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到底是不是经济区域集团?还是仅仅是个合作论坛?可书上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归到了"世界
亚太经合组织属于合作论坛,成员国可以不履行通过的决议不过从各个方面讲,各成员一致同意认可的决议即使没有法律效应也会履行至于书上……
新西兰是那个洲的国家?
大洋洲的国家
新西兰,是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区域组织成员国。
亚太地区包括几个国家?
14个国家。
广义上,指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秘鲁、智利等南北美洲的国家和太平洋西岸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韩国、中国、东盟各国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
狭义上,指西太平洋地区,主要包括东亚的中国、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东南亚的东盟国家,有时还延伸到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
九年级张阳同学收集到有关“亚太鱼百境材夫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
【答案】B【答案解析】试题分析:“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中国一东盟”均属于区域性的经济集团,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亚太经合组织”简称“APEC”,宗旨是通过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1991年我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简称“NAFTA”,1994年1月1日正式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典型的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欧盟是1993年成立,其目标是实现欧洲的**经济一体化。“中国一东盟”简称“CAFTA”,2010年1月1日正式全面启动。它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
亚太指什么地方?
是指亚洲地区和太平洋沿岸地区的简称,广义上包括整个环太平洋地区,太平洋东西两岸的国家和地区。即包括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秘鲁、智力等南北美洲的国家和太平洋西岸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韩国、中国、东盟各国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
apec中文什么意思
亚太经贸合作组织(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
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属于东西合作南南合作南北对话还是全球合作
南北对话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之间的关系
补充:1、概念:经济区域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地理相邻的国家建立经贸合作组织,通过契约或协定,促使资本、技术、劳动、信息、劳务和商品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的动态过程。同时也是国家间在经济上进行不同程度的联合或合作,在特定领域内实现跨国性的统一过程。2、形成原因:①世界经济格*多极化发展趋势,为经济区域化奠定了基础。②各国之间围绕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③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竞争加剧。各个地区的经济大国为了加强实力,提高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都不失时机地推进区域经济合作。④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加速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3、发展阶段:区域经济集团化在50年代是初创时期,60年代至70年代是发展时期,80年代是较高层次时期,90年代出现北美、欧盟、亚太三足鼎立的*面。4、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等。5、本质:经济全球化的产物6、影响:正面影响:①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②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形成以各个区域经济组织为主体的世界经济格*的多极化和世界**格*的多极化。③从整体上看,也促进着世界经济中的依赖关系。负面影响:①具有排他性,不利于商品、资金、技术和服务在区域集团间的流动。②加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③世界经济生活将面临严峻的挑战。④国家主权概念受到冲击。二、经济全球化1、概念: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2、形成和发展的原因:①新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②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的层出不穷,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③两极格*的结束,使原来处于对峙状态的国家建立和加强了联系,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和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④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接受,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制度性基础。⑤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⑤三大国际经济协调组织的建立和其作用的不断增强,为经济全球化构筑了组织和法律框架。⑥从主观因素上看,西方自由化经济思想及其政策选择,成为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基础和政策条件。3、表现:①国际贸易迅速的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②国际金融的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③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④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⑤国际组织的建立。⑥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等。4、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与实质:特点: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投资的全球化,消费的全球化。实质:是发达国家因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以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的过程,即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5、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影响。正面影响:①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②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变得更具有竞争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国家能富裕起来。