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拉丁美洲音乐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1、丰富多彩的拉丁美洲音乐拉丁美洲指的是***以南直到南美洲最南端的广大地区。面积相当于两个欧洲,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南美洲四个部分,古代印第安人曾在这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玛雅、阿兹台克、印加三大文化。音乐在当时也得到了较高的发展。玛雅人的器乐与歌唱、舞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们用敲击乐器较多,如用半个葫芦制成放在水盆中敲击的水鼓和用坚硬的长豆荚相互敲击的乐器,还有能吹出鸟鸣声的管乐器等。阿兹台克人则经常使用木鼓、竹笛、海螺和葫芦制成的摇铃。在印加人的音乐中,以排箫和竖笛著称,据说当时曾有多达百人的竖笛乐队为舞蹈伴奏。在印加贵族子弟的教育中,音乐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无半音的五声音阶是
2、印第安人普遍采用的音阶。经过300多年的殖民统治后,拉丁美洲的音乐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大量欧洲(尤其是地处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葡萄牙)的音乐文化传播到了整个拉丁美洲。同时,来自非洲的黑人奴隶也带来了非洲的音乐艺术。长时期种族间的混血,也形成了各种新的混合民族。拉丁美洲的文化正是欧洲文化、印第安文化和非洲文化经过长期的碰撞、冲突、渗透、吸收后融合而成的一种统一而又多元的文化。它源于这三种文化而又不同于原有的文化,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上。从宏观的角度看,拉丁美洲音乐也是欧洲音乐、印第安音乐、非洲音乐的混合体。但由于混合的类型、层次、成份、程度各不相同,就形成了十分丰富、多种
3、多样的音乐风格。如今,拉丁美洲音乐正以其色彩的丰富。节奏的独特,旋律的美妙,和声的浓郁,吸引着广大的音乐爱好者。它那无比的热情,充沛的活力,神奇的风貌,使世人为之瞩目。正如拉丁美洲伟大的革命家古巴诗人何塞马蒂所说的:“这是一片用音乐和大自然秀丽景色装点的和谐和富有艺术的国土”。QUOTE:拉丁美洲的音乐文化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印第安人音乐;以黑人音乐为中心的非洲-美洲音乐;以土生白人、混血人音乐为代表的拉美民间乐。QUOTE:印第安人音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处于孤立偏僻地区印第安人的音乐,如亚马逊热带丛林区的印第安人。由于处于较原始的状态,其音乐比较简单;又如厄瓜多尔希法罗人的音
4、乐只采用了三个音。巴西卡马尤拉人的音乐也比较简单,但却拥有世界上最长的管乐器-由两根植物茎(一长1.6米、一长2.2米)捆绑在一起的乐器,他们的音乐与舞蹈是紧密相连的,而且往往是在各种仪式、庆典上才表演。这些,对于研究音乐的起源和发展是很有用的。另一类是发展得较高的印第安人的音乐,如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国的安第斯高原音乐,它是印加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他们演奏的排箫、竖笛音乐很有特点,在表现高原印第安人的风情方面十分出色。庄严的太阳神颂歌,忧郁抒情的亚拉维情歌,欢快活泼的瓦衣诺舞曲,都是他们的创造。美妙动人的民间花腔女高音唱法一安第斯高原唱法是世界民间音乐中的瑰宝。印加古
5、都库斯科被称为“美洲考古之乡”,每年6月24日是著名的太阳祭节日,在隆重的庆典上可以见到传统的印地安人音乐歌舞表演。玻利维亚高原的普诺也被誉为”美洲大陆民间歌舞之乡”。QUOTE:黑人音乐亦称美洲-非洲音乐。这种音乐主要分布于加勒比海和巴西以及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的沿海地区。苏里南的原始森林中,逃亡的黑人奴隶和加勒比海的海地保存了较纯的非洲音乐。在巴西的巴伊亚地区和古巴、特立尼达多巴哥等国的黑人音乐,则受葡萄牙、西班牙文化的影响较多。美洲-非洲音乐的特点是节奏在音乐中起主导作用,切分很强烈,常采用多线条节奏,呼应式的歌曲,乐段结构不方整,使用欧洲乐器多,且偏爱敲击乐器。加勒比
6、海流行的钢鼓乐就是黑人的创造。这是一种用汽油桶制作的旋律性敲击乐器。这种来自汽油桶的美妙音乐震惊了世界。巴西的桑巴、伦都和古巴的伦巴,加勒比海的卡立普索、曼波、恰恰恰以及秘鲁的马里涅拉、冬德达等舞曲,都是较典型的美洲-非洲音乐歌舞体裁。QUOTE:拉美民间音乐指的是:主要受到欧洲音乐强烈影响的土生白人、印欧混血人的音乐。这类音乐直接来源于伊比利亚半岛,但在几百年的漫长岁月中己适应了拉丁美洲的风土人情,产生了变异。它基本保留欧洲音乐体系的基础(包括调式、和声、节拍、乐段结构等),但它那热情洋溢的风格,激荡人心的气氛,已根本不同于伊比利亚半岛的民族音乐了。这种音乐的特点是带有淡淡的怀乡
7、、忧愁的色彩,重唱形式多,唱法放松,音色柔和抒情,采用3/4及6/8节拍多,乐段结构较方整,采用吉他很多。来自西班牙的竖琴在拉美也流行很广,但乐器音色变得瞭亮明快、”竖琴之国”巴拉圭还发展了用竖琴伴奏的独唱、重唱等形式。具有小吉他形状和曼陀林音域的恰朗戈(五弦琴)、蒂波里(三弦琴X瓜德罗(四弦琴)等弹拔乐器都是欧洲音乐文化与印第安音乐文化巧妙结合的硕果,现已成为拉美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在墨西哥还发展了一种溶吉他、小号、小提琴、低音吉他为一体的马里阿奇乐队音乐,特色鲜明,很受欢迎。墨西哥的松,智利的库艾卡,阿根廷的探戈,秘鲁的秘鲁园舞曲等都是典型的拉美民间音乐歌舞体裁。安第斯高原
