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及不同利润
不同部门的等量资本能够得到等量利润,似乎利润量只同资本量有关,而与劳动量无关,这就进一步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起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利润小于等于剩余价值对吗?
对
每天10分钟,攻克马原的重难点——“剩余价值与利润是同一个东西吗?”
考生朋友们都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考研**各门课程中最难理解的,也是暑期**复习必须重点理解的一门课程。接下来的暑假时间里,余老师带着大家,每天用10分钟,坚持20天,一定能攻克马原这门课程所有的重难点。欢迎大家分享给身边的考研小伙伴们,让更多的考生来参加“每天10分钟,攻克马原重难点”的活动。考生主要是利用点滴的10分钟时间,听余老师的音频讲解,只要能听懂即可。
其实,在前面的推送文章中,余老师已经用音频讲解了以下几个马原难点: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区分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区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假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考生可以看前面的推送文章,听音频讲解,即可攻克这几个马原的难点。
今天,余老师给大家讲解的是“剩余价值与利润是同一个东西吗?”即理解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请听余老师的音频讲解:(余老师的声音比较好听,略带磁性,比较适合考生利用吃饭、散步、睡前催眠的时间听)
每天10分钟攻克马原重难点之——“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区别与联系?”
一句话概括两者的关系: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与剩余价值的联系在于:利润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它们本是一个东西,都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数量也相同,即剩余价值量等于利润量。
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利润则是对全部垫付资本而言的。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首先,要理解成本价格这个概念
成本价格是资本主义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支付的工资价值之和,它是生产中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转化形式。这样,商品的价值就从“c+v+m”转化为“k+m”。(“k”代表成本价格)资本家把成本价格看作商品的真正价值。成本价格的概念使剩余价值表现为成本以上的余额。这个余额是资本家付出了资本才生产出来的,在他的观念中全部预付资本都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因为资本家认为全部预付资本都要投入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当资本家从观念上把剩余价值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其次,再来看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公式: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即m’=m/v;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即p’=m/c+v。它们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结论: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
明天继续攻克难点——“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第四章(二十四)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剧烈的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这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按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剩余价值VS利润
利润 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 利润和剩余价值其实是同一个东西,它们在数量上是完全相等的,但两者仍然有一定的区别。它们二者的区别: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概念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
何为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又称“一般利润率”,是每年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额同资本家预付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
平均利润率首先是由各个部门的不同利润率平均化而形成的。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总是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通过竞争和资本转移,引起供求关系和价格的变动,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平均利润率就形成了。
决定平均利润率水平的因素
一是各部门利润率的水平;
二是利润率不同的各部门的资本量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小。
不能把平均利润率看作是各部门利润率的简单的和绝对的平均,平均利润率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的总的趋势。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何为平均利润?
