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答】如何查询名下所有基金账户?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
TIPS
你问我答
Q:我这十几年来每个月都会把我的工资存进去基金里面,现在已经有差不多15万了,如果我哪一天突发意外,怎样让家里人继承基金里面的钱呢?
【耶耶】:
Hi~大家好!
我是本栏目主持【耶耶】(•̀ω•́)y
我们的粉丝中也有不少养“基”达人,能想到这一点着实思想超前。
查询名下的所有基金证券等的整一个程序会比较繁琐,这里为大家整理一下思路:查询账户——继承权公证——基金继承——处理基金份额
首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家里人知道自己的基金账户,那么如何查询所有的基金账户呢?我们有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
线下:前往相关金融机构查询(需要携带的资料:本人的有效身份证,已故亲人的死亡证明,可以证明存在亲属关系的证明)
然后,我们进入第二步继承权公证:
1.无遗嘱,无遗赠,无遗赠扶养协议等情况——按照法定继承继承(法定继承人记得对基金继承份额协商一致哦~)
2.有遗嘱——按照遗嘱继承,确认继承人和被继承人(继承人按照遗嘱对于基金继承份额进行分配安排)
需要准备的材料(建议事先咨询当地公证处工作人员,按照当地要求准备材料):
1.被继承人的身份证明文件以及死亡证明;
2.继承人的身份证明文件以及亲属关系证明、遗嘱、已故亲人遗留下来的财产证明
再然后呢?我们的继承人们携带这些相关材料前往银行、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相关机构办理基金继承。
最后,继承人可以在以下两种方式中选择对基金份额进行处理:
提交基金份额非交易过户+基金份额赎回申请——赎回款会到继承人名下的银行卡
申请基金份额过户——基金份额会转移至继承权公证上载明的继承人基金账号
(相信这两种方式对于养“基”达人都并不陌生)
本次的【你问我答】到此结束啦~我们下次再见啦!!
TIPS
|/
★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法律知识~
如何查询自己买过哪些基金,在哪些基金公司买过基金?忘了买过哪些基金怎么查?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从旧衣服口袋里翻出多年前放在里面的100块钱,这个惊喜可是名列“人生十大惊喜”之一。如今,有一个投资APP或许也能带给基民这样的惊喜,TA就是“基金E账户”!据证监会网站10日消息,近日,证监会同意中国结算启动公募基金账户份额信息统一查询平台暨“基金E账户”公开试运行。
基金E账户,基民的基金账户管家
按照证监会的官方解释,“基金E账户”能为个人投资者提供公募基金账户及份额信息的“一站式”查询服务。换句话说,投资者登录一个APP,就可以查询到自己名下所有场外公募基金的账户以及份额持有信息,实现账户归集和资产的统一管理,甚至还能帮助大家找回那些很多年前购买但被遗忘的基金。
小伙伴们可以将“基金E账户”理解成基民的“基金账户管家”,通过一个APP就能查询持有基金的所有信息,一键解决账户遗忘、查询繁琐等基金投资痛点,大幅提升投资体验和获得感。
总的来说,“基金E账户”的出现对广大中小投资者来说还是十分有利的。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市场共有超1万只基金产品,分属于156家公募基金管理人,同时市场上还有一百多家公募基金份额登记机构,超四百家公募基金销售机构,遗忘已购买的基金、查询繁琐对广大投资者来说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有了“基金E账户”,对投资者的资产管理和长期投资等都是很有帮助的,有需要的投资者不妨自行下载体验。
如何下载基金E账户APP?
投资者可通过各应用商店,或中国结算官网(http://www.chinaclear.cn)搜索下载基金E账户APP。
基金E账户APP提供什么服务?
