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始知蓬莱近
无为总觉咫尺远

古代计量单位有哪些名称(古代计量单位是什么?)

古代计量单位是什么?

古代计量单位有长度单位,包括忽、秒(丝)、毫、厘、寸、尺、丈、咫、寻、常、仞。这些名称中尺为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古人常将一尺默认为一手之长,因此便有了“布手知尺”的说法。其中,一仞等于八尺,同时古人也常说:“度长短者,不失毫厘”,其意思是长度测量单位中也存在着一些十分微小的精度之处,比如:蚕会吐丝,便被古人认为所吐之丝即忽,十忽为一秒,十秒即一毫,十毫是一厘,十厘就是一分了。由于在上古时期计量农产品时多用量器,因此量器成为人类最早使用的一种计量单位,包括:溢、掬、釜、钟、豆、区、斗、斛、升(掬),其中认为一只手所能盛的水成为一溢,两只手合起来叫作掬。这些计量单位最早出自于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如《左传》与《礼记》,这两部作品都认为掬四谓豆,由于掬即升,因此可以认为四升为一豆,相当于双手合起来舀四次水才够一豆。除此之外,斛也是常有单位,宋朝以后多见一些,普遍认为一斛就是五斗。重量由于重量单位各朝各代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对比各种说法,不难发现相似之处较多,比如:重量单位自古以来最常见的为:两、斤、铢、均、石,统称五权。二十四铢即一两,十六两即一斤,三十斤为一均,四均就是一石,可见石是最大的单位。

古代计量单位(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的名称,进率,古今关系。

唐每尺折合公厘30(cm)日本正仓院所藏唐尺26支,长度从29.4到31.7厘米,平均29.75厘米1976年西安郭家滩78号唐墓出土尺(30.09)亩积、里长(注:按秦以后,一亩为240平方步。古制,一步为六尺。)(注:一个有一百公尺跑道的田径场,中央草地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尺度(厘米)亩积(平方米)里长(米)30.0(5x0.3)^2x240=5405x0.3x300=540容量(按:古代中国,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南宋末改五斗为一斛,二斛为一石[石,古代重量单位,音"担"])唐每斗折6000(大)2000(小)今毫升大业三年隋大府寺合(日本藏)(19.91)重量每斤折合670(大)224(小)克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庄出土记有重量唐银器七件,推算平均每两42.798克,一大斤为684.768克1979年山西平鲁出土干元金铤,自记重二十两,重807.8克,每斤646.4克;同出土「员外同正铤」,自记二十两,重283克,每斤重224克,当为小斤。

古代计量容积的单位有哪些?他们之间怎么换算?

l是容积单位,为升;立方分米;比重单位为公斤/立方分米。查到色拉油的比重,就可知道5l的色拉油是多重了。如大豆色拉油的比重为0.8,则5l的色拉油重约0.8×5=4(公斤)=8(市斤)

古代货币单位有哪些?

一钱银子:古代种常用的计量货币单位中,1两银子(1吊钱或一贯钱)=10钱=1000文,而一钱银子可以理解为一块只有十分之一两的银块!并非是制钱【铜钱】

十两纹银:这个简单,就是十两银子,而且是足量,纯度合格的银子。

金元宝:由官府或者钱庄熔铸的金块,通常分为一两,五两,十两,五十两,甚至一百两。如果是正规渠道熔铸的元宝,会刻有可辨别的印记。

在古代中,金子的产量并不会很高,平常人用的都是制钱,银子都很少用,金子就更加的少了。所以,一般来说,大量的货币单位都是用银而不是金。所以会说十万两银子而不是多少两金子。

