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基金属于哪个板块?
医疗基金属于医疗板块。
基金可以分为三大板块,包括:
消费白酒,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消费基金里面,有98%的、都混合有白酒。包括大家熟知的中欧消费基金。
2.医*医疗,医*基金里面,有90%的、都混合有医疗器械方面,和保健行业。
3.科技半导体,科技板块方面的基金,混合科技方面太多,平常看到的,都会混合有计算机应用、电子制造、元件、光学光电子、通信设备等方面。
股票板块如何划分
在股票软件里找版块就直接输入版块的前二个拼音字母,要找个股股票就直接输入个股的每个汉字的前面一个拼音字母。 股票板块主要是按行业、概念、地区分类。其中行业是根据上市公司所从事的领域划分的比如煤炭、纺织、医*等;地区主要是根据省份划分的;概念是根据权重、热点、特色题材划分的。 一个主题股或一个两个热点板块形成过程中,盘面上会形成下列特征: 1、个股或整个板块成交量明显连续增加. 2、股价波动连续增大,收盘时经常拉尾市或打尾市;开盘、中盘时也有此现象出现。 3、某一板块的股价走势配合换手率的增加开始由弱转强。大盘下跌时,个股和板块不跌,大盘涨,板块涨势超大盘,该板块可能成为市场热点。
板块联动(案例)0721
胜宏科技与沪电股份(近期复盘,非推荐个股)
在复盘过程中,箭头位置就应该加入关注了,是可能在次日(7月12日)介入的。但次日又往下踹了一脚。7月13日同板块中,胜宏高开,开盘就涨,“昨下跌今跳空上涨”是我比较喜欢的K线组合,比较图形后3开头的胜宏更符合我的口味的!
回到一号选股结果中,是很容易看到有PCB相关个股的,比如
这个股,在7月13日以前看,周线还凑合的,但日线看大涨后跌下来,图形没那么好,我也是赚了个毛就跑了。7月上旬那3根小阳线吃到了点利润,后面成功躲过了2天的5%调整并完美躲过了后面2天快+20%的涨幅!
在同期7月13日,这4个股早盘都在涨,值得一博就选择一博了。次新股弹性大波动较大(有些朋友不喜欢次新股就是因为次新股换手高波动大的),大涨2天又回来了。(目前不持有以上个股,仅仅做案例分析而已)
对于选出的一号个股,我一般都在第一时间做标记看看他们是什么细分领域或者行业的,如果出现了板块联动,我才有可能快速上车的。
继续分享选股1号结果,欢迎从中淘宝!
股池为强势量化选股结果,非推荐股票,祝账户长红!
重要文章索引
春秋大梦
次新股选股模式威力大
医*板块的成长性不如沪深300,投资者为何对医*情有独钟? - 哔哩哔哩
消费板块和医疗板块是主流的两大板块,长期被人们看好,原因在于人的生老病死离不开这两大板块。
呃……或许这都是“砖家”们的套路,哪一板块不是人们所需要的呢?就拿吃的农业来说吧,人们却不长期看好……反而白酒成了重中之重,呵呵!
说回正题,目前与医*有关的基金有118只,其中跟踪医*的指数基金有36只(数据同花顺,与别的数据源可能存在出入),跟踪的医*指数五花八门。
比如生物医*、300医*、全指医*、医*100、国证医*、CS医*创新、中医医*等等,分得非常细——只源于人们对它的想象过于庞大,什么幺蛾子都有。
这么多幺蛾子,其实跟踪规模低于1亿的我们是不用去理它,毕竟市场投资者都不去理它们。
用PB/PE,可知深证的医*指数的ROE基本徘徊在15%上下(具体看具体跟踪的指数),远远低于消费板块的20%以上。再用ROE/PE*100,可知其值在0.2上下,整个医*板块目前相对高估,投资者需谨慎。
由于医*指数过多,不可能全部进行估值,那么我们选取跟踪的指数基金规模最大的四只基金进行估值,分别是生物医*、300医*、全指医*和医*100。
在乌龟数据中,全指医*ROE平均值为11.27%
若我们在求这四者ROA平均值的平均值,(12.95%+14.99%+11.27%+12.28%)/4=12.87%。
而我们再去看沪深300近15年来的平均ROE,其值为13.17%。也就是说,医*的成长性不如沪深300,但医*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却远远高于沪深300,估值不高吗?
