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始知蓬莱近
无为总觉咫尺远

把人民币兑换成什么东西升值(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是什么意思?)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譬如你有100元,去银行的话能兑换到6.2美元。如果人民币兑美元升值,那么就是说你同样100元,去同样兑换美元的话,换到的美元会多余6.2美元.

人民币兑美元未来会升值吗?

人民币兑美元未来随着储备份额的提升,一定会升值的,这原因是美元的高估。

货币只要说成为结算储备货币,一定会高估,因为国际结算储备货币,是市场上的稀缺品。我们哪一个国家都想多出口,换得更加多的外汇,所以都会以比较有竞争力的价格把商品卖出去。什么叫有竞争力的价格?当然是相比便宜,所以,国际结算货币购买力高。美国为什么长期贸易逆差,就是货币高估的原因。

许多人认为美国物价稳定,人民币却是贬值太多,购买力,越来越差。其实从国际贸易来说,人民币购买力很稳定。人民币在国内购买力贬值是不错,但是出口商品和加工,一直价格很稳定。原因是出口的主要是工业品,中国的工业品价格很稳定,甚至从性价上说,一直在跌价。例如我们买的许多电子产品性能在提高,但是价格在下降,只有与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相关的商品可能涨价。

出口商品一直在消化劳动力增长的成本,销售加工价格是比较稳定的。国际贸易不是国内的消费者,他不买我们涨价的猪肉,也不买我们涨价的服务,更不买我们的商品房。他只买他需要的商品,只要这些价格稳定,就不存在货币贬值的问题。

许多人说中国的M2比美国发得多,其实M2多少,并不是货币稳定的前提。一个是中国是储蓄国家,资金在银行,M2只是反映企业通过信贷融资创造的信用数量。如果通过股市债务市融资,货币同样流入企业,但是M2就不增长。此外,中国经济成分中间制造业含量高,企业需要的资金多。美国是服务业含量高,服务业是轻资产,需要资金低。再次,货币进入社会,我们要看进入什么地方。中国央行发行的货币,大多数都流入企业。企业生产商品先要融资,企业扩产增能,更需要融资。我们中国巨大的工业产能,大多数都是依靠银行借贷资金建成的。强大过剩的产能把许多商品都搞成白菜价,例如京东方的七十吋的液晶屏电视,前一些年买日韩的商品需要一万块钱以上,现在两三千块钱就买一台,你说纠竟央行发行货币是制造通胀,还是通缩呢?我们享受越来越性价比高的商品福利,没有央行发行货币,银行给企业贷款,企业扩产增能,购买了原材料把机器开起来,实现得了吗?我们网络上一些伪专家错误引导我们对货币发行的认识,实际上,货币只要不搞信贷消费,它就不一定造成通货膨胀。

人民币为什么要对美元升值?我认为长期趋势是美元要贬值。国际储备货币在经济学上有一个特里芬难题,因为储备别国的货币,会造成提供储备货币国对储备货币国的负债。美国的外债,就是这样来的。

美元现在因为储备,让美国负外债七万多亿。美元因为币值高估,自己生产的商品没有竞争力,它的外债积累越来越多。我们现在每天国际交易的货币大概有五万亿左右,这么高的交易结算量,会占用太多的美元,美元近段时间升值,就是市场流动性不够用的原因,一个国家要保证有足够结算货币,就需要拼命搞储备。贸易量的增长也会逼迫储备货币继续增长,这会让美元更加稀缺难得,持续升值,升值再降低它的出口能力,这样的发展趋势是创造储备提供国的贸易逆差满足别国的储备需要,这让美国债务增长速度加快。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规模会逐渐增长,国际商品贸易和国际资本资产贸易交易会越来越多,需要的结算货币也会增长,这会让决算货币提供国债务增长到天文数字。如果结算货币提供国财务规模不能够相匹配,就消化不了这些天文数字的债务。所以,经济体量,决定了国际结算货币的命运。

现在美国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经济体,它占世界经济的规模比例是最高的。因为它的经济规模庞大,所以即使现在外债已经七万多亿,相对它的经济规模,财务规模,比例还算可以接受。但是,美国的经济规模占世界的比例在下降,中国的比例在提升,中国迟早会超过美国的。如果美元在别人储备中持续积累债务,但是美国的相对规模在衰落,财务规模越来越不匹配,总会有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它的债务迟早会爆仓的。

但是,国际贸易不会因为美元的信用破产而停滞,总会需要找到一种新替代,这新替代只能从最大经济规模的国家货币中产生,我看只能人民币有这希望。

人民币如果在国际贸易结算中间普遍使用,它的币值同样会估高。一个相对下降,一个相对上升,人民币会相对美元升值起来。

5万元人民币做什么让它升值最快?

