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始知蓬莱近
无为总觉咫尺远

鄂尔多斯盆地志留世古地理(为什么说陕西黄土下面都是宝藏?)

为什么说陕西黄土下面都是宝藏?

谢谢邀请,陕西自古就是先民繁衍生息的的主要聚集地,炎黄子孙的发源地,自西周起至少一十三朝在陕西建都,无数皇陵和历代达官贵人的陵墓埋藏在厚重的黄土地下,大量的历史文物和陪葬品沉睡于大地,这是其一。

其二是,陕西的黄土地下还有大量的矿藏,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储量也居于领先。

神府煤田地处陕西北部的榆林地区

神府煤田所在的陕西北部的榆林地区,地下矿藏资源丰富,长期以来无人问津,被称之为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其实,神府是中国最早用煤作为燃料的地方。历史上当地老乡将煤称"黑石头"或"黑疙瘩’,在山沟、河边捡拾烧用。历次煤田地质勘探资料表明:陕西省陕北考古队考古发现,"在公元前259至251年陕北已用煤做燃料,并且有简易煤炭开采技术的出现。"考古人员还发现,在榆林地区的神木县窟夜河上游、秦长城敖包梁段,"城垣的夯层中夹有煤炭灰和未完全燃烧的煤渣";这段长城是战国末年秦昭襄王(前309—前305年)时修筑,是迄今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用煤作为燃料的古代遗址,也是我国已发现的烧煤最早的唯一记载。

  陕西省地处黄河中游,位于中国内陆腹地,是我国中西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陕西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资源大省之一,许多矿种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一、 矿产种类及矿产地(矿区)

  截止2005年底,全省已发现种类矿产138各(含亚矿种),已查明有储量的矿产93种(其中能源矿产6种、黑色金属矿产5种、有色金属矿产10种、贵金属矿产2种、稀有及放射性矿产10种、治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9种、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13种、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产36种、水气矿产2种),矿区680处;已列入国家和陕西矿产储量表的矿产有87种,除因无资源储量规模标准而未划定规模的14处矿区外,其余666处矿区中,有大型130处,中型170处,小型366处。

  二、 矿产储量在全国的地位

  据统计,陕西保有储量列全国前三、五、十位的矿产分别为27种、39种和57种。

  在全国45种主要矿产中,我省居全国前列的矿种有盐矿、水泥灰岩(第一位),天然气、高岭土(第二位),煤、钒、钼、汞、稀土矿、石棉、玻璃用石英岩(第三位),钛、隐晶质石墨(第四位),重晶石(第五位),石油、锑、磷(第七位),镍、铅(第八位),金、锰(第九位),铬(第十位)。在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十五种支柱性重要矿产中,盐矿、水泥灰岩居全国首位.在西部十二省区中煤,石油、天然气居第二位,磷居第四位,铅居第五位。

鄂尔多斯盆地的资源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其天然气、煤层气、煤炭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此外,还含有水资源、地热、岩盐、水泥灰岩、天然碱、铝土矿、油页岩、褐铁矿等其他矿产资源。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资源分布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盆地内石油总资源量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陕西占总储量78.7%,甘肃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2.1%。天然气总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大气田就有5个。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总资源量约为4万亿吨;埋深1500米以内的煤炭资源量达到2.4万亿吨。盆地内分布7个含煤区,隶属的5个省区均有分布。在煤层埋深2000米以内煤层气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埋深1500米以内煤层气资源量约8万亿立方米。铀矿预测资源量约86万吨,中国已探明的铀矿床即在此。“盆地的石油、天然气、煤炭探明储量分别占全国近6%、13%和20%,对保障中国能源需求、加强战略能源储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鹿爱莉说。交通、水、电等条件的逐渐完善,为鄂尔多斯盆地能源开发提供了越来越广泛的空间。据了解,盆地区域内已初步形成铁路、公路、水运、空运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主要铁路包括包神铁路、陇海铁路、神黄铁路、神延铁路等,形成四方交接、纵横贯通的格*。其中,神黄线、京包线、陇海线和包神线是煤炭东向运输的主要依靠。此外,中卫—太原线、西安—南京线正处于规划论证当中。铁路网及区内公路、水运建设的不断发展,为鄂尔多斯盆地的能源输出提供了便利。盆地原油外输管线主要有靖咸线、马惠宁线、中银线以及附属支线网络。已建成天然气输送管道陕京一线、靖边—西安、靖边—银川线,此外还包括西气东输、长—呼管线、陕京二线、靖边—西安复线等在建和拟建项目。盆地地下水资源较丰富,且水质良好,基本可满足各种用水要求。盆地内完成装机容量约2000万千瓦,生产煤炭和石油仅占五省区发电量的1.2%,能源开发所需电源基本可以满足。

中国东部早古生代地史特征?