唉!这无法说的,股票的市值或估值全靠人们的想象,与实际盈利或成长性不太搭边。
但需要提醒,既然医*的成长性不好,而估值偏高,那么当市场回到理性投资,风险将会暴露,投资者需要注意风险。
说句不中听的,投资医*还真不如去买白酒,毕竟白酒自2015年以来ROE一直保持18%以上。
对医*基金年化收益进行回测,选取的指数是跟踪规模最大的四只指数(上面提到的四只指数),选取的基金是跟踪这4只指数中规模最大的四只——分别是招商国证生物医*指数a、医*ETF、广发中证全指医*卫生ETF和国联安中证医*100A。
近5年医*的医*的平均年化收益率非常不错,招商国证生物医*指数,年化收益率达到21%,易方达沪深300医*也达到20%。
但上文已经提到,医*的ROE还不如近15年来沪深300的平均值,其成长性是非常有限的。
而近5年医*的文化收益率之所以有这么高,这源于2020年的疫情,几乎是因为疫情涨上去的。
我们再来看2020年之前,它其实还不如沪深300(上图沪深300非全收益指数,跟踪的基金收益率是在9.23%之上的)。
因此,疫情一旦过去,医*板块可能大幅回撤,特别是较高的生物医*和300医*,投资者需要注意风险——长期跟踪医*还真不如跟踪沪深300。
我们再来看上面4只基金的最大回撤,易方达沪深300医*最大回撤高达42%,几乎腰斩,并且今年和去年连续发生了两次这么大的回撤(目前又接近回撤的高点),可见它的风险有多大——非风险爱好者,并不建议去购买当下的医*,严重高估。
从四只基金的十大重仓股来看,主要持有医*的“茅”,收益率也来自于这些“茅”。比如易方达沪深300医*,仅仅恒瑞医*就占比18.95%,其次*明康德占比9.91%——持仓非常集中,风险大。
医*板块的成长性不如沪深300,投资者为何对医*情有独钟?
推荐一下明天的那几只股票看好
***铝业,锌业股份,山东黄金,包干稀土,云维股份,巨化股份,三爱富,三泰电子以及医*板块的龙头股票。以上为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通达信中如何设置板块及板块联动
通达信软件中设置板块及板块联动步骤:1、双击或右键点击通达信金融终端;2、点击免渣敬费精选行情登陆,并旅旁点击登陆;3、进入后拆梁橡点击板块指数;4、左侧显示各种板块,按照当日涨幅情况从高到低排列;5、点击证券,右侧可看到证券板块个股当日的涨跌情况。选择其他板块,按照以上4、5步骤即可。
医*板块啥时候能启动?富国基金曾新杰说的有人关注吗?
关注了,不管怎么说,医*行业都是个优质的板块,则纤旅前几年回落不少,羔我也在等上车机会,曾新杰大概意思是说,关注医*行业中未来有新的成长周期,且能保持较高增速的公司。从长期的维度来看,在投资主线较为迷茫的阶段,医*板块可能在需求上竖燃是最确孙凳定的行业之一。你自己做长线的还是做短线的?按你策略来吧~
cro cxo分别是指什么板块?
CRO CXO都指的是医*板块。
CRO指的是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合同研究组织,专门提供*品临床试验及注册申报技术服务的。
CXO公司的本质是外包,即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干,是社会分工的具体体现。将研发活动外包,对于制*企业和CRO公司是双赢的,制*企业可以节约时间、资金和精力去组织更有意义的活动,而CRO公司可以在赚取利润的同时更进一步的积累经验和技术。【浙商医*||孙建】周跟踪:医改新变化,DRG/集采联动
具体参见2023年05月13日报告《医改新变化,DRG/集采联动——医*生物周跟踪20230513》,如需报告全文或数据底稿,请联系团队成员或对口销售。
投资要点
本周思考:首次DRG与带量采购联动,会带来哪些趋势性影响?
