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怎么叫起来的
中华民族为什么又称为华夏民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左传》记载:“以服事诸夏。”“楚食华夏。”“商不谋夏,夷不乱华。”由此知,我国人民从古代起,就自称诸夏、华夏,或单称夏或华,到春秋战国以后,华夏就成了我们种族的名称。而把之外的民族叫作夷、狄、戎、蛮。我们说,一个民族的形成,在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磨合、融汇甚至牺牲,才能凝结成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情感、共同文化、共同经济、共同疆域的整体。完全可以说民族的形成是一部野蛮的争斗史,也是一部文明团结史。秦汉时期所说的***人,在古代实际上来源于华夏、东夷、南蛮三大民族集团。而三大集团中的华夏集团的代表,一个叫炎帝,一个叫黄帝。炎帝神农氏没落时期,黄帝轩辕氏“习用干戈,以征不享”,经过阪泉之战和琢鹿之战后,黄帝排除了异己,兼并、融合、统一了中原区的诸多民族,形成了华夏族主体。
中华民族为什么那么伟大?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文明从未中断的民族。
在漫长的历史的时期中,中华民族也曾面临无数次的生死抉择,然而无论面对多么大的困难、多么大的危险,最终我们都能“涅槃重生”……
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支撑?
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有一种最伟大的精神、最伟大的品质——无私的付出!
正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人无私的付出,这才让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不倒!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
***的近代史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止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
在这段时间内,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崛起……
1840年***完成工业革命、1856年俄国开始实行农奴制改革、1865年***打完了南北战争、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1871年德意志统一……
西方***陆续的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国力日渐增强……
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资本主义***也掀起了瓜分世界的大潮……
***近代“百年屈辱”也由此拉开序幕……
19世纪初,***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并且建立了“日不落”帝国。而它在亚洲下一个主要的侵略目标就是***。
1840年,***在对***贸易长期失衡的情况下,毅然对***发动了“鸦片战争”……
在***强大的武力压迫下,清**节节败退,最终不得不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那以后,帝国主义***不断开始侵略***,清**不得不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逐渐丧失***自主的地位,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74年,李鸿章在给同治皇帝的奏折中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他认为“***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
在这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中,中华民族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
***、法国、德国、俄国、***等西方列强不断的侵略***,清**被迫和帝国主义***签订一千多条不平等条约。我国的锦绣山河被分割得支离破碎,漫长的海岸线没有一处是自己的港口,帝国主义强盗在***的土地上为所欲为……
为此,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然而,这并没有能够挽救它的命运。
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凯诱使清帝溥仪逊位,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进入军阀割据的混乱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寻找“救国救亡”的道路,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的牺牲、不断的付出,最终让中华民族实现了“涅槃重生”……
1914年,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组成的同盟国阵营和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美利坚合众国等组成的协约国阵营,在欧洲发动了一场规模宏大、破坏力极强的战争,也被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北洋**也站在协约国一方对德奥宣战,并派20000名劳工奔赴欧洲战场。
双方经过四年多的战争,最终协约国打败同盟国。
1919年1月18日,27个战胜国的代表1000人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战后协约会议,也被称为“巴黎和会”。
战胜国和战败国在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也被称为“凡尔赛条约”。
***作为战胜国,理应获得应有的利益。
然而,在《凡尔赛条约》中,列强却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严重***害了***的利益,北洋**代表(即当时*****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由于欧洲列强处理中日青岛问题时故意偏袒***,无视***利益,而这一外交失败,从而引发了震动全国的“五四运动”。
这次外交失败让***人彻底的明白了“自古弱国无外交”的定律,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等多种形式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被称为“五四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共产d就是从这次运动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无产阶级开始以***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正式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1921年7月23日***共产d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人民民主革命。它的目标是让无产阶级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在这场革命中,***共产d通过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获得了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1、“大革命”时期(1919~1927年)
1924年国民d“一大”后,共产d和国民d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也被称为“国共第一次合作”。
国共合作后,以蒋介石为总司令的国民**在1926~1927年对军阀势力进行讨伐,也被称为“北伐战争”。
1928年,国民革命军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军阀张作霖撤往东北途中被***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至此,北伐完成,***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北伐结束后,南京国民**正式统治全***,成为***在国际上唯一代表政权。
在北伐过程中,在国民d右派的破坏和中共内部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下,接连出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2、“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开始,***共产d代表人民群众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d反动统治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后,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开辟了以井冈山为代表的无数农村革命根据地,并成功粉碎国民d数次“围剿”。
1933年由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开始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在此期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并虎视眈眈、不断向南推进。中共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战;而国民d为了稳固政权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最终导致国土沦丧。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3、“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年)
1931年9月18日,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人民进入了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时期。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代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最终打败了***侵略者,维护了***的主权***,极大地提高了国际地位。***在此后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4、“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在***共产d的英明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解放战争最终获得胜利,***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除***、**以及***以外全部的大陆领土(1951年**和平解放,***和***分别于1997、1999年回归祖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到1949年新***建立,正好是三十年。
在这30年中,经过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无数的国人抛头颅、洒热血,只为建立一个由人民当家作主、不受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压迫的新***。
整整通过一代人的浴血奋战,让***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变成一个***自主的、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仅仅在抗日战争期间,***军民伤亡就达到了3500万以上,占当时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
通过整整一代人的流血牺牲,最终才建立了一个新***,代价不可谓不沉重。
正如***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上所写:
正是那一代人用鲜血和生命为代价,这才换来了新***的重生!
