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始知蓬莱近
无为总觉咫尺远

利息保障倍数属于什么指标(利息保障倍数和利息收入倍数是一个概念吗)

利息保障倍数和利息收入倍数是一个概念吗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净利润+利息费用+所有得税费)/利息费用

利息保障数是什么

利息保障倍数,又称已获利息倍数,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它是衡量企业支付负债利息能力的指标(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相比,倍数越大,说明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越强。因此,债权人要分析利息保障倍数指标,以次来衡量债权的安全程度。简单的说就是在企业当中,银行等方面考察企业偿还贷款利息及本金的能力,如果说企业的利息保障倍数为一倍,就说明企业归还贷款利息后,就没有利润了。公式为:利息保障倍数=ebit/利息;其中ebit为息税前利润。

利息保障倍数为什么是长期偿债指标?

正确利息保障倍数指标反映企业经营收益为所需支付的债务利息的多少倍。只要利息保障倍数足够大,企业就有充足的能力支付利息,反之相反。利息保障倍数的重点是衡量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没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利息的支付就会发生困难。利息保障倍数不仅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它既是企业举债经营的前提依据,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要维持正常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至少应大于1,且比值越高,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如果利息保障倍数过低,企业将面临亏***、偿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下降的风险。

2017-2018年财务管理期末考试试卷

A.资金的筹集B.资金的运用C.资金的分配D.人才与技术引进

A、扩大再生产B、以收抵支C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D、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

A、保守型策略B、冒险型策略C、适中型策略D积极型策略

6.成本分析模式下,与最佳现金持有量有关的成本包括()

7.在存在固定成本的情况下,当产销量发生变动时,变动率最大的一定不是()

A、可将转换公司债券转换为普通股B、扩大企业生产能力C、降低成本水平D扩大销售量

11.企业因持有应收账款而发生的成本有()

12.下列指标中可用来分析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有()

A、有形净值债务率B、产权比率c、已获利息倍数D资产负债率

14.下列长期投资决策评价指标中,其数值越大越好的指标有()

A.债券利息B.发行印刷费C.发行注册费D.上市费以及推销费

21.年金按其每次收付款发生的时点不同可以分为()

A、购买力风险高B、求偿权居后C、价格不稳定D、收入稳定性差

25.在银行借款利率的计算方法中,会使得企业实际负担的利率高于名义利率的计算方法有()

26.按照资本定价模型,确定特定股票必要收益率所考虑的因素有()

A.无风险收益率B.公司股票的特有风险C.特定股票的β系数D.所有股票的年均收益率

27.按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影响特定股票收益率的因素有()

A、无风险的收益率B、平均风险股票的必要收益率’C、特定股票的系数D、财务杠杆系数

28.项目投资决策分析使用的动态分析指标主要包括()

A、项目风险越高,报酬必然越大B、报酬率一样的情况下,风险较小的项目较好C、风险水平~样的情况下,报酬率高的项目较好D、风险就是不确定性

31.计算综合资金成本时的权数,可选择()

A、利率升高、证券价格降低。B利率升高证券投资风险加大

C、利率下调、证券价格上涨D、利率下调、企业利润增加、派发股利增加

A、短期融资券B、国库券C、可转证存单D企业股票和债券

37.有关法律规定,目前我国股份制企业股利支付形式只能采用()形式

38.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常用的股利政策主要有()几种类型

A.剩余股利政策B.固定或稳定增长股政策C.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D.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1.在利率和计息期相同的条件下,复利现值系数与复利终值系数互为倒数.

()2.从理论上说,债权人不得干预企业的资金投向和利润分配方案。

()4、财务杠杆率是用来反映销售额变动幅度与每股盈余变动幅度之间关系的指标。

()7.标准离差反映风险的大小,可以用来比较各种不同的投资方案的风险情况.

()8.在利率同为10%的情况下,第10年年末1元的复利现值系数大于第8年年末1元的复利现值系数.()9.长期亏***是企业终止的直接原因。

()11.计算己获利息倍数时的利息费用,指的是计入财务费用的各项利息。

()12.如果净现值指数大于零,说明投资方案的内含报酬率高于资本成本率。

()13.筹资渠道与筹资方式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以发行股票筹集资金是筹资方式的一种.

