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大涨70%,*明康德股价为何大跌?
文 | 卢林建
有这样一家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68.52%和73.29%,但是开盘后股价却一度大跌6.65%。
这到底是为何?
这家公司,就是*明康德!
7月26日晚,*明康德发布半年报。根据半年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177.6亿元,同比增长68.52%;净利润46.36亿元,同比增长73.29%。
单季度来看,公司二季度净利润环比增长82.17%,净利率达到了32.24%,较2021年全年提高约10个百分点!
那么问题来了,公司交出了创纪录的业绩增长,股价为何不涨反而大跌呢?
我们认为,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公司营收主力靠的是化学业务,同比增速达101.9%。但是,如果剔除掉新冠项目的话,该板块增速其实只有36.8%。
在后疫情时代,剔掉新冠项目的增速更加贴合实际。
第二,在公司营收占比中,来自美国的占比达到了67%,增速达到了三位数。但是,来自中国的占比不断下降,同比增速也只有27%。
市场担心过度依赖美国市场可能存在风险。
第三,实控人大笔减持的预期。
6月10日,*明康德发布公告,公司实控人控制的股东及行动一致人,计划合计减持总股本3%的股份,合计金额超过90亿元。
市场情不自禁的担心,既然业绩这么好,为何大股东还要大笔减持呢?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市场对医*研发外包的估值发生了分歧。
众所周知,过去两年时间里,创新*和仿制*公司股价大跌,即便是恒瑞医*这样的公司,当前的市值也不到高点的4成。那么问题来了,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医*公司股价跌得这么惨,帮助*企做研发的外包公司,股价岂能不跌?
更重要的是,*明康德本身就是机构抱团股,在业绩兑现、大股东减持、行业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机构投资者对未来的判断发生了分歧。
一句话,所有的公司都是时代下的公司。
从仿制*到创新*,尤其在*物一致性评价政策驱动下,医*公司的研发投入越来越大,使得医*研发外包迎来了风口。如今,随着*物研发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监*颁布新规,提高了创新*的研发门槛,使得*明康德这一类公司的逻辑发生了动摇。
A股中的生物科技股有哪些?
沪深两市中没有生物科技板块,题主应该所问的是医*板块,或者是涉及到医*概念的板块。还以为记差了,或者新出的概念,所以翻遍了整个概念板块、行业板块都没有翻看到生物科技,翻了一遍又一遍,确认没有。所以题主应该说的是医疗行业和医*制造行业。
医疗行业都有这个成分股:
新华医疗、*ST海投、人民同泰、美年健康、同济堂、万东医疗、通策医疗、仙琚制*、宝莱特、东富龙、博晖创新、千红制*、创新医疗、鱼跃医疗、凯利泰、宜华健康、千山*机、理邦仪器、蓝帆医疗、冠昊生物、乐普医疗、和佳股份、三诺生物、戴维医疗、九安医疗、尚荣医疗、阳普医疗、迪瑞医疗、楚天科技、维力医疗、迈克生物、三鑫医疗、迦南科技、美康生物、鹭燕医*、星普医科、百花村、健帆生物、塞力斯、乐心医疗、凯莱英、康德莱、正海生物、基蛋生物、英科医疗、大参林、正川股份、昭衍新*、金域医学、大博医疗、*石科技、振德医疗、*明康德
医*制造行业都有这些成分股:
广济*业、华东医*、华北制*、天坛生物、国*一致、***业、浙江医*、天*股份、国*股份、德展健康、启迪古汉、康恩贝、北大医*、泰合健康、海正*业、千金*业、益佰制*、交大昂立、天士力、通化金马、昆*集团、神奇制*、复星医*、江苏吴中、太龙*业、健康元、景峰医*、山大华特、恒瑞医*、羚锐制*、太极集团、华海*业、联环*业、片仔癀、东阿阿胶、鲁抗医*、双鹭*业、康美*业、新华制*、同仁堂、国农科技、中国医*、华润双鹤、康缘*业、济川*业、人福医*、金花股份、江中*业、中恒集团、普洛*业、哈*股份、天目*业、华润三九、健民集团、华兰生物、马应龙、现代制*、亿帆医*、京新*业、科华生物、达安基因、九芝堂、中珠医疗、海王生物、中新*业、白云山、亚宝*业、第一医*、丰原*业、ST生化、英特集团、广誉远、辅仁*业、上海医*、海欣股份、东北制*、通化东宝、福瑞股份、吉林敖东、仁和*业、丽珠集团、长春高新、四环生物、佐力*业、红日*业、桂林三金、神州易桥、博雅生物、冠福股份、汉森制*、翰宇*业、振东制*、沃华医*、莱茵生物、嘉应制*、恒康医疗、上海莱士、九州通、紫鑫*业、奇正藏*、海翔*业、北陆*业、恩华*业、金城医*、科伦*业、众生*业、浙江震元、南京医*、信邦制*、康芝*业、瑞普生物、舒泰神、长生生物、未名医*、迪安诊断、东宝生物、力生制*、信立泰、誉衡*业、海普瑞、嘉事堂、瑞康医*、永安*业、益盛*业、上海凯宝、中源协和、金陵*业、安科生物、莱美*业、以岭*业、爱尔眼科、太安堂
我是:炒股哥说,欢迎关注!
不做模凌两可的分析,给你最直接的观点!
点个赞,金钱满贯!关个注,大事不误,最新观点全抓住!分个享,转个发,留言与作者讨个论!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为何*明来自康德股价大跌?
有这样一家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68.52%和73.29%,但是开盘后股价却一度大跌6.65%。 这到底是为何? 这家公司,就是*明康德(84.830,2.09,2.53%)(维权)! 7月26日晚,*明康德发布半年报。根据半年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177.6亿元,同比增长68.52%;净利润46.36亿元,同比增长73.29%。困碧岁 单季度来看,公司二季度净利润环比增长82.17%,净利率达到了32.24%,较2021年全年提高约10个百分点! 那么问题来了,公司交出了创纪录的业绩增长,股价为何不涨反而大跌呢? 我们认为,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公司营收主力靠的是化学业务,同比增速达101.9%。但是,如果剔除掉新冠项目的话,该板块增速其实只有36.8%。 在后疫情时代,剔掉新冠项目的增速更加贴合实际。 第二,在公司营收占比中,来自美国的占比达到了67%,增速达到了三位数。但是,来自中国的占比不断下降,同比增速也只有27%。 市场担心过度依赖美国市场可能存在风险。 第三,实控人大笔减持的预期。 6月10日,*明康德发布公告,公司实控人控制的股东及行动一致人,计划合计减持总股本3%的股份,合计金额超过90亿元。 市场情不自禁的担心,既然业绩这么好,为何大股东还要大笔减持呢?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市场对医*研发外包的估值发生了分歧。 众所周知,过去两年时间里,创新*和仿制*公司股价大跌,即便是恒瑞医*(34.780,1.05,3.11%)这样的公司,当前的市值也不到高点的4成。那么问题来了,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医*公司股价跌得这么惨,帮助*企做研发的外包公司,股价岂能不跌? 更重要的是,*明康德本身就汪睁是机构抱团股,在业绩兑现、大股东减持、行业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机构投资者对未来的判断发生了分歧。 一句话,所有的公司都是时代下的公司。 从仿制*到创新*,尤其在*物一致性评价政策驱动下,医*公司的研发投入越来越大,使得医*研发外包迎来了风口。如今,随着*物研发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监*颁布新规,提高了创新*的研发门槛,使慧渗得*明康德这一类公司的逻辑发生了动摇。
为什么业绩扭亏今天还是大跌,有哪位大神可以分
