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语光头怎么说
马来西亚语光头叫Botak,读音“BO"+”TAK“=最接近的中文读音,“波嗒”。希望帮助到你!
老婆大人有马来来自西亚语,怎么说
老婆大人=CikPuanIsteri(者。不安。衣似德里)
马来西亚留学 | 不会这几句马来语,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大马留学! - 知乎
众所周知,马来西亚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虽然马来西亚到处都是我们熟悉的华语,而我们也能使用英语与友族同胞沟通,但不免有些时候还是需要使用几句马来语。
先暂且不说学习马来语能带给小伙伴多少的好处,但使用马来语沟通一定能让马来同胞倍感亲切,结交朋友就更加容易了。
所以,在马来西亚留学的你,怎么能一句马来语都不懂?接下来的马来语小课堂,你可一定要认真学习了~
这些都是每个马来西亚人都会使用的助词。好比说,你可以用"很热leh"来形容天气,用"酱贵meh"来形容价钱,甚至以"walao哪里有酱的lah"来表达你的不可思议。
在马来西亚,这几个词几乎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可以说,学好这几个词,你的马来语就入门了。
学会了上面的11个马来西亚口头禅,恭喜你,马来语入门了!接下来,一起来学习一下马来语的日常用语吧~
在马来西亚,不论是生活还是上课,都会遇见马来西亚人,学习几句常用的问候语,能让彼此的交谈更加愉快哦!
除了常用的问候语,马来语的人称也十分重要。学会了以下几个人称,交谈中就不会混淆“你我他”了!
此外,小伙伴们也必须知道一些马来语方向,否则就会很容易迷路哦!
除了以上词语,这些常用短语小伙伴们也要get一下~
在马来西亚,小伙伴们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出现。比如生病的时候需要到诊所,遇到路障的时候,亦或者到嘛嘛档(马来西亚的淡米尔裔当地人所经营的饮食档)点餐的时候可能需要使用马来语沟通。在这种情况下,用马来语该怎么说呢?快一起来学习一下
如果在马来西亚生病了,去到医院,下面这几句对话一定可以用上
当警察在路障的时候需要你出示身份证以及驾驶执照,你可以这么说
相信在疫情期间,小伙伴们出门都会遇到路障。如果警察询问你为何要出门,你可以这么说
当你到嘛嘛档(马来西亚的淡米尔裔当地人所经营的饮食档)点餐的时候,说上几句马来语,瞬间就能拉近和老板的距离
兴隆侨场的南洋腔普通话新加坡家庭仍难甩华语
点击“印尼视角”关注我们
叙说那南洋味的普通话
来源:侨友网
作者:黄观生
每每回到那生活了整整15年的农场省亲,最喜欢听到的,是那百听不厌的,那特别亲切的,带着浓浓南洋腔调的普通话。
咱以前生活的农场一一兴隆华侨农场是全国最大的华侨农场,上世纪50-60年代先后共接收安置了1万余名的归侨、难侨,他们分别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柬埔寨、缅甸、老挝、印度、沙捞越、越南等21个国家和地区,似乎像个小小的“联合国”,如今依然一个风情万种的侨乡小镇和海南岛著名的经济旅游区。