()14.每股收益越高,意味着股东可以从公司分得越高的股利。

()15.现金净流量是指一定期间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差额.

()16.假设其它因素不变,销售量超过盈亏临界点以后,销售量越大则经营杠杆系数越小。

()17.某一投资方案按10%的贴现率计算的净现值大于零,那么该方案的内含报酬率大于10%

()18.在利率和计息期相同的条件,复利现值系数与复利终值系数互为倒数。

()19.就风险而言,一般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企业证券、金融证券、**证券.

()20.股票的价值是指其实际股利所得和资本利得所形成的现金流入量的现值。

()21.营运资金就是流动资产的价值表现.

()22.由于未来金融市场的利率难以准确地预测,冈此,财务管理人员不得不合理搭配长短期资金来源以使企业适应任何利率环境。

()23.“广告费、培训费可以随企业经营方针而变化,故属于固定成本。

()24、通常,综合资金成本率最低的资金结构为最佳的资金结构

()25.所有者权益是企业可以使用的资本,因此所有者权益就是资本金.

()26.对***方案进行评价时,一般只需要评价其经济上是否可行

()27.吸收直接投资按投资主体的不同可将资本金分为:***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外商资本金.

()28.资本利润率观点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是合理的理财目标。

()29.某年的现金净流量是指该年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差额.

()30、根据风险报酬原理,高额风险报酬是对甘冒高风险投资者的一种心理补偿。

()31.企业少提折旧则成本减少,从而可以少缴所得税.

()32如果某一项目的内含报酬率大于零,说明该方案是可行的

()33.在计算长期证券收益率时,应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

()34.如果公司不存在债务,财务杠杆系数就等于零,从而不存在财务风险

()36每股收益越高,意味着股东当期从公司分得的股利越高

()39.内含报酬率是指在项目寿命周期内能使投资方案获利指数等于1的折现率.

()40.每股盈余最大化观点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因素,是一个较合理的理财目标

()41.在债券面值与票面利率一定的情况下,市场利率越高,则债券的发行价格越低.

()43、银行具有法律义务地承诺提供不超过某一最高限额的贷款协议,但企业要对未使用部分付给银行承诺费,这就是周转信贷协议.

()44、在ABC存货分类管理中,由于A类存货的品类少、实物越少,但价值苗高,所以应当进行重点管理。

()45、对互斥方案进行评价时,.如果投资额不同,需要比较现值指数的大小进行决策。

()46、每股收益的高低,不是决定每股股利的唯一因素。

1.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必须正确处理好哪两个重要的财务关系?为什么?

2.什么是经营杠杆系数和财务杠杆系数?怎样衡量相应的风险?

1.什么是财务管理环境?包括哪些内容?

2什么是财务管理目标?其整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是什么?

【2017-2018年财务管理期末考试试卷】相关文章:

利息保障倍数公式详细?

利息保障倍数=EBIT/利息费用

公式中:

分子:息税前利润(EBIT)=净销售额-营业费用

息税前利润(EBIT)=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经营成本

分母:“利息费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将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并不单独记录,所以作为外部使用者通常得不到准确的利息费用的数据,分析人员通常用财务费用代替利息费用进行计算,所以存在误差。

扩展资料:

利息保障倍数,又称已获利息倍数,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它是衡量企业支付负债利息能力的指标。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相比,倍数越大,说明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越强。因此,债权人要分析利息保障倍数指标,以此来衡量债权的安全程度。

教学随笔/关于利息保障倍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利息保障倍数这个比率是我们教科书上都会提到的,但是实际计算时,却不知道该如何计算的一个比率。这里栗子老师简单谈一谈这个比率的计算问题。

常规定义

作为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中的常规比率——利息保障倍数应该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比率。它的计算公式通常是: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其原理也是比较清楚和符合逻辑的——试图衡量一下在扣除利息费用之前的盈利状态对利息费用的保障程度,自然这个倍数越高,貌似盈利状况越好,对利息费用的保障程度越高。

