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始知蓬莱近
无为总觉咫尺远

王亚伟为什么跌下神坛(当年最神的基金,为何跌下神坛?)

当年最神的基金,为何跌下神坛?

                                    

01

想象一下,如果有家公司把王亚伟、张坤、谢治宇、朱少醒这些大佬聚在一起会是什么样?20年前美国就有一家基金公司聚集了一批大神,旗下基金更是个个爆款。用10年时间规模就从30亿美金膨胀到了3000亿美金,被封为90年代的王者。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基金公司进入2000年后迅速衰败,到底发生了什么?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02

这家基金公司叫做Janus,我们能从他的身上看到很多现在的影子.1969年ThomasBailey在科技企业扎堆的西部之星丹佛成立了Janis这家基金公司。Janis是罗马神话里的双面神,有前后两副面孔,是一切开始与终结的代言人。

刚开始Janus基金是默默无闻,只有一只50万美金的资金,1984年被收购后开始接受了外部资金,招聘了基金经理,投资风格转向多元化。一颗星星正冉冉升起。迈入90年代后,Janus的平均年化从16.51%一跃超过了25%,公司表现最差的基金都排名在全市场前1/4,实力可见一斑。业绩表现好自然就受到追捧,1999年美国基金每新增10美金只有三美金投给了Janus,公司甚至做到了日入10亿美金的壮举。规模也借此迅速膨胀到了3200亿美金,成为全美前五大基金公司。

只要一提到Janus任谁都不得不竖大拇指,就连时任总统克林顿都急忙把钱交给Janus管理。Janus专注投资互联网科技股,持仓是高度集中。树大招风,Janus这么火热,人人都盯着,Janus买了什么,大家都去跟着买。本来就很疯狂,严重泡沫的科技股不断地自我强化,越长越高,这是不是和年初的抱团行情很像,越活越越长越火。然而就在市场持续火热赚钱效应节节攀升的时候,Janus的明星精英经理Scott发现了情况不妙,及时停止接受新资金。基民也很聪明,这个你不让我买那我就买你其他的基金,Janus拿到了新钱,又立刻投入到了原来那几只股票上。不止外面的散户在抄作业,公司的基金经理也互相抄作业抬轿子,把2200亿美金投入在了500家公司上,风险悄然而至。

03

新世纪来临终结的不仅仅是旧时代,更是曾经的神话。要说Janus也不是一直都这么激进的,在90年代初Janus是非常喜欢持有现金,对所谓的高成长的股票是嗤之以鼻。高pe坚决不买,但逢买必赚的热手效应麻痹了所有人的神经,包括Janus自己。他也开始激进的购买各类费钱多高成长的公司。时间来到2000年,东南亚与俄罗斯市场逐渐从97金融危机中走出来,大批资金开始回流新兴市场,互联网泡沫开始破灭,纳斯达克从5000点暴跌过半到2300多点。

原本市场疯狂的时候,上市公司为了迎合市场预期,普遍存在美化财报的行为。像Janus的明星资金,总共这20多只股票。投资的时代华纳、微软这样的公司开始一个又一个的爆雷。除此之外,小盘股也成为了压死Janus的最后一根稻草。小盘股依靠高成长扩张快的优点吸引了大量的投资。但在互联网潮破灭的时候,疯狂的抛售潮就是从这些小盘股开始的,甚至到了股灾后期没有流动性的时候,大量的股票根本卖不出去,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拿在手里贬值,没有任何办法。屋漏偏逢连夜雨,2001年8月Janus的标杆人物首席投资官也离职了。曾经的明星经理也是陆续出不走,Janus1.0时代唏嘘落幕,两年后创始人belli卸任CEO。次年Janus被母公司合并。之后的十年,公司不断的人才轮换,更换了5任CIO,超过一半的基金经理。人才的留用成为Janus2.0时代面临的最大问题。

04

靠人而起的Janus又因为人而散,因果循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回顾Janus成长之路,有哪些点值得我们借鉴呢?

每一个超大型资金在管理上都会碰到同样的问题,规模大了该如何管理?过往的成绩能否持续复制,投资策略是不是能够驾驭这么大的资金?持仓会不会被大家围攻狙击?

