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起点和终点是哪里?
1、长城的起始点和终止点位置,一是在秦始皇时修筑的,由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二是在汉朝修筑的,由西起河西走廊,东至辽东的长城,长度在1万公里以上。1.长城的起点和终点是:第一,长城建于秦始皇,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二是始建于汉代,西起河西走廊,东至辽东长城,长达一万多公里。
2、三是在甘肃的长城,由于时代久远,早期各个朝代的长城,大多数都残缺并且不齐全,据历史记载保存得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因此人们一般谈的长城主要指的是明长城,而明长城,是由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2.第三,甘肃省的长城。由于历史悠久,早期朝代的长城大多残缺不全。据史料记载,明代修建的长城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所以人们一般所说的长城主要是指明长城,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
3、虎山位于辽宁丹东市城东十五公里的鸭绿江畔,其是***级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景区。而嘉峪关长城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隅,其因建于嘉峪山麓而得名。3.虎山,位于辽宁省丹东市以东15公里的鸭绿江畔,是***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点。嘉峪关长城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的西南角。因建在嘉鱼山脚下而得名。
4.长城是以城墙为主体,结合大量的城市、壁垒、亭台楼阁、标志性建筑的世界文化遗产。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世纪晚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墙建筑之一,也是***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建筑。
长城的起点和终点有多远?
长城从明朝开始到结束的总长度是8851.8公里,所以秦汉及早期的长城超过1万公里,总长度超过2.1万公里。以上小编说明了长城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长城的起点和终点有多远。希望对朋友们有帮助。
***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有什么地位?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世界伟大的古代建筑奇迹之一。雄伟壮观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它早就和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教堂等一起被誉为世界的奇迹。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时达2000多年,总长度达5千万米以上。我们今天所指的**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西部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长635万米。它象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长城(英文名称:TheGreatWall)于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VI)被列简尺孝入《世界遗产目录》(编号:200-001)。世界遗产***会评价: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修建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周代。当时周宣王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袭曾修建了列城和烽火台。公元前7世纪,许多诸侯国,如齐、魏、赵、燕、秦等,都修建了自己的长城,以防邻国的人侵。公元前22l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不久,便下令开始修筑长城,把秦、燕、赵等国北部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增筑、扩建,筑成西起临挑东达辽东的秦长城。汉武帝时也曾数次修筑长城,用来保护河套、陇西等地以及东西往来的交通。