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为何称宁和金陵?
南京的简称宁来源于南京的一个古代称谓“江宁”。南京最早叫江宁,是西晋时期设置的江宁县,本来是叫临江县的,后来取“江南永世安宁”之意,改叫江宁县。以后的朝代更迭中,江宁这个叫法一会被废一会恢复,到清朝时还设置有江宁府。
金陵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关于金陵的来历,一般认为因南京钟山在春秋时称金陵山而得名,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打败越国,杀越王无疆,尽取越国夺取的吴国的地域,而在石头山(今清凉山)筑城,称为金陵邑。
南京为什么古时叫“金陵”?有什么历史典故?
“金陵”二字最早用于城名是在战国时期。古代地方志记载,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打败越国,杀越王无疆,尽取越国夺取的吴国的地域,而在石头山(今清凉山)筑城,称为金陵邑,或石首城。那时的钟山叫做金陵山,它的余脉小山都还没有自己的名字,石头山当时是金陵山余脉的一部分,所以这座建在石头山上的城邑就被命名为“金陵邑”。唐代《建康实录》对此有明确记载:“因山立号,置金陵邑”。
中国最美古都南京
-
最美风情集(best-feelings)汇集天下美景、美图、美画、美文、美照、美食、美人.....华丽视觉盛宴,精彩感动瞬间!不再犹豫,赶紧关注,一饱眼福!
最近,
中国有座最美古都
又双叒因美得像“天空之境”爆火全网!
空旷的湖面上,
一条“天路”通向远方,
风平浪静时,湖面倒映出天空的白云,
宛若漫步云端。
大桥中间还有缓缓行驶的地铁,
要是遇上晚霞,
更是梦幻得像宫崎骏里的漫画!
一经发现被发布网上,
就以媲美茶卡盐湖的颜值,
被人民日报等官媒转发,
迅速美上热搜!
但它不在青海,也不在**,
不在**,也不在四川……
而是静卧在六朝古都南京的
石臼湖!
坐上S9地铁线,黄昏时分,
称之为国内最美地铁线一点都不过分!
(团结圩站和明觉站之间,大约10分钟,
整条地铁从石臼湖湖面上穿梭而过)
这也让不少人发出感慨,
南京也太让人羡慕了吧,
动不动就美得意外、
动不动就以各种方式美上热搜!
从鸡鸣寺的春日樱花,
到兜率寺夏日飞舞的萤火虫,
从秋天梧桐美倾城,
到让人梦回金陵的冬天;
魏晋南北朝时,
王谢两家所在是乌衣巷,
一度盛极一时,
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
千百年来,
才子佳人汇聚夫子畔、秦淮旁,
不知留下多少千古佳话,
南朝四百八十寺,而今古韵犹存!
明时一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首都,
留下城墙、明故宫等遗迹;
漫步在绿意或金黄的梧桐大道,
路过一座座百年老洋房,
恍惚间,就穿越回了民国。
在联合国人居署2019—2020年亚洲城市排名中,
南京仅次于国内的四大一线城市,
位居大陆第五,亚洲第十一位。
21世纪经济的
《2020年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中,
南京仅次于“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
排在全国第5位,新一线城市首位。
仿佛每个时代最美的印记,
都被它妥善保存。
就穿越到魏晋、穿越到唐宋、
穿越到诗词歌赋里、
穿越回民国……
在南京,有种山水叫: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在南京,有种底蕴叫:
金陵百万户,六代帝王都!
在南京,有种诗情画意叫:
六朝金粉地,最忆是金陵!
在南京,有种民国情怀叫:
六朝金粉地,最忆是金陵!
朱自清在《南京印象》里写道: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
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
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
走近南京,你会发现很多地方:
外面的世界已过去一百年,
这里却还是民国的样子。
“北有大马路,南有夫子庙”。
这条路接着江两边的下关大马路▼
路旁集中着书作数座建于民国时代的精美建筑。
汇聚了无数的故事。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
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
金陵大学旧址的所在地。
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
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
金陵女子大学的遗址,就在这里,
来到南京师范大学,仿佛穿过时光的隧道。
在南京,有种四季叫:
四季美如画,季季不同景!
让人一踏足,时光流转到金陵。
◆ ◆ ◆ ◆ ◆
这就是南京,
一座活着的时空博物馆!
