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始知蓬莱近
无为总觉咫尺远

光威上市了吗(光威复材(300699)—碳纤维唯一上市公司,巨大需求带动业绩快速增长_股市实战(gssz)股吧_东方财富网股吧)

光威复材(300699)—碳纤维唯一上市公司,巨大需求带动业绩快速增长_股市实战(gssz)股吧_东方财富网股吧

目录:

一、摘要       二、公司简介及主营业务

一、摘要

光威复材是民营控股,主要从事碳纤维行业,是国内第一家实现碳纤维工程化企业,打破了国外垄断;公司是我国碳纤维行业标准制定者,军用碳纤维龙头企业;公司高性能碳纤维逐步量产,下游需求增加,公司未来业绩可期。

光威复材成立于1992年,2017年上市,总部坐落在山东威海。公司主要从事碳纤维行业,拥有碳纤维行业全产业链布*。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家实现碳纤维工程化企业,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主持制定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和《碳纤维预浸料》两项国家标准。公司取得了包括二级保密资格认证等在内的四项军品业务相关资质,目前主要产品是T300级碳纤维,其中超过70%用于军工,是国内龙头。公司T700开始小批量生产,T800正开展验证,将逐渐减小进口依赖。

公司是专业从事碳纤维、碳纤维织物、碳纤维预浸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及碳纤维核心生产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碳纤维行业全产业链布*。

1、碳纤维(CarbonFiber,简称CF):是由聚丙烯腈(PAN)(或沥青、粘胶)等有机母体纤维采用高温分解法在1,000摄氏度以上高温的惰性气体下碳化(其结果是去除除碳以外绝大多数元素)制成的,是一种含碳量在90%以上的无机高分子纤维。

碳纤维具有出色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密度比铝低,强度比钢高,是目前已大量生产的高性能纤维中具有最高的比强度和最高的比模量的纤维,并具有低密度、耐腐蚀、耐高温、耐摩擦、抗疲劳、震动衰减性高、电及热导性高、热及湿膨胀系数低、X光穿透性高、非磁体但有电磁屏蔽效应等特点,是发展国防军工与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物资,广泛应用于军工、航空航天、体育用品、汽车工业、能源装备、医疗器械、工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及其结构补强等领域。

碳纤维可以按照原丝类型、制造方法、性能等不同维度进行分类,具体分类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按照原丝类型分类:聚丙烯腈(PAN)基;沥青基(各向同性、中间相);粘胶基(纤维素基、人造丝基)。

(2)按照制造条件和方法分类:碳纤维(800-1600℃);石墨纤维(2000-3000℃);活性碳纤维;气相生长碳纤维。

(3)按力学性能分类:高强型(GQ)、高强中模型(QZ)、高模型(GM)、高强高模型(QM)。碳纤维在应用时多是作为增强材料而利用其优良的力学性能,因此使用中更多的是按其力学性能分类。

实践中,拉伸强度及模量是国际碳纤维分类的主要标准,业内一般采用日本东丽(TORAY)分类法,2011年公司主持起草的《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国家标准的正式发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碳纤维行业有了自己的分类方法与标准,二者的分类方法对比如下:

产业链情况: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在宏观上组成具有新性能的材料。各种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效应,使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原组成材料而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

纤维复合材料由基体材料和增强纤维材料组成:基体材料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金属基体常用的有铝、镁、铜、钛及其合金。非金属基体主要有合成树脂、橡胶、陶瓷、石墨、碳等。增强材料主要有玻璃纤维、碳纤维、硼纤维、芳纶纤维、碳化硅纤维、石棉纤维、晶须、金属丝等。

碳纤维复合材料分类如下表所示:

目前碳纤维复合材料以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为主,占全部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份额的90%以上。

3、主要产品:主要产品包括碳纤维、碳纤维织物、碳纤维预浸料、玻璃纤维预浸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及碳纤维核心生产设备(公司具备碳纤维及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设备制造及生产线建设能力)等。

公司产品主要应用领域分为国防军工和民用两大板块。其中国防军工板块包括航空航天、电子通讯、兵器装备等领域;民用板块包括风电叶片、核电装备、船舶制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高端体育休闲用品等领域。

(1)碳纤维:公司主要生产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公司已规模化生产的主要产品为GQ3522(T300级)高强型碳纤维;同时成功研制了以GQ4522(T700级)高强型、QZ5526(T800级)高强中模型、QM4035(M40J级)高强高模型等为代表的系列化碳纤维产品。

碳纤维生产流程:

碳纤维如下图所示:

注:白色的为碳纤维原丝,黑色的为碳纤维成品

(2)碳纤维织物:碳纤维织物是通过连续碳纤维的相互交叉、绕结等构成的片状材料,按生产工艺的不同又分为机织物和经编织物。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平纹、缎纹、斜纹等各类型碳纤维机织物及经编织物。