我业已样!

现在人民币兑换什么外概正当亲例束粉币比较合算,以后升值的空间比较大?

目前看人民币最坚挺,不要换

人民币汇率的大历史

说明:本文为上个月关于人民币汇率破七时的文章。

-----

在讲汇率之前,先讲个小故事。

 

假定有两个海岛,A岛上的人采用黄金做货币,以种植水稻和小麦为生,他们一直吃白米饭和煮麦子,吃得都快吐了,从来不知道吃肉可以增强体质;B岛上的人采用白银做货币,以放牧为生,他们一直吃牛肉羊肉,吃得腻歪腻歪的,根本不知道粗粮更有利于健康。

后来有一天,两个海岛通航了,人们开始接触,他们互相感叹,哇,你们吃的东西原来都好好吃哦!于是他们开始交换,2袋麦子1头羊,10袋稻谷1头牛……

 

粮食换牛羊的贸易发生之后,A海岛的人增强了体质,B海岛的人更加健康,世界真正变得“你好我好他也好”——显然,基于平等自愿的交换使得原来两个孤立海岛上的人们享受的福利都得到了大幅度增加,是个大大的好事。

 

后来发现,小麦、大米或者牛肉、羊肉交换还是不太方便,于是就确定了直接用黄金和白银进行兑换,然后再到各自的岛上购买相应的商品——黄金与白银的兑换比率,就是今天所谓的“汇率”。

 

后来,有人干脆不再做实物贸易,专门琢磨黄金和白银的兑换比率问题,把A岛的黄金运到B岛,或者把B岛的白银运到A岛,赚取货币差价,这就是外汇套利交易。

 

再到后来,A岛和B岛的人,都用没有任何价值的纸币代替了黄金和白银,A岛的纸币叫Dollar,B岛的纸币叫RMB,A岛的货币制度信誉比较好,其纸币可以通行所有海岛,而B岛的货币制度信誉一般,只能通行于B岛。

 

表面上,汇率盯着的是各国纸片兑换纸片的数字大小,实际上心里琢磨的,可是这张纸片所代表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要不然的话,2009年津巴布韦可就赚大发了,这个国家当年发行了面值100万亿元的大钞,如果和美元按照1980年津**所确定的0.68:1的汇率,一张纸就可以把全世界的商品和服务给买光!

 

虽然说现代经济体系极为复杂,但汇率背后,永远是商品和服务的流动——只不过,当代社会规模最大的商品变成了各种各样的资产而已,金融交易也成为最重要的服务。如果大家都想得到A货币能买到的资产,那么A货币的汇率就会坚挺;如果大家都认为A货币下的资产价格太高、服务太差,那么A货币就会贬值。

 

(一)1949年-1994年

 

人民币是在1948年底出现的,由于当时正处于解放战争期间,人民币一开始就发行量巨大,而且整个中国当时处于物资紧缺时代,相比之下,当时的美元是已经被确定的世界货币,可以在世界上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服务,值钱得很。

1950年,人民**规定的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是42000——嗯,就是这个数。

 

因为外汇资源紧缺,当时**实施外汇集中管理制度,人民币汇率的市场意义并不大,主要是用这个价格收兑侨胞以及民众手中的外汇——毫无疑问,这个兑换是单向的,**用人民币收兑你的外汇,一般人不可以用人民币兑换外汇。

 

因为百废待兴,有外汇的人当然也要为国家做点贡献,所以人民币逐渐“升值”,1950年升值为27500,1951年升值到22380。

 

1951年,为了统一国内货币,人民币略有贬值,兑美元汇率变成了26170,此后1952年到1954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始终维持在26170的水平。

 

1955年,中国实施货币改革,发行新的人民币,新旧币的兑换比率为1:10000,为了体现新币信誉,**确定新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为2.4618。

 

因为实施绝对集中的外汇管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超级稳定,稳定到15年时间都没有任何变化,一直到1970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一直是2.4618。

 

看起来,那个时候人民币很值钱咯?

