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一月份发行哪些基金?
2021年一月份发行的基金包括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等多种类型。例如,易方达消费行业股票、南方高增长混合、华夏中证银行ETF等基金都是一月份新发行的产品。这些基金多数关注科技、消费等热门板块,以及国内银行等金融行业,能为投资者带来较好的投资收益。同时,考虑到投资的风险,投资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风险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
易方达的基金有哪些,基金代码给我
基金代码基金名称投资风格基金经理110001易方达平稳增长..平衡型侯清濯110002易方达策略成长..积极成长型伍卫110003易方达上证50指数指数型林飞110005易方达积极成长..积极成长型陈志民、..110006易方达货币A收益型马喜德110007易方达稳健收益..稳健成长型马喜德110008易方达稳健收益..稳健成长型马喜德110009易方达价值精选..价值投资型吴欣荣110010易方达价值成长..增值型潘峰110011易方达中小盘股票增值型何云峰110012易方达科汇灵活..稳健成长型冯波110013易方达科翔股票稳健成长型付浩110015易方达行业领先..稳健成长型冯波110016易方达货币B收益型马喜德110017易方达增强回报..稳健成长型钟鸣远110018易方达增强回报..稳健成长型钟鸣远110019易方达深证100ET..指数型林飞、王..110020易方达沪深300指..指数型张胜记110021易方达上证中盘E..指数型张胜记110022易方达消费行业..稳健成长型刘161116易方达黄金主题QDII--LOF(4月01日发行)
我为什么重仓张清华的易方达新收益基金
前几天,有朋友问及我重仓易方达新收益基金的理由,感觉没法一两句话能说清,就专门再写一篇文章说说。
重仓新收益,我主要基于这几个判断:
第一个问题,决定张清华在资产配置道路上能不能长期成功,选股能力是非常大的影响因素。作为一个从债券圈拓展能力圈进入股票圈的基金经理,张清华的选股能力虽然已经进化了十年,但是水平到底怎么样,权威的公开信息并不多。首先要判断的,是张清华的择股,是完全依靠易方达公司的大平台还是他个人和部门(混合投资部)体系?是不是抄袭易方达公司其他明星股基经理的成果,自己只要搭配好老本行债券就行了?
我们查看易方达新收益的前十大重仓股,可以看到目前位列第一的是福斯特,这家上市公司,是光伏组件上游产品胶膜的全球龙头,盈利能力强,也得到了机构投资者和海外资金的共同认可,市值近1000亿。
查看新收益季报,我们可以看到,福斯特出现在新收益基金前十大重仓股是在2019年3季度季报,然后除了个别季度,基本都出现在前十大重仓股名单,直到今天,张清华已经拿了2年多,并不是像其他一些股票那样快进快出,属于能较好分析其选股能力的样本。
查看个股数据,我们看到这期间,福斯特股价从30多元一直涨到了今天的100元左右,新收益重仓福斯特的成功肯定是毋庸置疑的。我们这里先不需要对福斯特做个股分析,而是要看一看这只股票的机构持仓情况,因为我们首先要判断的是,张清华是不是在抄作业。
从福斯特近两年的机构持仓数据里,我们可以看到,目前重仓福斯特的基金,前五名都是易方达,里面除了一只易方达高端制造混合,其余四个都是张清华自己在管或者混合投资部共同管理的基金,比如易方达裕丰回报债券。没有发现还有别的易方达公司有名气的基金经理重仓。别说重仓,即使查看是少量持有福斯特的,里面唯一一个有点名气的就是冯波的易方达研究精选,但是只在2020年6月份才短暂出现,并且在冯波这只百亿规模的基金里,只有1亿元,可以忽略不计。我们再查看易方达高端制造混合,发现管理人是担任基金经理仅三年多,毫无名气的祁禾。查看其基金成立与买入时间,也能立即排除张清华抄作业的可能,看样子说不定是他在抄张清华的作业(祁禾虽然担任基金经理时间很短,毕竟算是张坤的半个徒弟,抄作业倒不至于)。这里我们就能确认,张清华没有抄作业,靠自己判断重仓的福斯特。
我们再看新收益另一只重仓两年的隆基股份。作为如今炙手可热的光伏龙头,我们查看隆基股份的机构历史持仓数据,发现从2016年初开始重仓隆基股份的,居然是易方达公司的另一位二级债大牛胡剑,张清华通过他的二级债代表作易方达安心回报重仓隆基股份虽然比胡剑略晚几个月,但是查看同时期重仓隆基股份的易方达股票型基金经理,都是陈皓之类不出名的基金经理,也能看出张清华对于隆基股份绝对是靠自己判断选择后长期持有的,并没有抄有名气的易方达股票型基金经理的作业。
通过对类似个股数据的对比和分析,我们就可以肯定,张清华的选股能力绝对没有问题。
第二个问题,随着新收益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规模膨胀是肯定的,规模上到百亿后,基金收益是否会受到大的影响?张清华是否具备管理百亿级别规模股票基金的能力?
