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镑的符号是什么?
英镑(英文:Pound)是英国国家货币和货币单位名称。英镑主要由英格兰银行发行,但亦有其他发行机构。最常用于表示英镑的符号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英镑取的ISO 4217货币代码为GBP(Great Britain Pound)。
POUND和PENCE分别是什么意思?
pound是指英镑,而pence是指便士,它们都是英国的货币。
英镑是英国国家货币和货币单位名称。英镑主要由英格兰银行发行,但亦有其他发行机构。最常用于表示英镑的符号是£。
Penny是便士,是英镑下面的辅币。
英语小常识——3:美元¢和英镑£的来历;#和&的英文名称;小写字母i和j上面的点怎么说?
点击标题处“牛津辞典”,关注我们,定期接收有关英语词源、历史和应用的文章。欢迎大家转载我们的文章。
美元中的符号“¢”是表示“cent/美分”吗?
是的。这可以追溯至19世纪初期。当时,用一条线穿过字母是较为常见的货币符号,表示这并非一个普通的字母。
英镑符号£的起源
这个标志其实只是一个大写字母L,用老式手写体写就,中间带有1-2个横杠,表示这个字母用作货币符号或是简写方式。大写字母L代表拉丁语的libra一词,它是罗马的重量单位名称,也形成简写的lb作为重量单位“磅”,还形成法语词汇livre(一种古时法国货币单位)。日元(yen)的货币符号可能是类比英镑和美元符号,将首字母Y大写后加上两条横杠。
问号是否能作为一个句点,表示终结?
两个标点符号——句号(英式英语中称为fullstops;美式英语中为periods)和问号(questionmark)有一个相似点,即这两个标点都用于印刷文本或书面文本中一节结尾,这通常也可以称为endmarks或terminalpunctuation。但是,不同的标点显示出不同类型声明的结束。
句号显示一个句子结束;
问号表示一个问题结束;
惊叹号表明某个感叹的结束。
我们此处首先讨论问号。问号的主要功用是显示一个问题的结束。该问题可以是引用某人对话中直接发言的一部分,如:
Isaidtotheassistant,‘Doyouhaveanybooksaboutbird-watching?’
‘Whattimedoyouwanttomeet?’,heaskedher.
或是笔者想要表达的某个问题,如:
Whatdidshedotodeservesuchtreatment?
如果你并没有重复某人实际上说的话,而是就所说的内容给出总结或复述(报道或间接引用),就无需使用问号,如:
Iaskedtheassistantifshehadanybooksaboutbird-watching.
Heaskedherwhattimeshewantedtomeethim.
问号还有其他两个功用:
表示对有关事情的不确定性,如Tiglath-PileserI(reigned?1115-1077BC)
表明笔者对某事的怀疑,往往用来创造幽默的效果,如whatalovely(?)day(其实当天大雨如注)
句号的主要作用是表明某个句子的终结,如:
Herfatherwasadiplomat;hermotherwasadoctor.
Therewereonlyafewplacesleftonthecourse.
句号还可以用于:
一些缩略词中,如p.m.;e.g.;etc.
分割网站或电子邮箱地址的不同部分,如johnsmith@example.com
如何说小写字母i和j上面的点?
这个小点称为superscriptdot(正常字符上的点),自中世纪时写在字母i上,用以区分手稿中其他相邻字母中竖直的笔画,如u,m和n。J其实是i的一种变体,也在此时出现并随后形成一个独立的字母。
符号#(井字符)的英文名称是什么?
近些年,hash符有了新的功用。在社交网站上,在关键字或词组旁加上#就表示该信息与某个特定主题相关,这些关键词或短语就被成为hashtags。
符号&的来历
符号&在英语中称为ampersand,源自拉丁连体字符et(即"and"),这个符号将字母e和t合并后写成。连体写就的字符可以节省书写时间。
我们无法确切地说出该符号第一次使用的时间,只是较为早期的例子可在庞贝古城墙的涂鸦中发现,并因为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的喷发而得以保存下来。追踪该符号在历史上的发展也很困难,曾有一位印刷商已经为我们做过大部分的工作了,他就是JanTschichold,在1902年生于Leipzip。Tschichold将全部研究精力投入符号&的发展上,并于1953年发表其研究手册——Theampersand:itsoriginanddevelopment。在手册中,笔者收集了历史上曾使用该符号的数百个例子,记录其从古代墙上涂鸦到当下的发展历史。从笔者收集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从八世纪开始,该符号已经可以看出现代的模样。
符号&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符号,但它的名称ampersand却是很现代的。第一次如此称呼可见于十八世纪后期。在背诵字母表时,有些字母本身也可以作为完整的单词,如a和I。为了明确地表示这些单个字母在做为单词使用,可以将其读为“apersea”和“iperseI”。Perse是拉丁语的"byitself"之意。因此,&这一符号曾经跟在字母表的末尾,最初被念为"andperseand",表示“&byitselfisand”。
更多有关英语的小常识,请查看历史文章:
英语小常识——问答1:英语究竟有多少单词?单词量比其他语言都多?有不含元音的单词吗?
