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镑等于多少日元?
225左右
一万八千等于多少英镑?
1万8000元人民币按2023年6月20日的汇率计算,折合约1963.75英镑。2023年6月20日英镑汇率为9.166左右波动,即9.166元人民币兑换1英镑。
如果我有8000万日元,换成美元和澳元有多少钱呢?
按照今日汇率:1日元=0.0081美元,8000万日元=648000美元1日元=0.0113澳元,8000万日元=904000澳元汇率一直变化,以交易时银行柜台汇率为准!
1940年帝国马克,英镑,美圆,日圆之间的汇率是多少?
1英镑=105法郎,(1936年9月美英法三国财政部签署三方货币稳定协议)1镑=10帝国马克=4美元(36年,由于英国强制规定,英镑在战争期间汇率基本维持不变)1936年1卢布=4.25法郎;1937年6月底法国取消金本位制,卢布汇率改为以美元计算:1美元=5.30卢布(官方规定,实际超过1比10)
一百万英镑多还是一百万日元多?
一百万英镑与一百万日元相比是一百万英镑多。
英镑是英国法定货币和货币单位名称。英镑主要由英格兰银行发行,为殴盟通用货币。日元是日本的法定货币,位列储备货币的国际构成比例第三位。其由日本银行发行。目前英镑与日元的汇率是1英镑兑换日151元,所以一百万英镑与一百万日元相比是一百万英镑多。
一日元等于多少英镑2015年
货币兑换1日元=0.0053英镑
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真相,列强掠夺中国的一颗棋子
近代中国的崛起与工业化被英美及其扶持的日本打断了,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由于洋务运动,开始出现中兴的局面,同时沙皇俄国临近中国,在调兵遣将、运送物资等等各方面都优越于其它列强,所以沙俄在中国的势力是很大的。而英美两国,尤其是美国在中国的势力很弱。
也就是说,美国在诸列强的对华利益争夺中处于最劣势,基本没有什么发言权。当时的美国正在奉行所谓的“门罗主义”政策,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荡平美洲之上,根本就无力分兵其它地区。
所以,美国的在华利益也只能是跟在“亲娘舅”英国后面吃点残汤剩饭。而英国,由于在世界各地殖民地众多,也无力在华驻军过多。这在当时的在华利益争夺中,就处于了沙皇俄国的下风。
英美两国由于想摆脱弱势地位,以遏制沙皇俄国一家独大和中国中兴的的局面,于是选中了日本大加扶植和培养,以作为其在东方的势力代理。英美的做法就是:两国出钱、出武器、出顾问培植日本,日本则是出人力。
日本维新能够成功,国际金融资本所起的作用是无比巨大的,日本明治维新时,一穷二白,国家发展基本依靠举债,但西方财团凭什么借钱给一个没有资源、没有工业、没有偿债安全保障的农业国家呢?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真正合理的解释只有是把它当作枪使,借助它来掠夺中国这样有资源有历史财富积累的国家,这样的间接渔利比自己直接动武要高明得多。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就是列强掠夺中国的一颗棋子,而日本侍奉大国的本事也很高,如当年派出遣唐使一样,马上与英国打得火热,大量的“遣英使”被派到英国学习,国民马上都穿英服(西服)剃英发(短发)了。
明治政府成立之初,伊藤博文任大藏省少辅,第一件事就是力排众议,向英商借款100万镑(时值白银约400~500万两),修筑东京至横滨间的铁路。到甲午时期日本借款约5000万两白银,而整个北洋舰队的军舰造价才2000万两。对于借入的巨额资本,维新之初的小国穷国日本,是没有偿还担保的,而且日本的借债主要投入在军事建设上,非常显然的,投入的这些巨额资本只有通过战争才有收回的可能。而日本要发动战争,战场会选在哪儿?相信傻瓜都可以看得明白!正因为有了列强和金融资本的扶持,才可能有甲午战争国的日本海军!