说起这南洋味的普通话,大多归难侨在南洋时学过华文,都会说普通话,虽说是普通话,但总也改不了原侨居地国的发音,而带有南洋当地国的一些南洋味道。甚至有些词汇说起来也都无法用中文给诠译出来。
许多的归侨难侨出生在不同的东南亚国家,久居南洋,自幼学习语言时可都是双语言教学,自然而然就带上东南亚各地口音。而东南亚语言的发声相近,所以口音也相近。
形象的说,这些归难侨说的都是那种带着南洋味的普通话,不熟悉的外人听起来可能会有点费劲,但听的多了也就慢慢听懂了。
而那些在原居住国时只会讲当地国语言的归侨难侨,回到祖国后也只有摒弃原来居住国的语言,学说中国普通话。有一些在南洋的华人,娶了居住国如印尼、马来西亚的女子为妻子,这混杂的家庭,交流起来,说起话来则不免那腔调带着南洋味,洋腔洋调的。
彬村山、兴隆、陆丰、英德、花都、海宴、奋勇、平沙、光明、双阳、漳州、东阁、武夷、宁明、武鸣、双弟、柳城、敖山、来宾、桂林、彩风、陆良、东塘湖、泉州、金坝、芒市、红河华侨农场……
据悉,我国广东、海南、广西、福建、云南、江西、湖南等省共有近100余个华侨农场,以及还有不断建起的华侨城。
这些居住在各地的归侨难侨说的普通话都是一样的,都是带着南洋味的那种普通话。以至以许多归难侨一开口说起普通话来,人们一听便知道他们是从南洋归来的归侨,这其中尤以印尼归国的老归侨最明显,南洋腔调最浓重,过去是一样,现在亦如此。
老一辈的归侨们说的普通话带着南洋味,他们的二、三代生活在一个地方(农场)一个家庭,耳闻目睹和地方的渲染,说的普通话也多多少少带着南洋味,只是比起老一辈的归难侨来,他们的口音淡了些。许多归侨和他们的后代说,都讲了一辈子南洋味的普通话,换了身,脱了皮也改不了音。
就说咱居住过的兴隆华侨农场吧!那里的归侨和他们的后代们说的就是南洋普通话,或颇俱地方特色的兴隆普通话(当然也是带着南洋味的,同时也挟带有本地海南味)。
诸如去市场,他们不说去市场,而说去”巴萨”;喝咖啡不叫喝咖啡,叫喝”锅B”或”锅比”;砍刀不叫砍刀,叫“巴郎刀”;拖鞋不叫拖鞋叫”拖拉板”;聪明不叫聪明叫“板赖”;回家不叫回家,叫“布朗”;吃饭不叫吃饭,叫”妈干”等东南亚词汇。
南洋普通话及兴隆普通话的发声以第4声为多,带着东南亚语音的同时还挟带有和掺杂着各种我国地方性的方言,如粤语、客家语、闽南语、海南本地语等。甚至来自不同华侨农场人的都带有不同农场人的口音和声调。
想知道归侨难侨们说的南洋味普通话是怎样的吗?那咱随手”捡来”一些:
如把”归侨”念成”贵巧”;把“大家好”念成“大家嚎”;把”我还没有吃”念成”我还没有油撤”;把“你是兴隆的吗?”念成“你是新隆的吗”;把“你去哪里?”念成“你去哪梨?”;把”开心”念成“开星”;把“喝完早茶就去散步”念成“贺(嚇)完早茶就去扇布”;把“我们农场”念成“我们农长”;把“去跳舞”念成“去挑无”;把“市场”说成“4场或市长”;把“什么”念成“婶墨婶么或婶磨”;把“吃”念成“呲、侧、刺”;把“和我一样”念成“合我异(咦)样”;把“洗澡”念成”洗早”;把“散完步”念成”散碗布”;把“走一圈”念成“走一千”;把”华侨城”念成”花侨逞”等等。
哎!叙述了许多,如果你有机会到南方,到粤、闽、琼、桂、云、赣、湘等地区,听到说着南洋味普通话,说话南洋腔调的,十之八九是归侨。而这南洋味道的普通话是否很有趣很有韵味呢!你身边有说话这样口音和他们一样的人吗?
不管如何说,这南洋味的普通话,也应该算是中国一些地方语言和一类群族的一大特色,是华侨历史造成的吧!