 

但是在具体运用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计算这个比率时,如何取数,如何计算,可能会有不同的操作。

 

分母的取数

公式中的分母是利息费用。

多数美股利润表中的利息费用(interestexpense)基本对应了这个数值,可以直接取用。也有部分美股利润表中没有单独列示利息费用(interestexpense),有可能混在其他收益(otherincome)里面,这时候就需要去报表附注中寻找这个数据了。

我国利润表中在财务费用项下,从2018年开始单列利息费用,因此也可以直接从报表中取数了。在这之前,如果想要准确知道利息费用的数值,还需要去查阅财务费用这一项目的报表附注。所以,在实务中,很多情况下就会用财务费用作为利息费用的替代指标。当企业利息收入等其他计入财务费用的项目较多时,这种替代就不太准确了。因此,2018年这一报表格式的变动非常有利于利息保障倍数这个指标的计算。2019年最新版的财务报表格式保留了这个变动,即在利润表上财务费用项下再分别列示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

 

分子的取数

首先,什么是息税前利润?

是根据净利润再加回来所得税费用和利息费用来计算?还是只考虑核心业务产生的利润?

从报表的列报格式来看,美股利润表的列报格式比较有利于我们得到核心业务的利润。我们来看一下可口可乐2018年年报中的利润表。

 

我们看到可口可乐的利润表中,营业利润(operatingincome)营业利润代表的就是核心业务的利润,其他业务产生的利润体现在营业利润(operatingincome)下面的投资收益(equityincome)和其他收益(otherincome)当中。所以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operatingincome)就是息前的、税前的利润,可以直接当作分子。

例如,可口可乐的利息保障倍数可以这样直接计算:

timesinterestearned=operatingincome/interestexpense

我国的利润表则大不相同。我们看一看伊利股份2018年年报中的利润表。

 

我们看到,在我国的利润表格式中,营业利润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已经减去了利息费用,并且包含了其他收益、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等不属于企业核心业务的利润。这个营业利润满足“税前”的概念,但显然不满足“息前”的概念,肯定是需要调整的。

如果要调整成为代表核心利润的息税前利润,如何计算呢?

代表核心业务盈利能力的息税前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

如果息税前利润考虑所有活动的盈利能力,则需要根据净利润进行调整,具体如下:

代表企业所有活动盈利能力的息税前利润=净利润+所得税费用+利息费用

 

因此,运用这个比率的时候,需要明确息税前利润的含义,并在行业间进行可比指标的计算和比较。

 

国泰安数据库的“财务指标分析数据库”中有利息保障倍数这个指标,出于计算方便,数据库在取数的时候都采用了简便的方法。数据库中的两个利息保障倍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利息保障倍数A=(净利润+所得税费用+财务费用)/财务费用

利息保障倍数B=(净利润+财务费用)/财务费用

 

指标A的计算,分母用财务费用来代替利息费用,分子则采用了代表企业所有活动盈利能力的息税前利润的概念。

指标B的计算,分母用财务费用来代替利息费用,分子的定义则与栗子老师前面介绍的有所不同,它采用了息前净利润的概念。这主要是由于,如果一旦破产清算,企业应当首先清偿员工工资,再补缴税款,然后再偿还债权人。因此,指标B认为应当将所得税费用从分子中扣除,剩下的利润才是用于补偿债权人的。指标B显然要小于指标A,它是利息保障倍数的一种更严格的算法。

[这是栗子老师第196篇原创分享。栗子老师在大学里教会计和财务分析等课程,作为一个非典型会计人(教会计而不是做会计),我在会人会语之栗子老师上分享我“不仅限于会计的会计人生”。平日里会将我备课时候的一些所思所想放上来,也会将我认为认真的、精彩的学生作业放上来,有时还会分享我的读书笔记,但也有时会跑偏说说亲子、美食、旅游以及其他有的没的。欢迎您与我共同探讨。] 

拆解财务指标:利息保障倍数

企业之所以会产生利息支出,是因为存在外部借款,也就意味着企业在举债经营。借款的存在一方面可以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但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增加了按期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的压力,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风险。

怎样衡量企业是否具有还款能力?最直观的财务指标就是利息保障倍数。

什么是利息保障倍数?

