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古文翻译,急,可追加悬赏!!!
年少时的王烈,曾赴颖川(今河南禹州市)求学于陈太丘,与陈师的二子十分友好。当时,颖川人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都是陈太丘门下的弟子,他们见王烈聪明好学过人,甚为叹服,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由此,王烈以其英名著名于海内。王烈在颖川学成归还故里时,已是一位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青年学者。王烈返家不久,就遭受了父亲亡故的哀痛,他以儒家道义,为亡父守灵泣泪三年。后来,故里有一年发生饥荒,道路两旁饿死者不计其数,王烈大开露天的谷仓,分发给乡民,拯救了不少的百姓。王烈的行动,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族人赞其孝道,乡d称其仁爱。通晓典藉的王烈,以育人子弟为自己的做人之道,建立学校,广泛传授技能。他用自己的人格尊严,广布仁义,让人们尚善而远离罪***。在王烈的感召之下,州闾乡里尚善之气尉然成风。王烈的门人外出,举止容貌非同一般,在当地形成了一道非凡的风景,世人为之称赞不已。 那时,有一个盗牛者,被失牛人当场抓获。 盗牛者说:“我一时糊涂偷了您家的牛,今后一定改过。您既已赦免了我的罪过,幸好没让彦方先生知道。” 事后,有位好事者将此事告诉了王烈。王烈就取出一块布,让他转给了那位知过改错的盗牛人。有人不解地问王烈: “这人既然是一个盗贼,只因畏惧您,而不想让您知道。现在可好,您反而要赠送他一块布,这是为何呢?” 王烈见他们不断追问,并不解自己的用意,就说: “昔日秦穆公,有人盗了他的一匹骏马,还杀了吃了。秦穆公抓获此人后,不但不怪罪,反而还赐与他美酒,此人感念恩德。穆公落难时,此人拼死相救,穆公才得以生还。今日,此人已有悔过之举,惧怕我知道,是因为他知道了什么是可耻的罪过。知道了罪过,就会有尚善的举动,所以我以布相赠,勉励其积极向善。” 众人惊叹王烈劝善之美。 在此后的近一年时间里,州里发生了一些事,让人惊喜万分。 一日,有位老者,在集市上进了一些物品,担了满满一筐。半路上,疲惫的老者放下担子,坐在路旁的一棵大树下歇息。这时,走来了一位青年汉子。他上前询问,帮老者担行。走了数十里,一直将老者送至家中。老者想要青年人进屋喝口水,再问问他的姓名,但年青人没有回答,放下担子,就离开了。 不久,这位老者又出了一事。 老者一次在回家的路上,身上的佩剑丢了,却没有发觉。 过了一会儿,有位过路人看到了这把遗失在路旁的宝剑。他本想不再理会,继续赶自己的路。但又想,自己走后,其他的人也许会取走这把宝剑,那剑的主人就会永远失去自己的宝剑。这时,他又想将自己的钱,放在原处,购买此剑,但转而又想,认为不妥。于是,就坐下来,得待遗失者的认领。青年人一直在原地等到黄昏。这时,一位老者沿途寻剑而至。 老者从年青人手中接过宝剑,十分感激。而更让老者意外的,拾剑等待他的人,就是上次为他担担之人。老者十分感动,拉着青年人的手,说: “先前你为我担重物,一直送到家中,不告诉你的大名。今日又拾得宝剑,在这等了很长时间,从未见有你这样的仁义之人。这回你一定得告诉我,你的姓名,我要告之王烈。” 年青人见这次再也无法推脱,就说出了自己的姓名。 老者将这事告之了王烈。王烈说: “世上这样的仁人智士,我还从来没有见过。” 王烈派人打听此人是谁。当他得知,此人就是先前那位盗牛改过之人时,万分感叹: “韶乐九成,虞宾以和;人能有感,乃至于斯也!” 于是,王烈将青年人的义举,广布州里,众人引以为榜样。 那时,有些人因一些事件发生争执,为是非曲直要强行诉讼时,就有人提议到王烈那里去对质。每当事件发生到这个地步时,当事人双方都静下心来各自自问是否有过。有错的人知涂而反,有理的人友善相待,相互检查各自的过错,搞清事之原由,都不愿或不敢让王烈知晓这件事。 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常常亲自到王烈的私学馆,咨询政令的得失。王烈以其人格才识赢得了朝廷的敬重,被州郡推举为孝廉。然而,面对朝廷三府的迎聘,王烈都以才识浅陋推脱了。 后来,董卓大乱朝政,世况每日愈下,社会动荡不安。王烈避乱逃到了辽东,过上了躬耕的农夫乡村生活,布衣蔬食相随。辽东人十分敬重王烈,常将其奉为君子。然而,世道日渐衰败,朋d之人相互谗谤,王烈在辽东历时数年,从不参与其中的相互争斗,未尝有患。 太守公孙度十分敬重王烈之为人,下令征聘王烈入仕,出任辽东长史的职位。然而,无意于官场的王烈,性格刚烈,辞掉了公孙度的任命。但是,公孙度并不愿就此罢休。迫于无奈,王烈只好从事商业买卖来自轻自***。这样,王烈在辽东又平安地度过了几十年。到了汉建安二十二年夏四月,曹操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后,曹操亦仰慕王烈,于是,下诏任命他为丞相掾。当征聘他入朝为官的诏书到达辽东不久,王烈因病在海外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因之以饥馑的因和馑是什么意思?
