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分等于多少厘米?
1公分=1厘米=0.03尺=0.333...寸=0.01米,公分就是厘米。
1公分是一个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
目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m)、微米(μm)、纳米(n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度--即长度,由于和生活密切相关,自人类有始就出i现了,原始人布指为寸,布掌为尺,舒肘为丈,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直至今天的现代计量技术的出现,古代度制演变反映着历史的变迁。
早在商代,我国即开始有象牙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己有互换性产生的萌芽,这从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出土的箭族的弩机己得到证实。公元1600年前后,我国就开始发展长度和计时计量。而长度计量即几何量计量的基木单位就是米。
一公分有多长,用什么单位表示?
在尺子上一厘米的长度如下图所示: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1厘米=10毫米=10000微米=10000000纳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附:俗称公分。)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m)、微米(μm)、纳米(n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扩展资料尺子传说:鲁班的一种发明是能正确画出直角的三角板,也被称为班尺,它能告知工匠哪些尺寸是不规则的,以及根据占卜的规则(风水)哪些是不吉的。这些尺子在今天的买到。帛布尺,又称裁缝尺或裁尺,与班尺同源于律尺,但非历代相传承,年久已失其标准,成为另一尺度系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尺子
1公分等于多少cm
1公分=1cm
尺有多长,寸有多短?这个问题有点难
高能预警:本文内容既冷僻又硬核,趣味性稍差,但如果能坚持到最后,相信会增加不少谈资。
尺寸,作为一种传统长度单位,几千年来一直规矩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即使已经改为公制的今天,也仍然存在于人们的口语之中。但是,如果较真的问一句:你真知道尺寸都是多长吗?恐怕你还真不一定知道正确答案。
我有个朋友刚入木坑的时候喜欢用尺寸做活儿,说按尺寸找吉数,做出来的东西兆头好。当时我淡淡地说一句,你把两只尺对一下。
于是他照做了,你猜怎么着?两把卷尺中的寸,长度竟然不一样!
在现代木工领域,尺寸有三种标准:英制尺寸、日制尺寸、以及中制尺寸。其中,英制和日制相对明确,而中制尺寸则是一团乱麻难以梳理。所以,中国的木工爱好者可能是各行业中,唯一一个能接触到各种乱七八糟长度单位的群体了吧。
英制单位脱胎于古罗马,由那个现在已经既不大,又不英,又不帝国的大英帝国推广全球,但人家现在已经弃用了。仍然坚持使用的,除了美国以外,剩下的都是几个毫无存在感的小国。
这是一张采用英制单位的家具图纸,估计任何中国人都会因为换算而抓狂。比如我就曾经试图把英制图纸转换成公制,结果小数点后无穷无尽的数字直接把我干懵了。
直到我看到了英制的尺子以后才发现,试图把英制换成公制是一种多么愚蠢的行为!
从这个尺子可以看出,英制单位从底层逻辑开始,就与公制有着天壤之别。公制长度单位是十进制,1厘米下面的单位是1毫米;中国市尺和日本尺都是十进制,尺下有寸,寸下有分,分下有厘。
而英制长度却是12进制,1英尺=12英寸,而英寸却没有下一级单位。为了进行更细致的测量,只好只好不停地除以2、除以2、除以2……最终以1/2的指数来细分。大家说,这个脑回路是不是很新奇?
