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的基金公司及基金经理排行
十大基金公司:华夏,易方达,嘉实,南方,博时,广发,大成,华安,银华,富国;基金经理:王亚伟,孙建波,孙建东,杨锐,尚志民,杨建华,石波,肖华,饶刚,王茜
相对于一般的开放式基金,考核ETF基金经理的主动投资管理能力更为重要。()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知名基金经理讲述ETF投资指南:“如果你看好股市的未来,不妨选择ETF”
点击视频,
听听鲁亚运老师深入浅出地解读ETF:
课代表财宝CP给大家总结一下:
1.ETF是指数基金,具有指数基金的特点。
2.ETF是场内基金,和股票一样在股票账户里实时交易,这是我们大多数投资者投资ETF的主要方式。
3.ETF也可以直接向基金公司申购/赎回。
4.部分ETF有对应的场外联接基金,投资门槛低,通常1元、10元起就可以买,方便场外投资。而联接基金通常不直接持有股票,它的持仓90%以上是ETF。
咳咳,一本正经地解释:
为什么说“如果你看好股市的未来,不妨去投资ETF。”
数据截止日:2022年6月28日
制图:年小璇 何苗
ETF投资指南来了!
课代表财宝CP日常总结
第一,大家如果看到确实背后跟踪指数是一样的,我会建议大家优先去对比几个产品的流动性,就是它的成交额,选成交额靠前的两只或三只去进行交易;其次,投资者还可以进一步考察不同的产品除了对指数中一揽子股票做流动性和市值指标的“规定动作”外,是否做了增量性质的指标考察,使得该产品的指数特征会更明显,大大提高跑赢的机会。
建议先从宽基指数开始,行业指数作为进阶。
我已经觉得自己可以进阶了,怎么投资行业指数老觉得“跟不上趟”?
行业主题的投资机会要注意三个因素,第一是要关注政策导向;第二,仍旧强调产品的流动性;第三,投资者要关注行业的基本面,特别要留意行业发展相关的数据以及相关行业季报、年报等透露出来的行业景气性。
ETF基金投资和持有,应该如何止盈和止损?是否定投就是最合适的?
对于熟悉市场和行业的专业投资者来说,在市场波动期间抓住机会一次性买入和持有肯定胜面更大。但是很多情况下投资者对市场的把握并非很准确,那么还是建议定投。同时,设置好止盈的节点很关键。
那我买增强型指数基金是不是就比较稳了?
投资者看指数增强基金,一个是看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偏专业的投资者可以去重点关注该产品通过怎样的方式去实现指数的增强效果。
公募风口系列,盘点7位公募量化基金经理 - 知乎
招商基金王平的招商量化精选这周又进一步关了限购,从10万关到了5万。
产品是主动量化策略,去年年底是11.2亿的合计规模,今年跑了15.2%(截至3月22日)的绝对收益,各阶段业绩可以说是相当牛逼,估计近期申购的资金比较多,策略的容量有压力了。
说到主动量化策略的公募,其实在去年以来,震荡下行、小票盛行(中证1000、国证2000领涨)、主动管理跑不赢小盘指数的风格背景下,有好几个基金经理跑了出来,逐步受到市场的关注。
表舅也关注了几位,包括上面提到的招商的王平,还有华夏的孙蒙、万家的乔亮、国金的马芳、信诚的江峰、国君资管的胡崇海、以及西部利得的盛丰衍,我们最后逐一做个分析(如果还有其他经理推荐,可以后台私信表舅)。
我们先简单讲讲公募量化的现状。顺带把这篇强行装进之前的【公募风口系列】的第二部分,第一篇请见《公募风口系列,万亿基金投顾的日与夜》。
量化,就是将投资策略通过指标、参数的设计,对影响市场涨跌的因素进行总结,搭建模型,从市场海量数据中找到能够带来超额收益的“大概率”规律策略,并指导投资。
量化的对立面就是主动管理型基金,对应的两个特点:
一是覆盖市场的宽度。主动管理产品的基金经理能cover的票毕竟是有限的,而量化可以全市场筛选,所以在震荡市或风格转换的市场环境中,量化表现的也会更好,比如这两年;又比如往后看后续注册制实施后,如果A股股票中5000只到1万只,那主动管理覆盖的难度就更大了,之前我们在《新闻讲一半,等于吃面不给蒜》里也有提到过;
