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港币等于多少人民币?
若指的是港币兑换人民币:由于外汇汇率是实时变动的,您可以登录我行主页,点击右侧“实时金融信息”下“外汇实时汇率”查看。
(该页左侧可以点击外汇兑换计算器)现在人民币对港元的汇率是多少啊?
现在最新的,1.038
人民币是多少港币,汇率是多少
也就是说人民币现在比港币值钱一点,大致上是100块钱里多出7块钱~
#半月谈#2022年12月下
这是“主观的观”第319篇原创文章。
2022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我清仓了持有的海底捞股票。
文字| 老郭
图片| 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2年12月16日至2022年12月31日]
截止12月31日,2022年的组合净值为0.867(前值0.849),12月下半月上涨1.8个百分点。
2022年投资收益率为-13.31%。
下半月的净值上涨,主要来自于腾讯控股+5.2%,中国东方教育+19.3%,中教控股+17%。
其余股票均呈下跌趋势。港币和美股的汇率贡献均为负。
12月12日,38.95港元和15.55美元共买入约1.8%的贝壳港股和美股。
12月22日,分别以10.2港元,6.3港元共卖出中教控股和中国东方教育共2%的持仓。
12月30日,以22.25港元卖出全部海底捞,以11.88港元卖出已分配至港股账户的特海国际,后续沪港通账户到账的特海国际股票,也会择机卖出。卖出股份折合成海底捞股价为23.44港元。
截止2022年8月15日,2022年总共做出了10次投资决策。
清仓美的集团(买入更好的投资标的,绝对收益率为45.3%,年化收益率XIRR为23.9%);
调仓分众传媒(卖出部分持股,增持高教股)
买入华夏视听教育、中国东方教育、中教控股(赔率更高的投资标的)
清仓贵州茅台(调仓,相对估值最高)
清仓华夏视听教育(止错操作,卖出产生亏损26%。公司通过会计手段调节利润,管理层管理和决策能力差,具体原因已专门撰文说明)
建仓桃李面包(达到买入价格)
建仓美的集团(年内以75.76元清仓美的集团,买入华夏视听教育,最终以亏损26%卖出。51.95元重新买入美的集团,从实际效果看,相当于做了一次高抛低吸。)
加仓分众传媒(年内在8元左右曾经卖出过部分持仓,用于买入教育股。原来买入的教育股没怎么涨,但是分众传媒跌下来了,从实际效果来看,相当于做了一次高抛低吸。)
清仓桃李面包(止错操作,当初的买入理由发生变化)
清仓海底捞(基于对企业的分析,高估卖出)
2022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我清仓了持有的海底捞。
如果前文所述:
“以22.25港元卖出全部海底捞,以11.88港元卖出已分配至港股账户的特海国际,后续沪港通账户到账的特海国际股票,也会择机卖出。卖出股份折合成海底捞股价为23.44港元。”
原因很简单,就是相对于公司的未来业绩而言,海底捞现在股价明显高估了。
尽管高估是海底捞的常态,但是现在的高估比过去两年的高估脆弱和危险。
第一、海底捞在国内快速大量开店的逻辑,在过去的两年基本被证伪;
第二、海外餐厅被分拆给特海国际,海外扩张的想象力对于海底捞而言,不存在了。
关于海底捞的业绩预估,我在《海底捞2022年中报分析: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对不对?》中,做过详细的分析,感兴趣的可以去看。
当时,我的结论如下:
2022年,海底捞的预期净利润为7.6亿元。因为放开之后的影响,达到这个目标有点困难。
2025年,假设公司门店达到1600家,翻台率4次,净利润率6.8%,则净利润37亿。
终*情况下,门店扩展至3000家,经营数据取2019年最好的数据,店均营收3500万,翻台率5.2次,净利润率9.6%,则净利润可以达到100亿。
基于以上数据,以现在海底捞的1250亿港元的市值来看,是否高估就是非常清楚的。
选择在12月30日卖出,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海底捞按照10派1的比例,将特海国际分拆送给海底捞的股东后,特海国际在12月30日在港交所挂牌。
其中,港股账户的特海国际已经在12月30日到账,沪港通估计要到1月3日到账。
海底捞的股价并因为拆分特海国际而除权,特海国际最高又大涨约100%。
从当天的情况看,可以稍微沾市场一些便宜。
如果后续港股通到账的特海国际也能以11.88港元卖出后,都折合成海底捞的股价的话,卖出价相当于23.44港元。