英语小常识——2:吃鱼却不吃肉的人怎么说?Once,twice,thrice之后是什么?没有重复字母的最长英文单词是?
本文内容编译自牛津辞典网站(en.oxforddictionaries.com),牛津大学出版社拥有中英文两版版权。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人民币对来自英镑1英镑=人民币
1、英镑人民币汇率换算2、英磅与人民币汇率是3、一英镑等于多少人民币4、一英镑等于多少人民币2022最英镑人民币汇率换算根据2020年4月10日的最数据,1英镑=8.7775人民币。英镑由成立于1694年的英格兰银行(BankofEngland发行。辅币单位原为先令和便士,1英镑等于20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1971年2月15日,英格兰银行实行的货币进位制,辅币单位改为便士,1英镑等于100便士。流通中的纸币有世拿团5、10、20和50面额的英镑,另有1、2、5、10、20、50便士及1英镑、2英镑的铸币。扩展资料:英镑的影响因素1、InterestRates:利率。央行的主要利率是最低贷款利率(基本利率。每月的第一周,央行都会用利率调整来向市场发出明确的货币政策信号。利率变化通常都会对英镑产生较大影响。BoE同时也会通过每天对从贴现银行(指定的交易货币市场工具的金融机构购买**债券交易利率的调整来制订货币政策。2、Gilts:金边债券。英国**债券也叫金边债券。同样,10年期金边债券收益率与同期其它国家债券或美国国库券收益率的利差也会影响到英镑和其它国家货币的汇率。3-monthEurosterlingDeposits:3个月欧洲英镑存款。存放在非英国银行的英镑存款称为欧洲英镑存款。其利率和其它国家同期欧洲存款利率之差也是影响汇率的因素之一。3、Treasury:财政部。其制订货币政策的职能从1997年以搜橘来逐渐减弱,然而财政部依然为BoE设定通货膨胀指标并决定BoE主要人员的任免。英磅与人民币汇率是英磅与人民币汇率是8.3738。1英镑等于8.3340人民币。英镑是英国国家货币和货币单位名称。最常用于表示英镑的符号是£。汇率更很快,因此数据仅供参考,交易时以银行柜台成交价为准。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浮动,发挥汇率的价格信号作用。二是根据经常项目主要是贸易平衡状况动态调节汇率浮动幅度,发挥有管理的优势。三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即从一篮子货币的角度看汇率,不片面地关注人民币与某个单一货币的双边汇率。英磅的影响因素英镑与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的关系由于首相布莱尔关于可能加入欧洲单一货币-欧元的言论,英镑经常收到打压。英国如果想加入欧元区,则英国的利率水平必须降低到欧元利率水平。如果公众投票同意加入欧元区,则英镑必须为了本国工业贸易的发展而兑欧元贬值。因此,任何关于英国有可能加入欧元区的言论都会打压英镑汇价。央行的主要利率是最低贷款,每月的第一周,央行都会用利率调整来向市场发出明确的货币政策信号。利率变化通常都会对英镑产生较大影响。BoE同时也会通过每天对从贴现银行,指定的交易货币市场工具的金融机构,购买**债券交易利率的调整来制订货币政策。一英镑等于多少人民币截止到2019年12月5日,1英镑=9.2483人民币。英镑是英国国家货币和货币单位名称。英镑主要由英格兰银行发行,但亦有其他发行机构。最常用于表示英镑敏埋的符号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英镑取的ISO4217货币代码为GBP(GreatBritainPound。除了英国,英国海外领地的货币也以镑作为单位,与英镑的汇率固定为1:1。由于英国是世界最早实行工业化的国家,曾在国际金融业中占统治地位,英镑曾是国际结算业务中的计价结算使用最广泛的货币。扩展资料英国英镑是英国的法定货币。其发行机构为英格兰银行,有1、5、10、20、50面额的纸币,另有0.5、1、2、5、10、20、50便士和1英镑铸币。主辅币制为:1英镑=100便士(1Pound=100Pence。其ISO货币符号为GBP。英格兰很行成立前,英国银行业仅限于伦敦金匠办理存款业务,给客户开具手写收据,称“金匠券”,可视为在英国市面上流通最早的银行券。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决定发行“流通现金本票”,按存款总额发行,可以向存户或持有者支付,也允许流通,这就是英镑的前身。英格兰银行1725年以后发行的钞票大多数是印制而成的,面额开始固定,最早是20镑券,1759年发行10、15镑券,1765年发行25镑券,1793年发行5镑券,1791年发行1、2镑券。单位面额均为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英镑一英镑等于多少人民币2022最因为汇率实时波动,可参考招商银行外汇“实时汇率”,请进入招行一网通主页,点击右侧的“实时行情-外汇实时汇率”查看。具体汇率请以实际操作时汇率为准。(应答时间:2022年4月2日,最业务变动请以招行官网为准
