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课堂|读懂宏观经济关键指标
↑点击上方“中城投控股”关注我们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国家宏观经济指标,比如GDP,比如CPI,比如央行逆回购等等,这些名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他们跟我们的日常生活究竟有多大关系呢?
本文就是希望通过一篇文章简单介绍各种基础名词,让大家一下子了解这个名词的含义。
GDP是宏观经济的一把尺子。
公元1280年(宋末),中国GDP为600美元,欧洲为576美元。到公元1700年(清康熙年间),由于中国人口增长过快,虽然经济总量仍在增加,人均GDP却依然为600美元,低于英国的1,250美元。
即使民国时期经济表现最佳的1936年,人均GDP也只是597美元的水平,未超过历史上的600美元。由于内战,到1950年,中国人均GDP仅为448美元,还不及宋朝初期的450美元。直到1956年才超过宋朝的水平,达到616美元,而这个时候的英国人均GDP已经达到8,000美元了。
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表现:公元960——公元2030年
什么是GDP?
GDP又叫国内生产总值,说的是“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一个经济体(一国)所生产的最终的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之和”。但凡是在本国国土内生产的产品就要计入本国的GDP。注意:二手货的价值不计入当年的GDP。
今天,在美国、日本、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75%以上;中等收入国家一般在60%—65%,而中国是40%左右,发展明显滞后,也反映了中国宏观经济结构的特点和不足。
怎么计算GDP?
就整个经济体来说,所有部门的收入之和一定等于它们的支出之和,也等于产出之和,也就是“收入=支出=产出”。这为我们核算GDP提供了三条思路。
产出法:计算“果园”一年的总产量;
支出法:计算“果园”一年总的销售额;
收入法:将“果园”所有人的工资和你获得的利润加起来。
我们通常以支出法来计算GDP.
消费(C)+投资(I)+**购买(G)+净出口(NX)
美国多年以来的平均情况是,消费占70%,投资15%,**购买20%左右,净出口-5%(贸易逆差)。从构成上的差异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而发达国家主要取决于消费。
GDP的不足?
GDP单纯衡量产出,但是对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健康、环境、休闲、廉政、勇气等没有得到任何反映。
经济学家伊斯特林发现:当GDP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收入再继续增加,满意度只有微小的提高(这就是有名的“伊斯特林悖论”)。
主要大国GDP历年变化
经济学上,衡量物价上涨的指标叫作价格指数,它反映了不同时期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方向、趋势和程度,是经济指数的一种,常以报告期和基期相对比的相对数来表示。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简称CPI)是根据普通居民经常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计算出来的
PPI:生产者价格指数(简称PPI)是基于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价格而计算的
CPI(ConsumerPriceIndex,消费价格指数)是度量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动的指数,是普通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标准。
调查方法:调查全国30多个省的500多个市、县的近13万户居民家庭(城市5万多,农村7万多)的消费支出构成情况,近4,000名受过专业培训的价格采集员从事价格收集工作,调查网点涉及5万多个,所涉及的700多种商品和服务涵盖了食品、衣着、居住等8大类的263个基本分类。
每过一段时间,统计部门就会对篮子中的商品进行微调,一般是“一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食品、烟酒及用品、服装、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截止到2011年,中国CPI构成和各部分比重分别为:食品31.79%、
根据经济学中的“恩格尔定律”,越是发达国家,食品支出的占比就会越低。一般来说,CPI有三个用途。首先,CPI是度量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次,CPI有助于国民经济的核算;最后,CPI有助于工资和补贴等合同的指数化。
CPI的问题:①不考虑消费上的替代行为。②无视新消费品的出现。③无法衡量商品质量的变动。CPI核算存在的这三个问题,使得它常常会高估通货膨胀率。
CPI的其他问题:①CPI没有直接包括房价。国际上的惯例是,购买商品房属于投资行为,不属于消费行为,所以现行CPI不能直接反映商品房价格的变动。二是时期的问题。商品房购买与当期消费不同步;②CPI数据与公众的感受不一致。一个原因是,CPI是一个平均的综合指标,而普通人则极容易为日常消费的某一种商品价格的剧烈变化所迷惑。
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交换是分工的目的(或原因)而非结果。斯密认为,是“市场的规模决定了分工的程度”。也就是说,生产者所面临的市场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稀缺资源用于一种用途后所必须放弃的其他用途所能带来的最大收益。
