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银滩大桥具体资料
兰州银滩黄河大桥 兰州银滩黄河大桥北起安宁营门滩,南至七里河马滩,是黄河上游的第一座大型现代化斜拉式大桥。兰州银滩黄河大桥全长1391.41米,桥面宽25.5米,由主桥、引桥、引道三部分构成,由铁道部第一勘探设计院设计,铁道部第二工程*施工,于1997年3月15日开始修建,2001年8月18日正式通车。 正好处在黄河“S”形大转弯处,地势平坦,周围是大片的滩涂和荒地。由于周围目前基本上还是一片荒滩,在空旷的野地衬托下,兰州银滩黄河大桥像一条银色的巨龙俯伏在大地上。夜晚,桥上斜拉杆上连缀的彩灯齐放,兰州银滩黄河大桥像一把悬在夜空中的彩扇,分外美丽。
黄河大桥长多少米》?
黄河大桥1个和1个都不同
兰州黄河风景线有哪些景点?
兰州是黄河经过的省会城市,又因为黄河在这里建了黄河风线,这里有哪些可以看的景点?下面是兰州黄河风线的景点详情。让我们来看看!一、黄河母亲像位于兰州市黄河南岸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的“黄河母亲”雕塑,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最美的雕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首届全国城市雕塑方案评比中获得优秀奖。该雕塑由甘肃著名雕塑家何鄂创作,长6米,宽2.2米,高2.6米,总重量超过40吨。它由“母亲”和“男婴”组成。它象征着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以及幸福兴旺的华夏子孙。该雕塑构图简单,寓意深刻,反映了甘肃悠久的历史文化。黄河的母亲有着美丽的头发,和蔼的举止,高大匀称的身材,优美的曲线,还有微微的微笑。她抬起头,右臂微微弯曲,仰面躺在海浪上,右侧依偎着一个赤裸的男婴,头微微左右张望,看上去调皮可爱。雕塑的构图寓意深刻,象征着一望无际、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幸福兴旺的华夏子孙。雕塑下部底座刻有水波纹和鱼纹,源于甘肃古代彩陶的原始图案,反映了甘肃悠久的历史文化。1984年8月,全国青年地学夏令营在雕塑前竖立了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母亲纪念碑。雕塑背后,黄河面上的游艇翻卷着浪花,河堤上的情侣漫步;水波璀璨,相映成趣;佛道两家,隔岸作战。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南滨河中路开放时间:全天公共交通:市内乘坐25、142路公交车至黄河母站,或乘坐18、56、58、103、106、107、111、118、120、130、137、139、302、313路公交车至西湖公园站。二、白塔山公园位于兰州黄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有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巍峨起伏,蜿蜒于城郊,有环抱金城之势。白塔最初是为了纪念一位去蒙古拜见成吉思汗并死于兰州的藏族萨迦喇嘛而建的。现存的白塔是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6)甘肃巡抚刘永诚重建的。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总督补旧加新,扩建庙址,命名为“吉恩寺”。白塔有七层八面,高约17米。它下面有一个圆形的底座,上面有一个绿色的屋顶,每边都雕刻有佛像,在屋檐和角落绑有铁马铃。塔的外部涂有白色膏体,如白玉。白塔山于1958年辟为公园,总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为三栋,依山而建,红柱飞檐。所有建筑都由亭台楼阁和回廊连接,四通八达。山上原有的象皮鼓、铜钟、紫荆树,古称“镇山三宝”,如今紫荆树已经枯死。白塔山绿化多年,树高林密,曲径通幽。公园三台厅独具特色的“黄河石厅”,石头丰富,风格独特。山脚下是中山桥,已经成为兰州旅游的必去之地。距兰州白塔山约1公里处,有元代王宝宝城遗址。相传明朝初年,大将军徐达和奉命攻打久攻不下的元军。正好赶上元宵节,徐达命军士做了一个又粗又长的鼓,扮成社火队混进城里。以条幅为号,里应外合,终于破王宝2.也可乘坐4、6、9、15、25、34、59、105、109、112、120、136、137、139、142路公交车在中山桥站下车,欣赏黄河两岸的美景,然后步行穿过中山桥。3.乘坐1路、6路、4路、75路、106路、107路、113路、137路公交车至兰州最繁华的商圈西关十字,向北步行至白塔山公园,仅需15分钟。三、中山桥中山桥,位于滨河路中段北侧,是兰州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桥的前身始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盛丰在兰州以西七十里处修建了一座浮桥。明洪武九年(1376年),魏公邓禹将浮桥移至城西10里处,称之为“镇远桥”;公元十八年(1385年),兰州卫命将浮桥移至现在的位置。到目前为止,共有三根重达10吨、长5.8米的铸铁桥柱“将军柱”。