智威汤逊的消亡与广告帝国的坍塌
11月27日早晨,陈耀福在朋友圈发了一张老智威汤逊(JamesWalterThompson)的照片,配文是“1864—2018,R.I.PJ.WalterThompson”。
广告行业内的人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11月26日晚,广告传播巨头WPP发布声明称,将旗下老牌广告代理商智威汤逊(J.WalterThompson,简称JWT)与数字营销公司伟门(Wunderman)合并,组建为新的公司WundermanThompson。
而陈耀福或许是业内最有资格在社交媒体中“缅怀”智威汤逊的人。他在广告行业近三十六年的工作经历中,智威汤逊是他工作最久的一家4A广告公司。这位著名新加坡广告人,曾先后效力于智威汤逊台湾、东南亚及大陆办公室,后来成为智威汤逊中国区**兼北亚区首席创意长。今年8月,陈耀福正式离职。
收购并购的动作在广告行业内并不稀奇,但当故事主角变成了业内一线老牌智威汤逊,多少带有一个时代落幕的意味。
智威汤逊毫无疑问是许多广告人心中宗教一般的存在。在他们的官网骄傲地写道:“请加入我们的历史之旅,而这恰好也是广告业的历史”——而他们也恰恰有资格这么说。
智威汤逊的标志符号
JamesWalterThompson
智威汤逊是全球第一家广告公司,也是全球第一家早在1899年就在美国海外设置办公室、开始全球化拓展的广告公司。它的诞生伴随着城市工业与现代广告的萌芽;甚少有代理商能像智威汤逊那样拥有超过百年的客户关系——联合利华与智威汤逊已经合作了116年之久。
在过去的许多年中,无论是在纽约麦迪逊大街、列克星敦大道或是香港的太古坊,那些一腔热血投身于广告行业的年轻人们,有不少人都对智威汤逊的品牌教义烂熟于心——他们的logo是一只象征智慧、阅历与判断的猫头鹰,象征着“指引光明,予人远见,夜以继日地努力,只为客户开创人们愿意投入其中的伟大创意。”
但如今“伟大创意”的定义变得模糊。
衡量营销效果的方式不再只靠一条打动人心的好广告,传统4A动辄七八人的客户服务团队不再被认为是专业的象征。
当广告客户把预算更多地投入数字广告中——虽然他们还无法摸透程序化购买、大数据或者精准投放究竟可以带来多大的效果——科技公司在各大场合耀武扬威地告诉世界自己通过技术多么了解捉摸不定的消费者,曾经一度辉煌的广告公司则显得有些没落。
只不过几年的时间,WPP、阳狮等广告巨头结精简机构与人员重组的消息不断传出,提高效率、减少冗杂与控制成本似乎成为了他们的当务之急。
置身其中的人们仍然坚信创意是这个行业抵挡时代变化的根本。但直到前晚,智威汤逊与伟门合并的消息传出,他们开始有些动摇了。
伴随着百年创意帝国的瓦解和重组,这个行业新旧广告人心中的那条麦迪逊大道和广告帝国似乎开始逐渐崩塌。代理机构咨询公司AvidanStrategies的CEOAviDan说,“智威汤逊的消失,是麦迪逊大道消亡的一个隐喻。”
关于智威汤逊与伟门的合并,其实公司里传闻已久。
陈耀福知道这一天总会到来,但他没想到合并来的这么快,就在自己离开智威汤逊的3个月后。
事实上,今年初智威汤逊就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了小规模的人员和架构变动。今年3月公司的全球CCO(首席创意官)MattEastwood离任,没有新人接替。公司声明中表示他的离开是“为了公司决策更敏捷而进行的结构变动,但创意仍然是核心。”
陈耀福所在的职位也是被“精简”掉的那一个。“离开是没有选择,这是公司的需要。我的工作不会被新人取代,而是分担给现在的上司和主管们。”陈耀福对界面新闻说。
尽管智威汤逊在2009年至2014年中也曾有过没有全球首席创意官的时候,但在如今全球老牌广告公司业绩不振、变革缓慢的情形下,这些变动看起来更像节约成本的无奈之举。
智威汤逊所属的传媒巨头WPP近几年财务成绩并不理想。
公司今年3月披露的2017年财报显示,其全年流水555.63亿英镑,同比下跌5.4%;营收152亿英镑,同比下跌0.9%,这是2009年金融危机来最差的成绩。公司股价也从2018年1月开始至今下跌了40%。
WPP创始人、前任全球CEO苏铭天曾承认,“影响WPP成绩的主要因素,从长期来看是科技变革的影响,短期来则归因于普遍下跌的广告预算和业内激进外来资本。”
科技变革为广告行业带来了更多可能,但同时带来的是那些老牌广告公司的艰难转型。传统媒介时代造就了他们,但当有一天,社交媒体和流量生意在营销中的权重越来越大,那些原本觉得社媒与数字化无足轻重的传统广告公司才彻底清醒——可这在高速变革的互联网时代已经有些迟了。
“有时创意也要看天时地利。如果是现在我在智威汤逊台湾,不一定能做出那些作品了,”陈耀福说。如今的碎片化传播渠道让人们的注意力格外分散,创意的效果是由渠道、时机以及无数个不可控因素组成的——甚至带有偶然意味。这个时候,品牌意识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是现在大多数年轻客户们最不关心的。
智威汤逊悉尼办公室
而广告行业的去中心化也正悄悄消磨老牌广告公司的光环。