8、的音乐南美洲西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安第斯山脉,全长9000公里,它从南到北穿过阿根廷、智利、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乐、哥伦比亚直到委内瑞拉。它的海拔也很高,最高峰达约7000多米,安第斯山中段地处秘鲁,智利,玻利维亚境内,东西宽约400公里,是一片海拔3000到4000米的高原地带,人们所熟知的安第斯高原就指的是这一地区。生活在安第斯高原的绝大多数是印第安人。这里气候条件自然环境比较严酷,外来的欧洲人和黑人不容易适应此地的生活。这里原来是印加帝国的所在地。因此印第安人特别是印加人的文化存留的比较多。安第斯高原音乐大都采用无半音的五声音阶,旋律下行较多。印加时期有三种类型的音乐,一种称为
9、瓦安卡,是宗教祭祀,节日典礼所用的音乐。一种称为哈拉维,是举行葬礼时唱的哀歌或生活中的抒情歌曲。还有一种称瓦衣诺指的是所有的舞蹈音乐。这些传统音乐已随着时代而有所变化。现在瓦安卡已演变为太阳神颂歌。印加人自称是太阳神的子孙,他们在各地修建了太阳庙,庙中有僧侣,还有一批年青美貌的处女来待奉太阳神,保持庙中的圣火不灭,并定期举行祭祀。现在的太阳神颂歌就是从祭祀音乐中演变而来的。有一首印加帝国的箭就是根据太阳神颂歌改编的,据传这首乐曲是秘鲁民歌研究家,在偏僻的安第斯高原收集到的,一个100多岁的印第安老人把这首保存在他脑海中的歌曲唱了出来这首曲子才得以保存。还有一首侍奉太阳神的少女也是
10、一首广为流行的太阳神颂歌。印加时期的哈拉维已演变为亚拉维,这是一种情歌,常:用来诉说男女青年在爱情上的挫折、不幸、情调比较哀恕爱伤、有位作曲家瓦尔加曾这样说“亚拉维是一种罗曼蒂克的艺术歌曲,是一个印第安人或土生白人灵魂的独白,这是在西班牙残暴统治下,在共和国混乱不安时期和由于地理上的隔离孤立而造成的孤独生活方式的反映”。亚拉维的速度徐缓,一般采用小调式,节奏以三拍子居多。亚拉维也是一种诗歌体裁,大力提倡普及亚拉维是19世纪初的秘鲁浪漫主义诗人马里亚诺梅尔加,他写的亚拉维以印地安人的生活为题材,形式简练,富有节奏感。他的家乡阿雷基帕今天公认为亚拉维的圣地。今天的亚拉维歌曲常:采用重
11、唱形式,和声受到欧洲音乐的一些影响,但旋律仍常:采用五声音阶。印加时期的瓦衣诺是对所有舞曲的总称,现在则专指一种特定的舞曲。它流行在安第期高原的丘陵地区,是一种中等速度活泼轻快的舞蹈,节奏采用2/4拍。但常带有切分,有的瓦衣诺是可以唱的。安第斯高原唱法是生活在高原上的印第安人创造的一种民间女高音唱法,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其特点是花腔用得比较多,音色瞭亮高亢,有时像鸟儿在歌唱,有时像人吹的口哨,有的像高山的狂风在呼啸,表现力非常丰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秘鲁的古都库斯科地区有一批这样的歌手飞驰的鹰是他们经常演唱的曲目。安第斯高原的器乐也独具特色。采用的主要乐器为排箫,竖笛,恰朗戈,和
12、鼓。排箫是安第斯高原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古代印第安人曾用木、石、陶土及金属制作排箫,现代多采用竹子、芦苇、甘蔗等植物制作。排箫的形制多样,编从6根到17根的都有,高音排箫发音纤细,柔美,低音排箫音色雄厚浑宽厚,低音排箫最长的常为1米2米,甚至还有2米长的。发音很低,需要充足的气流才能吹响。有些玻利维亚的排箫只发音阶中的部分音,因此演奏乐曲时,都必需有一对乐器由两人吹奏互相配合,才能吹奏出完整的乐曲。也有一个人吹的双排管的排箫,相邻两管为三度音程,因此一人可以吹出三度平行的旋律,这在管乐器中是极罕见的。排箫的演奏手法也是多样的它常:用来奏旋律,有时则作为旋律的装饰、有时像低声吟唱,有
13、时又像在模仿风声,排箫的用途很广,除独奏外,还参加合奏,为声乐,舞蹈甚至为清唱剧伴奏。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排箫,但使用得最广泛的是安第斯高原上的印第安人。竖笛也是安第斯高原的特色乐器,它的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有凹形吹口和有吹嘴的竖笛。前者称为盖纳,古代采用动物的腿骨制成。现代多采用竹、木制作。它一般有6-7个音孔,音色粗犷,瞭亮常:独奏或伴奏,它在为歌唱伴奏时常与女高音进行互相模仿,呼应,烘托。用盖纳演奏的曲调有时激烈得像山风在怒吼,有时又像悄悄的低语声,演奏者还常常使竖笛的音色微微颤动、绘声绘色,更细微的表达人的感情起伏和变化。有一种称为塔尔加的带有吹嘴的竖笛,是用一种轻软的木材
14、制成的,笛管呈长方形,音色柔和,适于抒情。恰朗戈是一种高音弹拔手器,外形像小吉他,音区接近曼德林。采用10根琴弦、2根琴弦为一组。这是一种混合了两班牙和印第安色彩的本地乐器,它的音色瞭亮清新,悦耳动听,已成为民间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安第斯高原的印第安人很喜欢用不同尺寸,音高的同一乐器组成乐队,如排箫乐队,竖笛乐队,恰朗戈乐队等。但混合演奏的也不少。有时还加上吉他,大吉他,小提琴,竖琴等外来乐器。但构成安第斯高原器乐主体的仍然是雄浑低沉的排箫,粗犷,抒情的竖笛,明亮,清新的恰朗戈。它们在表现安第斯高原的风光和印第安人的生活情调方面,显得十分出色。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指
15、的是土生白人和印欧混血人的音乐。这些音乐受到欧洲音乐的强烈影响,甚至直接来源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葡萄牙音乐。但是它也并不等于欧洲音乐的简单摹本或翻版。在五百年的漫长岁月中,伊比利亚半岛的音乐逐渐适应了拉丁美洲瑰丽多姿的风土人情,发生了很多变化,吸收了印第安音乐和美洲黑人音乐中的某些因素。在土生白人和印欧混血人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拉美民间音乐,在拉丁美洲,白人最多的***有三个,即阿根廷、乌拉圭、哥斯达黎加。它们的音乐自然带有较多的土生白人色彩。实际上整个拉丁美洲除了安第斯高原的秘鲁、波利维亚、厄瓜多尔,中美洲的危地马拉,印第安人居多数,加勒比海岛国海地黑人占多数外,