05

历数发展史,无论是60年代的电子繁荣合并潮,70年代的“漂亮50”,80年代的生物技术热潮,还是90年代互联网泡沫,每一次都对应着资本市场的泡沫化,而每次也都会出现一批标志性的基金,用疯狂的收益吸引基民的视线,掏空基民的钱包。

在60年代基金的交易量在美股市场仅占60%,在90年代末这一数字悄然变成了90%。基金的泡沫同样也是市场的泡沫,每一轮泡沫的破灭都会带来一段时间的萧条期,然后新一轮的泡沫又会在新的概念包装下粉墨登场。如何把一只资金管理得又大又好又又稳,坚持初心安全平稳地穿越一个又一个绚烂的泡沫,每一位国内外的基金经理都还得好好地修炼内功,任重道远。

素材来源:今日头条舍予时光、百家号、微博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说明:本文由“钱道文摘”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基金定投坚持了2年依然亏损,应该放弃吗?

人人都在谈论基金,买基金真的能赚钱吗?

基金定投掌握这三点,可以比别人多赚收益

顶流基金经理二季度都买了什么?

掌握基金理财基本技巧,跑赢大多数投资者

近一个季度表现最强的十五只基金

银行员工平均薪酬出炉,最低20万元起步

最受基金界专业人士欢迎的基金名单来了

越跌越买?超126万人涌入这些老基金

自己炒股有几年了。大家认为王亚伟是真正的公募一哥吗

你好!王亚伟已经离职了,原来是公募一哥,今年就是不买银行,郭哥说他“你不懂”,结果就离职了,结果银行股大跌,谁懂谁不懂,历史已证明。如有疑问,请追问。

王亚伟是如何走下神坛的?

王亚伟原来是华夏基金经理,想当年跟着他买入的华夏基金都翻倍赚钱了,他的组合基金稳赚不陪,一说王亚伟在整个金融机构也是名声在外,后来股市开始调整,基金搭配没有看好,不赚钱了,也就偃旗息鼓了!

中国股神是谁

一、张磊  “投资狂人”张磊,管理的资产达300亿美元。1972年出生于河南驻马店市,高瓴集团创始人,中国人民大学校董事会副董事长,耶鲁大学校董事会董事,亚洲发展委员会**,西湖大学创校校董、创始捐赠人、发展委员会**,西湖教育基金会理事,香港大学校董,未来论坛创始理事、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张磊先生还担任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技创新投资顾问小组顾问委员、上海全球招商合作伙伴,天津市智能科技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高级顾问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届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委员,并曾担任2016年B20中国就业工作组联合**及2017年B20德国就业和教育工作组联合**,中美交流基金会董事,团结香港基金理事,香港金融发展*委员以及香港金融科技督导小组成员。  二、张坤  张坤,易方达基金经理,2020年底,易方达张坤管理的5只基金总规模已达到1255.09亿元,成为首批公募基金管理规模逾千亿的基金经理之一。2021年1月25日,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因重仓白酒股而出现一日净值暴涨5%,当天粉丝们就建立了后援团,并表示“坤坤不老,蓝筹到老,张坤随后登上微博热搜高位。  三、弘度  弘度,本名不详,据说该名是其皈依后的法名,人称“定海神针”,二级市场预判能力最强的股评家,其判断A股指数走势预测能力非常强悍,无差错的预判能力让业界精英纷纷倾佩,散户投资者称其为“定海神针”,足见散户对于其能力的肯定,中兴通讯11.68抄底成功,股价一路上涨至56元,高达500%的盈利能力更是成为封神之作,管理资产70个亿无败绩更是让投资者惊叹。  四、林园  林园,1963年出生,陕西汉中人,曾在深圳红十字会医院及深圳博物馆工作,1989年以8000元进入股市,2006年10月底,林园持有股票市值达到20亿元。  爱吹牛说大话的林园资产从8千到10亿,一度自称是中国股神。  五、王亚伟  曾经的“公募之王”王亚伟,带领华夏基金在5年内产生748.90%的总回报,成为业界的神话。他以低调和犀利的操作被誉为“中国最好的基金经理”。然而,由于他大胆的操作风格,他的基金在2016年的表现令人尴尬,王亚伟从神坛上摔了下来。但现在他重生了,带着240亿规模基金卷土重来,年化收益70%以上,重回巅峰。  六、花荣  花荣是沪深股市第一代职业操盘手,也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人称“不死鸟”。花荣炒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1年底,当时开户最少需要资金1万元,他凑了3000元和别人合伙开户,从邮市转战股市。1993年花荣已经在证券公司工作,成为证券市场上第一批红马甲。  七、章盟主  章建平,浙江临安人,天津商学院毕业,1996年入市,活跃至今。  老牌游资大鳄,人称“老章”,“游资中的北斗人物”、“涨停敢死队之王”、“浙江股市第一盟主”、“章盟主”,也有“善庄”称谓。  八、殷保华  1996年开始投资,我们可以在股票、期货、债券市场看到他,他最擅长投资组合,年化收益率25%。  九.小鳄鱼  小鳄鱼本名不详,1990年出生于江苏,2011年还在读本科大四的时候,他就携数万元资金投入到股市当中,从此便开始了传奇的炒股生涯。小鳄鱼一开始做短线,但是亏得很快,后来做长线,发现性格太急躁,拿不住,再改到短线,之后似乎打通了任督二脉,找到了自己的方法。2013年末,入市两年的小鳄鱼的资金已经从刚开始的几万元到了接近2000万的体量。2014年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后小鳄鱼再接再厉,资金实现了从2000万到7000万的跨越。到了2015年,趁着牛市的东风,直接进入了亿元俱乐部,现在的持仓达到了几个亿。  十.徐翔  徐翔被誉为“宁波极限敢死队”首席舵手。17岁时,他拿着3万元入市投机到40亿元,一度管理数百亿资产“鹤立鸡群”。不幸的是,2015年,人们因涉嫌操纵证券市场和内幕交易而被捕,2021年刑满释放重获自由。

