基本上稍一抬头一个下跌,稍一抬头一个下跌,持续一年了,拉一下K线就都能看到,即便保持比较好的,像腾讯、京东也腰斩百分之五十,拼多多、贝壳这些都跌了百分之八九十了。

刚开始赚钱的时候,我会把很多精力放在上面,每天晚上盯两个小时盘再睡觉,第二天早上一睁眼就先看看自己股票跌了还是涨了,心情也会因此波动。现在不会再出现这样的状况了,困了我就睡。前段时间一度跌到账户只有七万多美元,我也没有很担心,甚至还加了一点仓。反正这笔钱现在也用不到,放个五年十年的,就是以后再说呗。

但总体来说到现在没有亏吧,相比入市的资金,即便我现在相比最高点跌了60%,还是赚了三倍。

股市里是没有「绝世武功」的,我自己的感悟是,股市操作是逆人性的:大部分人都是涨时愿意进,跌时疯狂逃,正确的操作应该反过来。但这个决策是违反你的本性的,操作起来会非常非常难受。

每天赚钱的时候你会觉得炒股好简单,好像点谁谁就涨,巴菲特也就一年百分之二十,也太弱了吧,我一年都赚六七倍。经历过这样一轮大动荡之后,你会理解就是就为什么巴菲特特别牛,还是那句老话:挣得多的人遍地都是,但是活得久的人少之又少。

所以你会对这个事情有敬畏之心,投资时会更谨慎,仓位更分散。说实话现在中概股有反弹,但我还是不太放心,如果接下来没有进一步利好的话,我会再把中概股的仓位再降低一点。

另外一个就是你会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得意忘形。比如我一直很控制杠杆率,最高的杠杆不超过百分之三四十。加杠杆,特别在赚钱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自己的戒心在一点点消失掉,钱是白来的。一睁眼账户多了十万,再一睁眼账户多了二十万,你感觉哎你上班干啥呀?再过几个月财务自由了呀。

我认识周围有人,说涨那么高加一倍没关系,只要不腰斩账户就是安全的。但实际上你看中概股那么多大型公司,不只是腰斩啊,百分之八十都跌没了,对吧?你很难想象,但是他真的就发生了。我去年还在雪球看到很过一个极端案例,一个人就因为杠杆,从盈利三千多万到一毛钱不剩。

再说一个很重要的体会,不要拿自己重要的钱去投,你的心态会异化,你的操作会走形的。我会首先保证家里必要开销、每个人重要的保险等,这些都配置齐了富余下来的钱才会拿去买股票。股票账户里的数字再高,只要没到变现那一天,都是纸面财富。

国内的人成为美股投资者,大致有三种契机:

第一种,A股大动荡,或者说人民币货币动荡(这个契机近年来越来越少),就有人谈资产优化配置的问题,落下来基本上高端一点就是国外买房,低端点的买股;

第二种是重要的中概股公司上市了,带动很多人成为股东,比如他的员工、投资人和他们的周围的朋友家人;

第三种,重要的头部非中国公司暴涨,最典型的是苹果,吸引越来越多人成为投资者。

哦,可能还有第四种:早几年币圈的造富运动。

根据这几种契机,近五年来入场美股投资者,你也大概能分出三代,他们有着不同的心态:最早资产配置型的,可能在意整体的平衡而不是阶段性涨跌;中间第二代这一批是大头,绝大部分是互联网从业者,对中国中国互联网有强大信心;2019年之后入场的,交易属性多一些,我来赚钱,至于是在腾讯身上赚还是苹果身上赚,不那么重要。难听点说就没有信仰,说好听点就没有执念。这里不是褒贬,是客观存在。

你再过头看看另一条线:从2016年到2020年,特别是2018年,中概股加速在美上市,大体是上升趋势,当然中间也有波折,可能两年三年一次,结果基本都是积极回升,所以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把仓位压在中国互联网上,包括欧美投资人。

一个以信心为主的群体(不论是信仰还是投机)碰上一条不断攀升的的曲线,造就了过去几年极高的一致性预期:中国互联网不仅在改变中国,还在改变全世界,只有短期困难,没有长远问题。而当剧烈波动来临时,短时间内大家是无法消化的。