 

不,你想多了。

彼时的中国,轿车、电脑、飞机及各种机械装备皆不能造,不仅如此,我们还迫切需要美元在美国乃至世界市场购买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另一方面,外国人即便在这个时候拿到了大把人民币,在中国市场上也买不到什么东西……更重要的是,普通人根本没任何机会接触外汇,想用人民币兑换美元,你既没有资格,也没有机会,更会被怀疑有**思想问题。

 

1971年的,当我们这边依然在为解放世界人民做准备的时候,美帝国主义却出了大问题——因为没有能力维持35美元/盎司的美元黄金兑换比率,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关闭黄金兑换窗口,二战以来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轰然倒塌,世界人民一下子都觉得美元不值钱了。

 

为了体现我们“好起来”和美帝“坏下去”的对比,人民币汇率开始调整:

1971年,变为2.2673;

1972年,变为2.2401;

1973年,变为2.0202;

1974年,变为1.8397;

1975年,变为1.9663;

1976年,变为1.8803;

1977年,变为1.7300;

1978年,变为1.5771;

1979年,变为1.4962;

……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就这样一路从2.5升值到1.5。在人民币汇率一天天“好起来”的同时,中国的对外贸易却一直都是赤字(进口比出口多),外汇也一直都是中国最紧的资源,始终由国家集中管理,当汇率好到了极点的同时,我们的外汇也紧缺到了极点……

 

为了获取外汇,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个侨胞大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步伐,对外开放从此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80年,我们终于对人民币进行“适度贬值”,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为1.53。

 

从1981年到1984年,为适应外贸进出口业务,中国开始实施双重汇率制度,除官方汇率外,另行规定一种适用进出口贸易结算和外贸单位经济效益核算的贸易外汇价格,该价格根据当时的出口换汇成本,确定为2.8。

 

对外开放之后,和外国人做起了生意,我们就知道了人民币价值究竟几斤几两,于是官方兑美元汇率也开始逐渐调整:

1981年调整为1.7051;

1982年调整为1.8926;

1983年调整为1.9757;

1984年调整为2.3270.

 

1984年中国粮食取得大丰收,工业生产也出现了高速增长,于是在1985年1月,**大胆宣布取消双重汇率制,改为固定单一汇率制度,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设定为2.3——但实践中发现明显高估,到了年底就给调整成了2.93。

 

人民币汇率下调的同时,为了鼓励出口,国家提高了出口企业的外汇留成比例,按照进出口市场对人民币的供求状况,设定一个外汇市场调剂汇率——这应该算是中国最早的市场汇率。

 

但区分官方汇率和调剂汇率,意味着中国依然在实施双重汇率制度。

另一方面,这一阶段出口企业挣回来的外汇,还是要全部上缴国家,然后,国家会核算每一年出口企业的创汇总体成本,然后按照这个成本给出口企业兑换**民币。

 

从这个意义上说,1985-1993年,中国其实存在着三重汇率制度:

官方汇率;

企业进口的调剂汇率;

企业出口换汇的成本汇率。

 

其具体数值见下表。

 

1993年,***副**朱镕基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为了促进出口创汇和对外开放,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公告》,宣布实现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1993年底,中国实施汇率并轨制改革,1994年元旦人民币官方汇率瞬间贬值46%,从5.8变为8.7,人民币与美元非正式挂钩。

 

从此,中国才有了真正的单一汇率制度。

 

(二)1994年-2014年

 

从1994年起,人民币与美元非正式挂钩,一开始确定汇率为8.7,后来又调整至8.3,在接下来大约10年的时间里,人民币兑美元只能在8.27至8.28元非常窄的范围内浮动。

 

