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思维才有力量超越
转发分享获无量功德
福报由供养布施而来,《普贤行愿品》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如果您读下文受益,请随手转发,分享法喜,布施法益。同时修行随喜功德,与众生结法缘,积集菩提广大资粮,同证佛果!
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光明就有黑暗,有天就有地,有善就有***,有乐就有苦。佛教讲“有求皆苦”,有一个好的事物必定会有个坏的事物与它相对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会觉得好像有个什么东西来阻碍自己,这个障碍是你在学习工作过程当中遇到的阻碍。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障碍。任何一个人,当你有成就时,就会有障碍来障碍你,这是所有人要去面对、去解决的。你面对了,认识清楚了,就能够超越自己的人生,生命当中的力量就越强,障碍就不成为问题了。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顺境就有逆境,它是交替与并行存在的。顺境处理不好就会变成逆境,逆境处理好就会成为事业中的增上缘。好像一个人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四平八稳的,人的注意力不集中,就容易发生车祸;在一个路况不是很好的地方开车,他可能很注意,就不容易发生车祸。所以不能说路好坏,而是你的心态问题。如果你很注意,有好的技术,就不容易发生车祸;如果你不注意,就算是技术好、车好、路好,也一样容易发生车祸。人生也是如此,时时刻刻保持面对境界的心,保持面对困难的心,当问题来时就不成为问题了。有的人遇到困难时就过不去了,就在这个问题上、障碍上过不去,就抱怨,引发了许许多多不必要的麻烦、痛苦。这实际上是我们不能正思维,不能包容,人内心没有力量去超越的表现。
学佛法,为了得到觉悟,觉悟人间的一切。觉悟之后自然就能超越外在种种对我们的障碍,觉悟之后就能解决内在烦恼。所以佛法就像雨露,就像阳光,就像空气,我们一刻也不能分离。
本文摘选自:佛教导航学诚大和尚开示《皈依之路》
赞是一种鼓励|喜欢本文的亲们,请在页尾点赞哦~
随喜转发,请点击右上角“┇”智慧分享,功德无量!
投稿邮箱2567709875@qq.com,小编会每天查收~~~欢迎投稿
关于禅修苑:弘传佛陀教诲,广集福慧资粮。同享智慧人生,共成无上菩提。定期发送经藏研学、参禅悟道,怡情养性的相关文章。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共沐甘露广结善缘。
查看历史消息: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查看公众账号,进入后再选择查看历史消息。
长按图片可进行扫描
股票里什么叫现量?
股票现量指的是现在的,也就是当前刚成交的这一笔订单的成交量而不是股票现在的存量,股票的现量通常都可以通过股票的交易软件的交易页面中看到,股票交易规定的,最低的成交量必须是一百股以上,也叫一手。在一整个交易日的所有时间的现量的加总,即是该股票的当日总成交量。
净慧长老:如何参话头
文/净慧长老 禅宗的公案,有些是直指,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有些是借喻,就是借一个比喻来说明问题。但不管哪一种,都离不开我们当下这个心。所以禅宗又名“心宗”。 像马祖的很多开示,如“即心即佛”,就是属于直指。“即心即佛”这个公案,直指你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不二。临济祖师的“无位真人”,将真心与妄想区别开来了,也是属于直指。 赵州和尚的很多公案,属于借喻。所谓借喻,就是指东话西,不直接地跟你说破,实际上,就是要当下截断你的思路,让你前思后想不得、左顾右盼不得,从而当下转回头转脑。所谓妙悟要穷心路绝。通过这个借喻,使你的心走入死胡同,不能再往下思考了,好比前面就是一座铜墙铁壁。比如说: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赵州说:“庭前柏树子!”庭前柏树子就是一道铜墙铁壁。你怎么去理解?祖师西来意与庭前柏树子有什么联系?这是给你设立一个铜墙铁壁,堵绝你的意识,使你没有办法思考。因为思考得来的东西,都是比量,或者是非量,而不是现量。