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狂跌1.28万亿,老铁到底还值多少钱?
从思考,到创造
· 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近5.4万亿美元
· 陌陌宣布更名为“Hello”集团
· 梦龙冰淇淋被质疑中外用料不同
· 小红书推“号店一体”,支持“0门槛开店”
· 茶颜悦色投资茶饮品牌果呀呀,为其首笔投资
· 便利蜂“不眠海”饮品站拟年内拓展至1500家门店
· 双塔食品与新素食达成战略合作,积极拓展下游布*
· RIO母公司百润股份,上半年预调鸡尾酒业务同比增超五成
· iOS15“查找”新功能:支持实时位置,即使iPhone关机也能跟踪
来源|虎嗅机动资讯组
作者|黄青春
谁也不会想到,2021年上半年港股上市互联网公司股价跌幅“最惨烈”的竟然是快手——阿里巴巴较年内最高点股价跌幅最大为34.2%,腾讯较年内最高点股价跌幅最大为40%,美团较年内最高点股价跌幅最大为57.6%,而快手较年内最高点股价跌幅最大为74%,成为恒生行业228家上市公司中年内跌幅最大的公司。
在港股集体溃败的掩护下,快手股价持续低迷——从7月26日首次跌破发行价以来,快手股价持续震荡下行,7月30日收盘价110.1港元/股已经较最高点417.8港元/股跌去约73.7%,总市值从最高点1.738万亿港元一路跌至4580亿港元,蒸发近1.28万亿港元。
视频号精彩内容又更新啦!不要错过!一起来看看
时间拉回2021年2月5日,快手头顶“短视频第一股”,一路小跑与笑脸相迎的资本会师港交所,暗盘股价一度冲顶421港元的高位,助其跻身***上市互联网公司前五,市值仅次于腾讯、阿里、美团、拼多多。
当时,快手IPO定价115港元/股(总市值约4400亿港元)大概是其对自身价值的认知;结果,狂热的二级市场中仅IPO零售部分就蛰伏了超143万的申购者,这股“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机构投资者的估值体系。
现在回过头看,快手对上市时间点的把控,可谓异常“精准”。
一方面,2018~2020年恰逢快手用户增长起飞阶段,加之2021Q1快手春节营销如火如荼,不惜向春晚豪掷21亿元力推主APP和极速版,营销费用和占营收比例皆创历史新高——财报显示,快手销售及营销开支由2020年同期81亿人民币增加至2021Q1季度116.6亿人民币。
这笔钱帮助快手在春节期间将DAU峰值拉升至近5亿的新高,无限拉近其与抖音在DAU上的差距(抖音主站与极速版整体DAU超6亿),一时间资本市场对快手未来的用户增长、业务增长浮想联翩。
另一方面,2021年上半年仅***就推出了数万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加之全球各国的货币放水,资本市场热钱一下子多了起来,大家的投资热情高涨,全球二级市场均处于蹭蹭上扬的状态。
尤其短视频赛道被很多投资人看做未来娱乐的基础设施,在其基础上衍生出的电商、本地生活、视频内容都是大趋势,快手作为“短视频第一股”自然备受追捧。
正是在这样的行情中,快手融了超60亿美元的钱,资本泡沫被进一步“吹大”。彼时,就有业内人士说:“快手股价火箭式上涨导致的估值扩张过于凶猛,这对于二级交易而言是明显的利空。”
对此,笔者亦认为,快手IPO或存在“问题”,“原因在于快手发行的真正流通股很少,按***主板公司公众持股最低15%的比例来说,公众本应再多持有6亿多流通股,这导致高达千倍的超额认购推高了股价。”
那么,泡沫是什么时候开始被戳破的呢?