1两黄金约等于8~11两白银

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1两白银约等于1000~1500文铜钱

一吊钱等于一百文钱

古代计量单位

长度:1里=15引,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分=10厘,(1米=3尺)面积:1顷=10亩,1亩=60平方丈=6.666666...公亩容积:1石=10斗,1斗=10升,1升=10合,1合=10勺,1勺=10撮,(1升=1公升),重量计量单位及演变。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1、战国:1)齐:1钟=10釜,1釜=4区,1区=4豆,1豆=4升2)秦:1斛=10斗,1斗=10升3)楚:1筲=5升4)三晋:1斛=10斗,1斗=10升2、秦:1斛=10斗,1斗=10升统一换算(毫升):1斛=20000,1斗=2000,1升=2003、汉: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1合=2龠,1龠=5撮,1撮=4圭统一换算(毫升):1斛=20000,1斗=2000,1升=200,1合=20,1龠=10,1撮=2,1圭=0.54、三国两晋: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统一换算(毫升):1斛=20450,1斗=2045,1升=204.5,1合=20.455、南北朝: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统一换算(毫升):1斛=30000,1斗=3000,1升=300,1合=306、隋: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统一换算(毫升):开皇:1斛=60000,1斗=6000,1升=600,1合=60大业:1斛=20000,1斗=2000,1升=200,1合=207、唐: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统一换算(毫升):大:1斛=60000,1斗=6000,1升=600,1合=60小:1斛=20000,1斗=2000,1升=200,1合=208、宋: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统一换算(毫升):1石=67000,1斛=33500,1斗=6700,1升=670,1合=679、元: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统一换算(毫升):1石=95000,1斛=47500,1斗=9500,1升=950,1合=9510、明: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统一换算(毫升):1石=100000,1斛=50000,1斗=10000,1升=1000,1合=10011、清: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统一换算(毫升):1石=100000,1斛=50000,1斗=10000,1升=1000,1合=100

请问古代计量长度的单位都有哪些?它们分别相当于现代的哪些长度单位?

度制—时代-单位换算-公制换算(厘米cm)商1尺=10寸,1寸=10分1尺=15.8,1寸=1.58战国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231,1尺=23.1,1寸=2.31,1分=0.231秦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引=2310,1丈=231,1尺=23.1,1寸=2.31,1分=0.231汉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引=2310,1丈=231,1尺=23.1,1寸=2.31,1分=0.231三国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242,1尺=24.2,1寸=2.42,1分=0.242西晋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242,1尺=24.2,1寸=2.42,1分=0.242东晋及十六国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245,1尺=24.5,1寸=2.45,1分=0.245南朝与北朝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南朝:1丈=245,1尺=24.5,1寸=2.45,1分=0.245北朝:1丈=296,1尺=29.6,1寸=2.96,1分=0.296隋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296,1尺=29.6,1寸=2.96,1分=0.296唐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小尺:1丈=300,1尺=30,1寸=3,1分=0.3大尺:1丈=360,1尺=36,1寸=3.6,1分=0.36宋元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312,1尺=31.2,1寸=3.12,1分=0.312明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裁衣尺:1尺=34,1寸=3.4量地尺:1尺=32.7,1寸=3.27营造尺:1尺=32,1寸=3.2清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裁衣尺:1丈=355,1尺=35.5,1寸=3.55量地尺:1丈=345,1尺=34.5,1寸=3.45营造尺:1丈=320,1尺=32,1寸=3.2

.我国古代有多少计量单位,比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云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相当于什么

相当于一个成年人高度

古代有何计量长度的单位?

【资料库254•(数学史)古代计量单位】

中国古代数学

漫步数学史~古代计量单位

-THEHISTOUROFMATHS-

   

长度

   

   长度单位包括忽、秒(丝)、毫、厘、寸、尺、丈、咫、寻、常、仞。这些名称中尺为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古人常将一尺默认为一手之长,因此便有了“布手知尺”的说法。其中,一仞等于八尺,同时古人也常说:“度长短者,不失毫厘”,其意思是长度测量单位中也存在着一些十分微小的精度之处,比如:蚕会吐丝,便被古人认为所吐之丝即忽,十忽为一秒,十秒即一毫,十毫是一厘,十厘就是一分了。

容积

   由于在上古时期计量农产品时多用量器,因此量器成为人类最早使用的一种计量单位,包括:溢、掬、釜、钟、豆、区、斗、斛、升(掬),其中认为一只手所能盛的水成为一溢,两只手合起来叫做掬。这些计量单位最早出自于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例如《左传》与《礼记》,这两部作品都认为掬四谓豆,由于掬即升,因此可以认为四升为一豆,相当于双手合起来舀四次水才够一豆。除此之外,斛也是常有单位,宋朝以后多见一些,普遍认为一斛就是五