美元兑人民币1:5的时候,中国国内生产一样产品,在国际市场能卖到1美元,而其全部生产成本为4元人民币,企业有20%的利润可赚,自然会去生产。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国际价格,同样的企业,同样的生产成本,如果汇率变为1:8,100%的利润,那企业可赚大发了,会加班加点地多生产这种产品;相反,如果汇率变为1:3,企业每生产一件产品要亏掉1元钱,企业就无法支撑下去了,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提高国际上的售价,要么只能破产倒闭……

 

在实施单一汇率制度的同时,**也取消了企业外汇留成和上缴制度,转而实行强制结汇制度,中资出口企业必须将出口所得外汇悉数到银行进行结汇,然后,央行主导下在全国建立统一的、规范性的外汇市场——这个外汇市场不同于此前的外汇调剂市场,其交易主体是银行。“私人部门—银行—央行”这样的结售汇闭环形成,使得央行对货币政策与贸易、汇率等的控制力大大加强,保证了汇率的稳定性。

 

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汇率改革。

 

“汇改”当年,我国就一改过去多年的贸易逆差现象,经常账户实现54亿美元顺差。接下来,稳定而廉价的汇率,为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低廉的劳动力、便宜的土地成本、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促使海外投资纷至沓来,这一切汇合起来,最终开启了中国经济的崛起之路。

 

2001年,我国加入WTO,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中国很快演变为“世界工厂”,出口迅速成长,外汇储备成倍增加,从1993年到2005年,中国外汇储备迅速由200亿美元增加到8200亿美元,成为当时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说明:图中红色的年份,是强调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在这三个年份中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积累越来越多,2003年以来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国内外关于人民币是否该升值、该升多少的论战不断升级,美国和欧洲方面通过经济、**等形式向我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

 

压力之下,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废除原先盯住单一美元的汇率政策,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在2006年引入询价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改进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方式。

 

这是人民币汇率制度自1994年以来的一个重大变革。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中国汇率改革之路暂停,中国又再度恢复了紧盯美元的汇率战略。

 

尽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逐渐由2005年汇改前夕的8.3逐渐升值到2010年6月份的6.83,但由于惯性,这种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并没有阻止中国外汇储备的急剧增加,中国对欧美国家的贸易顺差仍然大幅增长。到了2010年4月份,中国外汇储备已高达2.43万亿美元,占到全世界各国**外汇储备总和的1/3。

 

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迅速崛起。1994年汇改当年,在汇率大贬值的情况下,中国GDP全球排名依然超越墨西哥和西班牙,从上一年的第10跃居第8,此后——

1996年,经济规模超过加拿大,位居全球第七;

2000年,经济规模超过意大利,位居全球第六;

2005年,超过法国,位居第五;

2006年,超过英国,位居第四;

2007年,超过德国,位居第三;

2010年,超过日本,位居第二;

2014年,成为全球第二个GDP超10万亿美元的国家,达到美国的60%。

 

与汇率制度变革同步的是中国的基础货币发行变革。

 

1994年之前,中国长期依赖于再贷款和再贴现发行基础货币,货币发行没有强有力的约束条件,发行量很容易失控,这进而导致了人民币信用的不足。1994年,人民币决定从外汇那里借来信用——因为施行强制结汇制度,人民银行成功将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与外汇储备挂钩,将其变成最主要的货币发行途径。

 

从1995年开始,再贷款、再贴现在基础货币发行中的比例持续下降,而外汇占款比例稳步上升,从最初的30%,到2013年末已经上升到83%。

 

就这样,人民币把锚绑定在外汇上,一直持续迄今。

 

因为中国的出口规模巨大,2010年以后,不仅欧美发达国家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巴西、印度、俄罗斯等与中国贸易有关的新兴国家也开始大声呼吁人民币升值。于是,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到2013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经升至6.1左右,这成为人民币1994年汇改以来的最高点,而就在2014年年中,中国外汇储备也达到历史顶点3.99万亿美元。

 

(三)2014年迄今

 

2013年底,美国开启QE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美元随之走强,由此带动人民币相对于全球其他主要货币有效汇率贬值,在此期间,中国经济增速也有所放缓,这使得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由升值预期转向贬值预期。