中国至甲午战前,清政府共借外债45笔,折合库平银4626万余两。这些外债战前已基本还清,从80年代中期算起,清政府每年支付外债的本息,一般都占财政总支出的3-6%,占海关税收的12-20%。中国是基本没有外债不依靠国际金融资本生存的,而清政府本身财政紧张,战前李鸿章要求拨付300万两的战争经费,实际到位只有18万两,相比之下甲午战争中,日本募集的公债达11,680万日元,而各国认购的公债就达到966万又4900英镑(日元与库平银比价为1.4:1。〔日〕大藏大臣官房财政经济调查课编:战时财政经济参考资料第一辑,《日清日露两战役及世界大战に于け■我か战时财政》。)。
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获胜,关键就是国际金融资本的支持,这样的巨款借给日本,等于就是国际金融资本已经完全押宝日本胜利,如果日本失败,这些借款和债券就将全部变成垃圾债券甚至废纸。国际资本的操作实际上决定了世界列强的态度和中日战争的结局,也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中日两国迥然不同的发展态势。
很多人问为什么万历时期我们能打败日本甲午就不行,因为万历年间,丰臣秀吉是妄图借助战国雄兵孤注一掷,日本内部都不完全支持他,而且日本海军弱于朝鲜海军,甲午时期,伊藤博文和山县有朋却是完全有信心的,因为他们有强大的外援,以当时清朝残破的国力,如果赢了那才有鬼嘞。。。
如果我问日本的军费是从哪里来的?很多人肯定又要跟我说,天皇每天少吃一顿饭,可实际上你听说过那个超级大国是靠这个发家的?日本的军费,捐款不是主要来源……
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共耗费约8千万两白银,军费预算高达2亿5千万日元,折银1亿6千万两左右,虽然当时日本引进了现代财政金融制度,政府收入已经和30倍的清政府一样多,但赤字仍然很大,只能向西方贷款和兜售国家债券。
(据统计,1893年日本预算收入为8804万日元,实际财政收入是11377万日元,相当于7585万两白银。(1两白银约1.5日元)
同样是1893年,清朝财政收入为8867万两白银!也就是说,日本实际财政收入只比大清少了1282万两。)
此时,谁有钱谁就能赢得战争……
整个战争期间,日本政府主要是以发行国债来筹措军费。1894年8月,发行第一批国债3000万日元。1894年11月,再次发行5000万。但向民间推销效果很差,最高时每月759万日元,最少时每月只有17.5万日元。而战场上每月军费开支都在1000万日元以上。
也就是说,战争期间,日本政府每月都在亏损,投入产出比是负的。对此,日本政府只能一方面动用国库财政资金,一方面积极动用日本银行向国外推销债券。
当这些本没有任何担保的债券进入欧洲后,本以为会无人问津,结果却出人意料,债券受到欧洲银行团的踊跃申购。
这8000万日本国债中,光是英国银行就认购了一半左右,不光如此英国还准备向日本提供2亿日元的低息贷款,虽然后来因战争已成定局被日本拒绝,但大英帝国准备为日本募集大概一亿日元的军费确是不争事实。
可同时,清政府通过赫德向英格兰银行借款600万英镑都不可得,这是为什么?
