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银行托管哪些私募基金?
中国建设银行托管的基金 序号基金名称基金代码 1华夏成长000001 2泰达荷银效率优选162207 3泰达荷银市值优选162209 4银华保本增值180002 5银华道琼斯88180003 6银华富裕主题行业180012 7长城久恒200001 8长城消费增值200006 9长城品牌优选200008 10宝康消费品240001 11宝康灵活配置240002 12宝康债券240003 13华宝兴业多策略增长240005 14华宝兴业收益增长240008 15华宝兴业行业精选240010 16中信红利精选288002 17中信稳定双利288102 18上投摩根双息平衡373010 19上投摩根中国优势375010 20上投摩根阿尔法377010 21上投摩根成长先锋378010 22东方龙400001 23华富竞争力优选410001 24工银瑞信成长481004 25工银瑞信红利481006 26工银瑞信平衡483003 27工银瑞信增强收益B类485005 28工银瑞信增强收益A级485105 29华安180ETF510180 30银华核心价值优选519001 31海富通风格优势519013 32国泰金鼎价值精选混合型519021 33富国天博创新主题519035 34交银施罗德稳健配置519690 35交银施罗德蓝筹519694 36信诚精萃成长550002 37诺德价值优势570001 38信达澳银领先增长610001 39华夏优势增长000021 40华夏红利混合型002011 41国泰金马稳健回报020005 42华安宏利040005 43博时价值增长050001 44博时裕富050002 45博时稳定价值债券050006 46博时价值增长贰号050201 47中小板159902 48博时主题行业LOF160505 49鹏华价值优势160607 50融通新蓝筹161601 51融通领先成长161610 52基金鸿飞184700 53基金金盛184703 54基金通宝184738 55基金泰和500002 56基金兴华500008 57基金金鑫500011 58基金兴和500018 59基金金鼎500021 60基金汉博500035 61基金通乾500038 62基金银丰500058
泰达荷银效率基金如何
博时基金公司蛮不错的,但是新兴成长这个基金却不是很好推荐广发聚丰和泰信先行策略,我都买了些,收益还算不错
净值计算公式及方法?
基金净值即基金份额单位净值,是指当前的基金总资产净值除以基金的总份额,用大白话讲就是“价格”!
基金当日单位净值计算公式:
单位净值=(基金总资产-基金总负债)/基金总份额
泰达荷尔银效率优选基金的历史,是一种什么基金
泰达荷银效率优选基金(LOF)是一款平衡型基金产品,股票配置比例为50%-70%,债券比例为25%-45%,现金比例为5%以上。泰达荷银效率优选基金8月27日拆分。拆分后,基金份额净值调整为1元,并采取限量100亿申购的方式。投资者可通过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深发展银行及各大券商申购该基金。泰达荷银效率优选基金经理梁辉表示,从国内基金的表现来看,2005年股票基金和进取型平衡基金的平均回报分别为2.52%和4.05%;2006年是119.25%和100.02%。可见,熊市中进取型的平衡型基金的表现要好于股票型基金,而在单边牛市之中,进取型的平衡型基金与股票型基金的表现相差无几。2007年三季度市场将加剧震荡,在尽可能规避风险的情况下获取稳健的收益才是目前行情下的有效举措,而进取型的平衡型基金对追求长期稳健收益的个人投资者来说是非常适宜的选择。
请问泰达河银这支基金怎样啊
今年由于错判行情,收益不怎么样,还是买些510050等指数基金好些!
