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什么题材的一本书?作者是谁?
《资治通鉴》GeneralMirrorfortheAidofGovernment-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谁知道《资治通鉴》的简介???
《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资治通鉴讲的是什么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且有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编写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常简称《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资治通鉴》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到后周世宗显德6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内容摘要?
《资治通鉴》(常简称《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
《资治通鉴》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到后周世宗显德6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且有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编写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
资治通鉴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看了会学到什么?
所说其思想建立在君臣有别、贵贱之分的封建思想下,但其许多为人处事的观念,不仅仅只适用于君臣、君民之间,现实生活中也能用到。书中以古鉴今,详记历史的功与过带来的反应,详读之下,次次有不同感受。
资治通鉴(文言文)讲到汉献帝的是哪一章?
汉献帝刘协是汉灵帝的第三个儿子,出生后曾封为勃海王和陈留王。在《资治通鉴》中,第一次出现刘协的章节是在《资治通鉴》的第五十八卷“汉纪五十”。而第一次出现汉献帝的章节则是《资治通鉴》的第五十九卷“汉纪五十一”,其原文为:汉献帝初平元年(庚午,公元190年)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值得买吗
华拿段杉讲透资治通鉴是一本同名书籍的讲解视频,讲解了《资治通鉴》这一历史巨著。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的话,这本书和它的讲解对你一定很有价值。它涵盖了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和简源人物,是了解中国历史的必读书籍之一。如果你想更透彻地了解《资治通拦敏态鉴》这本书中的内容,华杉讲透资治通鉴是一本不错的辅助读物。所以,我认为这本书很有价值,并且你可以考虑购买它。
人大名课来啦!|《资治通鉴》二十讲
《资治通鉴》二十讲(第2版)
刘后滨、李晓菊 主编
ISBN: 978-7-300-27627-4
定价: 45.00
出版日期: 2019-11-15
即将上市
历史学在大学通识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资治通鉴》作为中国传统史学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史著之一,不仅是大学通识教育的最佳读本,也是各界人士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吸取历史智慧的重要津梁。本书选编了《资治通鉴》中有关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记载,旨在普及历史知识的同时,通过对原典的研习与思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文献阅读能力得到切实的训练与提高。
本书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承担的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资治通鉴》选讲”的试用教材,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和历史文献学专业部分教师编写。
作为一部通识教育教材,已经连续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资治通鉴》选讲”的课堂上试用。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选课学生对教材内容及授课方式的反馈意见,我们进行了多次大幅度的修订,努力适应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满足非历史专业读者阅读中国古代经典史著的需求。
最受人大学生欢迎的校选课之一《资治通鉴》二十讲的配套教材。