因为在战争开始前几十年,崛起中的沙皇俄国,就已经和欧洲列强矛盾重重。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联合奥斯曼,共同向沙俄宣战。战争虽然打赢了,但英法本身却是惨胜,西欧各国一直心怀怨恨。
因此英法列强迫切希望能在亚洲惩罚俄国,他们相中了中国和日本,但列强十分清楚作为东亚最大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地,一旦中国崛起,那简直比俄国还恐怖,于是没有任何危害的“苍蝇肉”日本就成了首选……
对此日本也是心领神会,当《日英航海通商条约》即将到期之际,为取得英国支持,日本不顾国内要求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要求,在新约签订时继续对英国做出巨大让步,保留了大量不平等内容。
日本的妥协自然换取了英国的好感,1894年7月16日,新的《日英新通商航海条约》在伦敦签订时,英国外相金伯理勋爵对日本驻英公使青木周藏说:
“这个条约的性质,对日本来说比打败清国的大军还远为有利”。于是条约签订9天后日本海军偷袭清军运兵船,甲午战争爆发。
对此,英国立即宣布中立,但是维多利亚女王却在《伦敦公报》上颠倒是非,将日本的不宣而战称为“中日乃缘事失和”。
可笑李鸿章还雇佣英国船希望日本有所收敛
不仅如此,英国政府还扣押了清政府刚刚购买的“飞霆号”鱼雷船,不让其回国参战。但另一方面却公然允许英国商船为日本运输军火,发生在甲午战争期间的“巴山轮”事件,就是南洋水师查获的替日本走私军火的英国轮船。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欧格讷却阻挠中国对这艘货船的调查,最后居然还强迫清政府赔偿”巴山轮”4000英镑,因为清政府的调查和扣留延误了该船的运输期限。
为日本运输军火的同时,英国还允许日本订造了两艘12,000吨铁甲舰,这种赤裸裸的拉偏架连海关司的赫德都看不下去了,他立即致电伦敦,指出英国为日本建造这两艘巨舰,“是为与中国争夺远东海上霸权”。虽然,这几艘战舰同样无法参加正在进行的甲午战争,但是英国人在宣布中立之后对中日两国的差别对待可见一斑。
甲午战争后,英国的狼子野心,自然引起了其他列强的警觉,特别是极为关心远东局势的沙皇俄国,深知英国在欧洲扶植德国以后又要外东边扶植日本,为此沙俄联合法、德两国强迫日本放弃辽东半岛。俄国甚至调动远东舰队进行威胁才迫使日本放弃。
这个耻辱也坚定了日本投向英国的决心,因此战后,日本将大部分清朝赔款重新投入英国购买军舰准备与沙皇俄国交手,到战前,日本联合舰队的主力舰包括6艘战列舰和8艘装甲巡洋舰,其中6艘战列舰均为英国建造;而8艘装甲巡洋舰中有4艘是英国建造。此外德造八云号,法造吾妻号,意造春日号、日进号装甲巡洋舰配备的也都是英国火炮。
可即便如此,打败俄国也有困难,俄国不比大清,预计军费开支高达15亿日元,这是甲午战争的七倍。而当时日本年预算才四千万日元,相当于动用未来四十年的收入。即便算上甲午战争中国给的赔偿,但单凭它自己也仍然无法负担战争开销。
这时,资本的力量又出手了……
日俄战争期间,英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美国的希夫家族、德国的沃伯格家族,连续4次向日本贷款超过10亿日元。而与此同时,资本流向俄国的渠道反而被切断。这明摆着就是:资本已决定让俄国战败。
当然,除了刚才说的西欧和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前后的矛盾。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俄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排犹政策,这引起了个犹太世界的不满。比如刚才说的罗斯柴尔德、希夫和沃伯格家族,他们都是犹太人。
为彻底给日本安心,1902年1月30日,英国日本正式在伦敦签订《英日同盟》。其主要内容为:
1.共同应对俄国扩张,倘使双方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受到别国侵略或因内部骚乱造成损失时,任何一方均可采取必要的措施;
2.缔结国的一方如与他国发生战争时,另一方严守中立;如缔约国一方与两个以上国家作战时,另一方应给与军事援助,媾和时也须与同盟国协商;
3.日本承认英国的中国利益,英国也承认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
接下来就没悬念了,日俄战争期间,英国不仅拒绝开放苏伊士运河,还拒绝俄波罗的海舰队在沿途港口加煤,导致其大败;
说白了,甲午战争也好,日俄战争也罢,从原则上讲只不过是日本打得两场代理战争而已,其背后的真正操纵者即是美英两国。当然,这两场战争也是符合日本利益的,正符合了日本植根大陆、摆脱岛国地域局限的战略设想。