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在兰州道彭英甲的建议下,在甘肃巡抚云升的赞助下,用国库白银306690元,由德国商号卡由斯,以美国人曼保本和德国人德罗为技术指导,建成了长233.33米、宽7.5米的黄河第一铁桥,原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1954年,兰州市人民**对铁桥进行了整修加固,并增设了五道弧形钢拱梁,使铁桥显得坚固耐用。中山桥位于兰州北部白塔山脚下的黄河铁路桥上。它是兰州最古老的古桥,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桥的前身是黄河浮桥。黄河浮桥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宋国公盛丰在兰州以西7英里处建造。吴明九年(1376),魏国公邓禹将此桥移至城西10里,称之为镇远桥。公元1385年十八年,兰州卫指挥将浮桥移至现在白塔山——处。至今还有3根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舟桥柱,是建桥时留在兰州的。它们被称为“通用列”。柱上铸有“洪武九年,二岁生日,八月黄道吉日,连长魏国公,在浮桥南筑司柱,系铁缆一百二十尺”字样。当时的黄河浮桥由24艘大船组成,在黄河上横向排列。船与船之间的距离是5米,用长木头连接,用木板铺成,用栅栏围起来。南北两岸有4根垂直的铁柱和45根大木柱,还有两根各50米长的粗铁索,把船固定在河上。冬天黄河结冰,就拆除,春天再建浮桥。“三月看桃花冰,冰盘河桥看柳色绿”这句诗,就是当时浮桥的写照。兰州古八景之一的“龙落蛟龙锁”,也是指这种景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兰州市建成了10多座外形美观、结构新颖、技术先进、气势非凡的铁路公路桥梁。这座横跨黄河的古老铁路桥已不再是沟通黄河南北的唯一通道。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对它赞叹不已,观赏不已,因为它像一部史诗,镌刻着兰州历史从古代到近代的变迁,展现了兰州人民灿烂艺术的画卷。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滨河路中段白塔山脚下开放时间:全天公共交通:1.可乘坐4路、6路、9路、15路、25路、74路、105路、109路、123路、137路、139路、142路公交车至中山桥站。2.乘坐20路、35路、53路、108路、131路公交车到黄河北白塔山公园站下车。播放时间参考:0.5小时
兰州黄河铁桥(中山桥)是谁主持修建的?
天下黄河第一桥位于滨河路中段北侧,是兰州历史悠久的古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中山桥的前身始于明洪武5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七里处建的浮桥;至明洪武9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移浮桥至城西10里处,称“镇远桥”;明洪武18年(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遗存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桥柱“将军柱”三根。清光绪33年(1907年),清**在兰州道彭英甲的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30.669万两,由德国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建起了长达233.33米,宽7.5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1954年,兰州市人民**整修加固了铁桥,又增加了五座弧型钢架拱梁,使铁桥显得坚固耐用,气势雄浑。qt
关于兰州桥的知识
天下黄河第一桥位于滨河路中段北侧,是兰州历史悠久的古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中山桥的前身始于明洪武5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七里处建的浮桥;至明洪武9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移浮桥至城西10里处,称“镇远桥”;明洪武18年(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遗存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桥柱“将军柱”三根。清光绪33年(1907年),清**在兰州道彭英甲的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30.669万两,由德国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建起了长达233.33米,宽7.5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1954年,兰州市人民**整修加固了铁桥,又增加了五座弧型钢架拱梁,使铁桥显得坚固耐用,气势雄浑。2006年改为步行桥。
兰州的黄河大桥真的是德国人造的吗?
准确地讲,兰州黄河铁桥是由德国商行测绘承建,美国人充当总工设计图样,中国人参与建造并提供所有后勤。