斗。

#钧#

   钧是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说文》中有记载“钧,三十斤也。”所以说,一钧则是代表三十斤。钧作为重量单位最早是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据《吕氏春秋-仲春纪》记载:“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在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成语“千钧一发”中,其意思是千钧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丝上。而现在看来,千钧的重量就是三万斤,如此沉重的重量赋予到了一根头发丝上面,足以看出当时情况的危急了。

#跬#

   荀子《劝学》中曾有这样一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荀子虽然是告诫我们滴水穿石,不断努力坚持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跬”也是古代计量长度的单位之一。古代一脚迈出后着地的距离就称为跬。因为每个人脚的大小不一样,所以跬的长度也不能确定。

   仞与上面的跬一样,都是古代的计量单位,《孔安国曰》中记载说八尺曰仞。除此之外,在《正字通》中也有记载:“古以周尺八尺为仞,中人之身,长八尺,两臂寻之,亦八尺,两足步之,亦八尺。度高深以仞,度短长以寻,度地以步。”但这只是周代的规制,到了汉代又成了七尺为仞。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中有这样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其中的仞就是七尺为仞的仞。

   现在汉字中常说的舍,大都是指的是建筑物,例如屋舍、房舍、宿舍等。但在古代舍确实是名副其实的长度单位,成语中有“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其中的“舍”指的就是长度,古代以三十里为一舍,一里是500米,那么三舍就是45000米,如此看来晋君当年撤退,牺牲的确蛮大的。

   斛原是古代的一种容器,形状是方形的,口较小,底较大。除此之外也是古代的一种容量单位。在唐朝以前,斛本来是对石(一种容量单位)的旧称呼,所以一斛原来指的是十斗,后来宋代以后,将斛与石区别开,一石等于两斛,所以一斛也就是五斗了。

   合作为古代的容量单位之一。合,原来也只是一种方型或者圆筒形的装粮食的器具,制作材料也都是古代常见的木头与竹子。十勺等于一合,而十合等于一升,所以一合也就等于现在的一百毫升,如此看来,虽然顶了一个集合的“合”的名头,但是容量却也不是很大。

   寻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之一,但是对于寻的长度大小从古到今一直都具有争议。在《说文解字·寸部》中记载:“度人臂之两倍为寻,八尺也。”也就是说《说文解字》中把八尺看作一寻。而在《说文通训定声》中却考证说“度广四寻,度深四仞。皆伸两臂为度,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即最终测定的结果是七尺为一寻。而在我们现在的生活,寻大多作为帆船的运动术语而使用,是常用的深度单位,是在航海中测量水深,一般一寻即六英尺。

   说起豆,大家大都会想到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吃的豆子,但是在我国古代生活中,豆不仅是一种事物,还是一种容器更是一种容量单位。“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这里面的“箪”跟“豆”都是古代一种盛放食物的容器,主要用来盛放肉食和羹,形状像高脚盘。《说文》中也有解释:“豆,古食肉器也。

#锱 #

   《阿房宫赋》中“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这一句道出了秦始皇秦皇室的索取无度,不知节约,锱也是古代的质量单位之一,古代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常以锱铢连用,表示比较微小的数量。如此看来,古人渊博的学识不仅体现在诗词歌赋上,连小小的计量单位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哪!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计量单位大都是为了使用方便简化而来的,那也算是取古人的精华了。

#缗 #

   宋高宗赵构时期,曾出现了一个“真假公主”事件,一个自称是柔福帝姬(宋徽宗时皇帝女儿都称帝姬)的女子在土匪的营寨里被发现,经过老宫人的盘查与询问后,确定这个女子是公主,宋高宗大喜。后来将其许配给高世荣,据记载,柔福帝姬的嫁妆足足有一万八千缗,而前后受到的赏赐也高达四十八万缗左右。而“缗”本意是穿铜钱用的绳子,后来慢慢演化成了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清代诗人邵长蘅的《青门剩稿》中有这样的记载“钱千万缗”即有千万贯钱的意思,古代的一缗钱即一贯钱。唐及以前的朝代中,一缗钱指的是1000文铜钱。等到宋代,钱数大大减少,一缗钱仅等于770文铜钱。西汉时汉武帝采取重农抑商的策略,决定由国家向商人征收财产税,这种财产税的名称叫做“算缗”,后来又因为有些商人隐瞒自家财产不如实上报缴税,又出现了“告缗”这种举报型的税收,其中的“缗”即为缗钱,颜师古曾注引过这样的话:“缗,丝也,以贯钱也。一贯千钱,出算二十也”。“算缗告缗”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土地兼并,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中国最早的计量学家●商鞅