英制长度与公制换算很容易查到,网上有现成的在线换算器。1英尺=30.48公分,1英尺=12英寸,所以1英寸等于2.54公分。
英制单位另一个更广泛应用是北美进口的木材,奇葩逻辑更明显。北美木材的厚度单位是英寸,但却是以1/4英寸的倍数来表达。比如1英寸,人家表示为4/4",两英寸就是8/4”。常见的厚度还有4/4”、5/4”、6/4”等。
宽度则采用四舍五入标准来确定每一块板材的宽度。例如:标示为4”的产品,实际宽度可能是3.5英寸到4.5英寸之间。而日常商业板材的常规宽度一般在4”至8”之间,12”以上的板宽较少。
而长度单位通常以英尺为单位,通常为4’(1.22M)到16’(4.88M)之间,以7’、8’、9’、10’长度最为普遍,长度超过12’的板材较少。
日式的尺寸源自于中国。飞鸟时代的大宝元年颁布了《大宝律令》(公元701年),将中国的尺寸正式引入到日本。当时引入的尺有两种,一种是八寸的小尺,另一种是十寸的大尺。但小尺在中国和日本都不怎么用,而大尺在江户时代开始就稳定保持在目前的长度。
但是后来发现,民间常用的竹木制的竹尺和木匠用的曲尺之间有约4厘的差距(原因还要从中国找,后边会讲到),所以1875年(明治8年)平均确定了现在的1尺=10/33米,也就是约等于0.303米,1尺=10寸,那么1日寸就是3.03厘米。
顺便说一下日本的传统长度单位。日本的传统长度单位由大到小分为八级,分别是:里、丁(町)、丈、间、尺、寸、分、釐(厘)。1里为36丁,1丁为36丈或60间,1丈为10尺,1间为6尺,1尺为10寸,1寸为10分,1分为10釐。1釐为1/33厘米即0.0303厘米。
所以,我们常说得寸八刨,实际宽度应该为3.03+3.03×0.8=54.54mm。注意,这个宽度指的是刨刃与木材接触部分的宽度,也就是满刨后的刨花宽度。理论如此,但实际上,现在的寸八刨的刃宽约2寸3分5厘,寸六刨约2寸2分,寸四刨约1寸8分,那为什么分别叫寸八、寸六、寸四呢。这里还有一个鲸尺的故事,以后我们单独聊。
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台湾省所称的台尺台寸,实际上就是日尺日寸。
与英制和日制相比,中国传统尺寸要复杂得多。我查了一下,历史上每一个朝代,尺寸的实际长度都各不相同。
由上图可以看到,在各朝代中,单单一个尺,就分为许多种,什么骨尺、铜尺、中尺、王尺、后尺、大尺、小尺、星历尺、裁衣尺、量地尺、营造尺等等。当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努力完全白干了,如果他老人家在天有灵,估计气得能从坟墓里坐起来。
前文讲过,唐代传入日本的大尺和小尺之间有4厘米的差距,而上图中却显示,唐代的大尺与小尺却有6厘米的差距。这就是史料的记载不同了,这也加剧了度量衡考据的难度。
明代尺
中国现行的市制,即市斤市尺制度,确立于1930年1月1日,由当时的国民**基于国际单位制,改革原有的营造尺库平制而成。
1930年(民国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度量衡法》,其第二条:“中华民国度量衡采用万国公制为标准制,并暂设辅制称曰市用制。”其第五条:“市用制长度以米三分之一为市尺(简作尺),重量以公斤二分之一为市斤(简作斤),容量以升为市升(简作升),一斤分为十六两,一千五百尺定为一里,六千平方尺定为一亩,其余均以十进。”
新中国成立以后,仍然保留了市制的度量衡用法,但为了使用方法,将一斤16两改为10两。从1977年开始,国家开始淡化市制单位在正式场合的使用。1984年2月27日《***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二、我国目前在人民生活中采用的市制计量单位,可以延续使用到1990年,1990年底以前要完成向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过渡。农田土地面积计量单位的改革,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改革方案,另行公布。”
所以,中国的1市尺是1米的1/3,约等于33.3公分,那么1市寸就约等于3.33公分。但到现在,除了斤和亩还在民间继续使用外,其余的市制单位已经很难见到了。
如果提及传统建筑中的尺寸,那就不得不先提一下古建的模数制。
中国传统建筑有三大法式,分别是:宋代的《营造法式》,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和吴地的《营造法原》。业余爱好者最常接触的则是前两种。
宋代度量尺采用的是营造尺和材分等级两种依据。宋代1营造尺大约等于31.2厘米。材分制则是一种以材料广度为度量单位的模数制度。
清代建筑度量采用的是营造尺和斗口制。清营造尺大约等31.96厘米,通常取32厘米。而斗口制是一种以斗口宽度为度量单位的模数制度。
无论是宋代还是清代,都将营造尺用于丈量房屋的长宽高等大尺度的表达。而所谓的模数制,本质上是一种比例尺——用来控制建筑规模等级和丈量木构件规格大小的比例尺。
这张图是宋代材分制的图解,也是古建入门的第一个门槛,也是个大门槛。对古建产生兴趣的人中,估计有一大半都被这张图挡在门外。你在图中可以看到许多具体的尺寸,什么几尺几寸几分之类,貌似很明确很具体的样子。但是,当你翻篇再往后看,一连串的几分几分直接把你弄懵!