5月24日,快手发布2021Q1季报,市场从快手的增长数据中嗅到了一丝“反常”:
营收端,快手2021Q1营收170.2亿元,环比2020Q4的180亿元下降5.97%。
用户增长端,2021Q1快手DAU2.95亿,而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快手DAU已经2.82亿;另外,2021Q1快手MAU5.2亿,而2020Q4快手MAU已4.76亿,环比增长仅9%,甚至2020Q4平均MAU比2020全年平均MAU(2020年平均MAU为4.81亿)还少500万。
以此推断,很可能3亿DAU已接近快手的天花板。
也就是说,顶着“短视频第一股”的头衔,快手净亏***进一步拉大(2021Q1非国际通用会计准则下,快手经调整后净亏***为49.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3.2%)却未能遏制住用户增速放缓的势头,甚至出现了环比下跌,属实对不起市场的超高期待。
要知道,快手现在依然处于亏***阶段,按照财报数据计算,其人均获客成本在2019、2020Q1、2021Q1分别达到168元、172元、485.8元,获客成本越来越高,用户增长却越来越缓慢、用户留存也越来越低——等于说,快手长期处于增收不增利、甚至亏***扩大的状态,烧钱换增长、战略亏***换成长空间的剧本已经不适合快手了。
另外,快手的直播、线上营销服务以及其他业务收入均呈现出疲软——比如2021Q1快手广告收入85.6亿元,同比增长161%,但相比上季度170%的增速开始放缓,不及市场预期的180%。
而且,2020年快手旗下APP及小程序平均DAU能飙到3.08亿、MAU能到7.77亿,这样一家手握巨大流量的“媒体”,花255亿元广告及宣传费用只换来587.8亿营收,可见其数亿DAU含金量“太差”。
至此,资本市场终于放弃幻想,快手与抖音分庭抗礼的憧憬也化为泡影。反应在股价上,就形成了一个“跳空缺口”:快手股价于5月25日以205.6港元收盘,大跌11.46%,创下了3个月以来最大的单日跌幅。
此后两个月,快手的股价更是每况愈下——即便快手CEO宿华在股价近乎腰斩的6月下旬,试图拿“快手全球MAU达10亿”提振市场,这一数据比5月份Q1财报中MAU接近翻番。
但很快,快手“10亿MAU”的可信度便遭到了质疑——业内人士认为其统计口径很可能没有去重,即重复计算了旗下主APP、极速版及小程序的MAU。所以,快手股价仅反弹挣扎了几天就又扭头急转直下。
至此,越早上车的投资者被套牢的价格越高,投资者也幡然悔悟:当初抢快手的速度越快此刻越想剁手。
如果仅仅是一份季度财报,断不至于让快手的股价至今跌跌不休。
“谷岛财经”曾将快手崛起的历史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2016年以前的生态建设期:虽然商业化模式未形成,但下沉土壤长出的江湖、性情文化,促成了粉丝粘性高的私域流量模式,给日后变形埋下了伏笔;第二部分是2016年至2018年,快手凭借直播风口正式商业化;第三部分是2018年至今,快手谋求转型,一方面加紧公域流量建设,一方面以电商直播作为转型的突破点。”
如今,快手的商业化路径正走在这个“剧本”的尾声,投资人也开始从收入角度衡量快手的价值。
首先,直播业务在2021Q1季度收入出现了下滑,财报显示,快手Q1直播收入为72.5亿元,低于总营收的50%(占比42.6%,而2017~2019年直播业务收入占比均超过80%),同比下滑19.5%,而近两年快手直播业务无论同比还是环比都在下降。
所以,只能理解为快手谋求转型的业务“变阵”——2020年之前,快手以直播收入为主,广告收入、电商收入为辅;2020Q4之后,广告成为快手最大的收入来源,直播第二,电商等其他收入位列第三。
也可将其解读为快手改变收入结构的尝试,以减少对虚拟礼品打赏等直播收入的过度依赖。背景则在于近两年快手自身业务的调整以及大环境的变化,即秀场转带货(直播到直播电商)、平台“削藩”去家族化及政策监管。
毕竟,坊间统计六大家族把持着快手6.98亿流量,且都有自己的供应链。据悉,仅辛巴家族在2019年就为快手贡献了电商大盘四分之一业绩。但头部主播加速膨胀同时也会反噬平台,具体表现便是辛巴叫板平台、复播封路、炒作退网等一系列事端。
可见,去“家族化”不仅能保护平台对外形象不受***,也能在一定意义上保护平台内部的竞争秩序;而且,私域流量主播对粉丝控制更强,官方干预能防止其控制力不会一再被主播稀释。
对此,“接招”在最新文章中分析认为:
公域流量分配机制的好处是,爆款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地黏住用户,不断拉升月活和日活,从而吸引更多的广告主。而私域流量的弊端是,把有限的流量分配给了无限的博主,最后不仅内容难以形成爆款,还留不住用户,更别提广告主了。
问题在于,快手直播到直播电商的“变阵”能否弥补直播减少的收入甚至更高?
