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始知蓬莱近
无为总觉咫尺远

华夏文明的起源是在哪个省(中华民族的起源在哪个省?)

中华民族的起源在哪个省?

据说是四川省。。。。。

中华文明的起源在哪?

摘自:《中国的故事》

了解中华文化溯源共学班

在21天时间里,

共同完成一次文化溯源之旅。

我们的华夏文明是如何起源的?黄帝为何被尊奉为华夏始祖?

华夏文明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传说是伏羲与妹妹女娲结合创造了华夏最初的人类。黄帝文化源远流长,在海内外中华儿女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尊崇地位。黄帝是中国历史传说时期最早的宗祖神,他姓公孙,号轩辕氐、有熊氐,是少典部族的子孙。他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出生不久就会说话,幼年时期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以后见闻广博,对事物看得透彻,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相传黄帝时期有很多发明,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算数、医学等。黄帝娶古蜀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今四川绵阳盐亭县境内)。据著名专家杨云生考证,黄帝与嫘祖在今四川广元市境内旺苍县结婚(见凤凰网)。传说养蚕就是嫘祖发明的。黄帝生有二十五个儿子,得姓者十四人,共十二姓,华夏族形成后被公认为全族的始祖,之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华人中世代传承,经久不衰。黄帝文化精神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就在于它培育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传承和发展。历史的认同,主要表现在血缘、地理和治统观念等几个方面;文化认同则主要表现在心理、制度、道统观念等几个方面。黄帝的魅力在于他决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血缘,而且是个兼容并包的血缘,由于他的开拓决定了中华民族需要一个统一的领土,为了这个需要,他当时不得不战胜他本身也很佩服的本族另一个部落首领炎帝,统一了华夏民族,使中华民族一直保持着统一的结构。今天所说的五湖四海、三山五岳就是黄帝在那么遥远的年代为中华民族所描画的一个雄伟的基本蓝图。我们生活于中华大地,建设"锦绣中华",我们还要继续把这个结果往前推,使黄帝所留下的这种统一的强盛的多元并包的民族生命力,开出更加灿烂的生命之花。中华文明走到现在不是偶然,也不是幸运,我们的先辈们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甚至付出了鲜血和生命。所以任何*部的分裂我们都是不同意的,一直以来我们都坚持和平统一。中华文明是一个不走极端、很讲秩序的文明,它提倡融合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它要良性竞争而不是残酷争斗,它的任爱孝悌内涵意义深远,汉字更是中华文明皇冠上的明珠。内敛、平衡、和谐的理念使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由于这些原因,从皇帝起源的中华文明成为了世界上唯一没有溃散、没有中断的古文明。

华夏文明起源哪里?

华夏之源在黄河流域,黄河被炎黄子孙尊称为母亲河。由于燧人氏创造了华夏族,故此河南(商丘)才是华夏民族的最早发源地 。

溯源!秦安大地湾文化被认为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

甘肃与华夏文明起源研究 甘肃日报

西北师范大学联合推出【溯源甘肃】

甘肃历史文化 助推华夏文明起源研究

编者按

  甘肃在华夏文明起源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丰富多彩的甘肃历史文化在助推华夏文明起源研究中提供了重要的例证。“甘肃与华夏文明起源研究”是2013年立项的甘肃省社科规划重大招标项目。2018年,项目顺利完成。该研究对“甘肃省华夏文明源头例证”的系统探索,有利地推动了“华夏文明源头”的整体研究,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本报将陆续推出该项目组的研究成果。

甘肃历史文化助推华夏文明起源研究

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 张俊宗

秦安大地湾全景

甘肃地理位置特殊,位于黄河中游和黄河上游地区的交接之处,又是我国内地与欧亚大陆中亚地区相接的地带。自古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最为重要的通道,为促进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促进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王巍《甘肃古代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形成》)

秦安大地湾遗址

  十九世纪中后期以来,中西方文明交往不断深入,“华夏文明起源”问题随之产生。

  关于文明起源的标志,1968年,英国丹尼尔在《最初的文明·关于文明起源的考古学研究》提出“文字、城市、复杂的礼仪中心”三要素说,认为一个社会只要具备其中两项,即可判定为文明。1977年,日本贝冢茂树在《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提出“青铜器、文字、宫殿基址”三要素说。1985年,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提出“青铜器、文字、城堡”三要素说。1986年,苏秉琦提出“古文化、古城、古国”三要素说。