同样是做量化策略,但公募量化天然少几条腿:
第一,没法做高频交易。因为A股的散户比例仍然很高,事实上日内高频交易的策略,私募往往可以通过“收割”散户非理性的交易,赚的很high,但公募因为有反向交易的限制,高频交易这种策略做不了,所以只能做基本面因子主导的,低频策略,策略会单一很多;
第二,股指期货的运用受限。目前股指期货参与者有两个编码,投机编码、套保编码,公募只能做套保,也就是做空股指期货的同时,必须有等值的对应成分股,而私募不受限,对冲策略的灵活度就能大大提高。所以,当股指期货松绑后,2019年开始私募量化又开始大爆发;
第三,养家糊口的规模要求不一样。公募收的是固定管理费,而私募可以计提超额业绩,很多的量化策略是有容量上限的,过了上限业绩就会下滑,所以你能看到私募量化市场火热的时候就喜欢封盘,而上面提到的招商基金王平的产品,也是过了10亿就开始限购。但同样是10亿资金,公募和私募日子过的就不一样,10亿公募,按1.5%的管理费,50%的尾佣,也就是750万的收入,而在私募,一年如果跑了15%,差不多还能提2000万的超额业绩。反过来说,同样一个策略,可能公募需要发20亿才能养活团队,而私募可能只要5亿就够了,但是从策略容量的角度看,5亿的盘子肯定比20亿的盘子要跑得好,所以,有良心的量化私募,往往很早就开始限购了...
这就是为啥,当市场中小票超额显著,量化策略跑的更好地时候,私募规模上的更快,从原来的“量化四大天王”,现在变成了“量化六巨头”:明汯、幻方、九坤、灵均、诚奇和衍复,管理规模都超过了500亿元,所以你可以想象一下,市场好的时候,500亿的规模可以提多少超额,再联想一下前阵子幻方员工捐款1亿多,其实真不算啥事。
答:有戏。
毕竟像表舅这样,买不起私募的人太多了...不是谁都符合最低50万购买门槛,300万家庭资产的合格投资者认定条件的。
公募基金天生就是做普惠金融的,虽然少胳膊少腿,但是只要能相对主动管理基金做点差异化,利用好市场的贝塔,就还有大量的客群,可以适配。
量化公募一共就三个策略:
事实上,指数增强策略,这几年已经跑出来了,也是大环境使然:
一是指数投资的理念,很多投资者已经熟稔了。主动管理基金之所以前几年规模迅速扩大,主要在于19-20年相对指数的明显超额收益,而21年开始,中小盘为主的指数表现出色,甚至好于主动管理基金,而各类量化策略主要就是以挂钩特定指数为基准,争取超额,随着主动管理阿尔法的下降,投资者对指数的青睐性会越来越高,这是量化发展的土壤。之前在《选三个傻瓜基金做定投》里也提到过。
1-2月证券交易印花锐下降60%,有一小部分原因,可能也与个人投资者开始用etf交易替代股票交易有关;
二是这两年中小盘风格领跑,指增策略比较有效。目前指增大头还是沪深300指增,规模有500亿,其次是中证500,而这两年中证1000、国证2000(《国证2000,国内宽基的终极大战》)相对于其他主流宽基有显著的超额,中证1000的指增规模已经超过100亿了,对量化策略而言,做中证1000指增,要比做50、300的指增超额更加显著(毕竟可以从1000只票里挑)。
今年除了中证1000的指增,国证2000也已经报了好几只指增产品,其实基金公司报中小盘指数的指增产品,长期来看是很划算的:举个例子,即使国证2000自身的指数增强效果,因为规模变大导致策略有效性降低,但是从全球市场看,中小盘对大盘,长期都是有超额收益的,所以客户买了中小盘的指增产品,大概率还是能跑赢市场均值,无非是超额多少的问题了(当然,指的是长期);
而量化对冲策略,其实就是政策使然,受限于股指期货使用的限制,只能做套保,在公募做确实劣势太大了,因为风浪越大鱼越大,把浪给完全锁住后,就很难有差异化了。
几个数据,现在公募主动量化的产品数量200只左右,规模650亿左右(2022年末,现在应该更多一点了),单只平均规模只有3.4亿,做的规模比较大的几家公募,包括了中欧、富国、华泰柏瑞、景顺、国金、博道、西部利得、嘉实、华夏、华商,都是10亿以上,前面6家超过了30亿,其实都不能算大。
