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交易中的熔断机制是怎么回事?
为防范市场大幅波动风险,进一步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交易机制,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推动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经中国证监会同意,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沪、深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中金所”)拟在保留现有个股涨跌幅制度前提下,引入指数熔断机制。指数熔断机制总体安排是:当沪深300指数日内涨跌幅达到一定阈值时,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全部股票、可转债、可分离债、股票期权等股票相关品种暂停交易,中金所的所有股指期货合约暂停交易,暂停交易时间结束后,视情况恢复交易或直接收盘。
张明|美国股市熔断:原因与前景
摘要:2020年3月,美国股市在连续8个交易日内四次熔断,这是前所未有的情形。美股连续熔断发生在美股迭创历史新高之际,其触发原因是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快速蔓延以及全球原油价格暴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包括美国股市在过去10余年内形成的一系列结构性特征,包括上市公司持续大规模回购股票、以ETF为代表的被动投资异军突起、对冲基金使用了一系列基于波动率的新策略等。考虑到经济基本面依然疲弱、股市估值高企、流动性危机结束以及宏观经济指标反弹可能导致美联储货币政策边际收紧、未来美国经济与**不确定性等原因,未来美国股市波动性将处于高位,不排除美股再度熔断的可能性。
关键词:美国股市 熔断 回购 被动交易 风险平价策略
一、引言
在2020年3月9日、12日、16日与18日,美国股市在连续8个交易日内4次熔断。在上述4个交易日内,道琼斯工业指数的跌幅分别为7.8%、10.0%、12.9%与6.3%。从历史上来看,2020年之前美国股市仅仅发生过一次熔断,这发生在1997年10月27日,道琼斯工业指数当日下跌了7.2%。
所谓熔断机制(CircuitBreaker),也称之为自动停盘机制,是指为了控制股票、期货或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风险,为其单日价格波动幅度设置区间限制。一旦成交价触及区间上下限,交易或者自动中断一段时间(熔即断),或者继续交易但不能突破上下限(熔而不断)。国际上更多采用的是“熔即断”的交易机制。之所以将上述机制命名为熔断机制,这是因为该机制的原理与电路保险丝类似,一旦电流异常,保险丝就会自动熔断以免电器受损。
股票市场上最早的熔断机制起源于美国。在1982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曾对标普500指数期货合约实施过每日交易价格涨跌3%的限制,但该规定在1983年被废除。1988年10月19日,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与证券交易委员会批准了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与纽约股票交易所的熔断机制。根据相关规定,当主要股市指数在一日之内下跌幅度达到7%时,美国相关证券交易将会暂停15分钟。 美国的熔断机制之所以出台,这与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有关。在该日,道琼斯工业指数跌幅达到22.6%。由于没有熔断机制或者涨跌幅限制,很多美国投资者在一夜之间血本无归。熔断机制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避免“黑色星期一”的重演。
要理解美国股市为何会在2020年3月4次熔断,首先必须认识到,这次美股暴跌是在美股经历了长达11年的牛市后、美股指数处于历史最高点之时发生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次贷危机爆发后2009年3月9日的6547.05点(本轮牛市的起点),上升至2020年2月12日的29551.42点(本轮牛市的最高点),本轮美股牛市持续了将近11年时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累计涨幅达到351%。本轮美股牛市的持续时间是有史以来最长的,同时其累计涨幅也是有史以来最高的。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美股牛市是与次贷危机后美联储实施的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高度相关的。在这11年牛市中,美国股市仅在2015年与2018年经历过两次较为显著的调整。第一次调整发生在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之后,而第二次调整发生在美联储连续多次加息之后。毋庸置疑的是,美股在2020年3月的大幅下跌,包括4次熔断,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扩散高度相关。
本文将分析2020年3月美股4次熔断的主要原因,并展望未来美国股市的走向。本文剩余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讨论美股熔断的触发原因;第三部分分析美股熔断的深层次原因;第四部分展望未来美股是否还会发生新的熔断;第五部分为结论。