用户注册后,完成绑定即可进入基金查询,可以显示该账户下的总资产金额,并且详细列出了持仓基金明细。点击进入某只持仓基金页面,可以查询持仓的该只基金持有份额、资产情况,并且显示该只基金的基金管理人。
开户填写资料过程中,推荐人:张建伟,推荐人代码:1260624417
不要填错,否则无法为您调整佣金。
基金E账户“挖宝”:方便快捷的一站式基金购买情况查询服务_南方plus_南方+
“像洗衣服突然发现口袋有钱一样。”刚刚过去的周末,一位在基金E账户中找到了自己遗忘许久的基金份额的投资者,在社交媒体上惊喜表示。
2023年2月10日,公募基金账户统一查询平台“基金E账户”宣布公开试运行,在广大投资者面前开启了初次亮相。在监管、开发部门与基金机构的积极对接之下,该平台当前可充分实现基金账户归集和资产的统一管理,并配备智能客服等便携功能,为用户带去丝滑便利的使用感受。
基民们对这一平台的初体验如何?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采访发现,在直观查看基金总资产、对基金信息追本溯源防止遗忘,甚至在“透视”投顾产品的基金类持仓等诸多方面,基金E账户都能够大显身手。
在收获诸多点赞之余,一些投资者也为平台提出了优化建议。
据了解,基金E账户是由证监会指导、中国结算负责开发建设的公募基金账户统一查询平台。该APP以各公募基金份额登记机构报送至中央数据交换平台的备份数据为基础,可向个人投资者提供全市场公募基金账户及份额等信息的查询服务。
试运行开启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第一时间对基金E账户进行了体验。整体来看,基金E账户的注册与使用简约清晰。
因平台当前仍处于试用期,用户仍需联系基金公司获取邀请码后方能注册。对于已获得邀请码的用户,只需填报个人信息,并通过名下任意银行卡号完成实名认证,系统即会自动弹出其名下基金账户列表,并引导完成一键绑定。
进入公募基金查询主页,率先跃入眼帘的便是投资者名下所持场外公募基金的总资产金额。用户可以在总览界面便捷查看各基金T-3日的持有份额、参考净值和资产情况,也可在点开基金详情后,进一步对该产品的管理人、销售机构和分红方式进行追溯。
同时,app支持用户按照账户、管理人、销售机构对所持基金信息进行筛选,也可对用户输入的具体产品名称进行精准查询。
在查询主页→“我的账户”中,投资者亦可便捷查询名下全部已绑定基金账户及其份额登记机构,并点进账户查看具体所包含的资产详情。对于已经注销的基金账户,基金E账户也会将其以特殊颜色标示在系统中。
针对投资者的使用困惑,基金E账户当前配备了智能客服,并于聊天窗口对常见问题设置了快捷指引。记者体验发现,在用户描述问题时,聊天窗将会根据关键词弹出智能匹配。此外在资产详情页中,用户也可以通过在线人工客服或拨打客服电话的方式联系基金管理人。
为最大程度保证投资者的体验,多家基金管理人均强调,要配合监管及中国结算做好基金E账户的相关业务对接及后续服务工作。
“一方面,数据接口对接已完成并进行了多轮测试,确保投资者查询数据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广发基金也做好了客户服务准备工作,APP正式上线外测后,投资者使用该平台过程中遇到各类问题都可以致电基金公司咨询,相关客服工作人员将及时做好投资者邀请码发放和查询引导工作,共同提高投资者基金投资管理体验。”广发基金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博时基金也在近日指出,公司在前期积极配合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进行了开发建设,并于后期参加了账户的测试。同时,博时基金在基金E账户APP中配备了在线客服,能为投资者提供7*24小时的线上咨询服务,能及时为投资者答疑释惑。
基金E账户公开试运行后,一股基金“挖宝”潮正在社交媒体上悄然兴起。不少投资者高调晒出了自己名下动辄数十上百的基金数量,也有人惊喜地发现,自己在几乎已经遗忘的基金账户中还存有一笔“意外之财”。
记者注意到,可以直观地看到投资于基金的总资产、方便搜寻基金的“来龙去脉”,成为当前基金E账户使用者最广泛的感受。仅持有少数账户的基民表示“用了不亏”,而对个人资产规模大、持仓平台分散的投资者来说,基金E账户提供的功能更是尤其体贴。
“(基金E账户)不但统一了所有的基金,还可以显示总金额,这就让我更清楚地知道自己一共把多少金额投在了基金上,也就能有更多的理财规划。”一位名下拥有50余个基金账户的基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查询功能上对基金用户来说还挺友好的。”
一位购买过投顾产品的投资者还特别向记者指出,由于基金E平台会单独将投顾组合中投向基金的份额列入其中,投资者因此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所购投顾的一揽子产品中具体持仓了哪些基金,“相当于让你心中更有数”。
博时基金指出,基金E账户能为基金投资者提供一站式基金购买情况查询服务,有利于投资者方便快捷地全面了解基金投资的资产情况,有效解决了分散查询、容易遗忘的痛点,极大地提升了服务体验。
还有网友认为,从基金E账户中受益的或许不将只有投资者:“以前有些人为了查看净值和管钱方便,会只在一个平台买基金。现在有基金E账户了,可以一个账户查询所有份额,应该会利好各家基金账户的直销。”
放眼未来,一些基民也已开始向基金E账户寄予更殷切的期望。记者浏览社交媒体发现,当前已有多位投资者表示,希望APP能够在现有用途基础上增加数据导出功能,又或是可按特定方式对名下基金、账户进行排序,以在查询结果的呈现上更多的灵活性。对于不同交易账户所购入的同一基金,一些用户认为如能在系统中选择合并显示,或可以更好地避免视觉上过于繁复的情况。
更有些投资者期待着基金E账户可以不止于查询,而是可以“进化”为一个基金管理分析综合平台,如搭载所持基金的历史业绩数据,又或是为个人账户实现投资风格、盈利能力方面的“诊断”等。“那样绝对可以‘吊打’市面上一众基金帐本。”一位投资者告诉记者。
中国结算表示,此次公开试运行阶段,将根据投资者反馈的意见或建议,及时总结经验,持续优化完善基金E账户相关功能,进一步提升投资者使用体验。
(编辑:姜诗蔷)
在证券账号定投的基金怎么查询?