众多历史学家在研究甲午战争时,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对北洋水师和甲午战争的失败扯东道西,却避而不谈最关键的美英帮凶。
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道:“山姆大叔和不列颠尼亚是新日本的教父教母。在不到两代的时间内,除掉悠久的过去外就没有什么背景的日本人民,从武士的双手剑进步到铁甲舰、来福线大炮、鱼雷和马克沁式机关枪;并且在工业方面发生了类似的革命。日本在英国和美国的指导下从中古到现代的过渡,是迅速而激烈的。中国被超过,而且被击败了。世人在1905年看到帝俄不但在海上败北,而且被运到大陆上去的在满洲打了几次大胜仗的卓越的日本军队所击败,都感到惊愕。日本这时就置身于大强国之列了。日本人看到人们对他们尊敬,自己也觉得惊异。当我们拿我们的古代艺术与文化的美丽产品送给你们的时候,你们轻视我们,嘲笑我们;但是自从我们建立了有精良武器的头等的海军和陆军以来,我们就被当作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了。”
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美英两国不但给日本提供了大量的军事贷款,武器、军舰和战略物资,同时还派出了大量的军事顾问和战地观察团。
甲午战争期间,美英两国不但向日本派出了大批的军事顾问,还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大清舰队及中国军事情报以供日本作战使用,甚至英国派出7艘战舰组成所谓的“战地观摩团”在两军舰队旁边“观战”,其意图,一方面给日军提供中方舰队情报,一方面万一日本舰队失利好即刻实施援手。
众所周知,甲午战争战败后,中国向日本赔偿白银两亿三千万两。
但大家所不知道的是,这两亿两三千万白银中的一大半由日本偿还了美英两国的战争贷款。依据简体中文版的《简明日本通史》248页,甲午战争赔款的84.7%被用作军费,5.5%被用作皇室费用,2.8%作为教育基金,2.8%作为灾害准备金。
当时整个日本的30万军队及海军舰队,基本就是美英两国贷款武装起来的。可见在这次战争中美英在日本身上是下了大赌注滴,也是得了大便宜滴,所以日本想打败这次战争都不可能,美英不干啊!
1895年,清政府和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向日本赔款白银两亿两以及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这些巨额赔款通过向英德法俄等国银行团借款偿付,最后总计本息高达六亿两。
更大的利益来自于随后威逼中国白银贬值的阴谋。列强与日本共谋,对于1895年4月从中国得到了2.3亿两的“甲午战争”赔款,强迫要求中国以英镑交付,从而使得中国必须抛售白银来换取英镑。中国与列强协定税则在1843年初制定的时候和在1858年修改的时候,用以计算税率和据以缴纳关税的那种特殊银两——海关两,实际上对英镑保持每两兑换6先令8便士或是3两兑换1镑的确定价值,这实际上是中国白银(库银)与英镑的一个固定汇率制,要知道中国外债的还款和担保都是海关关税。
在对日本战争赔款的挤兑下,这样的固定汇率制被打破了。1896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曾向各国提出一个备忘录,其中指出“白银对英镑的兑价一直不断地贬低,以致目前,必须6~7两才能购得英镑1镑”。此文献让我们看到,中国的白银贬值了一半,从3两白银兑换1英镑变成了六七两白银兑换1英镑。这种贬值是带有资源性质的贵金属货币对于依靠债券的纸币的贬值,与当今美元的贬值,效用是相反的,反映了中国白银外流、资源外流的加剧,中国的白银外流造成更大的货币通缩,中国的经济发展被完全扼杀了。
如此巨大的贬值必然造成中国更大的损失,立即发生的损失就是我们在《马关条约》以后向列强和金融资本的借款归还,会有巨额汇兑损失,史称为磅损,而国际金融资本对操纵黄金和白银的比价,以及用英镑纸币兑换中国的实银,收益极其巨大。且不说这些间接金融利益,单是贬值后中国海关的税收和贸易损失就极大,中国海关在赫德治下总税收不断增加,从1865年的830万两增加到1875年的1200万两,再到1885年增加至1450万两。1887年洋货进口突破1亿海关两,7年后的1894年上升到1.62亿海关两。
白银贬值造成的税收和贸易损失加起来,绝对不止《马关条约》赔偿的2.3亿两白银,也不止赔款本总额6亿两白银,而是十几亿到几十亿两白银的损失。列强和国际金融资本是赚得钵满而归,因此我们看中国的近代史,不要总紧盯中国各次战败的赔款,所有赔款加起来也没有贪官和珅一个人的家产多,中国的损失在于金融和资源的流失,那个时候白银就是资源!