第二代人(1950-1977年)
为了发展,我们宁愿饿肚子
新***成立以后,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将一个一穷二白、面目疮痍的农业弱国向工业***转变的问题?
想要发展成为一个工业***是不容易的,需要很多的技术和资金,当时的***根本不具备快速发展工业的条件。
为了获得工业技术,***通过抗美援朝战争从苏联获得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也被称为“156项工程”。
***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失败后,实力大***,在与苏联的争霸过程中,处于全面下风。
这个时候,苏联逐渐的开始背离“共产主义”理念,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变成了“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想要控制***。
***为了拉拢***对抗苏联,又援助了***一套工业体系,也被称为“四三方案”。
虽然***分别从苏联和***获得一套工业体系,但是发展工业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面临的就是:吃饭问题。
在工业发展起来之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去从事工业活动,而那时***人口多、地少,粮食本来就不足。
为了发展工业就需要抽调大量的农民,同时征收大量的粮食来补贴工业,这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我们举个简单例子:假设一个村里有200人,1000亩地,平均每人种5亩。现在要抽调100人去从事工业,这样从事农业的人口就只剩100人了。这100人需要种1000亩地,平均每人要种10亩,农民的负担加重了。
农民的负担加重了,表面上看,收获的粮食增加了,但是这些粮食却要养活包括去从事工业的100人。
简单的说就是: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了,但是农民的收入却没有增加,大量的粮食必须被征收去养活从事工业的人,以此来带动工业的发展。
除了要养活从事工业的人口外,甚至不得不多征收一些粮食,出口给其它***获得外汇,然后去购买工业生产必须的机器、设备或技术。
可能很多人听说过一个词:剪刀差。
这个词就充分的反应了农民在那个时代的付出。
所谓的“剪刀差”就是指:刻意的提高工业产品的价格,刻意降低农产品的价格。
比如,农民种地生产的粮食价格下降20%,但是化肥和工业产品价格却上涨20%,用牺牲农业的方式来补贴工业的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上通过侵略和掠夺(包括掠夺其他***的财富和人口,***就是从非洲贩卖大量的黑奴)实现工业原始积累的。
苏联和***没有采取侵略和掠夺的方式来完成工业的原始积累,而是通过牺牲一代农民完成原始积累的。
从1949新***成立后到1977年,28年左右,又是一代人,这一代人为了***工业的发展,让农民承受了巨大的负担。
正是那一代人勒紧裤腰带,饿着肚子,这才换来了***工业的发展!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成昆铁路建成通车、万吨巨轮“东风”号建成、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这些都离不开***农民的付出。
对于那个时期的农民来说,或许,他们并不能说出多么大的道理,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可以给他们总结为一句话:为了***的发展,我们宁愿饿肚子。
第三代人(1978-2010年)
为了强大,我们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
虽然***的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与发达***相比,我们的工业水平依旧很低。
为了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扩大工业规模,1978年,***开启了改革开放。
在这个时期,我们制定了一项直到现在还受到很多人批评的政策:计划生育。
1982年9月,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
现在,很多人根本不理解这项政策的重要性,甚至仍在不断的批评***的政策。
其实,这项政策的重要性非常容易理解。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我们把一个村当成是地球,村里的每户人家就相当于世界上的不同***。假设我家有10口人,只有10亩地,每年辛辛苦苦的种地,最终也只能让自己保持饿不死。
这种情况下,你哪里还有资金去做其它事?
现在,通过计划生育,我家人口减少到5口人,这就等于余下了5口人的粮食,我把这5口人的粮食卖掉,有了些余钱,就可以购买机器设备开个小工厂……
当我把工厂建设起来了,工业产品不断的卖给其它人,这个时候,如果我想要扩大工厂规模,人口就不够了。
农业社会人口多是负担,无法积累发展工业所需要的庞大资金;工业社会人口多是红利,因为它有效的降低了人工成本,让产品竞争力得到加强。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先计划生育、后鼓励生育”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说当初的计划生育是错的。
印度同样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它们的发展为什么就没有我们快?