 

2014年中国外汇储备规模逐渐下降,又证实了这一市场预期的正确性。

 

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优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同时央行在8月11日当天一次性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贬值1136个基点,人民币汇率又是瞬间从6.1左右变到6.3左右。

 

“8.11汇改”对市场造成不小的冲击,此后人民币汇率进入一年半的贬值区间,与人民币贬值相对应的,是资本的大规模流出。

 

面对市场汇率的剧烈波动和民众极为强烈的人民币贬值预期,央行不得不再次施加干预,2016年2月正式发布新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定价公式,即“中间价=上一交易日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要求做市商在对中间价报价时,适度调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以维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然而,这并没有改变民众的贬值预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仍然一路下跌,到2016年底已经跌至极其接近7的水平。

 

2017年1月1日,市场传闻央妈断然出手,在离岸外汇市场大笔买入人民币而卖出美元,由此造**民币剧烈升值,从接近7的水平,2天之内汇率就变成了6.8左右,打得人民币空头哭爹叫娘。

 

2017年5月26日,央行宣布,在汇率中间价定价机制中引入“逆周期因子”。逆周期因子反映市场供需情况的汇率变动,经过逆周期系数调整后得到,至此形成了现行的“上一交易日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三个因素共同决定的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

 

人民币汇率的单边贬值预期逐步化解并逆转,人民币汇率升值一直持续到2018年4月份,此后由于美联储的加息预期等各种原因,美元一路走强,人民币再次进入贬值周期并持续迄今。

从2014年人民币贬值周期开启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动见下图。 

 

就在8月5日,人民币突然破7,按照央妈的说法:

 

有人就问我了——

那你说,这破7的事儿,央妈到底是主动还是被动?

 

诚然如央妈所说,这个“7”不是年龄,过去就回不来了,也不是堤坝,一旦被冲破大水就会一泻千里——7这个数字关口本身,意义的确不大,但是,作为民众看待汇率的心理关口,它却意义重大。

 

按照我在“这一轮人民币升值的极限”一文中的估算,用M2与GDP的比例来看,人民币兑美元的均衡汇率,大约在7.3左右。但是,在过去5年的价格范式之下,6-7一直是人民币汇率的长期盘整区间,在技术上具有重大的趋势性意义。

 

老实说,我并不认为从7开始,人民币就要开始一路贬值,破7,无非意味着央妈对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容忍范围提高。允许人民币汇率破7,一方面的确是美帝不断关税施压的结果,但另一方面,经过长达近3年的酝酿,民众对于人民币贬值也有了充分的预期。这次的破7,就成为中国金融政策制定者测试民众对于汇率波动的接受度的一个事件。

 

借用我们国人最熟悉的辩证法逻辑来看,人民币的破7,一方面是国内外经济压力的客观反应,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央妈有意放开的结果。

 

最后,贴一张由东方证券邵宇所做的过去60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实际有效汇率、美元有效汇率、美元实际有效汇率以及人民币兑美元官方汇率的变动图。

----------------

加入定制功能的小红圈,你可以得到如下服务:

1)重要财经政策的解读及财主所有作品的电子版;

2)财主本人对当下重要投资理财机会及精品文章推荐;

3)与财主本人直接对话交流;

4)A股、港股和美股整体估值分析与判断(财主本人或嘉宾提供);

5)指数基金定投相关问题(财主本人或嘉宾提供);

6)有关比特币、区块链相关基础知识及买卖问题(嘉宾提供);

7)关于黄金白银美元对冲基金头寸的详细分析和图表(嘉宾提供);

8)国内保险购买的答疑与分析(嘉宾提供);

9)香港保险购买的答疑与分析(嘉宾提供);

10)有关网贷平台安全性的咨询(嘉宾提供);

11)有关可转债及金银实物投资的疑问(嘉宾提供);

12)移民美国加拿大咨询(嘉宾提供)。

(嘉宾均为拥有丰富一线实践经验的牛人,欢迎提问)