金融机构年终大盘点系列|2018年基金业脉象:悲情、迷茫与曙光
圣诞来临,元旦将至,该是挥手作别2018年的时刻了。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写道,“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对于金融行业的从业者来说,想不带走“2018的云彩”谈何容易。有人说,2018年是最困难的一年。不过这也只能等待时间去验证。不管是最困难也好,还是最好过也罢,回顾过去一年,展望新的一年,则是年底媒体做的“常规动作”。因此,从今日起,《证券日报》金融机构中心特别推出金融行业年终大盘点系列,基金行业为开篇。
■本报见习记者王明山
权益基金尴尬收场 仅3只基金收益率超10%
2018年,A股市场经历了长期的调整行情,证券市场主要指数均回落至历史低位:截至12月21日,上证指数在震荡中累计下行了23.92%,深证成指在震荡中累计下行33.54%,创业板指在同期下跌了27.52%。
因为要配置较高比例的股票市场,权益基金的业绩表现与A股市场表现出强烈的相关性。《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12月23日,距离2018年收关仅剩5个交易日,排除年内新成立的次新基金外,能够获得正收益的权益基金占比仅有一成,所有权益类基金在年内的平均回报率为-14.91%。
A/B/C类合并统计后,公募基金市场上共有2071只权益类基金(按照银河证券分类,权益类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和灵活配置型基金)成立于2018年之前。在这2071只权益类基金中,仅有256只基金在年内取得了正收益,占比仅有12.36%,目前,仅有3只权益基金的年内收益率超过了10%。
剔除净值异常波动的基金外,年内回报率暂时领先的是中邮尊享一年定期灵活配置,该基金在今年以来的累计回报率达到15.64%。除此之外,富国精准医疗混合和富国新动力灵活配置的年内回报率在10%以上,分别达到11%和10.9%。今年以来业绩表现最差的1只权益基金已经亏损了79.67%,另外还有10只基金在同期亏损了40%以上。
一则清盘公告的出现,使得2018年度权益基金收益冠军的争夺更加激烈:12月3日,中邮尊享一年定开混合基金发布公告称,根据基金合同规定,基金合同生效满3年之日(2018年12月25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2亿元,《基金合同》自动终止,且不得通过召开基金持有人大会的方式延续。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在明日(12月25日)该基金的净值仍然低于2亿元,中邮尊享一年定开混合就不会再公开披露其基金净值,也无法参与2018年度基金排名战的争夺。排名紧随其后的权益基金,收益率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年度收益冠军花落谁家,在最后5个交易日内仍有很大的悬念。
权益基金的普遍亏损,基金管理人是否有效地发挥了其资产配置能力?《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在权益基金长期未能取得正收益的背景下,针对基金产品业绩的媒体负面报道、第三方基金销售平台的评论板块,投资者指责不断,对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投资能力提出了质疑。
事实真正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市场波动比较大的市场环境下,衡量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并不能只关注基金的绝对收益,而是应该更多的关注基金在长期内的业绩表现与其业绩比较基准之间的差别。这也是衡量在一段时间内,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是否真正有效的方法之一。
《证券日报》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截至12月21日,拥有数据统计的2071只权益类基金中,有1331只基金在年内的回报率均跑赢了其业绩比较基准。这也就意味着,公募基金管理人在今年的资产管理能力和投资能力仍有效率,超六成权益类基金背后的基金经理采用了有效的投资策略。
观察绩优基金在今年前三个季度的基金重仓股也不难发现,今年业绩较好的权益基金主要分为两类:医疗主题基金和低仓位运行的灵活配置基金。
得益于医*生物板块在今年上半年的“一枝独秀”行情,医疗主题基金势必会在最终的2018年度业绩排名中占据一席之地。如富国精准医疗混合、上投摩根医疗健康股票和富国医疗保健行业混合等,均在今年以来有较好的业绩表现,即便是非医疗主题的权益基金,其基金重仓股中也不乏医*行业龙头股的身影。
另一方面,《证券日报》记者也对权益基金的持股仓位和业绩表现做了一组对比: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的仓位数据,按照基金仓位从高到低的顺利排列,2071只权益基金中,持股比例在前1/3的690只基金在年内的平均回报率为-16.44%,而持股比例在后1/3的690只基金在年内的平均回报率为-12.62%,低仓位运行的灵活配置基金业绩明显优于较高仓位运行的权益基金。
养老目标基金接连获批 第二批养老FOF发行“接棒”