利息保障倍数,又称已获利息倍数,从这个指标名称来理解,利息保障倍数是一个比率,被保障的部分是利息支出,是分子,那么企业用什么来保障能够支付利息?企业借款是为了经营,经营是为了获取利润,所以能够保障企业支付利息的也应该是利润,在指标计算中利润部分通常使用的是息税前利润(EBIT)。

所以,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息税前利润=净利润+所得税费用+利息费用,利息支出是指企业需要偿付的所有借款利息,而在财务报表中,这些利息一部分进行费用化计入财务费用,一部分资本化,计入了资产成本。

假如利用这个指标来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当然是越大越好,企业的息税前利润如果10倍于利息支出,说明企业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确保利息的按期支付。按照这个思路,利息保障倍数至少要大于1,如果小于1,说明企业的息税前利润无法支付利息,那么举债经营只能让企业的经营状况愈加糟糕,杠杆效应也就无从谈起。

需要注意的是,在考察息税前利润时,只需要关注经常性利润,这部分才是企业真实的利润所在,其他非经常性收益虽然也能够让利润增加,但这部分是偶发不可持续的,企业的经营和维持不能依赖于这部分利润。

利息支付是真实的现金流出,但账面的利润却并不一定会产生真实的现金流入,从利润转化为现金中间存在时间差,这种时间差可能会造成利息保障倍数大于1但却没有足够的资金可以支付利息的状况出现,所以由利息保障倍数又延伸出一个新的指标,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

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利息支出,经营现金净流量是企业的沉淀资金,这个指标反映1元的利息支出在企业账面上有多少元的经营资金做保障,相比利息保障倍数,这个指标的可靠性相对较高,但同样也要剔除非经常性现金流入部分,避免造成计算结果的高估。

无论是利息保障倍数还是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都同样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只考虑了有息负债。企业借款中还会存在无息负债,这部分虽然没有利息支付的压力,但是同样需要企业还款。

所以想要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我们不能只通过一个财务指标的结果进行判断,而是需要通过几个指标的联动来综合进行评价。

杠杆作用的放大效果是双向的

评价企业的经营情况是否良好,需要查看两方面,也就是利润和资金,能够体现这两方面成果的最直观数据,就是销售净利率和经营现金净流量。

同样剔除非经常性***益来查看销售净利率和经营现金净流量,两者数据越高,说明企业的经营状况越好,这时企业的自有资金可以维持正常的经营,大概率不需要寻求外部融资。

当销售净利率和经营现金净流量两个数据有一个出现下降,或者两个同时下降时,就意味着企业的经营出现了问题,这时企业就可能会产生借款需求。

例如行业的竞争加剧、竞品增加,企业为了稳定和增加客户会考虑让渡部分利益,销售净利率开始下降,同时应收账款账期拉长;行业内竞争企业的增加让供应商的选择范围更广,在谈判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样就导致供应商不愿再给予企业原来的账期,账期缩短应付账款这种无息贷款的规模缩小,经营现金净流量收缩,企业为了确保正常运转,就会开始寻找外部资金来源,出现了银行贷款和利息。

利息的出现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导致销售净利率继续下降,按期支付利息以及本金的偿还增加了资金压力,这时想要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仅仅依靠利息保障倍数或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参考总资产收益率。

企业投入资金是想要获取收益,从外部借款进行举债经营,那么企业想要获取收益就需要多于利息,这样企业才能从中获得好处,财务杠杆发挥的放大效应才是正向的。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将总资产收益率与借款利息率进行比较,当总资产收益率大于借款利息率时,说明举债经营有效、财务杠杆发挥正向放大作用;当总资产收益率小于借款利息率时,说明将借款投入经营中,并没有获取更多的收益,企业的自造血能力不足,财务杠杆会发挥反向放大作用,利息支出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借款的存在增加了财务风险,如果情况继续***化,企业甚至会出现无法按时偿还借款的情况,引发信用危机和资金断裂风险。