因-释义:接续,接着的意思。
馑-释义:灾荒的意思。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的意思是: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
出自:春秋孔子及其弟子《论语先进》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句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高职升学——语文||(1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后复习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选自《论语•先进》。《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曾皙,名点,字皙;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侍坐,陪侍长者坐着,这里是指陪孔子坐着。
课文导读:
“侍坐”是《论语》中比较罕见的完整段落,生动地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求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⑵。居则曰⑶:‘不吾知也⑷。’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⑸?”
子路率尔⑹而对曰:“千乘之国⑺,摄乎⑻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⑼,因之以饥馑⑽,由也为之⑾,比及⑿三年,可使有勇⒀,且知方⒁也。”
夫子哂⒂之。
⑴ [子曰]在《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⑵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因为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但)不要因为我这一点,(就有话说不出了)。以,因为。一日,表示年长不多,这是自谦的说法。长,年长。乎,于,介词,这里是用来引出比较对象。尔,你们。毋吾以,即毋以吾。
⑶ [居则曰](你们)平时常说。居,在平时。则,作“辄”解,常常。
⑷ [不吾知]即不知吾,不了解我。
⑸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怎么做呢?何以,如何。
⑹ [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这里有不假思索的意思。
⑺ [千乘(shèng)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一个中等***。
⑻ [摄乎]夹在。摄,夹。
⑼ [加之以师旅]把战争加到它的头上。指别国的军队入侵。加,加于。师旅,军队。
⑽ [因之以饥馑(jǐn)]接着(国内)又有饥荒。因,继续。饥,五谷不熟。馑,菜蔬不熟。饥馑,泛指荒年。
⑾ [为之]治理这个***。
⑿ [比及]等到。
⒀ [有勇]有保卫***的勇气。
⒁ [知方]懂得做人的道理。方,义,道理。
⒂ [哂(shěn)]微笑。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⑴,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⑵。如其礼乐,以俟君子⑶。”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⑷。宗庙之事⑸,如会同⑹,端章甫⑺,愿为小相焉⑻。”
“点,尔何如?”
鼓瑟希⑼,铿尔⑽,舍瑟而作⑾,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⑿。”
子曰:“何伤乎⒀?亦各言其志也!”