一本可以随身携带的人大名师课堂。
所谓历史价值,简单地说,就是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如前所述,《资治通鉴》编纂思想明确、编纂原则谨严、体例内容独具特色,因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更有助于人们鉴古知今,获得历史智识。钱穆曾论及“历史智识”与“历史材料”之不同。他说:我民族国家已往全部之活动,是为历史。其经记载流传以迄今者,只可谓是历史的材料,而非吾侪今日所需历史的智识。……人欲求历史智识,必从前人所传史料中觅取。……惟借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惟对现在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作为我国最好的“历史材料”之一,《资治通鉴》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贯通古今的编纂体例、以**史为中心的编纂内容、以史为鉴的编纂思想和史论结合的编纂特点。
1贯串古今,会通观察。
北宋初年,中国历代纪传体正史从《史记》到《旧五代史》已有十七部之多十七部正史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旧五代史》。(陈光崇.通鉴新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45),并且纪传体史书由纪、传、表、志等不同部分构成,在记事上存在着“同为一事,分在数篇、“编次同类,不求年月”等问题,给人们读史、治史带来很大困难。前文提到,嘉祐年间,司马光曾对刘恕说:“《春秋》之后,迄今千余年,《史记》至《五代史》一千五百卷,诸生历年莫能竟其篇第,毕世不暇举其大略,厌烦趋易,行将泯绝。”可见,编纂一部简明扼要、贯通古今的编年体通史,以取代内容繁富的十七史,实在是时代的需要。司马光顺应这种需要,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工作。
《资治通鉴》是一部质量空前的编年体大通史。它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系统地叙述了上下1362年的历史,在体例上贯串古今、时序分明,在编纂上广征博采、严谨考订,整齐历朝正史,熔铸一家风格,“叙之井井,不漏不烦”,不仅很好地解决了以往正史“同为一事,分在数篇”的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对“同为一事,分载数书”的情况下了极大的提炼、整合功夫,可以做到一书在手,历代大事囊括其中,兴衰得失汇聚眼前,这是以往任何一部史著都无法比拟的。清张之洞说:“若欲通知历朝大势,莫如《资治通鉴》及《续通鉴》。”梁启超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为蓝本,而至今未有能逾之者焉。”
2资治:以**史为中心。
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重要传统就是,注重**史,注重从国家**兴衰的角度来梳理、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观察、总结历代王朝的治乱兴衰及其经验教训。早在给英宗的奏疏中,司马光就明确说明了《通鉴》的编纂意旨和取材原则:“凡关国家之盛衰,系生民之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帝王所宜知者,略依《左氏春秋传》体,为编年一书”,“其余浮冗之文,悉删去不载,庶几听览不劳,而闻见甚博”。可见,《通鉴》首先是一部**史著作,其核心意旨在于“资治”,为帝王治国、为君总结经验教训、提供历史借鉴。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司马光生前就曾在经筵上亲自为皇帝讲读《资治通鉴》,以后历代统治者也都把它作为重要的历史教材。作为一部**史著作,《通鉴》在内容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注重记载历史上治乱兴衰的事迹,对历代重要的**措施、重要**人物的事迹言行都详加记述,使人看到一个王朝如何一步步兴起,又如何一步步走向衰亡。为了真实地再现历史,从正反两方面吸取经验教训,《通鉴》做到了善恶必书,既记载如汉之文、景以及唐太宗等历史上的贤明君主,也记载了各种昏君恶主;既记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谏官,也记载了很多欺君害政、祸国殃民的*臣和贪官污吏,揭露历史上惊人的**黑暗与腐败,用以警示当世的君主和士人。从这一意义上也可以说,《通鉴》是一部古代**的治乱兴衰史之作。
第二,大量地写战争,包括对外防御战争、汉族与周边各民族的战争、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以及农民战争。《通鉴》用很多篇幅写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如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黄巢起义等,在记述过程中,对历史上的暴政统治以及贪官污吏对农民的欺压剥削都有所揭露。