当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或者相对成本来生产一种商品时,我们就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该商品是具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告诉我们,即便一个人在所有生产活动中都具有绝对优势,他也不应该什么都自己生产;反之,即便自己什么都不如人家,也不代表在社会中没有立足之地。一个人的优势和长处在于同他人的比较,不是孤立的。什么都擅长,也要选相对最擅长的来生产;什么都不擅长,也能有相对擅长一点的。
比较优势产生的真正原因——要素禀赋,也就是各国天然拥有的各种要素的数量。该理论以两位经济学家的名字命名,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国的比较优势源于其要素禀赋。
四、经济增长
一般来说,我们把GDP的长期变动趋势叫作经济增长,而短期的波动叫作经济周期。
分工和专业化是国家富裕的关键,但分工和专业化受市场规模的限制。
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经济学家常常把经济增长分为传统增长和现代增长。前者指主要靠增加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来驱动的增长。
现代经济增长说的是出现在最近300年左右的时间里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增长,。GDP核算之父”库兹涅茨曾给经济增长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增长,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调整的基础上的。
有一个叫作“70法则”的简单方法能让你对增长率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这个法则是说,用70(实为70%)来除以该年的增长率,得到的结果就是收入翻一番所需要的时间。例如,如果年增长率是1%的话,则收入翻一番所需要的时间就是70年。
经济增长方式可以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经济增长的原因:
Y=f(K,L,H,T,Re,Tr,I,De,…)
其中,Y代表产量,等式右侧的函数中我们把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以自变量的形式放在括号中,K代表物资资本,L代表劳动,H代表人力资本,T代表技术,Re代表自然资源,Tr代表开放度,I代表制度,De代表民主程度。
①物质资本
物质资本又称为有形资本,例如设备、机器、厂房等存量。经济增长中的一般规律是,资本的增加要大于人口的增加,即人均资本是增加的,从而每个劳动力所拥有的资本量(资本—劳动比率)是增加的。只有人均资本量增加了,才会有人均产量的提高。
刘易斯也承认,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资本积累问题,因为劳动的供给是“无限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索洛等提出新古典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不在于资本,而在于技术进步。
②人口或劳动力
18世纪末,英国牧师、经济学奖马尔萨斯出版《人口原理》提出:人口理论有两个重要前提: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而且几乎会维持现状。由于土地数量有限,加之“边际产量递减”,粮食只能呈代数级数增长,而人口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所以人口必然会超过粮食,饥荒不可避免。
③人力资本或教育
模仿和创新都能带来增长,但对于远离技术前沿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模仿是增长的主要动力,故而应该加强初、中等教育,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离技术前沿较近,模仿的收益低,更应该专注于创新,所以应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贫穷的终结》一书中,杰弗里·萨克斯(J.Sachs)从医学上得到启发,发现了非洲及南亚贫困的原因可能同疾病有关,那里炎热、潮湿的气候为流行病的泛滥提供了温床。
④技术
在经济学中,有一条古老而又重要的法则叫作“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意思是说,如果在生产中不断地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数量,增加的单位要素所带来的产量会越来越低,最终甚至会适得其反,使总产量下降。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的(DouglassNorth)研究发现,一般人的看法是,西方世界的兴起源于新技术大爆发的产业革命,但为什么产业革命会首先出现在英国而不是别的国家(例如中国)呢?那是因为之前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例如,《专利法》保护了专利发明人的经。
技术进步是如何发生的呢?早期可能是因为偶然性和好奇心的原因,技术进步呈现出随机或不可预测的一面;而今天的技术进步往往受要素相对价格变动而涌现出的经济机会的诱导,是可预期、可把握的。
⑤自然资源
一直有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强调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以及自然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比如,在非常著名的《枪炮、细菌与钢铁》一书中,戴蒙德将欧亚大陆的发展归因于拥有丰富的物种(特别是可驯养的物种)以及大陆架的走向。
在经济学中,一个有劳动能力、愿意并且积极寻找工作但没有找到工作的人,就被认为是失业者。
