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处方中,一两等于多少克?
一两等于15.6克
我赞成古方用古代剂量。我曾经用肾着汤治一病人,就是用一两等于15.6克的,不过就用了2剂,病人在这之前连路都不能走的病竟然好了。
李可先生首用古代剂量,特别对危重病人救治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光大中医精神的楷模。
以下来自《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民间中医版
1981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的资料(整理人包括柯雪帆、李可、郝万山等)整理如下: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1石①=四钧=29760克
1钧=三十斤=7440克
1斤=16两=248克
=液体250毫升
1两=24铢=15.625克
1圭=0.5克
1撮=2克
1方寸匙=金石类2.74克
=*末约2克
=草木类*末约1克
半方寸匙=一刀圭=一钱匙
=1.5克
一钱匙=1.5-1.8克
一铢=0.65克
一铢=100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3.9-4.2克
1斛=10斗=20000毫升
1斗=10升=2000毫升
1升=10合=200毫升
1合=2龠=20毫升
1龠②=5撮=10毫升
1撮=4圭=2毫升
1圭=0.5毫升
①“石”:读shí,后来读dàn
②“龠”:读yuè
1引=10丈=2310厘米
1丈=10尺=231厘米
1尺=10寸=23.1厘米
1寸=10分=2.31厘米
1分=0.231厘米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一升=50克
葶苈子一升=60克
吴茱萸一升=50克
五味子一升=50克
半夏一升=130克
虻虫一升=16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附子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强乌头1枚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一握约12克
【200毫升水等于多少克】 - 乐乐问答
最佳回答:毫升与克是不能直接等于的,毫升是体积单位,克是重量单位。
容量单位和重量单位无法比较,毫升和克只有结合密度才可以换算。
“克”是质量单位,“毫升”是体积单位。两者单位性质不同,不能比较。“质量÷比重”就可以得到体积。
例如:水的比重(在4℃时)=1克/cm³,200克水的体积是:200÷1=200(cm³),200cm³=200毫升。
也就是:200克水(在4℃时)体积是200毫升。
例如:水银的比重是13.6克/cm³.
200克水银的体积是:200÷13.6≈14.7cm³=14.7毫升。
mL,毫升,计量单位。当计量单位用字母表达时,一般情况单位符号字母用小写。
克,为质量单位,符号g。一克约为0.501×10^23个C-12原子的质量,相当于一立方厘米水在4摄氏度中的质量。
常见的换算公式:
200毫升是个什么概念?等于多少克?
约200克,毫升是体积单位,氺的话,1升就是1公斤,1公斤就是1000克
一克等于多少毫升口红?(一克等于多少毫升口红液体)-拜拜痘
今天拜拜痘给各位分享口红2.2毫升是多少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一克等于多少毫升口红?(一克等于多少毫升口红液体)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在化妆品中,一克约等于一毫升。克是重量单位,毫升是体积单位。如果是水的密度,那么一克就等于一毫升。根据公式:质量=体积×密度,由于不知道化妆品的密度,无法准确计算出质量。一克相当于一毫升。所以如果我们拿口红来举例子,那么1克就是等于1毫升。
克是质量单位ml是体积单位两者不能等同,只有确定了某一无的密度才可以求得。如2.2克水等于2.2ml!2.2克的口红相当于大约十毫升的唇釉,口红是一个很耐用的化妆品。这个简单,克是质量单位,毫升是体积单位看密度吧。液体比重一般1左右,2.2ml等于2.2克。