16、其他各国都有相当数量的土生白人和大量的印欧混血人。可以说拉美民间音乐是这一地区的主流音乐,滔滔奔腾,贯串了整个拉丁美洲,只是由于地区的差别,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而已。拉丁美洲民间音乐与欧洲民间音乐很大的不同点在于它那热情洋溢的风格,激荡人心的气氛和充满动力的节奏。但它同时又带有淡淡的忧郁、哀愁,然而并不悲痛,这是从祖先遗留下来的怀乡、思念祖国之情。它大多采用七声音阶,并常用变化音和转调,歌曲中的歌词为西班牙葡萄牙语。旋律的进行比较平稳、圆滑,声乐唱法较松弛,音色柔和抒情,重唱形式多,和声中喜用平行三度、六度。节奏以3/4、6/8拍居多,强调切分节奏。旋律与伴奏常为两种节奏。节拍的交错
17、、交替很多。乐段结构对称方整,大量采用欧洲乐器,吉他、竖琴、手风琴、曼德林、萨克斯、小提琴、长笛用得很多。其中吉他是最重要的乐器,并在拉丁美洲各地形成了一个吉他家族,其中包括蒂波里(三弦、瓜德罗(四弦X恰朗戈(五对双弦)等小吉他和具有凸起背板的吉他(一种低音大吉他)。它们是声乐和器乐中不可缺少的乐器。来自西班牙的竖琴在拉美也流传很广,墨西哥、秘鲁、委内瑞拉、巴拉圭、到处都有它的踪迹,而且已经成为一种真正的民间乐器。据说秘鲁的不少村庄里都有人演奏竖琴,而且自己制造竖琴。他们还发明了一种演奏竖琴的特殊方法,即把竖琴扛在自己的肩上,边走边弹,而且是倒拿着弹奏。当然这是一种不转调的简单的
18、竖琴。竖琴最为普及的是被称为竖琴之国的巴拉圭,在此发展了一种竖琴弹唱,音色明快清亮,歌声瞭亮飘逸,十分迷人。在墨西哥一种名叫马里阿奇的音乐很有特色,由小提琴、吉他、小号、大吉他组成的乐队,加上几名男女歌手,就可以表演这种热情奔放的音乐,也可以应邀去爱慕的姑娘窗前演奏小夜曲。马里阿奇的歌曲内容大都歌颂祖国、家乡、爱情。在墨西歌还有一种很有特色的瓦斯台克”唱法,这是一种真假声结合、泛音与基音急剧交替的唱法,很有效果。在危地马拉和墨西哥南部有一种马林巴音乐也很有名。马林巴是从非洲传入的一种琴板下面带有葫芦共鸣器(葫芦上端挖有小孔,贴有笛膜)的木琴,常由几个人一起演奏,而且在每块板下面的
19、长方形木制共鸣管尖端还挖孔贴上苇膜,演奏时会发出嗡嗡的音响。现在也常加上手风琴、沙球、鼓、萨克斯、黑管在一起合奏。马林巴的音色宽厚、余音悠长,既能演奏华丽轻快的曲调,也能表现温柔、委婉的情感,当地人民极为喜爱,危地马拉也被称为马林巴之国。拉丁美洲民间音乐的体裁也极为丰富多样,歌与舞常常是一体的。比较典型的有古巴的哈巴涅拉和桑调,巴西的波萨诺瓦、兰巴达,秘鲁的秘鲁圆舞曲,墨西哥的松、兰切拉,智利的库艾卡,哥伦比亚的班布戈,委内瑞拉的霍罗波,阿根廷的探戈、加托。哈巴涅拉是一种舞曲,它的原意是“哈瓦那的”,有人认为它源自法国。后来由于歌曲“鸽子”传入欧洲和比才在歌剧“卡门”中采用了这种体
20、裁而名声大振。哈巴涅拉舞曲是2/4拍,弱起的节拍和切分音、附点音符的大量应用给人以一种摇曳的感觉,它的曲调徐缓,并略带缠绵之情。除鸽子”外,福恩特斯作的“你”是哈巴涅拉这一体裁中最出色的作品。巴西的波萨诺瓦被称为新的、中产阶级的桑巴,它比较冷静文雅,表演时轻声慢唱,与黑人热情的桑巴风格相去甚远。霍宾所作的”来自伊帕马的姑娘“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秘鲁圆舞曲是从欧洲传来的维也纳圆舞曲与浓郁的秘鲁乡土气息相结合的一种体裁,内容多与爱情有关,它的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它也是能唱的,在歌曲中有的还加进欢呼和口号,以渲染气氛。著名的作品有“利马姑娘”、“我的秘鲁”等。兰切拉是墨西哥一种典型的乡村
21、歌曲,歌词简单,曲调朴素、自然,在乡村中很流行。最著名的作品有“华金娜”。库艾卡是智利最流行的歌舞体裁,据说是在19世纪南美***战争时期从秘鲁传来的,这是一种表现爱情的男女双人对舞,其音乐多为大调式,6/8拍,节奏明快,除乐队还有伴唱,再加上舞蹈者拍手,显得活泼风趣。班布戈是哥伦比亚最有特色的歌舞体裁,它具有爱情的内容,它将印第安人的忧伤、黑人的热情和西班牙人的豪爽气概融为一体,曲调欢快又略带忧伤。班布戈大、小调式均有,节拍为3/4、6/8。当它以歌曲形式出现时,常由一人独唱,然后以平行三度的二重唱结束。霍罗波是委内瑞拉代表性的歌舞体裁,这是一种三拍子的舞曲,多为大调式,曲调明朗、
22、欢快,旋律线悠长,富于歌唱性,速度较快。它由竖琴奏曲调,四弦琴奏和弦,沙球提供基本节奏。古铁雷斯1915年的作品”平原的心”是这一体裁的优秀作品,这首歌曲流传于拉丁美洲和世界各地,被誉为委内瑞拉的第二国歌。阿根廷的探戈是拉美民间音乐中最有代表性的歌舞体裁,这是人所共知的。但近年来在国内受到迪斯科的巨大冲击,青年中喜爱探戈的人越来越少。阿根廷gov-ern-ment提出要复兴这一代表阿根廷文化的歌舞。在北欧的挪威却对探戈十分喜爱,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有10万人参加的群众性的探戈艺术节。哥伦比亚的音乐和舞蹈哥伦比亚位於南美洲西北部,西濒太平洋,北临加勒比海,是一个美丽的***,它的海滩椰林处
23、处,风景如画,它的火山吞云吐雾,微微颤抖,它的平原辽阔宽广,一望无际。首都圣菲波哥大四季如春,鲜花争艳,绿树常青,它又因为文学和科学的繁荣昌盛而被誉为拉丁美洲的雅典。哥伦比亚以出产祖母绿宝石,优质咖啡和鲜花而著名於世。但在西班牙侵占前,还是拉丁美洲印第安(除阿兹特克,玛雅印加三大文明外)第四大文明奇布恰文明的所在地。相传位於波哥大的奇布恰瓜塔维塔公国在统治者登基时,必须到圣湖边,由祭司用香脂为他洗身,并撒上金粉,然后乘筏到湖中心,把饰有绿宝石的金人、金兽等投入水中,作为对圣湖的祭献,并洗去身上的金粉。这种仪式传到西班牙人耳中,就变成了关於“埃尔多拉多(金人)”的神话。神话中的神
24、王每天早晨都要撒金沙,奇布恰人的***也成为了“黄金之国”。神话大大夸大了事实,也给奇布恰人带来了灭难。但奇布恰人的确是加工黄金的能工巧匠。波哥大的黄金博物馆就收藏了奇布恰人历代黄金制品数万件,西班牙人掠夺的黄金制品中,有一个高30厘米,重1000多克的金人现仍藏於马德里博物馆。从16世纪西班牙人到来后,欧洲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都进入了哥伦比亚。因此今日的哥伦比亚音乐舞蹈丰富多彩,彷佛是一条由印第安,西班牙和非洲黑人三道彩虹汇聚面成的美丽的天河。但在不同的地区也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如南部与厄瓜多尔接壤的印第安人地区的音乐就具有安第斯高原的特点,而南部亚马帝雨林区印第安人的音乐就此较简