2018年8月6日,首批养老目标基金获批的消息“刷屏”基金行业。华夏、南方、博时等14家基金公司先后传来消息,称公司旗下申报的养老目标基金已经正式获得证监会的发行批文,这意味着公募基金助力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目前,首批获批的14只养老目标基金已有9只正式成立,合计首募金额达到29.36亿元,另外,广发基金和易方达基金旗下的养老目标基金还在募集过程中。第一批养老FOF的发行已经接近尾声,第二批养老目标基金的发行已经准备“接棒”,《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建信基金、兴全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已基本完成准备工作。
今年8月6日,14家基金公司旗下的养老目标基金分别获得证监会批文,正式进入准备工作。14家基金公司分别是华夏基金、广发基金、中银基金、博时基金、嘉实基金、富国基金、南方基金、万家基金、中欧基金、易方达基金、鹏华基金、银华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和泰达宏利基金,这些公司均是最早申请养老目标基金并获得意见反馈的公司。
华夏基金率先发力,在8月28日正式开始发行华夏养老2040三年持有混合FOF,在只通过华夏基金自己直销渠道的背景下,9月11日提前结束募集,共历时15天。该基金成立公告显示,华夏养老2040三年持有混合FOF首募规模达到2.11亿元,有效认购总户数为37585户,户均认购规模为5627元。
随后,中欧基金、泰达宏利基金等基金公司旗下养老目标基金顺利进入发行阶段,最终首募规模均在2亿元-4亿元之间,认购户数在4万户左右。截至12月21日,已经顺利成立的9只养老目标基金中:富国鑫旺稳健养老首募规模最高,达到8.83亿元;鹏华养老2035混合FOF的认购户数最多,达到11.2万户。
目前,广发基金旗下的广发稳健养老FOF和易方达基金旗下的易方达汇诚养老FOF仍在发行过程中,首批养老FOF的发行已经基本接近尾声。近日,《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第二批获批的部分养老目标基金已经计划在近期发行,银行销售渠道等准备工作已经顺利完成。据悉,有一只养老目标基金将会在本周一开始发行。
稳健,成为诸多养老目标基金进行对外宣传的第一目标。从养老目标基金的基金名称上也能够看出,万家基金、富国基金、广发基金、博时基金和银行基金旗下的养老目标基金名称中均有“稳健”二字。
根据海外运行养老目标基金的经验,养老目标基金将采用目标日期策略或目标风险策略运作,而两种策略都将养老目标基金的“稳健”运行考虑在内:采用目标日期策略的养老目标基金,对权益资产的投资比例会随着时间的增长不断走低;采用目标风险策略的养老目标基金,对权益资产的投资比例保持稳定,从一开始就会严格控制基金运行的风险。
监管部门此前要求FOF投资于货币基金的比例不得高于5%,对于养老目标基金来说,要达到“稳健”的目标也有很大的难度。目前来看,各家基金公司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对多类相关性较低的资产进行配置,从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证券日报》记者此前采访万家稳健养老FOF的基金经理徐朝贞,了解到该基金的配置思路是对五大类资产进行集中配置:纯债型基金,固收增强类基金,股债稳健类基金,房地产信托投资类、稳健类QDII基金、稳健类互认基金等另类稳定收益类基金,股票多空类基金。五大类资产之间的相关度都很低,徐朝贞的思路是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决定对各类资产的配置比例。
而对采用目标风险策略的养老目标基金,面对波动较大的市场也有其应对策略。泰达宏利泰和平衡FOF的基金经理王建钦此前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市场风险扩大、在波动率扩大的时候,我们会增加仓位较低的偏股产品持有,它还是符合50%的权益资产持仓,但实际上对于股票资产的最终持有比例,可能会降到30%到35%。”
避险资金涌入ETF 宽基ETF迎来规模爆发
要说起2018年“吸金”能力最强的基金产品,非ETF莫属。2018年,伴随着权益市场走弱,ETF成为了众多普通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资金的“避风港”,诸多ETF产品规模屡创新高,尤其是跟踪宽基指数的明星ETF产品,吸引了大量资金前来“入驻”。
《证券日报》记者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在今年年初时,公募基金市场上共有155只ETF产品(剔除货币ETF,下同),合计流通份额达到831.96亿份,而到了12月21日,临近年底,公募基金市场上ETF产品的数量已经增至198只,合计流通份额达到1763.43亿份,较之今年年初已经实现了翻倍。
所谓ETF,是交易所交易基金的简称,国内目前的ETF都是指数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ETF属于开放式基金的一种,他结合了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的运作特点,投资者既可以向基金管理公司申购或赎回基金份额,同时,又可以像封闭式基金一样在二级市场上按市场价格买卖ETF。ETF产品的高度透明性,也为其在今年的规模爆发埋下了伏笔。
ETF产品总体规模在今年实现翻倍的背后,是不断有ETF产品的最新规模刷新着最高纪录。《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排除年内新成立的次新基金外,共有122只ETF在12月21日的最新基金规模是其今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占比近八成。