小企业的本身就不稳定,生产销售管理出了一点问题就要亏损,还要看市场的行情与走势,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要想稳定发展,必须要生产适销对路有发展前景的产品,要做到质量好、价格合理,提高销路,同时要加强市场调查,不断研制新产品,更新换代,使企业始终处于旺盛发展的态势,要保证盈利是件不容易的事,有许多工作要做。重点是生产、销售、质量、管理与职工队伍建设。
*明康德大赚,但市值依然大跌
*明康德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不论发布多好的业绩,市场都会认为是为了股东减持。
6月11日,*明康德发布近百亿元减持计划,随后公司股价跌停;7月12日公司发布中报业绩预增预告,公司股价高开低走;7月22日再次发布公告将全年收入增长目标由65%-70%上调至67%-72%,股价横盘震荡。
7月26日晚间,公司正式发布2022年中报,这也是有史以来最赚钱的一份中报。营收177.56亿,同比增长68.52%;净利润46.36亿,同比增长73.29%,但随后股价大跌5%。
全A股400多家医*类上市公司(含器械),年净利润80亿以上的,只有智飞和迈瑞,*明今年稳稳的能上80亿。
但为什么资本市场不认可呢?自2021年7月份以来,*明康德股价已经连续下跌5个季度,跌幅超过40%。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当前正处于减持期(7月4日-9月30日),本次减持计划的上限是3%的股份,算是大卖了;二是,市场担忧CXO产能过剩,业绩增速预期下滑。
01.预期产能会过剩
医*外包(CXO)产业链包括临床前CRO、临床CRO和CDMO。临床前CRO包括了先导化合物发现、合成、*物的改制等;临床CRO主要以研究服务为主,包括了I期至IV期临床实验等;最后环节就是生产*,包括了CMO和CDMO,CMO是按照客户要求纯代工,CDMO相当于是代工Plus,会加入一些自己研发的生产工艺等。
整个产业链,从耗时和投资的角度来看,*物发现差不多1-2年,临床前差不多是2-4年;临床要6-7年,所以研发一款*通常是10年10亿美元。对于一般的*企来说一旦研发失败,所承担的风险是巨大的,而对于CXO企业来说则是旱涝保收,稳赚外包费。
最有价值的环节是临床环节,也就是一期二期三期的实验环节,包括了*物的安全性评价,副作用测试,效果对比等。给猴子打针其实就是这个环节,因为要验证一款*到底有没有效果,有没有什么副作用,那肯定得实验测试。
泰格医*在临床CRO领域算是头部了,就是拿猴子实验,然后验证完安全性后才会在病人身上测试,但是猴子这两年价格太贵了,已经从7000一只涨到了16万一只,所以泰格这两年利润率也下滑了。
因为猴子太贵,如果直接测试的话,那成本太高了,所以又细分出一个行业即*物安全性评价。昭衍新*就是干这个的,公司毛利率超过50%,比纯代工赚钱多了。
*明康德是整个产业链里是唯一一家啥都干的,从*物发现到临床,再到最后的生产等,一体化啥都有。所以*明目前也是国内收入最大,客户量最多的一家企业,服务30多个国家,超过5850家客户。
基本业务上没啥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行业的预期变差。因为现在创新*已经玩不下去了,除了恒瑞还在加大研发搞创新以外,大多数企业也并不想创新,承担的风险巨大,搞不出来,钱就打水漂了,万一搞出来后被集采,那也是白忙活。
以往那种一个带着一个Idea(想法)加上一个团队,再拿一笔风投资金,然后上市继续融资继续烧钱的模式很难搞下去了,因为标准提高了,融资变得更难了。
再看看CXO产业,随便一家公司都是50%的增长,还不用集采,还没研发风险,毛利率30%打底,这么香的赛道,所以市场预期未来两年产能会猛增。
02.业绩增速预期下滑
机构预期*明康德明年的业绩增速将下降至30%以内,包括2024的收入预期也不超过30%。本来整体市场大环境就不太好,再加上股东近百亿的减持,公司股价压力肯定大。
数据来源:IFind*明康德机构预测
从中报业绩来看,*明来自美国客户的收入是119.09亿元,同比增长104%;来自中国客户收入31.75亿元,同比增长27%;来自欧洲的收入18.53亿,同比增长24%;来自新增客户收入人民币3.91亿元。