而清代的斗口制就简单多了,所有组件都按照斗口宽度的倍数来表达。
《工程做法则例》卷二十八述, “凡算斗科上升、斗、栱、翘等件,长短、高厚尺寸,俱以平身科迎面安翘昂斗口宽尺寸为法核算。”
这是大斗,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度量单位——斗口:
这是以斗口为单位的计算方法:
对于业余古建爱好者来说,斗口制是一种十分方便的入门工具。
假如我们将斗口设定为1公分,那么上面的单翘单昂五踩平身科总尺寸差不多就应该是高11.2公分,宽18公分左右。这样看来,斗拱是不是一下子简单了许多。
最后聊一个八卦,有人说清代之所以将材分制改为斗口制,是因为经过上千年的消耗,到清代后匠人们实在找不到足够大的木料了。也不知道这个说法是真是假。
五、营造用尺
之所以将营造用尺单列出来聊,一是因为营造尺的使用领域太封闭,很少有人了解;二是因为营造尺实在太特殊,特殊到至今也没一个准确的长度标准。
营造尺,有时又会称为鲁班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鲁班尺都是营造尺,原因下文中会解释。
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石红超,在其2005年发表的硕士论文《苏南浙南传统建筑小木作匠艺研究》中,通过对二十多位当地老匠人的调研,认真地研究了苏南地区小木作匠人们的工具及工艺,其中对营造尺有过详细的记录。
苏南的传统建筑营造尺是鲁班尺,在苏南又称为大木尺,也就是曲尺。苏南鲁班尺的尺度标准据苏州的张银根师傅介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营造法原》中1尺=27.5公分,另一种是1尺约等于27.9公分;而李金明师傅说他使用的鲁班尺为1尺=28.2公分。可见在苏南并不存在绝对统一的鲁班尺标准,不过大致在28公分左右,只要一个营造团队的内部都以当首师傅的尺为标准即可,我访谈的师傅基本上都在28公分。
而浙南的鲁班尺同苏南一样也不是很统一,如:泰顺张来票师傅的鲁班尺1米=3尺6寸,芙蓉村的陈继填师傅的鲁班尺1米=3尺七寸,瑞安缪喜弟师傅的鲁班尺1米=3尺七寸,总体来说浙南的鲁班尺大概1米=3尺7寸到3尺6寸,即1尺=27-28公分。
由此可见,在传统营造领域,尺和寸的标准绝对是一笔糊涂账。这种情况直到70年代,才逐渐被公制米尺所取代。
那么问题来了,做活儿要是没有一个准确尺寸,那如何实现多人协作呢?
在每一个古建营造现场,都会有一个首领,被尊称为匠首,也有叫掌线师傅或掌墨师傅,通常由手艺高超、德高望重的老匠人担当。在开工之前,匠首会凭借自己的经验制作一样关键工具——杖杆。自此后,不管多大的工地,所有的尺寸标准,都由这只杖杆确定,而杖杆的标准就是匠首使用的营造尺。
浙南大木作所用的杖杆
咦,不是说不同工匠所使用的营造尺长度都不一样吗?