  关于“华夏文明之源”问题的研究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外来说阶段、中国本地中原说阶段、中国本地多元说阶段。在每个阶段,甘肃历史文化资源都因“例证”价值引起了一些学者的高度重视。

  第一阶段,甘肃彩陶被看作“华夏文明”外来说的强有力的考古学证据。关于华夏文明起源问题的讨论是从华夏民族的起源开始的。18世纪后半叶,欧洲的一些汉学家认为,华夏文明是外来文明。1921年以来,瑞典人安特生先在河南,后在甘肃、青海等地发现了彩陶,认为甘肃彩陶文化是中国彩陶文化发展的最高峰。但安特生同时认为,甘肃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相类似,并受其影响。安特生的说法为中国文明“西来说”提供了考古学上的“证据”,从而使世界学术界对中国文明“外来说”的认同程度达到了极致。

  第二阶段,秦陇被认为是汉族的发祥地。1931年,山东章丘龙山文化遗址发现。1933年,河南安阳殷墟文化遗址发现。两处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史前时代遗物,这些遗物从根本上动摇了华夏民族“西来说”,从而华夏文明“中原起源说”渐兴。但在同一时期,学术界也有坚持汉族源自于甘肃一带者。吕思勉在《中国民族史》中讲到:“自伏羲至殷,汉族踪迹,迄在今黄河流域矣”。“汉族初基,实在黄河上游,后乃渐进于其下游”。“起自秦陇”“终至淮域”,“隐有自西祖东之迹”。因此,陕西、甘肃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也认为:华夏集团由陕甘黄土高原东迁至黄河中下游大平原。《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黄土高原”条:“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在中国中部偏北……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第三阶段,甘肃秦安大地湾被认为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随着区域考古成就的日渐丰富,人们对“华夏文明”的大系统有了新的认识。1979年,夏鼐《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将中国新石器文化划分为七大区域:黄河流域文化,长江流域的马家浜文化、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的凌源牛河梁红山文化,华南的石峡文化,甘肃的秦安大地湾文化等。七大区域说,开考古学上中国文明起源“多元说”之先河。接着苏秉琦《中华文明起源新探》、严文明《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等先后提出“中华民族多元起源论”学说、“多元一体格*”等学说,华夏文明有多个文明起源中心逐渐被认同。

  从上可见,在以寻找文明标志要素为主要特征的“华夏文明起源”研究的三个阶段中,甘肃历史文化资源都因“例证”价值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在“外来说”阶段,甘肃彩陶被看作“华夏文明”外来说的强有力的考古学证据。在“中国本地中原说”阶段,秦陇被认为是汉族的发祥地。在“中国本地多元说”阶段,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被认为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

大地湾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瓶

2001年,华夏文明源头研究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探寻的时间段限定在前3000—前1500年期间,在考古学上是龙山时代,即大体相当于夏代以前的传说中的“五帝”时期。首批选定的六个考古遗址则集中在华夏集团的中心区——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河南登封王城岗城址、河南新密新砦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以及郑州大师姑遗址。从研究时段的界定及考古遗址的选取来看,探源工程的思路是用考古成果来印证古史传说。看来,古史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系统在华夏文明源头问题上依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深入,研究的时段必然从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推向“三皇”时代。

  历史学者李学勤曾经讲道:“中国历史文化早期的一系列核心疑问和谜团,恐怕都不得不求解于甘肃”。应该说,甘肃东部的大地湾遗址一带和甘肃西部的河西走廊是必须重视的区域。大地湾遗址所在的甘肃东部地区,盛行伏羲文化的各种传说。一些文献记载,伏羲诞生于天水一带。研究发现,大地湾遗址展示的社会时代特点与传说中的伏羲时代的社会特点比较接近。可见,神话传说、历史文献记载、考古成就三者将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共同指向甘肃东部。若要探索“五帝”之前的“三皇”时代的文化,大地湾应是首选遗址点之一。

大地湾遗址出土的陶器

  大地湾史前文化遗址位于甘肃省东部天水市秦安县境内,总分布范围达110万平方米,遗址内涵十分丰富。

  大地湾遗址大致分为五期文化,其历史年代从距今8000年一直延续到距今5000年。其中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一期文化是我国西北地区迄今为止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大地湾遗址涵盖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考古文化,前后延绵3000年,可以提供延续时间长久且序列完整的考古资料。