备受关注的几只明星ETF产品更是频频受到资金的青睐。如华夏上证50ETF,该基金在今年年初时的流通份额仅有133.21亿份,截至目前其流通份额已经增至211.82亿份;规模爆发最为明显的是华安创业板50ETF,该基金成立于2016年6月份,在今年年初时的流通份额仅有2.9亿份,截至目前其流通份额已经迅速增至202.58亿份,年内增长了近70倍。
不仅是上面提到的华夏上证50ETF和华安创业板50ETF,包括目前规模较高的易方达创业板ETF、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华夏沪深300ETF等产品,都是属于跟踪宽基指数的ETF产品。而跟踪标的较为小众的ETF产品,如全指工业ETF、民企ETF、中证军工ETF等产品,虽然其规模在今年以来也有一定的增长,但增长速度较之宽基ETF相距甚远。
实际上,从基金三季度披露的机构持股名单也能够看出,众多机构资金表现出了对宽基ETF的青睐。三季度末,险资、券商等主力资金也相继出现在多只ETF产品的机构持有人名单中,如华安创业板50ETF的前十大持有人名单中便新增了中国人寿、华夏人寿、平安养老保险等多家保险公司。
进入四季度以来,多只规模较大的ETF产品出现了一定规模的资金净赎回,不过在近几个交易日,又有更多的资金申购这些ETF,使得规模较大的宽基ETF继续保持着规模的净增长。
对此,也有基金经理坦言,今年涌入ETF产品的大量资金具备明显的风险偏好,在权益市场变现不佳时进入ETF产品,宽基ETF具备更高的透明性和稳定性,尤其受到各路资金的青睐。这也就意味着,在A股市场回暖时,一定会有部分资金重新回到权益市场,不过ETF产品也有留住大部分资金的优势。
伴随着ETF这一指数产品火爆的同时,也有几家基金公司开始着手布*主题类ETF。有ETF基金经理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海外成熟市场上指数基金庞大的市场占比相比,我国公募基金市场上指数基金规模和数量依旧是“九牛一毛”,随着投资者教育工作的广泛展开、A股市场不断走向成熟,我国公募基金行业指数基金势必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资管新规落地保本基金和分级基金落幕倒计时
4月27日,四大监管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资管新规)正式对外发布,开启了大资管行业的统一监管的新时代。其中,资管新规所提到的金融去杠杆、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等要求,也使得部分不符合监管导向的基金产品面临整改。
保本基金由于具备保本保收益的特征,分级基金采用杠杆策略——成为今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重点清理的对象。截至12月21日,正进行转型或完成转型的分级基金有69只,正进行转型或完成转型的保本基金有45只。《证券日报》记者从多家基金公司处获悉,各家基金公司对于旗下大部分产品的清理工作已基本完成,部分规模较大的基金会在“过渡期”进行整改。
今年4月27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联合发布资管新规,对公募基金的存量产品有着重大冲击。具体来看,公募基金市场上有5类产品不符合资管新规导向,面临整改,分别是保本基金、分级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短期理财基金和部分货币基金。
具体来看:首先,资管新规要求打破刚兑和“去杠杆”,具备保本属性的保本基金、采用杠杆策略的分级基金必然将退出,基金管理人只有清盘或转型两种选择;其次,资管新规要求混合类产品中任一类资产仓位不能超过80%,有部分灵活配置型基金的仓位可以在0-95%浮动;再次,部分采用摊余成本法的货币基金和短期理财基金要进行调整,需变更为封闭式产品继续运作或改用市值法运作。
距离资管新规发布已经有近8个月的时间,《证券日报》记者从多家基金公司处获悉,目前对于旗下大部分不完全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产品已经完成整改,有些规模较大的保本基金将会在过渡期内完成改正。此前,相比之前发布的征求意见稿,资管新规给出了到2020年的过渡期,给予金融机构充足的调整和转型时间。
较之对于资管新规要求下部分基金转型的从容,目前基金公司面临更大的挑战是银行理财子公司。
华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资管新规及理财新规落地后,公司的固收业务又需要面临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银行理财子公司推出在即,我们现在只能与互联网平台、银行方洽谈新的合作模式。”
自今年4月份到12月份,资管新规、理财新规以及《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相继出台,为满足监管最新要求,推动理财业务回归资管行业本源,多家银行相继发布了设立的理财子公司动向。
此前,长沙银行发布了拟设立理财子公司的公告,理财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0亿元。至此,有意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数量已达26家,已披露的拟注册资合计达到近1300亿元。而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出手力度更大,注册资本金分别达到160亿元、120亿元、100亿元、150亿元和80亿元。