是不一样,但是别忘了,一个工地可是只有一个匠首的,他手里的尺一样就行了。由他确定一个斗口宽度,剩下的就按照这个宽度的倍数干就完了。于是,同一个建筑的部件可以互换,但不同地点的建筑就不一定了。
正是这个原因,有人说,虽然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得极为成熟,凡事皆有成例可循,但是正是这种完备,反而阻碍了创新和进步,使得中国古建几千年来从没有产生过本质上的变化。
至于有没有道理,大家自己品吧。
网上出售鲁班尺的商家很多,这是我在网上随便找到的一张图。按照卖家的解释,这里面分为四种尺。但是,如果你认真读过上面的文章的话就会发现,这里面至少有一个严重错误。
首先,图片中标注的台湾尺也就是日本尺是不对的。日本尺的10寸,换算成公制应该是30.3公分,但是这里只有25公分多一点,所以上面的寸应该是英寸。
而在这张图中,1寸的位置对应着3公分多一点,所以这才是日本寸。当然,如果对应的是3.3公分,那就是中国寸了。
其次,第二行中的文字是鲁班尺还是门公尺,这就不好说了。门公尺,又叫门光尺,是专门用来计算门窗吉数。网上也有把门公尺称文公尺的,说文公是与鲁班齐名的能工巧匠,还编了一套二匠相争的故事,这就是以讹传讹了。
而第三行的丁兰尺,分为大行道和小行道。大行道用于寺庙建筑,而小行道则属于“你懂的”之类的用途。
门公尺和丁兰尺都不是一种基于数学的、可量化的计数测量工具,而是一种基于原始哲学的神秘学规范,它们的使用逻辑是:我不需要知道到底有多宽多长,只要到了这个刻度范围我的心里就舒服了。
这就是典型的感性思维了,而世界的本源是数学,以数学为基础的理性思维才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有力武器。从这方面来讲,传统中国无法产生现代科学也就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了。
图就不放了。对于鲁班尺、门公尺和丁兰尺我了解不多,不过这几种玩意现在很少有人用了,也没必要研究太透。
好了,今天的话题就聊到这里,我是爱侃木头的老严,关注我,一起了解木头背后的故事。
谢谢阅读。
一公分等于多少厘米?一尺有等于多少厘米?一丈呢?
10厘米
没有尺子,一厘米有多长?
小拇指指甲的长度约1厘米左右。1厘米=10毫米尺子上的刻度,每一小格代表1毫米,10小格代表10毫米,也是1厘米。生活中,图钉、螺丝的长度,键盘的按键长度,小的透明胶的厚度,娃哈哈小瓶的瓶盖厚度等都约有1厘米的长度。扩展资料: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1厘米=10毫米=10000微米=10000000纳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附:俗称公分。)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m)、微米(μm)、纳米(n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参考资料来源:
1公尺是多长,1公分是多长?
1公分就是一厘米,一公尺是100公分
显现国际学校建筑板块课程:我们的小屋
我们的小屋之建筑故事
走进建筑版块,我是带着紧张和期待的。三年级的建筑学习,除了要在这个世界上真实地动手建造一个房子,更是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进行建筑,让他们感受自己从梦幻中醒来,站在大地上,面对真实生活的场景。
于是我们从远古时期的人类居住开始,那时候的人住在山洞里,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山洞里不够住了,于是走出来想在外面居住,那个时候,人类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对付猛兽等侵害,有巢氏带领人类构木为巢,以躲避自然侵害。后来人们逐渐改良建筑技巧和工具,慢慢地把建在树上的房子“搬”到了地面上。
孩子们带着无数瑰丽的想象走进这个故事中,他们甚至讨论着如果自己生活在那个时期,会怎样建造自己的房屋。我们的“建筑之旅”就这样开启了……
我们穿越到天寒地冻的北极,看爱斯基摩人怎样建造房屋,那些奇思妙想的“冰屋”吸引着孩子们,从他们发亮的眼睛里,我看到了建筑给他们带来的惊喜,那股埋藏在孩子们心里的力量也即将喷薄而出。北极的冰屋,潮湿地区的干栏式建筑,山区的石头房,以及游牧民族的帐篷和蒙古包,各式各样的建筑带给了孩子们不一样的感受,他们热烈地讨论着,构想着……“这种干栏式建筑会不结实吗?”“真的能防洪水吗?洪水来了怎么逃走?”“我有一个更好的想法,可以让这个建筑更坚固!”