见性这个东西,一定是现量见到,而不是比量。比量就是思维,属于心意识的问题,生灭法。 像“狗子有无佛性”的这个问题,也是个借喻。它无非是要帮助你放弃意识思维,当下现量直观自己不生不灭的本性。狗子还有没有佛性?赵州不直接说即心即佛,他只是给学人一个铜墙铁壁,斩断他的思路,所以回答说:“无!”真是斩钉截铁,让你没有思考的余地。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没有佛性?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去起疑情,把自己的整个生命与这个疑情融为一体,在每一个当下去切实地参究。这个参究不是让你去思维分别,而是要把它当作一个真正的问题看着它,它属于一种现量直观。 禅宗里有一千七百则公案,所谓“一千七百则葛藤”,它基本上是在唐宋时形成的。像“祖师西来意”、“狗子有无佛性”、“如何是学人的本来面目”,等等,都是经常被人参究的著名公案。参公案是一种功夫,而不是知解。比如,在参无字公案的时候,不是让你用分别意识去找出它的原因,也不是让你去念这个无字,而是让你对这个问题起疑情,提起疑情之后,死死地盯着它看。盯它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不起妄心,不起分别心,避免禅病,使自己的心心念念不离这个。参公案是直接从自性入手的,是一种离心意识参,这当中有定有慧,有止有观。 什么叫离心意识参?我们先来把心意识的含义弄清楚。“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同是一心,而有三名,作用不同,故名心意识。集起就是生灭,因为我们这个心是生灭不停的。参公案就是不要在生灭心上用工夫,不要在思量心上用工夫,不要在分别心上用工夫,在没有任何出路的情况下去参,这就叫离心意识参。离了心意识,就能做到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是铜墙铁壁。 参话头应如何用功?就是要在三心不可得处用功。三心是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心是生灭不停的,参话头就是要在这个生灭不停的状态下用功夫,从中体会那个不生不灭的。为了做到这一点,你必须把功夫永远地用在当下,永远地安当下,观照当下,不思量过去,不思量未来,不思量别处。人心好比一潭清水,没有风浪的时候,就非常清澈平静,有风的时候,就波浪起伏,浑浊不清。没有浪的时候,你心的活动就停止了。心的活动停止,并不等于是死了,而是灵明自在、了了常知的。 用功的时候,各位不要过多地去动心思维。过多地去思考这个、那个,这些都是妄念,都是心意识的作用。老和尚屡屡告诉我们:要在心念未起处用工夫(所谓一念无生),要在话头上用工夫,不要在话尾上用工夫。虽然这个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真正地把握了这种用功方法,其效果是非常好的。我们要在念头未起的时候,盯这个无字,把这个无字看成是一个铜墙铁壁,没有任何空子可钻,这样你那个心才肯死下来。古人讲“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就是这个意思。(摘自《禅》刊2002年第4期)
正向思维和反向思维的区别?
它们的思考方向不同。
正向思维是按照标准推导结论的过程,而反向思维则是从结论往回推,寻找前提条件的过程。正向思维是大众常用的思维方式,但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能会停滞不前。而反向思维则是一种求异思维,敢于反其道而行之,从对立面深入探索,创造新思想
只要是真修行都叫念佛,要把心放在道上,放在法上!(附音频)
法华经讲解每日一更视频
楞严经讲解每日一更视频
八圣道分:指「正见、正思维、正言、正业、正命、正进、正念、正定」,也叫八正道分。这是证得小乘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是四圣谛中道谛的最重要修行方法。
我们讲解「八圣道分」,是把大乘和小乘圆融起来理解。各位宜加用心,不可偏执。
第一个圣道叫「正见」。正见就是佛知佛见(小乘法指四圣谛法,大乘法指一乘实相),与世间法相对照,属于世界观问题。
所谓世界观,就是我们怎样从全*上、根本上、战略上来把握对世间万事万法的认知。世界观的改变是一个根本的改变,也就是讲心法啊!言为心声,行为心使,身为心役,一切都是受世界观的支配,叫「正见」,由正见才演绎出以下的七种正道。