过去品牌每年只需要做几个整合传播、持续输出品牌的核心精神便能获得不错的效果,好创意因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比如90年代末港台广告行业的黄金时代,著名创意人劳双恩为DeBeers翻译的那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ADiamondisForever),围绕这一核心信息进行的营销活动大多成了经典。
但如今,媒介的碎片化要求一个品牌迅速应对一年中无数个大小热点,也因而对代理商的应对速度提出了要求。环时互动创始人金鹏远曾表示杜蕾斯一条借势吴奇隆、刘诗诗结婚的微博,创意从策划到“出街”仅花了5分钟时间,这在层级众多的传统广告公司是不敢想象的。而金鹏远也是从传统广告公司跳出来的广告人。
架构的冗余、对热点的应对缓慢及沟通的低效,是WPP这头大象亟需解决的问题。
“像WPP这样的大集团会通过收购并购来弥补不足,但往往很多时候,基因不是一下子就能生长出来的。”郑联达告诉界面记者,他曾是社交创意公司Verawom的联合创始人,这家公司在2014年被电通安吉斯集团收购,收归旗下的数字营销品牌安索帕公司。
苏铭天的继任者MarkRead相信,通过收购并购、内部机构合并,能稳定这艘正在颠簸的巨船。
上任后他继续大刀阔斧地延续着苏铭天时代就开始的改革:搬离30年来的伦敦总部、任命新的高级管理团队,而更重要的便是机构的合并。三个月前,WPP宣布合并旗下扬罗必凯(Y&R)与VML两家公司,组建一家新的品牌体验代理商VMLY&R,MarkRead表示这是“创造更精简WPP的重要一步”。
在此之前,WPP旗下的机构合并潮就已经开始。
2017年7月,旗下数字代理商Possible被并入伟门(Wunderman);2017年9月,媒介公司Maxus和MEC合并成立了Wavemaker;今年1月,旗下5家设计咨询公司合并成了Superunion;另外WPP旗下的公关公司博雅公关和凯维公关也已经合并。
内部机构的合并、分拆或者裁撤对于行业内人士其实司空见惯,从财务与资本分配的角度,机构合并能提升效率、优化资源,通常也能让财报数字好看些。
资本运作与收购合并也是WPP最擅长的事。
毕竟这家广告巨头30年前就是靠资本并购迅速扩张的。智威汤逊、奥美这些广告行业内的金字招牌如今都为WPP所有,也是资本运作的产物——1985年,WPP创始人苏铭天用25万英镑的个人投资,买下了一家超市购物车生产厂商(Wire&PlasticProduct)的部分股权,第二年正式更名为WPP。
自此,被大卫·奥格威评价“连一句广告语都没写过”的苏铭天,便开始通过一系列收购而不是开公司的方式,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广告帝国。
这个多年以后被美国《时代》杂志称作“麦迪逊大道上的食人魔(theOgreofMadisonAvenue)”的英国男人,在WPP成立后的18个月时间里,一口气收购了18家公司。
苏铭天
1987年,WPP花了5.66亿美元,以恶意收购的方式吞下了智威汤逊——这个举动令当时的广告圈大为震动。而当时智威汤逊的年收入是WPP的13倍。1989年,苏铭天又以同样恶意收购的方式,花8.64亿美元拿下了奥美(Ogilvy&Mather)。很快,扬罗必凯(Y&R)、葛瑞(Grey)等一系列知名广告公司都被WPP收入囊中。
那些上世纪80年代夹杂在资本并购潮中的小型广告公司,《纽约客》是这么形容他们的,“如同等待被捕杀的猎物一样”。
早年的收购大多是规模效应和资源考量。大公司利用规模效应能有效提升价格、降低成本,通过全球布*赢取各个市场的客户,提升协同效应和效率。同时,还能对新收购的公司施加降低成本的压力,从而来提升母公司的利润空间。
而后期,当WPP选择分拆公司——比如将奥美分拆为奥美互动、奥美广告、奥美公关等若干个子公司,同样是出于资本考量。
“4A是依靠传统媒介诞生的,它早期的发展与资本的追逐有关。很多资本进入后,企业要完成10%-20%的增长,只能不断细分市场、细分产业链。那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其实是真正的整合营销时代,但在财务指标下,只能变成找四五家子品牌同时去做。这可以产生很高的利润,每一家公司都赚钱。”天与空总经理、曾任盛世长城创意群总监的杨烨炘对界面记者解释。
而到了如今,一切又好像回到了原点。市场开始认为,大象走得太慢了。
由此,这些曾经搭建起广告帝国大厦的决策者们,开始考虑如何以商业的思维来应对市场变化。或许在他们眼中,当效率变成最主要的衡量标准,百年历史的过去和这背后无数非凡创意的沉淀,似乎变得不值一提。
“两家4A公司合并,这是国际广告集团的老招数了。”独立广告公司天与空联合创始人邓斌说,在他进入行业的这20年里,见证过许多这样的事情,“但它们都是比较弱的二线品牌被合并或取消番号,而这一次不一样,这次受伤的是绝对一线品牌智威汤逊。”
“我衷心祝福他们越做越好。”陈耀福说,但语气中多少有些惋惜和复杂的情绪。“但是我很好奇,以后新公司要怎么去讲自己的品牌故事呢?品牌故事是一种信仰,李奥贝纳有李奥贝纳的故事,奥美有奥美的。那WundermanThompson,未来要怎么去和自己全球2万名员工讲自己的故事,让员工们去相信一个信仰和理念,而共同努力?”