25、单,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区黑人的音乐具有黑非洲音乐的特点,东部宽阔的平原是土生白人和印欧混血人的地区,这里受西班牙音乐的影响很大。班布科是哥伦比亚最有特色的歌舞,内容与爱情有关,从舞蹈来看,这是一种青年男子追求女郎的“追逐舞”,最后两人合在一起跳,它将印第安,黑人和西班牙的情调融为一体,曲调欢快但又带有感伤的色彩,正如一位哥伦比亚诗人所描绘的“在那曲调中,充满印第安人的忧伤,它带来非洲炽热的旋律和安达卢西亚潇洒的风貌”。班布科的节拍为3/4和6/8,它的旋律和伴奏常常具有强烈的切分关系,这种相互***的关系一般都认为是非洲音乐的影响,而它的和声结构则是欧洲式的。当班布科以歌曲形式出现
26、时,开始时常由一人领唱,最后,以平行三度的二重唱结束。为它伴奏的乐器有三弦琴,吉他和班多拉琴等。其他常见的歌舞还有帕西略,这种歌舞受西班牙欧洲文化的影响很大,有人形容它“具有园舞曲的雍容华贵,加沃特的轻盈纤巧和小步舞曲的娴静大方”。面临加勒比海的北部地区的主要歌舞是公比亚,它受黑人的文化的影响很大,女的跳曳步舞,男的环绕女性跳,胯部动作较多,节奏强烈多变,多在夜晚时间跳。伴奏乐器除一种类似单簧管的管乐器外。其他都是敲击乐器。一种具为托贝里诺的舞蹈具有较强的印第安风格,常在圣诞节用来歌颂光荣的保护神,它的音乐节奏比较复杂,采用的乐器有三弦琴,鼓和拍板。1995年11月哥伦比亚歌舞团
27、曾来***演出,他们的节目十分精采,充分展示了印第安人,黑人和西班牙的文化风貌,和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激情。哥伦比亚的民间乐器种类较多,古纳印第安人用竹子或鸟羽毛管制作的排箫是双排的,可以同时演奏平行五度,还有一种长达1米或1米5的树皮号,主要用於仪式中,他们认为大的树皮号体现了祖先的灵魂,只在男子成年式或为有地位的男子举行葬礼的吹奏。在土生白人和混血人中有两种民间乐队:一种称为“木尔加”由班多拉,三弦琴和吉他组成。另一种由竖琴和加巴乔(一种小的沙球)组成。契里米亚是在印第安人和混血人中流行的乐队形式,由横笛、鼓、响器、刮器组成,近代还加上了单簧管、长号、马林巴、木琴等。黑人和
28、桑博人(印黑混血人)中则流行来自非洲的马林巴、木琴和马林布拉薄片琴。在西班牙统治期间,哥伦比亚是南美洲音乐活动比较活跃的***之一。早在1847年就建立了专业的音乐学校。哥伦比亚最著名的作曲家是奥尔古因,他曾担任第一任国立音乐学院院长。他的作品有印象主义的色彩,但节奏和旋律却保持着哥伦比亚本土的特色,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代表作品有第二交响曲、三首为乐队而作的舞曲、典型的组曲等,除此以外,他还作有大量室内乐和钢琴曲。作曲家阿马多尔的交响持酋长在瓜塔维塔的加冕礼上描绘了古代奇布恰印第安人选举新酋长的情景,采用的是五声音阶,曾在1938年波哥在举行的伊比利亚一美洲音乐节上首演引起了公众
29、的兴趣。智利的民歌演唱家族一芭拉一家智利有一个闻名世界的民歌演唱家族,母亲比奥莉塔芭拉和她的女儿伊莎贝尔芭拉,儿子安赫尔芭拉。比奥莉塔是一位演唱民歌的能手,她不仅善于演唱,而且还经常到民间,到印第安人中间收集民歌和民间诗歌。从智利的北部到南部,她几乎都跑遍了,她接触并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素材。她特别热爱一各叫做罗伊斯塔(ROLLYSTER)的印第安人民间音乐。她不但收集民歌,而且汲取民间音乐的丰富营养,作为她创作的基础。然后,她把加工整理的民歌和她自己创作的歌(她不仅作曲,还自己写歌词)重新拿出去演唱。她的这些工作对智利的民间音乐研究和民歌演唱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可以说她是智利这种
30、民歌演唱、民歌作曲活动(也有人称之为智利的新歌运动)的创始人。比奥莉塔的功绩不仅在于收集、整理民歌,她还改变了人们的旧观念。在智利,不久以前人们还把民歌看作是卑陋、粗野、不登大雅之堂的俗物,但比奥莉塔拂去了复盖在民间瑰宝表面的尘土,使它露出了朴素、真挚、纯净的真面目,使人们为之耳目一新,发现了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的真正价值。伊莎贝尔和安赫尔继承了母亲的事业,1965年他们两人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发起成立一个“芭拉小组”。每星期四、五、六的三天晚上,在一个古老的住宅里,点燃起智利和拉丁美洲民歌的烛光。这是志同道合的芭拉小组在挑灯守夜。这种夜间音乐会由芭拉姐弟主持,房间是简陋的,灯光也
31、是暗淡的,听众面前的舞台是很小的,但气氛安静而又温暖,人们低声细语着,虔诚地期限待着民间歌手的来临。伊莎贝尔和安赫尔不动声色地登上了舞台,伊莎贝尔手里拿着恰朗戈(一种形状类似小吉他但音色迥异的南美民间乐器),安赫尔手里拿着古典吉他。在琴声的衬托下,响起了悠扬的歌声,伊莎贝尔微微颤抖的歌声,纯净的音色和那深沉的表情穿透了每个听众的心房,这歌声是那样真挚、纯朴,仿佛是直接来自大自然。安赫尔的手上则响起了明快热烈的节奏,拨动了每个人的心弦。歌手与听众的感情如水乳交融在一起,听众也跟随着他们一起轻轻地唱着。美好的歌声在夜空中回旋,如梦一般在人们的心头缭绕着。事实上,芭拉姐弟二人就是弹着
32、吉他、唱着歌儿长大**的,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弹着乐器在街头、饭店里唱歌,以此来维持生活。对他们来说这既是工作又是游戏,音乐特别是民间音乐、民歌就是他们的生命,他们的一切。他们不仅是用嗓子而且是用自己整个的心灵在歌唱。为了更好地掌握和表达智利和拉丁美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他们还学会了吹笛子、打鼓、演奏各种拉丁美洲弹拨乐器(包括二十五弦的大吉他等)。他们的曲目也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其中有的内容是***社会不平的,有的是反映爱情生活的,有的是民间风俗性的;既有智利本国的,也有拉丁美洲各国和西班牙等国的歌曲。芭拉小组的活动一直持续了八年之久,实际上它成了智利新歌运动的大本营,他们有一