当时在承建合同中,德国商行给出了“保固80年”的承诺,如今已经过去111年,这座铁桥依然坐落在兰州黄河上。
兰州黄河铁桥,也被称为“中山桥”,在兰州的确算得上一个著名景点,也是中外游客来兰州旅游时的必到之地。
说它是兰州的“网红桥”,一点都不为过,这座桥一头连着有千年历史的白塔山,另一头连着兰州最繁华的西关。
黄河铁桥位于兰州滨河中路的白塔山下,始建于1908年5月,于次年8月竣工通行,为纪念孙中山而改名中山桥。
这是一座四墩五孔桥,上部为梯形穿式钢桁架,由竖向钢架划分成五个长方形。桥总长233.5米,总宽8.36米。
在十多年前,铁桥还能通行小型汽车,后来因为安全原因,彻底禁止机动车通行,现在仅仅供行人与游客穿行。
下面简要讲一下兰州黄河铁桥的建造过程。
在修建铁桥之前,白塔山下是一座有500年历史的镇远浮桥。据记载,这座桥是明初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所建。
清末时期,清廷实行洋务新政,甘肃也在1905年设立了洋务总*,由兰州道彭英甲兼任总办,铁桥被提上日程。
时任陕甘总督的升允,盘算着借国外技术与设备来修建新桥,以取代镇远浮桥。
1906年,德商天津泰来洋行经理喀佑斯正好游历到甘肃,双方一拍即合,德国人给出铁桥价为16万5千两白银。
随后,升允将这个差事交给了甘肃洋务总*彭英甲。同年,彭英甲代表洋务总*与德国泰来洋行正式签订合同。
两年后的1908年,造桥计划得到朝廷批准。接下来是漫长而艰辛的桥料运输过程,这一过程持续了近两年时候。
铁桥桥料全部来自德国,先由海运至天津,再由天津经北京、郑州、西安转运到兰州,整个运输过程极为曲折。
天津到郑州是火车运输,比较容易,郑州之后的路段全是由畜力大车拉运。每一段都派有州县干吏和护勇押运。
很多的大马车都是临时定制,沿途累死的骡马不计其数,每逢下雨天,运输车队是寸步难行,车毁人亡经常有。
对于一些超重超长的桥料,当时根本没有可以装运的大车,泰来洋行只能派技术人员将特大件拆卸成零部件运。
到1909年的闰二月,所有的桥料才运输完毕,总共26批次,耗时将近两年,仅运费就耗银达12万4千多两白银。
在签订合同之前,德国商行经理喀佑斯就请工程师进行过实际勘测,德方根据勘测结果,给出保固80年承诺。
可在即将动工之时,德方以工程师到东西修铁路为由,派出一个20来岁的年轻人当工程师,且喀佑斯也不来了。
在彭英甲的多次催促下,商行经理喀佑斯和勘测工程师德克始终未到。随后得知,年轻工程师是美国人满宝本。
此事后来不了了之,美国人满宝本就成了铁桥的总设计师,承建商还是泰来洋行。1908年初春,铁桥破土动工。
泰来洋行雇来华匠共69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和华工刘永起等是铁桥建设的骨干力量,还有不少小工。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铁桥于1909年8月19日竣工通行。为纪念这一壮举,铁桥两头立有石碑,碑文由升允所撰。
1910年,陕甘总督长庚向朝廷奏称,兰州铁桥“实用库平银三十万六千六百九十一两八钱九分八厘四毫九丝八忽”。
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铁桥改名“中山桥”,一直沿用至今。1954年,铁桥在原平行弦杆上端置拱式钢梁。
1989年,铁桥保固80年期满,一艘供水船撞上桥墩,致铁桥严重受损,兰州市政进行了抢修,并加宽了人行道。
同年,德国有关方面曾致函兰州市**,询问铁桥状况,申明合同到期。
兰州铁桥的桥料全是从德国运来的,包括铆钉、铁条及油漆。铁桥是德、美两国工程师和华匠通力合作的结晶。
德国人之所以敢保固80年,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设计、施工队伍实力雄厚,美国人满宝本充当设计师,德国人德罗充当工程师,天津人刘永起是施工队长。
二是桥墩使用了沉箱法建造,即在铁船之上修建桥墩,非常坚固。另外,在铁桥上部使用的是铆钉连接的钢件。
三是铁桥的钢件是当时德国最好的钢材。
有了上述这些技术和材料的保障,再加上铁桥河床都是卵石层和岩石,所以德国人商行才敢给出80年保固期。
所以说,兰州黄河铁桥(中山桥)是美国人设计、德国商行承建、中国人施工,也就是多国共同修建起来的。
当时还有比利时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了修建,因此单说德国人修建了兰州铁桥,这是不客观的说法。
兰州黄河铁桥简介
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的兰州黄河铁桥人们都熟悉,却很少有人能说得清她近百年前那段堪称创举的兴建历史。
说它是创举,是因为她的建设发生在20世纪初叶中国积贫积弱的时代;说它是创举,是因为她是僻居西北、地瘠民穷的甘肃与西方人在自主、自愿前提下的第一次成功合作;说它是创举,是因为她的建设材料,包括一个铆钉一根铁条乃至建成后刷铁桥用的油漆,都是在当时国内极其落后的运输条件下从德国辗转**运至兰州的;说它是创举,是因为她的建设是德、美两国工程师、华洋工匠与甘肃各界通力合作的结晶;说它是创举,是因为她的建成一举结束了黄河上游千百年来没有永久性桥梁通行的历史……
20世纪初叶,走过了500年的镇远浮桥终于要和金城兰州人告别了,僻居甘肃兰州的一批官员壮志满怀,欲建前人未竟之功——修建铁桥,一时间议论纷起。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二月十九,时任陕甘总督的升允上书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报告说已经与德商泰来洋行在1906年9月11日签订了修建黄河铁桥的合同。而此时,不但合同已签,建桥所需要的料件也已在转送兰州的途中,升允的奏章显然有些先斩后奏的意味。