对于90年代就加入智威汤逊、在不同4A公司兜兜转转,最后又回到智威汤逊的陈耀福来说,这四个字代表着他的年轻时代和曾坚信的广告价值观。
4A这个名头,曾代表最优秀的创意,最为时髦的办公室和最外企化的公司体系。
正如李奥贝纳的那支铅笔、或是智威汤逊的猫头鹰——它们不只是一个logo,多少代表着曾在香港中环或太古坊灯火辉煌的办公室里赶工的创意人,或是最早来内地掘金的广告人往日的荣光。莫康孙、林俊明、庄淑芬……这些华人广告狂人的传奇至今仍然被津津乐道地谈论着。
他们和这些广告公司,在某种程度上构建了中国内地广告市场的创意体系与运作秩序。
如今在中国广告行业当中的年轻人,很大一部分都是这些外资4A公司所培养的。
李裕茗刚刚进广告行业的时候,只知道“奥美”这家公司。她曾经在一次奥美大中华区首席创意官樊克明的分享会上,听他讲述了一个把PS4的按钮融进血液里的广告创意,“这让我突然发现广告还可以这么玩,太朋克了吧!”后来她参加了奥美新兵计划,随后进入了这家公司。
“整个外资4A公司的体系像一个很大的机器,不论大小每个齿轮都很重要,我当时最真切的感受就是学渣来到了一个全是学霸的大学,被一群人推着向上走。”李裕茗说。
而在这些4A公司中,人们对于创始人和公司文化都带着一种敬仰。入职当天,新人会拿到印有创始人照片和言语的员工手册,办公室里也会挂着老创始人的照片。奥美今年换掉大卫·奥格威本人手写体logo的时候,曾经在这家公司工作的人也都在社交网络上表达不舍——如同智威汤逊与伟门合并那样。
在外资4A公司工作的经历也多少影响着这一代的年轻广告人。
但如今,庄淑芬早已离开北京奥美回到台湾,莫康孙与林俊明都在多年后离开国际4A公司、或是自己成立创意机构,或是加入本土集团。国际4A对于中国广告行业的发展功不可没,他们以体系化的方式培养了一代代广告人,但那些响当当的招牌也正悄悄展露颓势。
离开奥美之后,李裕茗也尝试在品牌方、互联网公司继续做市场营销相关的工作,但都再也找不回在4A公司的时候那种感觉了。“4A完善的创意和执行体系,是很多公司都比不了的,并且能够用极高的专业度来获得你的认同感,这也是最难得的。而且公司文化对于创意的尊敬,是很多互联网公司所没有的。”
此番智威汤逊与伟门的合并,广告人一方面是缅怀青春,也有人开始思考,整个创意行业的可持续性。
由于业绩下滑,原本用于新人培训的预算在减少。“过去不管我在台湾、东南亚还是大陆,公司在亚太地区层面都一直对新人有完整培训体系,”陈耀福对界面记者说,“但近几年,为了所谓的控制预算,很多集团该做的培训都被取消了,各个办公室每个月想办法培训自己的员工。”
智威汤逊曾经是“广告语”(Jingles)的最佳代名词。这个老牌广告公司擅长用精准的广告语为客户找到品牌定位,除了曾于1999年被AdAge评为世纪广告语的“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Adiamondisforever)”,还有其为玩具反斗城做的“我不想长大(Idon’twannagrowup)”,为家乐氏麦片写的“Snap,CrackleandPop”等等。在中国,智威汤逊上海则是第一个从戛纳国际创意广告界捧回狮子奖杯的广告公司。
Adiamondisforever
智威汤逊为联合利华力士品牌制作的广告
而在2017年,智威汤逊全球一共从戛纳捧回了21个奖杯,2018年数量缩减为20个(3个金奖,6个银奖,11个铜奖),且没有一个是智威汤逊的纽约总部的产出赢得的。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集团的另一个老招牌奥美——2018年他们获得的戛纳奖项数量是106个。
如今的培训大多由工作中手把手的实际教学取代。尽管在工作中学习固然有效,但同时存在的问题是,那些新进的年轻人,对智威汤逊百年来企业文化的理解和情结,正变得稀薄。
智威汤逊的名头对于他们而言只是“国际4A”,而不是那个在1908年就成为行业内第一个雇佣女性创意总监的企业,或是那个能维持超过百年客户关系的广告公司。
智威汤逊百年前的员工们
“智威汤逊100多年来曾帮助很多品牌做过优秀的传播和品牌定位,也培训了无数优秀的广告人,”陈耀福说,“我觉得最可惜的地方是,我们一直在帮客户做品牌、告诉他们品牌有多重要。结果有一天,自己把自己的品牌拿掉了。”
陈耀福多少有些在意Wunderman(伟门)的名字被放在Thompson(汤逊)之前,这么想的并不止他一人。有不少创意出身的广告人认为,这多少意味着传统创意代理商话语权的降低。“虽然它们被定位为平等的合并,但其实基本上是由数字代理商接管。”代理机构咨询公司AvidanStrategies的CEOAviDan表示。
“一线强势广告品牌智威汤逊被伟门这样的二线digital品牌合并,这绝对是一个病急乱投医的昏招。” 独立广告公司天与空联合创始人邓斌对界面新闻说,“这只会让智威汤逊全球几百个办公室上万员工的士气降到最低,会让大家质疑传统广告是不是过时了?创意是不是打不过数字?品牌是不是没用了?”