干货:挑选主动基金的方法

一般头条发广告的时候我都会在次条分享干货,最近不少朋友留言给我,希望我聊聊怎么挑选主动基金。

这个问题隐含的坑其实很多,所以我总是绕开不聊,聊多了容易伤感情。不过这两年主动基金特别火,如何评估基金也成了刚需,所以今天我们打开天窗说亮话。

主动基金里有两支成立15年的活化石,一个是华夏大盘精选,另一个是富国天惠成长。

它们的净值都是20,也就是说从上市到今天,涨了20倍。

把它们成立以来的净值曲线叠加一下,上面的是华夏大盘,看起来比富国天惠厉害多了。

 

但是,当我们把净值日期拉近几年,结果就完全反过来了,变成富国天惠厉害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熟悉历史的朋友肯定知道,早期掌舵华夏大盘的是公募一哥王亚伟,业绩好得不能直视。

但后来,王亚伟辞职奔私,华夏大盘就哦豁了。更有意思的是,王亚伟也跟着走下了神坛,反倒是富国天惠的朱少醒常年如一,把业绩做了上来。

接下来是2个灵魂拷问:

1)两支基金成立时长一样,净值一样,如何分辨谁的业绩更好?

2)分家后的华夏大盘和王亚伟双双走下坡路,那么没分家前,业绩到底是王亚伟的,还是基金公司的?还是他们一起走了狗屎运,业绩其实是市场给的?

