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始知蓬莱近
无为总觉咫尺远

会试是什么意思(清朝科举是怎样举行的?)

清朝科举是怎样举行的?

第一步,我要参加县里的考试,这个叫做“县考”。第二步,县考及格了,我就要参加市里的考试。清朝的时候,“市”叫做“府”,市长叫做“知府”。所以市里的考试叫做“府考”。第三步,知府上报通过府考及格线的考生名单,中央会派教育部特派员“学政”组织以“府”为单位的“院考”。第四步,院考及格了,就是**认定的知识分子了,叫做“生员”,可以自称为“秀才”。第五步,成了秀才以后,有两条路可以选。第一条路是不再要功名了,那么我必须参加朝廷组织的每三年一次的秀才资格考试“岁考”。“岁考”不及格,“秀才”头衔就会被剥夺。第二条路是继续争取功名,我要考“举人”,那么我必须参加府一级的举人报名考试“科考”。第六步,科考及格了,我就能参加省一级的举人资格考试“乡试”。只要是通过“岁考”和“科考”的秀才,朝廷就会发给口粮,读书算是没有白读了。“科考”中成绩最好的考生叫做“贡生”,就是可以向朝廷推荐的人才,也就具备了做小官的资格。优贡一等可以做县长(知县)候选人,三等也具有做县教育*长(训导)的资格。第七步,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参加人数大约在100人左右,考过了就是“举人”。乡试第一名叫做“解元”。第八步,乡试及格了,我就能参加朝廷组织的全国性考试“会试”。会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时间是乡试的次年,地点在首都北京。“会试”第一名叫做“会元”。第九步,会试及格了,我就能参加最终的考试“殿试”了。殿试也是在北京考,通常是在故宫太和殿,由皇帝亲自主持。第十步,殿试及格了,我就算考中了,叫做“进士”了。进士按照成绩,分为三等,分别是一甲、二甲、三甲。一甲就是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前三名由皇帝亲自定,考官把参加殿试的考卷大约选出十份,送到皇帝面前,由皇帝最后点前三名,点出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在科举考试的时候,连中三元是很难的。就是乡试的时候,我得了解元,会试的时候,我得了会元,殿试的时候又得了状元,就是连中三元,三个考试都考第一。

明清科举考试分∶院试、――、会试、―――四级。考试者分别称为―――、举人、贡

期待看到有用的回答!

会试,殿试在哪?

会试在省一级,殿试就是皇帝面试

我会试着放下往事,管他过去有多美,是啥意思

字面意思:过去很美好,但是我会去放下。潜台词:我很有可能放不下,因为过去很美好,因为我没信心放下,所以我只能说,我试试。

童生试、乡试连输各相需云苏两格征般、会试、殿试分别指什么?

这是明清科举时的四次考试按照顺序来说其实应该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其中院试是童生试的最后一关,蒙童想参加科举,第一关是县试,考过县试者可以参加府试,府试过灶厅了就是童生,就可以正式开始科考之路,考过府试者可参加院试,院试过了你就是一个有功名的人,就是秀才。可以免除差兆伍徭,见知县不跪等特权。这个时候你虽然有了功名,但是你还不能做官,想做官最起码得过下一个考试,也就是乡试,乡试考过就是举人,成了举人,你就能做官了,不过这种官你得等,等什么时候地方有缺朝廷又实在没人的时候才能轮到你,而且举人出身只能从基层做起,所以想要有前途,最好还是参加下一场考试,也就是会试。会试在京城举行,由各省举人参加考试,考中者称贡士,在宋朝以前会试考完就可以安排你做官了,偶有皇帝会亲自在试一道,这就是殿试,殿试是武则天首创但是从宋太祖开始就成为了常例,由皇帝出题监考,择优录取为族辩或进士,在这些进士里成绩优异的还能直接入翰林院,基本上都是朝廷大官的储备人材,可以说以后就是官运亨通,前途光明。

进京赶考的含义

呵呵呵

古代科举考试会试是什么时候?有什么典故依据?

