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表中的最后一项: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合计是不是指本栏中负债合计+所有者权益
1、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合计,是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 2、所有者权益合计是指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企业净资产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其中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的最初投入以及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对股份制企业,所有者权益即为股东权益。 3、所有者权益合计指标允许小于零,当数额小于零时用“-”号表示,其资料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合计”项的期末数填列。
股票所有者权益合计是什么意思?
所有者权益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实收资本,即公司投资者投入的注册资金,二是资本公积,三是盈余公积,四未分配利润,这四部分加总就是股票所有者的权益合计。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计是什么意思?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计就是资产的数额,也是会计等式的一部分,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计是在会计核算中经济关系,利用数学公式即数量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又称会计方程式、会计平衡公式、会计恒等式。它是各会计主体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报表的理论依据。
会计等式提示各会计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复式记账、试算平衡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反映资产负债表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利润表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等式是:收入-费用=
财报知识摸一摸:所有者权益之其它科目
日拱一卒,每次学懂一项财报知识。
有些财报科目不是很重要,一般教科书或财报上也很少涉及。但投资者如果不明白它们是什么,就容易在阅读报表时产生未知的恐惧。就如同什么也没有的黑暗,依然会让我们恐惧一样。
就像学英语,词汇量匮乏时,面对一篇英文文章,我们的内心是打鼓的。
反之,我们积累的词汇量越多,阅读英文文章就相对越顺滑、理解起来越容易。
阅读财报亦如此,我们学明白的财报知识越多,在阅读财报和分析企业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障碍就越少,阅读和理解速度就会越快、越顺滑。
——财报箴言
关于所有者权益表里的科目知识,方木已分享过两篇摸摸文:
所有者权益表中,还有其他几个科目,本文继续来分享对余下几个科目的解读,包括:
库存股是因为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购买自己的股票后(术语叫作"回购"),暂时没有来得及处置造成的。
公司回购股票常见有三种目的:
①股权激励,主要用于公司董事、管理层(不包括独立董事和监事)及核心员工的股权激励,通常针对难以用计件或工作时长计量价值的岗位。
②注销,回购并注销的价值很难一概而论,对于公司长期股东是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回购价格高低。
③私有化退市,国内股市不常见。
2014年5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回购限制性股票的会计处理的复函》后,要求将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过程中,尚未达到解锁条件的限制性股票,也计入库存股。
如果大家看财报够细致的话,就会发现财报里「库存股」科目是这样的:
问题来了:
「资本公积」科目下方“减:库存股”是什么意思?
这就要说到「库存股」所扮演的角色了。
举个例子:公司按照10元回购了1亿股股票,用于注销。
理论上,公司支付10亿元现金回购1亿股后注销,公司资产减少10亿元现金,同时股东权益里减少1亿元「股本」和9亿元「资本公积」(若「资本公积」不够,继续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仍然满足“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会计恒等式。
实务中,资产已经实实在在少了10亿元现金,但在履行注销程序前,股东权益里的「股本」和「资本公积」却还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就需要在股东权益里设置一个科目暂时存放这个-10亿元,而「库存股」扮演的就是这个-10亿元的角色。