【事件】2023年5月10日,北京市医疗保障*发布《关于我市第一批DRG付费和带量采购政策联动采购方案征求意见的通知》,针对电生理、运动医学、神经介入等板块,首次将DRG与带量采购联动。
【思考】首次DRG与带量采购联动,影响或将双向强化
价:我们认为DRG与带量采购联动,耗材降幅或更趋合理。DRG限制费用极高病例与费用极低病例,单个病例在合理付费范围内波动,而且会逐年进行调整至合理水平,若耗材一次性降价过多,医院无法享受厂商较好服务,还会面临下一年DRG付费的调整。我们认为,在联动下,医院会更倾向于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并留出部分创新器械的使用空间。同时,DRG既兼顾了全国统一,又保留了地方的差异,我们认为,若DRG与带量采购联动全国推行,部分耗材带量采购放至省份,厂商或会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并根据各区域产品采购的类型不同形成差异化的定价。同样,反观本次DRG与耗材联动,电生理分类更加细化、降幅也更为合理。相对创新的产品如“磁定位压力感应治疗双弯导管-12孔(不含12孔)以上”入门降幅仅8%(获得60%的需求量),达标降幅13%(获得90%的需求量);而竞品相对较多的产品,降幅在30%-70%(最高有效申报价接近福建省最高有效申报价)。整体看来,降幅相对温和。我们认为,DRG与带量采购联动,或将在耗材中标品类与价格界定上,呈现相辅相成、更加合理的趋势。
量:强化标内份额,也留出创新产品空间。从填报总量上来看,《通知》要求“医疗机构结合临床使用状况、医疗技术进步等因素,从有意愿参加DRG联动采购的企业中选择产品,并填报每个产品未来一年的采购需求量,填报总量不得低于2021年实际采购量的90%。”我们认为,首年DRG价位不做调整,而集采耗材价位下降,医疗机构为保障结余,或鼓励医疗机构强化标内耗材的使用。同时,对于DRG定价与医院等级也有一定相关性,对头部医院来讲,首年DRG价位不做调整,留出了标外创新器械的使用空间。
企业:平台型企业/突破式创新的企业或有更好生存空间。我们认为,若DRG与带量采购联动推行,不同省份医保情况、DRG支付、医院等级分布等均有自己的特异性,对耗材的选择或也不尽相同,产品种类完善、高中低端产品布*齐全,并有持续快速创新迭代能力的企业或将更具竞争优势,同时,DRG与带量采购联动也为高难度手术、突破式创新留出空间,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或有更好的放量窗口期。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完善的产品布*与持续的创新迭代能力是带量采购中企业的立足之本,推荐平台型企业/突破式创新的企业,推荐微创医疗、迈瑞医疗、微创脑科学、微电生理、心脉医疗、南微医学等,关注先健科技、归创通桥等。
风险提示:新品商业化不及预期;集采降幅不及预期;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市场竞争格****化等。
行情复盘:除中*饮片外,均有较大回调
涨跌幅:本周医*板块跌幅2.3%,跑输沪深300指数0.3个百分点,在所有行业中涨幅排名倒数第10。2023年以来中信医*指数累计跌幅1.4%,跑输沪深300指数3.1个百分点,在所有行业中排名倒数第12。成交额:医*行业本周成交额为3154亿元,占全部A股总成交额比例为6.1%,较前一周环比下降1.8%,低于2018年以来的中枢水平(8.2%)。估值:截至2023年5月13日,医*板块整体估值(历史TTM,整体法,剔除负值)为28.1倍,环比上升1.99。医*行业相对沪深300的估值溢价率为125%,环比下降2.3pct,低于四年来中枢水平(174.0%)。沪港通&深港通持股:截至2023年5月12日,陆港通医*行业投资1899亿元,医*持股占陆港通总资金的9.9%,医*北上资金环比下降35亿元。细分板块中,除中*(+9亿元)环比流入外,其他板块均环比流出,其中医疗服务(-16亿)、医疗器械(-14亿)、化学制*(-14亿)环比净流出较多。
细分板块分析:根据Wind中信医*分类看,本周医*子行业表现较为分化,除中*饮片(+4.4%)涨幅较大外,其他板块均有所下跌,其中化学制剂(-3.3%)、医*流通(-3.2%)、生物医*(-2.8%)、中成*(-2.4%)均有较大跌幅。根据浙商医*重点公司分类板块来看,本周各板块均有较大回调,其中科研服务(-4.4%)、API及制剂出口(-4.3%)、医*商业(-4.1%)跌幅较大。具体看,科研服务板块泰坦科技(-14.3%)、皓元医*(-8.2%);API及制剂出口板块博瑞医*(-8.1%)、富祥*业(-6.2%);医*商业板块国*股份(-7.2%)、老百姓(-6.4%)有较大跌幅;另外医疗器械板块微创机器人(-12.4%)、贝瑞基因(-11.4%);CXO板块普蕊斯(-11.8%)等也均有较大跌幅。根据Wind中信医*分类看,本周医*子行业表现较为分化,其中医*流通(+4.3%)、中成*(+2.5%)和化学制剂(+2.2%)涨幅较为明显。医疗服务(-3.7%)和生物医*(-1.0%)下调相对较多。