33、大批热情的追随者。智利不少优秀的民歌作曲家、民间歌手都在这里成长起来了。同时它也在圣地亚哥和智利的其他省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当时先后大约成立了近百个类似的团体,并且在相互间展开了热烈的竞赛。母样和姐弟俩后来都到过欧洲,他们向欧洲人民介绍了智利和拉丁美洲的民间音乐,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现在母亲比奥莉塔芭拉已经去世,伊莎贝尔长期居住在法国,1979年12月曾到***进行访问演出,也受到热烈的欢迎。美洲-非洲民间音乐拉丁美洲的“美洲-非洲民间音乐”指的是黑人奴隶带来的非洲音乐,在拉美地区经过长期演变而形成的音乐。在这种音乐里,非洲因素起很大作用,但也吸收融合了其他音乐文化的因素。黑人奴隶最
34、早到达美洲的时间是1518年,在随后的350多年中,约有近千万黑奴隶被运到美洲,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加勒比海地区和巴西,少部分在北美。黑奴大部分来自非洲西部和西南部的安哥拉。在奴隶制度的压迫下,他们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文化。而舞蹈、音乐、神话、宗教仪式等,这是他们民族文化中最宝贵的东西,并经过代代相传,其核心部分终于存留下来了。在奴隶得到解放。***取得***后,这些传统文化有了新的发展,甚至最终给居于统治地位的白人的音乐文化,打上了特殊的印记。当然,非洲音乐在拉美也受到各种不同音乐的影响而有所变化。一般来说,它们受欧洲音乐的影响大于印第安人音乐的影响。当然各地区也不同,如海地、圭亚那、苏里
35、南和巴西东北部巴伊亚省与非洲传统的联系最紧密,保留的非洲音乐文化最多,其次为牙买加、特立尼达、古巴等国,中美洲和南美洲-一些***的沿海地区有不少黑人聚居,因此也有美洲-非洲音乐存在。但民族,人种对音乐的影响也不是绝对的,如中美洲洪都拉斯的黑色加勒比人受到周围印第安人的影响,其音乐体现了印第安文化,而特立尼达的某些印度人音乐却具有黑人音乐的特点。可见,文化才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由于保留的非洲音乐因素和吸收、融合其他音乐文化方面,在程度上是各不相同、千差万别的,所以在拉丁美洲的美洲-非洲音乐,也呈现出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景象。汽油桶真能演奏交响乐吗?钢鼓和钢鼓乐队这好像是个奇怪的问题,
36、简陋的汽油桶怎么能与高深、典雅的交响音乐联系在一起呢!然而,这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20年前,1980年金秋的北京舞台上,就迎来了一支用汽油桶组成的钢鼓乐队,它就是来自加勒比诲“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国的“全星钢鼓乐队”,他们带来了高矮不同的各种汽油桶共80个,高的汽油桶称为钢鼓,低的汽油桶称为钢盘,演奏者共40人。在正式节目开始前,乐队指挥向观众顺序介绍了各种高矮不同、音高各异的钢盘和钢鼓。演出的第一个节目就是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序曲,从第一个音开始,观众的心就被钢鼓乐队紧紧抓住了,人们或许听过管弦乐演奏的这首名曲,但从未有过这样的体验,它那铿锵有力的音响、雷霆万钧的气势和细腻抒情的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世界艺术地图2.0】艺术展演圆满举办
世界艺术地图2.0——相逢与重逢
2023年6月16日晚,世界艺术地图2.0——“相逢与重逢”艺术展演活动在梧桐会堂顺利举行。中外学生艺术团八支队伍和中外学生共同演出,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无与伦比的视听盛宴。
莅临本次展演的领导、嘉宾和指导老师有:中外学生艺术团各队伍指导教师以及来自学校各职能部门、培养单位的领导老师。
01
第一篇章
FIRST
在第一篇章——器乐中,打击乐队以***传统打击乐曲目《龙腾虎跃》开场,用欢快激昂的鼓点与层次丰富的合奏展现出勃勃生机,一曲燃爆全场,现场掌声久久不息。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万马奔腾》以激昂的琴声意寓着草原上的金戈铁马,整首乐曲跌宕起伏、气势磅礴、观众们仿佛置身于千里草原的壮阔图景。《花见踊》中三味弦轻快的弦音配合极具特色的嗓音和日语歌词,在听众们的眼前展开了一幅古代***赏花图。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舞蹈组曲》巧妙地将《一步之遥》和《天堂电影院》、《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的舞曲片段相结合,三支舞曲短小精悍,相得益彰,轻快与舒缓并存,使观众们不自觉跟着节奏摆动。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圆舞曲》中管乐与弦乐交替奏响旋律,钢琴的加入又轻盈而不失庄重,让听众们体会到上世纪前半期带有独特苏联风格和特色的爵士乐魅力。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厄瓜多尔同学带来的吉他弹唱,为我们展示了厄瓜多尔传统文化,并将他们民族的故事娓娓道来,让人忍不住跟着音乐快乐地摇摆。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国乐队的一首《七彩之和——赤·火之歌》以活力的节奏与荡气回肠的嘹亮,表现了民族和谐相处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扬琴节目《春》轻盈动人,《雪域大地》运用并融入了**音乐元素,描绘了古老高原的美景以及在高原地区生活的人们载歌载舞的场景,大气恢弘、气势磅礴。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02