化妆品中,一克相当于一毫升。差别不是很大,约等于。克是重量单位,毫升是体积单位。如果是水的密度,那么一克就等于一毫升。如果是乳液、精华之类的化妆品,那么就是约等于。密度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ρ。我们通常使用密度来描述物质在单位体积下的质量。这个概念在化学、材料科学等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也经常使用的。
2毫升的口红与多少克没有直接的换算关系。毫升是体积的计量单位它是表一一小物体含体气体,的体积客量。克是质量的计量单位它表示的是物质的具体质量通常说的重量。二都是不同的概念理论上根本不存在换算的关系所以说上述表述不正确没法换算
在化妆品中,一克约等于一毫升。克是重量单位,毫升是体积单位。如果是水的密度,那么一克就等于一毫升。根据公式:质量=体积×密度,由于不知道化妆品的密度,无法准确计算出质量。一克相当于一毫升。所以如果我们拿口红来举例,那么1克就是等于1毫升。
毫升与克是不能直接等于的,毫升是体积单位,克是重量单位。如果两者都用于计量液体,也得看液体的比重。如果是水,1毫升就等于1克,如果是煤油,1毫升就小于1克。毫升是一个容积单位,跟立方厘米对应,容属积单位的主单位是升(L)。1L=1000mL,1毫升=1立方厘米,1000毫升=1立方分米=1L。所以如果我们拿口红来举例,那么200毫升就是等于200克。
2.2克。因为1克为1毫升,毫升与克是国际通用的计量符号。我国也沿用了国际计量符号,在出厂制造的所有商品上都用ml或g表示重量。与国际商品表注接轨,统一了国内生产商在包装上的标识方法,使商品看上去一目了然,出口到国外的商品可以直接出口。
毫升是我们***关于物质体积的计量单位,克是物质重量的计量单位,一千克等于1000克,一毫升等于1000毫升。物质的重量等于体积乘以比重,如果该物质的比重是1,1毫升等于0.001升除以比重1等于0.001千克等于1克。
“3ml”是一个体积单位,“克”是一个质量单位,不可直接相等。质量=密度乘以体积通常情况下,浓度较稀的水溶液物质都可以看成是密度为1g/ml,即每1ml的质量为1克。如果是的话是什么东西?不同东西的密度是不同的所以如果我们拿口红来举例子的话,那么3毫升的口红就是等于3克。
91%的朋友也看下以下知识:
本文由用户令狐星山分享至本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200mL多少克水?
200ml水是多少
200g
200ml水是200g。水的密度为1g/cm,即1克水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200ml=200cm。要把体积单位换算成质量单位,就要看物质的密度,根据公式:质量=体积*密度,那么200毫升水的质200mL水是200g。但要注意,只有水的换算是这样的,这是因为:不同密度的物质的体积是不同的,只有水的密度为1,例如:汽油的密度为0.8左右,那么200ml的汽油只有160克左右。
大剂量还是小剂量?古代的一两等于现在多少克?临床如何应用?这篇文章来答疑
点击蓝字 轻松关注
文字作者|谢永贵 山西中医*大学
经方配伍巧妙,方精*简,疗效显著,经历千年而不衰。先贤有云: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经方剂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经方本原剂量大小
经方本原剂量问题是一个以经方本原剂量大小为基本内容的问题。有人认为经方本原剂量大小问题用不着研究,临床医生按照具体病例确定剂量即可。北京中医*大学傅延龄认为经方本原剂量不仅仅是一个还原历史和文献本来面目的事,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找一个最佳的临床方*用量范围,以保证方*的疗效并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
