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体系中的“金本位制”演变与发展
货币是人类经济生活最重要最核心的因素之一,是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账单位的一种工具,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人们的商品价值观的物质附属物和符号附属物。
贵金属作为货币在人类经济历史中占据了相当长的时间,在古典世界范围内最终形成了以金银两种贵金属为主要价值尺度以及流通、储藏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式。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在货币体系中是如何形成金本位制、金本位制的特点、形式、历史,以及古典金本位和新金本位有何联系?
金本位主要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流通中的辅币比如银币、铜币和其价值符号比如银行券等,都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不同国家之间,货币也可以自由的进出,不用担心汇率波动带来的烦恼。
通俗理解就是大家都以黄金作为基准货币,彼此之间进行计价、结算、储存和流通,不分地区、不分国别,在买东西、做生意、吃饭住店就用金币,即使有时候使用辅币比如银币、铜币、银行券等,也可以按照固定的兑换比例自由的兑换成黄金,这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金本位制”。
这种金本位制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都是当时世界上的主流货币制度,但随着一战爆发,黄金总体储存量有限,各国的金币也难以多到应付战争开支和费用,因此各国开始发行纸币,禁止黄金白银的自由输出,这种金本位制度也就随之成为历史。
战后虽然各国尝试努力恢复金本位制,但那只不过是金本位的回光返照,历史最终选择了放弃。
1、每一货币单位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国货币按照其所含的黄金量而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
2、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金砖和金币之间可以自由兑换。
3、金币是无限法偿的货币,具有无限制支付手段的权利。
4、黄金是各国的储备货币和国际结算货币,且可以自由的输入输出。
随着金本位制的形成,黄金承担了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成为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媒介,金本位制是黄金的货币属性表现的高峰。
金本位制下的货币有着“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入输出”等三大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内容:
1、金币可以自由铸造,任何人都可按本位币的含金量将金块交给国家造币厂铸成金币。
2、 金币是无限法偿的货币,具有无限制的支付手段的权利。
3、各国的货币储备是黄金,国际的结算也使用黄金,黄金可以自由输出与输入。
所以各国之间的贸易来往、商品交换等由于都是以黄金作为主要参考标准,因此对于汇率波动所带来的担忧几乎就不存在。
金本位制盛行于19世纪中期,主要有三种实现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兑汇本位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币本位制。
1、金币本位制。这是金本位货币制度的最早形式,亦称为古典的或纯粹的金本位制,盛行于1880到1914年间。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黄金自由输出入是该货币制度的三大特点。
2、金块本位制。这是一种以金块办理国际结算的变相金本位制,亦称金条本位制。在该制度下,由国家储存金块,作为储备。流通中各种货币与黄金的兑换关系受到限制,不再实行自由兑换,但在需要时,可按规定的限制数量以纸币向本国中央银行无限制兑换金块。3、金汇兑本位制。这是一种在金块本位制或金币本位制国家保持外汇,准许本国货币无限制地兑换外汇的金本位制。在该制度下,国内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不能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实行金块或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国际储备除黄金外,还有一定比重的外汇。
1、金本位制的确立来源1717年英国偶然采取了金本位,并于1816年通过了《金本位制度法案》,以法律形式确认以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来发行货币,这标志着金本位制度的正式确立。
2、18世纪60年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和金融中心,与黄金固定挂钩的英国本币英镑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清算手段,从而形成了一个以英镑为中心、黄金为基础的国际金本位制度,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黄金和英镑成为各国公认的国际储备。
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典型的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这个国际货币体系大约形成于1880年延续至1913年。
4、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都先后恢复到大战前的水平。各国企图恢复金本位制。由于金铸币流通的基础已经遭到削弱,不可能恢复典型的金本位制。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实际上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美国国内不流通金币,但允许其他国家**以美元向其兑换黄金,美元是其他国家的主要储备资产。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以古典金本位制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各国的经济往来及国际资本的流动管制很少。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各国开始了严格的资本管制,努力想恢复“金本位制”下的货币的稳定性,形成了新金本位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金本位的终结,但也许由于历史的惯性,也许由于找不到更好的替代模式,各国都尝试的进行了金本位制的恢复,但由于经济**等大环境的变化,这些恢复金本位的努力,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由于战后重建的实际问题、工会主义的兴起、失业率的压力、各国**的目标导向已经由原来单一的维护汇率稳定,转向了经济发展、解决就业率等更重要、更现实的目标。
英国此时已经逐渐丧失了作为世界的引擎地位,适宜于金本位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土壤已经不复存在,故金本位的恢复努力,在1931年9月19日英国宣布退出金本位而结束。
历史上我们把一战前的金本位称为“古典金本位制”,把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尝试重建的金本位制的称之为“新金本位制”。
从1923年到1926年,英国、奥地利、德国、匈牙利、波兰、比利时、法国、意大利等大约有39个国家重新恢复了金本位,截至到1927年,新金本位的重建恢复基本结束。
数汇财经
致力于通过全面和多层次的解读金融产业,搭建金融产业链信息和资源对接的桥梁
1.金融业产业链相关信息及知识分享,相关数据分析和研究报告,金融科技的最新成果报道
2.金融产业的政策解读,相关原理解释,问题的解答
3.围绕资金管理,私募基金,资金托管等投资机构,分享量化交易,程序化交易,人工智能交易以及其需要的产品、配套服务,信息资讯
金本位制条件下汇率围绕铸币平价波动的上界和下界分别是什么?