我们知道,由于张清华对于新收益采取不宣传的态度,新收益在2020年上半年规模也仅有不到10亿,但是由于收益超好,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关注,2021年初规模已经迅速膨胀到了55亿,估计等半年报出来,又得胖好几圈。
虽然张清华的混合资产投资部门里面有专门的打新策略小组,当初基金规模很小的时候,打新策略对于增厚收益肯定作用大,但是规模到几十亿后,打新这样的策略对于收益增厚的影响几乎就可以忽略了。我们从规模上到10亿后的新收益收益来源可以看到,基金收益主要还是来源于持仓股票的股价上升,而且新收益持股偏大盘,容纳百亿资金还是很轻松的。
另外,由于新收益目前算是成长风格,波动比较大,回撤起来也是挺吓人的,不了解其特点的基民来的快,到时跑的也快。而且对于张清华从债基破圈到股基领域后,网略上能分析的比较透彻的文章并不多,导致张清华和新收益基金在市场上是一个非常含糊的形象定位,张清华本人又非常低调,不擅长宣传作秀,这些因素决定了新收益的规模不会被过分关注,规模过分膨胀。
即使新收益近期规模膨胀了,我们也不用担心,因为混合资产投资部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如何驾驭大资金管理,实现可持续的优秀业绩。虽然表面上张清华是从债基扩展到股基的,但是在管理二级债基时,其管理的二级债里面的股票仓位的市值加起来并不低,再加上相当大的可转债仓位,张清华对于大规模股基的管理经验,其实比很多专门的小股基经理都多,并不是他从债券领域突然就转到股票从零开始了。在一些访谈中,谈及规模变化时,张清华也明确表示过随着方法论的进化以及团队开始发挥作用,他管几百亿规模的股基,是没有问题的。
第三个问题,新收益的回撤比较大,虽然其最大回撤在我风险承受范围内,但是张清华对股票风险是把控的好不好?
任何基金经理访谈宣传,都会说请基民放心,自己基金的风控体系非常好。我们不关心这种空话,而是要认真看一看张清华是怎样做的,是不是言行一致。
第一次关注到新收益时,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张清华持仓仅两个季度就迅速卖出海尔智家的做法,因为同时期与张清华做法相反,重仓海尔智家的是大名鼎鼎的兴全基金谢治宇、乔迁。当时经过对海尔智家的个股分析,我就立即选择了相信张清华的判断,因为海尔智家虽然是一个连续十年ROE都超过20%的名牌企业,但是查阅财报和收集相关的分析文章,可以发现其费用率明显高出格力、美的这样的同行,不但有管理低效的嫌疑,最重要我认同一点就是,一个持续多年存在显著问题的企业,要等待它慢慢好转起来,这个难度非常大,时间也非常长,不符合张清华的投资逻辑,张清华的卖出从短期风险考虑完全没有问题。
海尔智家股价不断下跌,也让重仓海尔智家的兴全基金吃了苦头,虽然作为名牌上市公司,海尔智家以后的长期发展也不会差,拓展国际业务总有一天也能得到回报,但是张清华在发现其持有逻辑发生变化后就毫不犹豫的迅速卖出的做法,当时就让我确认了张清华对于个股风险是非常看重的,不符合自己与团队逻辑的热门个股,宁可不参与,看不透的就不冒险。
近期谢治宇也说了他重仓海尔智家等股票导致业绩不佳的原因,也就是他看重估值合理,长期仍旧会有稳定持续的增长,如果看错了,损失也会小一些。虽然这些都完全符合他的投资框架和逻辑,兴全也是我心目中的公募第一梯队,但是我认为在对于海尔智家的短期风险预判上,谢治宇、乔迁算是完败于张清华。如果年底前兴全系基金减持海尔智家了,可以说就是承认看走眼了。
从对类似个股的持有与卖出处理问题上,能看出张清华对于个股风险是很看重的,一方面重视个股风险,另一方面加上宏观择时进行辅助,我相信新收益的长期风险收益比会非常不错。
第四个问题,张清华以及混合资产投资部这种资产配置的打法能走多远?会不会昙花一现?
这一点说起来是非常重要,内容也是非常多的,不过我在上两篇关于张清华新收益的文章里已经把涉及资产配置的问题大体都说到了,因为这是张清华投资框架的基础,这一点都搞不清楚的话,以为张清华就是简单的择时操作,就根本不能买张清华。在这里就不展开再阐述了,因为详细展开说的话,估计得单独写一篇文章才行。
这里只说我得出的结论,我认为资产配置的打法,在目前国内的市场是非常有生命力的,用流行话说就是很适合国情。至于更长期的事情,等不到A股市场成为完全有效的市场,爱好跑马拉松的张清华,都应该从易方达退休了吧。
最后,还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是因为张清华打造易方达混合资产投资部这个团队,让我看到了一种可能:三年后,面对围坐一圈的各种单一风格的主动型基金经理,张清华说:“不要误会,我不是针对你,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易方达2021年嘉年华说了啥?干货全在这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直播大佬背景
直播精华之
冯波开场介绍易方达投研体系
一、对易方达基金投研团队的介绍
1、优秀
2、进取
3、拥有正确价值观
4、坚定的认识到团队的投资目标
5、如何实现目标的投资方式
1、简单
团队人员间关系简单,大家为同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2、客观
量化的数据直观体验,不需要考虑人事关系,做好自身的事。
3、自我驱动力
二、当团队成员既是基金经理又是研究员,是如何两者兼顾的
直播精华之
基金经理专访
一、投资理念
二、制造业与消费行业或者与医疗行业的研究有什么区别
三、投资能力圈
一、投资理念
二、如何进行TMT行业研究
三、如何平衡行业拐点和趋势的力量
个人的一点感想
1、投资理念的核心驱动
2、易方达基金上下一致的执行力
免责声明
易方达科汇和兴业趋势现在买那个好拜托各位了3Q
2010-08-27公布净值:1.6150元前一日净值:1.5900元增长率(较前一日涨跌幅):1.57%投资风格:平衡型类型:契约型开放式申购费率上限:1.5%赎回费率上限:0.5%状态:开放申赎基金经理:冯波基金管理人: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托管人: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易基科汇基金(110012)持仓前10位股票代码股票名称占持仓比例相关资讯000063中兴通讯5.03%股吧行情档案002310东方园林4.79%股吧行情档案000568泸州老窖2.37%股吧行情档案600223※ST万杰2.25%股吧行情档案600546中油化建2.00%股吧行情档案000513丽珠集团1.81%股吧行情档案600439瑞贝卡1.79%股吧行情档案601601中国太保1.72%股吧行情档案000422湖北宜化1.60%股吧行情档案600729重庆百货1.48%股吧行情档案资料截止至最新报表易基科汇基金(110012)增长率排行查看全部开放式基金增长率排行项目最近三月最近六月最近一年今年以来成立以来增长率7.95%6.04%25.29%5.35%83.54%混合型排名6714962010-08-27公布净值:1.0403元前一日净值:1.0353元增长率(较前一日涨跌幅):0.48%投资风格:平衡型类型:上市型开放式申购费率上限:1.5%赎回费率上限:0.5%状态:开放申赎基金经理:王晓明、张光成基金管理人:兴业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托管人: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兴业趋势基金(163402)持仓前10位股票代码股票名称占持仓比例相关资讯600036招商银行6.54%股吧行情档案600000浦发银行5.72%股吧行情档案601318中国平安4.51%股吧行情档案000063中兴通讯3.55%股吧行情档案600276恒瑞医*3.43%股吧行情档案000895双汇发展3.32%股吧行情档案601328交通银行3.18%股吧行情档案600016民生银行2.75%股吧行情档案600600青岛啤酒2.00%股吧行情档案600519贵州茅台1.79%股吧行情档案资料截止至最新报表兴业趋势基金(163402)增长率排行查看全部开放式基金增长率排行项目最近三月最近六月最近一年今年以来成立以来增长率0.81%-6.27%-0.98%-11.55%499.05%混合型排名1341321121314从列表看,易基科汇基金近期业绩不错,目前区域最好是选择易方达基金公司的基金品种。
基金热能持续到什么时候?