(3)碳纤维预浸料:预浸料是原材料和最终复合材料制品之间的一种中间产品,它的制造方法主要是将连续整齐平行的增强纤维牵引,通过与树脂基体充分浸润收卷成卷材。预浸料是热压罐、模压、袋压、卷制等工艺中极其重要的中间材料。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单向碳纤维预浸料、单向玻璃纤维预浸料、碳纤维机织物预浸料、碳纤维经编织物预浸料、玻璃纤维机织物预浸料、玻璃纤维经编织物预浸料等。

(4)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碳纤维复合材料主要是以碳纤维为增强材料,以树脂等作为基体材料,经过复合制成的结构或功能材料。

(5)机械制造:光威精机目前主要为光威复材及拓展纤维提供成套生产设备的设计、制造和安装以及生产线的建设服务,主要产品包括氧化炉、高温碳化炉、低温碳化炉、预浸料设备、涂胶机、混合反应釜、管材生产设备、板材生产设备、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

公司拥有碳纤维行业的全产业链布*,是目前国内生产品种最全、生产技术最先进、产业链最完整的碳纤维行业龙头企业之一。

1、技术优势

(1)深厚的技术积淀:公司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高性能碳纤维的研发,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间歇聚合技术、高效脱单脱泡技术、凝固成型技术、高效水洗技术、高倍牵伸技术、均质预氧化技术、高温热处理技术等,并应用于产业化生产。公司自主设计和制造的大容量聚合釜和超高温石墨化炉,是实现碳纤维产业化和研制高端新型碳纤维的必备技术。2016年研发投入0.64亿,占营收13.08%。

(2)拥有核心装备研发制造能力::公司拥有大型数控加工中心等精密加工设备,取得压力容器设计制造资质,具备碳纤维及预浸料、制品生产线的关键设备自主设计与制造能力,为公司全产业链战略布*的实施提供装备保障。

(3)工艺技术成熟稳定:公司通过合作研发与自主开发掌握了先进的工艺技术,此外还掌握了碳纤维产业链生产线全套装备的制造技术,并将两者有机结合,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进,形成了工艺与装备的互补,保证了工艺的成熟稳定及持续优化,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产品质量稳定性的持续提升。

军用碳纤维在质量稳定性要求上远高于民用碳纤维产品,复杂而漫长的验证流程也大大增加了其使用的难度,提高了应用壁垒。公司及相关产品自2005年以来经历了十年的研发、验证及生产历程,方才形成了军品的稳定供货*面,而航空航天等军工企业一般不会更换定型产品的碳纤维供应商,后入企业短期内难以进入市场,公司确立了市场先入优势。

此外,碳纤维是一种典型的军民两用产品,技术同源性强,军民品技术相通、工艺相近、设备设施通用。在适应军品多批次、超规格产品研发和工艺稳定性验证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资源,为民用产品的开发和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公司作为国内碳纤维行业龙头企业,主持制定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国家标准(2011年发布)以及《碳纤维预浸料》国家标准(2013年发布)两项国家标准。

公司拥有“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光威碳纤维复合材料院士工作站”、“山东省碳纤维增强耐高温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院士工作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多个国家和省级研发平台。公司科研实力突出,自成立以来承担了包括科技部863计划项目、国家发改委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在内的70余项高科技研发项目。

1、财务数据

公司不同系列碳纤维产品均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但由于GQ4522(T700级)、高强中模型、高模型、高强高模型均处于试验状态或小批量试产,因此公司规模化生产碳纤维型号仅为GQ3522(T300级),2016年产量为148,210千克,主要用于航空航天等军工领域,民品领域用碳纤维主要是外购获取,用于生产预浸料和制品制件。

公司外购和自产碳纤维的比例如下表所示:

1、行业情况

国际上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的生产,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经过70~80年代的稳定发展,90年代的飞速发展,到21世纪初其生产工艺技术已经成熟。行业发展初期,碳纤维主要用于军工和宇航,经过50余年的发展,其应用领域正在向工业领域和普通民用领域扩大。

日本是全球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国,日本的三家企业:日本东丽、日本东邦和日本三菱丽阳目前拥有全球丙烯腈基碳纤维50%以上的市场份额。日本东丽是世界上高性能碳纤维研究与生产的“领头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丙烯腈基碳纤维消费国,约占全球总需求量的35.69%;其次是欧洲,需求量约占26.64%;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分别占19.74%和17.93%。。