③全球化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虽然在这期间存在着增长的风险,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民财富在日益增长,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④由于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经济全球化使每个民族和民族国家都在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中得到自己应得的一份机会。⑤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家间特别是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⑥经济全球化使南北关系长期以来的紧张态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南北经济交往的规模和密切程度空前增强。⑦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⑧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负面影响:①由于民族国家内部和民族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全球化使穷国愈穷,富国愈富,特别是扩大了南北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②经济全球化会造成全球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与破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③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他们往往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制定国际规则的便利,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便利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例证。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南方国家间经济实力有限,经济结构趋同而缺少互补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使南南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面临挑战。三、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的关系即为楼上网友回答的内容,因为他回答过,系统不让我再回答相同的内容。例如,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而东亚经济体,欧盟,之类的则属于经济区域化。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等。
(13分)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世界日益连成为一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⑴影响:新航路开辟引发欧洲“商业革命”。(1分)具体表现:商业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两点4分)组织:亚太经合组织;趋势:区域经济集团化(2分)(3)问题:贫富分化和南北对立日趋严重;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掌握着主导权,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的地位。(2分)应对: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经济合作;……(言之有理即可,两点2分)(4)举措: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分)试题分析:⑴影响:材料一说明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产生的影响用一句话说就是新航路开辟引发欧洲“商业革命”。具体表现:由材料一中的“原有的商品如粮食、白糖、香料都有大的增加”、“一些新商品也出现在欧洲市场上”、“许多商业金融机构的建立”、“地中海贸易成为昨日黄花”、“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等信息依次可以得出商业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组织:根据材料二图片中的文字APEC,可知这指的是亚太经合组织。趋势: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区域性的经济组织,所以它反映了区域经济集团化这一发展趋势。问题:由材料所提供的漫画中的“富!还想再富”和“穷!不愿再穷”可以看出其存在的问题是贫富分化和南北对立日趋严重;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掌握着主导权,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的地位。应对:由于原有的国际贸易体系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所以肯定更有利于发达国家,所以由此出发,应对措施之一是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还有就是要实现图示目标,发展中国家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争取属于自己的利益。(4)举措:为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国**在1992年、2001年采取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即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政知识第12期|我国参与了哪些国际性组织?(四):亚太经合组织、博鳌亚洲论坛、上海合作组织
d政知识
第12期
中国作为国际社会日益崛起的角色,其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对国际组织的参与。对中国来说,参与国际组织可谓风险与机遇同在。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国更需要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不断开辟新的领域,加大参与国际组织的力度。下面重点介绍中国参与以及主导的国际组织,一起来了解学习吧!
一、亚太经合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简称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也是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间经济合作机制,其官方顾问机构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
1989年11月5日至7日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10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首次在中国上海举办。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隔13年再次在中国举行。截至2014年9月,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正式成员和三个观察员。
亚太经合组织诞生于全球冷战结束的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形势日趋缓和,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渐成为潮流。同时,亚洲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也明显上升。该组织为推动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加强成员间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亚太区内各地区之间促进经济成长、合作、贸易、投资的论坛。