第三,重视典章制度的记载,对前代正史诸“志”中关于礼仪、军事、刑罚、职官、食货等方面的内容颇多采录,如西汉除肉刑、曹魏九品官人法、西晋罢州郡兵、北周创府兵制等等。
第四,重视经济民生,对土地、赋税、钱币等经济问题,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和重要的经济措施,一般都加以记载。如三国曹操行屯田制、北魏均田制、唐代租庸调法以及唐代刘晏理财和杨炎创两税法等。值得注意的是,《通鉴》于战争、动乱后的安抚民生、经济恢复之举,十分注意,每加记述。如卷一百五十八梁武帝大同七年(541)十二月载:东魏丞相(高)欢以诸州调绢不依旧式,民甚苦之,奏令悉以四十尺为匹。魏自丧乱以来,农商失业,六镇之民相帅内徙,就食齐、晋,欢因之以成霸业。东西分裂,连年战争,河南州郡鞠为茂草,公私困竭,民多饿死。欢命诸州滨河及津、梁皆置仓积谷以相转漕,供军旅,备饥馑,又于幽、瀛、沧、青四州傍海煮盐,军国之费,粗得周赡。至是,东方连岁大稔,谷斛至九钱,山东之民稍复苏息矣。
此外,《通鉴》记事还表现出重经崇儒,注重文德教化的特点。如《通鉴》较为详细地记载了五代时期后唐的“九经印版”和后蜀毋昭裔捐资兴学、“且请刻板印九经”(卷二百九十一后周太祖广顺三年五月)的文教盛事。《通鉴》卷二百九十一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1)载:“初,唐明宗之世,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六月)丁巳,板成,献之。由是,虽乱世,九经传布甚广。”胡三省于此表彰说:“史言圣人之道所以不坠者,以其有方策之传也。”
《资治通鉴》虽然不载文人,但对与国家**、王朝兴衰有密切关系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方面的材料也多有涉及。胡三省说:“温公作《通鉴》,不特纪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读《通鉴》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资治通鉴》的确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古代**通史著作。
这里我们也应注意到史学家的**思想和作史意旨会影响到史书的选材与写作,司马光保守的**观和“资治”的编纂思想在《通鉴》对重大问题的历史书写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如关于商鞅变法的记载,尤其是商鞅就变法问题与反对派甘龙、杜挚等人的辩论,以《史记》与《通鉴》相比较,会发现《史记》的内容比《通鉴》的详细很多;《史记》中所载商鞅“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一类的变法言论,《通鉴》中都弃而不取,从中透露出司马光个人反对变法的**倾向。再如《通鉴》关于唐高祖李渊建唐、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夺位一段历史的记述,都表现出有违事实真相的曲笔回护,“把李渊写成‘乱世’的忠臣,把李世民写成颇有才干的孝子”,透露其通过历史编纂宣扬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之道,巩固与维护宋朝统治,为宋朝皇帝总结历史经验的良苦用心。瞿蜕园在《通鉴选·前言》中就指出《通鉴》有两个最重要的缺点,一是“主观见解过于浓厚”,另一个是“过于轻视文人”,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都与司马光的**主张和编纂目的有关。因此,无论是读史,还是治史,都有必要“知人论世”,对史书编纂者要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其著述。
3以史为鉴,史论结合。
《资治通鉴》之作,具有明确的“以史为鉴”的目的,其史论结合的编纂方式是实现“以史为鉴”的重要途径。《通鉴》继承了《左传》“君子曰”和《史记》论赞的传统,在会通古今、整合记述1362年史事的同时,还以附论的形式,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论,褒贬劝诫,探讨致治之道,涉及很多重要的**问题,深化了史论的内涵,增强了这部历史巨著“资治”的意义。
《通鉴》共有附论215篇,其中118篇由司马光撰写,即“臣光曰”,另外97篇则选录孟子、荀子、贾谊、扬雄、班固、荀悦、范晔、陈寿、习凿齿、裴子野、沈约、傅子(傅玄)、李德裕、欧阳修等人的议论。《通鉴》“臣光曰”固然反映了司马光的帝王中心论和“礼治”决定论的**历史观,但同时也蕴含了司马光对于关乎经邦治国的重大历史问题的总结、分析。综观《通鉴》一百多条“臣光曰”,绝大多数围绕“人君之德”和“致治之道”展开,如:帝王如何对待谏诤;如何处理人治与法治的关系;以什么样的标准选官用人,是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如何崇俭戒奢,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如何力戒骄傲、怠政,慎终如初;如何重视道德风俗教化,建设国富民安的承平社会;如何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对戚宦干政、“朋d”**保持高度警惕;如何以礼治国,以礼治军,维护君君臣臣的**秩序;等等。