除了**、历史等原因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印度的人口限制了它的发展。
印度也在进行计划生育。
印度在第一个五年计划(1951-1956年)期间,印度**就指出解决计划生育问题刻不容缓,要求降低出生率;第七个五年计划(1985-1990年)的人口目标有:1990年出生率为29.1‰,在全国建立起两子女家庭模式并在2000年使人口生育率到达更替水平;更远的目标是,到2050年人口总数为13亿,到达零人口增长。
同时,为了获得发展工业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印度不得不让很多人饿肚子,也要对外出口粮食换取外汇。
据统计,印度有超过2亿的饥饿人口,有接近一半人无法实现粮食自由,印度的饥饿指数排在了全球第88位。
然而,就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每年都要对外出口大量粮食——印度是世界大米第一出口国。
2020年,印度就向***出口了5000吨大米,平均每斤都不到1人民币。
正是因为计划生育的实施,减轻了***的负担,加快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项政策,让80后出生的这一代人承受了巨大的压力:80后大多都是独子,结婚后,就等于要赡养4个老人;开放二胎后,又增加了1个孩子——这等于一对夫妻要承担6个人的抚养和赡养责任,负担不可谓不重。
除此以外,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建设,这一代人还不得不承受高房价、高医疗、高教育费用等。
我就是一个80后,虽然我们这一代人也很辛苦,但是与第一代人抛头颅、洒热血相比,我们是幸运的;与第二代人整天饿肚子相比,我们是幸福的……
***为什么能在短短的70年内就走完资本主义***几百年才能走完的道路?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就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大国、工业强国?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就是因为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不断的付出自己:第一代人是革命家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建立了新***;第二代人是农民付出了汗水,忍住饥饿,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第三代人是80后承担了高房价、高医疗和高教育费用等,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城镇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基(西方***强调的则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非常的自私,是没有什么责任心和使命感的)。
今天的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而承担这一历史重任的就是我们的第四代人:00后和10后。
这代人远离了战争、远离了饥饿,生长在一个非常好的时代,我相信,有他们在,***定会进一步腾飞,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努力吧,我们的年轻人,少点抱怨,多点努力,勇敢的承担起你们的责任。
要想走的快,就一个人走;
要想走的远,就一群人走;
认知改变命运,圈层决定命运。
我们伟大的祖国可以称为华夏、神州还称什么?
我们伟大的祖国又叫做“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被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复兴、振兴的希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了帝国列强的欺凌压榨,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需要复兴,我们只有充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才能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今世界上立足,才能让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首先我们应当树立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其次我们应该热爱祖国,爱好和平,珍惜祖国的今天,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自强不息。再次,我们应当肩负起振兴民族的重任,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满腔的豪情,投身伟大的事业,谱写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篇章。
农村的由来是怎样的?为什么叫“农村”?
农村的由来,其实很多人查过百度,应该都是从百度看到的知识,我个人觉得从我们人类开始都是三五成群的生活,因为我们是群居动物,所以以前有部落村落之称!
村我觉得就是相对城镇小的群居人群,所以村就是我们的少数人群的一个组合;
那么农呢?
由来应该是也是自我们人类起源吧,我们以钻木取火,
到耕种收获,慢慢发展了我们的农业之根基,所以农也代表了我们一代中华人的源起吧!
就像我看电影国外的远在多数是以捕猎吃肉的多,而咱们中华民族发现了种子,农耕是在不猎杀动物就能吃饭的最好体现,所以也是我们不能忘记的!
希望我的理解能帮到你哟!
我是山里的橘子姑娘!喜欢我的可以看我的视频哟!
为什么说来自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论360问答文
日战争的胜利是***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对外来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雪洗了中华民族的耻辱。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民族觉醒,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日战争胜利有何意义***人民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和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战争史上的奇观。第一,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侵略者,捍卫了***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它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人民受帝国主义奴役和压迫的耻辱,极大推进了***革命的历史进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成为战的最强音和主旋律:***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勤劳勇敢,不畏强暴、血战到底,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第三,***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战的胜利创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和解放的斗争。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人民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于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9月3日确定为***人民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我国为何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 知乎
众所周知,我国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那么我国的国名是如何确定的呢?为什么是人民共和国而不是工人共和国或工农共和国呢?