    商鞅(前395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家、思想家,中国最早的计量学家。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为秦国厘定度量衡单位制,检定、校验、制造度量衡器,制作的商鞅铜方升、高奴禾石铜权等度量衡器制作精良,为后世制作权衡器作出了范例。

#新莽嘉量的设计制作者●刘歆 #

   

   刘歆(前50年—23年),字子骏,中国汉代律历学家,西汉末年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西汉末年,王莽秉政,指派刘歆考订历代度量衡制度。刘歆采用以音律校验黄钟律管的长度,以度审容,以黍的容重定衡重的方法,厘定度量衡三个单位量的标准。在刘歆的主持下,制作了一批度量衡标准器,其中最有名的是新莽嘉量(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新莽嘉量集中了长度、容量、衡重三者的单位量值,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的相成相通关系,被后世奉为古制,延用到明清时代。

#浑天仪和地动仪的发明者●张衡 #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为我国天文学、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

发明割圆术的数学家●刘徽

   刘徽(225年—295年),山东临淄人,魏晋期间伟大的数学家,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刘徽发明了“割圆术”,找到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圆周率是度量衡设计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数据,对度量衡技术至关重要。刘徽运用他得出的圆周率(3.14)测量并计算了魏大司农斛和新莽铜斛,得到了它们的精确数据。

第一个给风定级的科学家●李淳风

   

   李淳风(602年-670年),岐州雍人(今陕西省岐山县)。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精通天文、历算、阴阳之说。他考订了历代度量衡的发展演变,用自己设计的“三脚鸡风动标”观风、测风,并将风定为八级,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古代科学家。1000年后,欧州人才在李淳风所定八级风基础上细化为十三级风。

#戥秤的创制者●刘承珪#

  刘承珪(949年-1012年),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字大方。他掌管内藏三十年,对度量衡很有研究,为宋朝的权衡改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对历代度量衡考证和研究中,发现权衡器从“一钱至十斤共五十余种,轻重无准。”经过反复校验,创制了两种小型精密的戥子,作为国家级的标准器。刘承硅创制的戥秤,称量比一般杆秤精确,深受行市、商贾欢迎,成为此后称量金银、*物等贵重物品的专用工具而沿用了近千年。

#天文学家●郭守敬 #

   郭守敬(1231年-1316年),中国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郭守敬改进天文仪器,发明了简仪;精推历理,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

#钢琴理论的鼻祖●朱载堉 #

   朱载堉(1536年—1611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明代著名的律学家(有“律圣”之称)。朱载堉对累黍定尺、古代货币和度量衡的关系等都有极其细密的调查和实物实验,特别是关于历代度量衡制变迁的研究一直影响到今天。他提出了一系列管口校正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创建了十二平均律,此理论被广泛应用在世界各国的键盘乐器上,包括钢琴,故朱载堉被誉为“钢琴理论的鼻祖”。

-END-

(资料源于美篇顾美婷,仅用于教学参考)

编辑:林梅芬

古代计量单位

古代计量单位

  长度单位包括忽、秒(丝)、毫、厘、寸、尺、丈、咫、寻、常、仞。这些名称中尺为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古人常将一尺默认为一手之长,因此便有了“布手知尺”的说法。其中,一仞等于八尺,同时古人也常说:“度长短者,不失毫厘”,其意思是长度测量单位中也存在着一些十分微小的精度之处,比如:蚕会吐丝,便被古人认为所吐之丝即忽,十忽为一秒,十秒即一毫,十毫是一厘,十厘就是一分了。

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之一,但是对于寻的长度大小从古到今一直都具有争议。在《说文解字·寸部》中记载:“度人臂之两倍为寻,八尺也。”也就是说《说文解字》中把八尺看作一寻。