第二篇章
SECOND
在第二篇章——声乐,合唱队和国乐队一同带来了甄嬛传插曲《菩萨蛮》,以不同于原曲的抒情磅礴将此曲重新演绎,给听众带来新颖的听觉感受。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戏曲队的串烧节目为我们演绎了一个个惟妙惟肖的人物、一个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让观众们眼前一亮,原来国粹是如此的有趣!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合唱队阿卡贝拉VOCTA5.0的《TheSoundofSilence》和《贝加尔湖畔》为炎炎夏日带来一抹清凉,情感饱满,美妙空灵,让现场观众忍不住一起哼唱。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多国学生用不同语言合唱的《一起向未来》,表达了各国对世界人民携手并进的美好期待,展现出人们内心美好的祝愿,也点燃了现场的氛围。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03
第三篇章
THIRD
在第三篇章——舞蹈中,舞蹈队为我们带来了精心编排的《渔光曲》,队员们身穿旧式旗袍,以板凳蒲扇舞的方式呈现出上海弄堂女人的生活细节,摇着蒲扇,恍惚间将时间定格在那段旧时光。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土家摆手舞展现了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两位舞者轻快的身姿伴随着动感的节奏,使现场观众情不自禁地露出笑容。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突尼斯同学们带来的突尼斯舞蹈无疑是“活力蓬勃”的代名词,透过舞者绚丽的舞姿,观众已被突尼斯的独特文化深深地吸引。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由来自不同***的五位同学带来的舞蹈串烧《WannabeUnforgiven》燃爆全场,展现了kpop歌曲所表达的积极向上的概念,让观众看到世界青年充满自信、不畏困难的一面。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动漫舞《与你一同前进Start:Dash!!》是动漫《LoveLive》第一季的插曲,节奏欢快、歌词积极向上,让会堂充斥着青春的朝气。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街舞《Bad》由北语教师和学生联袂表演,鼓点分明的音乐配合利落飒爽的舞姿,现场传来一阵阵欢呼,将现场氛围再次拉高。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04
第四篇章
FORTH
在第四篇章——声乐和器乐合作中,西乐队的《PulcinellaSuite》选段融合了巴洛克风格与意大利传统民谣风格,展现了经典意大利喜剧人物普尔钦奈拉俏皮而充满活力的性格,牵动了观众的心灵。
合唱队和西乐队共同演绎的《Vocalise》舒缓委婉,犹如掠过秋水的轻风,温和而略带愁思。同时,选取这首也是借此为作家拉赫马尼诺夫诞辰150周年献礼。
合唱队的《LaLaLand》充满了戏剧感,动人的歌声将观众的思绪拉入那个纯粹的爱与梦想的故事。虽然追梦的路上总会遇到艰难险阻,但少年们依然对生活充满了激情与希望,竭尽全力,无论成败,也正因如此才格外打动人心。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不同***,不同语言,跨越国别,跨越代际,我们在北语这个“小联合国”相逢与重逢,艺术的魅力就在于用美妙的氛围将我们联系在一起。期待下一次的重逢。
-END-
文案|宣传工作部刘思宏
图片| 马菁彦 张鑫 黄晨兴
编辑|宣传工作部邵婧
圆舞曲是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三拍子民间舞蹈,其特点是第几拍重音较突出,第几拍稍弱节奏鲜明?
圆舞曲又叫做华尔兹,是由约翰施特劳斯家族创立的音乐体裁,节拍特点是强弱弱,第一拍是强拍,后两拍是弱拍。
电影《51号星球》中45分钟至49分钟的两个圆舞曲是什么?
《porunacabeza》中文名《一步之差》《lollipop》,macarenaRemindUs
送对了礼物每天都是情人节|全好口腔
EverydayisValentine‘sDay
longaslongasufindyourMr.right
“爱上对的人,每天都是情人节。”
其实对的人还需要有对的礼物来陪衬,
情人节即将来临,选一份对的礼物,
送给那个最对的人。
下面小编为你献上一份完美的攻略!
暖冬温暖陪伴
HEI |HER
也许情人节最好的安排,就是和心爱的TA宅在家里窝在沙发上看电影,让红酒、香氛、爆米花香甜的气味腻满整个房间。
这时,还需要一条宽大厚实的羊毛毯把你俩紧紧团住。营造家中温暖舒适的氛围就是这么简单。
“请不要忘记我”
FLOWER| 永生花香薰蜡烛礼盒
送鲜花怕太俗气,放不了几天又都凋谢了,想要对方留住这份爱意,花语为“Vergissmeinnicht!请不要忘记我!”的荷兰永生玫瑰香氛礼盒再合适不过。
打开花盒,玫瑰的美在此间停留,紫色勿忘我的窃窃私语,提示着爱于阑珊处的星星点点,荷兰刺芹、尤加利果、乌桕果、棉花等珍稀干花花材诉说着TA的独特。
象征爱情永生的圆舞曲
bee_flower| 厄瓜多尔进口红玫瑰礼盒
爱情的颜色都在打开这个礼盒的瞬间蹦了出来,9支娇艳欲滴的厄瓜多尔玫瑰红火红,而“我”则是衬托“你”的尤加利叶沧绿沧绿,放置在端庄大气的黑色圆形礼盒谱写的是一首象征爱情永生的圆舞曲。
大自然的美也在这个小小的礼盒里凝聚,bee_flower大胆地将花、草、物进行混搭,有如万物生长的原始规则般,自然而优雅。
一次体验5种甜蜜爱情滋味
Naive天赋之心| 巧克力百科全书
一直以来,巧克力和玫瑰花,是情人之间不可或缺的爱情信物,所以情人节怎么少得了象征甜蜜与情欲的巧克力呢?