从结果来看,海底捞大概是迄今为止我损失最大的一笔投资。
从2020年6月15日,以35.45港元第一笔买入,股价最高时,浮盈超过100%。
持有到22年年底,共计两年2年多的时间,最终以亏损出*,收益率是-52.4%。
代价巨大,主要的错误有两点:
第一、自以为搞懂了公司,实际上既没有搞懂公司业务模式,又忽视了疫情对业绩的巨大影响;
第二、在股价高点时,过于盲目乐观,在股价下跌过程中,又急于抄底,整个操作过于随意,缺乏严谨的分析和严格的纪律。
这也是最近两年来产生亏损的最主要原因。
后面有时间,我把相关资料整理好,也缓缓神,再详细的回顾分析整个投资过程中的所犯的错误。
#企业所得的分配权#
只有三类主体,从法理上享有企业所得的分配权。
股东,获取对应的股息;债权人,获取对应的利息收益;**,获得税收。
所以,**的对企业管制,无论是基于什么目的,从现金流折现的角度来看,都可以理解对所获取收益久期的调整。
当然,这种调整有时是错误的,有时是正确的,有时可能是愚蠢的。
#道德#
只用道德要求自己,不用道德约束别人,但是自己选择远离那些和自己道德观不一致的人。
#阴谋论#
最好的阴谋论,要包含事实,也有逻辑推理,而且不复杂,初中水平的人就能理解,并轻松传播。
这样,大部分就会放弃思考,直接让直觉做判断,并轻松接受。
所以,我认为相信并传播阴谋论的人,基本上都是智商不够。
#高烧的商业机会# 雪球网友@我愚人
没想到这波高烧居然利好医美,高热导致各种玻尿酸等填充物被吸收了。
#债权和股权#
对于某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即使资产负债率特别高,也几乎没有破产的风险。银行资金已经部分充当股权资金的角色,承担了股东所应承担的部分风险,但是只要很少的风险补偿,这对于股东来说是一种价值转移。
读完了“中能兴业”编写的《公司基本面分析实务》,感觉收获很大。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有三点:
首先,再次纠正了我被雪球大神所影响的,只关注利润表,不关注资产负债表的倾向。
其次,对于很多财务指标和财务分析有了更新的认识,比如ROE和ROIC。
第三,在估值上也有了更开阔的思路,比如,从企业核心经济要素出发的“行业粗算“估值法。
在阅读过程中,除了让我对《证券分析》产生了兴趣之外,书中还经常引用麦肯锡一本老书《价值评估(第四版)》的很多内容。
另外,还在网上发现了“中能兴业”的另外一本书《价值评估的方法和技术》搭配销售,所以就一起下了单。
正在阅读李录的《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这本书一眼看上去,无论装帧还是设计都是非常考究的。
按照公开的资料,李录有着传奇的经历。
在哥伦比亚大学(这是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母校)留学,因为巴菲特的名字与自助餐的英文很接近,听了巴菲特的一场演讲,开启了投资之路。
然后和查理芒格成了忘年交,并且成为芒格家族资产的管理者。
这本书,我刚刚看了100多页,主要是李录关于人类文明、现代化的思考和观点。当然,李录也承认这些宏大命题的很多思考主要是受到了,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和伊恩-莫里斯《西方将主宰多久》两个人的主要观点的影响。
李录在讲述这些内容时,因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从逻辑上和表述上,很是通俗易懂。
希望未来有时间能够也找来这两本书看看。在这本书的最后,李录也给出一份推荐书单,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
读书大概就是这样,一本书勾着一本书,感觉永远也读不完。
深成指PB
[警戒值:4.04倍(危险)-1.94倍(机会)]
10月31日,深证成指PB为2.35倍,超越了2021年1月以来的所有低点。
格雷厄姆买卖指标之全A指数
[警戒值:1.22倍(危险)-2.46倍(机会)]
10月28日,格雷厄姆买卖指标之全A指数为2.37倍,超越了2022年4月26日的阶段高点2.31倍。是历史上2019年1月3日的极值2.46倍的96%,是历史上2020年4月1日的极值2.43倍97.5%。
因此,从格雷厄姆买卖指标发出的信息看,2022年10月28日是2022年仅次于4月26日的最佳买入时机。
12月份室内骑行8次。
下半月4次,每次90分钟左右。
2023年,需要加点量,当然既包括频次,也包括里程。
-THEEND -
人民币一元钱可兑换港币多少?