总结一下,公司回购股票,直接将花费的总金额计入库存股。比如按照10元回购了1亿股,则「库存股」科目记录10亿元。
但「库存股」不享有分红权,也没有表决权,它不是公司的资产,而是「股本」和「资本公积」的抵销科目。
财报中的“减:库存股”就是这个“抵销”的意思。
股东权益里的「专项储备」科目,是要求从事高危行业的企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及类似性质的费用。
股东权益里的「一般风险准备」科目,是金融机构为了预防可能产生的亏损而额外准备的一笔钱。
两项都是特殊行业为特定用途提取的专用款。
这个「其他权益工具」科目是2014年新增的,记录企业某些融资工具的账面价值。
关键词:融资工具、账面价值。
例如:优先股、永续债、可回售工具、可转债(权益部分)、期权、认股权证等。
也就是说,这个科目记录的融资工具,主要是企业出于融资目的,而对外发行的一些金融工具,它们都带有权益性质,但是不包括普通股。
???敲黑板、划重点:
这个「其他权益工具」科目,和投资类资产里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名称相似,但完全不是一回事。
这里的「其他权益工具」是一个权益科目,它是本公司发行的,除股本之外的其他带有权益性质的融资工具,比如优先股、永续债、可回售工具等;
而「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是一个资产科目,它是本公司投资的其他公司股权。公司投资其他公司的股权分为三类:长期股权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这个「其他权益工具投资」。
这些“融资工具”往往同时具有“负债”和“股票”的双重特点。
根据不同的合同约定条款,企业可能将其归入“金融负债”,也可能将其归入「其他权益工具」,甚至部分归入“金融负债”,部分归入「其他权益工具」。
具体划分的基本原则就是看下面2条:
①持有方是否共担风险,即:持有该“融资工具”产品的一方,是否承担了企业经营风险及股价波动风险;
②企业是否有强制兑付义务,即:发行该“融资工具”的企业,是否承担了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强制义务。
具体一点来说:
如果企业为该产品承担了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强制义务,那就属于“金融负债”,反之就是「其他权益工具」。
换言之,企业未来即使情况不妙,也需要支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偿还本息的,就是“金融负债”。反之,持有人和企业共担风险的是「其他权益工具」。
如果该产品最终需要用可变数量的企业股权交换,就是“金融负债”,反之就是「其他权益工具」。
举个简化的例子:
2020年某日,小米集团通过协议向某甲融资1000万元,约定以2021年6月30日小米集团的股价,发行等值1100万元的股票偿还。
这意味着届时股价若为10元,某甲将得到110万股;若股价为5元,某甲得到220万股。这就属于用“可变数量的企业股权交换”,不管企业经营情况如何,市场股价波动如何,某甲都要拿到1100万元。
这对于小米集团而言,就需要分类为金融负债,属于小米集团欠某甲的钱。
反之,若约定2021年6月30日发行110万股偿付。这意味着某甲承担了小米集团股价波动的风险和收益,小米集团将其记录为「其他权益工具」,是某甲对小米集团的投资而不是债权。
随着时间推移或合同条款相关事项的变化,「其他权益工具」或“金融负债”两者之间可能会发生重分类。
重分类被要求不影响当期利润表,具体规则如下:
①「其他权益工具」重分类为“金融负债”时,以重分类日公允价值为“金融负债”的账面价值,原「其他权益工具」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调整股东权益。
②“金融负债”重分类为「其他权益工具」时,以“金融负债”的账面价值为「其他权益工具」的账面价值。
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并非全部由上市公司持股100%,因而持有剩余股权的个人或单位,便被称为“少数股东”。
少数股东股权对应的净资产,在合并资产负债表里称为“少数股东权益”。
因为该科目由合并控股子公司的行为而产生,所以母公司报表没有“少数股东权益”科目。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少数股东权益。
关于这个科目,有一点需要注意:
投资人一般习惯将所有者权益称为“净资产”,但事实上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拥有的净资产,只是所有者权益里“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科目数字,不包括“少数股东权益”。
本文完。
PS: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其实所有者权益表里还有一个「其他综合收益」科目,这个科目还是有点意思的,不过为控制篇幅,方木后续会单独分享哈。
欢迎大家讨论和交流关于财报知识和阅读财报遇到的相关问题。
点击上图?进入本文视频号进行留言讨论。
小院将在18:00开始回复在视频号里的留言。
股东权益是所有者权益合计吗
股东权益是所有者权益合计。所有者权益是指公司所有者对公司资产的所有权,包括股东权益和其他非股东所有者的权益,如留存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因此,股东权益总额等于所有者权益总额。是指公司总资产中扣除负债所余下的部分,是指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之和,代表了股东对企业的所有权,反映了股东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