第二个圣道叫「正思维」。世界观是一种根本的知见,在其指导之下,我们对于自身以及对于周边的社会环境、人事环境、自然环境,怎样去看,怎样去思考,怎样用心来分析,叫「正思维」。
第三个圣道是「正语」。不妄语,不两舌,不***口,不绮语。一个人只要开口讲话,就是在做宣传,不是对这个世界的吉祥加持,就是对这个世界的污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往往造口业所受到的报应非常重。因为你污染了世界,污染了别人,要好好地把住口业这个关。起心动念必然有果报,讲出口来,果报要翻倍了。如果是正知正见讲出口来,就功德无量。佛法是平等法,就看怎样善用其心。
修行人「相见无杂言,互勉念佛声」。在一起只谈修行,与修行无关之事不提,就念佛;只要是修行都叫念佛,把心放在道上,放在法上。当然也可以把它简化为就念阿弥陀佛,但这是皮毛而已;但讲阿弥陀佛总比讲无聊的话好一些。「你吃饭了没有啊?这几天打牌了没有啊?手气怎么样啊?」是不是啊?你这是在误导众生,误人子弟。不要讲人我是非,当然我们有备而去,有意度化一些人,你不妨用一些世间俗话跟他套近乎,这另当别论,那叫智慧。
第四个圣道叫「正业」,这不是指正当的职业,而是正当的行为。即戒杀、戒淫、戒盗等行为善良、不侵害一切众生,就是正业。行住坐卧之中,以正念而住。
第五个圣道是「正命」。特指修行人所从事的职业。在佛法里分两种业:一种叫白业,一种叫黑业。
所谓白业,就是五金啊、蔬菜啊、织布啊,等等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众生身心健康的职业;
那么如果是杀猪宰羊、贩卖肉鱼、开歌厅舞厅、开赌馆、涉及到杀生、伤风败俗的职业,统统叫黑业,必受***报。
职业,俗说为活命的手段,在佛法里有几种饭不能吃,叫作「四邪命」。
一者,方口食。指修行人专门拉拢信徒,交际应酬,攀缘官府,攀缘大户人家,为什么?一开口,他供养的多。你找平民百姓,给你一块两块,他心里还掂掂的;你找大富豪,他十块钱拿不出手,一给就是一百,是不是?他能忖度众生的这种心理。禁方口食,这就破除修行人的贪心,当然,为了建设道场,教化众生,又当别论,看你的用心。
二者,下口食。出家人自己种地、种菜,这是佛陀当年不允许的。出家人要托钵乞食,所谓「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以令身心安稳,智慧增长。当然在佛陀的时代,社会环境许可,能做得到。现在的社会环境不可同日而语,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大陆,甚至很多地方都看不起出家人,哪里能靠托钵乞食呢?没有这个条件了。在今天的泰国、锡兰等南传佛教***和地区等还能维持这种修行方式,其他地方已经行不通了。佛法不是死板的,为了保持生命力,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三者,仰口食。在***历朝历代都有一些人专门观测天象,在王宫中专门负责这一类的记录,这些都有历史记载。那么也防止一些修行人以这种习气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比如说,占卜星宿、星相,为人说祸福吉凶,以此受人恭敬、供养。
四者,维口食。通常指算命、卜卦、看风水、咒术这些事情,但这些学问凭心而论。它并不是假的,也是一种启蒙佛法。它能正确地分析一定时空点内的一些天人鬼畜、六道众生之间的恩恩怨怨。有些人出于正直,他以此帮助你排忧解难,劝你念佛学佛;有一些人以此故弄玄虚,诈骗钱财,叫「维口食」。这是讲「正命」。
第六个圣道叫「正勤」或者「正精进」。「五根五力」的「进」是作为一种心态,「七菩提分」的「进」是作为一种力量。这里的「正精进」是表质量,不讲究质量,你越精进越糟糕,背离真心本来面目越远。
第七个圣道叫「正念」。「五根五力」的念是表数量,表行,「七菩提分」的「念」是表一种开关调节,这里的「念」是表质量,这里对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小乘法中,以四圣谛、八正道、四念处等种种修行方法为正念,并能够保持它。如果你念佛时想吃东西或者想救人,再比如念佛时想到观音菩萨,这都是失去正念。因为你不知不觉心被境转。所以正念偏重于定学。
在圆顿法中,只要明白「如来藏」的道理,你心开意解,头头是道。头头是道即是要求我们念念在道,境界当前,一念之观,想都不要想,自性就流露出分别智慧。富楼那尊者为什么说法第一啊?他就是正念,以音声轮教人,讲经说法想都不用想,出口成章,是表这个法。这是一种功夫,就靠我们时常提起观照。