公司的业务主要划分为五大块,化学业务增长了101.91%;测试业务增长23.62%;生物学业务增长18.52%;细胞及基因疗法业务增长35.73%;国内新*研发服务部分下滑26.69%。
增速最猛的化学业务如果剔除新冠类订单,那么增速是36.8%,也就是说剔除新冠订单后,整体的收入增速并不高。
怎么衡量增速不高呢?如果估值是20倍,那么30%以上的增速,其实算是很高的,但如果估值是30倍,只有30%的增速,这样的增速也不低,*明康德的核心问题还是预期变了。
关于预期,拿现在市场的航空类来说,上海机场上半年亏损还在加大,年内大概率还是亏,但是机构预期明年会有翻倍的增速,所以股价一直很坚挺。
图来源:IFind上海机场机构预测
03.工程师红利门槛
代工这个产业听起来没啥技术门槛,其实也分两类,一类是富士康那种劳动密集型;另一类是台积电那种技术型,对人才是有要求的。
对于MNC(跨过*企)来说,CRO和CDMO外包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节省成本,尽可能的降低研发时间,因为海外的研发人才成本太高。
国内工程师红利其实说了好多遍了,就是毕业生人数已经过千万了,*明康德这类企业很容易以更低的成本招到医学硕士、博士等。根据*明康德的招聘信息来看,平均薪酬1.29万。但是这样门槛对于国内CXO企业来说也不算门槛。
基于成本的优势,国内CXO产业的蛋糕会越来越大,只是切蛋糕的人可能也会越来越多,卷。
为什么公司被证监会监管股票就会下跌
正确,目前a股市场就是一个弱肉强食、圈钱抢钱的战场,是拯救国民经济的无偿血库,参与者只能好自为之。
12月15日医疗板块大跌的原因是什么?
股价大跌总能找到大跌的理由,医*板块尤其是生物制*和CRO概念是机构抱团股,可是在交易拥堵下,机构抱团股在利空打击下,更加容易出现暴跌,在于大部分机构都急着甩卖股份,而不想抄底。
CRO概念重创3.55%,主要是14点30分左右开始杀跌,如果交易时间延长,跌幅可能更大,*明康德尾盘急跌封死跌停,港股的*明生物大跌近20%,A股的皓元医*跌9.72%,泰格医*跌8.07%,作为CRO板块,机构抱团已久,涨幅巨大,估值普遍不低,从K线图看,大部分个股都是处于下跌趋势之中。
下跌通道中运行,一旦遭遇黑天鹅袭击,利空就会被市场放大,这个利空一个是新股百济神州破发,影响市场情绪,拖累医*板块走势,但更重要的是美国再度挥舞制裁大棒,而生物医*尤其是CRO概念个股,业务对外依赖度比较高,一旦遭遇制裁,失去部分境外业务,对公司影响是很大的。
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美国商务部预计也将在16日把20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包括部分涉及生物技术的企业。现在关键是消息不明确,杀伤力更大,所以造成今天相关板块个股大跌,消息面明朗以后,该跌则跌,该反弹就会反弹,但是生物板块个股风险可能并未全部释放。
以上是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明康德遭大股东减持,公司股价大跌5%-和讯网
*明康德遭大股东减持,公司股价大跌5%,*明康德(603259,股吧)(02359.HK)披露,公司大股东SummerBloomInvestment拟在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的方式,合共减持不超过约2952.6万股公司股份,合计减持比例不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1%。减持是因基金投资正常退出,将按市场价格减持。SummerBloomInvestments目前持有*明康德5.9%的股份。
*明康德还能不能找机会?_同花顺圈子
今天的文章,就算是回复一个粉丝的问题:
本来我想简单地回,因为美国的原因,所以技术的意义暂时不大。
但是转念一想,这还是不能清楚表达今年的重点,所以就详细聊一下。
这个一下包含三个重点:
1、今年的市场风格
指数持续跌了一整年,价值投资有机会吗?显然没有
上证在2016到2017年里,上证从2700涨到3400,这个过程里,追问一个问题——茅台涨了多少?