华语仍是华族家庭主要用语
但大环境下守护母语空间不容易
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许翔宇,安诗一
2021-08-0105:00
陈钰禧(右二)和弟弟陈褀尚在学校讲英语,在家讲华语,如今受祖母陈素兰(左一)熏陶,也开始热爱和学习潮剧。图为姐弟俩日前到南华潮剧社上儿童班,祖母和母亲胡嘉彦(右一)帮他们换上戏服。(特约摄影伍书永摄)
今年6月公布的“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报告数据显示,英语已取代华语成为华人个人在家中最常说的语言;不过,从家庭角度看,家中主要以华语为沟通语言的华族家庭仍占多数。
本期《实况报道》访问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探讨这两个现象同时存在的复杂因素,并向家长了解,在以英语为主导语言的大环境中,培养孩子掌握双语的心路历程。
在新加坡华族群体中,在个人语言使用上,英语已取代华语成为华人家中最常用的语言。然而,如果从家庭层面最常使用的第一和第二语言来看,约48.5%华族家庭主要以华语沟通,目前仍是主流。
上述两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同时反映在新加坡统计*6月公布的“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中。
受访学者指出,这个情况反映出本地复杂的语言环境,也凸显我国作为一个以英语为主导语言的多语社会形态,已稳定成形。接下来,人们应思考如何在多元语言文化社会中保持母语水平和双语优势。
“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本地5岁以上居民人口中,各种族居民在家中最常讲英语的比率,皆有所增加。
英语已取代华语成为华族居民家中最常说的语言(LanguageMostFrequentlySpokenatHome)。去年有47.6%华族居民最常在家中讲英语;最常讲华语和方言的华人,分别为40.2%和11.8%。
如果从家庭主要使用语言(PredominantHouseholdLanguage)来看,去年华族居民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以华语作为主要沟通语言的占48.5%;英语和华族方言的比率分别为约39%和12%。上述情况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相近。10年前的华族家庭,以华语为主要用语的占46.6%;英语和华族方言的比率分别为32.1%和20.7%。
统计*回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说,居民在家中最常说的第一和第二种语言,是从个人层面收集的数据,即受访者个人在家中使用语言的情况。至于家庭主要使用语言,则是根据家中成员在沟通时,有多少人以某种语言作为最常说的第一和第二种语言来决定。
以一个三代五人家庭为例,如果祖母只会说华语,而父母和孩子主要说英语,但如果华语是他们最常说的第一或第二种语言,人口普查报告会把该家庭的主要使用语言列为华语。
统计*在去年的人口普查中首次统计居民在家中最常说的第二种语言。调查发现,本地最常说英语的居民中,有87%在家中也说第二种语言。这些语言包括华语(56.1%)、马来语(13.5%)、华族方言(7.2%)、淡米尔语(5.1%),以及其他语言(4.9%);只有13.2%在家里只用英语一种语言。
对于英语取代华语成为华人在家中最常说的语言,但仍有较多华族家庭以华语为主要用语,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子玲博士认为,这或许涉及复杂因素,包括家庭结构和背景,以及华语在家中使用的多寡。
“家庭主要使用语言是华语,未必表示它是年轻一代最常使用的语言……小孩在家里或许较常和父母讲英语,如果与祖父母同住,他们也会用华语同老人家沟通,但能讲的可能是较简单的华语。另一方面,父母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家庭中,孩子在学校讲英语,回到家一般会以华语与父母沟通。”