按照晚清的文书运转制度,官员欲办某事,须先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办理到一定程度,如果证明不可行,则停止办理;如确实可行,则上报上级机关或朝廷。如此看来,自认为“赋性迂谨,凡事未经办妥,不敢遽以上读宸聪”的升允,并非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是他对建造黄河铁桥一事已有了十足的把握。
兰州历来是东西交通要冲,中原与西域往来的必经之途,穿城而过的黄河则是横亘在兰州这一交通枢纽之上的难以逾越的障碍,民间曾有“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的歌谣。从明洪武五年(1372年)起,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都曾因军事需要在兰州黄河段修建过浮桥,但都很快被拆或被毁了。直到洪武十八年,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才在现在中山桥的位置上兴建了著名的镇远浮桥。据明人徐兰的《河桥记》记载,杨廉在黄河之上造大船28艘,以3艘备用,将25艘用绳锁连接,船下以石鳖固定,船上加盖木板、栏杆,并在桥南北两岸各树一根大铁柱和六根木柱,以铁链将浮桥固定。整座浮桥“随波升降,帖若坦途”。此后500多年间,用以构筑浮桥的船数和用以固定的铁柱与木柱数虽有变化,但镇远浮桥却以其扼守要津的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桥”。现在仍矗立在铁桥南岸的将军铁柱正是镇远浮桥500年兴衰史的唯一见证。
但是镇远浮桥并非坚固安全,遇到大洪水和冰棱,常常会发生桥毁人亡的惨剧。而且,冬季黄河封冻,浮桥必须拆除,车马均由冰上通行。冬春之交冰将消未消之时,经常有人畜因冰裂落水而亡。春天冰融之后,又需重建浮桥,所费甚巨。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早在光绪初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就有过修建铁桥之议,但因为洋人出价太高而作罢。进入20世纪,走向末路的清廷开始实行新政,鼓励洋务。升允到任后不久,即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立了甘肃洋务总*,由兰州道彭英甲兼洋务总*总办。正是洋务的兴起,为建设黄河铁桥提供了历史契机。
升允敏锐地意识到“外人奇技巧思”正可以“宜民利用”,于是他决定借助外国的先进技术与设备来实施他的建桥计划。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德商天津泰来洋行经理喀佑斯正好游历至甘肃,双方一经接触,立即达成了合作的意向,桥价十六万五千两,不足左宗棠时的三分之一。天时、地利、人和,一切冥冥中如有天助,僻居西部的兰州注定要在20世纪初叶、在积贫积弱的中国完成一件惊世伟业。
但反对意见随之而来。
1906年5月初,甘肃洋务总*彭英甲等与德国泰来洋行喀佑斯就包修兰州黄河铁桥一事拟定了初步的合作合同,代理兰州府傅秉鉴随即给升允上了一道条陈,请求对包修合同中的一些地方进行“考究”。升允看了条陈后,为表示慎重,同意与洋商就有关问题继续进行磋商,但同时他也强调,“不宜偏执己见,故破成议。”为了解除傅秉鉴等人和中方的疑虑,喀佑斯决定请工程师进行实际勘测,合同因此暂缓订立。很快,工程师的勘测结果出来了,德方认为“黄河水性,虽云湍急,若如所议章程架修铁桥,甘愿保固八十年”。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十一,甘肃洋务总*与德国泰来洋行正式签订黄河铁桥包修合同,黄河铁桥的各项建设筹备工作全面展开,但反对的声音并没有因此停止。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初二,庄浪县举人牛献珠致禀彭英甲,请求停修黄河铁桥。他认为“以千年旧有之桥,易木为铁,事少实际,徒饰美观,甚非瘠省所宜有也”。他还列举了修建黄河铁桥在发生战争时的六大弊端。彭英甲对牛献珠的观点予以坚决回击,认为建桥正当时宜,刻不容缓。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二十一,来自朝廷的朱批传达到了甘肃:“该部知道。钦此。”至此,黄河铁桥的建设工程正式得到了国家的认可。
在从天津到兰州的数千里路途上,一条由火车、骡马组成的运输长龙,翻山跃岭,风餐露宿,历时近两年,终于将全部桥料一站站转运至兰州……
铁桥桥料全部由德国海运至天津,再由天津经北京、郑州、西安转运至兰州,以郑州为界,前一段有火车,后一段不通火车,所有桥料必须由畜力大车拉运。洋务总*事先在天津、郑州、西安设立了三个桥料转运点,同时选派干吏和护勇前往转运点接收运送桥料。桥料运输次序事先都做了精心而周密的安排,要求按照施工的先后顺序依次运送,这样,桥料源源而至,铁桥次第施工,保证了工程进度。
天津追讨多缴的运费驻津运料委员是张钟骏,他要做的是按照泰来洋行提供的到货明细单,在码头点收后,租存至码头附近,再租车运至天津火车站,由火车运至北京丰台火车站,卸货倒车待运郑州。在此期间,为防止水泥受潮,还需购置数百面苇席和一些垫木,苫护桶装的水泥。事情并不复杂,但与对方交涉沟通却颇费心力,“日与洋人相辩难,心神交瘁。”为了节约经费,张钟骏请升允致电驻津的直隶总督袁世凯,询问子口税是否可以免除。袁世凯回电称:“甘肃铁桥料件,情事相同,除完进口正税外,运入内地,照新章仍应完子口税。”并没有给甘肃桥料进口免税开绿灯。