整体来看,医*估值和持仓仍处于历史低点,投资者在底部震荡中待医*板块催化,我们认为在医改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保支付中对创新的持续鼓励(创新*、创新器械),2023年度医*策略周期论角度,中*、疫后主线、配套产业链、创新*械处于疫情后复苏、政策周期消化、企业经营周期过渡的多周期共振阶段,可能成为未来投资主线。我们推荐预期底部、经营周期弹性体现的中*、先进制造产业链、创新产业链以及医疗硬科技方向。
2023年医*年度策略:拥抱新周期
疫情后复苏、政策周期消化、企业经营周期过渡,把握2023年医*新周期主线。
推荐方向:中*、创新*械及配套产业链(CXO/原料*)、疫后主线(防疫产品/*店/医疗服务/疫苗)等;
逻辑支撑:①疫情周期:防控措施持续优化带来诊疗量恢复;②政策周期:控费政策持续优化带来合理量价预期;③产品周期:创新*械产品持续迭代满足未及需求的量。
2023年行业边际变化:后疫情、集采时代“量”的修复。疫情防控持续优化,新冠疫苗、新冠特效*、贴息等医疗新基建放量;卫健委、医保*等配套中医*传承创新的政策持续推进,联盟集采促进放量;仿制*集采、脊柱等高耗集采、续标政策规则延续科学、合理化;
中*:近期部分中*公司如东阿阿胶、康恩贝、同仁堂、天士力、健民集团、济川*业、康缘*业、葵花*业、华润三九等相继披露2022年年报或2023Q1经营情况,持续验证我们前期提出的中*新复苏逻辑,历史负债率低点、营运效率提升奠定了业绩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推荐:康恩贝、康缘*业、济川*业、羚锐制*、桂林三金,建议关注九芝堂、以岭*业、东阿阿胶等。
配套产业链:*明康德、凯莱英、泰格医*、百诚医*、九洲*业、康龙化成、诺唯赞、键凯科技、健友股份等。
创新*械:迈瑞医疗、澳华内镜、海泰新光、心脉医疗、奕瑞科技、复星医*、贝达*业、科济*业、君实生物等。
风险提示
行业政策变动;疫情结束不及预期;研发进展不及预期。
1本周思考:首次DRG与带量采购联动,或将双向强化
2023年5月10日,北京市医疗保障*发布《关于我市第一批DRG付费和带量采购政策联动采购方案征求意见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针对电生理、运动医学、神经介入等板块,首次将DRG与带量采购联动。我们认为,DRG与带量采购联动,或将形成双向强化。
1.1DRG发展历程:DRG三年规划有序推进
DRG三年规划有序推进,至2025年底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DRG支付即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支付,即根据年龄、疾病诊断、合并症、并发症、治疗方式、病症严重程度及转归和资源消耗等因素,将患者分入若干诊断组进行管理的体系。保险机构不再根据病人在院的实际费用进行支付,而是按照病例所进入的DRG组的付费标准进行支付。以期减少*耗的过度使用、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我国DRG***试点2019年正式启动(30个试点城市),2021年11月,***医保*《关于印发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医疗保障经办管理规程(试行)的通知》,要求2024年底,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全部开展DRG/DIP付费方式改革工作;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
1.2 DRG与带量采购联动影响:或双向强化
2023年5月10日,北京市医疗保障*针对电生理、运动医学、神经介入等板块,首次将DRG与带量采购联动。拆分DRG与带量采购间的关系,我们认为,二者或将相辅相成、形成双向强化。
1.2.1价:DRG与带量采购联动,价格降幅或将更加合理
首先我们先来简述下DRG的付费的几个相关特点:
(1)付费拆分:DRG付费作业成本法将住院费用按“医疗”“护理”“医技”“*耗(*品耗材)”“管理”分为5类,以期形成更合理的服务费用,减少不合理的*耗使用,降低*耗占比。
(2)付费上限与下限:住院总费用高于DRG支付标准规定倍数的(一般规定三级医院超过3倍,二级医院超过2倍,各地可自行规定),定义为费用极高病例,可按照按项目付费方式进行结算。但超高结算人次不得超出当期本院出院人次5%;住院总费用低于DRG支付标准规定倍数的(一般规定为30%,各地可自行规定),定义为费用极低病例,同样按项目付费方式结算。即超高结算人次过多,则超出部分按照DRG计算,医院亏***;超低病例过多,医院同样无法享有结余。
(3)首年不降支付标准:《通知》指出,首年不因产品降价而降低病组支付标准,并根据产品是否参与DRG联动采购、谈判降幅和任务量完成等情况,通过不同DRG结余比例奖励政策,与医疗机构共享结余。
问题思考:
(1)DRG与耗材带量采购联动,医疗机构会不会为了更多结余一味压低耗材价格或者更倾向使用低价产品?