两个指标才能反映出劳动力市场的真实情况:一个是劳动参与率,它等于劳动力人口与成年人口之比;另一个是失业率,它是失业人数与劳动力人数之比。
经济学家一般将失业分为三种类型,即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就是工人和工作岗位在匹配过程中所形成的持续时间较短的失业。找到和自己“匹配”的工作需要花一定的时间,这个过程在经济学上叫作“搜寻”,而摩擦性失业就是和这种搜寻有关的失业。经济学家一般把因经济结构变动而引起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把短期经济波动息息相关的失业称为周期性失业。
两条重要的经济规律
①奥肯定律
这是美国著名学者阿瑟・奥肯在1962年提出的,是一条描述失业率和实际GDP增长率之间交替关系的定律。具体而言,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实际GDP就会低于潜在GDP两个百分点。
②菲利普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关系的曲线。1958年,菲利普斯(Phillips)写了一篇有关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文章,他基于1861—1957年英国的数据,发现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六、利率
利率就是指偿还一定时期的借款时所必须额外多支付的百分比。
利率的决定因素
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储蓄—投资理论”,也称为“真实的利率理论”。他们认为在实体经济中,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利息是资本的价格。投资来源于储蓄,储蓄是当期放弃的消费,利率在本质上是由于人们放弃了当期的消费而得到的报酬。
现代宏观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凯恩斯将心理因素引入利率当中,提出由货币供求来解释利率的决定。凯恩斯认为利率就是使得公众愿意以货币的方式持有财富恰好等于现有货币存量时候的价格。
后来的经济学家认为上述两种说法都有失偏颇,他们试图在利率决定问题上把古典学派和凯恩斯的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可贷资金供求模型”:利率不是由储蓄与投资所决定的,而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的,利率是使用可贷资金的代价,影响可贷资金供求水平的因素就是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
国际承认其流通功能的外币又可称为外汇。简而言之,外汇就是外国的钱。
外汇储备又称为外汇存底,是一个国家货币当*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也是该国持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外汇储备在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在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汇率(ExchangeRate)又称汇价,是指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平日里我们听到的“人民币汇率上升”多指人民币升值,而“人民币汇率下降”多指人民币贬值。
汇率下降,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反之,则抑制进口,鼓励出口。就其直接影响看来,本币升值会刺激进口,使进口商品的数量增加,价格下降;而进口的半成品的价格下降,会降低加工进口半成品的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价格下降。
本币升值时,本币的购买力相对于外币增加,人们更倾向于持有以本币计价的资产,投资者纷纷将外币兑换成以本币计量的金融资产,导致资本流入本国。反之,本币贬值时购买力相较于外币下降,因而人们更倾向于持有外币,投资者纷纷将以本币计量的金融资产兑换成外汇,导致资本外流。
国际上主要的汇率制度基本上可以分为如下三种。
固定汇率制度:简单地说,就是依靠货币法律、制度来维持汇率。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无独立法定货币的汇率安排,其二货币*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这是一种汇率完全由市场的供求决定,**不加干预的汇率制度。按**是否干预,可以分为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
中间汇率制度:一些国家发现,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有很多的缺陷,于是一种折中的方法很自然地出现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间汇率制度。采用这种汇率制度的国家,也会钉住某种国际货币,但是这些国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经常地按照固定的比例小幅度地调整汇率。
中国现在实行的汇率制度始于2005年,这是一种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具体来说,人民币的汇率不是只参照美元一种货币,而是参照一篮子的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这个“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中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国家和地区及其货币。
在一国汇率政策选择中,有一个著名的“三难困境”,即在稳定的汇率、自由的金融流动和货币政策的自主权这三者中,**只能选择其中两个作为目标,想三者兼顾是不可能的。