得闲了,就去南京走走,
去邂逅历史书里的往事,
走进李白杜甫等的诗词歌赋中……
去那些梧桐老街走走,
去看看那些历经百年的民国老建筑。
而也正因为这样,
南京才如此令人喜爱,
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清朝没有“南京”这个地名,为何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_史海钩沉_嘻嘻网
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对《南京条约》应该不会陌生。《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意义十分重要。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清朝时期根本没有“南京”这个地名,那《南京条约》的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的清廷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这一段话是初中历史课本就有的,而且是很重要的一课,但是呢我在这里问大家一个冷知识:《南京条约》为什么会叫《南京条约》呢?
近代史第一课就是讲《南京条约》的,有人可能说你这是废话,因为条约在南京签订的啊。
清**代表在泊于江宁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亦皋华丽号)上与英国签署《TreatyofPerpetualPeaceandFriendshipbetweenChinaandGreatBritain》,翻译成中文就是《英中永久和平友好条约》,简称叫《TreatyofNanking》,所谓“南京条约”其实是外国人的叫法,外国人一直这么叫的。加之后来地方确实也是叫南京,所以我们也跟着说《南京条约》。
英国人之所以将江宁府翻译成南京,很可能还是习惯使然。虽然清王朝不承认南京这个地名,但南京人私下里还是会这么叫的。英国人并不知道这里面的道道,当地人管这块地方叫南京,他们便直接音译为了Nanking。就跟当年的香港一样,根据本地人广东话发音,香港的英文名称便被英国人音译为了HongKong。当然,也不排除欧洲人早就知道南京这个地方,毕竟明王朝与欧洲还是有来往的,意大利人利玛窦在明朝时就曾经到过中国,欧洲人知道南京这个地名不足为奇,将其音译为Nanking也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清王朝虽然取代了明王朝,南京也成了江宁府,但欧洲人并不明白这里面的门道,依旧使用Nanking这个地名其实也是说得通的。
后来,随着民国将江宁府重新改为了南京,后来南京甚至还成为了国民**的首都。咱们中国的史学学者便约定俗成、以《南京条约》来指代这份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了。中共建政后保留了南京这个地名,而江宁则变成了南京市下属的县、区,史学界自然沿用了民国时期的命名规则,继续保留了《南京条约》这个说法。
然而南京是我们现在的叫法,清朝的时候是根本没有“南京”这个地名的,这里叫江宁府!其实还真的是如此。江宁府不仅是清**统治江南地区的**、军事重镇,而且是经济枢纽和文化中心。
其实此条约清朝是叫“万年和约”,可这份条约太过丧权辱国,尤其是英文版,更加直白!以至于签署这份条约的官员根本不敢将英文版的条约直译成中文版上报道光帝核准。于是,经“春秋笔法”修饰过之后的中文版条约被送到了道光帝的案前。“天真”的道光帝居然以为条约签署之后便可以天下太平了,于是亲自为这纸条约赐名《万年和约》。因为道光帝的介入,所以《万年和约》也成了清王朝官方给《南京条约》的正式名称。然而,这份经“春秋笔法”修饰过的所谓《万年和约》,英国人根本不认账,这帮强盗只认英文版!
那这就奇怪,中国当时明明没有南京,外国人干嘛硬是叫“南京条约”呢!这个例子其实很罕见,就连中国史书也一样:写清朝的时候经常有什么英国军舰兵临南京,太平天国攻破南京……明明清代就没有“南京”的嘛,为啥硬是要叫南京呢。
正式地图写的是江宁,但有些地图会加个括号里面写南京
这其实是一个习惯性称呼,具体说来就涉及明清500多年南京这个城市的地位变迁了。
咱先说“南京”这个名称吧,在中国古代啊,这其实还真不是一个固定的地名,在有陪都制的时候,“南京”就是“南部的陪都”,宋朝,辽朝,金朝,西夏都有“南京”,比如宋朝的南京就是应天府,在现在的商丘;而辽朝的南京析津府就是燕京城,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但在今江苏省的地面上,南京这个地名在民国之前只有明王朝用过!在明王朝之前,今江苏省南京市这个地方叫过秣陵、丹阳、建康、建业、集庆、金陵、应天……唯独就是没有叫过南京!