我们认为DRG与带量采购联动,耗材降幅或更趋合理。原因分析如下:如上文付费上限与下限所述,单个病例在合理付费范围内波动,而且会逐年进行调整至合理水平,若耗材一次性降价过多,医院无法享受厂商良好服务,还会面临下一年DRG付费的调整。我们认为,在联动下,医院会更倾向于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并留出部分创新器械的使用空间。同时,DRG既兼顾了全国统一,又保留了地方的差异,我们认为,若DRG与带量采购联动全国推行,部分耗材带量采购放至省份,厂商或会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并根据各区域产品采购的类型不同形成差异化的定价。同样,反观本次DRG与耗材联动,电生理分类更加细化、降幅也更为合理。相对创新的产品如“磁定位压力感应治疗双弯导管-12孔(不含12孔)以上”入门降幅仅8%(获得60%的需求量),达标降幅13%(获得90%的需求量);而竞品相对较多的产品,降幅在30%-70%(最高有效申报价接近福建省最高有效申报价)。整体看来,降幅相对温和。我们认为,DRG与带量采购联动,或将在耗材中标品类与价格界定上,呈现相辅相成、更加合理的趋势。
(2)DRG与带量采购联动执行一年后,耗材会不会进一步降价?
我们认为,更多或为合理的动态调整。《通知》支出,本次联动采购周期1年,采购周期内若同类产品纳入***组织集中带量采购,按要求执行***带量采购结果,如有其他省级(省际联盟)同类产品集中带量中选结果产生,则就低联动执行(福建省牵头的电生理27省集采,采购周期2年)。我们认为,在经过一年的供货后,创新产品种类、供货结构或也将有所调整,从而形成DRG与带量采购联动下产品类型与价格的合理动态调整。
1.2.2 量:强化标内份额,也留出创新产品空间
强化标内份额,也留出创新产品空间。从填报总量上来看,《通知》要求“医疗机构结合临床使用状况、医疗技术进步等因素,从有意愿参加DRG联动采购的企业中选择产品,并填报每个产品未来一年的采购需求量,填报总量不得低于2021年实际采购量的90%。”我们认为,首年DRG价位不做调整,而集采耗材价位下降,医疗机构为保障结余,或鼓励医疗机构强化标内耗材的使用。同时,对于DRG定价与医院等级也有一定相关性,对头部医院来讲,首年DRG价位不做调整,留出了标外创新器械的使用空间。
1.2.3 企业:产品完善或有突破式创新的企业或能更好生存
平台型企业/突破式创新的企业或有更好生存空间。我们认为,若DRG与带量采购联动推行,不同省份医保情况、DRG支付、医院等级分布等均有自己的特异性,对耗材的选择或也不尽相同,产品种类完善、高中低端产品布*齐全,并有持续快速创新迭代能力的企业或将更具竞争优势,同时,DRG与带量采购联动也为高难度手术、突破式创新留出空间,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或有更好的放量窗口期。
综上,我们认为DRG与带量采购联动,或将增加标内份额强化带量采购结果,同时价位降幅更加合理化,促进DRG更好落地,而无论是DRG还是带量采购控费中,平台型企业/突破式创新的企业都或有更好生存空间。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完善的产品布*与持续的创新迭代能力是带量采购中企业的立足之本,推荐平台型企业/突破式创新的企业,推荐微创医疗、迈瑞医疗、微创脑科学、微电生理、心脉医疗、南微医学等,关注先健科技、归创通桥等。
风险提示:新品商业化不及预期;集采降幅不及预期;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市场竞争格****化等。
2行情复盘:除中*饮片,均有所下调