你好:这是根据每日汇率计算的;汇率换算1人民币 = 1.1829港元1港元 = 0.8454人民币这是今日的。个人观点 斟酌参考
第一期|2022年上市保险公司人身险业务财务数据分析
点击 蓝字 关注我们
导 读
本期为大家推送的是2022年上市保险公司人身险业务财务数据分析,后续小编还会对上市公司财险业务、保险行业总体情况、人身险市场、财产险市场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欢迎持续关注!
本期主题
第一期|2022年上市保险公司人身险业务财务数据分析
2022年上市保险公司人身险业务财务数据分析,将从原保险保费收入、赔付支出、保单持续率和退保率、投资收益、利润、内含价值和偿付能力分析等几方面入手,对下列上市保险公司的人身险业务经营情况进行分析:
中国人寿 A股上市 H股上市 ADR上市
中国平安 A股上市 H股上市
中国太保 A股上市 H股上市
中国人保 A股上市 H股上市
新华人寿 A股上市 H股上市
中国太平 H股上市
一、原保险保费收入
(一)总体情况
2022年,人身险公司全年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2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8%,6家上市险企人身险业务实现原保费收入17624.58亿元,同比增长0.10%,市场份额下降1.3%至55.08%。目前国内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人身险业仍处于深度调整和转型期,行业保费收入增速进一步放缓。
从原保险保费收入来看,中国人寿依旧稳居第一。中国人寿坚持价值引领,深化转型升级,保持规模价值双领先,持续深化供给侧改革,保费收入虽较2021年有小幅下降,但仍突破六千亿元,达6151.90亿元。中国太保人身险保险业务收入表现较好,2022年的经营业绩正是对去年落实“长航行动”的效果初显,实现了原保险保费收入2253.43亿元,同比增长6.5%,同时公司继续坚定推进改革,并以长期主义视角来指导经营和战略实施。中国太平人身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1540.00亿元,同比增长3.6%,实现新单保费正增长,新业务价值领跑主要同业。中国人保加快发展转型,贯彻落实集团卓越保险战略,推进“大个险”队伍建设的转型发展,保费规模在专业健康险公司中居于首位人身险业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337.24亿元,同比增长0.8%。新华、平安两家险企保费规模均有下降。新华保险始终坚守寿险本源,深耕市场需求,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630.99亿元,较去年同比小幅下降0.2%。
中国平安在寿险保费端仍未有明显起色,保费收入小幅下降,人身险业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711.02亿元,同比降低3.9%,支撑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还在探索成型中。
表12022年6家上市险企人身险业务
原保费收入、市场份额及其变动
注:中国太平原保费收入披露采用港元,本文太平的数据都以2022年12月31日汇率(1港元=0.8933人民币)换算;同比(pct)指较上年比变动的百分比数,下同;2021年,太平洋健康险完成了股权变更和公司更名,除特别标注外,本文“中国太保”仅指太保寿险,“中国人保”指人保寿险及健康险,“中国平安”指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中国太平”指人寿保险业务和养老及团险业务。
(二)人身险各险种原保险业务收入情况
6家上市险企寿险业务变动不一,但寿险业务大多数呈增长态势。其中,平安寿险同比降幅最大,达3.89%,主要因分红险和万能险业务下滑所致;中国太平传统寿险和年金险业务收入增加,使得寿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19%;人保寿险的健康险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减少12.34%,降幅最大,主要为重疾险销售难度增加所致。新华保险受短期险业务下滑影响,意外险降幅最大,为26.80%。
表22022年上市险企人身险各险种保险业务收入一览表
注:中国太平采用保费收入口径披露
(三)寿险业务首期保费收入和续期保费收入
截至2022年末,6大上市险企新单业务总规模小幅上升,由2021年3721.26亿元上升至2022年的3936.97亿元,同比上升5.8%。其中,首年期交原保费收入同比下降9.25%至2609.77亿元,趸交原保费收入同比上升56.80%至1325.84亿元,续期业务原保费收入由去年的13005.99亿元降至12227.16亿元,同比下降6%。
表32022年6家上市险企寿险业务