第一批500吨洋灰运往郑州后,张钟骏发现按当时的货运章程,货物装载量达500吨以上的按专车对待,半价收费,显然北京铁路总*多收了一半的运费。张钟骏即“驰赴北京铁路总*,面谒法国总办”,经过多次交涉,才追回退价银2520两(折合道胜银票3000元)。
从郑州始,最艰难的转运历程开始了。
1907年8月初,桥料在郑州装车,车上插着黄旗,由护勇开始押解向西安行进。前两个月还算顺利,但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光绪三十三(1907年)十一月初二,郑州转料委员麦方А㈥氨文致禀彭英甲,称“连阴雨久,道路泥泞,不堪闻问。洛阳之西,新安、渑池、陕州,道经谷水镇、张茅、硖石、观音堂,数处崎岖,素号羊肠,遇兹雨雪,艰逾蜀道。所发之车,前后几近两月之久,目下到陕者仅有十分之五。”车家怨声四起,桥料运送十分迟缓。
10月初,雨雪渐霁,道路相继开通,所有车辆又复逶迤西进。但是十月中下旬,连降三天雨雪,洛阳一带路面变成泥塘,重车寸步难行,车家叫苦不迭。中间还发生了车毁人亡的事故。
自天津运抵郑州的第三批桥料,大都是些笨重超长之物,马车根本无法装运。接料委员与泰来洋行磋商,拟将一些大件拆开搬运。泰来洋行以拆卸会影响施工质量,“不能担保固80年之责任”要挟,拆卸之议只得作罢。最后郑州委员多方寻找大车,才陆续将这批桥料启运。谁知,此时正逢盛夏酷暑,有许多运送桥料的骡马都热死累毙在路上了。
最难运的是超重超长的6件天气帽和9件天气筒,最初,麦方А㈥氨文请木匠特制了4辆超大型车用以装运。
最后由泰来洋行派技术人员来到郑州,用了半个多月,将这些特大件拆卸成零部小件,这批桥料才装运上路。
西安整顿转运秩序1907年7月18日,第一批1980桶洋灰运抵西安。驻西安接运料委员沈潮云、高镜寰联名致禀彭英甲,请求通知桥料所经的甘肃各州县,对进入甘肃境内的车辆,派兵接站护送到兰州。甘肃洋务总*随即通知平凉、静宁等沿途各县,规定:陕西境内,由驻陕委员招雇护勇押送;甘肃境内沿途州县,由选派的兵丁、干役协同县役、营兵小心照料,以防不虞。
随后,在西安至兰州的千余里路途上,一批批运载着洋灰、铁件的骡马大车逶迤而行。每一批都由数十辆大车组成,这些车分别来自好几个大帮,如王大帮、公大帮、乔大帮等。出发前,每辆车的车主姓名、所装货物名称及数量均被做了详细记载,所有的车上插上一面黄旗,作为标志。运输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有的车坏了,有的骡马累倒了,加之风雨雪霜,这些出行时整齐壮观的队伍,渐渐散了,乱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一月十一,委办平凉统捐田必嘉致禀彭英甲,称自西安到兰州的“两批车辆,均另搭有客人、货物。”同时由于“车辆一批分作数起,或前或后,入甘后营县会同护送,兵役往返维艰。”甘肃洋务总*随即致札西安桥料转运委员,要求以后发运料件,不准车夫私搭客货;每批车辆,务须联络而进,不准或前或后,对违规车夫将“从严惩办,绝不宽贷。”光绪三十四年(1908)二月初十,甘肃藩、臬二司和洋务总*联合向兰州以东各州县发出传牌,再次严令各州县,“遇有料车擅自分批,首尾紊乱者,由该地方官提案讯责,未始非惩一儆百之道。”经过艰苦努力,宣统元年(1909年)闰二月十六,泰来洋行驻兰经理开列一个收条,“所运桥料均已收齐,第一批至第三十六批。”至此黄河铁桥历时近两年的长途运输终告结束。
仅运费就耗银12万4千多两。
中国近代史上,甘肃人自主、自愿与西方人进行的此次纯经济、技术上的合作并非一帆风顺,期间多有摩擦,但甘肃官员均能据理力争,维护自己的利益,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1907年农历九月,正当桥料源源不断运往兰州之际,洋务总*彭英甲得到消息,大工程师德克到黑龙江修铁路去了,改由一个年仅20多岁的小工程师负责铁桥工程。“二十余岁,岂能承修大工?”加之签订合同的喀佑斯也不来甘肃了,彭英甲十分担心,怕因人员问题影响铁桥的施工建设。他立即致电泰来洋行和天津德国领事:“现在二期料已启程,请照合同与德克一并速来。喀佑斯原办之人,非来监修不可。”三天后,泰来洋行回电说工程师和工匠已经启程,但工程师是谁对方却讳莫如深。直到十月初七,麦方е碌缗碛⒓祝骸肮こ淌β宝本率华匠六十九,初三由郑保护西行。”彭英甲才知道真正来的工程师是美国人满宝本。彭英甲随即致电德国驻天津领事馆,严正申明:“喀佑斯系原包桥工之人,德克系估桥工之人,二人必须来一人,办事熟悉,两有裨益。”但喀佑斯和德克始终再未出现,幸好满宝本不辱使命。临阵换将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1907年10月15日,一批超大超重桥料运抵郑州,包括大天汽帽六件,大铁机器柜两件,其中有些桥料必须特制超大四轮车才可搬运。郑州桥料转运点不得不请木匠临时造车。但是,铁桥包修合同中曾明确规定,自天津转运的桥料“每车不准超过1200斤”,“如有重大料件,难于运动,归泰来洋行自运,甘肃不管”。彭英甲得悉情况后,立即电告郑州桥料转运委员,言明超重料件由泰来洋行自运,不用再造车辆。同时,他又电催泰来洋行:“不能起运者有锅炉六件,每件重二千一百斤(附清单),”“故请贵行照合同办理,勿误要工。”泰来洋行却谎称得到张钟骏委员的允准代为运输,彭英甲在查实并无官员允诺代为转运的情况后,立即照会德国领事馆:“自转运桥料以来,彼此事事皆照合同办理,本*尚不敢稍有违约。望贵馆即速告知泰来行,照合同自运是为主要。”在交涉过程中,部分超重桥料已运抵陕西,彭英甲权衡利弊,决定已运抵陕西的桥料,继续由中方运输,但他对各转运点强调说:“嗣后,遇有1200斤以外之料,必须守定合同,问明泰来行办理,勿稍违越原议。”德商后无计可施,只得按合同自运剩余的笨重器件。