但因为去年开始,确实主动量化的业绩表现不错(200只产品,一半跑赢了中证500),所以值得关注一下。
另外,表舅觉得,个人投资者可以关注关注主动量化产品,还有几个原因:
第一,坚持做公募主动量化的基金经理可能多多少少都还是有点情怀的?因为从赚快钱的角度看,可能私募是个更好的选择,所以要珍惜一批业绩出色、方法论成熟的主动量化公募基金经理。
第二,主动量化的单一策略容量普遍不大,比较容易判断规模边界。而且主动量化的基金经理对容量的认知很清晰(不像很多主动管理基金经理,有心或者无意,认为自己的管理边界可以扩展到很大),往往会有意识地主动限制规模,如果能选到合意的基金经理和产品,受到规模冲击的影响会比较小一点(一只主动量化的规模,其实,最好不要超过10-20亿)。
第三,还是从趋势来看。一方面指数化投资是未来的趋势,另一方面,主动量化相比于单一指数的指增策略,在风格轮动极快的当下,拉长来看,可能会有一定的超额。
所以,表舅一直有关注几位市场里做的还不错的,做主动量化的公募基金经理,按照下图,今年以来的收益排序,下文简单给大家盘一盘,大家可以自行关注下(非推广,不作为投资依据)。
胡崇海是浙大的数学系博士,在国君接近10年了,做的一直是量化和策略研究,现在是国君资管的公募量化投资部总经理,19年国君资管做集合改造,据说转公募的时候,胡崇海是唯一愿意从资管调到公募的。
胡崇海目前管理规模不大,一共就18亿,其中大头是两只指增产品,加起来17.8亿,分别是国君500指增、国君1000指增,成立以来排名分别是16/287、28/340,22年下半年发了两只主动公募,都是发起式的,规模目前都2000万不到。
国君量化选股是胡崇海第一只、也是唯一一只开放式主动量化产品,22年8月发行,业绩比较炸裂,任职排名66/3271,基准用的是中证全指,所以跑赢基准非常显著。
王平职业生涯一直在招商基金,最早是做风控的(基金公司的风控,实际上是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工作,主要就是做各种量化归因分析,以及开发基于数据的风险模型),10年就开始挂基金经理了,现在是量化投资部副总监。
目前一共挂了13个产品,规模加总不大,70亿不到(截至22年末,一季度应该申购不少),13只产品里,5只被动指数,规模比较大的是中证红利和光伏;7只指数增强,比较大的是中证1000指增,有14亿。剩下主动量化就一只,上面提到过的,招商量化精选。
招商量化精选,是一只老产品了,16年就成立了,但在主动管理超额显著的几年,业绩不温不火,规模也持续在低位盘旋,也是去年下半年规模重新进入上升通道的。
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挂钩的是沪深300,所以相较于基准的超额也比较充沛,特别是23年以来(超额12.5%)以及近一年(超额23%),超额很明显。
孙蒙最早是在中信建投的衍生品部做研究员,17年进的华夏基金做量化研究员,20年开始从一只发起式产品开始管的产品。
目前合计规模是63亿,产品数量不多,一共就5只,规模大的就是2只500的指增,加起来54亿,另外就是两只主动量化,还有一只对冲策略的(1亿不到)。
孙蒙有两只主动量化的产品,一只是华夏智胜价值成长、一只是华夏智胜先锋,两只产品的基准都是挂钩中证500*95%,所以没啥区别,但前者是一个老产品,后者是孙蒙自己挂基金经理新发的,所以我们主要关注后者,也就是华夏智胜先锋。成立也就1年零3个月,跑了23个点的超额回报了。
但是在规模上,还没有被挖掘,主要也是因为成立年限刚满1年,很多准入可能都还过不了。
马芳目前在C端的热度也比较高,从业经理和其他几位科班出身的也不太一样,16年加入国金基金之前,一直在IT相关的公司从业,20年开始管的产品,现在是国金的量化事业部副总。