二、美股熔断的触发原因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扩展,且由于发达国家**普遍应对不力,导致全球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避险情绪上升,这是美股在2020年3月连续熔断的触发原因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在2020年1月底、2月底、3月底,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确诊人数分别为9826、85403与750890人,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死亡人数分别为213、2924与36405人。事实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肺炎疫情正是从2020年3月份起快速蔓延的。例如,美国的确诊人数由2020年2月底的3人激增至3月底的17987人。 与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在初期对肺炎疫情的爆发与扩散反应相对迟钝、防控措施出台缓慢,导致疫情快速蔓延。这导致金融市场上投资者避险情绪增强,从而开始抛售风险资产、增持避险资产。在2020年3月,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了13.7%、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下跌了55.0%、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由1.13%下降至0.70%(这意味着美国10年期国债的市场价格显著上升)、美元指数上涨了0.9%。
全球原油价格暴跌,导致美国股票市场与高收益债券(即垃圾债券)市场能源板块价格大幅下跌,这是美股在2020年3月连续熔断的触发原因之二。
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在2019年底至2020年3月底期间下跌了65.5%,在2020年3月下跌了55.0%,仅在2020年3月9日就下跌了24.1%。导致全球原油价格下跌的直接原因,是以沙特为代表的OPEC国家与以俄罗斯为代表的非OPEC国家在肺炎疫情爆发后新一轮原油减产谈判方面未能达成一致,进而沙特实施“以邻为壑”的政策,抢先开足马力增产所致。油价大幅下跌至少会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三种负面冲击:首先,全球范围内能源板块的股票价格应声下跌;第二,美国页岩油气厂商发行的高收益债券的息差显著上升、市场价格大幅下跌,从而导致投资者抛售此类高收益债券,进而引发美国信用债市场动荡;第三,**地区的机构投资者可能因为油价大跌而不得不从全球市场撤回石油美元,这会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新一轮抛售压力(张明,2020a)。
三、美股熔断的深层次原因:结构性新特征
笔者认为,美股在2020年3月连续4次熔断,除了上述两个触发原因之外,还与过去10余年美国股市形成的一系列结构性新特征密切相关。这些结构性新特征既是不断推高美股股市的重要动力,也是2020年3月美股连续熔断的深层次原因。
美股熔断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是在过去10余年中,美国上市公司持续大规模回购股票。回购股票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每股盈利水平、通过提高股票的吸引力进而推升股价,但大规模股票回购行为将会降低市场流动性与成交量、弱化公司中长期基本面。一旦回购行为萎缩,那么股票价格就可能显著下跌。
美国上市公司回购自身股票的行为起源于1950年代,但随后几十年内规模总体上不大,只是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后规模才快速攀升。在2017、2018与2019年,标普500成分股总回购金额分别达到5390、8020与6065亿美元((钟正生、姚世泽,2019;徐驰、张文宇,2020)。在2018年,标普500与纳斯达克回购金额占总市值的比重分别达到2.89%与2.68%,双双达到历史峰值(钟正生、姚世泽,2019)。
美国股票市场上的回购以库存股为主。这些库存股仍然属于在外发行的股票,但不享受分红,不参与每股收益的计算,也不计入资产负债表中。上市公司进行股票回购的主要原因包括通过提高每股盈利(EarningsPerShare,EPS)来改善公司的盈利能力并进而推升股价、对管理层进行薪酬激励、向市场传递股价被低估的信号、解决股权激励后的控制权稀释、通过减少在外流通的股票来防止公司被恶意收购等(钟正生、姚世泽,2019)。
我们可以用三份定量研究报告来大致考察一下回购是如何提高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第一,根据中泰证券的估算,过去15年美国上市公司每股盈利年复合增速达到11%,而企业复合利润增速仅为8%,两者之间3%的差距就是回购行为人为推高的增长,这意味着美国上市公司盈利大约有27%左右是由回购行为虚增的(徐驰、张文宇,2020);第二,根据川财证券的估算,2017年标普500回购指数成分股的收益率达到24.7%,高于标普指数23.0%的收益率。这表明回购比率最高的100只个股的平均表现高于标普500指数中个股的平均表现,意味着回购对标普500指数上涨具有正向作用(陈雳,2018);第三,根据兴业研究的计算,对比2016年以来的标普500所有企业总利润增速和EPS同比增速,EPS增速要高出前者10%以上,主要原因便是回购导致的“注水”(鲁政委,2020a)。
从行业来看,美股回购规模与股票价格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以标普500为例,在2009年至2019年期间,上涨幅度较大的行业(例如信息技术、可选消费品、工业)等,基本上也是回购规模较大的行业。从个股来看,在2009年至2019年期间,回购规模靠前的公司均为大型龙头企业,尤其是科技类与金融类公司(钟正生、姚世泽,2019)。在标普500行业指数中涨幅位居前三的信息技术、可选消费品与医疗保健行业,同期股票回购规模均位列所有行业回购规模的前四位。而涨幅较低的公用事业与电信业务等行业的股票回购规模也排在相对靠后的位置(陈雳,2018)。