一、华北板块1.地层发育:寒武纪:华北地区是稳定沉积类型分布区之一,除早寒武世早期普遍缺失沉积外,其余地层发育完整,岩相厚度稳定。山东张夏是我国中、上寒武统标准剖面,其地层划分如下:下寒武统仅发育馒头组,中寒武统包括毛庄组、徐庄组和张夏组,上寒武统包括崮山组、长山组和凤山组。奥陶纪:华北地区内部主要发育下奥陶统,中、上奥陶统大部缺失。河北唐山地区下奥陶统发育完整,是华北型奥陶系标准剖面。该剖面包括冶里组、亮甲山组、下马家沟组和上马家沟组。志留纪:华北板块志留纪主体仍为古陆剥蚀区,缺失沉积,但大陆边缘地区志留系相当发育。2.古生物化石:寒武纪:下统馒头组内含三叶虫中华莱德利基虫。中统上部含德氏虫等三叶虫化石。上统三个组含蝙蝠虫和蝴蝶虫等三叶虫化石。奥陶纪:下统冶里组含有三叶虫、腕足类和树形笔石等底栖型生物,亮甲山组含底栖的腕足类、腹足类、古杯和海绵等。志留纪:大量造礁生物。3.沉积相类型:寒武纪:下统馒头组为紫红色钙质页岩夹泥质灰岩,泥裂、雨痕、岩盐假晶、波痕和鱼骨状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发育,属干热气候条件下的滨浅海沉积。中寒武统毛庄组,徐庄组均为以紫色泥岩为主的陆源碎屑岩,自下向上碳酸盐含量增高,以滨浅海沉积为主。中统上部张夏组以鲕粒灰岩为主,灰岩中波痕、交错层理发育,代表典型的潮下高能环境沉积。上统三个组的岩性基本相同,为灰岩、泥质灰岩和竹叶状灰岩。奥陶纪:冶里组与寒武系之间为连续沉积,岩性为厚层灰岩夹竹叶状灰岩及页岩,环境为潮下浅海,没有暴露出水面。亮甲山组下部为灰岩,仍为正常浅海环境,向上逐渐变为白云岩,且化石稀少,代表潮上蒸发环境。上、下马家沟组都是由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组成,均代表浅海——潮上环境。志留纪:板块内部地层仅发现于西南宁夏同心地区,只有中上统。中统照花井组,主要由灰岩、泥灰岩构成,含大量造礁生物,属稳定浅海沉积。上统旱峡群,为紫红色砂砾岩。4.沉积厚度:寒武纪张夏剖面总厚510m。奥陶纪不详。志留纪600m左右。5.地壳运动特征:寒武纪:华北地区主体缺失早寒武纪早期沉积,中期从南侧秦岭洋向北海侵,称猴家山组或辛集组。沧浪铺晚期侵入到燕山、辽南地区。馒头组沉积范围由东向西逐渐扩大。中寒武世毛庄期、徐庄期海侵向西延伸到吕梁山,西部贺兰山一带的海水亦向东扩大到鄂尔多斯中部,华北古陆进一步缩小。晚寒武世华北板块的古地理格*发生了显著变化,南部淮南、豫西和晋南一带开始上升,海水变浅,形成以白云岩为主沉积且由南向北升高,北部燕辽地区相对下降,为滨浅海灰岩沉积。奥陶纪:华北板块早奥陶世早期以德州——石家庄——保德一线为界,北部以正常浅海环境为主;南部环境主要为潮间——潮上蒸发环境,此时华北地势北低南高。早奥陶世中期南部继续抬升成陆上剥蚀区。早奥陶世末期至中奥陶世岩相稳定,海侵仍比较广泛。晚奥陶世地壳上升,发生大规模海退,使华北板块再次成为剥蚀区。1/3页志留纪:保持古剥蚀地貌。二、扬子板块1.