国名的由来自然有其历史起源。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就步步紧***,从东北开始,试图将整个***变为完全由***帝国主义独占的殖民地,1935年的冀东事变更是显露了***的野心,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的生存。
这种情形,就给***一切**派别提出了“怎么办”的问题,是反抗呢?还是头像呢?还是游移于二者之间呢?***的工人、农民与小资产阶级都是要求抗战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抗战到底,可是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大地主、大买办、大资产阶级的势力还很庞大,他们对于抗日的态度对抗日的成败有极大的影响。
我们*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之前通过一系列研究和经验教训,确立了农民阶级是我们*革命的坚定盟友,民族资产阶级有革命的两面性,大地主、大买办和大资产阶级坚决反对革命。可是如今,***帝国主义对***加紧了侵略,情况发生了关键的变化。
民族矛盾正在逐渐压倒阶级矛盾上升成为***的主要矛盾,***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他意识到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不依靠***帝国主义的英美系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也是很难调和的。
那么这些原本对革命动摇或坚决敌视革命的人,在新的形势下就有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可能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就有存在的可能。
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我们*也就必须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政策。***在《论反对***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如果说,我们过去的**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的**,那么,从现在起,应当变为除了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外,还要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在目前,这个**的基本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吞并***”。
在此之前,我们的红色政权名称为“工农共和国”,在此之后,变为了“人民共和国”。“我们的**不但是代表工农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这句话不但揭示了我国**的阶级和民族属性,也揭示了我们*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属性。
*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因为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所以在这一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是必须大加争取的中间阶级。我们的政权是为人民服务的,这个人民不仅包含了工农,也包含了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只有极度敌视***革命的敌对阶级才不包括在内。
如今,建国已经七十余年,我国的主要矛盾也几经变化,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正如当初***带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样,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也要及时地调整政策,以适应当前矛盾的斗争形势。
关注公众号【认识并改造世界】,我们一起认识世界哦。
***为什么被称为China?
胡阿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六朝博物馆馆长,***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会长,“百家讲坛·国号”主讲人。出版专著与各类大小册子40多种,发表论文与长短消闲文字400余篇。因历桐城、上海、南京三地,习历史、地理、文学三科,喜烟酒茶书,养猫狗龟鱼,故以“三栖四喜”为斋号。
说起我们祖国的他称,也就是外国人对***的称呼,最为人熟悉的应该就是英语中的China了。各种《英汉词典》里的解释基本都是:China,名词,***;形容词,***的,***产的。而各种《汉英词典》里的解释大体都是:***,China。
除了英语中的China外,其他多种西方语言中,也都有类似的称呼,如清末著名外交家薛福成在他的《出使日记》中就说(括注为笔者所加):“欧洲各国,其称***之名,英曰采依纳(China),法曰细纳(Chine),义(意)曰期纳(Cina),德曰赫依纳(China),腊丁(拉丁)之名则曰西奈(Cinae)。”现在的学者们则认为,这个系统的称呼,最早见于古印度的梵文,最早的拼法是Cina,其他的拼法都是从Cina衍生出来的。
那么,梵文Cina从何而来呢?对此,300多年来,中外学者作过许多的研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这些观点又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
第一类观点认为,Cina来自***古代的某个***或地区。比如先秦时代位于今云南东部的滇国,或者南方的楚国,或者西方的秦国,以及西汉时代位于今越南中部的日南郡。这四种观点的核心证据是:在当时***与印度的交往中,这些***或地区拥有重要的地位或者是最关键的中转站,所以成为印度人眼中的***象征,印度也因此有了起源于这些***名称或者地区名称的Cina名称。
第二类观点认为,Cina来自***古代的某个民族。比如藏北高原以及**西部、阿富汗东北部一带的古代民族,或者南方的苗族,或者西部高原的羌族。这三种观点的论据是:印度古代典籍里称呼这些民族或者他们居住的地方为“Cina”。