就像英国某位著名经济学家说的那样,如果鹦鹉会说供给和需求的话,它也是个经济学家了。供求模型既是经济学的基础,也是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最强有力的工具。
总需求(aggregatedemand,AD)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人们所愿意购买的产出的总量。总供给(AggregateSupply,AS)指经济社会所提供的产品与劳务的总和。
总需求=消费+投资+**购买+净出口
宏观经济学中的长期和短期的划分,可简单地以假设价格是黏性(或刚性)的还是可以灵活调整的来区分:前一种分析就是短期分析,也是凯恩斯学派的基本假设;后一种是长期分析,也是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
一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有四个: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政策指的是,**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对**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等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决策。
财政政策有两个重要的工具:**收入和支出。人们把公债和税收作为**收入的来源,把**购买和对社会的转移支付作为支出的去向。
**支出(G)=税收(T)+**债务变化(△B)+货币量的变动(△M)
**财政支出主要有如下几个大的方向:**购买、转移支付、利息支付等等。
货币政策一般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
中央银行影响货币供应的常用手段是公开市场业务,也就是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债券,通过这种方式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进而影响整个商业银行所能创造出的信用货币的数量。
央行三大货币政策法宝: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比率、法定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也称为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特别是**短期债券)来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行为。
法定贴现率。法定的贴现率又称为再贴现率,本质上是商业银行为了从中央银行借款而进行票据贴现所使用的贴现率,现在,一般指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所使用的利率。
再贴现率就是央行扣留下来的不还给商业银行的那部分资金所占的比率。所以,再贴现率的提高就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增加。
贬值的意思是什么?
贬值的三种解释:1.货币购买力下降。2.降低本国单位货币的含金量或降低本国货币对外币的比价,叫货币贬值。3.泛指价值降低,如商品贬值。
彭文生:逃不掉的美元周期
彭文生为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光大集团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本文是彭文生博士5月11日在2018年基金业峰会上发言记录整理稿。
各位下午好,展望未来的宏观金融环境,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是最近的美元升值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未来怎么看。美国利率上升,油价上升,美元强势,这对新兴市场意味着什么?对全球经济意味着什么?对中国可能有什么影响?我们会不会看到,时隔20年后,也就是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再次出现新兴市场金融危机?
一
美元升值冲击新兴市场
汇率波动是常见的现象,但最近的变动幅度比较大,美元指数4月份以来升值5%,更重要的是一些市场国家货币汇率贬值幅度大,比如阿根廷比索贬值超过20%,而且范围广,土耳其,俄罗斯,南非,波兰等,甚至印度卢布的汇率也贬了5%。在汇率贬值的同时,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的利率上升,其中阿根廷央行提升短期利率到40%企图稳定汇率。但历史告诉我们靠提升利率来稳定汇率难以持续,因为对经济有冲击,高利率是一个危机的信号,我们已经看到阿根廷在寻求IMF的支持。
我们关注的不仅是近期的美元升值,实际上在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的大环境下,美元自2015年以来有比较大幅的升值,只是2017年下半年至今年年初美元贬值,使得大家对美元升值的趋势产生了疑问,现在看来这可能只是一个插曲,是短期的波动,最近的美元升值是2015年以来大方向的延续。
回顾一下历史。从1970年代到现在,美元有三次大的升值周期,前两次都伴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危机。第一次是1980年代拉丁美洲债务危机,当时美国银行借了太多钱给拉丁美洲国家,后来美元升值导致债务负担大幅增加,债务不可持续。第二次美元大幅度升值是在1990年代中期,那次带来的是亚洲金融危机。这一次,也就是过去2-3年,美元在经历新的升值周期。
这一次会不会带来新兴市场金融危机呢?当然我不是要预测会不会有危机,我想谈些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美元还有多大的升值空间?这和美联储加息周期,美国经济是相联系的,当然也包括贸易摩擦和油价上升可能对汇率的影响。二是新兴市场应对美国加息、应对美元强势的能力怎么样?