地层发育:寒武纪:扬子区域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分性:下统为泥沙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奥陶纪:板块内部奥陶系以上发育完好,宜昌黄花场剖面最具代表性,是我国奥陶系的标准剖面。志留纪:鄂西宜昌剖面是扬子区研究较早较深入的地区之一,保留了早志留世至中志留世的地层。2.古生物化石:寒武纪:梅树村剖面含有三叶虫及澄江动物群等生物化石。奥陶纪:生物种类丰富,上统含腕足类、三叶虫、双壳类、笔石和海百合等。中下统则含笔石丰富。志留纪:各种生物繁盛,笔石、珊瑚、腕足、三叶虫等均丰富。3.沉积相类型:寒武纪:梅树村剖面的沉积相从滨海潮间——潮下带沉积变为潮下低能海湾,再变为正常浅海,再变为滨海、咸化海,最后滇东地区上升为陆。三峡剖面的沉积相从滞留还原环境变为正常浅海环境,中上统则反映咸化海环境。奥陶纪:黄花场剖面的沉积相虫半闭塞台地沉积变为台地边缘浅滩地带,再变为开阔台地环境,从大湾组开始直至中奥陶统为浅海陆棚环境,上奥陶统则是反映了较典型的滞留盆地环境。志留纪:受晚奥陶海退的影响,扬子区O与S之间普遍形成一不整合界面,但在宜昌地区连续沉积。宜昌地区的沉积相从滞流、非补偿海盆逐渐转化为补偿盆地,随后在早志留晚期变为浅海、滨海环境,到中志留世,变为超补偿海盆。在中志留世后期,宜昌地区升出海面。4.沉积厚度:寒武纪、奥陶纪不详。志留纪江苏修水流域厚度在3000m以上。5.地壳运动特征:寒武纪:扬子区为稳定的陆棚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的康滇古陆始终存在,其范围不断扩大。奥陶纪: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范围逐渐扩大的时期,在扬子板块内部表现在自中寒武世西部不断扩大的康滇古陆,随着早奥陶世海侵的额开始,海水不断向西超覆,造成扬子区内部岩相变化显著。志留纪:扬子区主要为碎屑陆棚海,随着加里东运动的强化,其海域面积不断萎缩。到中志留世晚期,扬子板块内部受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拼接的影响,主体环境逐渐上升而成为剥蚀区。三、扬子板块东南边缘1.地层发育:寒武纪:扬子板块东南边缘,包括桂西北、赣北、浙江及苏南等地,为一狭长的、北东向展布的非补偿海盆。奥陶纪:东南边缘呈北东——南西向带状分布。志留纪:仅保留下统。2/3页2.古生物化石:寒武纪:含放射虫和海绵骨针以及球接子,偶见浮游型三叶虫。奥陶纪:笔石丰富。志留纪:不详。3.沉积相类型:寒武纪:早寒武世为深水、缺氧的还原环境,中晚寒武世江南区的还原条件大大减弱,但仍属非补偿海盆。奥陶纪:湘中地区为非补偿滞流还原环境,浙西地区早中奥陶世也为滞流环境,晚奥陶世则是浅水浊积环境。志留纪:湘中一带称周家溪群,主要为泥沙质复理石沉积,厚度巨大,中晚志留世江南区未接受沉积,较板块内部更早结束沉积作用。4.沉积厚度:寒武纪不超过800m。奥陶纪沉积厚度在湘中地区为600m,浙西地区厚度愈千米。志留纪不详。5.地壳运动特征:寒武纪:扬子板块南北边缘皆保持陆坡较深水盆地。奥陶纪:扬子板块东南大陆边缘为次深海环境。志留纪:中晚志留世江南区抬升结束沉积。