第三类观点认为,Cina来自***古代的某种特产。比如丝、缯,丝与缯都是古汉语中对丝织品的总称;或者绮,绮是丝织品中织法最为精致、花式非常繁复的一种织物;又或者瓷。这四种观点的基本思路是:这些特产输入印度后,为印度人民所喜爱,甚至感到疑惑不解,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东西?这么好的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也正是在这样的喜爱与疑惑中,他们把输出国即古代***称为Cina。
以上我们提到了11种观点,也许还有我不知道的观点。这些观点之间,讨论得或者说争辩得不亦乐乎,但遗憾的是,至今仍然没有得出一种各方都能接受的定论。当然,占据优势的观点还是有的,那就是秦国说。
认为Cina、China来源于Cin、Chin(秦)的秦国说,最早是在1655年的时候由意大利传教士马梯尼(M.Martini,汉名卫匡国)在《***新舆图》中提出的;100多年来,又经过法国学者鲍梯(M.Pauthier)与伯希和(P.Pelliot)、***学者贾儿斯(Giles)、***学者岑仲勉与张星烺等等的补充与论证,终于成为目前中外学术界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
首先,从起源上看,这种说法认为:自从公元前9世纪周孝王封非子建立“秦”这个小国以后,历经艰难,到了200多年以后的秦穆公时代(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秦国已经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拥有西部半壁江山,而其威名远播,导致了“西方民族只知有秦,不知有周”的结果,于是域外称***为“Cina”,也就是秦。Cina中的Cin,是秦的对音,a是后缀,代表土地、国土的意思。至于Cina最早见于印度梵文的原因,又与印度在早期中外交往以及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有关。印度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文化灿烂,经济发达,印中之间的最早交往不仅包括了印度与***西部大国秦国的交往,而且早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印度就已与中亚各国以及埃及、希腊、罗马等国存在着相当活跃的贸易关系和其他方面的交往。这样,其他域外***关于***的知识以及关于***的Cina称谓,也就通过印度,再次传播到了这些***与地区。如此我们就能解释,为什么Cina称谓出现的时间,以印度的梵文最为古老,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出现了;为什么其他语文中的一系列相关称谓,都与梵文的Cina极为近似,也就是说,都是梵文Cina的对音,其间只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其次,从沿用上看,虽然Cina、China系列的称谓是来源于秦国的,但必须强调的是:这个系列的称谓在域外之所以能够延续下来,关键还在秦朝,也就是秦国平灭六国之后所建立的秦朝。我们知道,相对于历时600多年的秦国,起自公元前221年、亡于公元前206年的秦朝,历时只有15年,可谓***历史上国运最为短促的统一王朝之一,但是,匆匆而逝的秦朝,肯定又是***历史上影响最为广泛深远的统一王朝,诚如***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J.K.Fairbank)、赖肖尔(E.Reischauer)在《***:传统与变革》一书中所指出的:
秦始皇根本不能建立一个传之万世的王朝,但他所建立的帝国制度虽偶有间断却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被证明是世界上最持久的**制度。秦始皇在***历史上大多数时期被当作暴君遭到责备,但今天的***学者很正确地把他看作是统一***的建立者。秦的名称“Chin”很恰当地成为***在西方文字中的名称“China”的来源。
也就是说,秦始皇帝嬴政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大的统一***,开创了***历史的崭新*面,并为此后两千多年的***历代王朝奠定了基础,于是,这又导致了在外国人的眼里,哪怕秦朝灭亡了,“秦”也就是China一类的称谓,仍然继续被视为******的象征,并一直沿用到了今天。而从Chinese也就是“***人”,来源于China也就是“秦”来说,起码在称呼上,我们现代全体的***人又是“秦人”。那么,作为“秦人”,我们当然应该知道作为China来源的“秦”国号到底是什么意思。
关于“秦国”号的来源与取义,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秦”字的本义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后世有两种有趣的“拆字说”。一种拆法说秦是“三人持禾”,就是三个人的手里拿着禾苗,这种拆法,有点靠近秦国号来源取义的真相。另外一种拆法,说秦是由“春”字字头、“秋”字偏旁合成的,寓意春秋循环,这倒是与秦始皇帝嬴政的愿望,“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显得相当吻合;只是这种拆法,明显是牵强附会,而且谁不知道秦朝匆匆、只有15年的寿命呢?其实讨论“秦”字的本义,我们还是得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起。在《说文解字》中,“秦”字的解释之一是“禾名”,这是说“秦”是一种禾的名称。而且“秦”字排在《说文解字》的禾部,禾是表意的符号。我们再来看看“秦”字本来的写法。下面是从早到晚的四种字体,即商朝甲骨文、西周金文、秦国大篆、秦朝小篆的“秦”字:
其中大篆、小篆的上部以及小篆的下部已经变形,所以我们分析一下甲骨文、金文的“秦”字本形。在甲骨文、金文中,“秦”字下部并列的两个禾字(秝),好像密植丛生的禾苗;上部中间好像宝葫芦一样的字符,表示朝天生长的禾穗;上部左右好像爪子的一对字符,表示用双手收获。简单些说,通过《说文解字》与古文字形,我们知道了秦字的本义是禾,而且是一种密植丛生、禾穗朝天的禾。
第二,“秦”这种禾的真身是什么呢?现代学者雒江生经过长期的实地考察,在《秦国名考》一文中指出,秦就是民间叫做草谷、毛谷的禾本科优质牧草猫尾谷,现在的正式名称叫猫尾草。这种牧草,习惯冷凉***润的气候,高约1米左右,生长年限一般在6年到7年,也有长达10年到15年的。亩产量以青草算,在1600公斤到2500公斤左右。种植的方式与用途是,撒下种子,不间苗,也不锄草,让它密植丛生,等到秋天成熟后,收割回来,铡成草节,喂养牲畜;或者晒干储存,牲畜吃不上青草的时候,再铡碎饲养牲畜过冬。骡和马最喜欢吃这种牧草,羊不能多吃,吃多了容易引起羊的食欲衰退。由于这种牧草的穗子朝天生长、细细长长的样子,好像翘起的猫尾巴,所以叫猫尾草。今天,猫尾草在***西北、东北、华北地区还有种植,尤其以甘肃天水一带的猫尾草产量高、品质优。简而言之,“秦”的真身竟然是喂骡子喂马的一种草料!