而快手上市招股书显示,2020年快手交易总额3812亿元,营收587.8亿元,货币化率(收入/GMV,代表电商变现能力)0.15%,这严重低于行业5%的直播电商平台服务费率,也就是说快手电商业务发展至今依旧处于赔本赚吆喝的阶段。
即便从2021年上半年快手在电商业务上的布*看,其并不急于追求货币化率、佣金、技术服务费等短期利益,而试图通过扶持更多主播、品牌以提升GMV,进而扩大广告收入。比如,快手2021Q1广告业务上位成为第一大支柱业务,占比超过50%,其中有一大部分就是依赖电商广告形变现得以实现,承载的产品主要是站内磁力和粉条等广告平台。
然而,无论是抖音宣扬的“兴趣电商”还是快手定义的“人设电商”,和传统电商大盘相比,依旧只是低频次或低密度行为,更强需求还是需要类似传统电商的“货架”承载——即电商平台也需要扩充更多内容SKU,以增长用户黏性,提高使用时长及留存率。至于内容SKU与货架电商的商品SKU相比,其在商品展示丰富度及多样性上无疑是进化形态。
不过,在短视频行业进入存量争夺阶段,内容SKU的用户体验及内容供给也变得更为重要。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直播与网红研究中心主任李新祥就认为:
电商平台大力扶持直播电商,将直播电商作为战略推进,尤其一些平台将力气花在达人及明星直播上,他们优势是眼球效应,但是不可持续,连续性存在很大问题。而且明星、达人会摊薄利润,直播还是要回归到效率与收益上来。
从这两年多直播电商发展路径看,其商业逻辑等于将促销常态化,这从根本上并不符合生意的逻辑,直播电商如果不改变其利润分配逻辑就是把所有省去的代理商利润做了一次转移,况且直播还强依赖于信任背书,本质上在削弱品牌原有影响力,所以大品牌这部分流量获取黏性存疑。
从这个角度出发,李新祥认为,“平台地位强势应该承担更多责任,做好生态维护和管理,定制规则,而非迷恋规模对资本低头,这势必会挤压商品以及平台上主播的利润。”
而且按照快手的平台调性,如果执意转型电商,只能再走一遍拼多多来时的路。笔者曾指出:“快手电商眼下的状态有点类似几年前的拼多多,不关心账面盈利,更在乎用户购买习惯。拼多多曾凭‘社交/小游戏裂变+低价白牌’崛起,快手又何尝不是,只是后者的载体变成了视频。”
但同样是自下而上,拼多多可以联合品牌以百亿补贴向上兼容,而快手电商货品却始终徘徊在“价格战”——主要源于快手主播带货选品时低成本农产品或白牌货、库存尾货、单价百元以内商品居多,国产服装、化妆品、日常用品为主。而这些商品缺乏一套透明的价格体系,用户只能依靠对产品的判断和对主播的信任达成交易,一旦出问题极易反噬主播的信誉以及平台的口碑。
况且,快手虽然曾在2020年8月单月订单量便超过5亿单,成为仅次于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的电商第四名,但快手电商今年第一季度GMV1186亿元,抖音电商第一季度GMV在1000亿元上下,而抖音电商今年的目标是1万亿元,快手目标只有8000亿元。
为此,快手上市联席保荐券商摩根士丹利(下称大摩)认为,“快手追赶抖音的故事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上演。”其在研报中指出,预计快手2021Q2环比增速较抖音低14个百分点,是自2018年第四季度以来最大差距。考虑到***短视频娱乐的用户基础已经饱和,将快手目标价由300港元/股下调至130港元/股,评级由“超配”下调为“低配”。
快手、抖音DAU差距正在拉大
此外,大摩还将快手盈利预期从2022年推迟至2025年,并认为其将面临毛利率下降、用户获取成本上升等严峻挑战。
也就是说,快手直播打赏、线上营销、直播电商三大核心业务板块均呈现出疲软状态——原本的支柱业务直播打赏已经处于下滑阶段;其次,私域流量让快手在广告变现方面显得迟钝且吃力,以2020年为例,快手线上营收为219亿元,而字节跳动的广告营收在1500亿元上下,一对比立马露怯;最后,快手直播电商增速及净利润也在逐渐与抖音拉开差距。
综上,资本市场对快手整体估值逻辑发生了根本变化——快手2021Q1增长不及预期,再叠加市场对其公域流量转型及直播电商业务推进的担忧在加深,其估值正在被资本市场重塑。
不过,老虎证券投研团队则表示,“近期互联网监管收紧,且在政策尚未明朗之前,大部分互联网企业业绩普遍经历下调,更重要的是业绩较难像过去一样进行有效预测。”
往期
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用,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
— 本文在以下平台发布 —
100元港币可以兑换**民币多少?