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胡月宝副教授则认为,人口普查报告从不同角度收集本地家庭用语的数据,个人在家中最常说,以及家人彼此沟通时主要讲的语言两套数据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我们必须看新加坡社会语言的情况,本地社会从来就不是单语,而是多元语言构成。”
胡月宝说,自从教育部2004年的统计数字显示,讲英语家庭的小一华族学生的比率,已高于讲华语家庭的小一华族学生,**和民间组织都很关注这个现象,透过各种宣导及活动,鼓励家长多和孩子说华语。
学者:多数家长还愿让孩子学好双语
“从正面的角度看,上述现象应该也是社会这些年来鼓励华族家庭讲华语所付出的努力,发挥了一定作用。我在学校活动上和家长沟通时发现,多数人还是愿意让孩子学好双语。”
她指出,本地教育语言自上世纪80年代统一为英语,三四十年下来,大部分年轻人以英语为主导语言,已是不可逆转的现象。
“现在要关注的是,在本地的语言环境中,母语应怎么保持,而这个问题就不妨用新的思维去思考。人们不该再持有此消彼长的心态,例如,以为母语用多了,英语就会退步。我们应讨论如何同中求异,以本地语言文化的多元性感到自豪,认同双语是我们的优势。”
胡月宝指出,去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本地能掌握多过一种语言的人口提高到74.3%。“我们下来应更努力平衡双语的输入,也就是社会大环境以英语为主导,家中就要多讲母语,下来才能探讨如何提高语言能力。”
10年后华族家庭主要用语学者:取决于今日选择
10年后的人口普查,华族家庭主要使用语言会否转向英语?受访学者强调,这取决于人们现今的选择。
国大中文系副教授李子玲认为,以目前情势看,10年后,英语超越华语成为华族家庭中主要使用语言,是很有可能的。她指出,我国作为多元种族小国,为生存及同国际接轨等因素,选择以英语作为社会共同语言,年轻一代逐渐以英语为主导语言是必然趋势。
国立教育学院胡月宝副教授说,人们须更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倡导双语并存兼容。“我们希望本地是双语社会,就会往这个方向走;如果我们不认同这个方向,对自身的双语优势没有信心,未来就很难说。”
胡月宝认为,完成本地10年双语教育,本地青年具备基本双语能力。多数华族青年能应用双语,能力有强有弱,相对于单语人士,可说是新一代双语人。
她指出,年轻人仍须加强对母语的信心,并且在语言质量上再提升。
“未来他们母语能力如何发展,也要看世界*势及新加坡的变化……家长能做的就是帮孩子提升母语口语能力,即使自认母语讲得不好,也可为孩子营造讲和听华语的环境。新一代家长教育程度更高,双语能力更强,如今学双语的资源也更丰富,这些理应是正面的发展。”
主要以华语沟通的华族家庭,未来能否维持主流,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梁秉赋博士保持乐观心态。他认为,本地华语仍有生命力,加上中国软硬实力的提升,本地华人家庭中华语的使用空间应不至于萎缩。
梁秉赋引述人口普查数据指出,华族居民在家以英语和华语为最常说的第一和第二种语言,有超过95万5000人;以华语和英语为最常说的第一和第二种语言,则有超过52万7000人,共占华人居民人口超过一半。
“本地青年吸收英语或华语日常信息,基本上没有障碍。如果说他们母语能力不好,要看跟谁比?对比各地华人社会的一般青年,本地青年的华语肯定较弱,但英语能力较强;对比西方社会的华裔青年,我们的青年华语能力相对较好。具备这两种传播面广泛的语言基础,也意味着只要有机会多用,本地青年使用母语也能如鱼得水。”
另一方面,人口普查报告也显示,去年本地居民家庭中,居住三房和四房式组屋、普查参考的家庭成员年龄在55岁及以上,以及家庭每月工作收入少过1万1000元的家庭,家中主要讲华语的比率比讲英语来得高。
至于华族方言,在华人家庭中,以方言为主要使用语言的仅占12%,比10年前减少超过8个百分点。这些家庭主要使用的方言依次为福建话、广东话、潮州话和其他华族方言。
胡月宝指出,方言曾是本地华人主要家庭用语,随着语言政策的转变,一部分改为讲英语;另一些则转为讲华语。随着人口老龄化,使用方言的人逐渐减少,而华语作为官方定义的华族共同语言,下来有待观察它能否成为本地华人真正的母语。