原保费收入结构及其变动
注:平安和太保仅披露个人业务首年期交和趸交保费收入,本表未包括团险保费结构收入。
国寿寿险保费收入的增长主要靠续期业务拉动,续期保费达3803.51亿元。在坚持“稳中固量、稳中求效”的队伍发展策略下,队伍质态不断优化,新单保费为1847.67亿元,同比上升5.1%。其中,首年期交保费为912.73亿元,同比下降7.25%;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为418.21亿元,同比上升0.3%;趸交保费较2021年的21.01亿元,同比上升579.8%至140.18亿元,业务价值继续引领行业。
平安寿险新单业务和续期业务规模均有所收缩。其中首年期交同比减少12.4%至844.21亿元,趸交业务同比上升12.4%,新单业务收缩主要受个险渠道拖累;寿险代理人改革,大量人员裁减流失导致续期业务同比减少3.1%。
经过两年筑基,太保寿险推进的“长航行动”在驱动业务增长方面的动能已逐步释放,银保渠道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04.7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08.7%,其中新保收入288.0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32.0%;期缴新保收入33.42亿元,同比增长224.5%;新单业务中,首年期交同比下降6.57%至231.35亿元,趸交同比上升570.77%至286.17亿元;续期业务同比下降3.7至1552.50亿元,主要是受前期新单增长承压以及保单继续率下降等因素影响。
新华人寿始终坚持在坚守中促转型,加快回归保险本源,趸交业务和续期业务都实现了增长,续期保费达1197.37亿元,同比增长2.5%,占原保费的比例保持在73.4%的高位,始终是拉动规模增长的压舱石;在新单业务中,首年期交保费达178.22,同比下降18.11%,趸交业务达208.96,同比增长8.84%。
太平人寿原保费收入1540亿元,同比增长3.6%,大个险新单期交同比增速1.84%,首次跻身行业前三,人力增速领跑市场,趸交保费增长2605%至86.56亿元,银保十年期交业务占比同业排名前列;13月保费继续率连续十年行业领先。
人保寿险业务发展整体平稳,大个险营销员队伍产能优化,新业务中首年期交同比上升0.9%至181.73亿元;趸交业务存在小幅下降,同比下降6.8%至252.30亿元;续期业务相对稳健,同比下降2.9%至454.36亿元。
(四)寿险业务销售渠道分析
2022年,内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寿险行业继续在进行深度调整,发展整体承压。从渠道来看,2022年受疫情影响,个险渠道受挫,险企纷纷重拾银保渠道。
中国人寿个险板块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达4924.39亿元,同比保持稳定。个险板块占比减少2.4pct至80.0%。银保渠道坚持规模与价值并重,占比10.3%,同比增加2.3pct。
人保寿险除了银保渠道保费同比增长3.1%达440.3亿元,保费占比有小幅提升外,个险渠道和团险渠道保费及占比均有所下滑。个险渠道占比49.2%,与去年相比下降2.6pct,因停售团体补充医疗类产品,团体保险渠道原保险保费收入达30.74亿元,下降0.8pct。
纵观过去一年行业发展,太平人寿逆势发力,个险新单保费同比增长28.6%,个险板块占比增加19.7pct至90.2%,实现原保费收入85.42亿元;团险渠道占比增加4.3pct至4.7%。。
表42022年6家上市险企寿险业务渠道占比及其变动
注:新华保险和中国人保无其他渠道保费收入
(五)个险渠道代理人规模
2022年是人身险行业转型的关键一年,但是,保险营销员数量下滑趋势依旧十分显著,随着人口红利渐退,保险代理人队伍大幅收缩的主要原因有留存难和增员难。个险渠道保险营销员数量仍在持续探底。截至2022年末,除中国太平代理人数量保持稳健外,其他上市险企代理人规模收缩严重,下滑程度在15%-50%之间。
其中,中国太平个险代理人规模39.1万人,较年初逆势增长1.6%,主要源于2021年主管考核维持率超90%,主管队伍的稳定有利于人力增长;在行业面临较大改革压力整体增员困难和公司主动加快人力清虚的背景下,新华保险代理人规模下滑程度最大,同比减少49.4%至19.7万人。
表52022年6家上市险企个险渠道代理人规模
二、赔付支出分析
截至2022年末,6大上市险企赔付总支出小幅上涨,同比增长1.3%至3997.59亿元。中国太平赔付支出减少20.7%至260.03亿元,主要由退保额及赔偿净额减少所致。
中国平安赔付支出同比增长3.5%,受业务承保节奏影响,部分以前年度的产品在2022年满期。中国人寿赔付支出同比增长3.1%,主要源于健康险赔付支出同比增长4.6%。中国人保赔付支出同比增长56.4%,涨幅较大,主要是以前年度的产品于今年到期,满期给付同比增加。
中国太保、新华保险赔付支出同比下降。中国太保同比下降14.6%,主要为当年满期给付减少;新华人寿同比下降7.0%,主要是分红险满期给付高峰回落和传统寿险赔付支出减少所致。