上面的问题告诉我们,评价一支基金不是简单看净值、看基金经理那么简单。

评价基金的指标非常多,随便举几个例子。

1、重仓股贡献度

基金净值的涨幅,来自重仓股的比例,就是重仓股贡献度。

如果基金净值很好看,但重仓股贡献度的指标低,说明收益来源是市场上涨,不是选股。

2、超额收益

如果这两年净值很好看,跑赢大盘几十点,但回顾2018年却比指数跌得多,说明基金并没有创造超额收益的能力,只是大盘涨跌的放大器。

放大器没有价值,单纯想放大涨跌,买股指期货顺便吃贴水更靠谱。

超额收益是:无论牛熊都能跑赢大盘,牛市赚得多,熊市亏得少。

3、言行合一

有的基金会给自己贴上价值、成长、周期之类的标签,甚至还有说自己是深度价值的,也不知道什么意思。

不过每次季报披露的10大重仓,和价值成长这些标签比较一下,就很容易判断出来是否货不对版。

比如华夏大盘精选基金,精选出来的重仓都是小盘,这就老尴尬了。

上面3个只是举例。

实际上评估基金还有更多听起来不知所云的专业指标,比如索提诺比率,比如下行风险标准差,比如可决系数。

做基金的投研肯定要把上面这些指标,以及更多没提到的指标,都拉出来分析一遍。

这些指标还要按季度按年分别分析。

但这些指标肯定都不是给散户看的,就算我说得明白,大伙儿听得懂,拿来应用也不是那么回事儿。

大部分人查都不知道上哪儿去查,难道还让我们自己手算不成?

看到这里你们应该明白了,为什么讲大*观?因为正经投研没人看得懂玩得转啊。

反过来,在机构做投研你谈大*观,早就被一脚踢出门外,难不成还能复制一个李大霄?

既然主动基金的评价指标无处可查,也没人会算,那我们也只能聊大*观了。

之前和大家分享过的大*观选基标准有3点:

业绩好:打败市场

存续时间长:打败时间

规模大:大家用钱投票

什么样的基金业绩好?第三方评级但凡能拿到3星,业绩都不差。5星的大多是短期暴发户,其实根本没必要关注。

打开天天基金PC端网站,找到红框“基金筛选”链接。

 

然后按下面红框里的条件筛选就行了,也可以把规模换成更低的,把年限换成更短的。

 

这样选出来的基金,不一定最优,但起码是模糊的正确。

把这些基金都买上一支,摊个小饼,就有了一个基金组合。

关于组合,雪球老板方三文有两条忠告,我觉得写得很有意思,转过来大家看看。

 

第一得是脑残。如果觉得自己是天才,看一只鸡撅*股就能知道它会下什么蛋;听一只鸡打鸣,就知道一年之后它会不会长成大雄鸡,那么,你就没有必要养那么多鸡,你不够脑残。

第二得志坚。养的鸡多了,难免有些鸡在某些阶段状态差一些,甚至,整群鸡的“加权”生长速度,在某些阶段,可能不如隔壁家那只天赋异禀、运气爆棚的大母鸡,但你得想明白,无论如何,哪怕有一只鸡死了,你整群鸡还在那,你天天不愁没蛋捡,没肉吃,少焦虑一些,白头发少一些,脑细胞少死一些,这不也值当吗?

看在大家骨骼清奇的份上,我这脑残志坚养鸡大法,就免费送给大家了。

关注我,一起简单投资,聪明赚钱。

(注意不是发“领福利”,是发表格中对应的关键词,如“工具”)

点个“在看”

↓↓↓↓↓

王亚伟的新浪博客为什么被停了

刚关注几天,他的点评很中肯,对走势的预测也很准确,今天居然就被封了,估计是庄家怕泄露太多信息,坑不了散户了吧,或者就是新浪脑CAN

王亚伟现在怎么不在华夏了,以前不是做的好好的嘛。听说他去做私募了,有谁知道王亚伟的私募基金叫什么?

柠檬给你问题解决的畅快感觉!私募基金不公开持股明细,认购要联系基金公司。感觉畅快?别忘了点击采纳哦!

王亚伟是做什么的?

王亚伟是中国的一名数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和数学科学研究院院长。他的研究领域涉及代数几何、数学物理、代数表示论等多个方面,曾获得过多项荣誉和奖励,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陈省身数学奖、美国数学会的高斯奖章等。他在数学领域的研究和贡献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和赞誉,被誉为“中国代数几何之父”。他也是数学界的一位领袖人物,对中国数学的发展和推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冷运异美国股神是谁