华北和华南早古生代地层演化历史的不同

一、生物演化早古生代的生物界以海生无脊椎动物(marineinvertebrates)为主,生物开始分泌硬壳开始于震旦纪末期,从寒武纪起硬壳(骨骼)生物突发辐射式的大量出现和以澄江动物群为代表的生命大爆发是生物演化历史中的重大事件.脊椎动物(vertebrates)中的无颌类在奥陶纪开始出现,在志留纪晚期开始适应淡水生活.晚志留世开始出现有颌类.植物(plant)在早古生代最重大的演化事件是晚志留世开始出现适应于半陆生生活的裸蕨植物.1.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繁盛海生无脊椎动物在早古生代繁盛,形成重要的标准化石,优以奥陶纪最为繁盛和齐全,所以早古生代被称为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时代.寒武纪最重要的代表性化石是三叶虫,所以寒武纪亦称三叶虫的时代.奥陶纪的重要化石是笔石和头足类中的鹦鹉螺,志留纪是单笔石.另外还有早寒武世早期的小壳化石,早寒武世的古杯、腕足动物、横板珊瑚和单带形四射珊瑚均具有重要的地层意义.2.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中寒武统发现布尔吉斯页岩化石群(FossilsofBurgessShale)(1909),化石保存于深水泥岩中,保存良好,包括120余种,分属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腔肠动物和蠕虫类12个门类的化石.3.最早脊椎动物的出现最早的无颌类碎片在晚寒武世已有报道.脊椎动物中的无颌类在奥陶纪开始出现.无颌类在志留纪大量繁盛,并于志留纪晚期开始适应淡水生活.晚志留世开始出现有颌类.4.植物界早古生代以海生藻类为主.晚志留世陆生裸蕨植物开始在滨海低地和沼泽地区逐渐繁盛,与泥盆纪早期的陆生植物群面貌相似.5.生物相生物相是指生物的生态习性及其保存方式以及它们所反映的自然环境条件.用生物相分析判断当时的古地理条件是广义的岩相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古生代常见的生物相有:浮游相、壳相和混合相.6.生物分区二、古地理沉积特征(一)华南下古生界及其地史特征TheEarlyPalaeozoicHistoryofSouthChina扬子区寒武纪时扬子区海侵广泛.在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空间分布上两分性十分明显.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地层完整,化石丰富,中、上统多为镁质碳酸盐沉积,化石稀少.剖面:宜昌剖面、滇东剖面(太多,略)横向变化及古地理(LateralChangeandPalaeogeography)扬子地台北部早志留世早期出现滞流闭塞海盆,形成黑色笔石页岩相沉积,与志留世中期起,逐渐转变为正常滨浅海环境;中志留世起上扬子海盆逐渐被填满,自鄂西至黔北、川南一带出现向西南方向的海退.晚志留世的海侵仅波及滇东地区,至志留纪末期也出现海水淡化现象,反映了海湾的最后被填满过程.因此,整个华南大部地区至志留纪末期除钦防残留海槽外,已全部转化为剥蚀山地(东南加里东褶皱带)和低缓准平原(扬子地台).(二)华北地台下古生界及其地史特征TheEarlyPalaeozoicHistoryofNorthChinaPlatform剖面:张夏剖面(略)横向变化及古地理(LateralChangeandPalaeogeography)华北地区寒武纪时是北高南低的陆表海.梅树村期和筇竹寺期全区均无沉积,沧浪铺早期开始从南侧秦岭海槽逐步向北海侵.最早遭受海侵的是淮南、豫西一带,并经西安西北的陇县直达银川西北的贺兰山地区.中寒武世毛庄期、徐庄期海侵继续延伸到吕梁山.西部贺兰山一带的海水亦向东扩大到鄂尔多斯中部.华北古陆进一步缩小.张夏期是最大海侵期,古陆仅剩下陕北和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的东胜地区,其余均为稳定浅海碳酸盐沉积.晚寒武世华北地区南部淮南、豫西和晋南一带开始上升,形成这一地区以白云岩为主的滨海潮上带沉积(三山子组).从崮山期起白云岩层位由南向北升高.北部燕辽地区相对下降,海水变浅,为滨浅海灰岩沉积.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奥陶纪.在华北地台范围内,稳定类型的奥陶系普遍分布,但由于中奥陶世后期地壳上升,奥陶系遭受不同程度的侵蚀,各地残留层位不一.经过长期研究的唐山开平剖面主要代表下统,在山东和太行山南段保留有中奥陶统下部.上奥陶统仅见于西部边缘.三、构造运动1.全球构造背景和海陆格*早古生代期间,全球存在冈瓦纳、劳伦、俄罗斯、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华北和华南等古大陆板块.冈瓦纳大陆主体位于南半球,由现在的南美洲、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半岛组成.其他大陆位于北半球,它们都被古海洋相隔而分散存在.劳伦与俄罗斯大陆之间是古大西洋,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大陆之间是古乌拉尔洋,西伯利亚与中国大陆之间是古亚洲洋.冈瓦纳大陆与劳伦、俄罗斯、西伯利亚诸大陆之间为原特提斯洋.2.整个古生代的历史是联合大陆形成的历史.早古生代阶段中,除冈瓦纳大陆以外,这些彼此分离的古大陆在构造古地理演化方面存在着两种类型:(1)单个古大陆边缘的增长造成稳定区扩大,如在寒武纪早期萨来伊尔一萨彦岭加里东造山带的形成使西伯利亚大陆西南缘增生从而使稳定区扩大,中国东南地区加里东造山带的形成使扬子大陆和华夏古陆拼合从而形成华南大陆(板块)等;(2)两个古大陆板块之间的大洋经过演化最终闭合造成大洋两侧大陆相互碰撞,如早古生代末期由于古大西洋闭合造成了劳伦大陆与俄罗斯大陆的碰撞、对接,形成了劳俄大陆.3.中国及邻区的古板块构造格*华北板块、秦岭微板块与扬子板块间为古秦岭洋.扬子与华夏板块间为古华南洋.华北、塔里木板块以南,扬子板块西南的大洋是原特提斯洋主要分支.华北板块以北的**北部与内蒙古大部及东北地区为古亚洲洋.华北板块西南缘与柴达木微板块之间为古祁连洋,元古宙后期,祁连山南北坡都张裂下陷成海槽.早古生代海槽中发育深海含放射虫硅质岩、中基性火山岩及砂泥质复理石.志留纪后期,由于柴达木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挤压,北祁连海槽相继闭合形成造山带,从而使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拼合成一个大陆.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的古南华洋位于绍兴一江山一萍乡一南宁一线以南地区,为元古宙俯冲、消减残留的残余盆地,至早古生代早期又有所分离形成华南裂谷,寒武纪一奥陶纪盆地内部以深水硅质岩、碳泥质岩、砂泥质浊积岩为主,奥陶纪后期该盆地逐渐闭合.并在该线以西形成志留纪的复理石沉积,志留纪后期复理石盆地也最终闭合形成南华造山带,仅广西钦州一防城一带形成残余海槽.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对接碰撞形成了更大规模的华南板块.