目前一共挂了5个产品,规模合计44亿,有3个主动量化,其中国金量化多因子规模最大,到了22亿,另外有两个指增产品,其中今年3月新发的1000指增首发规模到了9.4亿。
江峰最早是中信证券股票资本市场部的总监,一直是做投行的,17年到的信诚基金,20年开始挂的基金经理。
信诚多策略,我们看从江峰管理的近三年的情况来看,和灵活配置型基金的平均业绩差不多,之所以关注江峰,也主要是因为从近2年以来,信诚多策略的超额表现就非常显著了,但规模一直不温不火,没有变化。
盛丰衍,微博网红,C端客户也比较熟悉了。最早在光大资管,后面到了兴证资管做量化研究,16年到了西部利得,就直接挂基金经理了。
在管规模是73亿,在职的产品8个,其中指增5个,主动量化3个,比较有名的就是西部利得500指增了,回报排名是6/160,业绩一直比较稳定,西部利得国企红利最近也比较受关注。
西部利得量化成长,19年成立的产品,目前规模17亿左右了,基准挂钩的中证500*75%,成立3年多,跑赢了偏股混合型基金接近80%,跑赢了沪深300指数130%,超额很明显。
最后一个,万家基金的乔亮,最早一直在外资,在南方基金也做了一段时间量化(没管公募),19年到了万家,是目前公司的总助。
乔亮,是目前这批关注的主动量化基金经理里,在管规模130亿,8只产品,其中4只指增,加总规模95亿左右,3只主动量化,接近30亿,还管了一只二级债基,也是目前这批基金经理里,唯一管二级债基的(昨天我们讲《路博迈首只基金新发40亿+》,也提到,路博迈第一只二级债,也用了量化基金经理做权益的基金经理),也有5亿多的规模。
万家量化睿选,基准挂钩的中证500*90%,我们看乔亮任职的近三年来看,超额相对是比较低的,特别是近6个月,跑输了主流指数和基准,三年的超额在16%左右。
而增量的规模主要是因为去年上半年开始,机构资金(下图,蓝色)的进入,从产品近一年超额缩减的情况看,确实规模的快速提升,是主动量化的敌人,而不是朋友,对产品的超额可能会形成制约。
总结来看,随着A股市场主动管理产品超额收益的持续下降,未来一定会朝着美国及其他海外市场的趋势发展,指数化投资肯定会得到更多的青睐,而指数化投资是量化发展的最最坚固的土壤。
虽然,公募量化相对于私募量化,在高频交易、IT投入、股指期货应运、规模的经济效益(超额计提)方面有明显的短板,但是作为大众都能接触到的投资品种,这几年,公募量化的三大品种中,指数增强已经杀出了一条血路,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特别是中证1000、国证2000指数的走强,挂钩中小盘的指增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落地,这块是值得看好的。
而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主动量化同样值得关注,原因在于,只要在合理的规模里面,优秀的主动量化基金经理,还是有很大概率,可以跑出相对指增更强的超额的。
但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除了看主动量化过往的业绩,也要关注产品的规模,对于主动量化策略而言,规模不是朋友,更有可能是敌人。
而对于主动量化的基金经理,以及养着量化团队的基金公司而言,其实固收+,是量化团队,后续规模变现的另外一个途径(毕竟量化对冲受到国内股指期货市场的制约、主动量化有策略容量上限、而指数增强则是强则恒强的细分市场):
一方面有仓位控制、追求绝对收益的固收+产品,是渠道喜欢、客户喜欢、监管喜欢的产品类型,而很多主动管理的固收+产品,事实上是不具备长期做仓位控制能力的,更多的还是依赖基金经理个人的判断;
另一方面固收+二级债产品的实际权益仓位中枢也就是15%,也就是同一个策略容量,和偏股基金相比,能够容纳的规模是7倍以上,虽然管理费固收+要比偏股基金少一半(固收+平均0.6-0.8%,偏股基金平均1.2%-1.5%),但总管理费收入理论上可以提高到3-4倍以上。
场内etf有基金经理管理吗?