在次贷危机爆发后的十余年间,美国上市公司进行回购的资金主要有三大来源:一是上市公司在美国国内的当期盈利;二是上市公司的海外利润汇回。2017年底,特朗普**主导的美国税改计划正式实施。在税改之前,上市公司汇回海外利润需要缴纳35%的税款。而在税改至后,上市公司汇回流动资金需要交纳15.5%的税款,汇回非流动资产仅需交纳8%的税款。这导致美国上市公司将利润汇回国内的意愿显著增强;三是上市公司通过发行债券募集资金进行股票回购。在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债权融资成本显著下降。尤其是在2011年以后,企业债利率显著下降。因此相对于发行新股,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通过发债来回购股票(陈雳,2018)。上市公司通过发行企业债来为大规模股票回购融资,这是推升美国企业杠杆率的重要原因。截至2019年年底,美国非金融企业债务占GDP比率达到75%,已经超过了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前的72%(徐驰、张文宇,2020)。
美国上市公司大规模股票回购行为至少会产生以下一些负面影响:第一,回购行为通过人为推高EPS虚增上市公司利润增速,这容易产生股票价格泡沫;第二,大规模股票回购行为会降低市场上流通的股票数量,导致市场上股票成交量的萎缩。事实上,至2009年以来的这轮美股牛市存在典型的“缩量上涨”的特征;第三,一旦上市公司将较大规模盈利用于股票回购,这自然会压缩上市公司在研究开发、设备投资、员工培训、员工福利等方面的支出,而这将会损害上市公司的中长期竞争力;第四,上市公司大规模股票回购的好处主要归股东与公司高管所有,这会加剧美国社会的收入分配失衡。
最后,一旦上市公司股票回购规模下降,那么上市公司EPS的下降幅度就会超过真实利润的下降幅度,从而降低股票的吸引力,最终导致股价显著下跌。无论是上市公司债券偿债高峰的到来,还是其海外利润汇回速度的放缓,这都会导致回购规模的下降。根据钟正生与姚世泽(2019)的研究,到2020年下半年,美国高收益债市场将会迎来偿债高峰期;到2021年,罗素2000指数的标的公司将会迎来偿债高峰期;到2022年,纳斯达克指数的标的公司将会迎来偿债高峰期。在2020年年初,受肺炎疫情爆发影响,美国上市公司的预期业绩本就会显著下降。金融市场震荡造成的企业债发行成本上升,以及偿债高峰的临近,都会降低美国上市企业发债回购股票的规模。而回购规模的下降又会造成上市公司EPS的加速下滑,这是导致美国股市在2020年3月连续熔断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美股熔断的深层次原因之二,是在过去10余年中,以交易所交易基金(ExchangeTradedFunds,ETF)为代表的被动交易大行其道。被动交易的扩大一方面意味着大市值股票能够获得更多的买入,最终形成明显泡沫,另一方面在市场下跌时的集体止损或赎回容易造成流动性危机、甚至发生踩踏现象。
在长期低利率环境下,以养老基金、保险公司为代表的原本风险偏好较低的长期机构投资者面临资产端传统投资(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收益率下滑、负债端未来固定支出的现值上升等压力,从而显著增加了对权益资产的投资。这些投资又大量投资于以ETF为代表的被动投资产品。截至2019年底,美国被动投资基金资产规模达到4.3万亿美元,占到美国股票基金资产管理规模的51%,已经超过了主动管理型基金的规模(王涵,2020)。根据晨星公司的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美国ETF基金总资产管理规模超过4万亿美元,其中超过1600亿美元为当年流入。
ETF构建所使用的市值加权法使得只需要持有部分头部企业股票便可以获得大盘的基准回报,甚至可以跑赢大盘表现。例如以过去5年回购量最大的20家企业(占总回购量1/3以上)构建市值加权指数,该指数走势与标普500一致,甚至阶段性跑赢大盘。上述现象导致近年被动追踪策略大行其道、ETF基金快速增长(鲁政委2020a)。反过来,被动投资的扩大会使得市值大的公司能够得到更多的买入,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市值。如此就形成了一个正反馈循环,最终使得大市值股票出现明显的泡沫。事实上,美国大量ETF的持仓结构与交易策略非常类似。例如,很多ETF在资产组合上重仓以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脸书等蓝筹科技股。
以ETF为代表的被动交易的盛行,助长了如下主要风险:第一,由于大多的ETF基金主要投资于少数大市值股票上,一旦市值下跌引发基金止损或者赎回,就可能造成流动性突然消失、形成踩踏事故;第二,美国的大多数ETF都是带有杠杆的。在市场下跌之时,投资者需要大量追缴保证金,否则相关投资就会被强制平仓;第三,美国包括ETF在内的被动投资基本上都是满仓运作,很少留出现金,一旦遭遇大额赎回,就只能卖出平仓;第四,正如美国传奇基金经理迈克尔·巴里所指出的,ETF基金缺乏价值发现功能,与此同时面临流动性压力。ETF持有的一些股票交易清淡,一旦发生踩踏,算法交易将导致大量ETF被动抛售、而不能按照现价成交(也即抛售价格显著低于底层资产的市场价格),这将会加剧流动性危机与下跌压力; 第五,一旦股市上的基础资产被抛售,各类ETF就极易陷入流动性枯竭,而ETF的流动性枯竭反过来又会加剧二级市场上的恐慌性抛售,这就是流动性的“死亡螺旋”(鲁政委,2020b)。
更令人担忧的是,那些受到ETF追捧的大市值股票,恰恰又是更加倾向于通过低息发债或者海外利润汇回来进行回购的股票。这就形成了“低息发债——股票回购——ETF追捧——低息发债——股票回购”的恶性循环。换言之,大规模股票回购与ETF集中追捧这两点集中到一起,使得美国的大市值股票或蓝筹龙头股更容易出现价格泡沫。
美股熔断的深层次原因之三,是大量对冲基金实施的新型交易策略在特定条件下将会显著加剧股市的波动性。
美国股市上的被动投资集中于ETF,而主动投资集中于共同基金与对冲基金。以桥水公司为代表的美国知名对冲基金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新型交易策略,容易在市场动荡时期放大市场波动。
例如,近年来非常流行的风险平价交易策略(RiskParityStrategy)的核心是增持波动率下降的资产、减持波动率上升的资产,维持一个总波动率大致不变。换言之,如果风险资产价格下跌,那就购入避险资产补仓。如果避险资产价格下跌,那就购入风险资产补仓。这样就可以通过大类资产价格走势(例如股票与债券价格走势)的负相关性来获取收益。此外,风险评价交易策略必定会使用杠杆,因为该策略需要杠杆来保证不同资产的组合能够获得指定的波动率与收益,同时保证高夏普比率。