二
这一次不一样?反思三个流行观点
首先我想谈谈如何看新兴市场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和过去比较,人们往往想到这一次有什么不同。就国际货币体系来讲,有三个流行的观点,指向新兴市场这一次和1980、90年代不一样,能更好地应对美国利率上升和美元升值。
第一个不一样是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元的依赖度降低。1999年欧元成立,从过去的德国马克大幅扩张,对美元的联系降低,甚至有观点指向人民币国际化。同时,美国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下降,其他国家和美国经济的关联度也下降了,以前美国是大多数国家的头号贸易伙伴,今天中国是不少新兴市场国家的第一贸易伙伴。
第二个不一样是汇率的灵活性增加。在80、90年代,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导致了一个假象或者预期,就是汇率一直保持在一个水平,不能及时、有序地调整,问题一直累积到最后扛不住了,固定汇率崩盘导致经济和金融危机。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全球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被认为从固定汇率制转向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它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金融压力和市场压力可以及时通过汇率的变动来调整,不至于使问题积压到最后崩不住。
第三个不一样是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普遍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应对资金流出的能力增强了。
这三个流行观点指向新兴市场国家这次不一样,对美元的依赖小了,汇率的灵活性增加了,并且有更多的外汇储备。但这样的解读对吗?我想讲的是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汇率制度,重新审视这些流行观点。
第一个反思,过去20年美国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下降,但是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反而上升了。去年哈佛大学KennethRogoff教授专门有一篇文章分析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是不是因为欧元的成立、是不是因为人民币的国际化下降了?他的结论不是,反而是上升了。有几个方面体现,一是美元继续作为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汇率的锚;二是美元流动性对全球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重要性;三是美联储货币政策对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这三个方面都显示虽然美国经济比重下降,但是美元的地位更加重要了。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货币的基础是实体经济,美国的经济占比下降,但美元的重要性反而增加,意味着全球经济的杠杆上升了。
第二个需要反思的是,从固定汇率到浮动汇率的转换被高估了。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有个流行观点认为,中间的、模糊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不可持续,只有两极才可持续,也就是要么像港元兑美元那样,通过严格的联系汇率制固定汇率,或者像欧元区一样干脆统一货币,另一极是自由浮动汇率制度。这是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共识,但过去20年的事实却是,当今各国的汇率制度中,两极的汇率制度减少了,而中间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反而增加了,清洁浮动汇率制仍然*限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
第三个需要反思的是外汇储备的作用。外汇储备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宏观经济学中有两个“不可能三角”。第一个不可能三角是蒙代尔教授1960年代提出的,认为独立的货币政策、固定汇率制度、资本账户开放,这三者不能兼得,必须放弃一个。要么像香港这样,固定汇率制度下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以维护资本自由流动的开放市场。要想有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的灵活性有限的情况下,就必须有资本账户管制。在近几年,经济学文献提出新的不可能三角,就是大量的外汇储备能为实行独立货币政策提供空间,即在资本账户开放的情况下,外汇储备多了,独立于美国的货币政策的能力增加。第二个不可能三角表面上看有道理,但是我们要把现在和80、90年代比较,就有问题了,那个时候还是有比较严的资本账户管制,当今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包括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程度都要比那时候高很多。在资本账户开放的情况下,外汇储备多,帮助真的有那么大吗?不一定。把现在和80-90年代比较,外汇储备实际上是替代了资本账户管制,在资本账户开放情形下,在面临外部冲击时,资金流出的量也大了,外汇储备的应对能力应该是相对资金流出的量而言的。所以这种认为现在外汇储备多了,情况和80、90年代不一样,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总之,对新兴市场而言,和80-90年代两次危机比较,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安排是不是有明显改进,这是一个值得推敲的问题,我认为结论不是像流行的观点指向的那么清晰,我们不能太乐观。