求助高手解决这个题最好说具体点

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主要可达采煤层11层,单层最大厚度15.47米,探明储量56.7亿吨。煤种主要为长焰煤、气煤、肥煤、焦煤。陕北三叠纪煤田面积3678平方公里,主要可采煤层6层,探明储量O.33亿吨。煤类主要为气煤、肥煤。陕北侏罗纪煤田面积24561平方公里,可采煤层14层,主采煤层5层、煤层单层最大厚度12.5米,每平方公里地下储煤1000万吨。探明储量l349.4亿吨,煤类主要为长焰煤、不粘煤和弱粘煤。我们通常所讲的神府煤田,就是指侏罗纪煤田。神府煤田是我国已探明的最大煤田、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5%。相当于50个大同矿区、100个抚顺矿区,与俄罗斯的顿巴斯煤田和库兹巴斯煤田,德国的鲁尔煤田,美国的波德河煤田和阿巴拉契亚煤田,波兰的西里西亚煤田并称世界七大煤田。

鄂尔多斯盆地范围?

鄂尔多斯盆地包括宁夏大部,甘肃陇东地区庆阳市、平凉市,陕北地区延安市、榆林市,关中地区的北山山系以北区域,内蒙黄河以南鄂尔多斯高原的鄂尔多斯市(原名伊克昭盟) 。

鄂尔多斯盆地,北至黄河大拐弯的伊盟隆起;南至渭北高原,即关中的北山,从黄龙山经铜川背斜、永寿梁、崔木梁、岭山(凤翔县北端)至宝鸡,地质上属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前面弧;东至秦晋交界的黄河谷地,包括吕梁山以东;西包石嘴山-银川-固原大向斜,贺兰山-六盘山以东,属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的东侧盾地 。