在建国前,本地学校分成华文、英文、马来文和淡米尔文源流。1965年后,小学和中学逐步实施双语政策。1979年,**发布《吴庆瑞报告书》,确定采纳以英语为主、母语为辅的双语教育政策。同年,新加坡展开“讲华语运动”,推动华语成为不同方言社群之间的共通语。
六成马来族居民最常在家讲马来语
在马来族居民当中,去年约60.7%最常在家中讲马来语,比10年前减少22个百分点,降幅在各族群中最大,但仍是在家中最常讲母语比率最高的族群。
过去10年来,在家中最常讲英语的马来人则从17%,增至去年的39%。
家庭主要使用语言方面,马来语仍是马来族家庭的主要沟通语言,占70.1%,但比10年前减12.7个百分点。以英语为家中主要使用语言的马来家庭,则从10年前的16.8%,增至去年的29.6%。
印度族居民方面,去年59.2%最常在家中讲英语,比10年前增17.6个百分点。最常在家中讲英语的印族居民中,约44.9%以淡米尔语为最常说的第二种语言。
整体来说,最常在家中讲淡米尔语等印族语言的印族同胞,去年占34.5%,比10年前减少15.4个百分点。
以英语为家中主要使用语言的印族家庭,去年占约55.2%;印族语言则占约38%。
个案1:孩子讲英语父亲为何“充耳不闻”?
三代同堂家庭提供有利环境,让小姐弟有信心讲华语,同时受祖母熏陶,也对学习潮剧和潮语感兴趣。
就读于福春小学的姐弟陈钰禧(9岁)和陈褀尚(7岁)曾以为父亲不会说英语,原来每当他们和父亲讲英语时,他总是“充耳不闻”或假装听不懂,必须讲华语,父亲才会回应。
小姐弟的父母都是财务顾问。母亲胡嘉彦(43岁)说,她和丈夫在讲华语的家庭成长,自然希望子女学好华文。他们发现不少朋友有心鼓励孩子多讲华语,但孩子入学后,就转而配合他们说起英语。
“丈夫没有迁就孩子,他认为华文是我们‘根’的一部分。我就偶尔掺杂英语和华语,尤其是在教功课时。我们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华文,包括为他们借阅和购买华文图书。”
只和孙子说华语的祖母陈素兰(63岁)几年前带孙子到“潮州节”观赏南华潮剧社演出,孙女对戏曲和戏服着迷,她决定带他们到剧社上孩童班。她原本只是“陪练”,去年自己也开始上**班学基本功。
念小三的陈钰禧习惯在学校讲英语,回家讲华语,如今还会说几句潮语。“我喜欢华文课,觉得这门课蛮容易的。”
个案2:小时叫“妈妈”长大点变“HiMom!”
江美儒(中)和丈夫何敬伟为孩子营造讲华语的家庭环境,大部分时间仍坚持在家同一对儿女何泽熠(后排左)和何祈恩以华语沟通。(受访者提供)
语言大环境有时会让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前华文教师江美儒(39岁)在儿子三岁前,坚持和他说华语。随着儿子升上小学高年级,更常以英文思考,要教他功课或聆听儿子说心事时,常得改用英语沟通。
经营网上书店售卖儿童华文图书的江美儒,没有完全“妥协”。12岁长子常以英语答话,她仍“硬着头皮”,尽量维持一半时间和他说华语;对于4岁幼女,她坚持让女儿80%的时间接触华文华语。
儿子小时候华语发音标准,叫她“妈妈”,最后的音节还念轻声。“上幼儿园两周后,他和我打招呼,就改口喊‘HiMom’。整个改变很明显。”
她说,儿子不排斥华文,只是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接触英语,华语少用,信心不足,碰到词穷就改用英语表达。
“身为父母,我们也有些挣扎。孩子有时想告诉你心事,如果硬要他用华语表达,反而会打断他的思绪,你自然就会选择他比较擅长的语言。”
但她还是鼓励家长别放弃,尽量在孩子学前阶段,通过阅读帮他们打下华文基础。她时常会为家长办讲座,发现不少年轻家长更有意识为孩子营造讲华语的环境。“家长态度积极,还是能让孩子培养学习华文的正确态度。尽量讲华语,能帮孩子提升口语能力,让他们知道华文是活生生的语言。如果家长态度消极,自己也认为华文难学,孩子就更容易对学华文感到厌倦。”(摄影:伍书永)
往期精彩
马来语入门:日常生活用语 - 知乎
今天,八妹将和大家重温一下各场景常用的马来语,问候语,和一些简单常用马来语单词。以后如果有机会到马来西亚的话,可以试着说几句简单马来语,为旅途增添另一种有趣的体验。
Ali:Selamatberkenalan.NamasayaAli.