由于过去多年来美国股市与企业债市场均处于牛市,实施这类策略的基金一方面大规模持有股票,另一方面通过加杠杆的方式大量购买企业债以维持股票与债券的风险敞口相当。而一旦爆发大规模负面冲击、甚至形成了流动性危机(例如本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这就会造成风险资产与避险资产价格同时下跌的*面。在这种*面下,实施风险平价交易策略的基金不得不同时大规模抛售股票与企业债,这自然会进一步加剧股票与企业债的价格下跌,进而引发新一轮抛售。
此外,对冲基金普遍热衷于使用量化交易程序。量化交易已经占到了美股总交易的将近三成。这种自动化交易在牛市中以惊人的速度成长壮大,却尚未经过真正熊市的考验。市场价格变动的速度和程度可能被计算机和量化模式驱动的交易放大了。而在市场下行期间,量化交易的无情止损与平仓无疑将会放大市场下行的速度与幅度。
把上述两个触发原因与三个深层次原因结合在一起,我们就能对本轮金融动荡的爆发与扩展有一个系统清晰的理解了。第一,新冠病毒疫情的扩散导致机构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避险情绪上升,引发投资者第一轮抛售风险资产的行为;第二,全球原油价格下降导致美国能源类股票价格下跌以及能源类高收益债券价格下跌;第三,股票与债券价格同时下跌引发实施风险平价交易策略的对冲基金同时抛售股票与债券,这会进一步加剧股票与债券的价格下跌;第四,股票价格一旦跌破特定点位,将会导致ETF基金大规模的自动止损平仓,这就形成了踩踏事件,形成自我加强的恶性循环;第五,债券市场风险溢价上升导致发债成本上升,使得美国上市公司通过发债进行股票回购的行为难以为继。与此同时,由于市场上股票价格显著下跌,上市公司进行股票回购的动力也不复存在。而一旦股票回购行为收缩甚至停止,上市公司的每股盈利就会显著下滑,这会进一步恶化美国股市的基本面,并带来新的下跌(张明,2020b)。
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角度来理解股票回购、被动投资与波动率策略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方面,大规模股票回购造成市场成交量和流动性不足;另一方面,数量庞大的波动率策略产品放大了市场的杠杆。这使得美股的泡沫化程度与潜在风险越来越高。而一旦市场在特定冲击下显著下行,流动性不足、高杠杆和被动交易都将带来交易的拥挤和踩踏,最终放大市场跌幅,这其实正是美国股市在2020年3月连续熔断的最重要原因。
四、美股未来还会发生熔断吗?
从2020年4月至今,美国股市已经显著反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已经显著超过了疫情爆发前的水平,并不断创出历史新高。道琼斯工业指数虽然没有超过疫情爆发前的水平,但也收回了绝大部分失地。不过,与疫情前相比,道琼斯工业指数在疫情后波动性显著增强。例如,在2020年6月11日,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了6.9%,美国股市差一点就发生了2020年年内第5次熔断。
展望未来,美国股市何去何从?美国股市是否可能再次熔断呢?
首先,从经济基本面来看,肺炎疫情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冲击是非常显著的。2019年第4季度、2020年第1季度与2020年第2季度,美国GDP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为2.5%、0.3%与-9.2%。2020年第2季度,美国季度GDP环比增速折年率下跌至-32%。毫无疑问,疫情爆发与经济衰退将会导致美国上市企业业绩下滑,股市基本面严重受损。
其次,从估值来看,随着疫情后美国三大股指的快速回升,目前纳斯达克指数与标普500指数已经再创历史新高,道琼斯工业指数也距离历史峰值不远,这意味着美国股市的估值要显著高于疫情之前。这是因为,公司基本面受到疫情冲击已经显著恶化,而价格基本上回升到疫情之前。例如,经过周期调整的Shiller市盈率指标在2020年1月达到30.99倍,在2020年3月下挫至24.82倍,但到2020年10月9日已经回升至31.80倍。这一水平已经显著高于过去40年内美股的Shiller市盈率均值(约为22倍左右)。
再次,从货币政策的边际变动来看,在2020年3月以来,为了应对疫情对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美联储实施了前所未有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包括零利率、无上限量化宽松以及一系列创新的流动性供给措施。本轮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甚至超过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美联储之所以实施如此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有两个目标,一是应对疫情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冲击,二是缓解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危机。迄今为止,尽管美国经济增速依然疲软,但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危机已经解除。这就意味着,美联储非但可能不会继续放松货币政策,而且可能在边际上收紧货币政策。例如,美联储总资产规模由2020年3月4日的4.24万亿美元快速攀升至2020年6月10日的7.17万亿美元(迄今为止的历史性峰值),但到2020年10月7日已经下降至7.07万亿美元。在美国股市估值已经处于很高水平的情况下,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边际收紧可能给股市造成下行压力。尽管近期美联储宣布修改了货币政策规则,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特定情况下美联储不会边际收紧货币政策。