货币兑换1港币=0.7894人民币1人民币=1.2668港币100港币=78.94人民币以上为***银行汇率信息,仅供参考。交易时请以银行柜台成交价为准
暴跌1.28万亿港元,“跌跌不休”的快手还值多少钱?
从思考,到创造
在港股集体溃败的掩护下,快手股价持续低迷。从7月26日首次跌破发行价以来,快手股价持续震荡下行,截至7月30日,收盘价110.1港元/股已经较最高点417.8港元/股跌去约73.7%,总市值从最高点1.738万亿港元一路跌至4580亿港元,蒸发近1.28万亿港元。
来源:虎嗅APP(ID:huxiu_com)
作者:黄青春
谁也不会想到,2021上半年港股上市互联网公司股价跌幅“最惨烈”的竟然是快手。阿里巴巴较年内最高点股价跌幅最大为34.2%,腾讯较年内最高点股价跌幅最大为40%,美团较年内最高点股价跌幅最大为57.6%,而快手较年内最高点股价跌幅最大为74%,成为恒生行业228家上市公司中年内跌幅最大的公司。
上周,在港股集体溃败的掩护下,快手股价持续低迷。从周一(7月26日)首次跌破发行价以来,快手股价持续震荡下行,周五(7月30日)收盘价110.1港元/股已经较最高点417.8港元/股跌去约73.7%,总市值从最高点1.738万亿港元一路跌至4580亿港元,蒸发近1.28万亿港元。
01
快手凭什么跻身“老五”?
时间拉回2021年2月5日,快手头顶“短视频第一股”,一路小跑与笑脸相迎的资本会师港交所,暗盘股价一度冲顶421港元的高位,助其跻身***上市互联网公司前五,市值仅次于腾讯、阿里、美团、拼多多。
当时,快手IPO定价115港元/股(总市值约4400亿港元)大概是其对自身价值的认知;结果,狂热的二级市场市场中仅IPO零售部分就蛰伏了超143万的申购者,这股“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机构投资者的估值体系。
现在回过头看,快手对上市时间点的把控,可谓异常“精准”。
一方面,2018-2020年恰逢快手用户增长起飞阶段,加之2021年第一季度快手春节营销如火如荼,不惜向春晚豪掷21亿力推主APP和极速版,营销费用和占营收比例皆创历史新高——财报显示,快手销售及营销开支由2020年同期81亿元人民币增加43.9%至2021年第一季度116.6亿元人民币。
这笔钱帮助快手在春节期间将DAU峰值拉升至近5亿的新高,无限拉近其与抖音在DAU上的差距(抖音主站与极速版整体DAU超6亿),一时间资本市场对快手未来的用户增长、业务增长浮想联翩。
另一方面,2021上半年仅***就推出了数万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加之全球各国的货币放水,资本市场热钱一下子多了起来,大家的投资热情高涨,全球二级市场均处于蹭蹭上扬的状态。
尤其短视频赛道被很多投资人看做未来娱乐的基础设施,在其基础上衍生出的电商、本地生活、视频内容都是大趋势,快手作为“短视频第一股”自然备受追捧。
正是在这样的行情中,快手融了超60亿美元的钱,资本泡沫被进一步“吹大”。彼时,就有业内人士说:“快手股价火箭式上涨导致的估值扩张过于凶猛,这对于二级交易而言是明显的利空。”
对此,虎嗅妙投团队亦认为,快手IPO或存在“问题”,“原因在于快手发行的真正流通股很少,按***主板公司公众持股最低15%的比例来说,公众本应再多持有6亿多流通股,这导致高达千倍的超额认购推高了股价。”
那么,泡沫是什么时候开始被戳破的呢?