不过除了情怀,未来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两家在各自领域有所长项的公司要如何更好地整合。
“全都在缅怀和惋惜智威汤逊,怎么没看到有人称赞伟门牛X?”郑联达在朋友圈写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广告公司,整个行业其实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过程。”他后来对界面新闻说。
抛开情怀和历史本身,人才、组织架构、行事逻辑、决策模式……“两家大型公司要融合好,没有3到5年的阵痛解决不了问题,”邓斌说。他甚至觉得,正如过去广告公司FCB(博达大桥)合并成DraftFCB、过几年又改回FCB一样,有一天智威汤逊还会回来。
“一定会,”他加强了语气说。
雅思听力-请问需要掌握英镑美元欧元的符号写法么?
£这个是英镑,pound€这个是欧元euro(你可以这么记,欧元符号有点儿像euro这个词中的e)不知道为什么显示不出来,我传给你图片吧这个是pound这个是euro
英镑的符号是£,那便士的符号是什么?
便士是英镑的一分,一英镑=100便士。他们的符号都是£。
英镑手写符号有几种
两种。1、英镑的国际标准代号为GBP。2、符号其符号是_和£,通常是使用£,也很多人不会写用L来代替。
pound是可数名词吗?
回答如下。
pound [ paund ] 是可数名词。意为:
①磅(=453.6克,缩写为lb.) 。
②英镑(=20先令,符号为:£或L.) 。
pound 的复数形式为:
pounds [ paundz ] n. pl.
如:
2 pounds are equal to 908 grams. 2磅约等于908克。
CasebookProject:十年,从医学史数据库到手机游戏
本文导航
引言
引言
暑假里的一天,我在苹果的appstore下载了一款新出的和占星有关的游戏Astrologaster,断断续续玩到现在还没通关。那时我并不知道,这个游戏来自系里一个进行了十年的电子化医学档案:CasebookProject. (https://casebooks.lib.cam.ac.uk/)这个项目由剑桥科学史系的教授Prof.LaurenKassell领导,完整网页今年九月刚刚发布。
Casebook就是医生的医案本,这个项目是16-17世纪两位占星医师SimonForman和RichardNapier医案本的转写、索引和解读。他们的医案本一共有66册,在牛津的BodleianLibrary,是历史上现存体量最大的私人医学记录。2008年在WellcomeTrust的支持下,这个电子化项目开始实施,耗时十年,耗资两百万英镑,终于发布了全部内容。
介绍这个数据库,一方面是作为一份重要的一手材料,这些Casebook不仅是医学史的材料,也服务于社会史、女性史、英语方言等各种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大体量的数字人文项目,CasebookProject可以为如何编目、数字化一个完整的历史档案提供很多参考。
进入一个16世纪的医学数据库
对于Forman和Napier来说,他们的医学活动和占星是密不可分的,这也使他们与当时英国学院里的执业医师产生了不少矛盾。但是根据记载,在当时的伦敦有多达46000名的病人找他们问诊,其中不乏领主、主教这样的显贵人士,这说明astrologicalmedicine在当时有很重要的影响。
Forman和Napier不仅诊断身体疾病,也为顾客提出的命运、财富、婚姻等等问题提供占星师的咨询和预测。诊断的方法是在病人前来问诊,提出问题的时刻,观察当时天上的星象,比如掌管这个器官或者这件事的某星落在哪个星座、怎样运动,以此得出结论。当时的astrologicalmedicine在今天看来可能很荒谬,但诊断过程同样会应用当时解剖学、*学的知识,而且根据记录是有效果的。CasebookProject有一个页面专门讲astrologicalmedicine,也有相应的推荐阅读。
这个过程是我们通过医案本得知的。一个典型的医案记录如下图,包括来访者的基本信息、问题、提问的日期和时间(因为要看星象,所以需要准确的日期和时间)、当时的星图(所提的问题写在星图中央)、推断、治疗和费用。
Forman和Napier的医案本里共有八万多个这样的案例。在CasebookProject的网页上,这些案例的高清图像已经全部发布,并且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份,问题性质、记录的格式等等许多分类做了索引。点开Readingthecasebooks一栏,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索引条目。
我认为这些索引是整个项目的最核心内容:首先索引可以带我们了解占星医师的工作方法,例如如何与病人互动,如何处理连续多次的咨询,如何与其他医师合作等(网页上还复原了他们一天的工作日程,https://casebooks.lib.cam.ac.uk/using-the-casebooks/a-day-with-the-astrologers),在以前,不专门研究astrologicalmedicine的学者很难对一位占星医师的工作形成基本的图景,但是现在只要浏览网页,脑子里就会有一个基本的框架。