但元朝开始,中国几乎就一直是大一统王朝了,元朝没有“南京”,而明朝呢?元至正十六年,明太祖朱元璋率部攻克集庆,随即改元朝的集庆路为应天府。明朝一开始其实也没有南京,明初把首都建立在这里,因为不存在陪都,所以直接称“京师”,建制是应天府(元代是集庆路)。
但按照惯例,首都附近有一大片地方是要直辖的,这就是“直隶”,朱元璋给京师划拨了一大片地方,大概是现在的江苏,安徽,上海两省一市的全境,这里是直隶;不过其实朱元璋时期也有过迁都的设想,不过他一开始想着的是迁都到开封(汴梁)去,所以他将汴梁命名为“北京”,以应天府命名“南京”,但后来这个主意取消了,南京还是叫“京师”就好。洪武十一年,朱元璋下旨将开封府“罢京”、取消了开封府作为明王朝北京的地位,但南京这个地名却被保留了下来。可后来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北京成了京师,然而南京陪都地位保留,但由“京师应天府”变成了“南京应天府”,也就是从“首都”变成了“南部陪都”,同时直隶也变成“南直隶”,有时整个南直隶也被称为“南京”!此后直到明亡,“两京制”一直存在,南京也一直都叫南京应天府。而南京周边地区、即现在的苏皖沪两省一市则全部被纳入了明王朝的中央直辖地区,名曰南直隶,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北京周边的北直隶。
而明朝和西方是有接触的,南直隶是中国最富庶的地方,而当时的南京也是中国最富庶发达的城市之一,西方传教士便对“南京”有着很深刻的印象,一直称呼“南京”。
“在中国人看来,论秀丽和雄伟,南京这座城市超过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而且在这方面,确实或许很少有其他城市可以与它匹敌或胜过它。它真的到处都是殿、庙、塔、桥,欧洲简直没有能超过这些的类似建筑。在某些方面,它超过我们的欧洲城市……有广阔的园林、山和树林,相间着湖泊,然而城中居民区仍然占有它的绝大部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1552年—1610年)
但是到了清朝,南京不再是陪都了,自然不可能再叫“应天府”这个名称,将其更名为江宁府,这是其旧称,当年南唐在金陵建都就称其为江宁府,府城由两个附郭县:上元县和江宁县构成。
可以这么说,从古代一直到清代,“南京”就从来不是一个地名和建制名称,它一直就是代称,即使是明朝,这个地方的建制也是“应天府”而不是什么“南京市”,只不过出于习惯,一些人称城市为“南京城”。
清顺治二年,清王朝废南直隶、改置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并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再后来,清王朝置江南省,继而又将江南省一分为二、改置江苏省和安徽省。但不管怎么改,南京这个地方始终都叫江宁府。南京何止是安徽省省会“徽京”是三省“省会”好吗?但是民间,还是叫南京的。
当然,北京也是一样,也是习惯称呼而不是什么正式地名,清朝首都就是京师顺天府,“北京城”也只是俗称。
那什么时候才有了“南京”的正式名称呢?那还是要到辛亥革命之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在南京成立,根据习惯,改江宁府为南京府,后南京国民**定南京为首都,同年置南京特别市,这才有了南京。
好歹封建时代过去了,一些旧礼也不用太遵守,北京就北京吧,也不用叫京师了;建国后也是一样,首都在北京,南京不是陪都,但也按照习惯叫南京就好了,也别再费事改叫什么江宁啊,金陵啊什么的了。
至于《南京条约》还是《江宁条约》,反正现在地方叫得就是南京,西方也一直这么叫的,反正条约又没有什么正式名称,那我们也翻译成《南京条约》好了。就像《辛丑条约》,叫《FinalProtocolfortheSettlementoftheDisturbancesof1900》。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是英国第一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的结果。
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由来已久,到19世纪30年代末,输入量达到惊人的程度。
这种肮脏的鸦片贸易不仅使英国人的东印度公司、英属印度**及鸦片贩子获得暴利,而且与英国**和整个英国资产阶级形成了密切的利益关系。
1839年1月,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奉旨禁烟,并于6月3日进行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1840年6月,英国侵略者为保护鸦片贸易,依仗其船坚炮利,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英军先后攻陷舟山、虎门、厦门、宁波、吴淞、镇江等地,并霸占香港岛。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8月4日,英军进逼南京,索要赎城费300万元。