早古生代地史特征(华北和华南)希望能从构造运动古地理沉积特征矿产生物进化等方面回答

一、生物演化早古生代的生物界以海生无脊椎动物(marineinvertebrates)为主,生物开始分泌硬壳开始于震旦纪末期,从寒武纪起硬壳(骨骼)生物突发辐射式的大量出现和以澄江动物群为代表的生命大爆发是生物演化历史中的重大事件。脊椎动物(vertebrates)中的无颌类在奥陶纪开始出现,在志留纪晚期开始适应淡水生活。晚志留世开始出现有颌类。植物(plant)在早古生代最重大的演化事件是晚志留世开始出现适应于半陆生生活的裸蕨植物。1.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繁盛海生无脊椎动物在早古生代繁盛,形成重要的标准化石,优以奥陶纪最为繁盛和齐全,所以早古生代被称为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时代。寒武纪最重要的代表性化石是三叶虫,所以寒武纪亦称三叶虫的时代。奥陶纪的重要化石是笔石和头足类中的鹦鹉螺,志留纪是单笔石。另外还有早寒武世早期的小壳化石,早寒武世的古杯、腕足动物、横板珊瑚和单带形四射珊瑚均具有重要的地层意义。2.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中寒武统发现布尔吉斯页岩化石群(FossilsofBurgessShale)(1909),化石保存于深水泥岩中,保存良好,包括120余种,分属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腔肠动物和蠕虫类12个门类的化石。3.最早脊椎动物的出现最早的无颌类碎片在晚寒武世已有报道。脊椎动物中的无颌类在奥陶纪开始出现。无颌类在志留纪大量繁盛,并于志留纪晚期开始适应淡水生活。晚志留世开始出现有颌类。4.植物界早古生代以海生藻类为主。晚志留世陆生裸蕨植物开始在滨海低地和沼泽地区逐渐繁盛,与泥盆纪早期的陆生植物群面貌相似。5.生物相生物相是指生物的生态习性及其保存方式以及它们所反映的自然环境条件。用生物相分析判断当时的古地理条件是广义的岩相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古生代常见的生物相有:浮游相、壳相和混合相。6.生物分区二、古地理沉积特征(一)华南下古生界及其地史特征TheEarlyPalaeozoicHistoryofSouthChina扬子区寒武纪时扬子区海侵广泛。在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空间分布上两分性十分明显。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地层完整,化石丰富,中、上统多为镁质碳酸盐沉积,化石稀少。剖面:宜昌剖面、滇东剖面(太多,略)横向变化及古地理(LateralChangeandPalaeogeography)扬子地台北部早志留世早期出现滞流闭塞海盆,形成黑色笔石页岩相沉积,与志留世中期起,逐渐转变为正常滨浅海环境;中志留世起上扬子海盆逐渐被填满,自鄂西至黔北、川南一带出现向西南方向的海退。晚志留世的海侵仅波及滇东地区,至志留纪末期也出现海水淡化现象,反映了海湾的最后被填满过程。因此,整个华南大部地区至志留纪末期除钦防残留海槽外,已全部转化为剥蚀山地(东南加里东褶皱带)和低缓准平原(扬子地台)。(二)华北地台下古生界及其地史特征TheEarlyPalaeozoicHistoryofNorthChinaPlatform剖面:张夏剖面(略)横向变化及古地理(LateralChangeandPalaeogeography)华北地区寒武纪时是北高南低的陆表海。梅树村期和筇竹寺期全区均无沉积,沧浪铺早期开始从南侧秦岭海槽逐步向北海侵。最早遭受海侵的是淮南、豫西一带,并经西安西北的陇县直达银川西北的贺兰山地区。中寒武世毛庄期、徐庄期海侵继续延伸到吕梁山。西部贺兰山一带的海水亦向东扩大到鄂尔多斯中部。华北古陆进一步缩小。张夏期是最大海侵期,古陆仅剩下陕北和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的东胜地区,其余均为稳定浅海碳酸盐沉积。晚寒武世华北地区南部淮南、豫西和晋南一带开始上升,形成这一地区以白云岩为主的滨海潮上带沉积(三山子组)。从崮山期起白云岩层位由南向北升高。北部燕辽地区相对下降,海水变浅,为滨浅海灰岩沉积。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奥陶纪。在华北地台范围内,稳定类型的奥陶系普遍分布,但由于中奥陶世后期地壳上升,奥陶系遭受不同程度的侵蚀,各地残留层位不一。经过长期研究的唐山开平剖面主要代表下统,在山东和太行山南段保留有中奥陶统下部。上奥陶统仅见于西部边缘。三、构造运动1.全球构造背景和海陆格*早古生代期间,全球存在冈瓦纳、劳伦、俄罗斯、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华北和华南等古大陆板块。冈瓦纳大陆主体位于南半球,由现在的南美洲、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半岛组成。其他大陆位于北半球,它们都被古海洋相隔而分散存在。劳伦与俄罗斯大陆之间是古大西洋,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大陆之间是古乌拉尔洋,西伯利亚与中国大陆之间是古亚洲洋。冈瓦纳大陆与劳伦、俄罗斯、西伯利亚诸大陆之间为原特提斯洋。2.整个古生代的历史是联合大陆形成的历史。早古生代阶段中,除冈瓦纳大陆以外,这些彼此分离的古大陆在构造古地理演化方面存在着两种类型:(1)单个古大陆边缘的增长造成稳定区扩大,如在寒武纪早期萨来伊尔一萨彦岭加里东造山带的形成使西伯利亚大陆西南缘增生从而使稳定区扩大,中国东南地区加里东造山带的形成使扬子大陆和华夏古陆拼合从而形成华南大陆(板块)等;(2)两个古大陆板块之间的大洋经过演化最终闭合造成大洋两侧大陆相互碰撞,如早古生代末期由于古大西洋闭合造成了劳伦大陆与俄罗斯大陆的碰撞、对接,形成了劳俄大陆。3.中国及邻区的古板块构造格*华北板块、秦岭微板块与扬子板块间为古秦岭洋。扬子与华夏板块间为古华南洋。华北、塔里木板块以南,扬子板块西南的大洋是原特提斯洋主要分支。华北板块以北的**北部与内蒙古大部及东北地区为古亚洲洋。华北板块西南缘与柴达木微板块之间为古祁连洋,元古宙后期,祁连山南北坡都张裂下陷成海槽。早古生代海槽中发育深海含放射虫硅质岩、中基性火山岩及砂泥质复理石。志留纪后期,由于柴达木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挤压,北祁连海槽相继闭合形成造山带,从而使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拼合成一个大陆。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的古南华洋位于绍兴一江山一萍乡一南宁一线以南地区,为元古宙俯冲、消减残留的残余盆地,至早古生代早期又有所分离形成华南裂谷,寒武纪一奥陶纪盆地内部以深水硅质岩、碳泥质岩、砂泥质浊积岩为主,奥陶纪后期该盆地逐渐闭合。并在该线以西形成志留纪的复理石沉积,志留纪后期复理石盆地也最终闭合形成南华造山带,仅广西钦州一防城一带形成残余海槽。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对接碰撞形成了更大规模的华南板块。