怎么正念呢?别人骗你五百万,你的烦恼心都生不起来,这叫正念。如果开始起了烦恼,然后想想,骗子是谁啊?我是谁啊?五百万又是谁啊?这就叫正思维。落入正思维已经比正念低了一个等级,这是我们成就的功夫。
讲经说法也是的,往往我们讲了一个妙法的时候,不需要思维的,信口开河,讲了以后才知道自己讲的什么,这就是正念,叫自性流露。你如果照着稿子来念的话,不叫正念,最多叫正思维,不容易开智慧,也不容易叫别人开智慧。
凡是自性流露的东西,特别容易与众生道交感应,这就是一种气氛,能够让听闻佛法的众生随文入观。所以佛的教体是演讲,对不对?不光是讲,还带有表演,这个表演就是自性流露,就是「正念」。
第八个圣道叫「正定」。在「五根五力」的定相对而言也是表质量,但是那个质量比较小,是表事定。在「七菩提分」的「定」,它是表示一种心态相对的不动静止。
小乘法的正定从初禅到灭尽定都有,都是摄心一处,保持寂静,不向外驰散。
这里的「正定」不一样,「法华三昧、楞严大定」是「一切禅定之王」,是性定,自性本定。唯有「法华大定、楞严大定」称为「正定」。所以各种各样的智慧最后要万法归宗,归「第一义谛之定」83。
再讲「四圣谛」。道谛是专门对治集谛。集谛是造成苦报之因。所谓「灭谛」,这个灭也是通大小乘,小乘人灭分段生死——六道凡夫既有分断生死,又有变易生死,这两种虚妄之命——小乘人通过三十七道品那种修行,超越六道轮回,解脱肉团身这种分段生死。
肉团身这种分段生死,可以从两种角度来观照:一种呢,从现量、现相来看,具足六根。包括那些畜生道在内,一段一段的生命,有形有相;第二种呢,从过去、现在、未来这种六道轮回来看,这段是人,下一段是鬼,下一段是畜生,下下段是天,怎么样怎么样……包括生生世世,它是不是一样的肉团呐?不一定。
那么超越了这种分段生死的阿罗汉,他就是保持一个灵体;
像四空天的天人一样,再也没有肉团身拖累——后者是在一定时间内解脱了分段生死,但是由于他的根本的那个三界六道中的粗重见思烦恼没有破除,所以时机到了以后,仍然不免堕落到肉团身这种分段生死。
那么对于菩萨大士来讲,不仅破除了分段生死,而且破除了一分或者几分、十几分、几十分变易生死。这个变易生命佛把它分为四十二分。这是菩萨在修证过程中要逐步解决的问题。
那么到了究竟如来果位,他破除了分段生死,而且破除了四十二分变易生死,那是真正的圆寂,那才叫真正的灭度。
那么当证到佛果,注意,灭当下即是生。生灭的灭不是寂灭的灭;寂灭是没有生,没有灭,还没有中流。
那么《心经》里讲的「无苦集灭道」,是指在空性如来藏中,没有苦集灭道这四个法——这是按照禅宗的修法——破除一切相,见真空之性。
那么讲到究竟义,这苦集灭道不能说无,也不能说有,而是由我们的真心本性随缘现有现无。在苦集灭道这四圣法没有出世之前,它在不在我们心里啊?在。那么在显现为苦集灭道之后,四圣谛当下是不是我们原来那个无形无相的心啊?所以这个妙有,当下就是无形无相的真空。
还是那个比喻:孙悟空摇身一变为茶杯,茶杯当下是不是孙悟空啊?在没有变茶杯之前,那个孙悟空当下是不是茶杯啊?作如是的观照。明白了「如来藏」的道理,你讲空,讲有,讲在,讲不在,统统正确,是不是?都是我们一个念。
无智亦无得:这是讲菩萨法,开始涉及到智慧。严格地来讲,小乘法不能叫智慧,它属于世间善法。
在佛法里呢,把修行的次第大体上划分为「人、天、声、缘、藏、通、别、圆」八个次第。
人和天是凡夫法,修五戒得人身,五戒十善加四禅八定,可以得到天人果报;
修四圣谛,证阿罗汉;修十二因缘,证辟支佛。声闻法和缘觉法既可以都说为小乘,也可以把缘觉法说为中乘。二者属于小乘圣人。
藏、通、别、圆,这是大乘法;也有的把藏教也说为是小乘法——藏教菩萨发的方便菩提心很大,他要成佛,要出世度众生;但是他修持的方法跟小乘人几乎一样——修六度万行,行善断***,在这个方面执着——但是他能发方便菩提心,这也涉及到智慧,但他不能明心见性。
通教,是从空门而入,破一切相而归于真空之性。修得好他能证一分空智,但是只能证一分。
那么别教呢,他证空智以后要从空出有,大做佛事,进一步破除无明微细烦恼。但是呢,他带有明显的次第性:从空出有,从有归空。他认为一个空如来藏可以成就无量的佛,以为用我们自性能够成佛,老子能够生出儿子来。他不懂得老子就是儿子,不懂得即相即性。所以他不能究竟成佛,只能成就十二分法身智慧。
只有到了圆教才能究竟圆满,成就无量之智慧与德能。
无智亦无得,在这里是表最圆融、最圆满、最究竟的智慧。怎么「无智」啊?连圆教见到的这个「一心三藏」的智慧,都要空掉。为什么?哪是你见到的?等你见到了就有了二,明白吗?你见也有,不见也有;不从见得,不从修得——所以说佛成佛以后,他还要破除中道之义:不住有,不住空,连中也不住。
我们懂得了智慧,就是懂得了功德,以此智慧规范身、口、意三业,而成就我们的涅槃之德。那么成就了涅槃之德,有没有啊84?也没有!