一、张磊  “投资狂人”张磊,管理的资产达300亿美元。1972年出生于河南驻马店市,高瓴集团创始人,中国人民大学校董事会副董事长,耶鲁大学校董事会董事,亚洲发展委员会**,西湖大学创校校董、创始捐赠人、发展委员会**,西湖教育基金会理事,香港大学校董,未来论坛创始理事、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张磊先生还担任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技创新投资顾问小组顾问委员、上海全球招商合作伙伴,天津市智能科技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高级顾问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届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委员,并曾担任2016年B20中国就业工作组联合**及2017年B20德国就业和教育工作组联合**,中美交流基金会董事,团结香港基金理事,香港金融发展*委员以及香港金融科技督导小组成员。  二、张坤  张坤,易方达基金经理,2020年底,易方达张坤管理的5只基金总规模已达到1255.09亿元,成为首批公募基金管理规模逾千亿的基金经理之一。2021年1月25日,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因重仓白酒股出现一日净值暴涨5%,当天粉丝们就建立了后援团,并表示“坤坤不老,蓝筹到老,张坤随后登上微博热搜高位。  三、弘度  弘度,本名不详,据说该名是其皈依后的法名,人“定海神针”,二级市场预判能力最强的股评家,其判断A股指数走势预测能力非常强悍,无差错的预判能力让业界精英纷纷倾佩,散户投资者其为“定海神针”,足见散户对于其能力的肯定,中兴通讯11.68抄底成功,股价一路上涨至56元,高达500%的盈利能力更是成为封神之作,管理资产70个亿无败绩更是让投资者惊叹。  四、林园  林园,1963年出生,陕西汉中人,曾在深圳红十字会医院及深圳博物馆工作,1989年以8000元进入股市,2006年10月底,林园持有股票市值达到20亿元。  爱吹牛说大话的林园资产从8千到10亿,一度自是中国股神。  五、王亚伟  曾经的“公募之王”王亚伟,带领华夏基金在5年内产生748.90%的总回报,成为业界的神话。他以低调和犀利的操作被誉为“中国最好的基金经理”。然,由于他大胆的操作风格,他的基金在2016年的表现令人尴尬,王亚伟从神坛上摔了下来。但现在他重生了,带着240亿规模基金卷土重来,年化收益70%以上,重回巅峰。  六、花荣  花荣是沪深股市第一代职业操盘手,也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人“不死鸟”。花荣炒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1年底,当时开户最少需要资金1万元,他凑了3000元和别人合伙开户,从邮市转战股市。1993年花荣已经在证券公司工作,成为证券市场上第一批红马甲。  七、章盟主  章建平,浙江临安人,天津商学院毕业,1996年入市,活跃至今。  老牌游资大鳄,人“老章”,“游资中的北斗人物”、“涨停敢死队之王”、“浙江股市第一盟主”、“章盟主”,也有“善庄”谓。  八、殷保华  1996年开始投资,我们可以在股票、期货、债券市场看到他,他最擅长投资组合,年化收益率25%。  九.小鳄鱼  小鳄鱼本名不详,1990年出生于江苏,2011年还在读本科大四的时候,他就携数万元资金投入到股市当中,从此便开始了传奇的炒股生涯。小鳄鱼一开始做短线,但是亏得很快,后来做长线,发现性格太急躁,拿不住,再改到短线,之后似乎打通了任督二脉,找到了自己的方法。2013年末,入市两年的小鳄鱼的资金已经从刚开始的几万元到了接近2000万的体量。2014年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后小鳄鱼再接再厉,资金实现了从2000万到7000万的跨越。到了2015年,趁着牛市的东风,直接进入了亿元俱乐部,现在的持仓达到了几个亿。  十.徐翔  徐翔被誉为“宁波极限敢死队”首席舵手。17岁时,他拿着3万元入市投机到40亿元,一度管理数百亿资产“鹤立鸡群”。不幸的是,2015年,人们因涉嫌操纵证券市场和内幕交易被捕,2021年刑满释放重获自由。