不仅固收业务将面临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挤兑,公募基金行业还面临着管理人员被“挖墙脚”的挑战。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之初,急需组建自己的投研团队,而除了从银行内部挑选人才外,公募基金行业的投研人士成为银行理财子公司“挖人”的重点领域。
国际油价大跌、美股闪崩QDII基金海外花式“翻船”
2018年的公募基金市场,也上演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产品兴替。
截至今年一季度结束,大消费行业仍延续着2017年的慢牛行情,重仓新兴消费和大消费行业的主题基金业绩领跑;上半年结束,凭借着医*生物板块的一枝独秀,医疗主题基金高调领跑业绩榜单;到今年三季度末,QDII基金凭借着美股稳定的行情强势霸占业绩前20榜单。
截至12月21日,伴随着国际油价大跌、美股闪崩,QDII基金在海外上演了花式“翻船”表演。前三个季度回报率超20%的28只QDII基金,在今年以来的平均回报率已经降至-4.89%。
四季度以来,美股闪崩,三大股指集体下跌。截至12月21日,道琼斯指数在四季度以来已经下跌了15.17%,标普500指数下跌17.07%,纳斯达克指数在同期深跌了21.29%。更有投资者戏称,“美股结束十年牛市行情后,暴跌一天亏掉一个苹果。”
对于国内投资者来说,参与美股市场投资较为简单的方式就应该是申购QDII基金了。从今年前三个季度QDII基金的业绩来看,选择申购或持有QDII基金的投资者不仅躲过了A股市场的长期走弱行情,还能够在QDII基金上大赚一笔:今年前三季度,共有28只QDII基金的回报率超20%,50只QDII基金的回报率超10%。
进入四季度以来,受诸多因素影响,美股市场闪崩,波及QDII基金在海外“翻船”,原本在前三季度保持20%回报率的QDII基金,仅有几只产品能够勉强维持2%的正回报率,其余产品尽数亏损。而选择在四季度之初申购QDII基金的投资者,则面临着高达30%比例的大幅亏损。
广发纳斯达克100指数(QDII)A,在前三季度的累计回报率为26.06%,经过四季度以来的净值回调后,该基金在年内的回报率已经降至2.8%。另外,国泰纳斯达克100指数(QDII)、嘉实美国成长股票(QDII)人民币在前三季度的累计回报率也有24.15%和24.06%,而截至12月21日,2只产品的年内回报率分别为2.07%和-0.06%。
在今年前三个季度,油气类QDII基金的业绩表现更胜纳指QDII基金一筹。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嘉实原油、南方原油、易方达原油A类人民币以及国泰大宗商品在今年以来的回报率一度均超过30%。
然而,11月份开启的油价暴跌模式,让此前风光无限的油气类QDII基金迅速跌下神坛。《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四季度以来截至12月21日,嘉实原油QDII等13只油气类QDII基金的净值均下跌了25%以上,也使得这13只油气类QDII基金在今年以来的回报率全部跌至-10%以下。
11月以来,受到沙特、美国和俄罗斯三国原油产量创新高,以及全球石油需求走弱预期升温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出现暴跌。《证券日报》记者统计发现,四季度以来截至12月21日,纽约商品交易所2019年2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由72.9美元下跌至45.42美元,跌幅达到37.7%。
截至12月21日,拥有数据统计的207只QDII基金在年内的回报率达到-6.6%,较之今年三季度末的1.94%已经下降了8.54个百分点。今年前三个季度回报率居前的油气类QDII基金,经历四季度国际油价大跌和美股闪崩后,年内的收益已悉数回吐,目前所有QDII基金年内回报均收负。
380只基金清盘退场专家称“并非坏事”
2018年,基金清盘正在变得常态化。随着长盛同禧债券基金在上周六宣布清盘,按基金份额合并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清盘或正在进行财产清算程序的基金已多达380只,超过历年清盘基金数量的总和:2014年至2017年,每年的清盘基金数分别为4只、31只、18只和103只。
在公募基金规模增长模式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委外监管趋严等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今年以来清盘基金集体爆发。不过,有资深基金专家表示,“基金清盘并非坏事。每一只基金的清盘,都会让相关的基金公司痛定思痛,既能杜绝原先的错误,又能集中精力做好未来的工作。总体来看,清盘是有利于行业发展的。”
今年3月份开始,A股市场开始进入调整行情,公募市场上基金清盘的集中爆发也是从今年3月份开始:从今年3月份开始,每月清盘基金的数量都在30只以上,今年8月份的清盘基金更是多达48只。
357天之内,380只基金清盘,平均每天有1.06只基金清盘。今年以来,不仅权益基金面临着大面积亏损,基金产品大量清盘也成为公募基金行业的一大痛点。不过,得益于今年债券基金新发数量的增加,仍能保证公募基金产品数量稳步扩容。