我在2015年、2016年就开始投资美股了,最直接契机就是做一些资产分散配置。我算是偏oldschool一些,一直以来都会持有一些可能新一代投资人根本就不会看的东西,比如说稳定分红的游戏,包括我还差几年就是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十年股东了。我的配置也不太会频繁变动,调仓非常缓慢,中概股占比并不大。因为很多公司我也看不懂它的价值。当然,我本身在互联网,真真假假都会听到一些业内消息,肯定有机会主动避开一些名字。

从结果来论的话,虽然我说自己分散投资,长期持有,看起来很oldschool,实际赚得最多的还是来自几笔非常冒险的期权投资。但持有体验上最好的,还是是伯克希尔——它不会是那种一觉醒来发现估值刷了五倍的公司,也不太会是那种连续跌一年然后腰斩再腰斩的公司——你真的不用担心它。

当然,今年这次冲击或许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预期,如果往上追,原因很多了,宏观和*部,长期和短期,全都混在了一起。

我知道是有很多朋友3月10日那天把「信仰仓」都斩仓掉了,就是那些信誓旦旦说我要传给下一代的股票。当然也有一些同行艺高人胆大选择做空,但这种操作很多人觉得自己能做出来,但实际上很难,真的很难,然后他们在之后几天短暂的反弹里也损失惨淡。

如果用宏观分析角度来看,这种属于系统*的东西,说实话可能很难逃掉。因为那一刻是没办法思考的,就是你在赌场里是很难正常面思考的,干脆就别去想了。类似的事情,其实在美国已经预演过一次了,比如GameStop散户轧空事件。之前大家还是隔岸观火,谁也没想到这些事情其实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人在巨大的冲击之下就会引发「战逃反应」(Fight-or-flightResponse),你要么迎战要么逃亡,要么吓傻了,既不战也不逃。

像我这种,本质上并不在意涨跌的,配置的意图会多一些,更多追求的是大类之间的平衡。虽然跌了,但我配置的目的还在,我依然实现了资产分散,保证了整个盘子的稳定,心态上就不会去计算短期内的得失。

所以那几天我比较平静了,开盘看了一下情况,知道宏观趋势很惨就够了。然后,该玩游戏玩游戏,该睡觉睡觉,没有非常强烈的波动。不夸张地说,我近一年来第一次打开持仓,可能就是大概十五分钟前,就看了一眼大概情况,还行,比我想得要好,稍微回来一点。

那些进入时间比较短的,第三代投资者吧,他们也会发现,更自由的交易不一定是保护他们的,好多人觉得小池塘扑腾没意思,我要去**里玩,结果发现**不是跟你闹着玩的。

最痛苦的可能是第二代投资者,就是互联网信仰者,在这个行业付出过青春也取得过荣光,这一次身心俱疲,钱亏了成就感也没了,可能行业也快没了,大部分人会选择躺平。

躺平也分主动和被动。主动躺,就是我知道在跌,也知道跌得很厉害,仔细权衡了之后发现最好的结果就是不操作,这是个策略;第二类就是我无法思考,也不知道该干什么,我并不是认为躺平是最好的选择,但我没有别的选择。还是那句老话嘛,诸公日哭夜哭,能哭死董卓否?

我知道这次动荡之后,很多人都产生了很大的怀疑和动摇,其实也很正常,我也是相关行业从业者,也有这样的迷思时刻:

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投资人记得一个产品叫「升级基金套利」,2015年它是一个很热门的品种,我当时仔细研究了交易的策略、规定,还有包括品种的构成,然后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它下跌,那么我持有的分级A会获得更多的收益,大盘跌得越凶,当天我的收入会更高,我相信自己的判断,所以我买入了分级A,结果当天连分级A都跌停了。我真的是在最后交易的那几个小时里,一直不停问我自己,是不是算错了,是不是哪里没有算到……直到第四天开盘,账面浮盈超过40%,但哪怕在那一刻,你都会怀疑自己。

其实大可不必,股市评价体系是单一直接的,就是市场的表现。很多人对互联网的所谓信仰,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市场反馈,这其实应该叫股价的信仰。包括在两年前、三年前,大家对投资教育的狂热,大家会觉得说我投资是对的,然后才会衍生出一些解读,比如说我促进了教育民主化等,其实都不是关键。还有一点不要忘了,股市如同钟摆,上下起伏才是常态,而且他会一直这样下去。