涨跌幅:本周医*板块跌幅2.3%,跑输沪深300指数0.3个百分点,在所有行业中涨幅排名倒数第10。2023年以来中信医*指数累计跌幅1.4%,跑输沪深300指数3.1个百分点,在所有行业中排名倒数第12。成交额:医*行业本周成交额为3154亿元,占全部A股总成交额比例为6.1%,较前一周环比下降1.8%,低于2018年以来的中枢水平(8.2%)。估值:截至2023年5月13日,医*板块整体估值(历史TTM,整体法,剔除负值)为28.1倍,环比上升1.99。医*行业相对沪深300的估值溢价率为125%,环比下降2.3pct,低于四年来中枢水平(174.0%)。沪港通&深港通持股:截至2023年5月12日,陆港通医*行业投资1899亿元,医*持股占陆港通总资金的9.9%,医*北上资金环比下降35亿元。细分板块中,除中*(+9亿元)环比流入外,其他板块均环比流出,其中医疗服务(-16亿)、医疗器械(-14亿)、化学制*(-14亿)环比净流出较多。
细分板块涨跌幅分析:根据Wind中信医*分类看,本周医*子行业表现较为分化,除中*饮片(+4.4%)涨幅较大外,其他板块均有所下跌,其中化学制剂(-3.3%)、医*流通(-3.2%)、生物医*(-2.8%)、中成*(-2.4%)均有较大跌幅。
根据浙商医*重点公司分类板块来看,本周各板块均有较大回调,其中科研服务(-4.4%)、API及制剂出口(-4.3%)、医*商业(-4.1%)跌幅较大。具体看,科研服务板块泰坦科技(-14.3%)、皓元医*(-8.2%);API及制剂出口板块博瑞医*(-8.1%)、富祥*业(-6.2%);医*商业板块国*股份(-7.2%)、老百姓(-6.4%)有较大跌幅;另外医疗器械板块微创机器人(-12.4%)、贝瑞基因(-11.4%);CXO板块普蕊斯(-11.8%)等也均有较大跌幅。
整体来看,医*估值和持仓仍处于历史低点,投资者在底部震荡中待医*板块催化,我们认为在医改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保支付中对创新的持续鼓励(创新*、创新器械),2023年度医*策略周期论角度,中*、疫后主线、配套产业链、创新*械处于疫情后复苏、政策周期消化、企业经营周期过渡的多周期共振阶段,可能成为未来投资主线。我们推荐预期底部、经营周期弹性体现的中*、先进制造产业链、创新产业链以及医疗硬科技方向。
2023年医*年度策略:拥抱新周期
疫情后复苏、政策周期消化、企业经营周期过渡,把握2023年医*新周期主线。
推荐方向:中*、创新*械及配套产业链(CXO/原料*)、疫后主线(防疫产品/*店/医疗服务/疫苗)等;
逻辑支撑:①疫情周期:防控措施持续优化带来诊疗量恢复;②政策周期:控费政策持续优化带来合理量价预期;③产品周期:创新*械产品持续迭代满足未及需求的量。
2023年行业边际变化:后集采时代“量”的修复。疫情防控持续优化,新冠疫苗、新冠特效*、贴息等医疗新基建放量;卫健委、医保*等配套中医*传承创新的政策持续推进,联盟集采促进放量;仿制*集采、脊柱等高耗集采、续标政策规则延续科学、合理化;
中*:近期部分中*公司如东阿阿胶、康恩贝、同仁堂、天士力、健民集团、济川*业、康缘*业、葵花*业、华润三九等相继披露2022年年报或2023Q1经营情况,持续验证我们前期提出的中*新复苏逻辑,历史负债率低点、营运效率提升奠定了业绩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推荐:康恩贝、康缘*业、济川*业、羚锐制*、桂林三金,建议关注九芝堂、以岭*业、东阿阿胶等。
配套产业链:*明康德、凯莱英、泰格医*、百诚医*、九洲*业、康龙化成、诺唯赞、键凯科技、健友股份等。
创新*械:迈瑞医疗、澳华内镜、海泰新光、心脉医疗、奕瑞科技、复星医*、贝达*业、科济*业、君实生物等。
2.1医*行业行情:略有下调,跑输行业
本周医*板块跌幅2.3%,跑输沪深300指数0.3个百分点,在所有行业中涨幅排名倒数第10。2023年以来中信医*指数累计跌幅1.4%,跑输沪深300指数3.1个百分点,在所有行业中排名倒数第12。
成交额环比下降。医*行业本周成交额为3154亿元,占全部A股总成交额比例为6.1%,较前一周环比下降1.8%,低于2018年以来的中枢水平(8.2%)。