孩子们的热情像火一样,照的每个人心里都充满了温暖。
不用明说,孩子们已经感受到了自然环境和建筑之间的关系,这也为之后的地理课程埋下了一颗种子。
我们从五彩斑斓的建筑故事中走来,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准备投入到更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中去。
我们的小屋之面积学习
想要真实的搭建起一个房子,需要的不仅仅是建筑故事,还要能够支持到这项工作的所有相关知识,比如数学方面的面积学习。建筑版块不是哪一个学科的学习,而是一个综合课程,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生活本身,就是当下他们所经历的一切。而不是哪一本书上写的内容。
面积这部分知识,属于比较抽象的内容,就是数学课本上的描述也只有这样一句:“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而从认识长度1厘米到面积的1平方厘米,是两个维度的问题,这是孩子们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所以,形象的教具是最好的选择。
课堂上,我尽量给孩子们更多的感受时间,让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1平方厘米的面积大小,生活中哪些面积大小大概是1平方厘米,然后让孩子们徒手画出1平方厘米,再用尺子去测量,看看误差大小,整个课程孩子们都是在体验和感受,这些东西都会慢慢进入到孩子们的内心中,留下印象,这比着急让孩子们做题更重要。
有超前的孩子问到:“为什么1厘米的单位是cm,而1平方厘米的单位是cm²?”
好吧,马上就会讲到这个问题。
当讲到1平方分米里面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时候,孩子们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10个!”我笑了笑,没有说话,拿出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一些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让孩子们去摆一摆,当摆完第一行的时候,他们停了下来,发现了什么,原来一行有10个,一共10行,那不就是100个嘛!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就这样形象化地展现在孩子们眼前了。
我发给每个孩子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让他们任意摆成一个长方形,并把孩子们摆出的不同形状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写到黑板上(1~12、2~6、3~4),我让孩子们观察这些数据,晨宇突然发现了什么,高兴地喊起来:“前面两个数相乘就是后面相同的一个数啊!”于是我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写了等号,第一列是长方形的长,第二列是长方形的宽,而第三列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于是自然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乘宽=长方形面积。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面积一定要长“乘”宽呢?为什么不是长“加”宽或者是其他的?我想这里应该是个难点,也是必须要弄清楚的地方。于是我们又拿出那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拼,然后发现:一行有10个,一共10行,那不就是10乘10吗?而这个结果100也不仅仅是小正方形的个数,在这里也是面积,也就是100平方厘米。再用其他的长方形去验证,发现思考路径和结果都是相同的,于是便验证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正确。
至于为什么两个长度相乘就会出现面积单位,我告诉孩子们,运算不仅是数字可以,单位也要进行运算,cm乘cm就是cm²。噢,原来如此!
学习过后,我们马上进入到了应用的时刻:为建筑房屋计算建筑材料,需要多少块砖。我拿出一块石灰砖,告诉孩子们我们要盖一个边长是2米的房子,用这样大小的砖铺地面,大概需要多少块?孩子们于是拿尺子的拿尺子,计算的计算,最后算出结果2766.777无限循环,我问他们:接下来怎么办?“多买点,因为铺地的时候会有半块砖。”有人附和“对对对,万一还有坏的呢!”“好,那我们就写上3000块吧!”
数学是真实有用的,我们学习也都是为了生活,这样的学习里面有测量,有计算,还有估算,更是结合实际的生活来展开的,孩子们当然乐在其中,收获颇丰。
我们的小屋之盖房子第一周
第一天:锯木头
孩子们知道可以动工了,眼睛里都闪着亮光,他们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好久,都跃跃欲试的!