今天小编为你推荐一款非常特别的巧克力,Naive天赋之心巧克力百科全书,由诞生于立陶宛Parapijoniskes小镇的传奇品牌Naive天赋之心精选制作,蜜糖、浆果、酒花、冠菌、焦糖5种口味,让你一次性体验5种甜蜜的爱情滋味。
法国古典小众香水
LiquidesImaginaires|Tumultu *动之云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款专属自己的独特香气,最神秘的沙龙香品牌LiquidesImaginaires推出的Tumultu香水首创非澄清香水设计,在液体中加入大剂量椰奶,混撞雪松与葡萄柚的清爽气息,营造出最柔软的肌肤香味。这个情人节,把最亲肤的香味送给最特别的TA。
情人红专属恋爱的幸运色
“Jet’aime我爱你” 跨界设计礼盒
钢笔与指甲油的创意碰撞,可以玩出怎样灵感火花?设计品牌ipluso和环保水性指甲油LittleOndine专为女孩打造的限定版“Jet’aime我爱你”情人红跨界套装礼盒。
色彩灵感来源于独特的丝绒玫瑰(velet rose)。热烈与甜蜜固然是爱的前调,而丝绒玫瑰般醇厚与沉静的红更能象征爱情的深邃与真诚。
来自新加坡的潮表
HYPERGRAND| 黑色复古飞行员手表
HyperGrand的02NATO系列以近几年大热的飞行员夹克元素为设计灵感,采用真牛皮表带,但细细观察你会发现皮带上增添了很多的玩味细节:除了在真皮带上包覆了MA-1夹克的尼龙布料之外;在表圈上更加创新地增加了新玩法–可拆卸的刺绣章表圈;再配上经典的橙色真皮底里,使此系列手表的军风味道更浓烈。
以上是小编推荐的高配系列
SPECIAL |下面请看小编送你们一份特别的情人节礼物!
时下最流行的的韩剧—孤单又灿烂的神
金高银 |看到这绚烂迷人的笑容了吗?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想必一个完美的露齿笑也是拿下鬼怪的重要因素~
快来为你的心上人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吧
全好口腔情侣超声波洁牙豪华套餐
【大众点评、美团皆可预订哟】
是不是感觉更有意义一些呢?
有伴侣的小伙伴可以更加固你们的感情
又或是
有心仪对象的你与girl/boy
更容易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且2月7日至2月14日到店兑换交易码的小伙伴
还/可/带/走/永/生/花/一/束
【花束以实物为准 |花束领取日期为2月11日-2月14日】
在此
全好口腔提前祝大家情人节快乐哟~
未来有多远、路途多漫长
愿你们相伴走过
有她/他的每一天都是晴天
大众点评链接:http://t.dianping.com/deal/22673155
美团链接:http://qd.meituan.com/deal/42856144.html
世界十大圆舞曲?
一、蓝色多瑙河
二、艺术家生涯
三、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四、维也纳气质
五、你和你(选自轻歌剧《蝙蝠》)
六、南国玫瑰
七、春之声
八、情人圆舞曲(选自轻歌剧《占卜赛男爵》)
九、美酒、女人与歌
十、晨报
【艺术论文范文】拉丁美洲音乐的特征及文化因素 - 知乎
摘要:拉丁美洲在16世纪之后长期处于被欧洲殖民的境地,相应的文化呈现为多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融合发展的态势,音乐文化也不例外。本文以拉丁美洲地区为例,就其音乐的文化特色进行了重点探析,以期使读者对拉丁美洲地区的音乐特色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知。
关键词:拉丁美洲;音乐文化;特色
在拉丁美洲被欧洲殖民之前,其以土着居民为主。随着之后欧洲***的殖民统治,其受到了众多***文化的侵入与影响,使得拉丁美洲地区形成了多元混合的文化。同理,在音乐方面,也呈现出多样化的音乐文化,欧洲、非洲以及印第安等地区的音乐文化都融入到了拉丁美洲音乐文化当中,使其呈现出别样的音乐文化特色。
一、拉丁美洲音乐发展的历史渊源
拉丁美洲是指***以南的美洲地区,主要涵盖了墨西哥、西印度群岛、南美洲与中美洲几个部分,总面积大约是欧洲的两倍。长期以来,拉丁美洲的大多数区域受到了葡萄牙与西班牙等***的殖民统治,使得当地的语言文化、音乐文化也都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秘鲁与墨西哥是印第安人文化高度繁荣的地区,同时在西班牙等***的殖民统治中也处于较为关键的区域,这使得相应区域的音乐文化变迁也更加具有代表性,这些地区的音乐文化经历了碰撞、交融、吸收与同化等一系列变化过程,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拉丁美洲音乐文化。
在拉丁美洲发展历史上,受到了西班牙等欧洲***长达几百年的殖民统治,期间各地区的文化在拉丁美洲地区不断渗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与碰撞催生了特有的文化。同理,拉丁美洲音乐在该地区也形成了“既统一又多元”的音乐文化形式,带有本土及欧洲等地区的多种音乐文化元素。从宏观角度来讲,拉丁美洲地区的音乐可以理解为印第安、非洲与欧洲这三种类型音乐的集合体。正是拉丁美洲地区多元音乐文化融合的态势,才使得拉丁美洲地区的音乐发展到了极高的水平。比如印加人、玛雅人、阿兹特克人等都有自己使用竖笛、竹笛、葫芦及敲击乐器等音乐乐器的习惯,形成了别样的音乐特色。
拉丁美洲地区的印第安音乐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从区域音乐特色角度来讲,印第安人是拉丁美洲地区的土着居民,是这块土地真正的主人,他们在这里创造了众多辉煌,如印加文化、玛雅文化等等。其中音乐文化也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归结起来,其一,该地区形成的音乐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却具有一些比较特殊的音乐乐器。比如,这个地区拥有世界上最长的管乐器,长度达到了2.2m,这使得其演奏出的音乐别具一番特色,并且这些音乐和本土舞蹈艺术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系性,同时其主要在该地区的各种庆祝仪式或典礼上进行表演。就该地区的希法罗人而言,他们身处厄瓜多尔安第斯山东坡的热带丛林地区,平时他们喜欢举办各种庆祝仪式,并且拥有独特的风俗与文化,但是所形成的音乐本身比较简单,以C音、E音和G音为主,基本上可以等价于一个大和弦,相应的节奏也不是非常复杂,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经常会运用到假声这种音乐表达方式,同时也相应地具有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多声部。其二,厄瓜多尔、秘鲁等***主要推崇和发展安第斯高原音乐,这是继承与发展印加传统音乐的具体体现。其在演奏竖笛与排箫方面具有一些特色,可以展现出印第安人独有的风情,如亚拉维情歌、太阳神颂歌、瓦伊诺舞曲等,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文化表现。