亚太经合组织的宗旨是:保持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促进成员间经济的相互依存;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壁垒,维护本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大家庭精神是在1993年西雅图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中提出的。为该地区人民创造稳定和繁荣的未来,建立亚太经济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要深化开放和伙伴精神,为世界经济作出贡献并支持开放的国际贸易体制。在围绕亚太经济合作的基本方针所展开的讨论中,以下7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它们是:开放、渐进、自愿、协商、发展、互利与共同利益,被称为反映APEC精神的7个关键词。
亚太经合组织会标于1991年起开始启用,呈绿、蓝、白三色的地球状。会标不仅代表亚太经合组织这一重要的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也代表着亚太地区的希望和期待。会标的含义:地球用太平洋这一半代表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体,绿色和蓝色代表亚太人民期待着繁荣、健康和福利的生活,白色代表着和平与稳定;边缘阴影部分代表亚太地区发展和增长富有活力的前景;中间是白色的APEC四个英文字母。
二、博鳌亚洲论坛
博鳌亚洲论坛(BoaoForumForAsia,BFA)是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非官方、非营利性、定期、定址国际组织,由29个成员国共同发起,于2001年2月在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正式宣布成立。博鳌镇为论坛总部的永久所在地,每年定期举行年会。
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不断发展,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日趋加快、北美自由贸易区进一步发展的新形势下,亚洲各国正面临巨大的机遇,也面临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严峻挑战,一方面要求亚洲国家加强与世界其它地区的合作,同时也要求增进亚洲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何应付全球化对本地区国家带来的挑战,保持本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强相互间的协调与合作已成为亚洲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亚洲国家和地区虽然已经参与了APEC、PECC等跨区域国际会议组织,但就整个亚洲区域而言,仍缺乏一个真正由亚洲人主导,从亚洲的利益和观点出发,专门讨论亚洲事务,旨在增进亚洲各国之间、亚洲各国与世界其它地区之间交流与合作的论坛组织。
博鳌亚洲论坛为**、企业及专家学者等提供一个共商经济、社会、环境及其他相关问题的高层对话平台。博鳌亚洲论坛成立的初衷,是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博鳌亚洲论坛当今的使命,是为亚洲和世界发展凝聚正能量;博鳌亚洲论坛的宗旨是:
1、立足亚洲,促进和深化本地区内和本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协调与合作;
2、为**、企业及专家学者等提供一个共商经济、社会、环境及其他相关问题的高层对话平台;
3、通过论坛与政界、商界及学术界建立的工作网络为会员与会员之间、会员与非会员之间日益扩大的经济合作提供服务。
博鳌亚洲论坛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为凝聚各方共识、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解决亚洲和全球问题发挥了独特作用,成为连接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桥梁,成为兼具亚洲特色和全球影响的国际交流平台。
博鳌亚洲论坛标识中的地球代表着论坛立足亚洲,开放于世界;ASIA标识寓意着亚洲各国间的交流与互动;两者结合代表着相依相存,横向联合,和谐发展。深蓝色象征亚洲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黄色寓意亚洲蓬勃向上的生机。
三、上海合作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ShanghaiCooperationOrganization),简称上合组织(SCO),成立于2001年6月15日,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间国际组织。
冷战结束后,国际和地区形势发生很大变化。中、俄、哈、吉、塔五国为加强睦邻互信信与友好合作关系,加紧就边界地区信任和裁军问题举行谈判。1996年4月26日和1997年4月24日,五国元首先后在上海和莫斯科举行会晤,分别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和《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这是亚太地区首份多国双边**军事文件,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此后,五国元首年度会晤形式被固定下来,轮流在各国举行。从1998年至2000年,先后在阿拉木图、比什凯克、杜尚别召开五国峰会。杜尚别会晤时,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应邀以客人身份与会。会晤内容也由加强边境地区信任逐步扩大到探讨在**、安全、外交、经贸、人文等各个领域开展全面互利合作。由于首次会晤在上海举行,该机制被贯以“上海五国”称谓。
进入21世纪,面对全球化趋势,世界各国都在加快区域合作步伐,以更有效地把握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机遇,抵御各种风险与挑战。与此同时,冷战结束后,本地区的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活动日益猖獗,严重威胁各国安全与稳定。中、俄、哈、吉、塔、乌六国都面临发展自身经济、实现民族振兴的艰巨任务,也有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的共同愿望和迫切需要。
在此背景下,2001年6月14日,“上海五国”成员国元首和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在上海举行会晤,签署联合声明,吸收乌兹别克斯坦加入“上海五国”机制。15日,六国元首共同发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宣布在“上海五国”机制基础上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正式宣告诞生。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和原则:
1、加强成员国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
2、维护和加强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毒品走私、非法贩运武器和其它跨国犯罪;
3、开展经贸、环保、文化、科技、教育、能源、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均衡发展,不断提高成员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4、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5、上海合作组织遵循的主要原则是: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6、相互尊重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
7、所有成员国一律平等;
8、平等互利,通过相互协商解决所有问题;
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和原则,集中体现在“上海精神”上,即“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
上海合作组织的会徽呈圆形,主体是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个成员国的版图、左右环抱的橄榄枝和两条飘带,象征成员国为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所起的积极推动作用,并寓意上海合作组织广阔的合作领域和巨大的发展前景。会徽上部和下部分别用中文、俄文标注“上海合作组织”字样。会徽选用绿色和蓝色,象征该组织和平、友谊、进步、发展的宗旨。
来源|网 络
文字|庄怡凡侯琳
图片|网 络
排版|庞振浩
审核|沈子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