基金业需要什么样的CEO

中国公募基金业走过了十三年的春秋,回顾这一段并不是特别长的历史,那些CEO在这个年轻的行业里留下了最深的烙印,大家应该都不会否认华夏基金的范勇宏先生在这个人物榜中会占有一个名额。范勇宏先生是中国公募基金业界最早的拓荒者之一,也是中国公募基金业成长最好的见证人之一。除了对行业前景富有洞察和远见之外,范勇宏做的两件事让人印象深刻:一是搭建起一个强大而稳定的投研团队,奠定支持长期业绩的基础。华夏基金的投研团队是国内基金公司中最为庞大和坚实的投研团队之一,虽历经多位重要投研人员的离职和变动,整个团队依旧保持坚固,稳定的中长期业绩是有力的佐证之一。另一个是树立了一个异常低调的公司形象。包括其被国内誉为“最牛基金经理”的王亚伟先生本人,都较少在公开场合接受采访和曝光,传递出一个专注于投资研究的企业文化。如果类比海外,美洲基金的母公司资本集团是其中的一个典范,旗下负责投资管理的资本研究管理公司几乎从来不刻意去宣传自己,甚至在租下位于洛杉矶的豪华总部时,放弃以公司名字来命名这座摩天大楼。建立制度,并以之践行组织的理念和使命,使之成为习惯,成为简单而融入到每个员工的企业文化,我想这是范勇宏在华夏基金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和华夏基金同样处于**文化中心北京的中国另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嘉实基金的现任CEO赵学军先生,同样是一位个性鲜明的领导者。如果说范勇宏是一位行事严谨的布道者,那么赵学军则更像一位充满理想主义和英雄情结的传教士。在相当多的场合,赵学军都强调了公司组织的信仰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嘉实基金所追求的全天候、多策略式投研团队,和其在业绩和规模上双重追求同样雄心勃勃。值得注意的是,嘉实基金成功的保持了核心投研团队的稳定,一些基金经理投资风格鲜明。相对上述两家北方基金公司CEO的远大志向,位居南方羊城的易方达基金新老两位CEO则显得更为务实。易方达原CEO叶俊英先生在谈到公司战略时毫不掩饰其也曾经是“摸着石头过河”。易方达新CEO刘晓艳女士同样带着浓厚的务实主义色彩。作为基金业界为数不多的女CEO,刘晓艳对基金行业特别是营销策略上有着深刻的见解,在业界与主管嘉实基金市场方面的副总经理李道滨有“北道滨南晓艳”的美誉。在去年深圳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上,刘晓艳很冷静的告诫“不管我们怎么样去寻找蓝海,我们的主战场终究还是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上面,这是我们无可回避的。我们所找蓝海,对于基金行业是蓝海,对于别人来讲已经是残羹冷炙了”。富国基金的CEO窦玉明先生可以算是基金业界“少壮派”的代表之一。基金经理出身的窦玉明是业界投研经验最为丰富的CEO之一,此前在主管嘉实基金投研部门时曾被称作“灵魂人物”,2008年窦玉明离开嘉实基金正式入主富国基金出任CEO,三年多的时间下来,可以说窦玉明重塑了富国基金。虽然在资产规模上跟最大的基金公司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富国已经开始建立起三个较为坚固的产品线:成长股投资、固定收益和量化投资,而且在每一条线上都有行业的佼佼者,这为今后的弯道超车提供了基础,但前提是合理的激励机制和团队稳定。不仅仅是投研,窦玉明在行业竞争和发展、市场策略都有着其独特的见解,而且还有着宽阔的国际化视野。另一位对市场和投资有着深刻见解的CEO,兴业基金的当家杨东先生,同样值得去领略其眼中的基金人生。据相关资料,杨东在管理兴业证券自营部时就有着为业内所津津乐道的出彩业绩,而兴业基金和兴业证券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杨东非常明白业绩的重要性,知道员工需要什么,也懂得放权于下属。从公开资料得到的印象是,杨东有着恬静的精神世界,对名利看的不重,却可以一直朝自己的方向走下去。国泰基金的CEO金旭女士也是一位有着强大精神家园的传奇人物。这位被业界所津津乐道的“证监会第一美女”的CEO,却是一位性格要强、不断超越的才女,柔和的外表颇像内心里住着一位“铁娘子”。金旭见证了中国公募基金业的诞生和成长,全程参与基金法的起草立法,主要参与完成了中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的试点工作。金旭先后任职华夏基金、宝盈基金和梅隆银行北京代表处的高管,2007年空降国泰基金出任CEO,在领导国泰基金四年多时间来,国泰基金投资业绩进步明显,根据晨星数据,其三年期和五年期的基金星级绝大部分在三星及以上。