人民币兑换韩元什么时候能升值,本人想要换韩币

你这个还不如直接炒外汇呢,操作方便,兑换来兑换去,麻烦。

100人民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外币说明人民币升值还是贬值

本国货币对外币,是种间接标价方式,也就是单位本币折合的外币数量,本国货币对外币汇率下降,即单位本币兑换到的外币数量下降,即本币贬值,外币升值。我们通常说的汇率都是间接标价法表示的,比如汇率是6.8.表示6.8元人民币才能换1美元,那么汇率下降,意味着较少的人民币就可以换来1美元,这说明人民币升值了。

【预测2017】之人民币汇率

网络图片

2016年12月5日,谷歌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竟一夜间“一泻千里”,从6.8跌至7.4,引发各界惊呼。12月28日晚,据彭博报价系统显示,“在岸人民币兑美元突破7关口,创2008年4月以来新低”,引发央行官方微博连夜紧急发文辟谣。尽管两次“破7”均被证实是乌龙事件,但交易市场频现“破7”乌龙,暴露了2016年市场对人民币贬值的悲观预期。

对此,北京富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独立经济学家刘维明认为,“2016年的人民币汇率主要还是受美元的影响,人民币自身的贬值压力其实并不大”,美元在国际市场上走强的连带作用,兑日元、英镑和澳元都在涨,所以人民币汇率下降是比较正常的。其次,刘维明认为,因为人民币还在一个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面,所以它的波动并不大,“人民币贬值的幅度不如其他货币那么大”。

与刘维明观点不同,在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看来,美联储加息、美元走强是一个因素,2016年人民币贬值可能还有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国内对于整个汇率的预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相信人民币是要大幅度贬值的”。他认为,人民币贬值预期推动了资本的外流,而资本外流货币的贬值压力就更大,这是2016年人民币汇率的一个重要特点。

对于2017年人民币兑美元的走势,刘维明分析,美元在2017年上半年可能还会有一段时间比较强,“但整个市场对美国加息的速度和美国经济过于乐观”。他表示,2017年特朗普上台以后,美国的情况可能会出乎人的意料,“至少会给市场泼一盆冷水”。如果美元在国际市场里面回软,就会减轻人民币贬值的压力。

刘维明对自己的判断有他的解释。一方面,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是一个毫无悬念的贸易保护主义者,“上台后肯定会和中国打贸易战,提高关税、制造壁垒,减少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另一方面,特朗普在上台前曾说过要宣布中国为汇率操纵国,从这个角度讲,他会对人民币施压,促人民币升值,“显然逼着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对美国贸易是有好处的”。刘维明说,这两方面哪个力量更强,相互作用结果是什么,尚待观察。

“总体来说,人民币本身的贬值压力并不大,主要是受美元的影响,而美元又可能在2017年上半年结束上升而回软”,刘维明再次强调。

持相左意见的连平认为2017年美国方面走加息通道已经毫无悬念,只是次数多少的问题,“肯定不会比2016年少”。对于来自外部的压力,连平表示,根本还在于中国自己,“中国经济的运行能不能平稳下来,真正的走出所谓的L型,平稳横向的波动,还需要继续努力”。

连平分析,2017年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犹存,“比如房地产投资可能要进一步的回落,制造业、民间投资可能稍有回升,但是总的来说,不大可能出现再像过去这样比较好的一个增速”,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影响2017年经济增长的主要方面。

在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于当前各界较为关注的人民币汇率问题,会议公报指出,“要在增强汇率弹性的同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委员、高级研究员管涛认为这一表述表明,监管层依然会保持有管理的汇率浮动,不会纵容市场恐慌的蔓延,不会让人民币滑出合理的范围。

连平预测,2017年尽管外部环境更差,但是如果中国的政策得当,维持一个相对平稳的可能性是有的。他判断,2017年人民币仍有贬值的可能,但是贬值的幅度应该会小于2016年。尽管具体的区间无法判断,但是连平认为,“贬值的幅度不应该超过人民币在境内投资的平均收益率”。

刘维明则给出更加具体的预测,认为从人民币贬值的幅度和汇率的比价上来看,人民币兑美元大概会围绕着7这样一个水平来波动,“这段时间人民币在6.6到7.5之间都属于正常区间”,而从2017年汇率的走势上判断,先跌后涨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美元还暂时处于强势,先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人民币兑美元有一个下跌,但是随后会回稳”。