好就好在赌徒是没有长信的,跌三天大家会绝望,涨三天大家就会狂热。

所以最后说一个很感性的故事吧,姑且算作结尾:有一次加菲猫走失了,然后误打误撞被一家宠物店收养,在宠物店里吃得好住得也好,生活都不错。但它的主人老姜(John)一直没来找它,它也一直没有找到老姜,本来日子就过下去。

直到有一天圣诞节,老姜走进了一家宠物店,老板上前询问需要买宠物吗,他看见了加菲猫,意外之喜,二话不说就把加菲猫带回去了,然后重新过了一个圣诞节。本来是很皆大欢喜的一件事情,但故事的最后,加菲猫回过头来对着镜头说,作为一只聪明的猫,我绝对不会问老姜为什么那天要去宠物店。

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因为像这样闪电劈下来的日子,未来肯定还会发生,关键是之后怎么办。所以就不要问那天为什么你进了宠物店,而是想想看你离开的时候,手里有什么东西。

注:应当事人要求,文中大神、Alex、Evy、文泽均为化名。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geekparkGO

菜市口斩立决,砍完头多久才能收尸

在过去,秋天这个季节是“秋决”的时候,所有已判刑的死囚,都会在秋分到立春之间执行,一般在“霜降到冬至间”完成。而这个时节,在过去也是围观行刑的季节。在中国古代,对死刑的执行,一般都是公开的。

死刑是极刑,其目的是震慑,维护社会秩序,即所谓“示众以威,怵目而警心”。所以,尽量让人们知道,以扩大影响。在这种理念下,古代处决死囚不只要公开,而且要在人多的地方行刑,并允许群众现场围观。

对于这种公开处决死囚的方式,清末法学家沈家本认为,“推原其意,诚以犯法者多,不肖之人为众所共恶,故其戮之也,亦必公之于众。孟子所谓‘国人杀男’,其意正同。”古代处决犯人,一般选在街头、闹市区,这是法律规定。

《唐六典·刑部》中规定,“凡决大辟罪,皆于市”。北京有条歇后语,叫“鹤年堂讨刀伤*——死到临头”,就是因为鹤年堂*店址在清代京城有名的刑场菜市口附近。汉律中规定的枭首、要斩、弃市三种死罪,也都要选择在清朝菜市口这样闹市执行。

枭首,即砍头,头砍下来后要悬挂在木竿上头“公示”,这是秦朝处决死囚的常用手段,即所谓“枭首示众”,后来也有将头颅悬挂于城门楼上的。

至于“弃市”之刑名,则直接因为行刑地点位于“市”,犯人在街市上处死后,不准收尸,原地“晒尸”一定时间,并供公众“参观”,这样的弃市场景在现代人看来可能恐怖了,但在古代非常普遍。!

三国时蜀国都乡侯刘琰便被处以“弃市”之刑。而其遭此极刑,竟然是因为他吃醋,怀疑老婆胡氏与后主刘禅有染。胡氏很漂亮,进宫给太后拜年一个月后才回家。刘琰“家暴”一通胡氏后,将她休了,结果谁也没有想到,胡氏把刘琰告到朝廷,被处极刑。

“晒尸”时间一般是3天,也就是说,3天后才允许收尸。北齐武成帝高湛当皇帝时,于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完成的《齐律》中规定,犯人被处死后要“陈尸三日,无市者列于乡亭显处”。

意思是,如果行刑地不在街市上,要将尸体陈列在乡间公共场所显眼之处。这一公开处决犯人的方式,叫“公开刑”。在清末,著名法学家沈家本提出变通死刑执行方式的建议,将死刑的公开执行由公开转为秘密。

沈家本的理由是,公开处决实际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社会威慑效果。

沈说:“稔恶之徒愍不畏死,刀锯斧钺,视为故常,甚至临市之时,谩*高歌,意态自若,转使莠民惑于气类,愈长其凶暴之风。常人习于见闻,亦渐流为惨刻之行。此非独法久生玩,威渎不行,实与斯民心性相关,有妨教育者也。“