第四,从美国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来看,美国核心CPI月度同比增速先是由2020年2月的2.4%下降至2020年6月的1.2%,但在2020年8月回升至1.7%;美国经过季节调整的失业率先是由2020年2月的3.5%攀升至2020年4月的14.7%,但到2020年9月下降至7.9%。上述指标都意味着美国经济增速很可能已经在2020年第二季度触底,并将在2020年第三季度反弹,这意味着美联储货币政策继续放松的概率较低。
最后,从社会**来看,弗洛伊德事件引发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LifeMatter)运动仍在演化,大规模上街游行导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二次反弹。特朗普**民意支持率在疫情爆发后与弗洛伊德事件之后显著下降,为了扳回在2020年11月大选中的选情,特朗普**可能还会在国内外奋力一搏。由此产生的经济与**的不确定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处于高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美国股市的波动性仍将上升,不排除在特定冲击下,美股指数再度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也不排除美股再度熔断的可能性。
五、结论
2020年3月,美国股市在连续8个交易日内四次熔断,这是前所未有的情形。美股连续熔断发生在美股迭创历史新高之际。其触发原因是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快速蔓延以及全球原油价格暴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包括美国股市在过去10余年内形成的一系列结构性特征,包括上市公司持续大规模回购股票、以ETF为代表的被动投资异军突起、对冲基金使用了一系列基于波动率的新策略等。考虑到经济基本面依然疲弱、股市估值高企、流动性危机结束以及宏观经济指标反弹可能导致美联储货币政策边际收紧、未来美国经济与**不确定性可能继续处于高位等原因,未来美国股市波动性将处于高位,不排除美股再度熔断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陈雳(2018):《美股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市场详析》,川财证券研究报告,9月16日。
鲁政委(2020a):《美国金融动荡下一导火索为何?——未来美元流动性冲击》,兴业研究,4月28日。
鲁政委(2020b):《美国ETF的流动性死亡螺旋》,兴业研究,3月21日。
王涵(2020):《本轮美国金融危机的起因、现状与展望》,兴业证券研究报告,3月20日。
徐驰、张文宇(2020):《美国资产负债表的“三重坍塌”如何演绎——本轮危机与1929年大萧条比较》,中泰证券研究报告,3月19日。
张明(2020a):《美国股市下跌为何如此猛烈》,《财经》,3月13日。
张明(2020b):《当前全球金融动荡对中国影响几何》,《人民论坛》,第10期,第80-83页。
钟正生、姚世泽(2019):《美国股票回购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莫尼塔宏观研究,7月31日。
啥原因?今日股市暴跌+两次熔断...(附应对策略)
央视财经新媒体合作伙伴
今天是熔断机制生效的首个交易日,A股两次熔断!跌幅触及7%,暂停交易至收盘。今日股市暴跌,究竟有何真相?
四大因素或是A股大跌主因:
1、减持禁令即将到期
减持禁令或将于2016年1月8日到期。2015年7月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告,从即日起6个月内,A股大股东及高管不得减持股份。2015年上半年,平均每周股东高管净减持规模达到151亿元;禁令出台后7月至12月平均每周净增持91亿元,减持几近绝迹。如无新的减持规定出台,上述减持禁令将于2016年1月8日到期,2015年上半年的减持潮或将卷土重来。另外由于年报披露窗口期和春节因素影响,使得1、2月份的集中减持压力可能会进一步加大。
2、制造业PMI不及预期
2015年12月财新PMI录得48.2。连续第十个月低于50荣枯线,预期48.9,前值48.6。从分项数据看,产出指数、新订单指数均处于收缩区间,新出口订单指数再度跌入收缩区间。
3、人民币首日开启暴跌模式
今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5032,较上个发布日(12月31日)6.4936,调降98个基点,自2011年5月25日以来首次跌破6.5关口。2016年首个交易日,两岸人民币汇率盘中再度下挫,在岸人民币兑美元跌破6.5,离岸人民币兑美元跌破6.6。
4、全球股市下挫
节前,美股高位承压回落令人担忧,2015年12月31日,道指和纳指跌幅都超过1%;标普500指数跌0.94%。欧洲主要股市亦全线皆墨,德国DAX指数跌逾1%。2016年首个交易日,亚太主要股市指数开盘多数下跌,日经225指数目前跌逾2%,韩综合指数也下跌超过1%。
李大霄:今天市场下行主要是对减持的恐慌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今天的下行,应该是整个市场对1月8号减持的一个恐慌。对1月8号这个减持市场的这个悲观情绪的释放,但我觉得也应该区别对待。
对一些比较迫切要减持的公司,或者是前三年,过往有这么一个习惯的公司要非常的警惕,但是对前三年不断的再增持的公司完全没有必要恐慌。
曹卫东:熔断机制短期不会改变市场下跌趋势
联讯证券副总裁曹卫东:市场出现比较猛烈的下跌,主要是由于前期该跌未跌后的一次集中宣泄。从11月中旬后,我们一直对大盘走势持谨慎态度。主要原因,一是两市没有新的主题被树立,第二,两市成交相对温和没有持续放大的迹象,第三,年底将至,业绩因素将对股指影响较大,题材股存在回归的需求。第四,新股发行以及限售股份的解禁短期改变了供求关系,市场重心有所下调。
熔断机制,短期对市场下跌节奏有所影响,但不会改变下跌的趋势。