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l年),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在各自边境修筑高大的城墙,将列城和烽火困燃台连接起来,绵延不绝,故称长城。当时各诸侯国的国土面积大小有别,故各国的长城也互有短长。据文献记载和遗迹显示∶楚长城西起湖北竹山,跨汉水,越邓县、内乡岳山至沁阳,总长近500干米;齐长城起于今山东平阴,经泰安、莱芜、章丘、淄川、临胸、安丘、诸城,至胶南人海,总长达500干米;魏长城起自华山,沿黄河北行,长300干米;燕长城有两道,南长城长约250千米;北长城长约650干米。这些长城自成体系,互不联贯,比起秦、汉的长城,大有逊色。秦长城西起今甘肃东部,经今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和辽宁等省、自治区、直抵鸭绿江,长达5000多干米。汉长城更长于秦长城,达l0000余干米。至今,散布在**至河北数省、自治区之间的汉长城烽魑遗迹仍处处可见。此后,北魏、隋朝都有修筑长城的记载。公元5~7世纪,北魏、北齐、北周相继修筑拦稿的长城各有650、l000和l500干米。公元l2世纪,金代也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至外贝加尔地区修筑长4000多千米。明代为防止元代北逸残佘势力南下侵扰,也不断地修筑北方长城。明朝修筑长城的工程延续200多年,初期修建的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达祁连山麓,全长7300多干米;中叶以后经过修缮的自山海关至嘉峪关一线的长城比较完好,便被人误为是历史上长城的起点、终点。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及以后各朝代修建的长城长度相加超过50000干米。所以长城堪称是“上下两千年,纵横十**”的伟大工程奇迹。修筑长城的工程之巨大,确实惊人,仅以明代修筑的长城估算,需用砖石5000万立方米,土方一亿五干万立方米。如用来铺筑宽l0米、厚35厘米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两周有佘。历代为修筑长城动用的劳动力数量也十分可观。据历史文献记载∶秦代修长械除动用三十至五十万军队外,还征用民夫四五十万人,多时达到一百五十万人。北齐为修长城一次征发民夫一百八十万人。隋史中也有多次征发民夫数万、数十万乃至百万人修长城的记载。复杂的地形、奇特的结构长城作为防御工程,它翻山越岭,穿沙漠,过草原,越绝壁,跨河流,其所经之处地形之复杂,所用结构之奇特,在古代建筑工程史上可谓一大奇观。在沙漠地区,干里流沙,缺少砖石,汉长城采用当地出产的砾石和红柳,分修筑充分发挥砾石抗压性能和柳枝的牵拉性能,这两种材料结合砌筑的城体非常坚固,经历两干多年风沙雨雪的冲击,不少地段仍屹立高达数米。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长城大多用夯土夯筑或土坯垒砌,其坚固程度不亚于砖石。如甘肃的嘉峪关长城墙体,修筑时专门从关西十多公里的黑山挖运黄土,夯筑时使夯口相互咬实,这种墙体土质结合密实,墙体不易变形裂缝。明代修筑长城以用砖、石砌筑和用砖石混合砌筑为主。墙身表面用条石或砖块砌筑,用白灰浆填缝,平整严实,草根、树根很难在缝中生长,墙顶有排水沟,排除雨水保护墙身。长城在重要的道口、险峻山口、山海交接处设置关城,既可交通,又可防守。在跨越河流的地方,长城下设水关,使河水通过。出于防守的需要,在城身上每隔不远处建有突出的墙台,便于左右射击靠近墙体之敌;相隔一定距离又有敌楼,用来存放武器、粮草和供守卒居住,战时又可用作掩体。在长城沿线还建有***的烽熔、烽台,用于在有敌来犯时,举火燃烟,传递信息。长城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自从长城开始修建以来,在长城内外,就演出了许多壮丽的历史活剧。许多惊心动魄的伟大战役就在这里发生,许多改朝换代事都与固守长城的得失有关,可以说大郭***历史都是在长城内外写就。随着长城内外著名战例的发生,也涌现姑了不少著名人物,包括许多军事家和**蒙,大大丰富了长械这座豆古建筑的文化内函。战国时代李牧在赵国主待修建长城并利葡长诫抗击匈奴侵犯,立下丰功伟绩,开创车代壁垒
月下清凉长城起点和终点在哪里
月下清凉 长城起点和终点在哪里
长城的起点是山海关,
终点是嘉峪关。
1、长城的起点山海关被称为“天下第一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长城就在这里入海。全长26公里,主要包括:老龙头长城、南翼长城、关城长城、北翼长城、焦山长城、三道关长城、九门长城等路段。
2、**长城的终点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的西南角,它是以嘉峪山命名的,嘉峪山建在嘉峪山脚下,它是明长城的西部起点。
3、现在的长城因为不同于秦汉时期的长城,所以起终点也有争议,长城的西端始于临洮县,现在被认为是甘肃省岷县。
人们一直认为长城的最东端是河北省秦皇岛的山海关。而关内,关外,就是以山海关为界。
长城起点、终点?