同时年代、病人和事件的目录也让这些材料可以服务于更广泛的宗教史、社会史的研究,如果说以往这66册医案本只有专门研究医学史的人会考虑到,那么电子化索引之后,更多的人就可以从中找到和自己研究相关的东西。这些材料中是几千名16世纪不同身份的英国人的日常生活。
下面这个是病人LordPurbeck的全部记录,一共咨询89次。我们还可以通过excel导出全部这些记录。
我个人的研究关注文艺复兴时期*学、*物化学和博物学的交叉,因此这个项目对我来说最有用的部分是Forman和Napier开出的处方。网页上很贴心地给出了两位医师使用的各种*物的缩写,以及很多处方的分类摘要。
关于手稿识读。Casebook上的英语手稿很难辨认,因为它们是非常私人的,只给作者自己看的手稿,很乱,而且包含很多个人习惯使用的符号。全部转写八万多个案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时间和资金的限制,目前网页上转写了全部案例的A部分,也就是病人的信息和提问内容;如Kassell教授所说,转写全部66卷手稿还需要再花20年。在search一栏可以搜索转写出的关键词。
还有几百个案例转写了完整的诊断,主要是由使用casebook的一手材料做研究的学者转写的,可以在收录完整案例的网页https://casebooks.wordpress.com/ 上看到,这些案例同样是按照主题索引组织的。不少案例标出了转写者的信息和研究课题,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信息了解其他学者如何使用这些电子化的材料。
对于未被全部转写的手稿,网页上也给出了手写体的识读指南,以及英语、拉丁语相关名词的解释。识读手稿还是很难的,Kassell教授在系里也开设了专门的工作坊CasebookTherapy,指导使用casebook材料做研究的学生识读。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网页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在GitHub上看到。具体怎样使用GitHub我就不是很清楚了。https://github.com/CasebooksProject/casebooks-data
十年的开发与维护
和Kassell教授谈起CasebookProject时,她说,与其说是她选择电子化这些材料,不如说是这些材料选择了她。随着70年代神秘医学的研究渐渐兴起,Forman和Napier的医案本开始零星地被学者们研究和使用,这些材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缺乏完整的释读,研究中不乏讹误。90年代在写作关于Forman和Napier的博士论文时,Kassell就产生了将这些医案本电子化的想法,后来得到了Wellcome的支持。
在CasebookProject的about页面,我们可以看到整个项目从2008年以来的资金情况。总计近两百万英镑的资金主要由WellcomeTrust提供,主要用来支付项目参与者的人工费用。花费巨资来电子化这些医学档案,不仅因为材料本身的重要,也因为这个项目能够带来的公众效益。
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技术层面的完善至关重要。项目的TechnicalDirectorMichaelHawkins是一位科学史家,同时也是经验丰富的数字人文项目技术负责人,主持过牛顿全部作品的电子化(http://www.newtonproject.ox.ac.uk/),19世纪探险家DavidLivingstone(1813-73) 的数据库(https://www.livingstoneonline.org/),以及剑桥的达尔文通信电子化项目(http://www.darwinproject.ac.uk/)等等。这样经验丰富,同时有相关学科背景和数字人文技术的专家并不多见。在CasebookProject中,Hawkins负责全部的技术事宜,包括建立编码规则、开发搜索功能、设计网站等等。下图是NewtonProject的截图。
在CasebookProject网页的Releasesandevents一栏,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数据库自2012年上线以来不断完善的过程,从一万个case到全部八万个,以及人物索引、搜索功能的添加,再到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新网站的完成。这个新网站标志着完整项目的发布,在五月剑桥大学发布pressrelease之后,网站在三天之内迎来了两万次的访问量。但是对于一个数字人文项目,“上线”并不意味着项目的结束,更多时候它也是更多工作的开始:如何让这个数据库为更多的人所知、所使用?如何维护网站的正常运行?这些都是开发者要考虑的。