通过对出土文物的分析,柯雪帆等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物剂量问题》认为,东汉张仲景用*量1两等于15.625克,一铢等于0.65克,1斗等于2000毫升,1升等于200毫升。丘光明在《***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一书中对大量的出土权器与量器进行考究后,将东汉一斤量值定为约220克,即1两为13.75克。
范吉平等学者在《经方剂量折算研究述评》中认为,通过对东汉时期度量衡器的直接测量、核算而得到的折算关系,是建立在现今考古学成果基础上的,因而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以上两种换算是较为公认的结果,但也有异议。
黄英杰《〈伤寒论〉用*剂量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中认为柯雪帆等根据光和大司农铜权,考证出东汉时的一两折合为15.625克,此说虽基本可取,但也有不足之处。因光和大司农铜权,实测2996克,但此权并无自铭重,所以未知斤数,据推测若是12斤权,则一两为15.6克,此为柯氏推论之根据来源;但是此权若是13斤权,则一两为14.4克;若是15斤权,则一两为13.375克。诚如丘光明所言“尚难以折算此权的单位量值”。黄英杰通过考据和实测结果认为,对于东汉两的考据为13.75~15.6克的结论,不宜直接推断为《伤寒论》的两值,张仲景沿用了伊尹《汤液经》之计量标准,一两应约为10.02克。
丁沛在《从桂枝汤推测经方之剂量》研究中,通过对桂枝汤*物组成及组方思想的分析,推测在桂枝汤方中可能暗含的*物剂量关系,从而推测经方剂量,并通过*物实测法得出了经方剂量与现代剂量之间的折算值,结果是经方一两应为14克。
***汉方名医大塚敬节《*物的权量》认为“汉制一两,合今1.3克,一升合今200毫升”。矢数道明《汉方处方临床应用解说》认为张仲景方基本上按一两为1.33克折算。
可见,对于经方原本剂量的换算至今未有明确的结论,仲景的一两到底是多少克,这或许是个永远解不开的迷。但疗效才是硬道理,抛开严谨的考证,不妨看看当代经方名家用*的常用剂量及疗效,试窥剂量之定位与影响。
当代经方常用剂量
若按一两等于15克左右来换算,那么桂枝汤原方中桂枝和白芍都是45克,显然在当代很少有人会开出这样的剂量,这也不易被患者接受。
经方大家刘渡舟教授常用剂量为:桂枝9克,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
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常用剂量为:桂枝9克,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
全国名老中医门纯德常用剂量为:桂枝9克,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
南京中医*大学黄煌教授先生常用剂量为:桂枝15克,芍*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枣12枚(20克)。
以上四位都是当代有代表性的著名经方家,门诊患者络绎不绝,疗效颇佳,他们都以3克或5克来换算一两。阅读他们的医案可以发现,他们处方所用剂量一般都在3至30克之间,未有超出****典剂量的使用。这种常规剂量的使用,似乎约定俗成,被众多医家所运用,也被普遍患者所接受。
这说明,即使仲景所处时代的一两的确等于现代的15克,我们用3、5克来换算也是符合时代需求的。或许那个时代寒疫严重,病重*轻无法及时挽救生命;又或许今人之体质偏于孱弱,承受不住大剂量的*物使用。
小剂量与大剂量
世间万物有阴有阳,既然有常规剂量,就有不常规的剂量。
随着扶阳派和火神派的兴起,大剂量的处方用*也被一些医家所热衷。他们开麻桂附,起手10克以上,细辛也常在10克以上,其它普通*物也从15克开起,所谓“量大力宏、见效快”。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赵杰便是如此的风格。
同是山西名医门九章教授则主张方精*简,运用联合方组,小方治大病,以小剂量的方*频服、久服治疗慢性疑难杂病,比如理中汤常用剂量为:人参5克、白术9克、干姜5克、炙甘草6克,四逆汤常用剂量为:制附子6克、干姜4克、炙甘草4克。
此两位名医皆善用经方,但剂量相差甚大,孰是孰非?且看日常门诊,皆可谓门庭若市,疗效亦佳。患者的眼睛是雪亮的,若疗效不好,谁会愿意排着长队来挂号看病呢?