中国古代的科举,“会试”就是天下举子们到京城会考,这是科举最高一级的考试,它和“殿试”是同一级考试的前后部分,这当然很重要。

在各个朝代,不同时期,会试的时间都不尽相同。有时候在农历一月,有在二月的,还有在三月的。

科举考试是从隋朝正式开始,而唐朝继承了隋朝的这项制度,所以,咱们就从唐朝说起。

一、唐朝:一月会试,二月殿试。

《旧唐书·本纪第四·高宗上》:

“显庆”,这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名相张九龄也参加了这次帝王的面试。做为读书人,要记住,这是我们读书人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面对面进行考校的第一天。

唐朝杜佑 的《通典·选举三》中有记载 :

“载初”是唐睿宗李旦的年号,实际上是武则天掌权。这是历史上第一场专门的殿试。

北宋王溥在《唐会要·选举》中记载了这次考试具体的日期。公元689年二月二十四日,这就是殿试的开端,是武则天搞的。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武则天对我们十年寒窗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检验。

北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第二零四》中也记载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二、宋朝前期:正月会试,二月殿试;宋朝后期:二月会试,三月殿试。

沈作喆《寓简》中记载了会试前的“引试”,这是在八月:

这就是宋高宗年间规定了“引试”的具体日期,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夷坚志》中记录了“引试”这场选拔赛以后,第二年的会试时间:

这是说,按照以前的规矩,春试,就是所谓的“会试”,都是在正月举行。而到了淳熙十四年,这是南宋孝宗赵昚的年号,天气太冷又下了雪,老爷子心疼远途跋涉而来的考生们,就把会试向后推迟了半个月,暖和些再考,真是个善良的皇帝老儿。

这就是宋朝秋试在八月,春试在二月的源流 。

三、到了元朝时候,会试是从二月初一开考。元仁宗的名字叫: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他的老师是李孟,是个儒学大师,在老师的影响下,他非常关心儒家文化。皇庆二年,元仁宗下诏实行科举,规定“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书为先,词章次之”。

他规定科举考试的日期,八月秋试,二月会试。

四、明朝会试是在二月。

“明因之”,明朝延续了元朝的规矩,具体时间是:秋试“八月初九日头场,十二日二场,十五日三场”“二月会试日期亦同”。

而在万历年间,有大臣就提出了意见。这是说,万历年间,御史乔璧星说这个时间考试,举子们都穿得挺厚,“重裘而进,便于怀挟”,容易夹带小抄作弊,改成三月,考生们就穿得少了,方便监考人员检查。

张幼于也觉得,考期应该改改。最初明朝建国,京城在南京,挺暖和。后来朱棣迁都到北京,路途遥远,天寒地冻,考生们很不方便。

“然终明之世,未尝改移也”,皇帝坚决不改,真是混账。

五、清朝时候,会试改在三月。到了清朝,会试改成了三月,这样的话,天下的考生们路途就比较宽裕了,也不会冻手冻脚,穿得少,也减少了夹带作弊的现象。所以说是“善政”。

这是元明两朝的殿试时间:

元朝的殿试时间是三月初七,明初是在三月初一。谢恩是在三月初六,成化八年改为三月十五。

清朝对殿试时间也进行了改动,清朝赵翼 在《陔馀丛考》中记载:

这就是说,清朝初期殿试是在四月二十五 ,传胪在五月初一。到了乾隆二十六年,改成殿试在四月二十一,而四月二十五日传胪。  

啥叫“传胪”呢?就是殿试成绩揭晓了,皇帝亲自到大殿宣布考试结果,卫士们一个接一个把名单呼喊下去,这就是一种仪式。大家就知道谁是状元,谁是榜眼、而谁又是探花了。

这是个荣耀时刻。

古代科举考试中会试的举办地点?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会试,金元明清四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会试在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会试的主考官4人(明代为2人)称总载,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由部都请派充。

科举考试中,考上会试的人称为什么?

会试:

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乡试后第二年各地举人汇集京师应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考试内容与乡试相同,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举人取得“贡士”资格后,方可参加殿试。殿试是天子亲策于廷,被视为“抡才大典”。

会试举人,变作秋风之客。多事贡生,常为兴讼之人。

秋风——一作“抽丰”,意同分肥。利用某种身分或关系,和人交际联络以取得赠与,叫做“打秋风”,被称为“秋风客”。贡生——从秀才里选拔出来贡献到国子监肄业的,叫“贡生”。兴讼——发生诉讼,打官司。其余的不用我说了吧!这句话够讽刺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高金融网 » 会试是什么意思(清朝科举是怎样举行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