按照基金合同的约定,开放式基金清盘要面临两个条件:一个是连续20个工作日基金净值低于5000万元,一个是连续20个工作日持有基金的人数不足200人。对于后者,促成该条件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其一,基金遭遇持有人的大量赎回,这种情况发生在债券基金上更常见一些;其二,投资出现持续的亏损,投资者选择了赎回该基金。
“基金清盘速度加快,一是委外资金赎回后,后续申购资金不足,导致产品清盘,同时也存在监管趋严的因素。”有业内人士指出,“基金清盘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已经比较常见,除了业绩表现不佳的原因外,被清盘的基金也存在着管理成本高、运营效率低特征,这些产品也需要被市场淘汰,让一些管理较好、业绩较优的基金得到更多被投资的机会。”
作为清盘基金“后备军”的“迷你基金”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伴随着今年以来A股市场的低迷,众多风险偏好明显的资金也在逐步撤出权益基金,使得权益基金的整体规模在不断缩水。另外,自去年以来申报发行委外定制基金难度逐步加大,一些被委外资金撤出的“壳基金”也在等待新的委外资金入场,今年市场更加紧张,也使得这些基金的整体规模长期处于较低的状态。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基金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迷你基金”数量增至572只,其中,混合型基金成“迷你基金”重灾区,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相比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的情况,“迷你基金”数量持续扩容:今年二季度末“迷你基金”有490只,今年一季度末时只有367只“迷你基金”。
“迷你基金”数量的快速增加,与市场环境有很大关系。《证券日报》记者近期采访北京一家基金公司权益总监时了解到,就权益类基金来说,明显是受到今年市场行情的影响,大部分权益类基金表现不佳,赎回增多、规模下降;另外,从近几年基金发行的情况来看,基金公司已经不再追求出现“爆款基金”。
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基金清盘开始常态化,也不必紧张。近期,多位业内资深人士均发声表示,“迷你基金”在今年以来的大量出清,是对产品同质化的有效缓解,同时也是公募基金产品端结构性改革的阶段性成果,有利于基金行业的规范发展、正本清源。
2018全球私募基金峰会暨“金骏马”评奖即将启动
泰达荷银效率优先基金27日进行拆分,我想买入,高手给点意见!!
看来是个新手,看到拆分就想买,因为净值低呀,但是拆分后的基金需要建仓,那么短期之内的升值肯定是很慢的,而且现在5000点的大盘不是买入的好时机!
银华优势基金净值天天基金网(银华优选估值)
银华优势企业混合(180001)混合型中高风险1.7710单位净值[04-27]-0.12%涨跌幅148/407近3月排名近3月33.68%近1年85.52%最新规模23.94亿成立时间2002-11-13基金公司银华基金基金经理王鑫钢基金管理费1.50%基金托管费0.25%首募规模16.83亿托管银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本基金为平衡型基金,主要通过投资于中国加入WTO后具有竞争优势的上市公司所发行的股票与国内依法公开发行上市的债券,在控制风险、确保基金资产良好流动性的前提下,以获取资本增值收益和现金红利分配的方式来谋求基金资产的中长期稳定增值。
兄弟你选的偏股型基金都不咋的!我推荐几只基金,你到网上查查评价:东吴策略、华商盛世可选两只偏股型基金(东吴策略、华商盛世),每只500元;再配置一只指数型基金:嘉实沪深300每月500元。呵呵,信不过我?我虽然比你小,但是已经做股票投资、现货黄金,还有其他金融衍生品。基金已经有三四年的经验的,再简单不过的理财产品不过了!
银华富裕主题基金盈利能力较好,超越同类型基金平均水平;波动较大,高于同类型基金平均水平;风险中等。波动和风险有加大趋势。该基金获利能力较强,同时波动和风险处于中等范围,激进型可关注。银华核心价值优选盈利能力较好;波动情况比同类型基金要大;风险高于同类型基金。短期盈利能力有上升趋势。波动和风险有减小趋势。个人推荐银华富裕主题
本文由锦鲤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4-136655-0.html
公募的缺陷:泰达宏利近两成基金沦为迷你基金,公募困*到底怎么破?
关注侦探
一起暴富
作者|阿探哥
编辑|咸 咸
迷你型基金清盘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但是今年7月监管部门出手,要求基金公司上报迷你型基金的数量以及解决方案,让迷你基金的问题走进公众视野,成为了基金公司和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为什么存在已久的问题,监管突然出手了呢?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8月28日,2022年以来清盘基金的数量已达到122只,其中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净值低于5000万而清盘的迷你型基金的数量占到多数。
2021年以来,基金市场新发基金如火如荼,基金公司玩概念、炒热点,基民追热点、热捧基金经理,于是新基金一茬又一茬,同质化产品让诸位基民看花了眼,有许多基金募集之初便规模不高。
再加上基金公司重首发轻持营的扩张模式,业绩不佳之时基民纷纷失望退出,造成基金规模收缩归于迷你基金之列。
迷你基金的大量存在,无疑是公募基金管理运作上的缺陷!