场内etf有基金经理管理。场内etf是属于开放式基金的一种特殊类型,它结合了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的运作特点,投资者既可以向基金管理公司申购或赎回基金份额,同时,又可以像封闭式基金一样在二级市场上按市场价格买卖ETF份额,不过,申购赎回必须以一篮子股票换取基金份额或者以基金份额换回一篮子股票。
华泰有哪些好基金经理 ? - 东方君基金网
一:华泰柏瑞基金女基金经理
二:华泰基金经理排名
市场终于翻红,年初机构调仓布*、高低切换中,但往往开年主线不是全年主线,今年配置需要更均衡。
与其看着账户当绿码用,我们还是来聊得点轻松的。在这个“颜值即正义”“美帅都是稀缺资源”的年代,不得不说,高颜值基金经理也是更容易让人拉好感。
有这样一拨人,明明可以靠颜值却非要靠“研值”和才华,用专业和努力赢得投资人的信任。
我们先来盘点一下,近些年公募基金圈涌现的十大帅哥基金经理。
他们性格各异,各有特点,但有着很多共性:长得帅又聪明,上学读书好,考上名校,毕业进入金融行业,一步一步成为掌管成百亿元投资资金的基金经理,奔走在上市公司调研的一线,不断精进研究领域,发挥专业投资能力挖掘产业发展趋势,为持有人创造投资回报。
一、信达澳银冯明远:少年感满满的“调研狂魔”
浙大工科背景的冯明远,照片给人感觉阳光干净,少年感满满,2010年平安证券担任TMT研究员,2014年加入信达澳银,2016年担任基金经理,四年的时间跃居科技赛道的佼佼者,被称为科技成长猎手,2021年升任公司副总经理。
据说他性格偏内敛,却对于投研工作热爱且勤奋,从业以来至少调研五百次,圈内称他“调研狂魔”。
他管理的信达澳银新能源产业5年收益翻四倍,在新能源赛道一战成名。十年投研经历取得如此成绩,对于高手如云的基金经理群体绝对是卓越的选手。
二、汇添富杨瑨:“数字男神”
杨瑨是一名85后,清华大学工程学硕士,长相似乎自带一种“三好学生”的清秀气质,据说在读书时候就是校舞蹈队,可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他是汇添富自主培养成长起来的中生代基金经理。2010年加入汇添富基金,先后担任TMT分析师、TMT研究组组长,2017年担任基金经理,被称为“数字男神”。
杨瑨是成长风格中比较均衡型的选手,注重投资的均衡性,投资覆盖科技、制造、文体、金融等各个行业,投资范围立足于A股、港股和美股的“全球买手”,对于互联网和数字时代颇有研究。
在2021年消费低迷的行情中,杨瑨业绩遭遇考验,汇添富文体娱乐近一年收益表现-18%,跑输业绩比较基准。
三、嘉实吴越:消费赛道的“黑马买手”
吴越生于1988年,不仅长相高大帅气,还天生磁性的嗓音,属于被老天偏爱的天赋型男神。他本硕毕业于复旦大学,拥有理学、应用数学复合专业背景,2013年进入嘉实基金从事投研工作,从消费研究员、消费研究组组长到消费赛道基金经理、消费研究总监,他只用了6年多时间,不管是在公司还是行业都是年轻有为的实力派。
2019年4月,他开始管理嘉实消费精选基金,该产品成立以来已实现收益翻倍,犀利业绩背后是他的投资逻辑使然,基于未来投资趋势的挖掘,寻找竞争性的投资标的,不拘泥于龙头股,才能挖掘真正的“黑马”。
从业9年以来,吴越始终立足于消费行业,“黑马”也成为他成长经历的鲜明标签。即使是2021年大消费低谷期,他依旧是充满激情和希望地驰骋于消费赛道的“黑马买手”。掌管的嘉实农业基金也是同类规模第一,业绩表现优秀。
四、诺安蔡嵩松:“芯片一哥”
提到“诺安”最先想到的是谁?蔡总已经妥妥成为诺安基金最鲜明的标签,也是基金经理中的王牌。
蔡嵩松也是天才型少年,15岁考进中科大少年班,一路念到博士,先后任职于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芯片龙头企业、华泰证券,2017年加入诺安基金,2019年开始出任基金经理。他从业始终钟情于芯片,投资聚焦于半导体、芯片等集中性的主题投资,2020年赶上芯片产业腾飞,蔡嵩松因重仓芯片、半导体公司以犀利的业绩迅速出圈儿。
蔡嵩松被称为“芯片一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由于芯片行业业绩具有高波动性,蔡管理的诺安成长最近一年业绩跑输大盘,因业绩排名居后而饱受基民吐槽,如今蔡嵩松在基民中的称呼,完全取决于他的业绩表现。
五、广发林英睿:曾经的高考状元学习机代言人