1、鼠年基金业大放异彩,90%以上的基民赚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要这种情况赚钱效应延续下去,基金就会产生虹吸效应,基金热将会在较长时间里一直存在。
2、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2020年公募基金数据,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国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合计为19.89万亿元,较2019年末增长34.70%。2020年初至今年1月15日,新发行权益类公募基金募集资金规模合计2.03万亿元。2021年首个交易日4个基金公司旗下的4只基金当日募集当日售罄,成为“日光基”。易方达副总经理冯波挂帅的新基金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1月18日发行,认购量超过2300亿。这一数据远远超出去年鹏华匠心精选的1357亿元,刷新基金认购量的历史记录。认购10万元,只配到6179.57元,比例只有6.18%。
3、这一轮牛市与历次牛市大不相同,具有稀缺性、垄断性、成长性的头部核心资产个股股价轮动上涨且持续飙涨,具备明显的结构性牛市特征。基民通过购买基金参与其中,躺着赚钱,收益率高居不下,通过口碑相传,导致一些亏损股民纷纷加入基民行列,这就使得公募基金在股市里越来越有吸引力。
4、随着以公募基金为主的机构抱团个股不断上涨、屡创新高,基金净值水涨船高,基民收益与日俱增,基金销售空前火爆,基金热或持续到牛年底。
5、基金热持续下去,买基金的人越来越多,炒股票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去股民化现象将成为A股牛年的新特征。
6、在基金热不断持续的当下,本人仍一如既往地提醒广大新基民在投资基金时,一定要逢低买入,切莫追涨杀跌。
了解基金公司看这篇就够了:深度盘点基金公司,带大家了解最真实的基金江湖 - 知乎
从策划,到调研,到做分析,最后成稿,我们的专业研究员花了5天时间才搞定。
原创不易,看完觉得不错的朋友,一定不要忘记点赞、收藏、转发。
1、买基金,要不要挑基金公司?
1、什么是基金公司?
1、易方达基金
1、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经理盘点表
关于基金公司,这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
网叔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买主动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
可能说的太多了,就有用户在后台留言问网叔:“难道买基金,只看基金经理就行了吗?不用看基金公司吗?”
信达澳银基金,整个公司管理的权益类基金总规模只有290亿,不足张坤的一个零头,典型的中小基金公司。但也诞生了冯明远这样牛逼的基金经理,从业4.7年,年化收益率27.3%。
永赢基金同样是中小基金公司,但也诞生了李永兴这样牛逼的基金经理。李永兴,从业6.7年,年化收益率20.5%。
前面讲过,买主动基金就是看基金经理。并不是说基金公司对基金没有影响,但真的是十分有限。
这些有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小平台,资源少,机会也少,想出头太难了。大平台,资源多,机会也多,出头的机会自然也更多一些。
对包括基金经理在内的中小基金公司员工来说,天生就有从小平台跳槽到大平台的冲动。小基金公司的员工稳定性较大基金公司差得多。
2021年6月12日,一天之内就有3家小公募发布了高管变更公告。频繁的人事变动,已经成为小公募的一大特点。
基金经理买卖股票并不是单兵作战,也需要研究团队的投研支持。
研究团队越牛逼,基金经理越容易取得出色业绩。
牛逼的研究团队怎么来的?就看基金公司的实力(也就是钱)了。
比如易方达,多少牛逼的研究员都趋之若鹜,基金经理自然能得到最顶尖的投研支持。
并不是说中小基金公司的风控能力不行,而是说中小基金公司更容易在合规上遭遇麻烦。
为了规模增长,诺安基金无视甚至可能是鼓励蔡嵩松押注半导体。
下面,我们来系统了解一下中国的基金公司,以及围绕这些基金公司的行业生态。
基金公司就是经证监会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依法从事基金管理业务的企业法人。
简单点说,就是代投资人投资的公司。投资人申购基金公司发行的基金,把钱交给基金公司,然后基金公司拿投资人的钱去买股票、债券等投资产品。
股票和偏股混合基金的管理费一般收取基金规模的1.5%。
债券基金的管理费便宜些,一般收取基金规模的0.7%。
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21年4月底,我国一共有149家基金公司。
基金行业的参与者,主要有投资者、基金公司、基金经理、销售渠道、托管机构、监管层等。
大方向上来讲,基金公司生产基金,卖给投资者,生产基金经理,让其管理基金。同时对外和销售渠道、托管机构、监管层打交道,居于基金生态的中心位置。
下面,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基金生态的主要成员:
基金公司扮演的是一个“平台”的角色,连接投资者和基金经理。投资者的钱最终汇集到基金公司管理的一只只基金里,而这一只只基金又都有具体的基金经理管理。
除了连接投资者和基金经理,基金公司还要和监管层、基金托管机构、基金销售机构等打交道。
基金经理处于基金生态位的“核心位置”。毕竟投资者买基金就是为了赚钱,而赚钱就要靠基金经理。这才有了“买主动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的说法。