从北大法律系毕业到证监会再到基金公司高管,金旭在其职业和人生道路上不断的变道和超越。其自诩为“一群40岁涅槃的鹰”,并把罗素自传前言中的一句话“支配我一生的,是三种单纯而炽热的激情: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难以言诠的同情。”作为其人生的勉词和映照。如果继续放眼到私募基金业界,我们可以看到更多个性鲜明的CEO,而且这些CEO非常多都是往日公募界的明星基金经理,这个群体还处于发展和壮大之中。如果他们有一条获准开展更多的业务,如公募牌照,他们中很有可能出现基金业界新的领军者。如果稍稍把视线移开,去环顾下海外基金业界的CEO,又会给我们怎样的启发?毕竟中国基金业的资产规模只占全球很小的部分。美国是一个非常崇尚个人主义和自由的国度,其基金业也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市场之一。大家可能第一个想到的CEO是他,没错,一手缔造伯克希尔帝国的沃伦?巴菲特。巴菲特的投资能力无人能比,而被众人封为“股神”,并稳坐于神坛上。巴菲特的投资业绩的确是空前绝后,根据巴菲特2012年致股东的信,伯克希尔过去47年的账面价值年复利增长率达到19.8%。除了投资,巴菲特有着开朗、有时候甚至如小孩般童真、风趣的性格,有时候还充当了娱乐明星或者脱口秀者的角色,在熊市时则常常兼任投资者的心灵抚慰者,难怪投资界中有很多大师级人物,却没有一个像巴菲特那样受人民的喜爱。其本人也奉行简朴生活的作风,并表示要把个人财富的绝大部分捐献给社会。先锋基金的前CEO约翰?博格尔也是为中国投资界所熟知的一个传奇人物。博格尔对基金行业的远见卓识为先锋的成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打造的被动式投资模式成功使得先锋基金成为近年来美国基金界风头最劲的基金公司之一。先锋和富达、美洲基金并不是美国成立时间最早的基金公司,却在后来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样,在成立时先锋基金对被动投资并非如今天般清晰,可以说先锋也是怀着理想同时“摸着石头过河”。投资起源于欧美,也兴盛于欧美,留名于历史的投资人物也大多是欧美人士。但在竞争激烈、欧美基金霸主云集的香港市场上,惠理基金及其**兼联席首席投资总监谢清海先生可谓华人世界中的一朵奇葩。谢清海对亚洲新兴市场的认识有着过人之处,特别是在中国股票投资上,有意思的是,其旗下基金采取团队投资模式,内部开发出一个历经考验的投资系统,包括从公司财报到实地拜访等一系列流程来挖掘投资机会。根据晨星评级,惠理旗下基金绝大部分评级都在四星及以上。如果从上述CEO中做一个概括,那可能包括:1、把个人理想和企业愿景融合到团队合作并一直践行;2、对投资行业有着深刻的见解,能够在市场中发现成功的土壤和领域;3、都有着强大的个人魅力,是团队的精神领袖。目前中国的基金业面临着困境,但是也应该看到取得的成绩和潜力:基金业初步有着一个较为规范的框架,一些制度性的东西也在建立;相比成立时陌生的舶来品,基金作为一种投资产品已经被很多投资者所知晓;培养了一批行业人才,包括基金经理、研究员等。基金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突破一些外部的障碍,如基础市场等。但就行业内部而言,有两个可能需要正视:一个是行业创新的空间被限制了,一定程度上影响基金业创造不出投资者需要的产品;另一个是行业的准入应该与时俱进的加以放松,为那些有梦想和才华的人打开一扇窗。从过去三年和五年的资产规模排名看,国内基金公司大体保持了稳定,这段时期所面对的是一个极度波动的市场。从三年期看,富国基金、华商基金、中银基金和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等取得较明显的排名上升,五年期则有汇添富和中银基金等公司排名上升。从长期来看,业绩最终将反映到规模上。搁笔之际,惊闻华夏基金CEO范勇宏先生以及传奇基金经理王亚伟先生将离职华夏基金,公募基金业的人才流失由此来到一个高潮。在一个时代即将结束之际,我想,投资人所期盼的,是下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不会让我们等待太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高金融网 » 王亚伟为什么跌下神坛(当年最神的基金,为何跌下神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