而老牌基金公司泰达宏利,截止2022年8月28日,目前存续的64只基金产品中(A/C合并)有11只产品基金规模不足5000万元,也就是说,17%的基金都属于迷你基金范畴!尽管2022年以来迷你基金数量繁多,但行业整体占比依旧不足10%,泰达宏利基金远超市场平均水平。
迷你基金规模踩线,修改合同不清盘
除了迷你基金的超高占比,泰达宏利基金在处理迷你基金的问题上也颇为“不拘一格”。
早在2021年8月份,旗下FOF基金资产规模踩红线,但是泰达宏利基金修改合同拒不清盘的新闻就引发了大家的关注。
成立于2017年11月2日的泰达宏利全能混合(FOF)在成立之初A/C合并尚且募集了超过8个亿的份额,规模并不小。
但2018年起,基金规模便迅速缩水,2020年在5000万的线上徘徊挣扎了一整年,2021年一季度报泰达宏利全能优选基金A份额规模为0.25亿元、C份额规模为0.04亿元,规模合计0.29亿元,彻底沦为了迷你基金!
随后在2021年8月16日发布公告称,泰达宏利全能优选混合型基金(FOF)的基金管理人泰达宏利基金与基金托管人协商一致,提议以通讯方式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审议泰达宏利全能优选混合型(FOF)修改基金合同终止条款的事项。
而这次修改合同,主要便是修改自动清盘条款!
原本合同中的针对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的,也就是成为迷你基金之后,基金合同应当终止并根据基金合同的约定进行基金财产清算。
泰达宏利在修改合同后将处理方式放宽留下了一线生机——在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报告并提出解决方案,如持续运作、转换运作方式、与其他基金合并或者终止基金合同等,并在6个月内召集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进行表决。
基金在需要清盘的时候不走清盘流程却另辟蹊径直接修改合同,泰达宏利这么做究竟为了什么?
虽然泰达宏利给出的理由是为提高基金资产的运作效率,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为基金长期稳定运行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但侦探哥推测,虽然基金清盘已经是常态化,但是FOF基金却没有清盘的先例,所以泰达宏利基金可能不想成为第一只清盘的FOF基金而奋力保壳!
一年过去了,成效如何?根据该基金的公告,2021年以来多次调整销售渠道和进行费率优惠,仅2022年以来便有25条关于费率优惠的公告!
但在2022年中报泰达宏利全能优选基金A份额规模为0.14亿元、C份额规模为0.04亿元,规模合计0.18亿元,似乎并没有能够力挽狂澜!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FOF基金的在经历了市场的热捧之后逐步退潮,另一方面是泰达宏利全能混合FOF基金的管理尽管中规中矩挑不出大的问题,但长期业绩在同类基金中排到中等偏下的位置,在市场风向发生变动时自然成为了投资者首先抛出的资产。
泰达宏利全能混合(FOF)A阶段涨幅
(数据来源:天天基金,截止2022年8月24日)
公司动荡业绩分化,热点退去实力尽显
泰达宏利基金迷你基金的占比为何如此之高?和公司的经营不无关系。
泰达宏利全能混合虽然极力避免了成为第一只清盘的FOF基金,但无独有偶,2022年3月份泰达宏利业绩驱动也因为触发了清盘要求被动清算成为量化退潮之后今年第二只宣布清盘的主动量化基金。
同样成立于2017年下半年的泰达宏利业绩驱动,彼时基金募集发行额为3.5亿元。截至2021年第四季度末,该基金份额仅剩下805万份,较成立之初相比大幅缩水96.17%。
除此之外,仅2022年以来,泰达宏利旗下还有泰达宏利鑫利半年定期开放和泰达宏利品牌升级混合两只基金因为迷你基金的问题触发清盘。
正所谓退潮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在某一类基金爆火之时各家公司纷纷成立新基,但是没有忠实客户托底、没有在同类基金中超凡的管理能力,当热潮退去,便只剩下一个迷你基金的壳,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按理来说,作为一家曾经号称“成长股投资专家”的老牌的基金公司,泰达宏利基金不应总成为那个退潮之后被留在沙滩上的“壳”,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一方面是公司内部动荡,股权变动高管频换。2022年8月19日,监管机构公布对泰达宏利基金股权变更申请文件的反馈意见。根据意见中的要求可以看出,泰达宏利基金公司将变更为外商独资基金公司。
而此次股权变更完成后,或将迎来泰达宏利基金成立以来的第七次股权变更和第四次更名!