军事失利的清朝以钦差大臣耆英、两江总督牛鉴、署乍浦副都统伊里布为代表,与英方交涉。中英和约谈判开始。
1842年8月11日至29日的条约谈判,清朝代表在英方的军事压力下毫无反抗能力。英方不允许清方对其提出的条件做任何修改,屡屡以进攻南京相要挟。
南京条约的中英文本完全是英方一手制定的。8月29日,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于南京江面上的英国“汗华丽”战舰上签署了《TreatyofNanking》。
兹因大清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来之不和之端解释,止肇衅,为此议定设立永久和约。是以大清大皇帝特派钦差便宜行事大臣太子少保镇守广东广州将军宗室耆英,头品顶戴花翎前阁督部堂乍浦副都统红带子伊里布;大英伊耳兰等国君主特派全权公使大臣英国所属印度等处三等将军世袭男爵朴鼎查;公同各将所奉之上谕便宜行事及敕赐全权之命互相较阅,俱属善当,即便议拟各条,陈列于左:
一、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一、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令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
一、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一、因大清钦差大宪等于道光十九年二月间经将大英国领事官及民人等强留粤省,吓以死罪,索出鸦片以为赎命,今大皇帝准以洋银六百万圆偿补原价。
一、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且向例额设行商等内有累欠英商甚多无措清还者,今酌定洋银三百万圆,作为商欠之数,准明由中国官为偿还。
一、因大清钦命大臣等向大英官民人等不公强办,致须拨发军士讨求伸理,今酌定水陆军费洋银一千二百万圆,大皇帝准为偿补,惟自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五日以后,英国因赎各城收过银两之数,大英全权公使大臣为君主准可,按数扣除。
一、以上三条酌定银数共二千一百万圆应如何分期交清开列于左:
癸卯年六月间交银三百万圆,十二月间交银三百万圆,共银六百万圆;
甲辰年六月间交银二百五十万圆,十二月间交银二百五十万圆,共银五百万圆;
乙巳年六月间交银二百万圆,十二月间交银二百万圆,共银四百万圆;
自壬寅年起至乙巳年止,四年共交银二千一百万圆。倘有按期未能交足之数,则酌定每年每百圆加息五圆。
一、凡系大英国人,无论本国、属国军民等,今在中国所管辖各地方被禁者,大清大皇帝准即释放。
一、凡系中国人,前在英人所据之邑居住者,或与英人有来往者,或有跟随及候候英国官人者,均由大皇帝俯降御旨,誉录天下,恩准全然免罪;且凡系中国人,为英国事被拿监禁受难者,亦加恩释放。
一、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今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只可按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分。
一、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覆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著。
一、俟奉大清大皇帝允准和约各条施行,并以此时准交之六百万圆交清,大英水陆军士当即退出江宁、京口等处江面,并不再行拦阻中国各省商贾贸易。至镇海之招宝山,亦将退让。惟有定海县之舟山海岛、厦门厅之古浪屿小岛,仍归英兵暂为驻守;迨及所议洋银全数交清,而前议各海口均已开辟俾英人通商后,即将驻守二处军士退出,不复占据。
一、以上各条均关议和要约,应候大臣等分别奏明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各用朱、亲笔批准后,即速行相交,俾两国分执一册,以昭信守;惟两国相离遥远,不得一旦而到,是以另缮二册,先由大清钦差便宜行事大臣等、大英钦奉全权公使大臣各为君上定事,盖用关防印信,各执一册为据,俾即日按照和约开载之条,施行妥办无碍矣。要至和约者。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即英国记年之一千八百四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由江宁省会行大英君主汗华丽船上铃关防。
南京为何叫做“金陵”?答案就在老门东
老门东
一处回荡着古老文化气息的地方
汲取中原之大气,内敛江南之风韵
今天,让我们跟随金陵爱旅大V
尼玛次仁的镜头与笔墨
一同寻味老门东~
进入中华门,东侧即是老门东
于南京人来说,老门东是会客厅
也是深刻的味觉记忆
过年带着亲戚朋友,在这里连吃带逛
充满仪式感!