明星基金经理更是自带光环效应,振臂一呼,就能吸引到不少投资者跟随。做得好的公募基金经理甚至可以奔私,自己成立公司做私募。
基金公司销售能力有限,想把基金卖给更多人,就要借助第三方销售渠道。
这些渠道主要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独立基金销售机构(主要是天天基金、支付宝、蛋卷等)。
为了防止基金公司卷款跑路或把投资者的钱挪作他用,法律规定基金公司必须把基金托管在银行、券商等拥有基金托管资格的托管机构。
对于股票基金和偏股混合基金,托管机构一般每年收取0.25%的托管费。
证监会虽然是事业单位,但也可以看做是**职能部门,行使主要监管职责:
①指导、组织和协调地方证监*、证券交易所等部门对基金的日常监管;
②组织基金从业人员的从业考试、资质管理和业务培训;
④对会员之间、会员与客户之间发生的基金业务纠纷进行调解等。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里有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就是马太效应。后人对此有一种更通俗的解释——“二八定律”,20%的人占据80%的资源。
我国一共有149家公募基金机构,TOP20%的基金公司有29.8家(149*20%)。四舍五入,取30家。
截至2021年6月15日,这30家基金公司管理的权益类基金规模达到了6.2万亿元,占了权益类基金市场81.8%的份额。
这是头部与中小基金公司管理规模、基金经理数量对比:
头部基金公司,管理规模大,通常是几千亿,权益类基金经理数量也多,拥有多个明星基金经理。
中型基金公司,管理规模一般,也就几百亿,权益类基金经理数量也就10个左右,一般拥有一位、或没有明星基金经理。
小型基金公司,管理规模小,只有几个亿,权益类基金经理数量也就零星几个,根本没有明星基金经理。
也正因为大基金公司有着成熟的投资理念、会系统培养基金经理,无数优秀人才趋之若鹜,进一步加剧了基金行业“强者恒强”的现象。
反观中小基金公司,只能靠一两个明星基金经理撑场面,规模难以进一步做大。
想做大规模,就只能另辟蹊径,比如牛市发基金、挂羊头卖狗肉,利用明星基金经理名气发新基金,然后交给新人管理,甚至逼迫这基金经理炒垃圾股,博短期收益。
更有甚者,还可能挑战底线,内部放松风控要求。前面也说了,被监管部门责令整改或出具警示函的基金公司,多是中小基金公司。
基金公司赚钱全靠管理费,做大规模,多收管理费无可厚非。
但“靠谱”的基金公司有底线,也愿意为投资者着想,很少在牛市顶部、市场火热的时候发基金。公司基金数量不多,单只基金的平均规模一般不会小。
不靠谱操的基金公司则不同,只想着做大规模,多收管理费。趁着牛市狂发基金,熊市一来,投资者纷纷赎回,剩下一大堆mini基金。数量一多,单只基金的规模就小的可怜了。
此外,靠谱的基金公司还会注重培养基金经理,老带新,一步步将一个新人培养为明星基金经理。明星基金经理多了,单个基金经理管理的规模也会大一些。
不靠谱的基金公司就只把基金经理当做工具人。牛市业绩好的时候,狂发一波基金,熊市一来,基金规模缩水,就只能管理mini基金了。
网叔梳理了主要基金公司(权益类基金管理规模500亿以上)“靠谱”情况。
兴全基金、泓德基金、易方达、中欧基金、交银施罗德、汇添富,单只基金规模都在30亿以上,单个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规模也都超过100亿,是相比比较靠谱的基金公司。
接下来,从TOP20%基金公司中,网叔为大家盘点几家有特色、规模也较大的基金公司。
易方达是国内管理规模NO.1的基金公司,旗下59位基金经理管理着241只基金,管理总规模14422亿元。
即使单看权益类基金规模,易方达也能以6649亿元的规模排名第一。
双十基金经理(从业超过10年,年化收益率10%以上)就有2名:冯波和付浩。
冯波是易方达自己培养的基金经理,从业11.5年,年化收益率16.5%,管理着550亿元的基金。今年1月18日,冯波的新基金易方达竞争优势开售当天就吸金1500亿,前无古人。
付浩也是易方达自己培养的基金经理,从业13.2年,年化收益率13.5%,管理着284亿元的基金。
三人也都是易方达自己培养的基金经理,且在同一天开始担任基金经理。其中张坤和萧楠主攻消费方向,陈皓主攻科技方向。因为张坤和萧楠重仓白酒,易方达基金也被称为世界第三大酒庄。
张坤,从业8.7年,年化收益率19.3%。管理易方达蓝筹精选1015天,为投资者赚了204%,平均每年赚49.2%。管理易方达中小盘3183天,为投资者赚了702%,平均每年赚27%。
萧楠,从业8.7年,年化收益率24%。管理易方达消费行业3183天,为投资者赚了538%,平均每年赚23.7%。
陈皓,从业8.7年,年化收益率20.5%。管理易方达科翔2594天,为投资者赚了485%,平均每年赚28.2%。
张清华也是易方达自己培养的基金经理,从业7.5年,靠着少部分股票仓位和大部分可转债仓位就实现了年化收益率20.1%的奇迹,收益不输股票基金经理。
广发基金的管理规模仅次于易方达,旗下67位基金经理管理着253只基金,管理总规模9755亿元。
即使单看权益类基金规模,广发基金照样以4433亿元的规模排名第2,仅次于易方达。
规模虽然落后不多,但广发基金的底子比易方达要薄不少。双十基金经理只有一个:陈少平。
但是,陈少平是2019年3月才跳槽到广发基金的,管理的基金规模也不大,只有4.65亿。和易方达自己培养的冯波没得比。
中生代基金经理中,广发能拿得出手的是刘格菘、傅友兴、林英睿。
刘格菘也不是广发基金自己培养的基金经理,还有过牛市顶点发基金、押注式投资等黑历史。
不过,这掩盖不了他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2019年,他管理的三只基金包揽了当年基金收益TOP3。
傅友兴倒是广发基金自己培养的明星基金经理。仅用一半股票仓位就将广发稳健增长年化收益率做到了17%。