金本位制条件下汇率围绕铸币平价汇率波动的:上界为黄金输出点:铸币平价+单位黄金输送费用下界为黄金输入点:铸币平价-单位黄金运输费用
国际金本位制下的汇率制度是一种()
B
金币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
在金币本位制度下,各国都规定金币的法定含金量。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对比来决定。例如在1925--1931年期间,1英镑的含金量为7.3224克,1美元所含纯金则为1.504656克,两者相比等于4.8665(7.3224+1.504656),即1英镑等于4.8665美元。这种以两种金属铸币含金量之比得到的汇价被称为铸币平价(mintparity)。铸币平价是金平价(goldparity)的一种表现形式。所谓金平价,就是两种货币含金量或所代表金量的对比。
在金本位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铸币平价。实际经济中的汇率则因供求关系而围绕铸币平价上下波动,但其波动的幅度受制于黄金输送点(goldpoint)。在金币本位制度下,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如果汇价涨得太高,人们就都不愿购买外汇,而要运送黄金进行清算了。恩格斯说:“众所周知,汇兑率是货币金属的国际运动的晴雨计。如果英国对德国的支付多于德国对英国的支付,马克的价格,以英镑表示,就会在伦敦上涨;英镑的价格,以马克表示,就会在汉堡和柏林下跌。如果英国多于德国的这个支付义务,比如说,不能由德国在英国超额购买来恢复平衡,向德国开出的马克汇票的英镑价格就必然会上涨到这样一点,那时不是由英国向德国开出的汇票来支付,而是输出金属一一金币或金块来支付变得合算了。这就是典型的过程。”
但运送黄金是需要种种费用的,如包装费、运费、保险费和运送期的利息等。假定在英国和美国之间运送1英镑黄金的费用为0.02美元,那么,铸币平价4.8665美元加上运送费0.02美元就等于4.8865美元,这是美国对英国的黄金输出点。如果英镑的汇价高于4.8865美元,美国债务人觉得购买外汇不合算,不如直接向英国运送黄金有利,于是美国的黄金就要向英国输出。铸币平价4.8665美元减去运送费0.02美元等于4.8465美元,就是美国对英国的黄金输人点。如果1英镑的汇价低于4.8465美元,美国的债权人就不要外汇,而宁肯自己从英国输入黄金。黄金输人的界限,叫做黄金输人点;黄金输出的界限,叫做黄金输出点。汇价的波动,是以黄金输出点作为上限,以黄金输入点为下限,它总是以金平价为中心,在这个上限和下限的幅度内摇摆。黄金输出点和黄金输人点统称为黄金输送点。
金本位制下的汇率制度属于()。
解析:金本位制下的汇率制度属于自发的固定汇率制度。试题点评:参见教材第173页。
在金本位制度条件下,外汇汇率的波动幅度受到黄金输送点的限制
正确黄金输送点是指汇价波动而引起黄金从一国输出或输入的界限。汇率波动的最高界限是铸币平价加运金费用,即黄金输出点;汇率波动的最低界限是铸币平价减运金费用,即黄金输入点。黄金输送点的计算公式为:黄金输送点=铸币平价±1个单位黄金运送费用在金本位制度下,实际汇率围绕平价浮动,只要黄金自由流进、流出,对其买卖不加以限制,不会出现银行券超过黄金储备的过量发行,银行券不会贬值,汇率将在黄金输送点之间波动。如果因供求变化,使得汇率波动超过黄金输送点,货币兑换就不如直接运送黄金再换取它种货币来得成本低,因此黄金输送点是实际汇率波动的范围。但当纸币大量发行,其名义含金量与实际代表的金量不符时,自由兑换遭到破坏,以黄金输送点为基础的汇率便也会遭到破坏。随着黄金输出量或输入量的增加,将减轻外汇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压力,缩小汇率上下波动的幅度,并使其逐渐恢复或接近铸币平价,这样就起到了自动调节汇率的作用
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度的特点包括()。
CDE解析:金本位制度(最早出现在英国)是自发的固定汇率制度。特征:1)铸币平价是各国汇率的决定基础;2)黄金输送点是汇率变动的上下限。(知识点:汇率制度的含义与划分)(题库维护老师:GYN)
金本位制度下的汇率制度属于()。
A【解析】金本位制度下的汇率制度属于自发的固定汇率制。
汇率的三生三世——汇率制度
汇率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就要谈及汇率制度了。
汇率制度又称汇率安排(ExchangeRateArrangement):指各国或国际社会对于确定、维持、调整与管理汇率的原则、方法、方式和机构等所作出的系统规定。
金本位下的汇率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的金融体系并不像今天这样发达,也没有像现在如此大的外汇市场。那时候各国普遍实施的是金本位制。典型的金本位制度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金币本位制。在金币本位制下,金币是用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黄金铸造的。金币所含有的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黄金称为含金量,金铸币的含金量是其所具有的价值。两个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单位货币的含金量之比称为铸币平价。由于铸币平价反映了两种货币之间的价值对比关系,因此铸币平价便成为金本位制下汇率决定的基础。
19世纪末,各国货币含金量如下图所示。
各国货币含金量(19世纪末)
货币
对应的黄金含量
1英镑
7.32238克
1法郎
0.2903255克