当平均利润率形成后,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根据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获得大体相同的等量利润,即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一经形成,各个部门的资本家所得的利润,就不再是他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而是每个资本按照它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而取得的份额。这意味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按照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的原则对剩余价值进行再分配。
马克思的五个转化
# 转化之一:所费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转化为成本价格
# 转化之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 转化之三: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 转化之四: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转化之五: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五个转化及它们之间的递进关系图
转化之一 · 所费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转化为成本价格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是c+v+m。这是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生产商品的实际劳动耗费和资本家为生产这一商品的耗费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家在计算生产商品的耗费时,只计算他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耗费量,而把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耗费排除在外。因此,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这两部分就成为资本家生产商品的生产成本,它形成成本价格。由于成本价格范畴把商品价值中的c+v独立化了,用k代表成本价格,则商品价值W=c+v+m就转化为W=k+m。
转化之二 ·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由于成本价格的形成,使剩余价值表现为商品价值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这样,在资本家看来,剩余价值不仅是成本价格(所费资本)的增加额,而且进一步成为全部预付资本(所用资本)的增加额。全部预付资本中未被消耗的那部分不变资本,虽然不构成产品的成本,但在物质形式上全部参加了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这样,剩余价值又进一步被看作是全部所用资本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由此,W=k+m就转化为W=k+p。
转化之三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引发的。既然利润实际上是对预付总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利润率便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它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利润率用P´,那么,
点我查看大图
区别
在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以后,二者的明显区别:
● 第一,从质的方面来看,剩余价值率M’反映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P’反映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
●第二,从量的方面看,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 第三,从剩余价值的来源看,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增加额,利润则是预付总资本的产物,从而,利润率既掩盖了剥削本质,又歪曲了剥削程度。
转化之四·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各个部门的利润率不同,必然引起资本家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既有部门内部的竞争,又有部门之间的竞争。
同一部门内部的竞争是生产同一种商品的各企业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是以争夺有利的生产和销售条件而展开的竞争,它的特征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降低本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目的是为了获取超额利润。结果是使同种商品不同的个别价值均衡为相同的社会价值。
部门间的竞争是各个企业为争夺更有利的投资场所,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率而进行的竞争。这种竞争是通过资本转移来实现的。资本是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会导致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从而使利润必然转化为平均利润,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预付资本。
转化之五·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同时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就是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时,商品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了。
此时,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商品不是按照价值而是按照生产价格交换,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是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这时,决定生产价格变动的因素和决定价值变动的因素并不完全相同。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价格则取决于商品的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价值决定的基础被掩盖。
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并不否定价值规律的原因
01
从个别部门看,生产价格和价值不一致,从全社会来看,生产价格总额与商品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02
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结底还是由价值变动所引起的;成本价格中的c+v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商品价值中已消耗的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发生了变化,生产价格中的平均利润P是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重新分配的结果,本质上仍然是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是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可见,生产价格的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化的结果,生产价格只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03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
的意义
理论意义
● 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经济学上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即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
● 解决了从价值、剩余价值这些本质范畴上升到更接近经济外部表现的范畴所遇到的难题。
革命意义
● 揭示出资本家结成一个阶级共同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整个无产阶级与整个资产阶级的对立,无产阶级要求得自身的解放,必须团结起来,推翻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无产阶级的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现实意义
● 有利于调节资源配置和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分配、促进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作用。
往期·推荐
导论(一)马克思,何许人也?
导论(二)恩格斯,是谁?
导论(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
导论(四)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导论(五)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产生的?
导论(六)上篇: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
导论(六)下篇: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
导论(七)学习马克思主义什么?
导论(八)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第一章(二)怎样看世界?
第一章(三)物质是什么?
第一章(四)物质是怎样存在的?
第一章(五)意识是什么?
第一章(六)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章(七)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第一章(八)联系与发展
第一章(九)自相矛盾与矛盾规律
第一章(十)矛盾基本原理
第一章(十一)一分耕耘等于一份收获吗?
第一章(十二)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第一章(十三)科学思维能力
第二章(一)人的正确认识从哪里来?
第二章(二)实践是什么?
第二章(三)认识是什么?
第二章(四)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五)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六)认识你自己
第二章(七)人的本质
第二章(八)真理与谬误
第二章(九)真理的特性
第二章(十)真理的检验标准
第二章(十一)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
第二章(十二)上篇:价值的内涵及特性
第二章(十二)下篇:真理与价值关系——价值评价与价值观
第二章(十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三章(一)什么是自然观
第三章(二)生态危机的反思
第三章(三)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第三章(四)什么是历史观
第三章(五)什么是社会存在
第三章(六)什么是社会意识
第三章(七)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决定谁?
第三章(八)上篇:四个自信与先进文化
第三章(八)下篇:四个自信与先进文化
第三章(九)上篇:社会发展是盲目的还是有规律的?
第三章(十)下篇:社会发展是盲目的还是有规律的?
第三章(十一)社会形态是如何发展的
第三章(十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是什么?