随着2017年新年钟声的敲响,有关中国个人换汇额度或将削减的传言又起。

其实早在2016年下半年开始,随着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压力的增大,“资本外流”的声音就开始此起彼伏,更有传闻中国央行可能暂时把居民每人每年购汇额度消减至1万美元,引发市场恐慌。

“有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相信人民币是要大幅度贬值的,形成了这样一种预期,这个预期就推动了资本的外流”,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

“现在市场上过度地出现了对于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如果任由发展下去的话,可能会导致资本的恐慌性出逃,人民币短期被抛售。如果出现这样一个非理性的情况,当然会对中国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北京富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独立经济学家刘维明也关注到这一现象,随着资本外流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也就更大。

“人民币每年贬值的幅度,如果大大超过人民币在境内投资的平均收益的话,把人民币兑换成外币,就变成了有利可图”,连平举例说,2012年、2013年人民币都曾出现过年度的贬值,贬值幅度十分平稳,但是2015年811汇改以后,人民币贬值幅度开始变大。

连平提醒记者关注一个数字,2015年下半年至今,中国的银行外汇存款,其中个人的外汇存款增长了50%。“人们愿意存美元,而不愿意存人民币,因为人民币一年期的存款收益也就1.5%,但是汇率升值的幅度有多大?”连平解释,“这个就是导致境内的一部分人选择了存外汇而不存人民币的原因”。

“所以要控制人民币贬值的预期”,连平建议。在2016年底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于市场普遍关注的2017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就有阐述“要在增强汇率弹性的同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对此连平表示,“人民币可以弹性加大,但是它的贬值幅度,应该是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元旦过后,虽然2017年居民5万美元的购汇额度并未缩减,但却迎来了更复杂的购汇流程,以及更严格的购汇用途监管,明确“不得用于境外买房和证券投资”。

“中国的资本账户原来就是管制的,只不过执行得不到位,不够严格。”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教授向记者解释。

“一般性购汇还是比较正常可以实现,但是如果像以前那样把大量的外汇汇出去,买房子、投资股票,这种可能性很小,至少在2017年这段时间会比较难。”刘维明分析。

在刘维明看来,如果资产规模很大,分散配置有其合理性,“实际情况是大多数人选择海外资产配置都很盲目,怕人民币会大幅贬值。”

刘维明认为,未来人民币迟早会走向自由兑换,“那么在一天的时间里,变化1%、2%是相当正常的一件事,而且在一年时间里面,变化百分之十几、甚至百分之二十,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他表示,汇率永远不是单边变化,永远是双向的,“有可能这两年人民币贬值了,过两年人民币又升值了”,所以有很多人盲目的去配置海外资产,就会出问题。

“一方面兑换外币的时候会有成本,另一方面把外汇汇出到境外也会有成本,又找不到合适的投资物”,刘维明表示,他看到很多人把人民币换成美元,不知道怎么花,“美元的利息又低,搁在那又没用,投资又投不了”。

在刘维明和连平看来,进行海外资产配置并不一定百分百安全。

“比如日本和美国的房地产市场都崩过盘,股市也不能保证一定会涨”,刘维明举例,“尤其现在,全球经济和金融走到了一个比较微妙和关键的时候,以及一些非经济因素,比如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上台,以及欧洲右翼d派的崛起”。他提醒投资者,在进行资产配置时要小心审慎,“盲目的说简单分散,其实不一定是好事”。

“2017年的不确定性是比较大的”,连平建议投资者在进行海外配置资产时要注意风险,“美元不可能持续不断的上升,它也有可能出现阶段性的波动,要注意由于波动所带来的一些风险。”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一方面人民币承受着贬值的压力,另一方面中国境内的房价承受着上涨的压力,对此市场上开始流行一种“保汇率,弃房价”说,即“中国在保房价和保汇率上面临两难选择,可能将保汇率弃房价”。房价和汇率之间是否真的存在某种直接、必然的联系?2017年汇价和房价的走势又将如何?侨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专家、学者。