第三,作为草料的“秦”,怎么变成了作为国号的“秦”呢?原来,这和秦人立国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秦人立国是始于非子的。据西汉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记载:非子住在犬丘(今甘肃天水市与礼县一带),特别善于养马。周孝王听说以后,就把非子招来,让他在汧渭之间(今陕西宝鸡市一带)专门为周王室养马。非子不负所望,果然将周王室的马匹养得膘肥体壮,繁育率也很高。于是非子得到了周孝王的赏识,获得了周孝王的分封,在汧渭之间建起了一个附庸小国(确切地点当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千河、渭水交会处)。这个附庸小国,就是秦国最初的**实体,建立的时间是在周孝王时期,大致相当于公元前891年到公元前886年之间,而国号就叫“秦”。为什么叫“秦”呢?就是因为“秦”这种牧草。“秦”这种牧草,也就是现在的猫尾草,在今天看来,不过就是种饲料作物,可谓微不足道;但在近3000年以前,在非子种植它的时代,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在那个时代,“秦”是种了不起的饲料作物,非子正是利用天水、宝鸡一带优越的自然条件,大量种植这种牧草,才使他的养马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因此获得了周天子的嘉奖。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不是饲料问题解决得好,即使“非子们”有超人的饲养技术,要使马匹膘肥体壮、剽悍强健、大量繁殖,恐怕也是难以做到的。换句话说,周天子脚下地位卑微的“弼马温”非子,正是靠着种“秦”养马,才不可思议地改变了身份,成为周天子分封的附庸小国的开国者,而为了标志这立国的根本,为了纪念这份难得的荣耀,非子就把国号叫做“秦”了。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后来拥有虎狼之师的诸侯大国秦国、取代周朝的统一王朝秦朝,最初竟是个附庸小国,而这个附庸小国的国号“秦”字,也是***称为China的源头“秦”字,最初竟然是种牧草的名称!其实这样的情形,如果我们放眼世界,并不少见。比如在世界各地不同的语言中,巴西的本意是“红木”,喀麦隆的本意是“大龙虾”,马里的本意是“河马”,西班牙的本意是“野兔”,文莱的本意是“芒果”,列支敦士登的本意是“发亮的石头”。可见用物产命名国号,本来就是常见现象,按照地名学术语,这还叫特征命名法呢。具体到非子的小国,因为“秦”这种牧草是他建国的由来与立国的基础,所以就把国号叫做“秦”了。
说到这里,我们还需要特别说说“秦人”与马的历史,毕竟“秦”是喂马的草料,而我们大家都是Chinese,也就是“秦人”。
首先,秦国以前的秦人历史,那是马的成长历史。秦人自认的祖先是伯益,伯益曾经担任过大禹治水的助手,后来为大禹的儿子启所杀。在帮助大禹治水之前,伯益担任过舜帝的虞官,就是林业部、牧业部大臣,他善于“养育草木鸟兽”(《汉书·地理志》),擅长驯服与繁育马匹。这个部族还是驾驭马车的高手,比如非子的祖先费昌、孟戏、中衍都是商王的车夫,造父则是“西游昆仑山、拜会西王母”的周穆王的车夫,造父驾驭的八匹骏马拉的马车,能在高山峡谷中飞驰。换言之,伯益、非子的这个部族,本来就是***西部的游牧民族,他们驯马、养马、驾马的本领,远远超过善于种田的农业民族周族。
其次,秦国时期的秦人历史,那是马的成功历史。不仅非子是因种“秦”养马而创业立国的,非子的后人们也正是伴随着剽悍强健的战马的嘶鸣,走过了600多年的沧桑岁月,逐渐强大起来,并且最终平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造就了大秦帝国。今天我们来看西安临潼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在那宏大的场景中,除了勇武的将士们,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一匹又一匹、一排又一排跃跃欲试的战马了,将士与战马的组合,不正是2000多年前秦国征服天下的梦幻军团的真实写照吗?