你成就也好,不成就也好,它本来就是。所以这个「无智亦无得」,解释为成佛、证涅槃、证菩提,不从修得。
——本文摘自印广门清法师《心经》讲记
▶注:
83.《楞严经讲义·卷八》:佛证此究竟坚固之定,前说四科七大,一切事相之法,一一会归如来藏性,本不动摇,本不生灭,自性天然妙定,即首楞严定也。此定为定中之王,能统百千三昧。
84.《楞严经·卷十》: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一切布施中,法布施为最。转发一篇智慧和正见的文章就是在践行法布施,它可能触动一个人,改变他的人生,从此朝着光明前行。感恩随喜您的随手点赞和转发给你的朋友圈,让更多人受益!
佛法智慧:石破天惊,用如来藏心法妙解“我”字
新时代的文化与传承!!!
简体注音|佛说阿弥陀经
怎样正确认识佛教?
(一)认识佛教一般宗教讲神权;佛家讲因果,能自己做主,自己创造。哲学讲内心思辨;佛家讲实践,心物一体,又有不同。科学是倾向于物质以及在物质上的研究,佛讲心物总和,讲心就有物,讲物就有心,讲中道实相,所以与科学也有所不同。上个世纪初曾经有个争辩,一派认为“佛教非宗教、非科学、非哲学”,另一派认为“佛教亦宗教、亦科学、亦哲学”,这两派都有理由。“佛教非宗教、非科学、非哲学”。为何非宗教?宗教讲神权,不管是上帝也好,梵天也好,神我也好,都是归于神权,而佛教不是!为何非科学?科学崇尚物质,以人为本;佛是总和观点,人与自然、社会是连成一体的,故非科学。为何非哲学?哲学是什么事情都凭想象,很空洞,欠实践;而佛讲究实际,注重实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佛教亦宗教、亦科学、亦哲学”。从信仰方面来讲,佛教有历史,既然信,就要崇拜三宝,这一点上佛教与宗教相类似。佛教亦科学,因为佛讲逻辑,讲因明,讲实证,与科学的求证方式接近。佛教亦哲学,佛学在思维方面很强调,注重思维的形式,讲现量、比量等等,就与哲学相类似。(二)佛教是一种教育佛教就是佛的教,佛所说的言教。用佛教固有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BuddhaDharma)。《增壹阿含经》序品说:“诸***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简单讲,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是佛陀的教育。佛陀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将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学、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生)的教育。佛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佛教真的是教育吗?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疑问就会消除。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教学才有师生的称呼,而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根本的老师(本师),就是表示这个教育是他创始的,他是第一位创办人;学佛人自称为“弟子”,弟子是***古时候学生的自称。由这些称呼,我们知道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就其它宗教而言,被信仰的神与信徒不是师生关系。佛门则是清清楚楚说明:佛与我们是师生关系;我们与菩萨是同学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称呼出家人为“和尚”,其实在一个寺院里只有一位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作“亲教师”。就是亲自教导我的老师,就像现在学校里的指导教授,他是直接指导我的,关系非常亲近、密切。他若是不直接指导我,就称他为“师”,这如同学校里的老师很多,但他没有给我讲过课,没有指导过我。“和尚”与“师”的差别就在这里。这些称呼在教育体系里才有,其它宗教里面没有这种称呼。***过去称之为“丛林”,“丛林”就是佛教大学。我们从佛教的起源,一直到***佛教的建立来看,它的确是一个教学的体系。这一事实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佛教!
【佛学*概念】批什么是现量?比量?非量?