因为赶上顺周期风口,高考状元出身的林英睿一炮而红,成为当红炸子鸡。不过,林英睿也不是广发基金自己培养的基金经理。进入广发基金之前,他在中欧基金跟着周蔚文学习了一年多。
两者都是2012年就开始在广发基金管理债券基金,并一直管理到现在。其中,谭昌杰管理的广发趋势优选灵活配置(2015年开始管理)只在2018年4季度亏损过一次。
兴全基金旗下有29位基金经理,管理着42只基金,基金总规模5000亿元,在149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4。
如果单看权益类基金规模,兴全基金排名还能进一步提高,以2441亿的规模排第9名。
培养出了2位双十基金经理:董承非、王品。
董承非,从业14.4年,年化收益率16.5%,管理着667亿的基金。管理兴全趋势2788天,为投资者赚了332%,平均每年赚21.1%。
中生代基金经理中,则有首位80后公募基金投资总监谢治宇坐镇。
谢治宇,从业8.4年,年化收益率29.2%。管理兴全合润3060天,为投资者赚了736%,平均每年赚28.8%。管理兴全合宜1240天,为投资者赚了105%,平均每年赚23.6%。
乔迁,先后师从董承非和谢治宇,从业3.9年,年化收益率26%。管理兴全商业模式优选1072天,为投资者赚了159%,平均每年赚38.2%。
当然,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大公司,也有不少一人撑起一家公司的小基金公司,比如:前面提过的信达澳银、诺安基金、永赢基金...
信达澳银,整个公司管理的权益类基金规模是290亿,其中冯明远一人就管理了201亿,占比69.1%。
诺安基金,整个公司管理的权益类基金规模是494亿,其中蔡嵩松一人就管理了331亿,占比67%。
永赢基金,整个公司管理的权益类基金规模是242亿,其中李永兴一人就管理了153亿,占比63.2%。
像这种一人撑起一家基金公司的小基金公司,整个公司的生存全系在一个人身上,资源不可避免的向这个明星基金经理倾斜。久而久之,就可能出现基金经理绑架基金公司的现象。
最后,网叔为大家盘点下主要基金公司旗下的王牌基金经理。
这些王牌基金经理的详细信息和他们代表基金的相关信息汇总到了一张表上,大家可以看下。
想看基金经理详细介绍的,接着往下看。网叔着重挑几个为大家介绍下:
信仰有两种,一种是饭圈文化的“愚”信,另一种是深入骨髓学习的“虔”信。
国内信奉巴菲特的基金经理一抓一大把。但最虔诚的信徒,一定是张坤,践行的最好的,也一定是张坤。
张坤在大学学习生物医学工程期间就热爱投资,读到巴菲特的书后深受启发。毕业后,进入易方达基金工作,算是在巴菲特的引导下踏入公募基金行业。
张坤,硕士学历,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
2008年7月加入易方达基金,历任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
2012年9月28日起任基金经理,管理易方达中小盘。任内收益率702%。
张坤选股的标准“不想持有十年以上,就不要持有一分钟”。
张坤对于公司的研究与大部分基金经理不一样,他不崇尚调研,他认为调研获取的信息只不过是人家愿意给你看的。
他更相信“阅读”的力量,每天除了开会和很少的交易时间,他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是放在阅读上。有目的性、有针对性、范围极广的阅读。
为了对行业和公司理解透彻,他每年会阅读800-1000份公司的年报,认为年报是最客观的反映企业历史成绩单的资料,也会读几乎所有可以找到的深度报告、相关人物传记以及一切能和公司关联的资料。
张坤强调安全边际。即使是好公司,也必须在足够安全边际的保护下买入,才有可能“从中真正获取价值”、从而实现长期的复利增值。
他的选股标准是企业护城河宽、竞争力强、盈利能力强(ROE)。
在A股,符合这一标准的也就茅台、五粮液等少数个股,这些股票他一拿就是好多年。
操作上,他偏爱“白马股”。2012年,担任易方达中小盘基金经理后,就把基金操作风格从小盘成长切换到白马股集中的大盘成长上。
风险控制上,张坤用择股而不是仓位对冲市场下跌风险,常年高仓位运作。
因为对安全边际的重视,其管理的基金回撤非常小,2018年市场全部深度回调,沪深300指数回撤26%,易方达中小盘仅回调了14%。
谢治宇,1981年出生。2007年,复旦大学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硕士学历。
毕业后,谢治宇就加入了兴全基金,历任兴全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部研究员,专户投资部投资经理等职位。
2013年,谢治宇开始担任基金经理,管理其代表基金——兴全和润,至今已取得700%+的收益。
由于基金业绩出色,谢治宇已经升任基金管理部投资总监,是公募界首位80后投资总监。
择股方面,谢治宇综合考虑公司的成长性和估值因素,寻找最具性价比的个股,并不偏爱某一类个股。
均衡配置方面,大盘价值、大盘成长、小盘价值和小盘成长均有所配置,在权益类基金经理中,风格算是保守的了。
从业8.4年,年化收益率高达29.2%,在TOP20基金经理中排名靠前,靠的就是其出色的择股能力和行业配置能力。
仓位上,在精选个股和均衡配置后,谢治宇少量配置债券,股票仓位始终高仓位运行。
十四年前,40岁的上海人吕耕(化名)伙同部门同事认购了一支股票型基金20万元。
可能也不是特别差钱。最初两三年,他只是偶尔看看,发现涨的不错。因为密码忘掉了,一直没动这笔钱。一直是半遗忘状态。
2015年大牛市中,吕耕寻上门想止盈,却发现当年的银行卡也注销了,补办手续复杂,索性就算了,继续持有。
此后,净值继续起起伏伏。20万元像滚雪球一样,一路滚到了200多万。非常幸运,他买到了一只“10年10倍”的传奇基金,朱少醒管理的富国天惠。
媒体这样评价朱少醒,颜值爆表,业绩爆表,低调到尘埃里。
朱少醒1973年出生,博士学历。富国基金副总经理、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富国天惠基金经理。