⑴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方,方圆。如,或者。
⑵ [足民]使民富。
⑶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振兴礼乐教化,要等贤人君子。如其,至于。俟,等待。
⑷ [非曰能之,愿学焉]不敢说到做到,但愿意学着做些事情。焉,之,指管理***的事情。
⑸ [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典礼。这在古代属***大事。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⑹ [如会同]或者(在)诸侯会盟及共同朝见天子(的时候)。会:诸侯会盟。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⑺ [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玄端,古代的一种用整幅布做的礼服。章甫,古代的礼帽,用布制成。
⑻ [愿为小相焉]愿意在那时做一个小小的司仪。相,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或祭祀时主持赞礼者。小,是自谦的说法,其实地位并不低。
⑼ [鼓瑟希]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表示乐曲接近尾声。瑟,古乐器名,最早为50弦,后成25弦。希,同“稀”。
⑽ [铿尔]铿的一声。尔,助词。
⑾ [作]站起来。
⑿ [异乎三子者之撰]跟他们三位所说的(志向)不同。撰,陈述。
⒀ [何伤乎]有什么妨碍呢?
曰:“莫春⑴者,春服既成⑵,冠者⑶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⑷,风乎舞雩⑸,咏⑹而归。”
夫子喟然⑺叹曰:“吾与⑻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⑼。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⑽!”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⑾,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⑿?安见⒀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⒁?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⒂?”
⑴ [莫春]暮春。农历三月。莫,同“暮”。
⑵ [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身了。春服,春天穿得夹衫或单衣。成,稳定。这里指可以穿上身了。
⑶ [冠者]指成年男子。古代男子20岁举行束发戴帽的仪式叫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⑷ [浴乎沂]在沂水里洗濯身体。沂,水名。
⑸ [风乎舞雩(yú)]在舞雩台上乘凉。风,吹风、乘凉。舞雩,为当时鲁国求雨的祭坛。
⑹ [咏]唱歌。
⑺ [喟(kuì)然]叹息的样子。
⑻ [与]赞同。
⑼ [曾皙后]曾皙走在后面。
⑽ [已矣]罢了。
⑾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国靠礼,但他的话却不谦虚(不合乎礼)。
⑿ [唯求则非邦也与]难道冉求说的就不是***大事吗?唯,句首助词。邦,***。这里指治理***大事。与,同“欤”,语气助词。
⒀ [安见]怎么见得。
⒁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
⒂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意思是公西华参与的也是管理***的大事。
练习与思考
一、解释下列各词的不同意思。
1.方
且知方也
方六七十
2.如
如或知尔
如其礼乐
如会同
二、说出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并说明各句分别体现了人物什么性格。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4.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三、试分析应如何朗读上题中的语句。
四、孔子在与弟子谈志向时说“吾与点也”,显然他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越好。你认为孔子的观念和现代人对理想的追求是不是有矛盾呢?
五、熟读全文。
练习与思考(答案版)
一、解释下列各词的不同意思。
1.方
且知方也(礼仪)
方六七十(方圆)
2.如
如或知尔(或者)
如其礼乐(至于)
如会同(如果)
二、说出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并说明各句分别体现了人物什么性格。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答:乘(shèng),古时一车四马叫“乘”。这句话表现了子路虽有治理***的才干,但直率张扬,不谦虚。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答:足,富足。这句话表现了冉有态度谦虚。
3.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答:能,有能力做到。这句话表现了公西华不仅态度谦虚谨慎,说话也委婉。
4.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答:童子,儿童、少年。这句话表现了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
三、试分析应如何朗读上题中的语句。
答:第一句朗读时语速可稍快,语气语调中流露出直率、自信之气。
第二、三句朗读时语速要平缓,语气也要稍轻一些,表现出谦逊之态。
第四句朗读时要富于节奏和音韵,语调上扬,表现出从容不迫、逍遥自在之情。
四、孔子在与弟子谈志向时说“吾与点也”,显然他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越好。你认为孔子的观念和现代人对理想的追求是不是有矛盾呢?
提示:文中的曾点是在富有诗意的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他所描绘的图景,社会安定,天下太平,人人过着美好的生活,这个境界正是儒家所倡导的理想社会。所以说,曾点并不是理想不高远,而是他通过描绘春天的图景,寄托他的**理想。这就是孔子赞叹的原因。
五、熟读全文。
——————
写在最后:
假期每天一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题,请加强复习。
时间有限,如有错误,请在后台留言,方便更改!
二条是专项习题的练习,方便大家复习!
编辑排版:周末
声明:视频、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语文教师要不要学习训诂学?