再次,秦朝时期的秦人历史,那是马的失败历史。秦人太相信战马嘶鸣的力量了,于是统一以后,秦朝依然以武治国,不懂得文武之道的一张一弛,依然滥用民力,不懂得与民休息的道理,依然实行苛政,严刑峻法,导致民心丧尽、民怨沸腾,结果很快秦朝就以马失天下了。
最后,秦朝以后的秦人历史,那是马的反思历史。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成为历史,然而从历史事实论,其实秦朝至今都没有成为历史。比如从思想观念上说,秦朝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统一,而从此以后,统一就是*****的最大追求,无数的仁人志士、将相百姓,为此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的代价;比如从**制度上说,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地方郡县制度,这样的制度为后世所继承,清末谭嗣同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仁学》),*****的咏史诗也说:“劝君少*秦始皇……百代都行秦政法”;又从治国经验上说,古往今来的人们也都在深思:秦人以马打天下、以马得天下、以马失天下,这就昭示我们,在打天下时,耕牛不敌战马,但到治天下时,耕牛就比战马更加重要,下马牵牛才是正道。
回到我们讨论的主题,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三层认识:第一层认识,没有秦这种优质的牧草,就没有秦国的出现,也没有那特别的战马;第二层认识,没有“秦国”号,就没有梵文的Cina、英文的China这个系列的名称;第三层认识,没有特别的战马,就没有秦国的成功、秦朝的统一。而如果我们再推进一层,作为Chinese的“***人”或者“秦人”,起码就其中的主体民族华夏或者汉族来说,本是以“五谷”——稻、黍、稷、麦、豆为主食的,换言之,秦人Chinese本是吃草的民族,这又与“秦”本为“禾名”协调一致,名实相副!真是蛮有趣的!
更加有趣的是,China除了现在社会上通用的意译“***”以及学术研究方面的音译“秦”以外,在汉文典籍里,其实还有许多其他的译法,比如脂那、至那、支那、真丹、振旦、震旦、真那、振丹、旃丹、脂难等。这并不奇怪,各有各的译法而已。学者们又进一步考证指出:从汉译的以及***僧人自己撰写的佛教文献来看,唐朝以前,主要的译名是真丹与震旦;从唐朝开始,震旦用得越来越多;到了近代,***人多用支那,***人则喜欢用震旦。比如我的母校复旦大学,校名既取自《尚书大传》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也有不忘“震旦公学”的意思,震旦公学是马相伯先生在1902年创办的,1905年马先生为了反抗法国教会势力对震旦公学的控制,另创了复旦公学。
为什么***人喜欢用“震旦”呢?关键在于,“真丹”说不出多少的意思,“支那”甚至可以理解出不好的字面意思,比如“支解那里”“旁支附庸的那个***”等。相对而言,“震旦”的优势就非常明显了,因为“震旦”有许多的意思可以附会或者可以解释。
首先,我们看看八卦中的震卦。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八卦中,震的卦象称为“震仰盂”,就是下面一条阳爻、上面两条阴爻。我们知道,《易经》反映的是人类的思维模式,哪个爻少,哪个爻就贵重,“物以稀为贵”嘛。以此为出发点,我们解解震卦的象征意义。震卦三爻,只有一条阳爻,阳爻比较贵重,所以震卦属于“阳性爻”,属于男性;震卦底下的初爻是阳爻,这又代表家中的第一个男孩,就是长子。哪种动物最像长子呢?我们常说“望子成龙”,因此震卦又对应了龙。龙也代表青色,五色配五方,东方色青,所以东方又称“震方”。长子诞生了,将来是要继承家长位置的,这在家族中当然是具有轰动效果的大事,于是震卦又对应到了自然现象中的雷。打雷是震动,春雷乍响,万物重新焕发了生机,所以《易经·说卦》里说:“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其次,我们看看古文字中的“旦”字。这个比较简单,“旦”字上面是个“日”,就是太阳,下面的一横代表大地,所以“旦”是日出地平线的象形字,意为天明、早晨、明亮。
再次,我们看看“震旦”这个名称的含义。把代表“东方”的“震”与代表“日出”的“旦”组合在一起,就是“震旦”的含义,所以唐朝僧人慧琳法师说:“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直白些说,“震旦”就是东方日出处的***。
最后,我们说说“震旦”这个名称的来源。我们已经多次说过,“***”之所以称“***”,是因为***人自认为我们的国土位居天下之中,那么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震旦”这个名称是“东方之国”而非“中央之国”的意思呢?原来啊,“***”这个名称本非我国的专利,世界上许多的***或民族都曾经视自己为天下之中,比如古代印度、希腊、罗马、***人写书绘图,都以他们的本土为世界的中心;清朝启蒙思想家魏源在他的《海国图志》中也指出:“释氏皆以印度为***,他方为边地……天主教则以如德亚为***,而回教以天方国为***”,这里的“印度”“如德亚”“天方国”,分别是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而具体到佛教,既然以印度为“***”,那么站在印度的立场上看我们***,***就是东方的***了,等到佛教传入我们***以后,这样的观念也随之传入***,所以汉译佛经中把梵文的Cina翻译为“震旦”。