表62022年6家上市险企人身险赔付支出及其变动
三、保单持续率和退保率分析
保单持续率,指长险保单在一定时期后维持有效契约的占比。受疫情影响,大量企业复工复产延后,不少投保人存在暂时的经济困难而难以续保,同时由于销售队伍留存下降,本年度上市险企的持续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太平人寿13和25个月的保单持续率都在90%以上,已经成为寿险行业品质的典范。新华人寿、平安人寿、人保寿险、太保寿险四家公司,13和25个月的保单持续率分别保持在80%和70%以上。
太保寿险进一步强化业务品质管理,2022年个人寿险客户13个月保单继续率88.00%,同比提升7.7个百分点;受前期队伍留存下降等因素影响,个人寿险客户25个月保单继续率同比有所下降。
从存量保单来看,2022年人保寿险13个月保单继续率同比上升6.4个百分点达82.70%。25个月保单继续率却同比下降9.4个百分点至73.10%。
平安人寿2022年逆转断崖式继续率下跌,继续率重回80%的平台,且13和25个月的保单持续率均实现正增长,主要是平安寿险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开展对续期保单的前置服务、精准续收,提升了续收效能和保单继续率。
表72022年6家上市险企个人寿险保单持续率及其变动
注:中国人寿披露保单持续率为14个月和26个月持续率,其余5家上市险企均采用13个月和25个月保单继续率
退保率方面,除中国人保(寿险业务)外的其他上市险企均略有下降。受到先前销售的趸交中短存续期产品到期后退出的影响,人保寿险退保率相对较高,同比增长0.60pct至6.50%。
表82022年5家上市险企人身险退保率及其变动
注:中国太平未披露退保率
四、投资收益分析
2022上市险企总投资收益和总投资收益率均有所下降。其中中国太平下降幅度最大,同比分别下降24.90%和2.08pct,主要因资本市场波动、市场利率下行及减值计提增加等因素致使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投资收益有所承压。
表92022年6家上市险企总投资收益(率)及其变动
2022年,总体来看上市险企净投资收益均实现同比增长,净投资收益率呈小幅下滑或上升趋势。其中,中国太平净投资收益大幅增长20.65%至433.90亿元,主要是因为债权型资产利息收入、股本证券股息收入和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大幅增长;中国人寿净投资收益率同比下降0.38pct,主要是受市场利率下行的影响。
表102022年6家上市险企净投资收益(率)及其变动
2022年,上市险企综合投资收益和总投资收益均呈现下滑趋势,人身险深度转型,投资业务全面承压,投资收益成为拖累业绩的一大主因。
2022年上市险企业综合投资收益率超过3%的有中国太保、新华人寿、中国太平三家。中国人保综合投资收益和综合投资收益率同比降幅最大,分别是25.58%和4.21pct,主要是受资本市场波动、市场利率下行等因素综合影响,导致资产端投资收益率持续走低以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表112022年6家上市险企综合投资收益(率)及其变动
注:综合投资收益=总投资收益+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新准则下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数据来自财务报表附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税前数据。
五、利润分析
(一)利润总额及净利润
表122022年6家上市险企人身险业务
利润总额、净利润及其变动
注:此处净利润和利润总额来自分部报告与人身险业务有关的数据;中国太保数据为太保寿险和太平洋健康险承保的各种人民币人身保险业务;中国人保数据为人保寿险和人保健康承保的各种人民币人身保险业务。
中国人寿利润总额下降52.38%,净利润为393.15亿元,同比减少24.99%,主要是受权益市场大幅下跌、权益品种价差收益同比下降影响,2022年中国人寿总投资收益率为3.94%,较2021年下降1.04个基点;净投资收益率为4%,较2021年下降0.38个基点。
中国平安人身险业务利润总额出现大幅度下降,降幅为45.47%,主要受投资资产减值计提、估值调整及其他权益调整,新业务增速下滑,保单继续率波动等综合因素影响;净利润同比下降18.17%至493.16亿元。
中国太保实现利润总额为134.5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0.04%;净利润165.45亿元,同比下降12.20%,主要受投资收益减少、产品结构调整带来手续费增多等影响。