5月24日,快手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季报,市场从快手的增长数据中嗅到了一丝“反常”。
营收端,快手2021年第一季度营收170.2亿元,环比2020年第四季度的180亿元下降5.97%。
用户增长端,2021年第一季度快手DAU2.95亿,而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快手DAU已经2.82亿;另外,2021年第一季度快手MAU5.2亿,而2020年第四季度快手MAU已4.76亿,环比增长仅9%,甚至2020年第四季度平均MAU比2020全年平均MAU(2020年平均MAU为4.81亿)还少500万。
以此推断,很可能3亿DAU已接近快手的天花板。
图源:国盛证券研究所
也就是说,顶着“短视频第一股”的头衔,快手净亏***进一步拉大(2021年第一季度非国际通用会计准则下,快手经调整后净亏***为49.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3.2%)却未能遏制住用户增速放缓的势头,甚至出现了环比下跌,属实对不起市场的超高期待。
要知道,快手现在依然处于亏***阶段,按照财报数据计算,其人均获客成本在2019、2020年第一季度、2021年第一季度分别达到168元、172元、485.8元,获客成本越来越高,用户增长却越来越缓慢、用户留存也越来越低——等于说,快手长期处于增收不增利、甚至亏***扩大的状态,烧钱换增长、战略亏***换成长空间的剧本已经不适合快手了。
另外,快手的直播、线上营销服务以及其他业务收入均呈现出疲软——比如2021年第一季度快手广告收入85.6亿元,同比增长161%,但相比上季度170%的增速开始放缓,不及市场预期的180%。
而且,2020年快手旗下APP及小程序平均DAU能飙到3.08亿、MAU能到7.77亿,这样一家手握巨大流量的“媒体”,花255亿元广告及宣传费用只换来587.8亿营收,可见其数亿DAU含金量“太差”。
至此,资本市场终于放弃幻想,快手与抖音分庭抗礼的憧憬也化为泡影。反应在股价上,就形成了一个“跳空缺口”:快手股价于5月25日以205.6港元收盘,大跌11.46%,创下了3个月以来最大的单日跌幅。
此后两个月,快手的股价更是每况愈下——即便快手CEO宿华在股价近乎腰斩的6月下旬,试图拿“快手全球MAU达10亿”提振市场,这一数据比5月份年第一季度财报中MAU接近翻番。
但很快,快手“10亿MAU”的可信度便遭到了质疑——业内人士认为其统计口径很可能没有去重,即重复计算了旗下主APP、极速版及小程序的MAU。所以,快手股价仅反弹挣扎了几天就又扭头急转直下。
至此,越早上车的投资者被套牢的价格越高,投资者也幡然悔悟:当初抢快手的速度越快此刻越想剁手。
02
快手为何依旧跌跌不休?
如果仅仅是一份季度财报,断不至于让快手的股价至今跌跌不休。
“谷岛财经”曾将快手崛起的历史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2016年以前的生态建设期:虽然商业化模式未形成,但下沉土壤长出的江湖、性情文化,促成了粉丝粘性高的私域流量模式,给日后变形埋下了伏笔;第二部分是2016年至2018年,快手凭借直播风口正式商业化;第三部分是2018年至今,快手谋求转型,一方面加紧公域流量建设,一方面以电商直播作为转型的突破点。”
如今,快手的商业化路径正走在这个“剧本”的尾声,投资人也开始从收入角度衡量快手的价值。
首先,直播业务在2021年第一季度季度收入出现了下滑,财报显示,快手年第一季度直播收入为72.5亿元,低于总营收的50%(占比42.6%,而2017~2019年直播业务收入占比均超过80%),同比下滑19.5%,而近两年快手直播业务无论同比还是环比都在下降。
图片来源:雪球@张玄机
所以,只能理解为快手谋求转型的业务“变阵”——2020年之前,快手以直播收入为主,广告收入、电商收入为辅;2020年第四季度之后,广告成为快手最大的收入来源,直播第二,电商等其他收入位列第三。
也可将其解读为快手改变收入结构的尝试,以减少对虚拟礼品打赏等直播收入的过度依赖。背景则在于近两年快手自身业务的调整以及大环境的变化,即秀场转带货(直播到直播电商)、平台“削藩”去家族化及政策监管。
毕竟,坊间统计六大家族把持着快手6.98亿流量,且都有自己的供应链。据悉,仅辛巴家族在2019年就为快手贡献了电商大盘四分之一业绩。但头部主播加速膨胀同时也会反噬平台,具体表现便是辛巴叫板平台、复播封路、炒作退网等一系列事端。
可见,去“家族化”不仅能保护平台对外形象不受***,也能在一定意义上保护平台内部的竞争秩序;而且,私域流量主播对粉丝控制更强,官方干预能防止其控制力不会一再被主播稀释。
对此,“接招”在最新文章中分析认为:
“公域流量分配机制的好处是,爆款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地粘住用户,不断拉升月活和日活,从而吸引更多的广告主。而私域流量的弊端是,把有限的流量分配给了无限的博主,最后不仅内容难以形成爆款,还留不住用户,更别提广告主了。”
问题在于,快手直播到直播电商的“变阵”能否弥补直播减少的收入甚至更高?