而资源流失才是中国逐步沦落为生存艰难的贫穷国家的关键,资源外流最主要的途径不是直接的战争掠夺,而是贸易、金融、货币等经济手段。西方列强先进的经济理论对中国的侵略,胜过西方先进的军事武器,这一点直到现在还没有唤起足够的深刻认识。
白银的贬值迫使中国进口贸易花费激增,造成中国的严重入超。据统计,甲午战前的10年内,中国每年平均进出口总额不过2.26亿海关两,其中进口额仅为1.26亿海关两,出口额也只有9960万海关两。甲午战后,据1898~1913年的统计,中国每年平均进出口总额增加到6亿多海关两,出口额为2.51亿海关两。中国进口量随着汇率的变化不会很大,超过2亿海关两的进口贸易额增长,基本全部是白银贬值的效果,中国每年平白无故地多支出了2亿多两的白银,而国外采购我们的产品,同样的钱可以多买一倍的东西。
一正一反,每年损失4亿两白银,相对于每年两个《马关条约》的赔款,或者是每年一个《辛丑条约》的赔款,折合为每个中国人每年1两白银。中国当时人均收入3两左右,等于是向每个中国人征收了33%的“贬值税”。年年如此的损失,很快就把中国的历史财富消耗殆尽,这样的损失比战争可怕得多,把中国从世界第一的富国宝座上打了下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西方列强和金融资本扶持日本侵略中国,借助军事战争发起金融战争,从中国掠夺渔利的凶残程度。中国领先世界千年所积累的财富是怎样外流到西方,怎样被列强所掠夺就可以想见了——要知道中国所有的战争赔款加起来还抵不上贪官和珅的9亿两白银的家当,单是战争赔款是赔不掉中国的家底的,金融和货币的资源掠夺才是问题的关键。
甲午战争后不足10年即发生的日俄战争,从表面看是沙皇俄国与日本帝国在中国东北利益的争夺,而实质上是美英两国战略构想的实施。也就是说,是美英两国试图削弱沙皇俄国势力的战略成功。
日俄战争中,日本不但得到了英美的大量军火装备和贷款,还得到了美英的战略战术的援助,其军事顾问都配置到了日军的大队(相当于营级单位)。并且,美英两国还组成了数个“战地观察团”或者“观摩团”。可见,日俄战争也是美英日三国共同上阵对付沙俄,沙俄焉有不败之理?
所以,北洋水师也好,沙俄陆海军也好,实质上是在与美英日三国作战,更确切的说日本只不过是美英两国的代理者而已。
各位诸君可能会想,美英两国驱赶了北极熊,却养肥了日本狼,是不是得不偿呢?一个强大的日本是不是也会成为美英两国在华利益的威胁呢?
事实上,老奸巨猾的美英两国已经看透了日本的致命弱点,弹丸小国,资源匮乏,即便武装到牙齿,只要离开了他们的支持就会一败涂地。所以,这是他们不足为虑的。日本也只有绑架在美英的战车上才能有所发展和崛起,否则也只有死路一条。这个规律已经被二战、《广场协议》所证实,无论从政治、军事,亦或是经济上,日本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美英为何要扶植日本而不扶植中国呢?美英扶植大清赶走列强岂不独享在华利益?