新华人寿积极面对严峻的外部形势,在上年同期高基数的背景下,本期受资本市场影响,投资收益减少导致本期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变动也较大,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58.5%和25.50%。
中国人保健康的净利润为4.42亿元,同比增长70%,主要为保险业务规模增长带来保费增长;人保寿险的净利润为27.06亿元,同比减少34.70%,主要是因为投资收益减少和个险渠道大幅下滑。
中国太平利润总额同比减少26.70%,净利润同比减少35.03%,主要是计提责任准备金增加和佣金及手续费支出增加所致。
(二)ROE及每股收益
6家上市险中大部分净资产收益率均呈现下滑趋势。其中,新华人寿下降严重,同比下降4.93pct至9.29%。中国人保依靠科技创新+健康养老的增长结构,促进了其增长的质量,ROE同比增长0.80pct至11.1%,位居榜首。在每股收益方面,除中国人保外,其他上市险企均有小幅同比下降,其中,新华人寿降速最快,受到公允价值计价的债券下跌的影响,每股收益同比下降1.62pct至3.15元/股。
表132022年6家上市险企ROE和每股收益
注:每股收益为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
(三)剩余边际
剩余边际是指在保险合同初始确认时为不确认首日利得,而将其作为剩余边际计入保险合同准备金,即未来创造利润的估值,在整个保险合同期间进行摊销。
从未来保单业务创造未来利润的剩余边际来看,5家上市险企寿险的剩余边际均出现小幅下滑,中国平安寿险剩余边际于2022年再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4.92%至8944.13亿元。中国人寿寿险剩余边际为8197.06亿元,同比下降1.88%。中国太保寿险剩余边际余额3401.62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33%。受业务结构的调整和保险责任的累积双重影响,中国人保寿险剩余边际同比下降2.62%至728.74亿元。
表142022年5家上市险企寿险剩余边际及其变动
注:中国太平寿险未披露寿险剩余边际
六、内含价值分析
内含价值是对寿险公司经济价值的估计,不包括未来新业务的价值,直接反映寿险公司当前的经营成果,可视为寿险公司进行清算转让时的价值,用于衡量保险公司的稳健性、可持续性和盈利能力。
内含价值=经调整净资产+扣除要求资本成本后的有效业务价值
(一)内含价值总体分析
2022年,6家上市险企寿险的内含价值半数均呈增长态势,且同比增速放宽。具体来看,中国人寿内含价值为12305.19亿元,保持行业领先,内含价值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内含价值的预期回报带来的增值,新业务价值同比小幅下降19.6%;平安寿险及健康险内含价值为8747.86亿元,同比下降0.2%,其中新业务价值创造带来内含价值增加为1.68%;人保寿险2022年末的内含价值为1037.73亿元,降幅最大,同比减少6.87%,主要是受营运经验偏差和投资回报差异的影响。从增速来看,太平寿险内含价值同比增幅最大,同比增长10.41%,首次突破2000亿元;中国人寿增幅最小,同比增长2.29%,内含价值增长主要来自于内含价值预期回报和其他经验差异项及汇率影响。
表152022年6家上市险企寿险内含价值及其变动
注:中国平安仅披露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内含价值数据
(二)有效业务价值分析
有效业务价值是指有效适用业务及其对应资产未来产生的现金流中股东利益在评估日的现值,产生现金流的资产基础为支持有效适用业务相应负债的资产。即寿险公司未来利润审慎性贴现,用于衡量未来创造利润的潜力。
从有效业务价值规模来看,平安寿险稳居第一,且与中国人寿的差距由2021年年末的510.04亿元缩减至205.54亿元。从有效业务价值增幅来看,太平寿险以8.33%最高增幅增至1126.27亿元,在行业整体承压的形势下,中国太平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太保寿险增速稍低于太平寿险,增速为4.92%,有效业务价值为2253.26亿元。人保寿险降幅最大,同比下降8.36%,源于近年来人保寿险业务规模大幅扩张,要求资本大幅增加,导致调整后有效业务价值降低,增速出现负增长。
表162022年6家上市险企寿险有效业务价值及其变动
注:中国平安仅披露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有效业务价值数据
(三)新业务价值分析
新业务价值是以精算方法评估过去一年售出的人寿保险新业务所产生的经济价值的关键指标,其数值的高低,取决于年化新保费、新业务价值率两个指标:
新业务价值=年化新保费*新业务价值率
2022年上市险企新业务价值持续两位数负增长的原因在于年化新保费的下滑以及新业务价值率的下滑。其中,年化新保费的下滑主要是代理人人力下滑,以及产能提升不足导致;新业务价值率的下滑,主要是产品结构的转变,无论是个险还是银保渠道都主推储蓄型产品,而重疾险新单保费依然负增长,导致了新业务价值率的下滑,寿险行业仍处转型调整期,行业整体发展面临挑战。