走进木工坊,老师先给孩子们讲了相关操作安全,教给他们正确佩戴手套和护目镜,然后两人一组,开始锯木头,这下,可以把学过的知识都用上了。孩子们互相配合着,一人拿盒尺量尺寸,一人用粉笔在木头上画线,一个人拉锯,另一个人就扶稳木头,真动起手来,孩子们才发现,要想顺利地锯下一截木头,也并不容易,首先要判断锯齿的方向,确定是拉锯还是推锯,还要均匀用力,保持锯面的平整……只见孩子们兴致高昂,不到一个半小时的功夫,我们居然把16根木头都锯成了我们需要的尺寸,直到下课,说要收工了,孩子们还有点不愿离开。
第二天:挖地基
今天的工作是要找好地基的四个点,然后挖坑,因为亭子的地址选在了学校的菜地边上,所以觉得这土地应该会比较好挖,而且孩子们也都上过农耕课,对铁锹并不陌生。问题是如何保证地上的四个点是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在土地上而不是在纸上,该怎么办呢?孩子们隐约觉得该用绳子,但是具体的操作他们不会,很正常,尺规作图要到六年级才会学习的。我拿来建筑用的垂线,在地上画出一条直线,然后在两个端点以及线段中心的位置都做了标记,让一个孩子帮我拿着线的另一头,把线抻直,这样就成了一个模拟圆规,我用做一条线段中垂线的方法在地上画出了一个正方形,这个过程,对三年级孩子来说,就像一颗种子,等他们六年级学习作图的时候,自然会想起来,曾经的建筑课上我们一起做的事情。
好了,接下来就是挖坑了,而此次建筑课的第一个大困难也浮出了水面。由于这片地下面埋着很多建筑垃圾,有特别多的大石块,根本无法用人力挖掘出来,而坑的深度都大概在40至50公分左右,孩子们不甘心,一直在往外刨石头,有的甚至拿镐把石头敲碎,一点一点往外扔,直到累得筋疲力尽,也到了下课时间,只能先这样了。
第三天:埋立柱
由于地基的深度没有达到预想,心里便担心立柱不稳固,于是决定用水泥浇筑,可是问题来了:因为坑比较大,直接往里面灌水泥怕很费料,而且工程量会加大,怎么办呢?
后来有老师帮我支招:可以在地面用砖头垒一个模子,把一根立柱放进去,然后灌上水泥,只要第二天水泥一干,把砖头剥开,一个带水泥的立柱就做好了,可以直接埋进坑里填土。好主意!于是照样做了一个,今天一看,果然成型,欣喜万分,昨天晚上做梦还在担心出问题呢!
孩子们早晨一进教室,也都高兴地喊起来:“老师,老师,我们的实验成功啦!”看来,不止我一个人在关心这个事情呀!接下来,只要把其他三根立柱也都用水泥包裹好就行啦,热心地老师们还帮忙找来了很多石子,跟着水泥一起浇筑进去会更牢固。
从来没有见过水泥是如何搅拌的孩子们,今天真的自己动起手来做了,沙子很沉,孩子们一趟一趟从沙池搬过来,没有喊累,然后把石灰和沙子按一比三的比例混合,加上水和石子,搅拌好了倒进放好立柱的坑里。搅拌水泥,盛水,装沙子……所有这一切工作都是孩子们在做,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似乎感觉到了他们在享受这份工作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一个上午,工作完成,四根立柱也直直地立了起来,我们笑着回教室,心里在期待着明天。
第四天:做地面支撑
不用说,早晨到校后,我和孩子们都不约而同地来到我们的“建筑工地”,看到昨天埋的四根立柱依然直直地立在那里,心里的一块石头便落了地。