三
关注汇率的金融视角
还有一个需要反思的方面是汇率在经济中的角色,这涉及两个问题,什么因素驱动汇率波动,以及汇率波动如何影响经济。我们在思考汇率的时候,传统的观念主要是基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分析。比如汇率是怎么决定的?一个传统的观点就是,贸易顺差的国家汇率应该升值,贸易逆差的国家汇率应该贬值。但资本账户开放的前提下,决定汇率的因素不仅仅是贸易的顺差和逆差,更多的可能是资本流动的影响,所以货币政策带来的利差可能是推动汇率变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套利不仅仅是指追求固定收益利差的套利,股票市场、其他资本市场也可能带来套利。
我举个例子,在最近几个星期美元升值之前,尤其是去年下半年,美元是贬值的。很多人会很困惑,美国经济表现很好,美联储在加息,为什么美元还会贬值呢?这跟大家脑海里想的实体经济差异,货币政策分化带来利差套利逻辑不符。有人说可能是当时欧洲经济好,但我们看利差的话,汇率变动和利差是不一致的。为什么去年下半年美元反而贬值?一个可能的解读就是更广泛的金融市场套利。当时市场看好欧洲股市,包括大家熟悉的桥水基金去年下半年看好欧洲股市,所以当时的资金流向更多可能反映股票市场套利。现在回过头来看,欧洲股市并没有表现更好,这可能是近期美元重回升值通道的原因。
汇率如何影响经济?这里也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基于实体经济的渠道,汇率升值,贸易顺差就减少,汇率贬值,贸易逆差就减少。这个影响是逆周期的,是一种自我纠正、自我平衡的机制,比如贸易顺差导致汇率升值,升值反过来降低未来的顺差,可以防止不平衡过度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实体经济渠道对应的是有效汇率,也就是对主要贸易伙伴一篮子货币的汇率。汇率影响经济还有一个金融渠道,这里指的是对美元的双边汇率,反映的是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角色。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借美元债,当美元升值时,以美元计价的负债增加;美元贬值时,债务负担降低。
我们看到实体渠道和金融渠道影响经济的方向是反的,本币对美元贬值,从贸易角度来看,有利出口;但从金融渠道来看,本币贬值降低企业的净资产和信用条件,对内需是不利的,甚至带来金融风险。这两个渠道哪个更重要呢?在金融自由化的时代,金融渠道的影响起码不容忽视,甚至更重要。今天与20、30年前比较,新兴市场与发达国家间金融的关系有什么变化呢?在80、90年代,资金从发达国家流向新兴市场国家,主要是通过银行体系,现在更多的是通过资本市场。
我们现在需要担心的就是金融渠道影响的顺周期性,净资产的变化、信用条件的变化对新兴市场国内的顺周期作用,好的时候越来越好,差的时候越来越差,在一段时间缺少自动纠正的平衡机制。按照金融渠道的逻辑,那些借了美元债的新兴市场国家(包括中国的企业部门),当美元升值时,从出口看似乎对本国有利,但是通过信用条件和企业净资产的恶化,对国内需求的影响是反向的。这个反向作用具有顺周期特征,它会进一步带来本币贬值的压力,使得经济进一步恶化。这就是今天新兴市场面临的问题。
四
经济和金融周期意味美元升值趋势没有结束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美元到底还能升值多少?从实体经济来看,美国处在经济周期的后期,甚至有观点认为接近经济过热。欧洲是在经济周期的前期,它们的货币政策有明显分化。美国在货币紧缩,欧洲维持货币宽松。所以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讲,美元还有升值空间。从美国10年期国债和德国10年期国债的利差来看,在2017年上半年,汇率和利差的变动是一致的,2017年下半年,美国对德国利差扩大,但美元对欧元反而是贬值,就是我上面解释的情况,今年4月以来,汇率和利差变动又一致了,美德的利差达到近几年的高点,从利差套利来看,对美元汇率是支持的。
从金融角度看,中国、美国、欧元区这三大经济体处在金融周期的不同阶段,中国的金融周期处在拐点,信用开始紧缩,美国在金融周期上升期,信用扩张,房价上升,欧洲在金融周期的触底阶段。从金融周期分化的角度来讲,美元应该是在升值的通道,这也体现在美国的宏观环境是“松信用、紧货币”。美国的信用条件松,信用利差持续下降后处在低水平,而美联储加息,加上美国财政扩张,导致无风险利率曲线上移,支持美元汇率。
