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量是指在剥削制度下,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劳动创造的价值与劳动报酬之间的差额,也即是“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根本特征,也是资本的源泉,对于深入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 剩余价值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剩余价值量是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得出的:
剩余价值量 = 可变资本量 × 剩余价值率
或者:
剩余价值量 = 一个劳动力的价值 × 劳动力受剥削的程度 × 同时受剥削的劳动力的数量
根据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剩余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可变资本的总量、剩余价值率、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以及雇佣工人的数量。
2. 剩余价值与剩余价值总量的区别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所生产的新创造价值中,劳动创造的价值与劳动报酬之间的差额。而剩余价值总量则是运营资本在一定时间内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数量。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年剩余价值总量 = 年价值总量 年补偿物化资本总量 年补偿可变资本总量
剩余价值总量的计算需要考虑到年价值总量、补偿物化资本总量以及补偿可变资本总量等因素。
3.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则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是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量,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在资本家追求更高利润的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获取剩余价值成为其中的关键课题。
4. 剩余价值与劳动者利益的关系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剩余价值作为资本的源泉,是劳动者被剥削的表现。剩余价值的获取使得资本家能够积累财富,而劳动者只能得到有限的劳动报酬。
剩余价值既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础,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通过剩余价值的获取和再投资,资本家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剩余价值与劳动者的利益是一种矛盾但又辩证统一的关系。
5. 剩余价值的变化和影响因素
剩余价值量的变化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1) 可变资本的大小:可变资本是用于支付雇佣工人劳动力的成本,增加可变资本量可以提高剩余价值量。
2) 剩余价值率的大小: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到剥削的程度,提高剩余价值率可以增加剩余价值量。
3)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了一个劳动力一天的工作时间所创造的价值,增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可以提高剩余价值量。
4) 雇佣工人的数量:雇佣工人的数量决定了同时受到剥削的劳动力的数量,增加雇佣工人的数量可以增加剩余价值量。
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核心概念,对于深入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充分理解剩余价值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