在他20年从业生涯中,极少对外公开交流。他说,一次就把10年的话都说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么多年来,很多基金不知换了多少基金经理人。但唯独富国天惠除外,15年来一直都是他在管理。
15年,经历2轮大牛熊,其间不乏经历2008、2015这样的大股灾,到今天累计收益2165%,平均年化收益率22.2%,跟股神巴菲特不分伯仲。
朱少醒的投资理念可以用12个字概括:自下而上,偏重成长,淡化择时
下,就是个股,上,就是行业。一般投资研究,都是从行业到企业。但朱总不一样,逆着来,从企业到行业。
用他的话讲,就是发现一家好公司,恰巧就在某个行业。
朱总具体研究,也有一句非常清晰的话:良好的“企业基因”,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优秀的企业管理层
朱总买入卖出并不注重择时,坚信自己的置信度哲学,从三五年维度来评判公司。
在买入前,他会花大量时间反复调研、反复争论,确定是优质资产之后立马买入。
而关于卖点,朱长醒会从以下几个维度判断:买入之后,逻辑有没有发生变化;估值有没有达到之前的判断;是否有更好的标的来替代原来品种。
不过,朱总也过这样一句说:
虽然他淡化择时,但你也不要在牛市后期买他的基金,这样操作弄不好未来3年都是亏损。因为不择时,所以朱少醒也喜欢满仓操作,不管是牛熊。
朱少醒的投资理念和操作方法,普通人基本是复制不了的。
我们普通人投资,切记重择时,切记不要满仓。没要他的择股能力,硬学,照猫画虎反成犬。
周蔚文是中国20年公募基金历史上,四个能超越2轮牛熊,还能实现15%以上的基金经理人之一。
他自我评价:“比较较真,比较独立,有一点韧性”。
周蔚文,1973年出生,硕士学历,毕业于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毕业后,历任光大证券研究所研究员,富国基金研究员、高级研究员。
2006年11月-2011年1月,担任富国天合稳健优选混合基金经理。
之后,跳槽到中欧基金。2011年5月,开始担任中欧新蓝筹混合基金经理,至今仍在管理该基金。
此外,周蔚文还在中欧基金担任副总经理、投资总监、事业部负责人等职务。
和朱少醒专注个股,自下而上选股不同,周蔚文的选股逻辑是自上而下,讲究行业配置。
他的行业配置原则是,先选好赛道,然后选好赛道中的好公司,最后才看估值。
操作风格上,大盘价值、大盘成长、小盘价值、小盘成长均有涉及。
周蔚文自上而下的选股理念和其成长经历分不开。
早在1998年还在实习的时候,他就写过10多万字的保险行业报告。
之后,还研究过债券、公用事业和计算机、医*、机械等行业。
研究的行业多了后,周蔚文觉得投资首先要有宏观思维,不仅要分析经济数据变化,还要洞察社会变迁,然后决定配置哪些行业。
仓位上,由于坚持自上而下的行业配置理念,周蔚文股票仓位虽然比较高,但并未满仓运行,还配置不少现金、债券等其他品种。
基金界有个奥斯卡,叫金牛奖。该奖项自2010年由中国证券报发起,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具公信力的权威奖项之一
董承非2007年开始担任基金经理以来,共拿了10次金牛奖。这个水平,在公募界,不说傲视群雄,也算是高手中的高手。
董承非是中国20年公募基金历史上,四个能超越2轮牛熊,还能实现15%以上的基金经理人之一。
毕业后加入兴全基金,参与了公司筹备,2004年公司成立后负责研究食品饮料与通信电子行业。
和周蔚文类似,董承非也是秉持“资产配置”的理念,进行自上而下的选股。不过,在2015年上半年的大牛市中,董承非大幅缩减了股票仓位,错过了一波大涨,周蔚文则是完美吃到了这波涨幅。
选股方面,秉持“资产配置”的理念,董承非股票仓位在大盘价值、大盘成长、小盘价值和小盘成长股均有配置。
但和周蔚文相比,董承非对大盘价值股的偏爱更多一些。周蔚文对小盘成长股的偏爱更多一些。
可以看出,董承非和周蔚文虽然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配置,但董承非更加保守一些。
如果中国公募基金行业里评大宗师的话,傅鹏博一定是其中的一位。
傅鹏博,1962年出生,今年已经58岁了,可谓是中国金融业的老前辈,见证了中国金融市场的诞生、成长。
1992年加入金融业之前,傅鹏博就在上海财经大学做了6年讲师。
1992年下海后,傅鹏博先后在申银万国、东方证券从事资产管理和策略研究工作。在东方证券工作期间,还收了一名徒弟,就是后来一起创立睿远基金的陈光明。
2018年,和徒弟陈光明一起组建睿远基金,并担任董事长一职。
2019年3月,发行并管理睿远基金的第一只基金,睿远成长价值。
2009年1月至2018年3月,担任兴全社会责任(340007)基金经理。任职期间,取得了427.22%的总回报,年化回报超20%,同类排名第一。
2019年3月,上证指数3200点时,傅鹏博开始管理睿远成长价值,现在上证指数3500点,但睿远成长价值已经翻倍。
他习惯用实业思维去做研究和投资,擅于从企业长期经营发展角度去研判公司。从商业环境良好的行业中,选择管理层优秀、商业模式可预见、合理估值的公司。
在构建组合时,傅鹏博会挑选哪些具有稳定增长能力、并可以持续创造价值的白马股,然后长期持有。
在管理兴全社会责任期间,单一行业的比重基本在10%-30%之间,从没有超过50%。
和其他精选个股的价值投资选手一样,傅鹏博也选择始终保持高仓位运作,不择时。
关于择时不择时,他曾说过,优秀的管理人很少预测市场,预测市场的准确率较低,预测次数越多,正确率会越低,一旦预测错误就会带来损失,因此,与其择时,不如花时间去做大概率正确事情,把更多的心思放在研究公司以及挑选股票上,做长期投资,不会做小的择时。
有人这么形容他:“像水一样,看似平淡无奇,但在无数的风雨之中,多少人拂袖而去,他却仍坚持着前进的脚步,不忘初心。”
是一位典型的平衡稳健型投资高手,名副其实的“平衡大师”。
2002年,进入金融行业,在天同基金担任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投委会秘书等职务。