山海关是错的,即使是明长城的东起点也不是山海关,明长城东点在鸭绿江边,至于“山海关说”是满鞑有意误导的结果,其中龌龊心态众所周知。东起点最远的应该是秦长城,《晋书·地理志》:“遂城县有碣石山,长城所起。”《通典》卷一八六高句丽传:“碣石山在乐浪郡遂成县,长城起于此山。”也就是现在朝鲜半岛平安南道之龙岗地方,在清川江以南。当地曾出土过相关汉代碑刻,以前也有烽燧遗址,但朝鲜有意识地毁灭***历史痕迹、变造历史,所以很少被人所知了。向西最远的,是汉长城,连续的城墙到阳关一带,但烽燧一直延伸到疏勒(今喀什)。
《罗哲文全集》带您你阅尽***古建筑辉煌的一套书!_长城_朝代和_研究
原标题:《罗哲文全集》带您你阅尽***古建筑辉煌的一套书!
对于长城到底有多长?第一条长城出现在何时?长城的起点和终点又是哪里,你真的清楚吗?下面就跟着小晴一起来看看,关于长城,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事……
***古建筑作为神州大地上瑰丽而又沉默的文化,时至今日,它们的价值早已无法衡量。这种价值不仅包括时间赋予它的沉稳,更包括一群前赴后继的研究者不断地向世人做出举世瞩目的诠释。
长城是我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而在今天它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
长城的长度令人望而生畏,同时也让世界各地的人不远**地前来一瞻它的举世风采。
很多人都曾提出过这个问题,我国历史上有二十多个朝代和诸侯国修筑过长城,而且每个朝代和诸侯国修筑长城的位置和长度都不一样。
一是秦始皇时修筑的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
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今**,东至辽东的内、外长城和烽燧亭障,全长二万多里;
三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全长一万七千七百多里的长城。
还有金代的长城也将近**。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总计起来,大约在4**以上……
因为早期各个时代的长城大多残毁严重,保存比较完整的就是明代修建的长城,我们现在谈到的长城也就是明长城了。
汉书中其实早有记载:“亭障至盐泽”,盐泽就指现今的罗布泊地区,意思也就是长城一直延伸至**罗布泊地区。
为此有一位80岁的老人就踏上了寻访长城遗迹之路。
2003年79岁的罗哲文带领文化考察团,穿越“***之海”罗布泊,寻访了汉长城遗址、楼兰古国遗址等一系列历史文化遗迹。
而罗哲文经此一行也发现,关于长城的长度,外国人是用比例尺从地图上量出来的,这显然是错误的。
因为长城不是直线,而是曲曲折折,由许多道所构成的。
我国历史文献上的记载,虽然比较可信,但没有把一道长城的双重、三重、多重的长度计算在内。这一发现也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在我们的认知里,长城总是和秦始皇联系在一起,但第一条长城却并非此时所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诸侯国为了防御就在自己的土地上修起了长城。
但由于后来秦始皇对于一些关隘的拆除,第一条长城究竟建于何时已经无法查证。
但据文献记载可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修筑长城的***是楚国。
楚长城在历史文献记载上称作“方城”。楚国也是凭借方城抵挡了一次次外敌入侵,这就是长城的开始。
关于长城的起点和终点国内外对此其实一直有着误会,认为为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但罗哲文对此作出了澄清,1992年考古学家就肯定了鸭绿江畔辽宁丹东虎山南麓是明代长城的起点,史书也佐证了这一考古发现。
而罗哲文经过实地考察发现,不同朝代、不同地段的长城,它们并不完全是在原有基础上维修,而多是根据当时***的**、经济、军事等情况选择线路的。
比如秦、汉、明三个朝代的长城都不在一个起点,也不在一个终点。