截至2023年5月13日,医*板块整体估值(历史TTM,整体法,剔除负值)为28.1倍,环比上升1.99。医*行业相对沪深300的估值溢价率为125%,环比下降2.3pct,低于四年来中枢水平(174.0%)。
2.2医*子行业:除中*饮片外,均有所下跌
根据Wind中信医*分类看,本周医*子行业表现较为分化,除中*饮片(+4.4%)涨幅较大外,其他板块均有所下跌,其中化学制剂(-3.3%)、医*流通(-3.2%)、生物医*(-2.8%)、中成*(-2.4%)均有较大跌幅。
根据浙商医*重点公司分类板块来看,本周各板块均有较大回调,其中科研服务(-4.4%)、API及制剂出口(-4.3%)、医*商业(-4.1%)跌幅较大。具体看,科研服务板块泰坦科技(-14.3%)、皓元医*(-8.2%);API及制剂出口板块博瑞医*(-8.1%)、富祥*业(-6.2%);医*商业板块国*股份(-7.2%)、老百姓(-6.4%)有较大跌幅;另外医疗器械板块微创机器人(-12.4%)、贝瑞基因(-11.4%);CXO板块普蕊斯(-11.8%)等也均有较大跌幅。整体来看,医*估值和持仓仍处于历史低点,投资者在底部震荡中待医*板块催化,我们认为在医改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保支付中对创新的持续鼓励(创新*、创新器械),2023年度医*策略周期论角度,中*、疫后主线、配套产业链、创新*械处于疫情后复苏、政策周期消化、企业经营周期过渡的多周期共振阶段,可能成为未来投资主线。我们推荐预期底部、经营周期弹性体现的中*、先进制造产业链、创新产业链以及医疗硬科技方向。
估值:据Wind中信医*分类,本周医*子板块中*饮片(+31.8)估值提升较多,主要为ST康美由盈转亏,剔除负值不再纳入统计。其他医疗器械(+5.58)、生物医*(+1.67)和医疗服务(+0.29)PE估值环比有所提升,其他版块均环比下降,其中化学制剂(-1.78)、医*流通(-1.04)下降相对较多。截至2023年5月13日,估值排名前三的板块为中*饮片、医疗服务和中成*,市盈率分别为37.5倍、35.9倍、30.0倍。
2.3陆港通&港股通:医*持股占比下降
截至2023年5月12日,陆港通医*行业投资1899亿元,医*持股占陆港通总资金的9.9%,医*北上资金环比下降35亿元。细分板块中,除中*(+9亿元)环比流入外,其他板块均环比流出,其中医疗服务(-16亿)、医疗器械(-14亿)、化学制*(-14亿)环比净流出较多。
具体持仓标的上,2023年5月5日至5月12日陆港通医*标的市值增长前5名分别为片仔癀、国*股份、济川*业、鱼跃医疗、上海医*,市值变动后5名分别为迈瑞医疗、恒瑞医*、以岭*业、华润三九、金域医学。港股通医*标的市值增长前5名分别为联邦制*、同仁堂国*、白云山、山东新华制*股份、神威*业,市值变动后5名分别为金斯瑞生物科技、*明生物、微创医疗、***中*、阿里健康。
2.4限售解禁&股权质押情况追踪
近一个月来限售股解禁及股权质押情况变化:关注基本面因素外可能影响股价流动性和交易配置的因素。2023年5月8日至2023年6月9日,共有39家医*上市公司发生或即将发生限售股解禁,其中新产业、吉贝尔、普蕊斯等公司涉及解禁股份占总股本比例较高。在股权质押方面,贝达*业、北陆*业等公司第一大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下降较多。
3风险提示
行业政策变动;疫情结束不及预期;研发进展不及预期。
注意事项
往期报告回顾
点击报告标题直达↓
【浙商医*|孙建】内镜年报总结:内镜板块,上行周期
【浙商医*|孙建】资源品中*提价驱动再现——中*板块投资新主线
【浙商医*||孙建】鼎泰大额获融,安斯泰来扩眼科
【浙商医*|孙建】医疗器械专题:中日对比,三问集采
固定布*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团队成员
法律声明及风险提示
杏林建研
关注这一个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