其中不乏大胆的批评与合理的议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兴的宋代理学对宋代史学的影响。如在那篇著名的《论唐代宦官之祸》的长篇史论中,司马光深刻地分析了唐代宦官专权的原因。他说:东汉之衰,宦官最名骄横,然皆假人主之权,依凭城社,以浊乱天下,未有能劫胁天子如制婴儿,废置在手,东西出其意,使天子畏之若乘虎狼而挟蛇虺如唐世者也。所以然者非他,汉不握兵,唐握兵故也。他进而梳理了唐代宦官专权的形成过程,指出:然则宦官之祸,始于明皇,盛于肃、代,成于德宗,极于昭宗。《易》曰:“履霜坚冰至。”为国家者,防微杜渐,可不慎其始哉!对此,学者陶懋炳指出司马光本篇之论“有其针对性”。根据文献记载(《宋史·宦官传》)和学者的研究(柴德赓《宋宦官参预军事考》),北宋建国以后,即曾用宦者监军统兵。庆历以降,宦官居边统兵者渐增,神宗熙宁、元丰时期,由于神宗的倚重和纵容,宦官势力更炽。哲宗朝虽然没有宦者主兵,但到了徽宗时期,宦官童贯、谭稹之辈皆握兵权,所受宠信、重用更过于熙、丰(童贯自西北监军到领枢密院事,掌兵权二十年,权比宰相,势倾一时),终于亡国。这说明,在司马光的时代,宋代**中隐藏着严重的宦官干政的危机,“倘使不是北宋末形势急转直下,则宋朝很有可能再出现一次宦官之祸”。由此看来,司马光本篇之论蕴含了深刻的“以史为鉴”的意旨,也显示了他作为一位优秀史学家的**预见性。
《资治通鉴》自成书后,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成为千古流传的史学名著,让世世代代的读者从中汲取社会人生的宝贵智慧和有益的经验教训。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我们今天学习《资治通鉴》,绝不限于胡氏之论;我们既可以将经过史学家严谨整理的、具有相当系统性和深度的历史素材,运用于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法律、伦理等学科的研究和理论总结,使之更加精密,又可以从前代的历史和先人的活动中,获得对当代社会、对自身更加完整清晰的认识,更可以结合现实问题,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分析、提炼有益的成分,使之发挥出积极的借鉴作用,如:重视道德风俗建设的“德治”思想,提倡奖廉惩贪的吏治主张;重视国计民生,把国家的长治久安建立在人民生活富裕、“家给人足”基础上的经济主张;强调“民心”在**兴衰和社会发展中之重要作用的思想;广开学校,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教育主张;反对迷信附会之说,提倡求真务实的学术与**主张;等等。
《诗经·大雅·荡》说:“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宋神宗御制《资治通鉴序》即用此意命名《通鉴》。“鉴”者,镜也。东汉荀悦说:“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唐太宗曾对侍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资治通鉴》是传统史学的精华,是常观常新的社会历史的宝鉴,如果我们善加学习、利用,其效必不止于知兴替,亦可以正衣冠、明得失矣!
致关心学术作品的你
人大出版社学术守望者
新浪微博:@人大出版社学术守望者
读点好书 很有必要
关于《资治通鉴》的一些介绍
《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十九年。《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目录第一卷周纪一威烈王二十三年至烈王七年(前403年前369年)第二卷周纪二显王元年至四十八年(前368年前321年)第三卷周纪三慎靓王元年至赧王十七年(前320到前298年)第四卷周纪四赧王十八年至四十二年(前297至前273年)第五卷周纪五赧王四十三年至五十九年(前272至前256年)第六卷秦纪一昭襄王五十二年至始皇帝十九年(前255至前228年)第七卷秦纪二始皇帝二十年至二世皇帝元年(前227至前209年)第八卷秦纪三二世皇帝二年至三年(前208至前207年)第九卷汉纪一高帝元年至二年(前206至前205年)第十卷汉纪二高帝三年至四年(前204至前203年)第十一卷汉纪三高帝五年至七年(前203至前200年)第十二卷汉纪四高帝八年至惠帝七年(前199至前188年)第十三卷汉纪五高后元年至文帝前二年(前187至前178年)第十四卷汉纪六文帝前三年至十年(前177至前170年)第十五卷汉纪七文帝前十一年至景帝前二年(前169至前155年)第十六卷汉纪八前帝前三年至后三年(前154年至前141年)第十七卷汉纪九武帝建元元年一地元光元年(前140至前134年)第十八卷汉纪十武帝元光二年至元朔四年(前133至前125年)第十九卷汉纪十一武帝元朔五年至狩四年(前124年至前119年)第二十卷汉纪十二武帝元狩五年至元封元年(前118至前110年)
资治通鉴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看了会学到什么?
所说其思想建立在君臣有别、贵贱之分的封建思想下,但其许多为人处事的观念,不仅仅只适用于君臣、君民之间,现实生活中也能用到。
书中以古鉴今,详记历史的功与过带来的反应,详读之下,次次有不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