工商年检所有者权益合计是指期末余额还是期初余额
工商年检所有者权益合计是指期末余额。工商年检所有者权益合计是资产负债表中最下面一行的资产总计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合计数。资产负债表为会计、商业会计或簿记实务上的财务报表之一,与购销损益帐、现金流量表、股东权益变动表并列业四大常用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用会计平衡原则,将合乎会计原则的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交易科目分为“资产”和“负债及股东权益”两大区块,在经过分录、转帐、分类帐、试算、调整等等会计程序后,以特定日期的静态业情况为基准,浓缩成一张报表。其报表功用除了业内部除错、经营方向、防止弊端外,也可让所有阅读者于最短时间了解业经营状况。
财报学习与理解(17)—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
所有者权益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股东权益,上文中我们已经得到了总资产=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总负债=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这么两个公式,那么,接下来我们可以得到另一个公式: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总资产-总负债。
换句话说,所有者权益其实也叫作净资产,当然了,在报表中,真正属于上市公司的净资产还要再减去少数股东权益。
最后,得到:上市公司净资产=总资产-总负债-少数股东权益。
一般情况下,如下图五粮液财报所示,下面就主要的部分分开介绍。
如图可知,五粮液的股本为3881608005.00,这个数值其实意义不大,也就是我们经常在各大网站看到资料介绍中的数值:
股本最初是公司上市的时候,注册资本除以股票面值得到的数值,A股大部分企业的股票面值都是1元,面值只是为了方便设定的一个值,与股价毫无关系,也可以设置成任意值。
资本公积的来源实际上是一个差值。还是举个例子吧,比如某公司上市时本来有2000万股,发行1000万股,发行价10元/股,股票面值1元(常规如此),股本就是1000万元,如此,则上市融资为1亿元,发行价(10元)-面值(1元)=9元,1000万股×9元=9000万元,假如上市费用(各种耗费)汇总为500万。那么9000万-500万=8500万,这个8500万成为资本溢价,要纳入公司的资本公积。
有时候,上市公司会采用资本公积转增股本,也就是说,资本公积是可以转为股本的。那么,除了最初这个资本溢价,还有哪些东西会被归入这个资本公积呢?
那些非经营活动产生的损益都会被归入这个栏目,比如捐款、公允价值变动等。但是,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汇率产生的外汇资产变动以及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房地产等都不会被计入资本公积,而是进入当期损益。
其他权益工具是个杂货铺,解释的意思是公司除了普通股之外的其他带有权益性质的金融工具账面值。实际上,如果金融工具后续是无条件支付的,公司经营不善甚至倒闭也是需要承担无条件支付的,这就是金融负债了,如果是借贷双方共同来承担风险,属于有条件的支付,甚至就算发生某些风险,借方也是认可的,那么要归入这个其他权益工具。
比如这里面的永续债与优先股。
永续债本身就是个奇葩,意思就是没有日期的债券,可以无限期推迟付息,不用承担风险,本身在市场也没什么流动性,别人买你这个过去也是个坑,那么为啥还能卖得出去呢?这玩意儿主要是大型国企发布的,利息比较高,无论如何也不会真的出现永不付息的情况,这样自己的信誉也毁了,市场投资者认可国企背后的背景,这个玩意儿对于舒缓高杠杆国企的压力极为重要。
最初,我是在巴菲特致股东信以及股东大会中反复看到优先股这个概念,字面意思就是优于普通股的股票,这种股票一般是定向发行的,有固定的的利率,如果普通股是无固定利率的息票,那么优先股就是固定利率的息票,还具优先分红,公司破产优先清算的资格,有的优先股也可以转为普通股。我们普通投资者就不用考虑这个东西了。
经常我们都会听到关于某某公司回购股票的消息,至于回购的目的我们就不去深究了,有的是为了激励员工,有的甚至就是单纯认为自家股票便宜,回购注销划算,这部分回购的股票,可能会集中处理,还未处理的时候就称为库存股。
其他综合收益,这个科目一般是不多的,其实也不影响当期利润,只是把资产负债率前面的一些科目变动差值计入这里。比如,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入账之日与报表做账之日(12.31日)的差值可以计入其他综合收益,或者有外汇储备,这个汇率核算之后的差值,都可以计入,实际上,并无多大实际意义,简单关注即可。
专项储备与一般风险准备,这两个科目,一般经营公司都不会有数额。专项储备应该是指从事高危行业的企业专门划拨的一部分资金应对风险。一般风险准备基本上属于金融行业所有(下图招商银行2020年财报)
4、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一家公司挣了钱,获得了利润,怎么来处理与分配这些利润不是随心所欲的,按照要求,首先是,如果往年是有亏损的,需要先弥补这部分亏空,然后,税后利润的10%要提取出来作为法定盈余公积,第三,股东大会还要决定是否再提取多余的盈余公积,最后,剩下的钱,决定是否进行分红派发。