--------->>
老城中的老城
南京城并非一座方方正正的城,而是一边踞着山形险要,另一边被秦淮河围绕,天然形成一道山水护防格*。城墙巧妙地卡在山水间,化作一道绝对防御屏障。在所有的城门里面,中华门修得最大最坚固,而以中华门为界的老门东与老门西自古便是江南繁华之地。
明初的老门东是一大片营房,朱元璋为解决修建南城墙兵夫宿食,在此处盖起东、西向三条营房,依次称为“边营、中营、三条营”。明清两朝,这里住有达官贵人,其中尤以晚清时期蒋寿山故居占地面积最大。蒋宅和甘宅几乎是同样规格,人称“门东九十九间半”。
老门东入口处石牌坊的楹联上刻着:“半壁门东回照诗书礼仪,两弯淮水摇来灯影桨声”,精准而形象地为老门东定位。街区在保留大量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建筑的基础上,将近代一些老厂房改建成南京书画院、老城南记忆馆、金陵美术馆,引入名人工作室、百年老店、古玩会所,还增设民宿精品酒店和时尚活力街区……
老门东极力表现的是南京的过去,南京人的念古情怀流淌在这一砖一瓦一桥一井之间。
--------->>
苏皖徽州风
除了丰富的美食,老门东也备足了精神食粮。南京曾经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到处都是知识分子的身影,书香总比饭香浓一些。所以门东保护修缮了骏惠书屋。
骏惠书屋作为先锋书店门店,就在安静的城墙跟。这是一座复建的古建筑,书屋在这条老街上尽显明星范儿,不为看书,只是看看房梁,也很满足。粉墙、黛瓦、马头墙,纹饰和图案强烈地表现着那一代人的期待和价值观,典型的徽派建筑的风格。
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将安徽和江苏并为一省,合称“苏皖”。明清时期,南京有很多来自安徽的工匠,他们聚居在老城南一带,工匠也将徽派建筑的精华带到了南京。所以不仅是老门东,秦淮河沿岸很多类似的风格。南京和徽州挨得太近了,南京人性格中的包容、内敛、低调,让徽派建筑有了南京特色。
--------->>
如果把南京老城南比作一扇大门,那么门西和门东就好像两扇门版,它们一左一右,开启了整个老城的记忆。
老门东的改造并没有使其失去原貌。而是在原貌的基础上加以整新。另外,其周边的建筑居民楼也或多或少有意地沾染了老民居的风格,与大环境形成一种和谐的美感。
南京作为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城市文化悠远流长,而老城南既是南京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仅存的能够代表南京本地文化的活化石。
老门东的开发也是一项拯救传统记忆工程。老门东可以用来解释:“对于过去我们应该保留些什么?告诉后人,这里为什么叫金陵?为什么叫门东?曾经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图文来源:尼玛次仁
乐途旅游网超级旅行家,头条、一点资讯、腾讯快报、新浪、搜狐、大鱼号、北京时间、百度百家旅游板块原创作者,途牛大玩家、同程旅游签约达人、携程旅行家、驴妈妈旅游达人、飞猪旅行家,中国自媒体联盟5星达人、我是达人网特约旅行达人,同时入驻马蜂窝、百度旅行、网易、博客中国、青驿、遨游旅行。
【公交路线】
1、可乘46、14、706、305、701等至箍桶巷站下,向南走300米进入老门东。
2、可乘23、33、43、63、81、87、88、703、301、304、305等到琵琶巷站下,西行50米至箍桶巷,向南走进入老门东。
【停车场】
1、地下停车场:导航地址箍桶巷56号,地下停车场入口在牌坊两侧,1.5元/15分钟。
2、地下停车场入口在剪子巷牌坊两侧,由马道街拐入箍桶巷两侧道路均可通行。
【地铁路线】
地铁三号线武定门站2号出口出,右拐进入马道街,行至十字路口南拐即见老门东牌坊。
南京为什么古时叫“金陵”?有什么历史典故?