杨德龙:市场不会出现连续下跌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今天市场的下跌,属于非理性下跌,在基本面上并没有大的利空。
投资者恐慌情绪是造成今天市场大跌的主要原因,并没有实质性利空,今天通过急跌来释放风险,预计后市很快会出现反弹,并不会出现连续下跌,投资者不必过于悲观。
田渭东:面对市场暴跌不要自我恐慌
开源证券研究所所长田渭东:短期来看,市场做空的时机把握较好。
面对突发暴跌,不要自我恐慌,盲目割肉。解禁不等于减持,据我们了解减持方法很多,不一定非要二级市场卖出。另外,如果市场提前释放风险,等到1月8号反而不会下跌了,有可能低估值的股票还会上涨,这就叫反其道而行之。
总之,可以“抄底”买入基本面不错、被错杀的股票。这种机会对场外机构来讲,也是千载难逢的进场机会。
吴煊:指数仍有再度回升的要求
日信证券财富管理部经理吴煊:从盘面表现来看,伴随指数走低,市场恐慌情绪再度加重,就短期而言,在缺乏实质性利好政策出台之前,指数仍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
但从中长期走势来看,市场仍不会改变箱体震荡的运行格*,这不仅由宏观经济基本面决定,也是由政策环境决定的。单就操作策略而言,目前市场短期走势不容乐观,但下跌空间和持续性较有有限,再进一步探低之后,指数仍有再度回升的要求。
张刚:建议周二增持金融和地产股
西南证券首席研究员张刚:周一大跌,并非起于开盘,仍处于市场恐慌性套现行为。市场认可的恐慌原因,主要集中在三个因素:1月8日的禁售令解除;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贬;PMI数据不佳。
操作上,建议周二增持金融房地产。
周荣华:对2016年依然维持震荡回升的基本判断
恒天财富研究中心副总监、首席策略分析师周荣华:对于后市,短期急跌之后,市场的恐慌情绪有所宣泄,但预期的稳定仍需要官方的引导。在市场重现流动性危机之时,依然需要证金、汇金等大型机构的维稳。年末时点,央行已经对于离岸人民币市场有所干预,在近期美元指数震荡调整,国内出口低位企稳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短期虽然弱势但中长期难以持续大跌。
目前A股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了整体仍将呈现震荡调整的格*,但经过今日大跌后,指数已经临近两个月以来的震荡箱体的下轨,从而带来跌出来的机会,这是对于减持禁令的提前消化,也为后市运行腾出了空间,对于2016年依然维持震荡回升的基本判断,目前的调整提供了布*一季度行情的机会。
李世彤:2016年股市的机会是跌出来的
国开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李世彤:无论是1月8日大股东减持禁令的到期、还是人民币持续贬值、经济数据维持低迷、未来注册制的实施效果,都令投资者更加谨慎。在连续几个月的反弹之后,获利资金离场的欲望增大。
2016年股指将在上有压力下有支撑中横盘震荡,急跌慢涨是A股的新特征,在上涨空间不足时,下跌反而成为建仓良机。2016年,A股的机会是跌出来的。
▶13:34!收盘了!!新年首个交易日遭遇2次熔断…
▶【必读】熔断之后你需要关注的6大问题?
来源:央视财经(记者:李岩松、邵倩)、证券时报网
本文编辑:李天路
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为什么说中国股市的熔断机制就是“干死散户”?
熔断机制绝对是故意的。一堆高智商的直接套用欧美的熔断机制,稍微改下就推行出来,你信吗?熔断对A股是屠杀,个人觉得根本在于以下几个原因。1是阻止资金抄底,第一次熔断后,卖盘在恐慌出逃情绪下不断累计,越来越大,而买盘则会出现观望情绪。在没有熔断时,一根下杀量到底后会有反弹,熔断则直接抹掉了这根反弹,这样买盘会敢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就是卖盘,卖盘累计的速度绝对比买盘要快要多,两者的实力会相差的越来越大2,当时指数已经在高位,在牛市结束后经历了2波股灾,市场心有余悸,而主力聪明的早早出货或大幅减仓了,只有散户在一片看多的新闻中不断的接盘,到顶了主力直接借着熔断和股指期货来屠杀3,中国人的脾性,一个是好的不灵坏的灵,一个是出现什么好奇的事情总会去尝试下
美联储将利率降至0,美股期指开盘大跌5%,为何又“熔断”?
美联储将利率降至0,还叠加了7000亿美元的QE,美股应该暴力反弹才对,可美股期指开盘大跌5%,又熔断了,这是为何。原因很简单,因为美联储投放利好的时间点搞错了,如果今天美联储按兵不动,把这个超级利好推迟到降息窗口放出,情况会完全不同。因为提前释放利好,对外传达了美国高层极端悲观的情绪,这是美股期指开盘大跌5%的直接原因。
提前降息释放出迫不及待的预期
12天内两次降息,还都是提前降息,本次降息距离原定的降息窗口只有4天,如果迫不及待的提前降息,对外传达了极度的恐慌的预期,美国经济在美联储看来已经到了极度危险的境地,晚一天都不行。
美联储手段全出释放出极度悲观预期
美联储在12天内降息幅度达到150个BP,直接把利率降到了0,相当于降息这张牌打没了。数一下美国应对风险的牌,降税用过了,降息用完了,QE也用过了,能用的常规手段都用完了,但日子还要过,后面怎么办,只能干等着了。对了,还有一招是转移注意力,在世界挑拨是非,搞点摩擦什么的,比如再找找中兴的麻烦什么的,去搞一下伊朗都是有可能的,今天不就又爆出中兴再次被调查的消息了吗。美联储常规手段一次性用完,对外传达了他们对当前极端悲观的预期。
市场需要是*不是钱
美国市场恐慌的导火索是疫情,现在美国市场上最需要的是应对疫情的措施,而不是钱,疫情爆发,命都没有了,要钱还有什么用啊。因此说,美联储的利好用错了方向,把利率降到0+QE的大招,还不如对外宣布拿出多少资金投入到疫情防治中的效果好。因为**发力应对疫情的话,不管效果如何,最少会安抚市场情绪,市场情绪稳定了,股市恐慌盘自然就少,出现非理性杀跌的情况也会减少。
总结:美联储提前降息加上手段全出,还有应对方向上的问题,是导致本次美联储降息反而导致美股期指开盘大跌5%又“熔断”的原因。如果美联储今天按兵不动的话,已经企稳的美股不会再出现恐慌性杀跌,把这个利好推迟到4天后的窗口期发放,还会有稳定市场的作用。现在好,提前释放利好,反而被解读为极端的悲观预期,加速了市场恐慌,这是期指再次熔断的直接原因。
我是禅风,点个赞加关注,还有更多的精彩内容与你分享
来说说这几天的股票熔断?