而在《说文通训定声》中却考证说“度广四寻,度深四仞。皆伸两臂为度,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即最终测定的结果是七尺为一寻。在我们现在的生活,寻大多作为帆船的运动术语而使用,是常用的深度单位,是在航海中测量水深,一般一寻即六英尺。

现在汉字中常说的舍,大都是指的是建筑物,例如屋舍、房舍、宿舍等。但在古代舍确实是名副其实的长度单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其中的“舍”指的就是长度,古代以三十里为一舍,一里是500米,那么三舍就是45000米,如此看来晋君当年撤退,牺牲的确蛮大的。

  由于在上古时期计量农产品时多用量器,因此量器成为人类最早使用的一种计量单位,包括:溢、掬、釜、钟、豆、区、斗、斛、升(掬),其中认为一只手所能盛的水成为一溢,两只手合起来叫做掬。这些计量单位最早出自于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例如《左传》与《礼记》,这两部作品都认为掬四谓豆,由于掬即升,因此可以认为四升为一豆,相当于双手合起来舀四次水才够一豆。除此之外,斛也是常有单位,宋朝以后多见一些,普遍认为一斛就是五斗。

原是古代的一种容器,形状是方形的,口较小,底较大,后也是古代的一种容量单位。

在唐朝以前,斛本来是对石(一种容量单位)的旧称呼,所以一斛原来指的是十斗,后来宋代以后,将斛与石区别开,一石等于两斛,所以一斛也就是五斗了。

原来只是一种方型或者圆筒形的装粮食的器具,制作材料也都是古代常见的木头与竹子,后作为古代的容量单位之一。

十勺等于一合,而十合等于一升,所以一合也就等于现在的一百毫升,如此看来,虽然顶了一个集合的“合”的名头,但是容量却也不是很大。

说起豆,大家大都会想到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吃的豆子,但是在我国古代生活中,豆不仅是一种事物,还是一种容器更是一种容量单位。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这里面的“箪”跟“豆”都是古代一种盛放食物的容器,主要用来盛放肉食和羹,形状像高脚盘。

《左传·昭公三年》记载齐国原有四种量器:“豆、区、釜、钟”,豆列首位,四升为一豆,四豆为一区。

  由于重量单位各朝各代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对比各种说法,不难发现相似之处较多,比如:重量单位自古以来最常见的为:两、斤、铢、均、石,统称五权。二十四铢即一两,十六两即一斤,三十斤为一均,四均就是一石,可见石是最大的单位。

此外还有缗、钧

“缗”本意是穿铜钱用的绳子,后来慢慢演化成了古代一种计量单位。清代诗人邵长蘅的《青门剩稿》中有这样的记载“钱千万缗”即有千万贯钱的意思。古代的一缗钱即一贯钱。唐及以前的朝代中,一缗钱指的是1000文铜钱。等到宋代,钱数大大减少,一缗钱仅等于770文铜钱。

西汉时汉武帝采取重农抑商的策略。算缗是西汉武帝时国家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把大工商业主和高利贷者从农民身上剥削来的财物收归国有,增加了国家收入,有利于封建经济基础的巩固,但是也迟滞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告缗是当时反商人瞒产漏税的一种强制办法。

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说文》中有记载“钧,三十斤也。”钧作为重量单位最早是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据《吕氏春秋-仲春纪》记载:“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

在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成语“千钧一发”中,其意思是千钧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丝上。而现在看来,千钧的重量就是三万斤,如此沉重的重量赋予到了一根头发丝上面,足以看出当时情况的危急了。

本意是指古代长度单位。《孔安国曰》中记载说八尺曰仞。《正字通》中记载:“古以周尺八尺为仞,中人之身,长八尺,两臂寻之,亦八尺,两足步之,亦八尺。度高深以仞,度短长以寻,度地以步。”

但这只是周代的规制,到了汉代又成了七尺为仞。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中有这样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其中的仞就是七尺为仞的仞。

四、常见包含计量单位的古诗词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注释:一仞相当于七尺。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  注释: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3.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卖炭翁》  注释:一丈等于十尺,三尺等于一米,故一丈等于3.33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高金融网 » 古代计量单位有哪些名称(古代计量单位是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