那么美国会加息到什么程度呢?这当然取决于未来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而我们没有水晶球帮助看未来,但我们可以通过市场的交易价格的变动来看市场对未来的预期。我们需要关注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变化,长端利率反映的是投资者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后者又取决于投资者对未来经济的预期。历史上看,每一次长端利率低于短端利率,也就是所谓收益率曲线倒挂时,都预示美国经济衰退,甚至金融危机。2004-06年,美联储连续加息,当时已经出现了收益率曲线倒挂,但是美联储的解读不是大家不看好美国经济,而是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积累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降低了美国国债长端的收益率。以国内经济为导向的美联储继续加息,后来泡沫就破了。有观点认为美联储这一次会吸取经验教训,更关注收益率曲线的变动。目前看收益率曲线斜率下降,但还没到负,还没有倒挂,我们需要紧密关注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变动。
在经济和金融周期因素之外,汇率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需要关注的是油价和特朗普**的贸易保护政策的含义。最近石油价格攀升,尤其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朗核协议以后,市场对未来石油供给的担心增加。石油价格和美元汇率是什么关系?美国是重要的石油生产国,相对于欧洲和日本来讲,油价上升,更有利于美元汇率,这是一个需要担心美元在短期内强势的原因。
再就是怎么看贸易摩擦对美元汇率的影响?有一个观点,美国要缩减贸易逆差,美元就要贬值。是不是一定这样?首先,看贸易差额有三个视角。第一个是相对微观的视角,贸易差额等于出口减进口,也就是从汇率、关税、贸易壁垒的角度来看贸易差额,这似乎是特朗普打贸易战的着力点。从这个角度看,关税与汇率是相互替代的关系。假设美国提高进口关税,效果与美元贬值是一样的。美国的关税提得越高,对美元汇率反而是个支撑作用。
我们看贸易差额不能只看出口和进口,从宏观看,贸易差额是储蓄和国内投资之差。每年的产出,我们消费后剩下储蓄,这个储蓄必须消耗,要么是国内投资,要么是海外投资。海外投资就是在海外买东西。怎么买呢?唯一的答案就是贸易顺差。所以贸易顺差等于储蓄减投资。在宏观视角下,汇率含义是什么?比如美国的贸易逆差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减少,从储蓄和投资这个角度来看,首先取决于影响消费和投资的宏观因素,包括财政政策,汇率是调整的一部分,但汇率和贸易差额并没有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看贸易差额还有第三个视角,那就是金融视角,资产配置视角。贸易顺差,从国家来讲,就是我们对外净资产增加,贸易逆差就是我们对外负债增加。这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为什么美国有那么长时间的贸易逆差,美元没有贬值。美国有全球最大最深的资本市场,大家都愿意去买美元资产,而我们增加美元净资产的持有,只能拿商品与服务和美国交换,也就是美国进口我们的商品,带来美国贸易逆差,同时美元汇率升值。美国贸易逆差和汇率强势并存,和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地位有关,但是储备货币地位的支撑是什么?它的支撑是规模大,有深度有广度的资本市场,这个才是根本。背后是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的驱动,但资产价格可能偏离基本面,在一段时间可能出现金融市场泡沫、美国贸易逆差增加、美元强势同时并存的情形。也可能出现资产价格下降,负财富效应促使家庭部门消费下降,降低贸易逆差,一般情况下,这意味着汇率贬值,但基于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风险偏好下降时,避险需求可能带来美元升值。总之,从金融角度看,贸易逆差下降也不是一定和汇率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五
对中国的含义
总而言之,现在不能轻言美元升值见顶,也不能轻言和过去比较新兴市场有更强的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更坏的情况可能还没到来。美联储前任副**StanleyFisher昨天表示,新兴国家应该赶紧采取强有力措施,我在想,什么是强有力的措施呢?想避免短期痛苦的措施恐怕不容易找到。
对我们中国来说有什么含义?首先应该庆幸,我们在2017年采取了加强金融监管这样重大的政策调整,金融风险在一定程度得到暴露和化解,为我们应对美元强势和新兴市场国家可能出现的金融波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往前看,如果外围形势恶化,新兴市场金融风险或者贸易摩擦增加,对国内的宏观政策是什么含义?近期的***会议提出要持续扩大内需,怎么扩大内需?我们是不是应该放松监管,再次扩张信贷?我认为宏观政策组合应该维持“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的组合。尤其是结合新兴市场波动,如果主要依赖货币放松,可能加大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结合内部对冲紧信用,外部应对新兴市场波动,更有效的政策应对是财政扩张。财政扩张有总量也有结构的着力点。促进公平导向,降低增值税和关税,引入财产税,同时支出端加强扶贫,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都是有意义的,既解决结构问题,又有利于促进内部需求,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
新三板企业家
ID:x**jlb
本币对外币贬值与本币贬值的有区别么?谢谢?