那就是这个16岁就加入营造学社,师从林徽因和梁思成的营造学社先贤——罗哲文,他创立长城学,一生都在进行对长城的研究。
1948年,24岁的罗哲文徒步登上八达岭长城,从此一生与长城结缘。
1952年,当时的***文物**长郑振铎把修长城的任务交给了28岁的罗哲文,维修长城的第一站是八达岭。为了方便考察,罗哲文和同事就住在一个简陋的小店里,每天骑着毛驴上八达岭。
1953年,八达岭长城修复完成,29岁的罗哲文又参加了山海关、嘉峪关等段长城的维护工作。
2003年,为寻访历史文化遗迹,79岁的罗哲文带领文化考察团穿越“***之海”罗布泊。
当然罗哲文在古建筑保护领域的研究不仅限于长城,从古长城到古建筑,他保护的领域也在一点点地扩大。
罗哲文说这也是梁思成先生的思想,文物保护不能断代。
而罗哲文的研究也被他用文字的方式记载下来,成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许多人关心却又无从找到最全面的答案的问题,罗哲文先生统统在《罗哲文全集》这本书里进行了讲述。
《罗哲文全集》汇集了罗哲文六十多年有关***古建筑技术、古建筑规划、古建筑的保护和维修,以及历史文化名城理论与实践、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果。本套书分为10卷。分别是:
带你用最专业的眼光看懂古建筑。一起走近***古建筑维修,探秘古建筑的结构与构造,了解榫卯结构,追忆那些已经消失的古建筑。
一览***的世界文化遗产风采。莫高窟、兵马俑、明清故宫,通过罗哲文的讲述,真正了解那些世界闻名的***古建筑。
细数***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村镇的保护是如何进行的?古建筑保护的工作又遇到了哪些困难?了解文物保护的那些事儿。
揭开***古代文物的奥秘。寻访古遗址的过程中,罗哲文有哪些发现?斗栱、赵州大石桥,云冈石窟,熟悉的建筑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故事?
超详细的长城文化讲解。罗哲文一生的事业,长城。长城的历史、用途、名关,带你真正深入细致地了解长城。
一卷书教你看懂寺庙与名观。不想再走马观花地游览佛寺与道观,去之前不妨看看这一卷。
超全面的古园林游览“指南”。园林艺术、古桥大观,读懂那些精美绝伦的建筑究竟美在何处?
看懂古塔与石窟并没有那么难。足不出户,游遍全国各地的古塔与石窟,博物馆的哪些藏品最值得看?他的前世今生都有哪些故事?
带你揭秘跟皇家有关的古建筑。皇家的楼阁、祠庙、陵寝,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哪些差异?
回看营造学社先贤罗哲文的一生。罗哲文一生的回忆,感受先贤这壮阔辉煌的一生。
作者:罗哲文
罗哲文(1924~2012),四川宜宾人,***古建筑学家,***营造学社成员,原***文物*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原***文物研究所所长,***长城保护研究工作奠基人。1950年,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文物*、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为***世界级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发起人和申报人,***设立***历史文化名城的倡议者。
让你在游览各景区时能真正体会到凝固的历史带来的独特记忆,为历史及古建筑爱好者们提供最全面详实的古建筑信息宝库。
***文联**亲自作序,十册精美礼盒套装首次发表,缎面装帧,典雅古朴,极具收藏价值。
数千幅插图,为读者展示罗哲文成就辉煌的一生。
中式营造折扣价:1280元
罗哲文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的文物保护事业,也正是有像罗哲文这样的学者,***的建筑才得以在几千年后依旧熠熠闪光。
而我们也希望罗哲文先生的精神,能以文字的形式永久地留在世间,像古建筑这样一代代传承下去,永存世间,永不磨灭。
责任编辑: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长城是怎么建成的?