1美元
1.50463克
1德国马克
3.58425克
1卢布
0.774234克
1日元
0.75克
以下数字均四舍五入后为:1英镑≈25法郎≈5美元≈2德国马克≈9卢布≈10日元
当时的清**实行的是银本位制,因为金银存在一定的比价关系,因此,清**的银两的购买力变化较大。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固定汇率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禁止黄金自由输出,金本位制随之告终。但是,基于人们对黄金根深蒂固的信任,这些国家的货币又不能完全撇开其与黄金的关系,因此,当时除美国以外,其他大多数国家大多实行没有金币流通的金本位制,又称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当然,这种制度注定是过渡的,因为这些国家根本上没有诚心去实行货币与黄金的兑换。该制度在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也逐渐被各国放弃,都纷纷实行了不兑现黄金的信用货币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美国不但最后打赢了战争,而且在经济上发了战争财,据统计数据显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美国拥有的黄金占当时世界各国官方黄金储备总量的75%以上,几乎全世界的黄金都通过战争这个机制流到了美国。
为了重建世界金融体系,1944年5月,美国邀请参加筹建联合国的44国**的代表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后各方签订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了“金本位制”崩溃后的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又称美元-黄金本位制。它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为黄金的“等价物”,美国承担以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发生关系,美元处于中心地位,起世界货币的作用。从此,美元就成为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
固定汇率制 (FixedExchangeRateSystem)是指以本位货币本身或法定含金量为确定汇率的基准,汇率比较稳定的一种汇率制度。金本位制度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制度都属于固定汇率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与浮动汇率制的建立
不管是在金本位制度下,还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变相金本位制度下,各国的货币的兑换关系是受自然调控而非人为调控的。理由其实很简单,黄金的产量每年都基本是固定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为了支付高昂的战争费用,不得不大幅增加货币的供应,最后不得不放弃金本位制。但是,由于当时人们对黄金根深蒂固的信任,这些**努力将自己的货币与黄金扯上关系,以避免自己的货币因为信用不足而被民众拒绝接受。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和黄金是挂钩的。各国可按35美元/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其对美国经济不利的因素主要如下:
第一,美元虽然作为国际结算货币与储备货币存在,但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限制了美国**更大程度利用这种优势的可能性。
第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他工业国家的经济复苏,美国产品的竞争力开始转入相对劣势,美国不得不面对巨大的贸易赤字。而美元与黄金挂钩将使得美国陷入通货紧缩的状态,不利于美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因为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财政赤字越来越大,国际收入情况恶化,美元的信誉开始受到冲击,爆发了多次美元危机。
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尼克松**于当年的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履行外国**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1971年12月,美国通过《史密森协定》法案,美元对黄金贬值,美联储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
1973年3月,西欧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马克的风潮。当年的3月16日,欧洲共同市场9国(欧共体、欧盟的前身)在巴黎举行会议并达成协议,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彼此之间实行固定汇率。英国、意大利、爱尔兰实行单独浮动,暂不参加共同浮动。其他主要西方货币实行了对美元的浮动汇率。至此,固定汇率制度完全垮台。