在整个桥料运输过程中,泰来洋行始终寻找种种借口,试图推卸责任,但都遭到中方的严正驳斥。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驻天津德国领事致电甘肃洋务总*,电文中称,桥料运送迟缓,将会影响工期,“至下年四五月间河水涨发,断难竣工”,并认为这将给泰来洋行造成经济损失,“所受之亏,按公理,本行不能承认,应索赔偿。”甘肃洋务总*据理力争,很快回电德国驻天津领事说:“运料未误工作,三月开工及夏日停工,系因水大,此责任在泰行,于甘肃公家无干。”在铁桥修建过程中,中方做了大量的后勤保障工作,对施工方给予了大力支持,确保了铁桥的质量和工期,可以说黄河铁桥的建成是中外技术专家和工匠共同努力的结晶。
1908年初春,铁桥动工。白塔下黄河两岸,搬运桥料的号子声、凿挖地基的铁锤声、翻砂拉石腾起的风尘以及蒸汽机和搅拌机等大型机械的轰鸣惊醒了兰州的那个春天。
由德商招雇来兰的洋工华匠共69人,这其中包括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和华工刘永起等人,他们是铁桥建设中的骨干力量。黄河岸边第一次矗立起了锅炉房等庞然大物,镇远浮桥为工程运料和施工提供了方便。浮桥两侧河水中,树立起两座高出水面的三角形工程架,工程架的顶端一条钢丝绳穿越南北两岸,牵引着河面上的工程船往来穿梭。
浇铸桥墩时,先将开口式箱子沉到河底,再竖上铁管、钢筋,由起重机吊运水泥砂浆进行浇铸。四个桥墩,按照先南后北再中间的顺序依次浇铸。桥上为五孔穿式钢桁架构,由南向北架装。桥面上铺设木板,木板上再铺水泥、石子,后为保护铁桥,遂铲掉水泥、石子,加铺了一层木板。
宣统元年(1909年)闰二月,正在紧张施工的铁桥工地上铆钉告罄,兰州市面上洋钢尺寸不够,从天津再运,最快也得1个多月,泰来洋行德罗为避免耽误工期,只好向甘肃省城军械*求援,军械*当即决定“暂匀二寸元四尺长洋钢二三十斤,以敷要工。”宣统元年六月,施工中所用的炉齿、铁轮等一些部件损坏,影响锅炉的正常运转。泰来洋行请求甘肃官铁厂予以帮助,官铁厂及时浇铸了重达235斤的炉齿10件,铁圈2个,使锅炉及时恢复使用。
经过华洋工匠共同努力,铁桥于宣统元年七月初四(1909年8月19日),竣工通行。
铁桥施工进入尾声时,护督毛庆蕃决定,在铁桥南北两端各添建一座中华传统式古建筑——牌厦。
1909年6月18日,两座牌厦竣工。每座牌厦均为三开间,雕梁画栋,蔚为壮观。牌厦前后共悬名人匾额四块:其中由升允题写“第一桥”匾2块,分置南北桥头;另有“九曲安澜”、“三边利济”匾各一块。为永久纪念这一伟大工程,在铁桥两头立了两块石碑,由升允撰文记述铁桥修建始末。铁桥建成后,洋务总*还花了52两银子,请人拍摄了54张铁桥全景照片,分送当时的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阅存。
宣统二年(1910年)四月二十五,陕甘总督长庚就铁桥工程用款上奏宣统皇帝称,包括包修价、运输价及各项支出费用,铁桥“实用库平银三十万六千六百九十一两八钱九分八厘四毫九丝八忽”。
黄河铁桥之所以能历时近百年而雄姿依旧,离不开兰州人民对铁桥一以贯之的珍爱与保护。
长达百年的相依相伴,黄河铁桥已经深烙在兰州人的心上,成了抹不去的记忆底片。
为了切实保护和维护铁桥,甘肃洋务总*于宣统元年(1909年)十月初九专门颁布了管理铁桥暨岁修铁桥法程以及巡兵站岗、车马行人来往条规。管理暨岁修法程共10条,详细规定了铁桥平时的养护、维修规则和具体方法。如规定铁桥每年八月必须油漆一次,“油桥物料,用鱼油和红色膏为之,每斤兑松香水三两,不计斤两多寡,总以油完为止。”“铁桥上下一切螺丝钉,凡用白粉油者,每七日上紧一次”,“稍有损坏,当即更换”。铁桥招募巡兵12名,分三班倒巡逻,两名分站南北码头,两名站在桥中间,“凡车马人民之行不合法者,均须随时指点。”并且规定车马走中间,行人走两边,由北而南者靠东,由南而北者靠西,无论是车马行人皆需鱼贯而行,“毋得久立观望,有碍通行。”载货过重的车辆,不宜并驾齐驱,以防损坏桥板……宣统二年(1910年)五月二十,针对有人在铁桥上驰骋车马的现象,兰州巡警道、甘肃洋务总*专门发布了一道严禁在铁桥上驰跑车马的禁令,规定“嗣后,行过铁桥,无论车马,务须缓辔徐行,不准驰骤急跑。倘敢不遵,即由站岗巡兵扭送来*。轻则责罚,重则枷号示众。”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由当时的甘肃省**刘郁芬手书的“中山桥”匾额,被悬挂于铁桥南面的牌厦上,“第一桥”从此改名中山桥,沿用至今。
1949年8月26日,在解放兰州战役中,铁桥桥面木板被焚,杆件及纵梁被枪弹打得通红,但桥身安稳如常。解放军以夺得黄河铁桥作为解放兰州的标志。随后,兰州军管会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和工兵星夜抢修,于9月6日修竣通车。
1954年,国家拨款60万元对铁桥进行全面维修加固,在原平行弦杆上端置拱式钢梁,使铁桥更加美观坚固。