过程是
1、利用地形,就地取材,有山的地方,尽量利用陡险的山脊,外侧峭直,内侧平缓。并开山取石,凿成整齐的条石,内填灰土和石灰,非常坚实。
2、黄土地带主要用土夯筑。沙漠地带用芦苇和红柳枝条层层铺沙粒小石子,例如玉门关一带的汉长城就是如此,保存下来的城墙,沙粒石子已经压实,不易破坏,有些沙石与苇枝粘结在一起,相当坚固。
3、望楼的阶梯则用几十层纤维粘叠而成。明朝的长城在重要地段用砖石垒砌,就地开窑厂烧砖瓦,采石烧石灰。
4、修长城的劳力主要是戍防军队,其次是强征的民夫,第三是发配充军的犯人。
墙的结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定的,总观**长城的构筑方法,有如下几种类型:
1、版筑夯土墙;
2、土坯垒砌墙;
3、青砖砌墙;
4、石砌墙;
5、砖石混合砌筑;
6、条石;
7、泥土连接砖。
用砖砌、石砌、砖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筑城墙,在地势坡度较小时,砌筑的砖块或条石与地势平行,而当地势坡度较大时,则用水平跌落的方法来砌筑。
明长城的起点和终点各在哪里?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另外,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鸭绿江,明长城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侵扰。秦长城是在战国时期各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明长城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修建了全长6000多公里的长城,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长城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在哪里
山海关和嘉峪关!
铭记长安¦第一期《寻找汉长城的起点》
导语
公元前202年,西汉王朝刚建立,立足未稳之际匈奴便挑起冲突。“白登之围”后,西汉希望通过与匈奴和亲,赠送丝绸、粮食、酒等大批物资来维持短暂和平,可惜未能如愿。在匈奴的持续侵扰下,西汉王朝开始修缮秦长城。从长安到长城沿线,设置了许多烽火台传递军情。除了军事上的防御之外,汉长城还起着发展西域诸属国的农牧业生产,发展同欧亚各国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魏梓人老师的这篇文章,从大量的田野调查出发,充分利用文献资料,认为汉令居塞起点应在兰州永登县,文中具体介绍了沿线的烽燧、堑壕等长城遗迹,并结合其历史沿革、建筑形制、修筑方法等,来推定其修筑时代。全文资料详实,图文并茂,从中可以窥见汉代长城的昔日盛况。
寻找汉长城的起点
汉长城的起点到底在哪里?有人说和秦塞相连,当在临洮县,有人说在甘肃兰州市河口镇,那么汉塞到底起点在哪里?笔者十年间多次走访兰州周边进行田野调查,2023年,结合史料,我沿着国道312再次寻访。
据文献记载,《汉书·张骞传》:“而汉始筑令居以西”,臣瓒注:“筑塞西至酒泉也。”又,《汉书·地理志》:“休屠。北部都尉治休屠城。”又,“日勒。都尉治泽索谷”。故令居塞当首起于令居,经休屠城、泽索谷,西止于酒泉。令居县当在今兰州市永登县城,休屠城当在今武威市北之四坝乡三岔村附近。
泽索谷与令居塞