名词解释:
浮动汇率制(FloatingExchangeRateSystem)是指一国不规定本币与外币的黄金平价和汇率上下波动的界限,货币当*也不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而自由上下浮动的一种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
在金本位制或类似于金本位的汇率制度下,一个国家的货币是不能超发的,因为一旦大比率超发,投资者就宁愿将手中的货币兑换成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也更不愿意承担兑换义务。因此,其后的浮动汇率制的实质是**摆脱了黄金的自然产量的制约,扩大了自己的货币发行权限。
在2013年的上半年中,国际黄金市场大跌。2013年4月15日,黄金价格一天下跌20%,跌破1400美元/盎司。此时,“中国大妈”蜂拥入场抢购黄金,当时,有人直言,“中国大妈”战胜了华尔街金融大鳄(当然,随后证明“中国大妈”是被套了)。
“中国大妈”为何狂购黄金?4月15日的美国《华尔街日报》的《通胀忧虑退去刺激金价跳水》一文中认为:“黄金价格连续12年攀升,累计回报率达500%。投资者一度将黄金奉为能带来超额回报,又能避开股票、债券和房地产市场波动的圣物。
过去6年中,美国和欧洲的央行执行货币宽松政策,以刺激世界经济,而每一轮宽松都会引发对通胀的担忧。2007年以后,美元持续弱势,作为传统的通胀对冲手段,金价攀升了116%。在此期间,美国股市和房市暴跌,而黄金表现十分稳定。”
而对比一下布雷顿森林体系下黄金与美元的关系,不难发现,如果以黄金计价,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至少贬值为原来的1/40。
因此,“欧元之父”蒙代尔在2008年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金本位是一个很好的固定汇率体系,但是这个系统有一个非常大的缺陷,就是没有一个能够随着黄金和大宗商品价格浮动的机制。金本位意味着以黄金作为货币或者作为纸币的储备,所以黄金使得纸币的发行受到制约。”言语之间,无不体现其对金本位制的怀念。
多种汇率制度并存的世界
虽然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已经实现了由固定汇率制度到浮动汇率制度的改变,但是,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间,还是以多种汇率制度并存的情况为主要特征。IMF分别在1997年、1999年和2005年对汇率制度的分类进行了发布和修正。
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汇率又称为纯净浮动汇率(Cleanfloatingrate),即汇率不受任何官方的或人为的干预,可以无限制地波动,供求是决定汇率的唯一因素。
但这种制度存在着极大的缺陷,比如,货币的最终供应方是央行,美国的美联储类似于中国的央行。美联储的货币供给名义上有着诸多的约束,比如盯住通货膨胀率、盯住就业指数等,但这种制约都是“软”性的,最多只能称做“自我约束”。
美联储新任**伯兰克上台后,更是用直升机撒钱,推出一次又一次的“定量宽松政策”,实际上就是不停地开动印钞机,印刷大量钞票。而美元又是世界上结算货币和储备最多的储备货币,在此情况下,其他国家想单纯通过外汇市场供求来规避美元贬值的风险的可能性极低。
又如,各国的国情不尽相同,所具备的条件也不相同。一个大国对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可能较强,而一个小国对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可能相对较弱。如果一些金融大鳄因为某些小国的政策失误,纠集大量投机资金对该国金融体系进行攻击,很多国家可能会难以招架。而剧烈的汇率波动无疑会使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遭受劫难。
了解这些知识,对于以后的外汇交易非常重要。一定不能认为,由于外汇市场非常庞大,而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实行自由浮动汇率,供求关系就可以囊括了汇率的所有内容。郎咸平在广东卫视《财经郎眼》中对此有过一段精辟的评论,他直言:“汇率的定义是什么?是各国**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才叫汇率。”
编辑:Leon
您有什么观点、想法,欢迎在右下角留言评论与我们互动,如果感觉文章不错,请在左下角点赞并转发分享给您身边的朋友!
英国汇率制度演变?
英国于1821年正式采用金本位制,英镑成为英国的标准货币单位,每1英镑含7.32238克纯金。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废除金本位制,金币停止流通,英国停止兑换黄金。
1925年5月13日,英国执行金块本位制。
因世界经济大危机而于1931年9月21日被迫放弃,英镑演化成不能兑现的纸币。
因外汇管制的需要,1946年12月18日仍规定英镑含金量为3.58134克。
1947年7月15日,英国宣布英镑实行自由兑换,由于外汇储备迅速流失,于同年8月份又恢复外汇管制。
1971年8月15日美元实行浮动汇率后,英镑开始以不变的含金量为基础确定对美元的比价。和美元挂钩。
1990年10月8日,英镑加入欧洲货币体系,其对货币体系内各种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为6%。
1992年9月16日,英国宣布英镑暂时脱离欧洲货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