管理层方面,自2019年8月10日,已经担任公司总经理多年的刘建离职,原本团队中多位核心人物也随后出走,半年内有5位在泰达宏利任职多年的基金经理离职,其中包括已任职12年的“老将”陈丹琳。随后接任总经理的傅国庆由于前董事长刘轶不到一年就被调走,不得不兼任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位。
另一方面则是基金经理频频更换,团队不稳定带来业绩分化。泰达宏利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仅有1年又362天,截止2022年8月28日,泰达宏利基金23位基金经理中有9位是近一年新聘请的。
旗下泰达宏利成长混合成立19年来,已经进行了15次基金经理变动,最短一任梁辉单独管理仅有16天!泰达宏利人事变动之频繁可见一斑。
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2年8月28日,泰达宏利基金2022年以来具有可比数据的基金产品有92只,其中有41只产品的同类排名在市场的后50%,曾经以投研为优势的“投资专家”如今也不复当年风采。
迷你基金频频出现,困*到底怎么破
这次监管部门摸底迷你基金,要求基金公司在上报新产品时需提交公司存量迷你基金的情况报告,包括名称、数量及沦为迷你基金的时长等信息,并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给出解决的时间期限,迷你基金过多可能会影响后续新基金的成立。
泰达宏利如此高的迷你基金占比,会不会成为重点关注对象,甚至影响未来新发基金?!
但是公司的口碑、业绩、经营稳定性、投资者信任度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立的,而面对不同的迷你基金,泰达宏利也采取了不同的处置手段。那么到底怎么解决才是妥善的方案呢?
从行业的惯例来看,“迷你基金”的处置手段一般包括清盘、转型、持续营销等方式,但随着监管政策趋严,直接将产品清盘似乎成了基金公司较为普遍的选择。
按道理说,优胜劣汰是行业自然规律,在越来越市场化的基金市场中基金产品出现分化再自然不过。按照规模赚取管理管理费的基金公司面对迷你基金收入微薄但基金运作中的各项流程成本并不会减少,那么此时清盘也是理所应当,有助于行业有序健康发展。
但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上,侦探哥认为,市场火热的时候用脚投票设立新基金,业绩不佳或是浪潮过去再一清了之,承担损失的还是投资者,对投资者也不够负责任。若是能够是找到产品规模小的症结,然后寻找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自然更为理想。
而像泰达宏利全能混合(FOF)这样公司内部问题尚未解决,业绩也没有明显的改善,持续营销收效甚微的基金,即便管理人不主动清盘,投资者也要早日进行妥善处置,投资的风险不容忽视。
在进行投资的时候,面对规模太小的基金,或者基金公司已经因为规模问题清盘多只基金,投资者还是要谨慎为宜。
在中国基金报2022年8月21日发布的《“迷你基金”怎么办?》中,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池云飞建议“虽然部分迷你基金不具备更有竞争力的历史业绩,但我们仍不建议投资者仅考虑基金的规模,而要从基金的特征、自身的投资需求等方面出发做决策。当然,配置迷你基金前也要考虑到该基金是否存在被清盘的风险。”
中国公募行业发展20多年,当下依旧不能摆脱“赎旧买新”的行业致命弊端,就必然带来“重新发轻持营”的行业症状!一家公募如果不拼命发新产品,就会被同行疯狂发新产品掏空你的规模,自己就成为迷你基金的“集中营”!
同理,泰达宏利可能不是疯狂发产品的典型,但很可能就是这种“疯狂发产品”行业现状下的受害者之一。
不久前,公募基金突破万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破十万只?一百万只?如果中国公募行业真的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这将是人类金融史上的大笑话!
当年搞基金行业,是为了解决股票市场投资者研究不专业,股票数量太多,股民没时间研究股票没时间选股的困扰。如今公募基金数量几乎是股票数量的两倍,选基金已经成了更大的困扰。所以目前这样的发展状况,岂不是“忘记初心”,和当年的想法南辕北辙?
没杀死恶龙的少年,自己却成了更恶的龙!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作为投资参考指导,读者需要对自己的投资负责!)
欢迎关注财富大侦探兄弟号“石美美买基日记”,防失联!
往期推荐
避坑法宝
给侦探哥来个“三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