泽索谷在今山丹县与永昌县之间,是大黄山(焉支山)与龙首山东段之十五里达坂之间的断陷堑谷,为河西走廊的蜂腰部,南北宽仅3公里左右,最窄处的峡口,长数百米,宽十余米,两侧山崖壁立,中辟小径,乱石遍地,高低曲折,人马艰行,为历代东西交通之咽喉,也是历代塞防的重心。故汉代日勒县之泽索谷,西汉的第一段长城是兰州修到酒泉停止。
明、清两代,于泽索谷峡口西口外,筑石峡口堡,城周三里。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甘镇志》、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甘州府志》,以及乾隆时人无名氏撰《秦边纪略》,均有记载。当时曾设有峡口堡营,先后置守备、千总、外委把总、都司等职,守兵最多时达3000人,堡内同时设有石峡口驿和石峡口递运所。峡口内最窄处,有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全陕前给事中陈棐”题款的摩崖石刻“锁控金川”四字,是明、清时期的驿路隘口和军事重镇。
根据上述古城遗址的方位,结合文献记载和田野调查发现的地面遗迹,汉令居塞的走向,当首起今兰州市黄河北岸,经今永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古浪县、武威市、永昌县、山丹县、张掖市、临泽县、高台县,止于今酒泉市北大河东岸。按今行政区划,汉令居塞起点应在兰州永登县。
河西汉塞
《汉书·地理志》金城郡条记有:令居,涧水出西北塞外,至县西南,入郑伯津。莽曰罕虏。可见涧水是庄浪河,汉代的“郑伯津”即位于今兰州市河口,是汉代陇西郡进入河西的重要驿道渡口之一,河西汉塞亦由此首起。
令居塞的首起地点是接秦塞吗?这个问题在《史记·秦始皇本纪》可见:“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
秦长城其西段走向,当沿洮河南岸转东岸,再沿黄河南岸转东岸,向阴山延伸。但是在今兰州市境内,未发现筑塞垣。1938年,故顾颉刚先生在兰州考察时,指黄河南岸的明边墙为秦长城(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甘肃秦长城遗迹》)。可惜遗迹早已平毁无存,只有兰州有小段明长城遗迹,起点在城关区拱星墩七四三七工厂家属院边上,终点在拱星墩第一干休所锅炉房旁边,全长704.4米,兰州是否村有秦长城遗迹?不明,但是在临洮西三十里墩的杀王坡北坡有秦长城遗迹这是学界的共识,所以笔者认为汉塞和秦塞并不相连。
今兰州市河口的黄河北岸,经调查并无汉塞遗迹,河口的地形,其西地势较为开阔;其南北地势狭窄,是天然的防御地形,处于庄浪河东岸、呈南北走向的大红山,直***黄河北岸,山势高峻陡峭。大红山东麓,与庄浪河平行,相距约3—9公里,又有一条小河,今名“咸水河”。下游两岸狭窄,汇入黄河处,山崖壁立,形势险要。故令居塞于此利用咸水河、大红山和黄河三者构成的险峻地形,作为天然屏障,未筑堑壕。但从塞防的意义而论,虽无人工遗迹,令居塞的首起地点,仍应以黄河北岸为是。由此往北约18公里,于今永登县树屏乡下沟滩村附近,笔者调查并无汉塞痕迹,而苦水红岘沟走入大路沟方向有烽燧出现。
前已述及,河西汉塞的修筑,与中原至西域驿道的开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为了驿道的安全而在驿道的东侧或北侧修筑塞防,塞防的建设保障了驿道的畅通。塞防与交通的相互依存,是河西汉塞的显著特点之一。汉代驿道沿今庄浪河,汉塞位于国道312的东侧一直向北延申。故令居塞大致与驿道平行延伸,一侧以庄浪河为天然屏障;另一侧傍驿道,沿河谷阶地或黄土山腰,蜿蜒曲折,走向呈北—西北—北走入乌鞘岭。