中国东部早古生代地史特征?

一、华北板块1.地层发育:寒武纪:华北地区是稳定沉积类型分布区之一,除早寒武世早期普遍缺失沉积外,其余地层发育完整,岩相厚度稳定。山东张夏是我国中、上寒武统标准剖面,其地层划分如下:下寒武统仅发育馒头组,中寒武统包括毛庄组、徐庄组和张夏组,上寒武统包括崮山组、长山组和凤山组。奥陶纪:华北地区内部主要发育下奥陶统,中、上奥陶统大部缺失。河北唐山地区下奥陶统发育完整,是华北型奥陶系标准剖面。该剖面包括冶里组、亮甲山组、下马家沟组和上马家沟组。志留纪:华北板块志留纪主体仍为古陆剥蚀区,缺失沉积,但大陆边缘地区志留系相当发育。2.古生物化石:寒武纪:下统馒头组内含三叶虫中华莱德利基虫。中统上部含德氏虫等三叶虫化石。上统三个组含蝙蝠虫和蝴蝶虫等三叶虫化石。奥陶纪:下统冶里组含有三叶虫、腕足类和树形笔石等底栖型生物,亮甲山组含底栖的腕足类、腹足类、古杯和海绵等。志留纪:大量造礁生物。3.沉积相类型:寒武纪:下统馒头组为紫红色钙质页岩夹泥质灰岩,泥裂、雨痕、岩盐假晶、波痕和鱼骨状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发育,属干热气候条件下的滨浅海沉积。中寒武统毛庄组,徐庄组均为以紫色泥岩为主的陆源碎屑岩,自下向上碳酸盐含量增高,以滨浅海沉积为主。中统上部张夏组以鲕粒灰岩为主,灰岩中波痕、交错层理发育,代表典型的潮下高能环境沉积。上统三个组的岩性基本相同,为灰岩、泥质灰岩和竹叶状灰岩。奥陶纪:冶里组与寒武系之间为连续沉积,岩性为厚层灰岩夹竹叶状灰岩及页岩,环境为潮下浅海,没有暴露出水面。亮甲山组下部为灰岩,仍为正常浅海环境,向上逐渐变为白云岩,且化石稀少,代表潮上蒸发环境。上、下马家沟组都是由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组成,均代表浅海——潮上环境。志留纪:板块内部地层仅发现于西南宁夏同心地区,只有中上统。中统照花井组,主要由灰岩、泥灰岩构成,含大量造礁生物,属稳定浅海沉积。上统旱峡群,为紫红色砂砾岩。4.沉积厚度:寒武纪张夏剖面总厚510m。奥陶纪不详。志留纪600m左右。5.地壳运动特征:寒武纪:华北地区主体缺失早寒武纪早期沉积,中期从南侧秦岭洋向北海侵,称猴家山组或辛集组。沧浪铺晚期侵入到燕山、辽南地区。馒头组沉积范围由东向西逐渐扩大。中寒武世毛庄期、徐庄期海侵向西延伸到吕梁山,西部贺兰山一带的海水亦向东扩大到鄂尔多斯中部,华北古陆进一步缩小。晚寒武世华北板块的古地理格*发生了显著变化,南部淮南、豫西和晋南一带开始上升,海水变浅,形成以白云岩为主沉积且由南向北升高,北部燕辽地区相对下降,为滨浅海灰岩沉积。奥陶纪:华北板块早奥陶世早期以德州——石家庄——保德一线为界,北部以正常浅海环境为主;南部环境主要为潮间——潮上蒸发环境,此时华北地势北低南高。早奥陶世中期南部继续抬升成陆上剥蚀区。早奥陶世末期至中奥陶世岩相稳定,海侵仍比较广泛。晚奥陶世地壳上升,发生大规模海退,使华北板块再次成为剥蚀区。1/3页志留纪:保持古剥蚀地貌。二、扬子板块1.地层发育:寒武纪:扬子区域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分性:下统为泥沙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奥陶纪:板块内部奥陶系以上发育完好,宜昌黄花场剖面最具代表性,是我国奥陶系的标准剖面。志留纪:鄂西宜昌剖面是扬子区研究较早较深入的地区之一,保留了早志留世至中志留世的地层。2.古生物化石:寒武纪:梅树村剖面含有三叶虫及澄江动物群等生物化石。奥陶纪:生物种类丰富,上统含腕足类、三叶虫、双壳类、笔石和海百合等。中下统则含笔石丰富。志留纪:各种生物繁盛,笔石、珊瑚、腕足、三叶虫等均丰富。3.沉积相类型:寒武纪:梅树村剖面的沉积相从滨海潮间——潮下带沉积变为潮下低能海湾,再变为正常浅海,再变为滨海、咸化海,最后滇东地区上升为陆。三峡剖面的沉积相从滞留还原环境变为正常浅海环境,中上统则反映咸化海环境。奥陶纪:黄花场剖面的沉积相虫半闭塞台地沉积变为台地边缘浅滩地带,再变为开阔台地环境,从大湾组开始直至中奥陶统为浅海陆棚环境,上奥陶统则是反映了较典型的滞留盆地环境。志留纪:受晚奥陶海退的影响,扬子区O与S之间普遍形成一不整合界面,但在宜昌地区连续沉积。宜昌地区的沉积相从滞流、非补偿海盆逐渐转化为补偿盆地,随后在早志留晚期变为浅海、滨海环境,到中志留世,变为超补偿海盆。在中志留世后期,宜昌地区升出海面。4.沉积厚度:寒武纪、奥陶纪不详。志留纪江苏修水流域厚度在3000m以上。5.地壳运动特征:寒武纪:扬子区为稳定的陆棚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的康滇古陆始终存在,其范围不断扩大。