今天开始要做地面支撑了,一共12根木头需要分横竖钉在四根立柱上,让亭子更能承重,也更稳固。因为提前锯好了木头,所以我们都觉得今天的工作会很顺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刚开始工作,我们便遇上了大麻烦:钉子是铁钉,硬度不够,而木头是桉木,密度比较高,所以第一颗钉子还没敲进去,就已经打弯了,就这样一半在里面一半在外面,敲不进去,也拔不出来。这一下可难住了我们,正在一筹莫展之时,有老师提议说:“先打孔吧!这样就好钉了。”的确,看来目前只有这一个办法了。
我找来了手摇钻,因为山上没有电源,只能用人力了,正在我担心孩子们会嫌麻烦的时候,几个男孩子先是围过来,觉得这个工具很新鲜,没有见过,就争着抢着要用,说实话,用手摇钻在木头上打孔,并不轻松,就是**也需要很大力气才能完成,而且要一直保持一个姿势,真的很累,果然,孩子们一会儿就累了,他们自己开始轮流工作,每人两百下,嘿,还真不错,几个男生把木头钻通之后,都兴奋地叫起来“耶!耶!”完成一件工作是比做多量工作更有意义的事情。
就这样,孩子们一边钻孔,一边往上钉支撑的木头,一节课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可是由于手动打孔太耗费时间和精力,我们没有完成所有的工作。
第五天:继续做支撑
今天要延续昨天的工作,可惜天公不作美,开始下起小雨,刚开始不太大,我们还在坚持工作,然后发现,被雨淋湿的木头更难钻孔和钉钉子了。没一会儿,雨下大了,我们不得不回教室,路上孩子们还说:“如果有雨衣工作服就好了!”哈哈,真是一群热爱劳动的孩子们啊!其实我心里也很着急,这样的话,我们的工期就又要往后延期了。
补记:一周的工作,我和孩子们都收获了很多,就说我自己吧,从一个做梦都没想过房子是怎么盖起来的老师,到现在居然带着八个九岁孩子一起开始盖房子,真是不可思议!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居然在五天时间里,完成了将近一半的工作,锯、铁锹、镐、锤子、手摇钻……这些平时不太能用得到的工具,现在对孩子们和我都已经变得无比亲切了。下一周,继续加油!
我们的小屋之盖房子第二周
第一天:做顶部支撑
上周已经把底部的所有支撑都做好了,接下来就是顶部的工作了,因为立柱有两米多高,所以孩子们上去非常难,所以我们设想着把所有能在地面做的工作都做完,上去直接固定就行了。按照原来的设计图纸,立柱高两米,可是当我们真正拿一根木头去试验的时候,才发现两米看起来高度不太够,于是增加了20厘米,这样就变成了两米二的立柱高度,嗯,看着比较协调了,**进去也刚刚好。于是我们一起锯了四根木头,按照顶部的尺寸,照例要打孔,然后固定,因为高度问题,所以是孩子们锯好木头之后,由老师帮忙固定的。
第二天:继续做顶部支撑
继续昨天的工作,把剩下的两根木头也固定好,现在就可以开始做房顶了,我们先是找到合适的木头,因为房顶要轻,和立柱不同,所以考虑不用桉木,而是换作比较轻的沙杆,但是沙杆粗细不一,孩子们很认真的比较,终于选出了几根制作房顶的沙杆出来,以便明天使用。实际工作就是和理想中差很多,尽管已经有了计划和预想,可是到实际工作时,还是会发现很多问题,这也是一种生活教育呀!