而快手上市招股书显示,2020年快手交易总额3812亿,营收587.8亿,货币化率(收入/GMV,代表电商变现能力)0.15%,这严重低于行业5%的直播电商平台服务费率,也就是说快手电商业务发展至今依旧处于赔本赚吆喝的阶段。
数据来自于方正证券和各公司财务数据
即便从2021上半年快手在电商业务上的布*看,其并不急于追求货币化率、佣金、技术服务费等短期利益,而试图通过扶持更多主播、品牌以提升GMV,进而扩大广告收入。比如,快手2021年第一季度广告业务上位成为第一大支柱业务,占比超过50%,其中有一大部分就是依赖电商广告形变现得以实现,承载的产品主要是站内磁力和粉条等广告平台。
然而,无论是抖音宣扬的“兴趣电商”还是快手定义的“人设电商”,和传统电商大盘相比,依旧只是低频次或低密度行为,更强需求还是需要类似传统电商的“货架”承载——即电商平台也需要扩充更多内容SKU,以增长用户黏性,提高使用时长及留存率。至于内容SKU与货架电商的商品SKU相比,其在商品展示丰富度及多样性上无疑是进化形态。
不过,在短视频行业进入存量争夺阶段,内容SKU的用户体验及内容供给也变得更为重要。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直播与网红研究中心主任李新祥就认为:
“电商平台大力扶持直播电商,将直播电商作为战略推进,尤其一些平台将力气花在达人及明星直播上,他们优势是眼球效应,但是不可持续,连续性存在很大问题。而且明星、达人会摊薄利润,直播还是要回归到效率与收益上来。”
从这两年多直播电商发展路径看,其商业逻辑等于将促销常态化,这从根本上并不符合生意的逻辑,直播电商如果不改变其利润分配逻辑就是把所有省去的代理商利润做了一次转移,况且直播还强依赖于信任背书,本质上在削弱品牌原有影响力,所以大品牌这部分流量获取粘性存疑。
从这个角度出发,李新祥认为,“平台地位强势应该承担更多责任,做好生态维护和管理,定制规则,而非迷恋规模对资本低头,这势必会挤压商品以及平台上主播的利润。”
而且按照快手的平台调性,如果执意转型电商,只能再走一遍拼多多来时的路。
但同样是自下而上,拼多多可以联合品牌以百亿补贴向上兼容,而快手电商货品却始终徘徊在“价格战”——主要源于快手主播带货选品时低成本农产品或白牌货、库存尾货、单价百元以内商品居多,国产服装、化妆品、日常用品为主。而这些商品缺乏一套透明的价格体系,用户只能依靠对产品的判断和对主播的信任达成交易,一旦出问题极易反噬主播的信誉以及平台的口碑。
况且,快手虽然曾在2020年8月单月订单量便超过5亿单,成为仅次于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的电商第四名,但快手电商今年第一季度GMV1186亿元,抖音电商第一季度GMV在1000亿元上下,而抖音电商今年的目标是1万亿元,快手目标只有8000亿元。
为此,快手上市联席保荐券商摩根士丹利(下称大摩)认为,“快手追赶抖音的故事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上演。”其在研报中指出,预计快手2021年第二季度环比增速较抖音低14个百分点,是自2018年第四季度以来最大差距。考虑到***短视频娱乐的用户基础已经饱和,将快手目标价由300港元/股下调至130港元/股,评级由“超配”下调为“低配”。
图源:东北证券/快手、抖音DAU差距正在拉大
此外,大摩还将快手盈利预期从2022年推迟至2025年,并认为其将面临毛利率下降、用户获取成本上升等严峻挑战。
也就是说,快手直播打赏、线上营销、直播电商三大核心业务板块均呈现出疲软状态——原本的支柱业务直播打赏已经处于下滑阶段;其次,私域流量让快手在广告变现方面显得迟钝且吃力,以2020年为例,快手线上营收为219亿,而字节跳动的广告营收在1500亿元上下,一对比立马露怯;最后,快手直播电商增速及净利润也在逐渐与抖音拉开差距。
综上,资本市场对快手整体估值逻辑发生了根本变化——快手2021年第一季度增长不及预期,再叠加市场对其公域流量转型及直播电商业务推进的担忧在加深,其估值正在被资本市场重塑。
不过,老虎证券投研团队则表示,“近期互联网监管收紧,且在政策尚未明朗之前,大部分互联网企业业绩普遍经历下调,更重要的是业绩较难像过去一样进行有效预测。”
-END-
新财富杂志2021年7月号电子版
《量子产业恰少年》
(点击海报可直接购买,下单请备注邮箱)
一港币等于多少人民币?