第三章(十三)社会主要矛盾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三章(十四)今天还需要阶级斗争吗?
第三章(十五)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第三章(十六)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第三章(十七)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三章(十八)历史需要英雄吗?
第四章(一)资本主义从何处来
第四章(二)资本原始积累
第四章(三)地理大发现
第四章(四)丝绸之路
第四章(五)丝路重生——一带一路
第四章(六)上篇:商品经济的历史
第四章(六)下篇:商品经济的条件
第四章(七)商品的二因素
第四章(八)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第四章(九)商品的价值量
第四章(十)神奇的货币Ⅰ
第四章(十)神奇的货币Ⅱ
第四章(十)神奇的货币Ⅲ
第四章(十)神奇的货币Ⅳ
第四章(十一)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四章(十二)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第四章(十三)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第四章(十三)中: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第四章(十三)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第四章(十四)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四章(十五)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第四章(十六)剩余价值的秘密
第四章(十七)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第四章(十八)剩余价值规律
第四章(十九)上:资本积累
第四章(十九)下:资本积累的后果
第四章(二十)资本循环
第四章(二十一)上:资本周转
第四章(二十一)下:资本周转
第四章(二十二)上:社会资本的再生
作者:唐秀华 王永祥
编辑:袁文静
说明:图源来自网络,侵权请告知删除
剩余价值与利润相同吗?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不要把剩余价值同利润相混淆是因为利润?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剩余价值与利润两个概念的不同。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资本论所给出的概念。在区分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基础上,资本家用于剥夺劳动者的劳动力价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而利润则是企业经营收入剔除经营成本和费用后的经营成果。利润概念中,既不考虑资本,也不区分资本属性。
辨析:剩余价值等于利润
两者数值相等,实体内容一致,但是所反映的内容不一样。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反映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利润体现资本增值的过程,掩盖了剥削关系。“马克思一有机会就提醒读者注意,绝不要把他所说的剩余价值同利润或资本赢利相混淆。”——恩格斯
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却是不同的。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它们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以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相比是剩余价值率,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是利润率。两者又是有区别的:(1)它们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增殖的程度。(2)二者在量上也有差别。由于预付总资本在量上大于可变资本,从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因此,利润率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3)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似乎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
利润只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吗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还有一部分让渡给其他诸如商业利润等。即不是以工人生产形式产出的利润。查看原帖>>
不能把剩余价值同利润或资本赢利相混淆
剩余价值(剩余劳动)是与可变资本相对那部分差额,而利润还要除去在不变资本上的预付。并且现实中利润还是剩余价值的货币转化形式,而亏损企业的剩余价值还未转化成利润。剩余价值则是,假设资本家支付工人工资(即劳动力的价值)是4小时劳动,而资本家实际驱使了工人劳动8小时劳动,那么剩余价值=8-4=4小时,在这里同样不涉及具体的实物蛋糕,只反映工人被支配驱使的行为(劳动)时间。如果企业亏损,只不过是剩余价值未转化成利润而已,并且即便在高利润率的企业中,工人工资的劳动时间趣出自身劳动的时间,只不过是其它行业剩余价值的转移支付。价值(金钱原子)是一种人类劳动本身,那么代表的就不是商品拜物教的垃圾们所谓的财富、蛋糕,而是权力(奴役)!因此,在人支配人,人玩人权力关系上的劳动,完全与技术生产率无关,不包含任何使用价值的原子。比如:我是资本家,我支配一个女工1小时劳动,我可以让她用拖拉机挖土1小时,也可以让她用锄头控土1小时劳动,还可以让她脱了衣服给我跳裸体舞一小时,在这里不涉及任何具体的实物(使用价值),因而你根本找不到像新古典那样生产具体实物蛋糕的边际生产力。同样总量价值、总量剩余价值及平均利润率也完全与技术生产率无关,是社会(权力或者说奴役)关系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