奥陶纪: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范围逐渐扩大的时期,在扬子板块内部表现在自中寒武世西部不断扩大的康滇古陆,随着早奥陶世海侵的额开始,海水不断向西超覆,造成扬子区内部岩相变化显著。志留纪:扬子区主要为碎屑陆棚海,随着加里东运动的强化,其海域面积不断萎缩。到中志留世晚期,扬子板块内部受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拼接的影响,主体环境逐渐上升而成为剥蚀区。三、扬子板块东南边缘1.地层发育:寒武纪:扬子板块东南边缘,包括桂西北、赣北、浙江及苏南等地,为一狭长的、北东向展布的非补偿海盆。奥陶纪:东南边缘呈北东——南西向带状分布。志留纪:仅保留下统。2/3页2.古生物化石:寒武纪:含放射虫和海绵骨针以及球接子,偶见浮游型三叶虫。奥陶纪:笔石丰富。志留纪:不详。3.沉积相类型:寒武纪:早寒武世为深水、缺氧的还原环境,中晚寒武世江南区的还原条件大大减弱,但仍属非补偿海盆。奥陶纪:湘中地区为非补偿滞流还原环境,浙西地区早中奥陶世也为滞流环境,晚奥陶世则是浅水浊积环境。志留纪:湘中一带称周家溪群,主要为泥沙质复理石沉积,厚度巨大,中晚志留世江南区未接受沉积,较板块内部更早结束沉积作用。4.沉积厚度:寒武纪不超过800m。奥陶纪沉积厚度在湘中地区为600m,浙西地区厚度愈千米。志留纪不详。5.地壳运动特征:寒武纪:扬子板块南北边缘皆保持陆坡较深水盆地。奥陶纪:扬子板块东南大陆边缘为次深海环境。志留纪:中晚志留世江南区抬升结束沉积。

鄂尔多斯是什么地方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腹地。东部、北部和西部分别与呼和浩特市、山西,包头、巴彦淖尔市,宁夏自治区、阿拉善盟隔河相望;南部与陕西省榆林市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37°35′24″-40°51′40〞,东经106°42′40〞-111°27′20〞。东西长约400千米,南北宽约340千米。总面积86752平方千米。截止2008年3月10日,据人口计生部门统计,全市现有户籍人口150万人,外来流入人口44万

陕甘宁盆地后来为什么叫鄂尔多斯盆地了?

从地理位置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

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

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

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宁夏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1]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 所以多称为陕甘宁盆地。现今在长庆油田的石油勘探开发中,陕甘宁盆地这个名称逐渐被鄂尔多斯盆地所取代。

从地质特性看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

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以及奥陶系上古生界和下古生界。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2]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升,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

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南油北气、上油下气。

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

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聚宝盆之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高金融网 » 鄂尔多斯盆地志留世古地理(为什么说陕西黄土下面都是宝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