黄灵庚《训诂学与语文教学》中讲:
“语文教师传授的知识常常要超出课文里的内容,教学生懂得所以然,自己首先要懂得所以然。”
语文教材中的注释,尤其是文言文的注释,大多数并没有说明为什么是这样解释而不是那样解释,所以语文教师的备课显得尤为重要。
这本书里引用了郭在贻在《训诂学》中列举旧版语文教材中文言注释的诸多问题,我翻了翻新教材,发现很多问题已经纠正,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遂把这些问题整理后归为三类:
第一类,不准确。一则有待推敲,有些注释虽无大错,但推敲起来略有牵强;二则真伪难辨,课文注释并非出自一人之手,难免会有差错,需要辨别。
第二类,需要选择。就是有些注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解释,这说明注释者也不能抉择,故列而并陈之,需要语文教师自己判断。
第三类,当注未注。课文中的某些词语貌似普通,其实意义相当特殊,而注释又没有对其进行说明,需要语文教师自己去思考解决。
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上面的几种情况。
统编版教材必修下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有一句:“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饥馑”这个词,在1990版的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中的注释是:饥,五谷不熟;馑,蔬菜不熟,这里指饥荒年。
“饥荒年”这个解释就是错误的,统编版教材对其进行了纠正,但又没完全解释清楚。新教材给的注释是:泛指饥荒。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简体字的“饥”的注释总共有两条,第一个是指“饿”,即与“饱”相对;第二个同繁体字“饑”,指饥荒。出自《汉书·翼奉传》:“今东方连年饑馑。”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馑”字的解释是:“饥荒。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只有这一个意思。并且,“饥和馑常连用。分开讲时,五谷没有收成叫‘饥’,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叫‘馑’。但连用时,饥、馑无区别。”
而教材中并未对此进行辨析,只是给了一个含糊不清的注释:“饥馑,泛指饥荒。”
这并非较真儿,因为同样的“饥”字,在高中必修下中的另一篇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中也出现了,教材并无注释。如果在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词的时候语文教师备课疏忽了,那么学生第二次遇到这个词的时候会作何理解呢?
其实,表示“五谷不熟”的饥,古代作“饑”,而表示“饥饿”的“饥”作“飢”,分别是两个字,简化后才写成了如今我们通用的“饥”。
通过查饥馑,我顺便得以辨析饥、饿二字:
“饥”表示有东西吃而吃不饱;“饿”表示完全没有东西吃,故可以死人。
饥饿这俩字不能相互替换,《孟子》里有一句:“民有饥色,路有饿殍,此率兽雨食人也。”教材的注释说“饿殍,饿死的人。”这里就不能将“饿殍”改为“饥殍”。
饥、饿分别为文,训诂学成“对文”,二者得以区分。
词语学教学中最忌解释同义词含混模糊或区分不明,训诂学则可以通过“对文”和“散文”手段对类似于“饥”、“饿”这样的词加以区分。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我们语文教师不仅应该学习训诂学,还要好好学,深入学。
不说了,我继续学习训诂学去了。
饥馑是什么意思?