最近美股包括其他国家的股市只存在熔断机制的,最近由于全球市场股市的下跌都存在股市熔断的情况,而股市的出现熔断情况,代表股市短期出现快速回落的情况。特别是美股最近已经出现了四次熔断,而由于美国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地位,导致其股市间接影响的着它国股市,所以全球市场投资者大多数会把美股的走势作为重要的参考标的,而其最近多次的熔断,市场再次开始疯狂讨论关于股票熔断的事情,下面我们具体来说下什么是熔断机制,熔断的意义又是什么,和熔断机制是否适合我们中国股市。
熔断机制的定义熔断机制主要是当股票下跌幅度较后,市场出现短期暂停交易的情况,我们以美股的熔断机制为例。由于在1987年10月19日全球股市暴跌的情况,当时美股下跌幅度在22%左右,短期快速的回落给市场造成影响,让很多市场资金无法在短期有着充分的时间做出合理的决策,由于下跌速度较快下跌幅度较大,当时很多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都想着短期快速出*,降低自己的亏损,而大家疯狂的集中抛售只会给市场造成更大的波动,股市较大波动特别是短期暴跌会带来很多系统性风险。
随后国家为了防止此类现象再次出现,美证交会和美期货交易委员会正式同意美股在交易过程中实行熔断机制,而大家只知道当股市下跌7%后实施熔断,市场短期暂停15分钟交易,其实美股存在三级的熔断机制,当市场下跌到7%为第一级熔断,如果继续下跌当到13%的时候实施二级熔断,而一级和二级熔断都是暂停15分钟后可以继续交易,如果仍旧无法阻止股市继续下跌,当下跌到20%后,实施三级熔断机制,当日市场就停止交易,只能等待下一个交易才继续交易。
而当日股市下跌20%后,属于大幅度的下跌,可能是市场原因,也有可能是经济原因,又或者是全球其他因素的影响,不管是何种影响,如此大幅度的下跌,停止交易后,国家管理层有着充分时间去做出股市下跌的分析,也有着充分时间做出合理的手段给以市场信心,不让其继续下行,比如最近很多欧美国家股市出现短期禁止做空的情况,这也是一种短期较为合理的救市措施。
熔断机制最早起源于美国,随后一些国家为了防止本国股市出现大幅度下跌的情况,也相继引入了熔断机制。
熔断机制的意义其实在以上讲解熔断机制的定义也随便讲到了一点关于熔断机制的意义,其实熔断机制最主要意义主要存在几点:
第一,给以市场充分缓冲期,股市的上涨与下跌主要受到资金的流入和流出影响,而资金在选择股票买入和卖出的情况大多数基于对市场的风险和对于未来事件的预期,当前情况出现利空利好影响股市属于股市正常的表现,特别是资金对于将来事件的预期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比如市场资金不太看好经济的发展,可能GDP会出现回落的情况,或者将来存在重大利空因素等,此类事情造成的股市的的大幅度下跌,属于对未来的事情不确定性,此时股市一旦存在熔断机制后,股市短期出现暂停15分钟交易后,给以市场有着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到底是何种情况导致股市大幅度下挫,这种的情况下的下跌是否合理,特别是一些不确定性的因素,官方也有充分时间做出合理的解释等。
第二,缓和市场的紧张情绪,当市场投资者看到短期股市特别是一些股市刚开盘就出现大幅度的下跌的情况,这时不该如何去处理,很多投资者也担心股市会继续大幅度下跌,跟随市场一起大部分资金一样开始卖出,但也有很多投资者看到短期股市出现大幅度的下跌,是否继续选择买入,在完全不知道为何下跌的情况盲目买入后,也会造成可能后期的大幅度亏损。
如果此时下跌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熔断,停止交易后,市场短暂紧张的交易情况开始缓和,这时候投资者有着15分钟的时候去思考,此时我继续卖出是否合理,或者我此时选择买入又是否合理,可以有着深思熟虑的时间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因为人一旦在紧张过程中或者不知所措的过程中做出的判断都是错误的,我们经常投资者说当时买入或者卖出股票的时候,好像鬼使神差一样,突然脑子一热做出的不正确的决定,想必我们投资者在平时交易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后期等待股市收盘后,有着充分时间去考虑的时候,感觉自己当时的决定是错误的。
所以当股市短期出现大幅度的下跌情况下,市场情绪是较为紧张的,很多投资者面对大跌行情情绪也较为悲观,所以大跌后实施熔断机制,给市场投资者有着一个深思熟虑的时间后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也是保护投资者一种较为合理的办法。
第三,防止短期触发系统性的风险,短期股市出现大跌,特别当日下跌在20%以上,或造成金融市场的很多风险,比如我们所说的股权质押风险,市场加杠杆进行投资的,比如股指期货,股指期权,融资融券等情况,市场资金短期大跌后造成这部分资金的大面积爆仓的情况,从而给金融市场造成巨大的影响。如果实行熔断机制后,给以这部分资金有着充分的时间做好接下来的策略,是继续补仓还是进行对冲交易,间接也能平衡市场大幅度波动的情况,防止各类不必要的金融系统风险发生,也能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以上是我觉得熔断机制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但本身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人为因素干扰市场的正常波动,股市本身是对经济水平发展的对于将来经济的发展的预期,熔断其实干扰其下跌,不让其一次性跌到位,无法真实反应市场结构和经济情况。但任何事项的实施都存在利弊,只有利远大于憋的情况,该类决策是正确的,其实我国在前几年也引入过熔断机制,那我国是否适合引入熔断机制呢,下面我们重点讲解下。