在成为明星基金经理之前,林英睿早已少年成名。2004年,林英睿以云南高考状元的成绩考入北大经济学院的元培计划实验班,2006年代言诺亚舟学习机,成为早年间名副其实的“学霸”代表人。
毕业后2011年加入瑞银证券任研究分析师,2012年加入中欧基金,4年行研经验即出任基金经理,他管理的中欧新蓝筹先后斩获四大证券报金牛奖、明星基金奖,2016年跳槽至广发基金,2021年周期股强势行情助攻,林英睿因重仓煤炭、有色等周期股而一战成名,斩获一季度权益类基金冠军。
去年声名大噪也是一场长期的蓄势待发,林英睿是深度的价值投资者,致力于挖掘低估值的价值股,才能够在低估值阶段前瞻布*顺周期而斩获佳绩,被称为“价值派少侠”。在公募业绩为王的基调下,林英睿能恪守价值投资显得难能可贵,这正如他大学时候热衷户外登山一样,是一场孤独而漫长的探索。
六、建信王东杰:清华博士高颜值学霸
在清华大学金融系完成本硕博学业后,王东杰2008年进入梦寐以求的高盛股票销售部工作,因由热爱投资和研究,2012年放弃投行来至建信基金,从事房地产、电力设备、新能源等多个行业研究,后担任制造组组长,2015年担任基金经理。
不管是学霸标签还是颜值,王东杰都很出挑,但他的名气相较于其他明星基金经理似乎有点相形见绌,目前管理规模在50亿元左右。王东杰是极致的长期主义者,坚持长期做正确的事,能力圈集中在制造、消费、科技和金融地产领域。
七、富国基金刘博:影视剧霸道总裁的既视感
刘博外貌给人感觉更像是影视剧的霸道总裁,精英范儿十足。他本科学习的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转战应用经济学,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加入东方红资管任行业研究员,2014年跳槽至富国基金,2018年起正式出任基金经理,这一年入市刚好赶上A股熊市,他冷静理性,以审慎的风险把控跑赢了基准。
刘博的投资风格是以价值均衡为主,辅以成长趋势,通过投资组合来降低市场风险,在金融地产、消费医*、科技、制造四个行业均衡配置。这也决定了他的业绩表现,略于成长,优于价值,过去一年业绩表现处于同类排名偏前列。
八、嘉实蔡丞丰:双硕士学霸plus
蔡丞丰拥有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金融学硕士、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投资学硕士双硕士学历,两所院校在英国乃至全球均享有盛誉,或许受英伦文化的影响,蔡给人印象也是绅士风度,翩翩君子,谦虚温和。
他曾任阳光资产管理公司电子研究员兼TMT组组长,并负责管理研究部TMT投资组合,深耕TMT行业;台湾全球人寿股票投资部资深研究员、投资经理,在半导体领域研究颇深。2015年12月,蔡丞丰加入泓德基金,2017年7月起任基金经理;任职管理的4只产品业绩均表现优秀,其中管理时间较长三只产品均实现三年翻倍,回报排名靠前,2021年被嘉实基金挖走。蔡丞丰是成长风格的均衡投资选手,据说他近期要发行新的产品。
九、华泰柏瑞李沐阳:曾经的“院草”
李沐阳投资经验只有1年,是一枚妥妥的新生代基金经理,他本科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据说他上学时就是“院草”级别帅哥,打篮球经常吸引一众女生围观。
研究生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加入华泰柏瑞从研究员、基金助理到指数基金经理,有着清晰的轨迹,主要管理光伏、游戏产业指数基金。2021年光伏产业经历了大幅调整,李沐阳管理的被动指数基金产品业绩也跟着受伤。
十、博时葛晨:曾是“下过乡的村官”
葛晨给人感觉很有书生气,大学专业从新闻因由兴趣转至生物学,在读书时曾于2008年至2009年担任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相当于下过基层的“村官”。返校后顺利保研,研究动物行为学,求学经历蛮有趣。
2012年毕业后加入博时基金,做了6年医*行业研究员,2018年开始接管医*主题基金,是博时内部培养起来的新生代基金经理。2019年管理的博时医疗保健造就了当年“黑马医疗基”,2020年因疫情大爆发带动医*产业腾飞,葛晨的成长也赶上医*的市场风口。
最后,投资有风险,“颜粉”需谨慎,颜值仅为了解基金经理的切入点,大家投资更要注意考察投资风格和擅长能力圈哟。高颜值基金经理,还要看专注和勤奋度,考察长期回报实力!