2006年4月,加入广发基金,任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研究发展部副总经理、研究发展部总经理,负责宏观策略研究。
傅友兴的投资风格是稳健均衡。通过股票和债券配置,实现基金净值的稳步增长。
仓位配置上,股票的仓位范围是30%-65%,其余仓位主要配置债券。
选股上,傅友兴属于成长风格,偏好大盘成长股和小盘成长股,对大盘价值股也有阶段性配置。
由于坚持均衡稳健的风格,他在单一行业上不会配置太多,单一行业配置比例一般控制在20%左右。
总的来说,傅友兴操作中更侧重均衡稳健,进攻能力不是很强,适合保守风格的基民。
回国的时候,她的导师感到非常遗憾。当时国内同一领域的研究尚未成体系,因缘巧合,葛兰进了投资圈,远离了科研。
读书时,葛兰申请到了连教授申请都有难度的AHA科研基金,研究成果最终将核磁共振心脏灌注的检查时间自1分钟缩短至20秒,目前已实际应用到医疗设备中。
葛兰,清华大学工程物理学士,美国西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
5年硕博课程,葛兰就4年学完了,读博期间论文还获过国际大奖。
毕业后,葛兰先在欧洲半导体公司做实业,之后回国。2011年,进入金融行业,在国金证券、民生加银基金做研究员,研究过电力设备、新能源、轻工、医*等行业,所在团队还曾获得新财富第一名。
2016年9月,开始担任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基金经理,至今已经取得超过300%的收益,被誉为“医*女神”。
葛兰的选股逻辑是自下而上选股,偏爱那些高质量、高成长的个股,进攻能力很强。
高质量是选那些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一般表现为ROE高。
在葛兰看来,投资最终利是赚企业盈增长的钱,企业竞争力强,确定性就高,能避免踩雷风险,在此基础上,企业成长潜力大,未来业绩增速也就高,进而业绩带动股价大幅上涨。
一般来说,高质量、高成长个股估值都不会很低。所以,葛兰对估值的容忍度偏高,基金回撤也比较大,其管理基金最大回撤高达64.71%。
除了选股能力强外,葛兰对行业景气度把握能力也较强。2012年预判了光伏行业底部,2016、2017年则把握到了新能源汽车和医*行业的投资机会。
在实际决策中,葛兰通常把行业景气度和个股盈利周期综合起来判断,这点可以从基金操作风格上明显看出来。2018年,葛兰偏向小盘成长,2019年至今则偏向大盘成长。
由于坚持自下而上选股,葛兰也是不择时的,常年满仓操作。
2008年加入交银施罗德,担任行业分析师、高级研究员。
2014年开始担任基金经理,管理交银新成长,至今已取得426%的收益。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控制好回撤后,收益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实际执行中,他有3条铁的纪律:
①他有严格的行业配置纪律:原则上单个行业配置不超过10%,特别看好的可以配置到15%,但不会超过20%。
③他非常注重股票的买入价格。在十大重仓股中的许多股票,像美年健康、泰格医*等,都经历过从前十重仓消失一段时间后再回来的情况。
控制好回撤后,他对选股的要求则相对简单了,要求标的上市公司要有成长性、竞争优势,还有要优秀的管理层坐镇。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好公司。
读书时,学霸一枚。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就获得了世界特种机器人大赛特等奖。
后来跳槽到金融行业,在平安证券、华夏基金做行业研究员。
2014年10月,加入中欧基金,从行业研究员一步步做到基金经理。
别人从研究员转做基金经理时,都是先管老基金,他却是发了一只新基金。
2015年11月,他的首支基金——中欧时代先锋正式发售,市场大环境不好,又没有人认识他一个新人,结果自然是销售惨淡,只募集了2200万元。
起步虽然仓促,但在周应波的精心管理下,这只基金还是茁壮成长。成立至今取得了332%的收益,年化收益29.7%。
2015-2017年,周应波坚持行业轮动策略,主要行业都配置一些,然后根据行业景气度做轮动。
但2018年一复盘才发现,行业轮动只贡献了30%的收益,精选个股则贡献了70%的收益。之后他就转向精选个股的价值投资方向。
对公司的判断也从行业景气度高不高,变成了公司靠谱不靠谱。
他判断企业靠谱不靠谱的方法有2个:
①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否靠谱,对消费者的需求是否足够用心
90%的小白玩基金亏钱,根源是不懂,买了好基金拿不住,更别说“追涨杀跌”乱投资了。
1、养基超级指南:手把手教你玩转基金(附实战截图)
网叔:资深投资人,长期创业者。独立,理性,深度思考。热爱钱更在乎良善。闲来聊两句常识,*几个混蛋,喝两杯小酒。
基金经理点评:超额收益来自深度认知——易方达老将冯波_财富号_东方财富网
2021年初,冯波管理的“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以认购规模2398.58亿元,创下公募基金史上单只新基金认购规模最高的记录。
冯波的基金能大卖并不是一日之功,作为一名公募老将,冯波有着很优秀的历史业绩和代表基金,此次能够被追捧也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公募基金投资年限10年以上且年化回报10%以上的“双十”基金经理可谓凤毛麟角,冯波就是其中之一。