如果美英要扶植中国,其他列强能同意吗?俄德法西奥必然会联合起来予以干涉。著名的三国干涉还辽,就是俄德法三国联合起来,逼迫日本还回辽东的一个实例。再说,一个偌大中国一旦扶植起来,能否驾驭得住都是问题,西方以前还一直欺负中国,他们不担心中国强大后对他们报复?以中国的潜力,是可以成为超级大国的,中国当时虽然为弱国,但是上千年来远远领先世界的物质积累,中国还是世界第一的富国和国土前三、人口第一的大国,随时具备崛起的实力和物质基础。
对于西方而言,中国不仅是一份太大的蛋糕,还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世界第一的财富(财力),数量充裕的人口(人力),如果再加上工业革命的技术(军力),最关键的是,中国的价值观与西方太不一样,一旦中国崛起,结果将是什么?想想就知道,一个强大的中国,不符合英美的利益,更不符合整个西方的利益,如果你是列强,你会怎么想?所以说,他们之所以不扶植中国,而扶植日本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太平洋战争(24)
早在开战之前的1894年6月,就有一个28岁的年轻人上书李鸿章,指出仅仅器物上的改变不足以战胜西洋,必须改革制度。
1895年2月,在广州爆发了一场武装暴动,史称“广州起义”。起义的组织团体叫“兴中会”。他们已经看清了大清王朝的腐败没落和不可救*,准备以武力来推翻满清,建立共和政体。他们的“带头大哥”就是那个上书李鸿章的年轻人,姓孙名文字逸仙,他还有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叫孙中山。
1895年6月2日,大清全权代表李经方与刚刚晋升为大将的台湾总督,也就是在大东沟海战中那个死里逃生的军令部长桦山资纪,在停泊于基隆外海面的“千代田”号巡洋舰上完成了台湾交接手续。
之后桦山资纪率领日本近卫师团等陆军30000多人直扑基隆。从这一天起,日本的太阳旗在这座被葡萄牙人称为“福摩萨”(美丽之岛)的宝岛上飘扬了半个世纪之久。台湾军民与日军展开了长达数月的殊死斗争,是为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又称“乙未战争”。
战争一直持续到1895年10月。
甲午战争是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第一次对外发动的侵略战争。战争的胜利让日本国内一片亢奋。各政d以“举国一致”的名义煽动和支持军国主义,表现自己的存在价值。知识界高唱“甲午战争是文明对野蛮的义战”,连国民都沉醉于对朝鲜和中国民族成了优越者和胜利者的欢喜和夸耀之中。战争的胜利还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地位。
相对而言,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甲午战争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清朝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自此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我们来看看日本通过甲午战争获得的净收益。随后的“三国干涉还辽”使得中国拿出3000万两赎回辽东半岛。这样,日本一共勒索了中国23000万两白银(折算35000万日元)。当时日本**年度财政收入才8000万日元,之前“亿”这个词对于日本来说仅仅只有字面上的含义。
无怪乎外相陆奥宗光激动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35000万元滚滚而来,无论**还是民众都顿觉无比的富裕。”
实际上日本通过甲午战争的所得远远不止此数。后来日本在库平银上大做文章,“库平实足”一项多得1325万两。日方还要求中国在伦敦银行用英镑支付,“镑亏”一项日本又多得1494万两。清廷还需要每年向日本支付在威海的“驻军费”白银50万两,三年总计150万两。日本掠夺的舰船、武器、物资、金银货币等最少8000万两,合计34000万两,折合48000日元,等于日本六年的财政收入。