不仅如此,这两年里,恒瑞医*、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爱尔眼科、片仔癀都是上涨3-5倍。
为什么两年时间里,上证不到30%的涨幅,却拉升如此多价值龙头大涨。
而今年4月底那波反弹,也是两个月涨500点,可大家却没感觉到价值投资。
你会惊讶地发现,上证涨了30%,创业板反而跌10%。很自然的300龙头,也就没什么明显机会。
可在近三年里,大跌4年后的创业板却涨幅惊人:
看完这些风格变化后,今年的筹码结构,到底更支持2016-2017年的上证价值,还是更支撑近3年创业板成长股继续疯涨呢?
很简单的两个原因:
第一个:大涨的前提一定是大跌
2016年之前的2015年发生股灾,指数从5137跌到2700,没有这个前提,就没有贵州茅台上涨600%;2019年开启的创业板大牛市,前提也是创业板指数前面三年4037跌到1220点,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创业板经历了多么困难的4年阴跌!
凡是大涨,必然前面出现“大跌”,想涨3年,就得先跌3年;想翻倍,就得先腰斩!
第二个:宏观层面的货币条件
金融市场,本质上就是“钱”的游戏,钱多才有持续性的牛市。2020年初美国放水接近5万亿,超过它建国后累计的4万多亿债务,这才让前面3年全球出现牛市;而今年很明显美国在加息,这个动作必然让全世界钱变少。
也就是说,不管你是什么风格,持续性超过一年的那种机会,发动前必须大跌,还得配合市场钱多,而今年正好是一个条件都不具备。
这导致今年的机构很谨慎,交易机会只能在大跌以后找反弹。
这也导致九安医疗10倍后,市场风格下了第一个定义——投机为主,主要机会在指数连续下跌之后。
所以,今年在讲任何机会以前,我说得最多的话题——都是关于仓位,而机会的方向寻找都在于情绪,也就是主要跟踪游资,而机构则成为辅助条件。
回到CRO这个方向,它的上涨主要形成于创业板近3年上涨,虽然*明康德不是300,但是康龙化成、泰格医*都是300,业绩成长也是感冒*研发支撑它。
今天出现的美国可能降低对中国CRO依赖,表面上看是消息利空刺激,但其实CRO近一个月也缓慢下,显然CRO的问题不仅仅是美国。这体现的是,过去3年里大涨的方向,机构的信心不足。
有不少散户都说——A股没有真正的价值投资,这话其实也不对——A股只是不能年年价值投资而已,价值投资并非年年赚钱而已。
很显然时机上跌了2-3年,那大概就是价值投资最好的机会;反过来看,如果前面市场风格持续2-3年有过上涨,这反而会形成价值陷阱,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本价值投资的书告诉你——不要管价格,随便买当年肯定赚钱。
最后就说一下应对,首先,据我所知,大部分人是看朋友同事家人赚钱才进入,所以时机都不可别好,往往牛市中间,甚至是顶部。牛市中间入场,先赚后赔;牛市顶部,一直为解套奋斗。
所以,个人建议老股民赚钱后少嘚瑟,以免影响友情和亲情。
第二点,关注我的时间越久,就要越早接受“超跌后才是加仓好机会”和“指数上涨一定要做主线”这两条,这既是回本的关键,也是赚钱最轻松的方向。
当前,只能围绕美国霸权,稍微讲讲半导体、农业、能源、一带一路这些所谓的情绪短线。这其实不是让大多数人参与,这类文章更多的是帮大家理解市场风格变化。
什么是你们有能力把握的,这比市场行不行更重要。*明康德的问题,其实就是今年机构们没有信心,前面指数上涨市场也没怎么看,往后需要重新聚拢人气才有关注的价值。真的要说业绩,我敢说智飞生物去年101亿扣非净利润,这比任何医*股赚得都多,可股价不还是乖乖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