(阿里:很高兴认识您。我是阿里。)
Aida:Selamatberkenalan.NamasayaAidadariMelaka.
(艾达:很高兴认识您。我是来自马六甲的艾达。)
Ali:Apakhabar?
(阿里:您好吗?)
Aida:Sayakhabarbaik.Terimakasih.
(艾达:我很好。谢谢。)
Siti:Lily,marikitapergikekedaikopiyangbarubukadiKLCC?
(西蒂:莉莉,一起去这家位于双峰塔里新开的咖啡店吗?)
Lily:Ok,baiknya.Marikitapergibersama-sama.
(莉莉:好啊,我们一起去吧。)
Siti:Kitanaikbasnomborduapuluhsatu(21)?
(西蒂:我们乘坐21路车公交车吗?)
Lily:Bukan,kitanaikbasempatpuluhlima.(45)
(莉莉:不是,我们要乘坐45路公交车。)
Siti:BerapahargatiketdarisinikeKLCC?
(西蒂:从这里到KLCC的票价多少钱呢?)
Lily:Hargatiketadalahsaturinggitlimapuluhsen.
(莉莉:票价是1零吉50仙。)
Siti:Jomjalan!
(西蒂:走,出发吧!)
马来西亚和印度的历史?
马来西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当时马来半岛地区是受到印度文化影响的王国。印度教和佛教在这个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并与当地的文化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伊斯兰教逐渐成为马来西亚的主要宗教。
印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当时印度次大陆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源地。印度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王朝和帝国,如毗湿奴王朝、孔雀王朝、德里苏丹国等。印度也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这两个宗教对印度的文化、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来西亚和印度的历史交织在一起,受到了相互影响。印度移民在过去几个世纪中来到马来西亚,为马来西亚的文化、语言和宗教带来了影响。今天,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拥有马来、华人、印度人等多个族群,各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使得马来西亚成为一个独特而多元的国家。
在马来西亚遇见心,遇见爱
本期投稿作者:LiYun
这个问题,我不断地问着自己。
一直到24岁,我都过着十分安逸的生活。比朝九晚五更好的工作,每天大多数时间用来赚钱、追剧、逛街、吃东西、买东西。慢慢的开始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去生活。每天重复的生活让我觉得人生没有什么盼望。
我的内心开始迷茫,就在这时我选择了参加海外志愿者的活动。
2018年我参加了海外志愿者的培训,之后来到这个美丽的国度---“马来西亚”,开始我的海外志愿者的生活,也是作为第一批海外志愿者来到这里,我很幸运。
离开自己熟悉的国家,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人们,重新书写我的人生。虽然不是第一次出国了,但内心还是会充满忐忑和不安,好奇和期待。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国家,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国境被中国南海分为两个部分:位于马来半岛(北接泰国,南部与新加坡隔着柔佛海峡)及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的沙巴砂拉越(南接印度尼西亚,文莱夹在沙巴州和砂拉越州之间)。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宪法规定伊斯兰教为国教,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马来西亚还是一个旅游胜地,所有抖音出来的旅游热门几乎都是在这里拍的。马来西亚必去九大景点:兰卡威、吉隆坡、马六甲、沙巴、槟城、热浪岛、云顶高原、巴珠菲冷宜海滩水清沙细、东姑都拉曼国家公园。
我生活的地方是首都吉隆坡。这里的人们非常的热情,以至于我第一次和他们说话就像在中国,可以大胆随意的说,其实我的英语很差,但他们的热情,让我觉得很放松,想和他们说话,即使一个个单词往外蹦别人也知道我想表达的意思。
我生活的地方有6种语言:中文(潮汕话),马来语,英语,缅甸语,韩语,印度语。常用语言:英语。
凌晨2点多飞机落地吉隆坡,4点30分到达我生活的地方,7点出发去海边。虽然旅途非常困倦,但很幸福。
在这里我总是能得到很多好吃的,还有自己想吃的也都能得到。
第一次教孩子们唱英文歌,第一次带孩子们玩游戏,第一次带孩子们外出活动,第一次能在陌生的国家接受记者的采访,第一次在国外分享中国文化...