在证券账号定投的基金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查询:1.在该证券公司的网站或App上查询。一般地,证券公司会提供一个客户端,客户可以在里面查看自己的持仓、成交记录和基金申购情况等。2.在基金公司网站上查询。一些基金公司也提供了基金账户查询功能。客户可以通过输入个人账号信息,查询自己在该基金公司持有的基金份额、交易记录等。3.在基金销售网站查询。客户可以登录第三方基金销售网站,如天天基金网、基金之家等,通过查看自己的账户信息,查询持仓、买卖记录等情况。4.在银行网站上查询。如果客户通过银行进行基金定投,也可以在银行的网站上查询持仓情况、交易记录等信息。无论通过什么方式查询,在进行查询之前,客户需要明确自己的个人账户信息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的网站登录方式,以便快速方便地进行查询。
查询基金帐号有哪些方法?
一是打基金公司客服电话咨询;
二是等基金公司邮寄对帐单;
三是登陆基金公司网站,在基金查询中输入开户时证件号码,初始查询密码为证件号最后六位数字,进入个人帐户后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基金帐号
怎么查询我的基金账户?
可以带上你的身份证和基金账户卡到当地购买基金的机构柜台查询即可。如果在银行购买的,可以在网上银行自己的基金账户中查询。在证劵公司购买的也是可以在证劵公司网站自己的账户中查询。在基金公司网站购买可以登陆该基金公司网站查询即可。
如何来自查询自己的基金帐号?
准备工具:涨乐财富通1、首先,我们缓蚂打开手机应用商店,搜索并下载涨乐财富通到手机上。2、下载并打开涨乐财富通后,点击主页右下角的【我的】,如图所示。3、打开我的页面后,即可看到我的交易账户了,点击它。4、登录我的交易账户后,在我的账户页面即可看到有【基金】,点击进入基金。5、进入我的基金后,在该页面即可看到全部购买侍信的基扰谈埋金了,点击【收益明细】,可以查看基金收益明细。6、进入收益明细页面后,即可查看当前持仓基金的收益明细了。
怎样查询基金个人帐户情况?
有两种途径:
一是通过银行购买的基金,可以办理该银行的网银,然后根据网银的具体操作在网上查询,比如办理工行的网银后,直接输入卡号,密码等相关信息即可登录工行网银,查询"我的基金"栏,你所购买的基金相关信息即可查到。
二是到所购买基金的网上查询,找到该基金网网址,一般要求注册登录后即可查到。
发了一笔意外之财 - 知乎
相信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床底下发现几个钢镚,刚好够买瓶可乐喝掉;旧衣服口袋里翻出几百块,这个月的早餐不用花钱了。
最近,有个“神秘”APP的出现,给每位基民提供了一次“翻口袋”的机会,甚至有人因此找到了遗忘已久的20多万块基金。
If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9日,公募基金整体数量已经达到17822个(A、C份额)分开计算,基金公司195个,还有银行、互联网等各类基金销售机构数百家。
但是,这毕竟都是真金白银,除非已经实现“财富自由”,否则买来的基金总要看看值多少钱的。
在过去,这需要一家一家的打电话查询,现在不用了。
为什么这么方便呢?因为这个基金E账户是中登公司(全称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所开发的,而这家公司汇总了所有基金公司的场外账户。
所以,你可以在这APP中查询到:
特别提醒下,场内基金如ETF,LOF或者私募基金是查不到的,但已经足够方便。
我在查询后,发现自己已经有了68个账户,听说专业基金投资者没有100个账户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惭愧了。
当然,我也并没有发现自己有“被遗忘”的20多万,基金总价值只比预估的多了十几块,一顿盒饭钱,蚂蚁再小也是肉。
1.在自己手机APP的应用商店中搜索“基金E账户”APP,并下载。
2.获得邀请码。目前APP仍然是邀请注册阶段,需要向基金公司索要邀请码才可以注册。你可以直接搜索基金公司的客服电话询问,也可以关注基金公司的公众号,找到人工客服来询问,一般大公司都有。
3.进入APP,点击右下角的“我的”,再点击“登陆/注册”,进入后点右下角“立即注册”即可进入注册页面。
5.注册完成后登录,再点击首页的公募基金查询,用自己的身份证号、银行卡、预留手机号进行实名认证。
6.认证后会自动查询你名下的所有账户,然后就可以看到所有持仓了。
最后,针对基金E账户的使用问题,这里再给大家做几个重点提醒:
1.基金E账户只能查到场外的公募基金份额,包括200人以上的证券大集合资管计划。但是看不到场内基金,所以自己买的ETF没有显示是正常的。
2.公募账户里的持仓只显示是T-3日的,也就是3个交易日之前,周六日或者节假日不算,发现账户少了钱不要惊讶,先看看是不是最近买的。
3.基金E账户看不到盈亏。目前基金E账户的功能仅限于查询净值和份额,我们不能在这里面看到自己是多少钱买入的,只能看到现在值多少钱。
4.基金E账户不能交易。如果想要申赎买卖基金,还是要找到基金所在的销售机构或者基金公司。
5.投顾或FOF里的基金份额会被拆散,让持仓基金变多。比如,你买的一只投顾里有十几只基金,那么在持仓会被分拆成十几个显示。
本文系好买研习社原创,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于“好买研习社”。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免责条款:本文内容为基于公开资料研究完成,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审慎决策、独立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