以此为契机,日本顺利过渡到金本位制。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正处于高速上升期的国家忽然凭空得到了六年的财政收入那意味着什么。正因为此,在春帆楼前竖起了一块石碑,上边写道:“今之国威之隆,实滥觞于甲午之役。”
1896年,日本很快就实施了第二轮的扩军计划。陆军由7个师团增加到13个师团,常备军由5万人增加到15万人,战时兵力由20万人增加到60万人。海军更是有大幅度的增长。可以说,没有中国赔偿之银,日本根本不可能在十年之后打败沙俄。
仅仅十六年之后,大清亡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本人发起的甲午战争,提前为一个没落的东方王朝敲响了丧钟。
十年后,他还要再次为另外一个没落王朝掘下坟墓。
1.2.10皇帝急,太监更急
甲午之败,郁闷的不仅仅是中国人。
早在开战之初,北方的沙俄就企图借刀杀人,利用日本人的力量削弱中国,为自己下一步在远东的扩张创造条件。战争后期,沙俄还试图引日本南下,公开提出“俄国对日本占领台湾,当无障碍”。
但到了1995年3月,得到日本要求大清割让辽东半岛的消息后,俄国大惊失色。外交大臣罗巴诺夫立即上奏沙皇,声称“日本不仅对中国战争,还要对俄国作战,日本人在占领南满之后,绝不会就此止步,势必向北推进”。罗巴诺夫要求立即采取行动进行干涉。俄财政大臣维特更是叫嚣:“日本的行动是针对我国的,假如日本占领南满,对于我们将是极大的威胁。”维特提出马上对日本采取军事干预。
当时独自在远东对日本开战,俄国还没有必胜的把握。俄国在远东尚无合适的海军基地。由于海参崴每年有五个月封冻期,因此俄国早已对中国旅顺军港垂涎三尺。从彼得大帝开始几百年来,在远东寻找一个深水不冻港已经成为俄国多少代人的梦想。就陆军而言,贯通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刚刚开工,俄国的陆军主力远在欧洲,在远东开战运兵和后勤都存在不少困难。
俄国首先想到了自己的盟友法国。正好法国也准备在远东扩大自己的势力,法国的目标首先是台湾。有着共同美好愿望的俄、法可谓一拍即合。
俄国还觉得不过瘾,还想把英国和德国拉进来。英国的主要利益在长江流域,《马关条约》增开口岸对英国有利。加上英国很清楚俄国对远东的扩张野心,正想借日本的力量来牵制俄国,日本在华得到的利益可以有效地阻止俄国向南扩张。鉴于此,英国对俄国表示你玩你的,我兴趣不大。
出乎俄法意料的是德国却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原因很简单,在德国统一并很快强大后,世界基本被瓜分完了,有劲也没处使。中日开战初期,德国反应冷淡。但后来德皇威廉二世眼见日本很快要打败清军,就觉得这也是德国染指远东的好机会。德国的算盘是:让俄国和日本闹出矛盾可以在亚洲牵制俄国,提高德国的安全系数。同时,德国也想浑水摸鱼在远东建立一个海军基地,最合适的地方肯定是中国。
可以说,各怀鬼胎的俄、德、法三国联合出面干涉,并不是出于公义而是出于私欲。
就在《马关条约》签字当天,俄国外交大臣罗巴诺夫对德、法两国驻俄公使说:“俄国**决定,立即以友谊方式,直接向日本**提出不要永久占领中国本土的请求。我们的计划是,如果日本不接受此项友谊的忠告,俄国将考虑三国联合在海上对日本采取共同军事行动——切断日军在中国大陆与本国间的一切交通。”德、法当即满口答应。德皇威廉二世甚至立即下令派出一艘装甲舰和巡洋舰开往远东。
4月23日,俄、德、法三国驻日公使一起来到日本外务省递交了备忘录,向日本提出“友善劝告”:“今天日本国割占辽东,既有危害中国首都之虞,也让朝鲜国之独立有名无实,有碍维持远东之和平,故今劝谕贵国确认放弃占领辽东半岛。”三国限定日本必须在十五日之内答复。
此时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因为肺结核正在休养。值班的是外务次官林董。面对突如其来的“友善劝告”,林董不知所措,无言以对。俄国公使希特罗沃进而解释道:日本占领辽东半岛可能会引起冲突。德国公使哥特斯密德更牛,马上进行了威胁:日本必须做出让步,如果与三国开战,日本没有任何取胜的机会。
刚刚战火平息的远东刹那间再次风声鹤唳。俄国命令其太平洋舰队立即开始在黄海、日本海一带游弋,并将在远东的5万陆军部队全部集结到海参崴,作出一副进攻的架势。德、法两国的军舰也开始频繁活动。俄国甚至唆使大清**延迟对条约的批复,给日本施加更大的压力。
其实这个结果有一个日本人早就预料到了,让人惊讶的是这竟然是一个军人。他就是我们前边多次提到的海军大佐山本权兵卫。