【拼音】jī jǐn
【释义】饥馑,是饥荒的书面用法。灾荒之年,庄稼没有收成。
【词性】名词,指因为粮食歉收等引起的食物严重缺乏的状况。
【示例】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管子.五辅》:“天时不祥,则有水旱;地道不宜,则有饥馑;人道不顺,则有祸乱。”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敝邑连岁饥馑,百姓流离。今冬稍稔,流亡者渐归故里,仅能自给,不足以相济也。”
求《孔子游春》全文
最佳答案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孔子的心情很不平静,就像他眼前的泗水波澜起伏。活泼欢快的泗水从大山中滚滚而来,又不知疲倦地奔腾而去,孔子动情地望着泗水河,陷入了沉思。弟子们不知老师在看什么,都围拢过来。子路问道:“老师在看什么呢?”孔子说:“我在看水呀。”“看水?”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弟子们听了老师的一番宏论,无不惊讶,谁能料想,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老师竟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歌声融进温暖的春天里。泗水河畔,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过了一会儿,弟子们三三两两散开了,有的采花,有的捕蝶,有的垂钓,有的戏水,只有颜回和子路在陪伴着老师。孔子说:“可以说说你们的志向吗?”子路是个急性子,老师的话音未落就开了腔:“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们一块儿享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我也不会在意。朋友之间就应该有福同享嘛。”温文尔雅的颜回经过深思熟虑,从容不迫地说:“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孔子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子路问道:“老师能和我们说说您的志向吗?”孔子微笑着说:“我就盼望着有那么一天,所有人在晚年的时候都能够安享幸福,朋友之间都能够互相信任,年轻的子弟们都能够怀有远大的理想。”“颜回呀,听说你把自己的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何不唱给老师听听?”孔子说着,将琴推到颜回面前,颜回并不推辞,他调好琴弦,一边弹一边唱。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臧文仲如齐告籴译文
臧文仲如齐告籴鲁饥,臧文仲言于庄公曰:“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国之艰急是为。铸名器,藏宝财,固民之殄病是待。今国病矣,君盍以名器请籴于齐?”公曰:“谁使?”对曰:“国有饥馑,卿出告籴,古之制也。辰也备卿,辰请如齐。”公使往。从者曰:“君不命吾子,吾子请之,其为选事乎?”文仲曰:“贤者急病而让夷,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无违。今我不如齐,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文仲以鬯圭与玉如齐告籴,曰:“天灾流行,戾于弊邑,饥馑荐降,民羸几卒,大惧乏周公、太公之命祀,职贡业事之不共而获戾。不腆先君之币器,敢告滞积,以纾执事,以救弊邑,使能共职。岂唯寡君与二三臣实受君赐,其周公、太公及百辟神祗实永飨而赖之!”齐人归其玉而予之籴。译文鲁国发生饥荒,臧文仲对鲁庄公说:“与邻国结好,取得诸侯的信任,用婚姻关系来加强它,以盟约誓言来巩固它,乃是为了应付***的急难。铸造钟鼎宝器,贮藏珠玉财物,乃是为了救助百姓的困苦。现在***遇到了困难,国君为何不抵押钟鼎宝器向齐国要求购买粮食呢?”庄公说:“派谁前去?”臧文仲回答说:“***遇到饥荒而由卿大夫外出求购粮食,是古代的制度。臣充列卿位,请派臣去齐国。”于是庄公派遣臧文仲赴齐。臧文仲的侍从说:“国君没有指派你,你却主动要求,这不是自己挑选差事去干吗?”文仲说:“贤明的人应该争当危难而谦让平易的事务,当官者应该敢于任事而不逃避危难,在高位者应该体恤百姓的忧患,这样***才能安定。现在我不去齐国,就不是争当危难了。处于上位而不体恤百姓,当了官而又懒于理事,不是臣子侍奉国君所该做的。”臧文仲去到齐国后,用鬯圭和玉磬向齐国求购粮食,说:“天灾流行,殃及敝国,饥荒又降临到人民中间,百姓瘠瘦羸弱,生命受到威胁。对周公、太公的祭祀无法保证,给王室的贡品也难以操办,我们国君很担心因此而获罪。所以不敢再珍惜先君的宝器,请求交换贵国积余的陈粮。这既可减轻贵国管粮人的负担,也可解救敝国的饥荒,使我们能担当向王室朝贡的职守。不但我们的国君和臣子能领受到贵国国君的恩惠,就是周公、太公和天地间的所有神只也靠这可以继续得到祭祀。”齐人于是把粮食借给了鲁国,并退还了宝器。
细雨课堂|必修下知识点总结笔记(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写在前面
生平
End
下列各句中“因”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答案AA项:根据;其余均为:沿袭,继续
丰收的反义词是什么?
丰收的反义词:饥馑、减产、歉收
1、歉收: 农作物产量低于一般水平2、饥馑: 灾荒;荒年。五谷收成不好叫“饥”。蔬菜和野菜吃不上叫“馑”因之以饥馑。——《论语·先进》3、减产: 产量减少;减少生产:粮食减产。采取减产措施,降低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