1989年,铁桥保固期满,部分构件老化。兰州市政工程管理处正拟对铁桥进行全面大修时,8月9日,一艘自重260吨供水船失控撞到了桥墩上,铁桥遭受重创,兰州市当即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抢修,使铁桥转危为安。同时,加宽了人行道,装饰了桥身,铁桥焕然一新。这一年,黄河铁桥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铁桥保固期满后德国有关方面曾致函兰州市**,在询问铁桥状况的同时,申明合同到期。
1992年,在首届丝绸之路艺术节期间,兰州市**在桥头竖碑,第一次将铁桥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象征”。
如今的黄河铁桥身畔已崛起了银滩大桥、雁滩黄河大桥、小西湖黄河大桥等近10座桥梁,在不远的将来,还将规划建设雁青黄河大桥、金安黄河大桥、世纪黄河大桥和桃园黄河大桥等桥梁。届时,黄河之上将呈现出“巨虹”如带、天堑顿成通途的壮观景象。但无论何时,作为黄河上源“第一桥”的黄河铁桥将作为兰州近百年的历史背景和记忆底片,永远烙在兰州人的心上。
1911年夏初,陕甘总督传札甘肃洋务*、农工商矿*等,声称经朝廷各部核查,甘肃创建兰州黄河铁桥所用桥价及各项盘费银两与原立合同数目相符,并无贪贿之虞。
1942年,为纪念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第一桥”改名中山桥。
1949年8月26日,国共两d军队在兰州激战。铁桥桥面木板被焚,杆件及纵梁被枪弹打得通红,但桥身安稳如常。解放军以夺得黄河铁桥作为解放兰州的标志。此后,兰州军管会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及工兵星夜抢修,于9月6日修竣通车。
1954年,国家拨款60万元人民币全面维修加固,在原平行弦杆上端置拱式钢梁,将载荷能力提高。
文化大革命期间,因红卫兵不知铁桥为外国人所建,故未把它当做“封、资、修的典型”而砸毁。有位历史学者说,“是无知保护了这座桥!”
1989年,铁桥保固期届满,构件老化。兰州市政工程管理处拟全面大修,不意于8月9日被自重260吨的失控供水船猛烈撞击而遭重创,当即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及工人百余人,夜以继日抢修,将桥修复并加宽人行道,装饰桥身,使之焕然一新。之后,黄河第一桥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在首届丝绸之路艺术节期间,兰州市**在桥头树碑,第一次将铁桥誉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象征”。直到今天,黄河第一桥仍在使用,在当地,跨越黄河必经此桥。
2004年,兰州市**投资500万元,对黄河铁桥开始进行建国以来最彻底最大规模的维修加固。中山桥将结束其近百年的通车历史,变成永久性步行桥。
为何一座黄河铁桥成了兰州的标志?背后的“秘密”知道的人不多
Hi~新朋友,记得点蓝字关注我哟
这是小渔的行旅日记,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世界。
到甘肃兰州旅游,“中山桥”是游客必打卡之地。这座黄河铁桥是兰州黄河风情线的中心,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这里白天和晚上的游客都非常多,已经成为了兰州城市的标志。它的背后,又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金城兰州,一座沉淀了几千年的人文历史的古城,自古便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和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黄河自西向东穿兰州越而过,将兰州城分为南北两岸,桥渡,便成为沟通南北和东西交通的重要设施。
中山桥是兰州第一座永久性桥梁,它始建于清朝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是西北地区第一座引进外国技术建造的桥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中山桥没有建成之前,兰州黄河段依靠“镇远浮桥”过河。镇远浮桥始建于明洪武五年,曾经是黄河两岸民众的出行的要道。不过由于冬天黄河结冰,浮桥每年都要冬天都会拆掉,夏天再建,很不方便,而且夏天汛期还经常会将浮桥冲毁。
第一个提出在黄河上建造坚固大桥的人是左宗棠。1876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为了解决收复**的军需运输,想在兰州修建黄河铁桥。不过当时因为德国商人福克索要价过高而作罢。
到了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时任甘肃洋务总*彭英甲为了经济和军事需要,重提修建铁桥的计划。最终动用国库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由德国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建起了这座长达233.33米,宽7.5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兰州黄河铁桥正式命名为“中山桥”,并沿用至今。
中山桥的全部建桥材料都是从德国进口,因为负责设计的是美国桥梁公司,承建的却是德国泰来洋行,最后由中国工匠参与施工,因为也算是一项中西合作的项目。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基建狂魔”,造桥技术世界领先,但这座见证了黄河和兰州历史的黄河铁桥,仍旧值得被铭记。