转摆渡百科一、“因山立号”说这种说法认为,“金陵”原本是钟山最早的名称,后来成为南京的地名。刘宗意指出,陵,作为名词有二义。一为《说文解字》上讲的“大阜”,就是较高的山。二是借用为帝王的坟墓。古人把山陵比作最高统治者,帝王的去世称为“山陵崩”。帝王坟高起像一座山,建坟往往是在帝王活着的时候,为避不吉,讳称为陵或山陵。他介绍,在“因山立号”说中,“金陵”原是山名,“陵”作“山陵”解。金陵,就是现在的钟山,又称蒋山、紫金山。《舆地志》说:“蒋山古曰金陵山,县之名因此山立”。当时很多地方都以山名做鱼坐日只会字地名,陵就是山,金陵就是金色的山。在“金陵”之后加一个“山”字,已是后来的习惯了,古时应该就是叫金陵。钟山顶上的岩石泛紫色,类赤,所以称金陵,其名因山石颜色而来,而其实山上并无金矿。“金陵”之“金”,作金色解,其实是指铜的颜色,而非黄金。铜也称赤金,我们现在把纯铜称为紫铜。这与后人称其为紫金山是一样道理。当然,如果要按现在的认识,就应该是“铜色之山”了。“金陵”二字最早用于城名是在战国时期。古代地方志记载,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打败越国,杀越王无疆,尽取越国夺取的吴国的地域,而在石头山(今清凉山)筑城,称为金陵邑,或石首城。那时的钟山叫做金陵山,它的余脉小山都还没有自己的名字,石头山当时是金陵山余脉的一部分,所以这座建在石头山上的城邑就被命名为“金陵邑”。唐代《建康实录》对此有明确记载:“因山立号,置金陵邑”。南京的众山属宁镇丘陵,这一带山岭都不算高,400米以上的就更少,钟山以海拔448米高度雄居第一,相对而言,可谓巍巍钟山了。高山对人类生活有很大影响。原始崇拜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高山崇拜。原始人认为,高山是神灵的居所,也是人类与天神沟通的途径,它具有神秘和灵验的特性。所以人类一直对高山满怀敬畏之情。各地区居民在自己生活的区域选择一座高山作为崇拜对象,以满足心灵的寄托。古人把一个地区有联系的众山之首称为“祖山”,作为地区的标志,钟山就具有这样的地位,它是南京地区居民心目中的圣山。钟山的古称“金陵”在这一地区是神圣的。楚国地名往往用“陵”,就是高山崇拜的必然结果。楚威王选用祖山为邑立名,符合古人命名城邑的习惯。当时的“金陵邑”只是个具有军事意义的小城堡,城市虽然规模不大,但它却是南京设置行政区划的始,也是南京称为“金陵”的发端。而由于“金陵邑”险要的地理位置,随着此地影响力的越来越大,“金陵”之名也越叫越响。二、“金坛得名”说关于金陵的来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唐《建康实录》说:“楚之金陵,今石头城是也,或云地接华阳金坛之陵,故号金陵”。但据刘宗意介绍,该书作者许嵩还没弄清金陵具体是指哪座山,可能是把它当作石头山(今清凉山)的旧名了,所以对“因山立号”说能否完全成立产生了疑问。他亦感觉石头山还不足以享用“金陵”之美名,于是将“金坛得名”的猜测也一并记录下来,以示其心中疑问。古人严谨的治学态度,由此可见一斑。三、帝王“埋金”说“金陵”之名来源还有另外一说,即“埋金”之说。这种说法中,“陵”被解释为坟墓。相传金陵的名称是因秦始皇在金陵岗埋金以镇王气而得,即“埋金的陵墓”,故名金陵。而金陵岗据说在今幕府山西。《景定建康志》记载:“父老言秦(始皇)厌东南王气,铸金人埋于此。”并说在秦始皇埋金的金陵岗曾立一碑,上刻:“不在山前,不在山后,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获得,富了一国。”
南京为什么叫金陵 南京为什么被称为金陵 - 天奇生活
金陵是南京的古称,前333年,楚灭越,楚威王欲借南京的长江天堑为屏障以图谋天下,于石头城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
南京,江苏省辖地级市,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是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南京长期是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229年,吴大帝孙权在此建都,南京从此崛起,使中国的**中心走出黄河文化板块的格*,引领了长江流域及整个中国南方地区的发展。
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其文化辐射力达整个东亚地区。南京还是中国第一个拥有轨道交通的城市,南京地铁的前身可追溯到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建造的京市铁路。
南京是不是有一个别称叫,金陵?这个金陵是怎麽来的?
自古都是皇亲国戚长居之地,达官贵人定居之带的六朝古都,金色琉璃瓦所盖的亭台楼阁随处可见,彰显着一片富派现象,叫金陵实属有因。
南京为什么叫“金陵”?什么时候改成金陵的?
金陵是南京的古称,也是南京最雅致的别称。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在此建都,金陵从此崛起,使中国的**中心走出黄河文化板块的格*,引领了长江流域及整个中国南方地区的发展,长期是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六朝时期,金陵已达二十八万户,人口超过百万,是世界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也是六朝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