这是从社会教育角度,来审视公开行刑的不合理性。实际上,公开处决死刑犯的成本太高,容易出安全问题,才是最大的被批评之处。为什么早期“刑人于市”没有问题?主要是早期的“市”,有城墙有城门,防卫很严,一般不会出乱子。

而后来处决死刑犯尽找人多的地方,这就比较容易发生安全问题,古人话剧中常有“劫法场”情况,就是基于这一背景。像清朝在京城菜市口处决重囚,要增加警卫力量,否则谁都不能保证不发生意外。

所以,现代的处决死刑犯,一般都是“秘密进行”,如此在体现人性和法律文明的同时,也比较安全。

古人称死刑为“大辟”。

凡大辟,都是必死的。怎么处死?清末法学家沈家本曾作考证,其《历代刑法考》共列出了24种,分别是:醢(脯)、炮格、焚、烹、轘、沈(沉)河、陵迟、支(肢)解、磔、要(腰)斩、枭首、戮尸、斩、绞、罄、弃市、笞杀、考竟、剖心、射杀、射鬼箭、生瘗、投崖。

这些死刑是依处决犯的手段和方式来划分的,仅从刑名来看,已够恐怖的,胆小的听说名字就能吓死。

如醢刑,又称菹醢,是把犯人杀死后再剁成肉酱。在刑法史上,最早使用此刑的,是商朝末代之君纣王,《吕氏春秋·恃君览·行论篇》记载了此事:“昔者纣为无道,杀梅伯而醢之。”《史记·殷本纪》也记载:“九侯女不憙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

但从西汉始,中国的司法精神讲究“宽刑”、“慎刑”。《历代刑法考》中所列的20多种极刑,绝大多数都废止了,不再使用,除非特别情况。中国死刑种类和行刑方式,从汉朝时大幅度减少,逐渐废除。

据程树德《九朝律考》,汉律中的死刑仅有三种:即枭首、腰斩、弃市。这种刑法理念,影响了中国后世历朝,如晋朝,其死刑与汉律相同,也是枭、斩、弃市三种。

到南北时,南朝将死刑减为两种,如梁,死罪只有“枭首”和“弃市”两种,取消了“斩”。要说明的是,同时期的北朝仍保留不少酷刑,反映了其司法文明落后于南朝。

隋唐时,中国的文帝杨坚代后周建立隋朝后,干脆从法律层面废除酷刑。据《隋书·刑法志》记载,杨坚即位后,修定刑律和制度,使之适合于南北统一后的中国,“蠲除前代鞭刑及枭首、轘裂之法”,仅保留斩、绞二种死刑,所废止的鞭刑、枭首和轘裂均是有名的酷刑。

但是,到宋朝,刑法又趋严厉,在绞、斩二死刑基础上,推出了恶名昭著的“凌迟”。这在中国司法史上,是一种文明倒退!

所谓凌迟,即用刀一块一块割下犯人身上的肉,也就是俗话说的“千刀万剐”,让犯人在极大限度的痛苦中慢慢死去,这比先秦流行的“五八分尸”更惨!

据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刑考六·刑制》记载,宋朝于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启用凌迟酷刑,当时是赵祯(宋仁宗)当皇帝,在荆湖一带(今湖北省境内)出现了“杀人祭鬼”的恶俗。赵祯听汇报后非常恼火,批示今后主谋者一律处以凌迟,时民间称之为“剐”。

凌迟杀人手段早在秦汉时即已出现,但未入正式法典,只是“家法”中的私刑。

宋诗人陆游认为,到五代时“始于法外特置凌迟一条”,目的是加大死刑的威慑力。其实,凌迟在南北朝时的北齐已成为官刑,开国皇帝高洋便使用过此刑,只是叫法不同,称作“轻刀脔割”。

目前能查到的最早含“凌迟”的刑法条款,出现于“辽律”中。

《辽史·刑法志上》记载,辽国不仅使用和恢复了过去的绞、斩、枭、磔、炮等酷刑外,还有凌迟、支解等极端处决死囚手段。

但将凌迟真正广泛使用的,则在以酷刑著称于史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明太祖)治国用重典峻酷,犯大逆、恶逆、不道、采生折割等共计13种罪,要判处凌迟。其中的“采生折割”,类似现代活摘。