在这里学习认识自己、放下自己、感受爱、收获爱。在这里每个人的爱都在感动着我,改变着我。
第一天在海边我偷偷的听到当地的导师告诉周边的人们:“她刚过来,语言上你们要好好帮助她,无论她说什么一定要回答她。”当晚也因为一个单词我表达错误,她没理解,我很着急,她一直和我道歉,明明是我的原因,但老师却如此的关心我,那一刻我很感动。
一次缅甸的哥哥和我开一个玩笑拿了我一盒口香糖,说了一些逗我的话,但我当真了。后来他把剩下的还给我,我说:“不要,你要十倍的补偿我”。因为我的任性,哥哥第二天通过一个弟弟给我送了各种炸水果,还不让说他送的,怕我不要。
每当遇到一些事情我会去大门口蹲着胡思乱想,两个韩国弟弟总能发现我,用他们不流利的中文逗我开心。
这里的导师很厉害,会5门语言,经常和我沟通。他的妻子给人感觉很严厉,但并非如此,她非常可爱,一天在厨房我们一起准备食物,她一直循环播放中文歌:甜蜜蜜。每次见面和我说:你好。不论我做什么事情她都会和我说:Fighting!
在这里最幸福的事情就是遇见爸爸的心,以前我一直对父亲有自己固定的观念,在国内的时候从来不会主动和他说话,即使说话也不说心里话,但来做海外志愿者以后发现父亲的心,他很爱我,很关心我。
爸爸一直在我的人生中默默无闻,不求回报,只希望我过的好。通过视频和爸爸沟通很多,他虽然不知道我为什么选择做海外志愿者,但他告诉我:一定要坚持自己选择的路。你肯定也会想家,也会遇到很多难的事情,这里不比国内,自己要多注意,照顾好自己...
我第一次嚎啕大哭,一直抽噎着,导师看到很着急的问我,我说:“我很好,这是我幸福的眼泪。”一边笑,一边流泪。他说:我想和你爸爸沟通,帮助你的爸爸,希望上帝给这样的机会...
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Choosewhatyoulove,lovewhatyouchoose.
就如老爸所说:要接受人生一切的好与坏,好好品尝上帝给我们的每一天。我期待接下来属于我的美好时光...
"让我们一起成为照亮世界的星星"
文字:林琳 黄豆豆
编辑:Estela
检查:車梨 YuLei
审核:Minne
图片:Liuyue 网络
诚意招募文字编辑志愿者
JOINUS
●不用花钱的旅行
●埃塞俄比亚|每一件小事都是伏笔
●让我难忘的非洲朋友“艾米丽”
●博茨瓦纳——一场意料之外的旅行
●因为梦想所以远行——喀麦隆
●留住美好,唯有珍惜
●换一种方式生活也许就遇到不一样的自己
●生命中的每段时光都应认真对待——南非
●在这里遇见幸福
●《最美的行囊》|斯里兰卡新体验(下)
马来西亚语
马来西亚语林晓军的读法跟中文一样,linxiao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