有区别:本币对外币贬值,比如人民币兑换美元贬值,就是换的美元少了本币贬值,相对于本国商品,就是商品价格上涨了本币不值钱了但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美元才是世界货币,比如原来一斤鸡蛋6元卖给美国换1美元,现在鸡蛋涨到9元但卖到美国还是换1美元,但这1美元换**民币还是9元,所以本币贬值对出口有利,本币升值不利于出口!
货币对外贬值什么意思?
货币贬值是指一个国家的货币价值的降低,有对内贬值和对外贬值两个方面。
一个国家的货币的价值量是由它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决定的。当一个国家的国内物价上涨,同等金额的货币购买到的商品就比涨价前少,这就是货币的对内贬值。货币的对内贬值或迟或早,必然要反应到汇率上去,即同等金额的货币兑换外币的金额相对减少,表现为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外汇汇率的上升,这就是货币的对外贬值。当然,一国货币的对外贬值,或迟或早也要影响到国内的物价上涨,造成货币的对内贬值。但是,货币的对内贬值与对外贬值的幅度不一定是相等的。
一个国家的货币经常贬值,表明这个国家的**、经济形势不够稳定,也会影响外国资本在本国的投资。
怎样判断人民币是升值还是贬值呢?
货币对内贬值是以国内物价指数的变动为依据。物价上涨说明本币贬值。对外贬值是以本币对某种基准货币的汇率变化为依据。比如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
试分析本币对外贬值对进出口的影响机制。
(1)本币对外汇率的贬值,可以调整出口货物的外币价格和进口货物的本币价格,达到促进出口,限制进口的目的。(2)当对外贸易出现逆差时,即进口>出口,通过本币对外贬值,使出口的外币价格下降,促使出口增长,进口的本币价格上升,进口下降,调整收支。(3)如此做的条件:①对方不报复;②本币对外贬值要快于对内贬值(通货膨胀);③要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即本国出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也即进出口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较大。(4)本币贬值到对外贸易逆差的到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滞后,在这段时间内,逆差可能会更加严重,而且本币贬值,总要造成该国贸易条件的恶化。
人贵害找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有什么危害?
这说明通胀问题可能比数据显示的严重本来本币升值有助于缓解通胀压力,但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的总体情况却是通胀上升和本币升值并存,也就是你说的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这可能意味着实际通胀被低估
请问目前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根常国继脚生破或医源是什么?
对外升值的一个的原因是中国经济这些年发展很快,但是一直人为压制人民币汇率,这样保证了出口的常年飞速发展。但是现在汇率政策放开后,被压制的人民币汇率就朝市场化平衡的位置移动,因此走上升值道路。对内贬值的原因是货币的超发,印了巨量的钞票,钱自然贬值了。至于应对通货膨胀可以通过持有一些人民币资产来应对,特别是由升值潜力的。比如,如果你早些年买了房,这轮通胀过程中你是跑赢了的。
人民币为什么对来自外升值,对内贬值,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是国家啊,人民币对外币升值,只能说是单位货币的升值。打个比方,以前用8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现在是6.3元人民币换1美元,表面上人民币是升值了。所以我们拿同样的人民币去买外国货,就觉得便宜了。以上的假设,是在不多发行货币的前提下假设。实际上,现在国家大力印钱,也就是说,我要买10元钱买国外的东西,我多印出来10元,就是拿20元去买,那买回来的东西应该是2倍,在国家看来,钱只要印出来就可以,所以国家想印钱出来去买国外的资产。大家都应该觉得这个办法很好,但是,美国人会不会这样傻,让你印出来的钱换成美国的产品拿来用呢?????所以,美国人也不断的印钱,同理,欧洲人也不断的印。这样的结果,就是现在的现状,老百姓觉得钱不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