凌迟在明律属于“非常之法”,常规死罪只有绞、斩二种,但滥用凌迟现象明显。同样是凌迟,刑有轻重之分,直接表现于刀数上,民愤越大,危害程度越高,受刑刀数越多。

最少割8刀,并以8为基数,翻倍增加:24刀、36刀、72刀……最多3600刀。明熹宗天启二年进士郑鄤,被阉d诬以“杖母不孝”、“*妹”等忤逆不道之罪,遭凌迟冤死,被割了3600刀。

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发明了多种酷刑,也阻挡不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最终难逃灭亡的下场,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不过,要是清平盛世怎么杀都可以,反正都能吃饱饭有地睡,谁也懒得动,更不会造反。乱世里都快饿死了,你哪怕天天在城门上杀人也没用。

汉景帝腰斩晁错后,七国之乱还是发生了,那他岂不是白死了?

不是白死。对于**者来说,或者说对于汉景帝来说,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那么晁错是不是白死或者说死的有没有价值对他来说完全无所谓了。汉景帝需要的是解决吴王刘濞谋反时打着的清君侧的旗号,目的是让吴王的“清君侧”没了舆论的支持。说到晁错之死实在是历史上一个让人觉得颇为惋惜的事情,因为晁错这个人对于汉朝真的是尽心尽力,可谓是鞠躬尽瘁,也深得汉文帝的赏识。晁错是被人称为智囊的存在,因为他的聪明才智,目光长远,所以他一眼看出藩王集权的弊端,因此一直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他曾经不止一次的上书汉文帝要求削藩。汉文帝并不采纳这个建议,直到汉景帝刘启继位,他想要大刀阔斧地干一场,就采用了晁错的建议,开始削藩。不得不说这个藩王制度真的害人,不仅仅吴王刘濞谋反,曾经还有过刘长谋反等等各种藩王意图争得王位。而这个吴王刘濞其实早就和汉景帝刘启结下了冤仇,在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因为他的儿子刘贤在棋桌上与刘启争夺,刘启恼恨他的态度,用棋盘砸他,却不想一下子就把他砸死了。这之后,吴王对于汉景帝就有了意见,因此后期才会起兵谋反。汉景帝继位,采用晁错的削藩令,且让晁错去实施,可以说这其实就是为了推出一个替罪羔羊。当吴王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谋反,汉景帝将晁错杀死,那么,既然汉景帝自己清了侧,那么吴王此时还不退兵,就落实了他谋反的罪名。这样一来,没了舆论支持的吴王,虽然导致了七国之乱,但也很快被汉景帝平息,并且让汉景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大汉忠心耿耿的晁错,最后用自己的死为汉景帝扫平了道路。

古代犯人被腰斩后, 究竟还能活多久呢?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_看看头条_中华网

其实这腰斩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斩在接近臀部的地方,这样犯人至少要过五六个小时才会死,这五六个小时对犯人来说是最痛苦的了,想死也没有办法,只能忍受着肉体和精神的折磨。

而另一种斩法就会比较好受了,就是在腰斩的时候,把刀往心脏旁边靠近一点,这样犯人就会直接大出血而死,这种情况之下一般都会喷得刽子手一身子的血,所以一般的刽子手是不会这么做的。不过也有一些例外的,比如说这个即将被行刑的犯人家属在犯人被行刑前偷偷的收买了刽子手,那么刽子手就会使用第二种方法了。

这样犯人就不会遭受太多的痛苦了,不过因为这种刑罚太过的残忍,最终还是被封禁了起来,而封禁这种刑罚的皇帝就是清王朝的雍正皇帝了,雍正皇帝封禁这种刑罚也是有原因的,有一次因为雍正皇帝的错误做法害死了一位忠臣,而这位忠臣正是死在腰斩的刀下。

雍正皇帝对此感到非常的痛心,所以才会封禁这惨无人道的腰斩刑罚,而腰斩这种刑罚也在雍正皇帝时期彻底的结束了。以上就是一些主要的内容了,感谢各位读者的观看,各位读者对此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谢谢大家。

有的人不能见,见了便会记住一辈子,便会误了终身。杨过对于郭襄来说便是如此,当年她如果不遇上杨过,还会有峨眉吗?在终南山石碑上的字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可在郭襄心上的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高金融网 » 腰斩后多久才会死(腰斩和斩首哪个更痛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