2009.03.2102:52:09用人民币兑换港币,应该使用卖出价,即1元人民币=100/88.25=1.1331港币汇率经常在变,可参考http://www.boc.cn/sourcedb/whpj/
金额高达219亿元?蔚来紧急辟谣!9月25日晚间,网传因亏***不断扩大,蔚来正考虑筹集约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9亿元),且已与来自**的投资者进行接触,融资或将于明年上半年进行,目前仍在进行谈判-股票频道-和讯网
金额高达219亿元?蔚来紧急辟谣!9月25日晚间,网传因亏***不断扩大,蔚来正考虑筹集约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9亿元),且已与来自**的投资者进行接触,融资或将于明年上半年进行,目前仍在进...
金额高达219亿元?蔚来紧急辟谣!9月25日晚间,网传因亏***不断扩大,蔚来正考虑筹集约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9亿元),且已与来自**的投资者进行接触,融资或将于明年上半年进行,目前仍在进行谈判。受此消息影响,蔚来美股盘前一度大跌超7%。为此,蔚来25日(HK09866,股价66.15港元,市值1172.47亿港元)紧急发布澄清公告称,“公司已注意到有媒体的猜测,称蔚来正考虑向投资者筹集资金。鉴于今日公司***存托股票的异常市场活动,公司谨此澄清,除了于9月25日完成的可转换优先债券发行外,公司目前没有任何可报告的融资活动。”
我想找往年美元兑日元的汇率,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请问哪个网站有这些记录啊?
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和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后,*****下辖的外汇管理*,才在每周五左右定台不定期向***公民公布外汇牌价(含中间价、现汇/现钞、买入/卖出价)。主要以美元和港元形式,折算出其它几种主要外汇牌价(如当时有:美元、日元、西德马克、英镑、港元五种以中间价基准折算形式出现)。而且当时外汇管制很严格,换外汇必须在指定银行(***银行),出示护照及介绍信等相当多手续,才可用人民币现钞,换取定量外国现钞(个人不可换取外国现汇)。所以只能提供1979年-以后的美元兑人民币和美元兑日元的中间价汇率。(可查资料较少,可能非官方公布数据为1976年1美元兑1.2元人民币,1美元兑240日元,折算出100日元兑0.5元人民币--⊙﹏⊙b!!现100日元兑6.3元人民币)据我所查,告知你1979年以下数据:1979年美元兑日元年均价为1美元兑219.41日元;1979年美元兑人民币年均价为1美元兑1.5550元人民币。折算出100日元兑0.71元人民币。就拿这个做例子说明下.美元兑换日元:1979年美元兑日元年末中间价为1美元兑219.14日元,1980年美元兑日元年末中间价为1美元兑226.74日元,1981年美元兑日元年末中间价为1美元兑220.54日元,1982年美元兑日元年末中间价为1美元兑249.08日元,1983年美元兑日元年末中间价为1美元兑237.51据专建日元,1984年美元兑日元年末中间价为1美元兑237.52日元,1985年美元兑日元年末中间价为1美元兑238.54日元,1986年美元兑日元年末中间价为1美元兑168.52日元,1987年美元兑日元年末中间价为1美元兑144.64日元,1988年美元兑日元年末中间价为1美元兑128.15日元,1989年美元兑日元年末中间价为1美元兑137.96日元,1990年美元兑日元年末中间价为1美元兑144.79日元。美元兑换人民币:1979年美元兑人民币年末中间价为1美元兑1.5550人民币,1980年美元兑人民币年末中间价为1美元兑1.4984人民币,1981年美元兑人民币年末中间价为1美元兑1.7045人民币,1982年美元兑人民币年末中间价为1美元兑1.8925人民币,1983年美元兑人民币年末中间价为1美元兑1.9757人民币,1984年美元兑人民币年末中间价为1美元兑2.3200人民币,1985年美元兑人民币年末中间价为1美元兑2.9367人民币,1986年美元兑人民币年末中间价为1美元兑3.4528人民币,1987年美元兑人民币年末中间价为1美元兑3.7221人民币,1988年美元兑人民币年末中间价为1美元兑3.7221人民币,1989年美元兑人民币年末中间价为1美元兑4.7221人民币,1990年美元兑人民币年末中间价为1美元兑5.2221人民币.