冯波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学硕士,具有多年证券从业经历。曾任广东发展银行行员、易方达基金市场拓展部研究员、副经理、市场部大区销售经理、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研究部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研究部总经理助理、研究部副总经理。
他在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任职已11年有余,在管基金数5只,管理规模584.89亿元。任职期间其个人累计收益为349.20%,年化收益为15.28%,而同时期,沪深300的累计收益和年化收益为65.82%和4.82%。相比之下,均大幅跑赢基准。
其代表产品【易方达行业领先企业混合(110015)】成立于2009年3月,冯波于2010年12月31日起开始独立接管,迄今管理年限已超过11年,历经牛熊,累计收益达482.66%,区间年化收益15.73%。先后获海通证券、招商证券十年期五星评级和银河证券、上海证券五年期五星评级。
近五年来,冯波绝对收益达到247.6%,在399名股票及偏股型基金经理中排名第6,排名分位数为1.5%。在冯波11年的职业生涯中,除2011、2012、2014、2016年未跑赢沪深300指数,其余年份均录得正超额收益,业绩稳定且优异。
冯波目前共管理5只基金产品,分别为易方达行业领先、易方达中盘成长、易方达研究精选、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A和易方达泰祺。其中管理年限较长的是易方达中盘成长和易方达行业领先,管理年限均超过3年,3年以来录得收益202.5%、130.9%;录得超额收益147.2%、75.6%;对应时间段排名为140/2661、661/2661。
他管理的基金以股票和偏股型为主,股票仓位保持在70%左右,且根据市场行情灵活调整。冯波在2018年将股票仓位调整至50%左右,主要由于18年下半年开始管理易方达中盘成长混合(005875.FO),其为混合型基金,为控制熊市风险,持仓大部分为现金。2019年,冯波重新将股票持仓调至90%以上。冯波在2015年前对债券还保持5%-10%的配置,但是在2018年后对债券几乎不做配置。冯波始终保持15%左右的现金配置,避免回撤过大。
从板块持仓看,冯波投资领域涉及各个板块,能力圈广泛。在多数时间超配消费,比例高达50%。但在2015年至2016年初,冯波选择对消费不做配置,转而重仓涨势凶猛的TMT板块。2016年第二季度重新超配消费,近三年来消费板块大涨,冯波因此收益显著。冯波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行业配置,市场洞察力较强。
相较于目前市场中其他基金经理,冯波对消费板块的配置比例约为公募基金的2.5倍,对于TMT,医*,金融等板块均有所欠配,特别是对于周期,地产基建板块和其他板块,冯波选择不做配置。但由于冯波超配消费板块,对其余各板块均有所欠配,导致其今年以来收益能力呈现明显下滑。
在控制回撤上,冯波认为一个公司的潜在价值远远高于现在股价,那么在市场回撤过程中,它就具有很强的,回撤的力度就会小很多,这是投资和研究的质量所决定的,是最根本的。其次,基金经理必须要客观,需要不停的调整自己的主观意志以符合客观的事实,从而防止客观的误判带来我们投资的损失。最后,需要进行组合的管理,如行业配置,对于稳定增长行业保持一定配置比例,对于估值较高的行业适当的低配。
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冯波的易方达行业领先任职期间最大回撤高达-53%,与其他明星基金经理存在一定差距。
冯波的核心投资逻辑就是通过深度研究来认知企业的竞争优势,精选优质与估值合理的公司进行投资。
他曾在采访中表示:“身在资本市场,每天都处在信息的洪流之中,难得的是一直做‘对的事情’。在我看来,研究是能够创造价值的,‘对的事情’就是坚持朴素的投资研究方法,多做研究,少做博弈,努力为投资者带来持续稳定的回报,给投资者创造更多的获得感。”
从新能源到消费,从互联网到高端制造,很多赛道冯波都有涉及,同时也在不断扩展自身能力圈。从某一个行业拓展到多个行业需要很长时间,所以评价一个基金经理的从业时间是比较关键的因素。其次是基金经理投资的专注度和投资方法的稳定程度也很重要,通过持续的积累,才能对行业有深入的了解。冯波起初是研究金融和食品饮料的,对电子和TMT不太熟悉。所以他从开始了解到投资TMT行业大概花了三年,也正是因为这三年时间不停的学习和研究,才使他对这个行业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具体到个股的选择上,冯波最看重三方面:第一,企业所处的行业要符合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能真正实现价值创造。第二,企业要有核心竞争力,能形成竞争壁垒。第三,企业的估值要合理,能承受一定程度的市场波动。冯波说,这三个条件至关重要,只有这样,企业的价值才能持续推动股价的上涨。
“对一个行业、一家企业,长期跟踪、全面摸索过,才能比别人更早感知到它呼吸起伏的微妙变化,更深刻理解它的核心能力,更敏锐发现它的价值增长潜力。我把将这种认知差值称为超额认知,即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认知。”冯波表示如果想给投资者创造持续超额收益,基金管理人就必须保持自身对行业和公司有持续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认知。
2021年相比于前两年有较大不同,市场波动性会比较大,投资预期回报率可能回到正常水平。冯波之后将更加注重自下而上的方法,继续坚持以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从中长期维度去判断行业和企业的确定性和估值的合理性,力争取得较好的投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