在剑桥科学史系,CasebookProject的服务器就放在一个研讨班教室对面的小黑屋里。很长一段时间,Kassell教授每天下班都要去检查一下服务器是否正常运行,有一次剑桥雷雨大作,她本来已经走出了系里很远,还是冒雨折回来看了一眼服务器。对于CasebookProject这种有大量高清图片,结构复杂的数据库来说,上线之后的维护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数字化项目经常要面临的问题,许多21世纪初数字人文刚刚兴起时开发的网络数据库,已经由于服务器疏于维护而再也无法访问,投入的大量资源就这样被浪费掉,我们甚至都不知道它们的存在。
如何使一个数字人文项目持久地发挥效益,并且不至于慢慢无人问津?就像前面提到的牛顿、达尔文数据库一样,现在网络上有很多这样免费、权威、精心编目的一手材料数据库。但是除了专门研究牛顿、达尔文的学者以外,这些数据库还有多少人使用,甚至多少人知道它们的存在,都还是问题。数字人文让知识打破圈层壁垒,呈现在网络世界里,但我们还需要努力把这个价值真正发挥出来。这也和下面要谈到的数字人文的公众性有关。
艺术、娱乐,走向公众视野
CasebookProject的网页上收录了许多BBC,卫报,每日邮报等媒体对Kassell教授的访谈。可以看出,公众对这个项目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在于占星医师的神奇病例和疗法,例如如何从星象推断出女来访者的孩子是不是她丈夫的,如何用鹿的排泄物治疗梅毒,以及一些匪夷所思的疗法,比如把鸽子剖开像鞋一样穿在脚上。在当今的流行文化以及艺术圈里,早期近代的科学史和神秘学史总能引起很多人的好奇心。Casebook的电子化使得这些内容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了专业学者和公众面前,不仅为研究提供了便利,也成为了艺术创作、跨界合作的灵感来源。
在2017年,CasebookProject举行了一场展览,不仅展出了医学档案的内容,还邀请了六位当代艺术家利用Casebook的内容创作作品。展览的小册子可以在https://casebooks.lib.cam.ac.uk/about-us/casebooks-at-ambika-p3下载到。其中一位新媒体艺术家LynnHershmanLeeson将医案本中的内容输入人工智能,制作了一个叫Botnik的人工智能模拟占星医师,可以在学习Forman和Napier案例的基础上实时回答人们的咨询。这件作品并不复杂,但在生产机制上,它是数字人文和新媒体艺术的融合:系统化的历史材料被整合进了新的艺术-技术形式里,也隐喻了现代人对高新技术的神秘主义依赖。
更广为人知的就是今年刚刚发布的游戏Astrologaster,游戏以SimonForman的行医经历为主线,玩家需要像一个真正的占星医师一样,学习占星的基本知识,对当时的星象选择合适的解读,让Forman尽量得到来访者的青睐,从他们手上拿到推荐信,才能换取医学学会承认的行医资格证。这个游戏以Forman的真实医案为基础,进行了一些改编,也保留了许多真实的历史细节,比如Forman对追求女人的爱好,他和女来访者的coituspostconsulatio等等。游戏的界面实在非常养眼。
谈到这个游戏时,Kassell教授提到是出于很偶然的机会,开发者找到了她,并且邀请CasebookProject做游戏的学术顾问。“如果你去花钱请开发人员,告诉他们我想做一个怎样怎样的游戏,然后让他们来实现,做出来的游戏一定很差;只有他们主动找到你,邀请你合作的时候,才能做出来好的东西。“或许正是因为她说的这个缘故,Kassell与开发者才能保持顺利的合作,他们的团队定期见面讨论,也审阅了游戏故事的初稿。
在我玩这个游戏的时候,我感觉初步理解了一点占星的过程。许多星座有相对稳定的象征含义,但是有时候星空的暗示并不直接,你需要判断哪些内容和你关心的问题相关,或者从中理出一个整体的逻辑。当然游戏不等于真正学历史,只是说提供这样一种观感。这只是从一个科学史爱好者的角度而言,相信各种背景的玩家都能找到自己觉得好玩的地方。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数字人文项目是可以激发许多领域的创造力的。这种民主化的知识不仅吸引学者,也吸引各种各样的作家、画家、游戏开发者,成为他们的资源。反过来,公众对于相关知识的关注也让数据库本身更有活力,吸引更多的人来使用,甚至加入到学术研究中。在社会中推动形成这样一个良好的知识生产和创造机制,也应当是数字人文的目标之一。
往期推送:
GertrudBing:瓦尔堡的私人图书馆、记忆女神和和语言风格研究的核心人物
朱青生:我的博士论文选题由随机的方式确定
朱青生:艺术史方法论讲义
北大《艺术史方法论》课程的书目和版本(上)
北大《艺术史方法论》课程的书目和版本(中)
艺术史的漫游者:散漫式的阅读和笔记工具—E-ink阅读器
用“艺术”打开艺术:RobertoLonghi艺术史研究的方法及用“语言”写作中国艺术史上
艺术史家的图像和档案管理软件--Tropy
艺术史家的讲座:潘诺夫斯基1967年在UCLA的《提香和奥维德》的讲座
扫码关注艺术史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