2005年,我国碳纤维产能仅占全球总产能的1%左右,2010年国内碳纤维产能仅占世界高性能碳纤维总产量的0.4%左右,严重依赖进口。国家工信部公布了新材料“十二五”规划,碳纤维“十二五”期间规划产能为1.2万吨/年。我国碳纤维行业经过长期自主研发,打破了国外技术装备封锁,碳纤维产业化取得初步成果。但目前全行业存在关键技术落后、下游应用开发滞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竞争力较弱等突出问题。

全球市场看,2015年碳纤维需求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占比22%,汽车领域占比12%,风电叶片领域占比24%,三者总计占比58%。在全球范围内,碳纤维复合材料总量的一半应用在工业领域,体育休闲用品所消耗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占比不到20%,并呈逐年下降之势,而在中国,大部分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主要应用于体育休闲用品,占比接近60%;其次为工业领域,占比为35%;我国碳纤维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仅为3%但工业用碳纤维比例近年正在逐步提升。

根据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统计,2010年~2014年期间,我国碳纤维产量从1,500吨增至3,200吨,增长了1倍,年均增长20.9%。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测算,2015年我国碳纤维产量约为3,840吨,而2016年的产量则在4,600吨左右,近年来我国碳纤维产量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目前我国生产的碳纤维全部为小丝束,其中12K占比超过90%,1K、3K、6K各有产量。预计2017年能接近5,500吨,到2020年有望达到7,000吨。到2022年,我国碳纤维产量将超过1.3万吨。

预计未来几年随着国内碳纤维自给能力的提高,我国碳纤维的需求也将能得到较好的释放。按照近年来我国碳纤维需求量年均增速,预测“十三五”期间我国碳纤维需求量将保持14%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速,到2022年我国碳纤维需求量将超过4.8万吨。

(1)2013年10月,工信部发布《加快推进碳纤维行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出“经过三年努力,初步建立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体系,碳纤维的工业应用市场初具规模。聚丙烯腈(PAN)原丝、高强型碳纤维的产品质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到2020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工业对各类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品的需求;初步形成2-3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碳纤维大型企业集团,以及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集聚区。”

(2)2015年5月,***发布《中国制造2025》,把新材料作为重点领域之一进行大力推动和发展,其中高性能结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是新材料领域的发展重点。10月,工信部发布《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明确了“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作为关键战略材料,2020年的目标为“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满足大飞机等重要装备的技术要求……”。

(3)2016年10月,工信部发布《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加快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重点突破高强碳纤维低成本、连续稳定、规模化生产技术,加快高强中模、高强高模级碳纤维产业化突破。

(4)2016年11月,***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规划中明确指出加强新材料产业上下游协作配套,在碳纤维复合材料等领域开展协同应用试点示范,搭建协同应用平台。

(5)2017年1月,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制定《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并印发。指南提出,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态势基本形成,突破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等领域技术装备制约,在碳纤维复合材料、高品质特殊钢、先进轻合金材料等领域实现70种以上重点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建成与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工艺装备保障体系。

从全球市场看,日本及欧美领先企业有垄断优势,并且作为战略性产业,美国规定国防军工所需的重要材料都必须立足于本国生产,波音可以使用日本东丽的碳纤维,国防军工则必须采用美国赫克塞尔或美国氰特的碳纤维,同时对碳纤维高端产品和技术装备出口进行严格管控。

我国碳纤维行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竞争尚不充分,掌握碳纤维研发核心技术并能够实现稳定、成本可控的规模化生产的企业较少。国内碳纤维前列公司有光威复材、中复神鹰和江苏恒神,其中光威复材是行业国内唯一上市公司。

碳纤维行业总体技术尚不成熟稳定,产品质量及性价比相对较低,“十三五”产能的实现和技术的突破是碳纤维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预计到2022年我国碳纤维的产能在2.4万吨左右;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碳纤维行业在自主研发有所突破的情况下,产量将会保持较快增长,预计2017年能接近5,500吨,到2020年有望达到7,000吨。到2022年,我国碳纤维产量将超过1.3万吨。

预计未来几年随着国内碳纤维自给能力的提高,我国碳纤维的需求也将能得到较好的释放。按照近年来我国碳纤维需求量年均增速,预测“十三五”期间我国碳纤维需求量将保持14%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速,到2022年我国碳纤维需求量将超过4.8万吨。

碳纤维方面,通过现有高强型碳纤维品质的提高,保持在航空工业领域的市场占有率;通过开发高强中模型碳纤维来扩大该领域的市场;通过开发高强高模型碳纤维来进入航天工业领域市场;通过开发高强型低成本碳纤维来进入兵器工业领域市场。预浸料方面,通过研发新型个性化树脂体系扩大在能源、交通等领域市场。碳纤维制品方面,通过完善成型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在汽车等工业领域市场。

光威名溪是什么时候上市的?

晓不得

光威股市上市有希望吗?

有没有希望看这个工资的发展前景,是否连续几年盈利,如果各方面都符合要求那是有希望的了

光威及紧重味黑端伯剑手魂和剑手鲤有什么区别?