“大家说弃汇率保房价,或者保汇率弃房价,这个逻辑完全是混乱的”,北京富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独立经济学家刘维明斩钉截铁地说。

保房价、保汇率说的观点认为,“如果宽货币保楼市,则人民币必将贬值,同时房价得以获得支撑;反之,如果保持汇率坚挺,则必将收紧货币政策,房价将崩盘”。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普遍拿日本和俄罗斯与中国比较,即中国要么学日本“保汇率、弃房价”;要么学俄罗斯“弃汇率保房价”。

“汇率的表现和房价、资产价格的表现,在不同时期,它会有不同的路径和逻辑,它的传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刘维明解释,“不能说日本什么样,俄罗斯什么样,中国就是什么样的,不一定”。

“实际过程中是不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说房价跌了,人民币也涨了?”,刘维明认为,“也有可能”,但是不能说人民币的汇率不贬值,房价就会跌;或者说人民币汇率贬值,房价就会涨,“这个逻辑本身不成立”。

对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与刘维明持有相似的观点,“房价和汇率没有关系?都有关系。”连平认为,汇率跟投资、消费,跟各种资产,都确实是有关系的,但是在他看来,没有很直接的关系。

连平举例说,由于货币多了,汇率容易贬值,货币多了,房价容易上涨;反之,人民币贬值了,大家觉得买什么东西能够增值呢,那么就买房子,于是就把房价就推高了,“这两种情况逻辑上都是可以成立的,但是没有说到问题的根本上。”

连平所述的问题的根本,在于如何定义房子的属性。

“把房价和汇率这两个价格放在一起考虑,是因为最近几年中国房地产的投资属性越来越强,居住属性越来越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教授对此给出进一步的解释。

对于2017年房价和汇价的走势,赵锡军认为,要看房地产的属性在2017年会不会发生变化。“如果更多地倾向于把房地产从法律、制度、政策的层面,定义为居住的消费品属性,不是用来进行投资的投资品属性,那么汇价和房价之间的联系就会淡化,保房价还是保汇率这个问题就变得越来越淡化了。”赵锡军解释,但是反过来,如果说在2017年房地产仍然是一个投资的热点,它的投资品的属性越来越强,这两者的联系就会更加密切,那么就会面临资金究竟是要支持房价,还是支持汇价的问题,“这个资源配置的问题”,赵锡军总结。

在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赵锡军认为,如果这个定位能够通过各种政策落实下去,把投资房地产或者进房地产炒作的各种资金的渠道、各种炒作的方式卡住,那就不存在保汇价还是保房价这个问题。

对于2017年汇价和房价的走势,连平认为,如果人民币还是继续有贬值的压力,对房产的投资方面的需求可能会稍微大一点,“但这个投资需求能不能落地,还很难说,因为还有很多政策的调控,限制它这种交易性的需求。”刘维明则坚定地认为,人民币不管是贬值还是升值,房价都会下跌,“因为房价对于中国境内以人民币计价的数值而言,确实过高了”。

注:本文系侨报独家策划专题[预测2017]系列之三,敬请持续关注。

戳如下标题回顾

系列一:

【预测2017】之中国股市将迎来慢牛?

【预测2017】之中国境外旅游新方式

本文为美国侨报原创稿件

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记者:罗海兵

编辑:萨萨

小编:高侨

把2000元人民币换成什么币再换成新加坡币最值钱?

当前汇率:0.2082381元人民币=0.208238新加坡元资料取倔用9月11号的市场货币换算。新加坡币汇率经常在变:

现在把人民币兑换成欧元存着划算还是仍以人民币存在银行划算?(贬值升值)

人民币目前一直在升值也就说兑换外币就能兑换的越来越多而你存成欧元之后兑换的人民币肯定越来越少这样想的话还是人民币划算但是因为国内通货膨胀厉害所以存钱也不是什么好的策略所以如果兑换成金条的话还是比较划算的虽然短期内黄金会有跌有涨但是如果长远计算的话总比通货膨胀人民币在银行里相对贬值好不过建议投资到股票证券机构这样回报率一般比较大但也存在风险建议选择大的证券机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高金融网 » 把人民币兑换成什么东西升值(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是什么意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