著名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的主角唐僧总是自我介绍“贫僧是东土大唐和尚”,唐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昔者此国(指瞿萨旦那国,位于今**和田市一带)未知桑蚕,闻东国有之,命使以求”。又北魏杨衔之的佛教名著《洛阳伽蓝记》中也记载:北印度的乌场国国王问北魏求法僧宋云:“卿是日出处人也?”宋云回答:“我国东界有大海水,日出其中,实如来旨。”如此,我们就能理解,“震旦”“东土”“东国”一类称谓,都属于我们祖国的他称,而追根寻源,又在于佛教以印度为“***”,于是我们的***就成了东方之国了。当然,按照今天的认识,地球本来是圆的,哪来的“天下之中”呢?这就诚如清末民初皮嘉佑《醒世歌》中所唱的:“若把地球来参详,***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也就是说,不仅我们***不在地球的中央,其他的印度、希腊、罗马、***等等,也都不在地球的中央。
说过了我们***人喜欢“震旦”这个他称的前因后果,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连带问题,必须要说清楚,那就是现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关于China来源于瓷器的解释。这种解释认为:在英语中,小写的china是指瓷器,大写的China是指***,所以***的他称China来源于瓷器的他称china。展开些说,古代***瓷器流传到了世界各国,为各国人民所欣赏、所喜爱,于是西方***就以瓷器代称***,既视“***”为“瓷国”,又称为“China”。我们举一条能够集中说明这种观点的史料吧。1898年,清朝翰林院编修徐琪在上光绪皇帝的《请广磁务以开利源折》里说:
查***货物,以丝茶为大宗……然近来外洋所产丝茶,亦颇精美,***转有滞销之时。必筹其货物为外洋所罕而利益足以敌之者,始操胜算。顾***丝茶而外,其余百物,皆不及外洋之精,独磁器一门,外洋虽竭力仿造,皆不能及。盖出磁之土,西人名之曰高岭土。讲化学者,谓此土为火造化所成,近于热变石,贵重与矿金相等。沿海斥卤之地无之,美洲全境不生此土,欧洲、***虽有,而其制实出于***……是以外洋富家,非藏有***细磁者,不足夸耀宾客……土之所出以磁为真质,陶土为磁盈天下,万国未有先于***者。故印度以西,称***曰支那,支那者,磁器之谓也。
这段史料中的“磁”就是“瓷”。看看,连大臣上皇帝的奏折都这么说了,当然不会有假,否则就是“欺君之罪”了,那可是要掉脑袋的大罪啊!况且,瓷器的china与***的China又确实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于是China来源于瓷器的说法得以广泛流行。
其实这种看似有理有据的说法,真是瞎说。根据学者们的考证,英语的“瓷器”一词本来写作porcelain,“***瓷器”则拼成Chinaporcelain或者porcelainofChina。到了17世纪,英语中才有了chinaware这个指称“***瓷器”的专用词。再到后来,表示物品、器皿的ware在口语中被省略了,只用china也可以习惯性地代表“***瓷器”。再经过进一步的演变,china又不再被视为“***瓷器”的专用词,而是同时兼容了原来的porcelain,于是,英语中便出现了china和porcelain两个都可以解释为“瓷器”的单词。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在西方是先有作为***他称的China,然后才有作为瓷器他称的china,也就是说,瓷器的china来源于***的China,***的China是因,瓷器的china是果,我们一定不要把这对因果关系搞反了。打个比方,有些西方人士喜欢品尝北京烤鸭,于是在英语中,可以直接以Pekin也就是“北京”称呼“烤鸭”,我们总不能说“北京”来源于“烤鸭”吧?
当然,***的China与瓷器的china只有首字母大小写的区别,又客观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一面:
首先,***瓷器的出现时代最早,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已经出现了原始青瓷,早在近2000年前的汉代已经烧制出了成熟的青瓷;
其次,***确实盛产瓷器,而在***的外贸商品中,唐代以来,瓷器确实占了最大的比重,以至于中外之间的海上交通大动脉也被形象化地称为“陶瓷之路”;
再次,***瓷器的精美确实名闻天下,它薄如纸、润如玉、声如磬、明如镜,引得外国人惊叹不已。
我们可以认为,正是这些历史的真实,不仅极大地激发了***人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而且使得外语中既以China称呼“***”,又以china称呼“瓷器”。(文/胡阿祥)
为什么叫中华民族?
华民族,是自古以来融合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民族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民族。虽然不是一个单纯的民族,但是以一个核心民族为中心,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地融合和同化别的民族,形成一种“单元性的多元化民族”。这个中心民族,在先秦上古时代,称为华族或夏族。而“华”,系指居于华山,、以玫瑰花(华)作图腾的“华族”的祖先轩辕黄帝;“夏”系指居于长江中下游,“夏族”的祖先夏后氏。秦汉以后则称为汉族。华夏民族的称谓,由此而来我个人估计先是由于***这一名词的产生而带动出中华这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