汉塞遗迹南起兰州西固大路沟附近,沿咸水河西岸阶地向北,到苦水乡红岘沟。再转向西北,进入红城镇东南的滚子沟,沿中石窑,跨曹家沟、路儿沟、塌墩子沟,顺着山梁至龙泉寺乡东南,西折入大坡沟,沿沟西行不久,又转北沿山梁跨过龙泉寺至中川公路3—4公里路标之间,向西北进入庄浪河川,经龙泉寺乡蒿滩村、大同乡青寺村、南坪村、孙家滩村、马家坪村、北同村、王家坪村、柳树乡荒滩村、石家湾村、暗门村、雷家坪村,转东北,沿红砂川沟行约3公里,又转西北,沿山梁跨教场砂沟、吉家岔,至永登县城北1公里的黄旭沟口。由此,汉塞傍庄浪河东岸的山根北上,经中堡镇五里墩村、侯家庄村、汪家湾村、中堡村、新乐村、屯沟湾村、陈家庄村、何家台村、石头山沟村,于富强堡北,跨过庄浪河,进入庄浪河西的马雅雪山余脉,北入天祝藏族自治县境。
永登县境的汉塞结构,以堑壕为主。如图有四类,分为:在河谷阶地和地势平缓地区,采用中间开沟,两侧堆垄;在山梁坡地,采用上坡掘壕,下坡堆垄,以构筑堑壕。由于当地的地形、地貌和驿道走向等原因,凡在山梁坡地构筑的堑壕,多沿山梁西坡或南坡延伸。堑壕现存遗迹,一般上宽约6——8米,底宽约1.5—-2.5米,深约0.5——2米。同时,在*部地区,还可利用山川、河流等天然屏障为塞防。如兰州市河口至永登县树屏乡下沟滩村段,利用咸水河和大红山为屏障。又如永登县城东南的雷家坪村至红砂川油咀山前段,利用红砂川砂沟为塞防,这两处均未开掘堑壕。
我们认为永登县境的堑壕应为汉代遗迹,主要依据是:
1、自永登县至酒泉市的堑壕,东西连为一线,与文献记载的令居塞走向完全吻合;而在永登县以西的堑壕遗迹沿线,遗留有不少汉代烽燧遗址和遗物。在河西各地的汉塞形制中,基本相同金山子汉塞。
2、永登县的堑壕遗迹上,发现有类似汉代烽燧平面布*的遗迹。如位于柳树乡荒滩村西北、明边墙东侧的堑壕遗迹,呈南北走向,在越过一台地时,有一条支壕,从主堑壕分出,由南端向东呈弧形绕至北端,与主堑壕连接,在两条堑壕间形成一半月形台地,现残存长约20米,北部被近期挖毁(地形已完全改变,主堑壕遗迹亦已消失)。堑壕底宽约3.5米,上宽约9米,两侧土垄基宽约6米,顶部因雨水冲刷已呈圆弧形,残高约0.5——0.6米。半月形台地上,原来应有烽燧(Y1),但现已完全坍塌,仅剩一土堆。此种在堑壕或塞垣上,向塞内或塞外绕出支壕或墙垣,将烽燧包于其中的布*,在河西各地的汉塞形制中,也基本相同。
但是,目前我们在酒泉以东地区见到的许多堑壕遗迹,均为经明代初年改造利用之后的汉塞遗迹。根据《明史》、《明会典》和各地地方志的记载,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征西将军冯胜进击河西,元将上都驴降。十一月,置甘肃卫。此后,明朝**开始在河西驻军、屯田。为此,一方面弃酒泉黑山以西于不顾,于嘉峪山上筑土城,置关守;另一方面利用汉令居塞遗迹,修复、改造,以建设塞防;同时分置卫、所,增筑营堡、墩台,以加强了望、巡哨。由此可知,目前沿堑壕所见的“壕墙”、墩台、营堡,大多为明代初年所筑。其中部分墩台,利用了汉代烽燧遗迹,增大加高;以后又陆续有所修补、扩建。
除此,在今永登县龙泉乡以北、富强堡以南的庄浪河东岸汉代堑壕西侧,在一些山梁平缓、开阔或穿过东西向沟壑的地段,还发现几段经过粗略夯砸的墙垣。其中如大同乡马家坪村、中堡镇汪家湾三道沟口等地,墙垣现基宽约1.4米,顶宽约0.8米,残高约0.5——2米。其筑法,如马家坪村,为两侧掘壕,中间堆土,内(西)壕现残宽约6米,深约0.5米,外(东)壕现残宽约2米,深约0.25米,中间的墙垣,经过粗略夯砸,结构松散,夯砸时,在两层黄土中间夹入一层草土,黄土夯层厚约10——14厘米,草土层厚约3——7厘米。而汪家湾三道沟口的土垣内、外两侧,则不见堑壕遗迹,也许因为堑壕正处于沟口,经长期洪水冲刷、淤积,早已无存。因此,我们推测这道夯筑土垣当为明代遗迹。
一些推论