法定盈余公积主要是我们规定必须每年提取母公司净利润的10%(中国特色),这个利润基数是以母公司为准,而不是合并利润表为准。累积到注册资本的50%后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再提起盈余公积。
我们看到五粮液2020年财报中,盈余公积为160.92亿元,而股本为38.82亿,注册资本为38.82亿元,盈余公积远远高于注册资本。理论上,五粮液只需要提取19.41亿元的法定盈余公积即可。
当然了,提取完了法定盈余公积后剩下的利润就是所谓的未分配利润了。这个数值并不完全是钱,也无法与货币资金或者现金等价物进行对等,因为,这个过程极有可能因为权责发生制,所谓利润本来就不完全是收到的钱,其次,这些东西也可能已经变成了厂房、生产线等。未分配利润可以进行分红等操作,具体得看公司管理层的想法。
五粮液2020年财报,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742.90亿元=股本(38.82)+资本公积(26.83)+盈余公积(160.92)+未分配利润(516.34)。这个数值再加上少数股东权益就是所有者权益的合计。
再次回到资产负债表的恒等式:总资产=总负债+所有者权益合计。总的资产减掉你欠别人的钱,剩下的不就是净资产嘛。当然了,净资产多不等于有钱,也不等于公司经营很好。
资产负债表基本上就讲到这里了,确实够折腾,也真是枯燥爆了,我写这玩意儿,累死了,比分析公司累多了。
毕竟,枯燥得冒烟儿还费劲儿的事儿,还要去干,不是脑壳有包就是利益驱使,显然我可能属于前者。
今天就讲这么多,我们下期再会。
主要参考资料:
①张新民《从报表看企业》;
②唐朝《手把手教你读财报》;
③肖星《肖星的财务思维课》;
④肖星《一本书读懂财报》。
所有者权益合计怎么算
关于“所有者权益合计怎么算”如下所有者权益合计是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其中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的最初投入以及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所有者权益合计是指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所有者权益包括哪些所有者权益,即企业的净资产。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其下包括的项目如下:1、实收资本(或称:股本)投资人的原始投入;2、资本公积:资本的溢价部分和企业收到的捐赠;3、盈余公积:按《公司法》有关规定在税后利润中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金和任意盈余公积金;4、利润分配:利润分配后的留存收益,即未分配利润。5、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它是企业的资产扣除债权人权益后应由所有者享有的部分,既可反映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又体现了保护债权人权益的理念。所有者权益与股东权益的区别1、所有者权益与股东权益都是公司的净资产(资产扣除负债后有公司所有者/股东享有的),实质上是没有区别的,股东权益就是所有者权益。2、两者只是叫法不同,有限责任公司习惯叫所有者权益,股份公司习惯叫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和股东权益均为公司净资产。3、本质上没有区别,股东权益即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形式是股东权益比率,也称为净资产比率,即股东权益与总资产的比率。4、这个比率反映了企业的资产中有多少是由所有者投资的。如果股权比例过小,说明企业负债过多,容易削弱公司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如果股权比例过大,则说明企业没有积极运用财务杠杆扩大经营规模。
财务报表里的所有者权益合计是什么意思
财务报表里的所有者权益合计是所有权权益所有科目期末余额相加的数据。资产负债表里的所有者权益合计=资本公积期末余额+盈余公积期末余额+法定公益金期末余额+未分配利润期末余额+实收资本期末余额,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让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返滑信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在股份制企业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包括实收资漏轮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在股份制企业又称为股东权益。
股东权益总额就是所有者权益合计?
所有者权益合计是指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企业净资产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其中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的最初投入以及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对股份制企业,所有者权益即为股东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