当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时,大概率不会寻找外部资金,但还有一小部分,会考虑进行业务扩张,让企业发展更上一层楼。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自有资金可能是不足以支持业务发展的,企业需要借款来完成目标。

业务扩张伴随着高风险,这种风险可能不会体现在销售净利率和经营现金净流量中。假如借款用来购买新的生产线,生产线的成本计入固定资产,按月进行摊销,支付的资金在投资现金流中体现,因为生产线扩张初期,产品的销量和产量可能并不会急剧增加,大量产能闲置,销售净利率和经营现金净流量并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但如果考察总资产收益率指标,资产的增加会让总资产收益率下降,当这个数据低于利息率时,企业就需要尽快发挥新生产线的作用,及时调整生产计划,降低闲置率,提高总资产收益率,发挥资金效用,避免无效投入。

在计算总资产收益率时,需要关注两点,第一是剔除不良资产的影响,第二是关于收益数据的选择。

不良资产包含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积压或严重减值的存货、烂尾的在建工程、实质为借款的长期股权投资、贬值的商誉等,这部分数据都会造成资产的高估;收益数据按照公式应该是选择净利润,但是如果要和利息率进行对比,统一口径的话,可以考虑选择息税前利润,同样也要剔除非经常性收益的影响。这样利用修正后的数据计算出的总资产收益率,才更贴近企业真实的情况,方便进行比较和判断。

时点数据会影响判断

我们上面提到的财务指标,其中有一部分取自于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除了取数的口径,我们还不能忽略这些数据是截止某一时点的数据,企业可以利用一些操作来美化这些时点数。

企业都希望对外公布的报表中能有大量的货币资金,但这只能证明截止某一时点,这些货币资金确实在企业账上,时点之后是否还存在就无法保证了。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关联交易在时点前将资金转入,这样货币资金与经营现金流入都会增加,在时点过后将资金找理由转出,期间没有给关联企业造成任何***失,美化了财务报表,但并不能使企业缺少资金维持经营的状况好转。

会出现一种比较极端的情况,财务报表显示出异常,一方面显示有大量的货币资金在账户中沉淀,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额借款,这样就形成了存贷双高。按照正常的经营思维,企业在拥有充足资金的情况下,通常不会考虑从外部寻求借款,而企业如果从银行或第三方机构申请了借款,那么就不会让这些钱长时间躺在账户里,会想办法尽快把它们转化为资源投入到经营中,从而获取更多的收益。否则单纯依靠活期利息收入,无法覆盖利息支出,对企业的利润造成负面影响。

这种极端又违反常理的现象,如果是短期的,可能尚可用企业需要时间进行战略规划和调整来解释,如果长期维持这种情况,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财务造假,企业的现金流和利润状况是否是真实的。

利息保障倍数的计算公式虽然简单,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考虑取数的口径是否需要根据企业情况进行调整,也需要联动其他财务指标综合进行思考和判断。单一的指标并不能完全支撑某一个论点,能够简单得出结论的情况仅仅是在财管考试中,工作时我们所面临的是更加复杂的环境,需要正确理解指标的含义才能更加灵活的运用。

关联阅读:

推荐图书:

利息保障倍数是什么?

利息保障倍数(interest coverage ratio),又称已获利息倍数(或者叫做企业利息支付能力比较容易理解),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它是衡量企业支付负债利息能力的指标(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相比,倍数越大,说明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越强。因此,债权人要分析利息保障倍数指标,以此来衡量债权的安全程度。

财务决策中,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属于( )刑一掉指标。

D解析:杠杆比率通过比较借入资金和所有者权益来评价借款人偿还债务的能力。杠杆比率一般包括资产负债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负债与有形净资产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等。故本题选D。【知识点】财务报表综合分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高金融网 » 利息保障倍数属于什么指标(利息保障倍数和利息收入倍数是一个概念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