作为2021年新业务价值实现正增长的唯一的上市险企,受疫情和代理人规模下降双重影响,太平寿险2022年新业务价值降幅较大,达53.31%,。其他险企受外部市场变化、代理人下滑、疫情线下展业受阻等因素影响,新业务价值同比下降15%~60%,其中新华保险下滑程度最大,同比下降59.48%至24.23亿元。
表172022年6家上市险企寿险新业务价值及其变动
注:中国平安仅披露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数据
七、偿付能力分析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是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之和与最低资本的比率,反映保险公司总体资本的充足状况。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则是核心资本与最低资本的比率,反映保险公司核心资本的充足情况。
根据银保监会2021年1月25日发布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偿付能力达标必须同时满足:
(1)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
(2)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
(3)风险综合评级不低于B级。
6家上市险企偿付能力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主要受保险业务和投资资产规模持续增长、股利分配以及偿付能力准备金评估利率下行的影响,中国人寿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较2021年底下滑幅度较大,同比下降55.00pct至207%;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较去年同比下降110.00pct。
主要受净利润、股息分配和业务发展等因素综合影响,中国平安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同比下降15.90pct至217.60%。
新华保险偿付能力下滑幅度较小,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同比下降13.89pct至238.20%,主要受当期盈利、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保险业务增长以及保险业务与投资业务增长及结构变化影响。
现金股利分配后,中国太保偿付能力充足率无重大影响,仍满足监管要求,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77%,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56%。
中国人保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50%,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40.53%,满足监管要求。中国太平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14pct至194%。
表182022年6家上市险企偿付能力
注:中国太平未披露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此处偿付能力分析数据均源自年报中上市险企的偿付能力分析报告。
本文作者
李洪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保险与精算系副教授
吴泽昊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保险专业硕士
---TheEnd---
港币与人民币最新比值是多少?
由于外汇汇率是实时变动的,您可以登录我行主页,点击右侧“实时金融信息”下“外汇实时汇率”查看。
港币汇**民币的汇率是多少?
货币兑换: 1港元=0.8237人民币元,1人民币元=1.2141港元。 数据仅供参考,交易时以银行柜台成交价为准更新时间:2015-11-2119:55
20220港币多少人民币
由于外汇汇率是实时变动的,您可以登录我行主页,点击右侧“实时金融信息”下“外汇实时汇率”查看。(该页左侧可以点击外汇兑换计算器)
100元港币可以兑换**民币多少?
货币兑换1港币=0.7894人民币1人民币=1.2668港币100港币=78.94人民币以上为中国银行汇率信息,仅供参考。交易时请以银行柜台成交价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