性价比高。1、光威剑手魂和剑手鲤相比光威剑手魂鱼竿是2021春季新上市的鱼竿,属于高碳杆,制作工艺全面升级,各个细节处理仔细,涂装也前卫时髦,性价比高。2、剑手鲤是2020年的鱼竿,属于高碳杆,价格更高,是光威旗下综合竿,价格因素好,更加便宜。

6760上市了吗

给我推荐支股票玩玩

光威飞渡参数?

光威·飞渡(台钓竿)参数如下

是否免费配节: 否,

钓竿分类: 台钓竿

,长度分类: 7.2米 5.4米 3.6米 4.5米 6.3米,钓竿长度: 3.6m,

品牌: GW/光威,

材质: 碳素,

垂钓场所: 江河 湖泊 水库池塘 溪流,

产地: 中国,

上市时间: 2015年春季,

钓竿调性: 超硬,

调重量: 81g,

收缩后长度: 109cm

节数: 4,

区间: 201-500元

光威复材首次公开发行A股上市仪式在深交所举行

2017年9月1日9时25分,光威复材(股票代码300699)在深交所创业板敲钟上市。光威复材正式登陆A股资本市场,成功实现了碳纤维新材料产业与资本市场的融合。这是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的历史性时刻,也是光威集团战略进程的里程碑,对公司的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山东省威海市**常务副市长王亮,原总参陆航部副部长孙德龙,深圳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李鸣钟,中国化纤协会会长端小平,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理事长易晓俐,中信产业基金总裁田宇、华泰联合证券有限公司总裁江禹,光威集团、光威复材的国内、国际合作伙伴以及社会各界朋友,公司高管团队共300多人参加上市仪式,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仪式上,威海市常务副市长王亮、光威集团董事长陈亮、华泰联合证券总裁江禹、深交所副总经理李鸣钟分别致辞。

陈亮董事长从不忘初心---铭记创业艰辛,继承优良传统,坚持为国防事业做贡献,以实业为重不变;感恩之心---感恩光威同仁,感恩帮助过公司的社会各界亲朋好友;感恩有你,光威人永远铭记。满怀信心---碳纤维是朝阳产业,光威复材在创新的路上硕果累累,坚实的基础、丰富的资源、一流的平台使我们对未来满怀信心。下定决心---新一代光威人将继往开来,借助资本市场力量,把公司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复合材料企业,为员工、股东、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大的奉献几个方面淋漓尽致地阐述了公司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谓铿锵有力、振奋人心。

王亮副市长对光威复材的上市表示祝贺,他表示光威复材作为国内新材料产业的领军企业,获得创业板上市机会,开启跨越发展的新篇章,既是企业的荣幸,也是威海的骄傲,希望光威复材努力继续保持优势,事业蒸蒸日上!

华泰联合证券总裁江禹对光威复材A股上市表示热烈祝贺,愿光威复材能够以此次发行上市为契机,依托资本市场的广阔平台,不断锐意进取,创造更大价值,以优异的业绩回报广大投资者、回报社会。

9时25分,开市宝钟敲响,阵阵钟声宣告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这是光威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光威复材成为A股首家碳纤维上市企业!

光威固态硬盘是哪家上市公司?

光威固态硬盘是深圳市嘉合劲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产品。

深圳市嘉合劲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

深圳市嘉合劲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深圳,是高新技术企业,半导体厂商,提供消费级、企业级、工控级的存储芯片、方案以及产品。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存储产品,为大数据构建存储基础,助力新基建。

光威复材上市第一天,市值暴涨18个亿

昨天发布了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的消息,今天朋友圈就被刷屏了。于是也关注了一下光威复材(股票代码:300699)今天的表现,果然不孚众望,首日上涨43.9%,死死的被封在涨停板上。

虽然历来新股上市都会受到追捧,但是作为血统纯正的碳纤维概念股票,这样的表现还是让碳纤维行业为之一振。

碳纤维,作为21世纪的新材料之王,是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材料。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光威为了研究碳纤维材料,奋斗了10多年,目前已发展成为生产品种齐全、生产技术先进、产业链完整的碳纤维行业龙头企业之一。

上市发行价11.26元,总市值41.4亿元。收盘报收16.21元,总市值59.65亿元。一天时间,市值增加18个亿。而且这样的涨停还将继续,顶点在哪里,我们拭目以待。

在此表示祝贺!

相关链接:

中国最赚钱的碳纤维企业——光威复材明天正式上市

威海光威上市获证监会审核通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高金融网 » 光威上市了吗(光威复材(300699)—碳纤维唯一上市公司,巨大需求带动业绩快速增长_股市实战(gssz)股吧_东方财富网股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