免责声明:本文及本号任何文章的观点,皆为交流探讨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三:华泰基金经理柳军
国内知名基金经理人今年都腰斩了,不如看看知名的美股ETF基金
这一篇是给方德做推广介绍的:
1、目前市场背景
2020年,港股打新迎来了巨大的赚钱效应,2020年内打新平均收益高达253%,但伴随着港股打新在快手之后基本就进入了至暗时刻,知名公司快手、京东物流在IPO前是人见人爱的“小甜甜”,但随着港股市场持续低迷,京东物流相较于发行价也已跌去60%。
对于投资者来说雪上加霜的是:去年满仓中概互联,今年满仓美股大型科技股,顺便还定投着张坤、葛兰、曲扬的基金,资产大幅缩水。
回顾历史上几次大的经济低迷期,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还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灾难和恐慌面前,经济压力造成了心理伤害和物质损失,一方面希望大家在调整好心态的同时,在面对多重不确定因素下,除了建立风险对冲策略,一款能做好风控管理、相对稳健的产品同样重要。下面给大家介绍一款稳健的美股ETF智能投顾选基产品:
⼩⽅方智投是⼀一款纯粹被动的智能投顾产品。其投资原理理是通过AI智能算法以精选的美股ETF为底层资产构建投资组合,以投资组合的资产增值实现投资收益。方德证券将率先在5月9号正式上线,起投金额1000美金。智能投顾产品刚好可以弥补人工投顾的一些认为判断偏差的不足:
第一,智能投顾可以弥补传统投顾对资产深度分析上的不足,对资产过往历史表现可以做出深度分析。
第二,智能投顾可以根据投资者的年龄、收入水平、家庭结构、风险偏好和理财目标等因素,为客户提供匹配需求的个性化最优资产组合,或者全生命周期财富管理建议。
第三,智能投顾的决策原理建立在经济金融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会受到传统投顾行为偏差和客户情绪的干扰,投资建议和资产配置建议都更加客观。构建的投资组合更加分散多元化,还能全天候监控市场变化,动态调整,更加聪明。
那具体来看看,小方智投对比同类竞品和美股的过往历史收益如何?
这是过去三年对比市场基准(债市与股市的加权指数)的平均年化收益。很明显,小方各产品同样跑赢大盘,其中进取型产品年化超过14%,而最稳健的保守型产品也有4.5%的年化收益。而一些美元理财的竞品稳健的美元理财年化1%左右,进取的产品也就3%出头。
再来看看今年小方智投对比美股大盘表现:
今年以来美股遭遇了熊市,纳指下跌21%、标普下跌13.2%,但小方各产品大幅跑赢大盘指数,其中保守型的产品还获得了1.54%的正收益,跌幅最大的是进取型产品-3.02%。可见,在面临股灾之际,小方的风控做得非常好。
这样一款严控回撤风险,就非常适合投资初学者、没有太多闲暇时间看盘研究
及希望配置收益稳健资产的高低净值投资者。
方德港美股APP将在5月9号上午9:00正式上线产品,起购资金1000美元即可,申购操作也很简单:
1、开通方德证券环球账户,存入资金
方德开户——app有显示收益率功能,入1万现金打新永久免费活动
2、在线完成风险测评
感兴趣的朋友现在可以点击开户链接进行开户,工作日当天即可下户,已经开户的朋友可以尽快入金(建议入金至少2000美元)。
入资支持:
1、支持EDDA:中银、招行、永隆、汇丰、中信
2、大LU卡入金:工行、兴业、民生、光大
3、华美卡出入金:支持
4、SIB出入金:支持且与方德互转免费,极速到账。
5、不支持银证转账,选择星展银行为收款行支持fps入金(工银不支持FPS)
为了区分打新和股票交易的朋友,还是分在不同的群里更加合适,大家添加我们好友之后,可以先描述一下自己的情况,方便我们后续的相互交流。
谁是2009年最赚钱的基金经理?
华夏基金公司的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他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基金蝉联过五年基金排行榜的第一名.2009年他又一次荣登榜首.
基金大咖排行榜?
1.
董承非,十金牛两晨星,实力不言而喻。
2.
张坤,火出圈的基金经理,也是首个千亿级经理。
3.
朱少醒,老将尤勇,从业至今年化率超过巴菲特。
4.
刘彦春,多次获得金牛奖,其资历足以比肩董承非,周蔚文。
5.
谢治宇,权益类基金大佬,眼光狠辣,业绩十分惊人。
6.
葛兰,人称医疗女神,医*类基金新生代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