毋庸置疑,大剂量、甚至超出*典规定量的处方用*是比较不安全的,这要求医生精准地识病辨证、遣方用*,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会导致患者的不良反应,甚至越治越差。
而有些时候,人体自身的免疫协调能力会把这些*物副作用及时处理,进而掩盖掉,让医家和患者都不觉得用*有误,殊不知这对患者的健康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患者既病,岂可再以*伤之?当然,若治对路了,确能快速见效,短期内拔除病根,皆大欢喜。
小剂量的用*也要求准确辨证,用*重在拨动人体气机,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效,但更重要的是患者要对医生或医生的治法流派有充分的信任,才能坚持长期地服*,缓慢地调理疾病。
另外,医生的气质、人格魅力也是关键,这在无形之中会影响病人的信念、习性,进而引导病人走向痊愈。笔者曾跟诊门九章教授两个月,发现他对每个患者都面带微笑,无贵***之分,耐心询问病情,嘱咐患者如何喝*、如何建立正确的饮食作息观,并疏导患者因生病而忧愁、烦恼的情绪。
作为跟诊学生,亦常常感受到这股温暖。可以说,这样所产生的非*物治疗对疾病的痊愈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大小剂量如何形成
当代经方的应用,不管是小剂量、大剂量,还是常规剂量,皆有经方家坚守着。为何会有这种*面?细思之后,笔者认为有如下原因。
和医家所学、所处的流派有关。比如扶阳派、火神派,喜用温热*,且用量偏大;山西门氏杂病流派则崇尚方精*简,用量小。
和医生的个性有关。黄煌教授曾言:经方家都具有一种特质,他们敢于坚持真理,性格直率耿直和特立独行。这说的是经方家总体的特质。若对个体经方家而言,胆大性急之人则用*常常偏大,喜欢速战速决;谨慎心细之人则喜四平八稳,稳中求进,用量自然不大或者偏小。
和患者的病情有关。同一疾病,症状轻者,用量宜小,症状重者,用量可大。所谓急则治标,在急危重症面前,为避免病重*轻、错失良机,大剂量的用*在所难免。山西李可老中医便是个典型的代表,其用自创的破格救心汤成功地治愈了千余例心衰重症,并使百余例现代医院已发病危通知书的垂死病人起死回生。
和患者的体质有关。若患者形体强壮,则可耐大剂量*物使用;若患者素体孱弱,则务必小剂量用*,徐徐图之。
和当代中*的质量有关。因为现今大部分中*都是批量种植,且炮制方法不严谨,导致*效早已有所下降,不及古时之*力,所以很多医家喜欢以提高剂量来弥补这一缺陷。
某些*物的用量变动可发挥不同的功效。比如生白术用至30克以上还有润肠通便之效;柴胡用小剂量偏于提升中气,中剂量则疏肝解郁,大剂量则疏风散热效佳。
有道是,存在即合理。其实只要疗效肯定,剂量之大小并无对错之分。错误的理论也终将在社会实践中所淘汰。
对于年轻中医师来说,除了提高自己的辨证能力、对症用*,该如何定位自己处方的剂量呢?大剂量,恐怕辨证水平还不够高明,难免误诊误治,而大剂量的误用最易出医疗事故。小剂量,患者对年轻中医没有足够的信任与耐心,怕是喝了三剂*还未治好胃痛,就果断换医生了。
蒲辅周老先生晚年提到:“要避免杯水车薪,也不能*过病所,用*剂量不宜过大。我年轻时,读叶天士《临证医案》,看到他用量甚轻,多年后才理解,人病了,胃气本来就差,*多了加重其负担,反而影响吸收,这是很有道理的。”
笔者认为使用符合现今*典的常规剂量来使用经方是比较合适的,在此基础上依据患者的病情轻重、体质情况再作调整,在辨证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可使用大剂量,稳中求快。能在当天解决病痛的,决不拖到次日;可以三剂*痊愈的,就不开七剂*。这样,既可让患者早日痊愈,也可节省医疗资源,也更有利于中医取得患者的信赖和树立良好口碑。
推荐阅读▽
58名中医*人入选第五批***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为什么要用西方方法解释中医?三千年历史的临床经验还需证明吗?”一位学中医40年的法籍教授之问
新媒体编辑:徐婧
内容合作:加QQ670426571
商务合作:18600799606
(文章以观点、政策、学术和中医*文化等为主,需原创首发,请在邮箱里留下您的姓名、单位和联系方式。)
2来自00毫升水等于多少克?
、你是问20O毫升等于多少克呢\实际上200毫升就相当于2OO克\所以说20O毫开=2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