南怀瑾大师《宗镜录略讲》 唯识学的“三量”说 心起作用的最后一部分--第八阿赖耶识,它含藏一切种子,含藏若干万亿动数的过去,若干万亿劫数的未来,乃至于现在。以现代观念言,这个功能含藏无穷尽的宇宙、无尽的空间、无尽的时间,整个功能都属于阿赖耶识的范围。那么,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第八识皆是“俱缘现量”。我们再提醒大家注意!唯识学的三量--现量、比量、非量。现量就是呈现一切摆得很明白,也可以说是现在、当下,呈现在前面,的确有一个事实,一个现象,严格讨论唯识问题也很多。 有哲学论文,把“现量”比成西方哲学的直觉的境界;也叫直观,把“比量”当成客观。这种与西方哲学配合解释现量、比量的看法,对与不对,仍是个问题,我希望不要勉强凑合,哲学是哲学,佛学是佛学,科学是科学,彼此借助说明则可,便说这个就是那个,治丧的,因为范围不同,这一点作学问的同学要特别注意!讲宗教,可以借用;学术范围则不能含糊。 比量是由分别心来的,比如我们看到粉笔,意识知道是粉笔,好像小孩玩的太空梭玩具,这个观念是比量。看白板是白色,比黄色白一点,不过正式的白可能还要白,一下子我们脑子有许多观念马上进来。所以,能起思维、能起知觉、能起感觉,皆属比量。换言之,比量是相对性,不究竟的。例如我现在介绍《宗镜录》的道理,对与不对是比量,诸位听到,这个道理懂了,这个道理对与不对,也是比量。换句话说,现有人生一切知识、一切思想,在唯识学范围都认为是比量。比量非真实,不一定靠得住。 非量,比如幻想,或者精神病患者的境界有许多影子,自己想迷糊了,硬是看到前面有东西,实际上有没有?没有,那都是幻想出来的。一切幻想、不实在的东西,也不属于世间比量范围的,都属于非量的境界。唯识学就有这三量的差别。
佛说的《现量境》来自是什么意思
比如我们眼见色、耳听声等都是现量缘境。像这样前五识所缘的境界,全都是现量境。开悟的境界必定是现量境,但现量境却远不都是开悟境。凡夫是用意识分别推求空性的道理,而开悟时却是像眼见色、耳听声那样直接证知空性的真谛,此刻意识分别推度等思维活动是停止的。
什么叫正面思维?
思维分三种:知觉、回忆和组合。当你看到月亮,你就认识了它,这就是知觉。如果记住了它,这时的月亮在你大脑里的投影就是记块,以后你在大脑里回忆起该次月亮的情况,这时在你大脑里所出现的影象就是忆块。你将这次月亮所形成的记块用来思维,那它跟其它记块组合后,所形成的就是思块。比喻“月色宁静、虫鸣沟壑”就是一种思块。思块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直接认识,这一过程本文称“知觉”,它是由刺激产生的;二是记块的再现,这一过程现在人们称作“回忆”,它是生物钟唤出的;三是忆块的组合,它可以由刺激和生物钟两者的作用同时产生。人能够说话,第一它是忆块的再现,是你小时候学的发声识字在起作用,没有这些再现,就没有人的语言,这种语言谁也不需要一个一个地在自己的大脑里调取,而是自动出现的,这种自动是和记库的分类储存相关连的,虽然生物钟在此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回忆和思维过程牢牢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本文没有单一的回忆描述,而是将它与思块的产生联系在一起描述。流体智力能够衡量一个人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而与之相对的晶体智力则体现了我们获取知识和经验的水平,比如词汇量、语言能力和计算能力。
“现量”说
在诗歌创作上,王夫之强调主体创作过程的当下性与自发性,他借用佛学的范畴提出了“现量”说。一、现量说的现在义,就是写“当时现量情景”(《明诗评选》卷四皇甫洊《谒伍子胥庙》评语),主体置身于当下的情景当中,景是眼前的当下的景,情是当下之景触发的情。这也就是传统诗论所说的“即兴”。二、现量说的现成义,指的是创作过程的自发性,所谓“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是说创作过程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是超思维的,“落笔之先,意匠之始,有不可知者存焉”,这一过程是自发地完成的,“笔授心传之际,殆天巧之偶发,岂数觏哉”!创作者不应该人为地从外在强制这一自发过程。三、现量说显现真实义乃是前两方面的必然结果。当下的情景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发地运动而构成意象,则情与景必然是真实不妄。现量说强调情景的当下独特性,强调创作过程的自发性,这就从审美对象和审美表现过程两方面保证了诗歌的独特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