第三天:做房顶支架
今天开始正式做房顶了,还是在地面工作,把支架固定好,然后直接搭上去。想来简单,要真正想把支架做好,还是不容易的,首先就是角度问题,三角形的顶角要多少度?有经验的老师说不要九十度,最好是钝角,这样刮风的时候不容易吹倒。还有就是重量,只用沙杆做房顶还是有点重,所以我们就想:“能不能把木头锯成两半呢?这样不就减少了一半的重量吗?”正好学校有台锯,我们把沙杆搬过去,用台锯锯成两半,这样做成的房顶就轻巧多了。
第四天:固定房顶支架,铺地面小路
今天的工作是固定房顶,当我们把做好的两个房顶支架搭到立柱上的时候,所有孩子们几乎同时发出了欢呼,因为这是这么多天以来它最像一个亭子的时刻!高兴之余,我们还要考虑,怎么才能让房顶稳固,我们找来了铁丝和长钉,开始固定,孩子们因为够不着那么高,所以开始铺亭子前面的一条小路,小路的形状由孩子们自己来设计,他们认真极了,有填沙子的,有画线的,还有搬砖的,没一会儿,一条“Z”形的小路就铺好了,孩子们在上面蹦蹦跳跳,走来走去,全然一副小主人的样子。我们的房顶也在中午吃饭之前固定完成了,一个亭子的骨架已经全搭建完毕了,不容易啊!第五天:铺房顶油毡
最后一步:铺油毡!油毡要铺在房顶上,防雨防晒,但是我们不能直接用喷枪烤化之后固定,还是得用钉子固定,这就增加了工程难度,因为房顶将近三米的高度,就是踩着梯子也不太好够着,而且房顶是斜面,自然不好着力,整个过程我们都格外小心,一边裁剪合适尺寸的油毡,一边往上固定,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下,终于铺好了油毡,我们的亭子完工了!孩子们兴奋的跳起来,都爬到亭子栏杆上,我们一起和亭子拍照合影,记录下这一难忘的时刻。往回走的时候,我们还不住地回头看,那个在阳光下闪着银色亮光的屋顶,真像我们心里的一道光,让我们感受到了希望和力量。
后记:总共历时一个月的建筑版块结束了,无法衡量到底是孩子们收获更多,还是老师收获更多,我们都从这个课程里面进步了,成长了,回想起这一个月的经历:从故事、写画的创作、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到一步步经历建筑的过程,我们一起经历了怯懦、畏缩,也感受过坚强和力量,那一根根木头,一块块砖,真的变成了我们眼前一个真实存在的亭子,这对我们是有着非凡意义的存在,因为我们不仅真实地体验了自己通过双手去完成一个建筑的过程,更是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搭建了一个“理想小屋”。当我们的身体越来越有力量的时候,我该如何去引导我的力量?看着眼前的房子,我似乎明白了,唯有真实的劳动能带来自信、快乐和成就感。
三年级的孩子们,加油!未来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着你们去开发去创造!
米尺一公分是多少厘米?
米是长度单位,尺是古代中国长度单位,厘米是长度单位。1米等于100米尺,1米尺等于10厘米。所以1米等于1000厘米,也就是说1米等于100米尺,而1米尺等于10厘米。所以米尺一公分等于10厘米。即米尺一公分是10厘米。因此,米尺和厘米之间存在着固定的换算关系,能够准确地将米尺转换成厘米。
生活中的小尺子——厘米、米的认识
今天我们一起对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厘米、米的认识》进行梳理复习
本单元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接触。对“长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自然界中物体之间存在着长度上的不同,能够直观地比较某些物体在长度上的差异。本单元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难点:正确建立1厘米、1米的表象,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1厘米是多长?
1、你觉得1厘米是多长,可以用手比一比。
2、尺子上有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3、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呢?如你们大拇指的宽、橡皮的厚、衣服上的扣子的宽。
4、用手比一比1厘米,把1厘米的长度记在心里。
1米是多长?
1、直观感受:1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大约是1米的物体长度感受,如讲桌的高大约是1米,伸开双手之间的长度大约是1米,卧室的门宽大约是1米。
2、间接体验:我们知道了1厘米是多长,那10厘米能用手比出来吗?20厘米……90厘米?100厘米?100厘米就是1米,1米就是100个1厘米,通过100个1厘米的长是1米,间接的体验1米的长度。
3、活动巩固:通过找软尺上的1米,体会1米的长度,建立1米的表象。
怎样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通过对本单元的复习,大家掌握得怎么样?完成下面的检测题,试试吧!
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厘米、米的认识》,老师希望你们能找一找我们身边的1厘米、1米,把它们记在心里,就作为我们身上的小尺子,时刻带着它,用它们去解决更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