早在大东沟海战刚刚结束之时,山本就向首相伊藤博文报告,俄、德、法三国在频繁接触,恐怕对我军不利。这样的事情连外务省都没有警觉,作为一个军人的山本却预见到了,不能不让人为之侧目。山本还清醒对告诉首相:“**,日本现在没有和这三国对抗的实力,无论他们提出什么要求,我们都只能忍。”
事实证明之后发生的一切都在山本的预料之内,可见能成为“海军之父”那也绝不是浪得虚名。
慌了手脚的日本人立即召开了御前会议研究对策。其实不用开会就清楚,日本与三国开战毫无胜算。不算欧洲,仅当时俄、德、法在远东的军舰总吨位就达12万吨,内含铁甲舰4艘。而日本联合舰队加上刚刚俘获的大清军舰总数才不过8万吨。况且日本海军已经在海上作战了近一年,大部分舰只伤痕累累,士兵也是疲惫不堪,与三国开战必败无疑。
情急之下,日本幻想拉拢英美对抗俄德法。但英美认为日本占领辽东半岛对他们也没什么利益可言,为这点事也犯不着去得罪那三个瘟神,因此拒绝了日本的要求。英国发给日本的照会说:“英国对日本抱有最诚笃之友情,同时也不能不考虑本国的利益,因此不能应日本之请而援助日本。”
陆奥宗光终于明白:在实力面前,外交竟是如此地孱弱。他无奈地向内阁提出,只能接受三国提出的条件。陆奥宗光在后来的外交回忆录《蹇蹇录》中说,如果不那样做的话,“有逐两兔而不能得一兔之虞。”
1895年5月4日,日本内阁及大本营、重臣召开了联合会议。会议决定向三国提交以下复文:“日本帝国**根据俄、德、法三国**之友谊忠告,决定放弃辽东半岛之永久占领。”以上内容于5月5日告知三国公使。
俄、德、法,乐开了花。
日本随后的附加条件使得俄国大为不悦。日本要求大清以1亿两白银赎回辽东半岛。德、法认为,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乃是对俄、德、法三国的让步,并非对中国的让步,因此不能再对中国提要求。俄国还算“善良”,认为日本开价太高,1000到1500万两就行了。中国的领土被双方像大妈买菜一样地讨价还价。日本后来降到5000万两,经过清廷的力争和俄国的斡旋,最后以3000万两“成交”。
1895年11月8日下午4时,李鸿章和林董签订了《辽南条约》,其主要内容是:
一、中国让与日本国管理的奉天省南部地区及辽东湾东岸、黄海北岸、奉天所属诸岛屿,永远交还中国。
二、中国支付3000万两酬报费,于1895年11月16日交清。
三、酬款交清后,三个月以内日本军队从该交还地一律撤回。
从1895年11月30日开始,大清逐步收回海城、金州、大连湾、旅顺,到1895年底,辽东半岛全部“光复”。
作为回报,1896年6月李鸿章专程访问俄国,双方签订了《中俄密约》。《密约》商定,大清答应俄国修建一条通过中国东北的大铁路(就是后来的**路),日本要是入侵俄国的远东或者中国、朝鲜,中国所有的口岸都对俄国开放。自此开始,东北变成了沙皇俄国的势力范围。
1897年11月,山东爆发了“巨野教案”,德国借机抢占胶州湾。次年3月,德国强迫清廷签下了《中德胶澳租借条约》,租借胶州湾99年。山东变成了德国的势力范围。
1898年3月,俄国军舰驶入了旅顺口,以“替清**守地”为借口强迫清廷签订了《中俄旅大租借条约》。
1898年4月,法国强租广州湾,期限99年。
1898年5月,日军按照《马关条约》的约定从威海卫撤走。7月,英国与清廷签订《中英订租威海卫专条》,强行租走威海卫。
回头再说日本。退还辽东半岛,相当于把吃到嘴里的肥肉吐出来。对于日本这个刚刚崛起的新帝国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一直怀恨在心的日本于是开始卧薪尝胆,十年磨剑,伺机复仇。
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
青梅煮酒1970,其文章《太平洋战争》荣获天涯社区2015年煮酒论史最新佳作、2015年与2016年煮酒论史十佳作品。已经由现代出版社出版发行。
东方文化号
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
都是靠分期付款来打仗,为何日本皆大欢喜,大清却输得血本无归?
看似简单的夹枪冲锋,竟是冷兵器时代骑兵武术巅峰?
卡莱之战,罗马军团为何惨败于帕提亚骑兵?
8000万日元用英语怎么说
8000万日元用英语:80milliony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