在1994年*****首次行汇改:一次性的由1994年初的5.7人民币兑1美元,大幅贬值为8.7人民币兑1美元。1994年-2005年人民币的汇率长期保持在8.2-8.7人民币兑1美元。2005年-2008年人民币的汇率由8.0人民币兑1美元--逐渐升值为--6.8人民币兑1美元。2008年-2010年人民币兑美元是固定汇率,基本在6.8人民币兑1美元。2010年5月到现在以来,人民币的汇率从6.8人民币兑1美元--升值到目前的-6.12人民币兑1美元。
计算题.出散图限京带差1.上海运往毛里求斯路易港的一批货物,300箱,每箱体积为20x30x40c
十分钟内有问必答立即下载计算题.1.上海运往毛里求斯路易港的一批货物,300箱,每箱体积为20x30x40c5计算题.1.上海运往毛里求斯路易港的一批货物,300箱,每箱体积为20x30x40cm,毛重为20kg,当时燃油附加费为10%,该批货物等级为10,计费标准为W/M,基本运费为每运费吨433港元,计算应付运费是多少。2.以CFR价格条件向加拿大温哥华出口一批罐头水果汁。重量为8吨,尺码为10m3,计算标准为M,基本费率为每吨219元,燃料附加费为20%。求该批货物总运费。3.某公司出口到澳大利亚悉尼港某商品100箱,每箱毛重30kg,体积0.035m3,运费计算标准为W/M10级。查10级货直运悉尼港基本运费为200元人民币,加超重附加费35.8%,再加燃油附加费28%,港口拥挤费25%。求总运费。4.现有工具100箱,每箱0.45m3,每箱毛重为580Kg,请参考表4-8、表4-9,试计算该批货物运往东非某主港口的运费(燃料附加费40%,港口拥挤费10%)。
16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下调219点 跌破6.95关口 - 财经新闻 - ***网•东海资讯
***网财经12月16日讯据***外汇交易中心公布最新数据显示,16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较前一个交易日下调219点,报6.9508元,创2008年5月21日以来新低。
前一交易日人民币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9289元。
***人民银行授权***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16年12月16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9508元,1欧元对人民币7.2372元,100日元对人民币5.8809元,1港元对人民币0.89577元,1英镑对人民币8.6325元,1澳大利亚元对人民币5.1167元,1新西兰元对人民币4.8924元,1新加坡元对人民币4.8162元,1瑞士法郎对人民币6.7525元,1加拿大元对人民币5.2154元,人民币1元对0.64191林吉特,人民币1元对8.8758俄罗斯卢布,人民币1元对2.0093南非兰特,人民币1元对170.20韩元,人民币1元对0.52813迪拉姆,人民币1元对0.53932里亚尔,人民币1元对43.1632匈牙利福林,人民币1元对0.61195波兰兹罗提,人民币1元对1.0264丹麦克朗,人民币1元对1.3535瑞典克朗,人民币1元对1.2462挪威克朗,人民币1元对0.50476土耳其里拉,人民币1元对2.9253墨西哥比索。
港币换算人民币计算公式?
港币换算人民币可以这么算:港币数额×港币兑换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数额。按照2月15日的汇率,港币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是1:0.869,即1元港币换算为0.869元人民币。那么200港币为200×0.869=173.8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