永登县文物普查中,鉴定为汉代的18号烽燧遗址,其中心部位,与外部结构不同,内部夯土结构松散,部分夯层间夹有杨柳枝条;外部夯层坚硬,夯层厚约50—70厘米,未夹杨柳枝条,现经风化,内、外层明显剥离。对于这种内、外结构稍有不同的遗迹,我们绝不能贸然推断夯层结构松散的中心部位,一定为汉代建筑。在敦煌汉代遗迹中,夯筑的烽燧,两夯层间常竖插红柳尖桩,以加强相互间的连接作用。但这种方法,直至明、清,仍有沿用。然夯层间夹杨柳枝条或草土的作法,则从所未见。只有以土墼或碱土块等垒砌的烽燧,汉代方于各层间铺以红柳、芦苇层,以作为骨架。因此,永登县境内现存的明代墩台,有多少是在汉代烽燧遗址上重建而成,至少目前还不能确定;在现存地面遗迹中,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可以明确肯定为汉代烽燧的遗址。
关于大同乡马家坪敌台的断代问题。该墩台位于马家坪火车站北、马家坪村西北200米处,东距堑壕遗迹40米、明边墙25米,西距兰新铁路150米。墩台底基6.6×6.6米,残高1.4米,座落于夯土台基上,台基底宽14×14米,顶宽11×11米,高1.9米。墩台表面曾涂有抹白灰的泥皮,现墙皮脱落并盐碱化,坠落于墩台下的东南侧。墩台四周有围墙,台基距围墙基6.4米,围墙长宽29×29米,墙内残高1.6米,墙外残高0.5米,墙底宽2.8米,顶宽0.6米,经过粗略夯砸。形制类似的墩台(墩台四周掘壕),在大红山以北、咸水河堑壕西侧的山梁上,尚有3座。起初我们曾怀疑此类墩台为汉代烽燧遗址,但与汉代烽燧的形制和平面布*仔细比较,两者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在兰州市以北、地方志中有明确记载的明代路墩中,不少即类似此种墩台。因此,马家坪类型的墩台,其年代应为明代。
明代中叶,随着蒙古亦不剌部的西迁,甘肃防务吃紧,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年),方始议修河西边墙。至嘉靖十六年(1537年)后,巡抚赵载、杨博等,先后主持修筑河西各卫边墙。至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甘肃镇所辖的河西边墙,始基本成型,并东、西连为一体,东自今兰州市河口的庄浪河口,西至今嘉峪关市明嘉峪关以南的北大河北岸,史称"冲边"。隆庆五年(1571年),巡抚廖逢节主持西自酒泉嘉峪关,东至山丹古城洼界碑的数段边墙重建工程。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三边总督李汶率师于大、小松山(今甘肃古浪县与景泰县之间的鹿寿山、昌林山),击败鞑靼阿赤兔等部,修筑松山“新边”,东起今景泰县索桥,西至今古浪县土门镇,全长200公里。河西的明边墙,以夯土版筑墙垣为主(亦有以堑壕为塞者,如高台县盐池乡以北的壕沟),走向基本与汉塞平行。永登县境内,在龙泉寺乡大坡沟以南,明边墙与汉塞相距较远,约6——8公里;大坡沟以北,两者逐渐靠近,近者仅15——20米,远者亦不超过2公里。
后记:
感谢甘博的吴礽襄老師,这都是20年前的故事了,最早是他的初稿,我那时还是他的学生,记得晚上12点钟了,他口述我打字我们还在办公室里忙乎哦,最后终于写出来了,他是最早进行长城调查的人,到我这一代调查时,人家老師已经于十多年前去世了,所以写下一点笔记算是纪念吧。
作者:魏梓人
排版:梁丹
出品:CCHC遗产保护
注:文中图片未注明来源的,均为原作者魏老师拍摄。
本专栏旨在发现、保护、传播陕西文化遗产,欢迎投稿分享。收稿邮箱:1146160797@qq.com
往期推荐
文化遗产大讲坛|奇迹的长城
CCHC学术资讯|关于密檐式塔形式的讨论
乐读书院|第二期《***石窟艺术总论》分享之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