  有学者指出,大地湾大房屋遗址是具有礼仪性性质的建筑。截止目前,大地湾遗址及其周围的师赵村遗址等共有房屋遗址200多座。其中F901的房址被誉为迄今为止同时代遗址中年代最早、规模最大最具中国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开创了后世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先河。

  对于大地湾彩陶上的朱彩符号,学者认为:这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中国最早的类似于文字的符号,极有可能就是我国文字的起源。这无疑为中国的文字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和线索。大地湾遗址还发现了在当时看来属于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彩陶、“混凝土”地面和绘画。(郎树德《大地湾考古创6项中国之最》)

  学界认为,秦安大地湾文化遗址展示的是从一般聚落向中心聚落的演进过程,中心聚落的出现意味着中国远古时代城乡分化的开始,并且在此基础上很可能发展出古城、古国的雏形。更重要的是“大地湾各期文化的聚落演变是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内部平等的凝聚式到有中心和等级的高等级聚落,发展线索非常清楚,为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贵的实例”。(严文明《大地湾考古研究文集·序》)需要强调的是,大地湾遗址的挖掘已经过去30年,上述认识大都是20年前的结论,而且发掘的面积占遗址总面积的2%不到。在新的研究思路下,利用新的技术、新的考古方法对大地湾遗址进行发掘,必将会有更多的发现。

  除大地湾等重要文化遗址外,河西走廊在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中的意义也不容忽视,“从全球视野审视世界主要古文明的发生,河西走廊对华夏文明发生的特殊环境意义,就可以逐步获得彰显。”(叶舒宪《丝绸之路还是玉石之路--河西走廊与华夏文明传统的重构》)

  总之,丰富多彩的甘肃历史文化在助推华夏文明起源研究中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来源:甘肃日报

“麦积飞天”首次空降麦积区,惊艳全城(图文+视频)

“麦积飞天”首次空降麦积区,惊艳全城(图文+视频)

中华文明的起源地是哪?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三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华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灿烂果实。产生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非黄河和长江莫属了。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黄河流域早期农业一般主要是种植粟,长江流域农业主要是种植水稻

华夏文化的发源地是四川吗

不是,是深圳

为什么华主团宽灯蒸电福夏文明起源中原但是江南出人才?

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上,中原五省和东南五省应当说是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地区,甚至可以分别代表传统意义上的狭义的北方和南方。中原五省,指的是秦晋冀鲁豫――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东南五省,指的是苏浙皖赣闽――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三秦、三晋、燕赵、齐鲁、中州所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华夏文明最初的舞台。上三代以地理位置而言,夏朝居中,商朝在东,周朝在西,而三朝的更迭与后世的改朝换代并不完全相同,其取代的是天下共主的地位,而“封邦建国”的封建制是当时的主要模式。东南五省,最初是百越与楚文化的交汇区,狭义上的江南――苏南浙北则是核心。秦汉,是我国的第一次大一统,也是华夏文明扩展至整个阴山~长城以南的时期。汉末三国,统一于西晋。可是,西晋却担不起大一统王朝的重任,八王之乱及其由此引起的永嘉之乱导致了我国历史上最漫长的大分裂时期――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随之而来的就是华夏族的第一次衣冠南渡。衣冠南渡,指的是中原世家大族的集体南迁,而当时的迁徙之地就是以南京为中心的东南地区。衣冠南渡至江南,五胡内迁于中原,这便是南北朝。不过,此时的中原五省与周边相比依然有着强大的经济文化优势,于是鲜卑融于华夏,北朝统一南朝,我国的第二次大一统时代――隋唐时期得以建立。隋唐,依然以中原五省为核心,一如当年的秦汉时期。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么就是江南作为帝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开始崛起,同时东北地区的契丹、奚、靺鞨开始在唐朝的影响下崛起,他们将在唐朝灭亡之后影响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唐朝末年的黄巢之乱导致了华夏族的第二次衣冠南渡,之后,当北方混战不休之时,南方虽然也是割据政权,但相对平和。唐亡之后,契丹人建立了辽国,d项人建立了西夏,赵匡胤建立了北宋,天下三分。靖康之乱,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同时也是我国的第三次衣冠南渡,这一次北方人选择了杭州。于是,南京和杭州成了整个吴语区的两个语言孤岛。两宋之际是我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从北宋灭亡开始,中原五省――这一我国数千年来的**经济文化中心不再是决定历史走向的最重要的地缘力量。随着两宋时期我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全国的经济和文化开始由东南五省决定,而天下统一的力量和**中心则北移逐渐由东北地区所主导。辽~金~元三朝步步为营,直至完全统一天下。之后,朱元璋建立大明,迫使蒙古人重新回到大漠草原,但明朝却无力恢复元朝的规模。明朝末年,天下又是三分之*――大明、后金和蒙古,最终后金~清朝灭南明和蒙古,一统天下。这其中,契丹、蒙古出自东胡,女真、后金出自肃慎~靺鞨,而东胡、肃慎和秽秣(建立高句丽的扶余人出自这一支)则是东北古代的三大族群。与此同时,从两宋开始,至明清以降,江南五省的经济文化优势独步天下,无论是古代的进士、状元,还是现代的两院院士,没有地区可以与江南相媲美。因此,从唐亡开始,整个天下的统一由东北地区所决定,经济和文化则由江南五省支配,而中原五省逐渐沦为配角。所以,元明清与秦汉、隋唐迥然不同。秦汉隋唐均以中原五省为中心,所以定都也在关中;元明清经济文化中心在江南,**中心在北京,北京南控江南,北扼东北,由此取代关中成为天下绝佳的定都之所。