熔断机制在我国是否适合在15年股市经历了暴跌的情况下,15年下半年当时的A股短期连续下跌跟目前美股市场情况类似,此后我国管理层引入后熔断机制,在16年年初开始正式实施,当时我国考虑引入熔断机制主要在经历15年下半年的大幅度下跌后,管理层考虑到本身熔断的优势可以防止的市场短期大幅度的下跌和站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
但在16年初实施后,我国A股立马开始验证熔断是否有效,或者来尝尝鲜熔断到底是一种什么情况,不像美国1988年引入熔断机制 ,首次出现熔断在1997年,而我们A股立马开始出现,主要原因当时市场资金对于管理层引入熔断机制的理解存在偏差,以为国家此时实施融资机制是担心接下来股市会出现大幅度的下跌,造成短期资金情绪的紧张,开始大规模的卖出股票后直接造成股市的熔断,对市场造成较多的负面影响,随后我国也取消交易过程中的熔断机制,参考下图案例:
可能还存在其他很多说法,比如庄家机构借助熔断机制的压榨筹码等,但这只是猜测,如果对于16年A股熔断机制有兴趣的,可以去网上参阅资料,这里没有根据的市场我们不方便讨论。那是否我国有着引入熔断机制的必要呢,我个人觉得短期没有必要引入熔断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我国交易制度中T+1制度,我国规定当日买入后隔天才能卖出,这就大大降低的交易的资金的频率,交易频率降低间接也降低了股市的波动幅度,所以本身波动幅度不大,没有必要引入熔断机制。
第二,我国实行涨跌板的限制,目前ST股票涨跌板限制在5%,科创板涨跌板限制在20%,新股首日上市在44%,其他情况个股涨跌板限制在10%,如果当日股市大幅度下挫造成股票全部跌停,我剔除科创板个股,科创板个股目前占比较小,指数最大的下跌幅度也在10%,本质上跟熔断机制并无差别,如果多此一举比如下跌7%熔断的话,根本毫无意义,再次目前指数的跌停的概率几乎为零,很多个股还在停牌过程中。
第三,目前A股上证指数本身在这这几年并无出现大幅度上涨的情况,而且中国经济发展较为平稳,不确定因素较低,比如目前上证指数2700点左右,每日A股上证指数波动率也相对较小,让其触发7%以下的跌幅概率较低,比如最近全球股市出现大幅度下跌,我们A股上证指数在本月当日最大下跌幅度在3月16日出现3%的下跌情况,离熔断下跌幅度较远,再次过年后的首个交易日由于受疫情影响,资金担忧疫情对经济影响较大,在当日下跌幅度也就在7.7%左右,跟熔断也无本质上的差别。如果我们A股上证指数出现了单边的大幅度上涨或者本身波动率较大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再次引入熔断机制,但目前我觉得没有必要。
总结:所以很多国家采用和引入熔断机制本身存在很大的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场的波动率和缓和市场紧张的交易情况,给以市场资金的缓冲时间做出合理的交易策略,但我们A股目前由于本身目前处于的市场结构和交易制度短期没有必要引入熔断机制。
感觉写的好的点个赞呀,欢迎大家关注点评。股票熔断是什么意思?股票市场为什么要引入股票熔断?
熔断机制(circuitbreaker),也叫自动停盘机制,是指当股指波幅达到规定的熔断点时,交易所为控制风险采取的暂停交易措施。具体来说是对某一合约在达到涨跌停板之前,设置一个熔断价格,使合约买卖报价在一段时间内只能在这一价格范围内交易的机制。
为什么美国股市有熔断机制,中来自国没有.特别是针
中国也尝试采用熔断机制,可是没几天就停止了,因为这个机制被一些机构利用导致了极其不好的现象,而且我国有涨跌停板的机制,再加上熔断机制就会有重复,所以这个熔断机制目前还不适合我国的股市状况
股市为什么出现熔断?
涨、跌停限制就是一种股票的熔断机制,用硬性的制度保障市场的安全,但这样做的缺点是:可能会累积起更大的盲目做多或做空能量。
股市中熔断机制是什么意思?什么情况下会触发?
虚脱是一种急性症候群,常发生在过度疲劳、恐惧、疼痛、饥饿、见到鲜血或奇景怪物等情况下。病人出现面色苍白,虚汗淋漓,头昏眼花,恶心呕吐,心跳加快,血压下降,有的大小便失禁,甚至晕倒在地。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后能平卧休息,大部分人能够逐渐自行恢复。如果处理不当,被人扶着挣扎行走等,会加重病情,甚至出现生命危险。因为,这时主要是脑供血不足,如能迅速解决这个问题,大脑的功能很快就会恢复,也就能很快调节和平息全身的功能紊乱。虚脱常用的急救办法:头部放低、双腿抬高的体位有利于血液回流,给心、脑供血创造有利条件。而膝眼下三横指、胫骨外侧是人体的重要穴位,叫足三里穴,重掐此穴使之有很强的麻酸感,可以起到醒神回阳、兴奋中枢、调整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两者结合使用,常能取得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