2006年,中山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它也禁止一切机动车通行,成为一座历史景观桥,也是兰州旅游的必打卡之地。
中山桥的白天和晚上都值得来看看,白天可以感受黄河雄浑和壮美,夜晚可以欣赏璀璨华美的夜景。
作为兰州黄河风情线的中心,中山桥周边也有很多美景。可以登上白塔山,从高处俯瞰黄河之美;可以沿着黄河岸边散步,去黄河母亲雕塑打个卡;也可以坐一回羊皮筏子,体验黄河古代轮渡的魅力;玩累了就在黄河边找个茶铺,吹吹风、聊聊天,品一品兰州特色三炮台,也是不错的休闲体验了。
END
走走停停,我们一起看世界
○
小渔的行旅日记
○
旅行|攻略 |vlog|摄影|心情
商务合作
旅行达人|自由撰稿人|百家号导师|入驻多家自媒体、OTA平台
全网@小渔的行旅日记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好玩的地方是那里?
位于滨河路中段北侧,是兰州历史悠久的古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中山桥的前身始于明洪武5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七里处建的浮桥;至明洪武9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移浮桥至城西10里处,称“镇远桥”;明洪武18年(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遗存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桥柱“将军柱”三根。清光绪33年(1907年),清**在兰州道彭英甲的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30.669万两,由德国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建起了长达233.33米,宽7.5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1954年,兰州市人民**整修加固了铁桥,又增加了五座弧型钢架拱梁,使铁桥显得坚固耐用,气势雄浑。
黄河上首座铁桥,并非兰州中山桥,为何还叫“天下黄河第一桥”
黄河从兰州穿城而过,留下了一道绮丽的风景,也制造了通行的障碍。千百年来,人们在兰州黄河段上修建了多座桥梁,以满足沟通的需要。然而,木质桥梁或容易腐朽,或易被水冲毁。如何确保畅通无阻,一直是兰州人关注的重点。直到100多年前,黄河上修建一座永固桥梁的梦想才有了实现的可能。这就是黄河铁桥的筹建。
兰州黄河铁桥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宣统元年(1909年)六月竣工。桥长230多米,宽7米多,平行弦杆贝雷式钢桁架为桥体,桥面上铺2层木板,两边有扶栏“旁便徒行,中驰舆马”。桥的两端建有牌坊,上面横匾分别题有“三边利济”,“九曲安澜”的字样。
人们不知,在黄河铁桥的筹建中,反对者、支持者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其情景至今令人深思。一次次观点交锋,为黄河铁桥而发生,其内容至今鲜为人知,个中情形依旧扑朔迷离。
在黄河上新建一座铁桥,这在百年前,不仅是国内桥梁技术的一个创举,更是思维上的一次洗涤。
早在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期间,就有修桥的的设想,但却因外商要价过高而告吹。到清末新政时,虽然已过了二十多年,但保守思想依旧在甘肃占据统治地。
细分析,黄河铁桥的修建有两个因素,首要的因素就是清末新政的推行,这是最为有利的推动因素。其次,是1904年,镇远浮桥被大水冲断,这加剧了人们在黄河上修建永固桥梁的迫切需要。据推算,1904年的洪水流量为8500立方米/秒;
光绪三十年六月初一(1904年7月18日),黄河上游连续多天大雨不断,河水暴涨,结果洪水冲断浮桥,冲走桥船。贯穿黄河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为之瘫痪,黄河再次成为难以逾越的天堑。
据当时人们记述,兰州“黄河上游逐渐泛涨至二长有零”,“响水子、桑园峡不能容,泛滥横流……水涌东稍门城墙丈余……登埤遥望,几成泽国,灾黎近万余”。有长者回忆:“洪水将兰州东郊雁滩地区十八家滩全部淹没,仅剩下雁滩最高处三间房子未淹”,“河水漂有木头、柴草、家具、死人等。”据水文调查论证,这次特大洪水,最大流量达8500立方米/秒,这是据史载资料分析获得的黄河兰州段最大的洪水。
另外,修建铁桥也是大势所趋,早在1902年天津就修建了解放桥、1905年郑州修建了黄河大桥。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郑州黄河铁桥修建的比兰州黄河铁桥早,为何,兰州黄河铁桥,还被称为“黄河第一桥”,民间俗称,天下黄河第一桥。
原来,兰州黄河铁桥是从上游,往下数的第一座铁桥,故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王文元(兰州老王)原创作品。转发惠己利人!赞赏坚持动力!留言精神鼓励!
欢迎朋友们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