华夏文明中,“华”指的是,“夏”指的是?起源地?

《说文》:“华,荣也。”“夏,中国之人也。”“华夏”原义为“光荣的夏人”,即“荣耀的中国人”,是族名。后来也兼指中国之人的居住地区。最后代指“中国”,成为古代中国的自称,成为国名。  出处:《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明叶盛《水东日记·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则有当事者而吊祭之礼不知,则是其自异於华夏矣。”郁达夫《满江红·闽于山戚继光祠题壁》词:“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欠歇。”发源地  发人深省的是,明清记载的华胥在陕西蓝田,成纪在甘肃秦安。而1963年-1964年在蓝田县陈家窝和公主岭考古发现78-85万年前的蓝田人遗址。因此,这是华夏人类的发源地之一。1978-1982年在秦安发现具有仰韶文化不同时期的大地湾遗址,分为公元前5850-5400年的前期和公元前4050-2950年的后期[3]。先人所载神也,岂妄言乎!与蓝田、秦安相距不远的考古遗址[3]还有仰韶文化前期(公元前5500-4800年)的陕西华县元君庙墓地和老官台遗址,仰韶时期的西安半坡遗址(公元前5000-4500年),临潼姜寨遗址(公元前4600-3690年),宝鸡北首岭遗址(公元前5150-3790年),其余还分布于华阴、渭南、华县等地。仰韶文化后期的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300-2050年)遗址存在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兰州青岗岔、永昌鸳鸯池、青海乐都柳湾等地。此外,与陕西相邻的河南渑池仰韶、陕县庙底沟、洛阳王湾、山西芮城西王村、夏县西阴村、万荣荆村等处都发现同期遗址。因此,从伏羲诞生前到炎黄出现时存在的华胥古国相当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约为公元前4600-2700年,地域主要为甘肃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及黄河流域之一段。  《通鉴辑览》记载[4]:伏羲“始结网罟以教畋渔”,“养牺牲以充庖厨”,用书契代替结绳纪事,制嫁娶,画八卦。由考古学可知[3],仰韶时期猎渔业中确有网坠、鱼钩、箭头等,饲养家畜,出现刻划符号形式的原始文字,存在夫妻制的迹象,并且已出土7000年前的八卦符号。同时,从伏羲、女娲的轮流为主可以推测,这是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社会交替时期,而它正好与考古结果一致。  以后的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2500年)晚期和龙山文化(公元前2900-2000年)相当于炎黄时期到夏朝建立。夏(公元前21-17世纪)可能相应于更晚的晋南、豫西的二里头文化(公元前21-17世纪)。这与典籍所载夏禹、夏启建都城于安邑(山西夏县)、钧台(河南开封)一致。

华夏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是(  )A.黄河中下游区B.长江中下游区C.印度河流域D.两河流

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地区,最早成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河流域文化的发源地;两河流域是***文化的发源地.故选:AB.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高金融网 » 华夏文明的起源是在哪个省(中华民族的起源在哪个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