2.从特色音乐乐器角度来讲,没有弦乐器是印第安音乐的一大特征。在受到殖民统治之后,欧洲人为其带来了小提琴与吉他等乐器,从而在长期的多元文化交融与碰撞过程中形成了当前丰富多彩的乐器。其中吉他类乐器在整个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印第安人的传统音乐乐器主要包括打击乐器(摇响器、鼓乐器等)和吹奏乐器(笛等)。最为特殊的是印第安人在使用鼓和笛等乐器的过程中有效地融入了一些个性化因素,如分成“阴”与“阳”两种类型,这样可以极大地提升音乐表达效果。此外,在当前拉丁美洲地区的街头庆典或者其他节日活动中,会将本土宗教和基督教进行结合,故而印第安本土音乐与欧洲音乐也是相互融合又相互***的,这也是拉丁美洲地区印第安音乐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
欧洲***在对拉丁美洲进行殖民统治之后,也将本国的一些音乐文化与风俗带到了拉丁美洲地区,使得相应的音乐呈现出欧洲特色,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评析:
1.从音乐文化视角来讲,拉丁美洲地区所包含的欧洲音乐文化因素主要来源于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的音乐文化同欧洲地区的音乐文化具有共同的基础,加上印第安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文化。无论是和声、节奏、旋律、音阶,还是发声方法,融合后的音乐文化都表现出区别于欧洲地区音乐文化的一些特征,尤其是音乐节奏在拉丁美洲地区呈现出很强的特殊性。比如,在拉丁美洲地区的音乐文化中,很多音乐是以3拍子为主的,但是却不同于欧洲圆舞曲那种本身刻意注重对节拍及音符进行控制的表现方法。此外,拉丁美洲地区的音乐文化还有机融合了非洲等地区的音乐文化,最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
2.从音乐乐器角度来讲,拉丁美洲地区引入小提琴、吉他、长笛、手风琴、竖琴等欧洲***的代表乐器之后,迅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推广,例如小提琴从欧洲***引入之后,在拉丁美洲地区得到了众多居民的青睐,同时土着居民还专门改造了这些音乐乐器,这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音乐乐器的发展。比如,当地人非常喜爱吉他这种音乐乐器,便通过调整吉他定弦而使得相应的音乐和声风格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基于拉丁美洲本土的实际,他们也会利用犰狳等一些小动物的硬甲壳当作共鸣器,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音乐乐器,也使得相应的音乐演奏展现出不同的韵味与魅力。
3.从歌唱角度来讲,拉丁美洲地区音乐的歌词多为葡萄牙语或西班牙语,这可以展现出区别于英语歌唱方式的独特演唱风格。与此同时,针对大众性歌曲,通过有效的演唱训练,也可以给听者带来不同的音乐感受。而欧洲音乐文化因素对拉丁美洲地区音乐的影响不单单包括歌剧音乐、民俗音乐,同样包括圆舞曲与小步舞曲等众多类型的音乐。它们在引入到拉丁美洲地区之后,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并且形成了拉丁美洲地区独有的音乐风格。如来自欧洲地区的圆舞曲,相应地在拉丁美洲地区发展成了热带圆舞曲;慢步波尔卡式的轮舞肖蒂希,相应地在拉丁美洲地区发展成了带切分节奏的特有曲调。此外,对应的舞曲名称的拼写也有所不同。这些都是欧洲音乐文化因素对拉丁美洲音乐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为了更好地展现出拉丁美洲地区音乐的魅力,需要对其中蕴含的欧洲音乐文化因素进行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把握这些音乐的本源特色,这样才能保证更准确地理解其中的关键音乐风格与音乐特色,从而进行更完美的演绎。
在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期间,拉丁美洲地区的音乐文化中有效地融入了众多非洲音乐文化元素。在北美地区诞生的特色化灵魂音乐、黑人灵歌、波鲁斯音乐以及爵士乐等等,由非洲黑人带入拉丁美洲地区,其在拉丁美洲的传统音乐文化中展现出了极强的主体性特征。拉丁美洲地区被带来了大量的***黑奴,这些黑奴身上承载的优秀非洲音乐文化也被带入到这片土地上。对非洲黑人音乐而言,其本身可以理解为世俗性与宗教性两种类型。黑人音乐文化给拉丁美洲地区音乐文化带来的最大特色之一是其与生俱来的节奏感,相应的音乐节奏基本上都是以2拍子当作基础,但是也并非是单纯地划分成2拍子。通常而言,非洲黑人音乐的音乐节奏表现主要是混合2种及2种以上的节奏形式,并且会相应地在其中持续性加入切分音,最终可以使所演奏的音乐展现出一种强烈的节奏感。或者说,非洲黑人音乐文化给拉丁美洲地区音乐文化带来的影响主要是以非洲黑人音乐文化中的节奏与韵律等为基础的一种特色音乐文化元素,并且带有这种特色音乐文化元素的拉丁美洲音乐文化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流行,出现了以“拉丁节奏”为特征的众多代表性音乐形式,如桑巴、曼搏与伦巴等等,这些音乐形式中都有效地融入了一些非洲地区音乐文化中关于节奏、旋律等元素的内容,最终形成了拉丁美洲地区特色的音乐文化。
综上所述,拉丁美洲本土居民造就了特有的印第安文化,但是随着殖民统治这一历史经历,其经受了殖民***多元文化的影响,其中音乐文化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使得拉丁美洲地区的音乐文化呈现出“既统一又多元”的文化特色,增强了音乐表现的魅力。
[1]岳明俊.拉丁美洲流行音乐区域性因素探究——以巴西为例[J].艺海,2018,14(10):48-49.
[2]马海涛.浅析拉丁美洲音乐特点[J].青年时代,2019,32(5):26-27.
[3]曹英.循迹拉丁美洲音乐[J].北方音乐,2016,26(1):156-157.
[4]孙波.世界民族音乐中的拉丁美洲音乐[J].北方音乐,2018,15(23):87-88.
[5]孙波.拉丁美洲的墨西哥音乐[J].音乐生活,2020,23(4):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