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始知蓬莱近
无为总觉咫尺远

维维股份为什么买不进(为什么清判夫苦同短自sT的股票买不进)

为什么清判夫苦同短自sT的股票买不进

ST的股票现在需要先签署风险确认书之后才能放开交易权限的,签署一次就可以了,一般会在交易系统里自动弹出的,可以咨询一下开户券商。

昔日豆奶大王上新剧:9.55亿易主维维股份实控人却“不见了”|公司汇

频抛副业资产、欲轻装上阵的维维股份即将迎来新的第一大股东,但相伴而来的问题是,这家曾经的“豆奶大王”,未来一段时间内或处于无实控人状态

《投资时报》研究员李浥尘

8个多月,10次质押所持有的维维股份股票,原因均为“主要用于流动资金贷款”——这样的行动,含义几何?

17年间,先后跨界十多个行业,涉猎房地产、白酒、煤炭、矿业、医*、金融等多领域,但成果寥寥,甚至铩羽而归——维维食品饮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维维股份,股票代码600300)这家昔日“豆奶大王”,因8月7日晚间上海证券交易所(下称上交所)下发的一份问询函,再度被拉进公众视野。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2000年就已在上交所上市,伴随着“维维豆奶,欢乐开怀”的广告语打响品牌并成为“豆奶大王”的维维股份,自2017年以来,一直着力“去多元化”,然而,即便将过去四处收购、目前已成累赘的酒业、茶叶、煤矿、房地产、金融等非主营资产逐步出售,该公司仍未走出发展低迷。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维维股份净利润三年间两度大幅下滑,2018年甚至创下历史最低,不足高峰时期的零头。且进入2019年,情况并未有明显好转。

如何“救赎”,已成当务之急。

正因如此,8月6日晚间,维维食品披露的《关于控股股东协议转让股份暨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变更的提示性公告》(下称《转让公告》),引起了广泛关注。但蹊跷的是,仅仅一天后,上交所问询函就接踵而至。

查询相关公告信息可知,此次股权转让,维维股份原第一大股东和实控人将出让17%的股份,将第一大股东拱手相让。但通过这轮操作,维维股份股权结构将陷入较为分散的实况之中,任一股东均无法对股东大会决议产生决定性影响,任一股东提名亦无法对董事会决议产生决定性影响。

实际控制人空置,此种*面对正在困境中艰难前行的维维股份而言,会在未来埋下哪些伏笔?

第一大股东易主

《转让公告》显示,维维股份的控股股东维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维维集团)于8月2日与徐州市新盛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新盛集团)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维维集团拟向新盛集团转让其所持有的维维股份28424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7%。

经双方确认,新盛集团为受让标的股份应支付的全部对价为9.55亿元,折合下来,每股3.36元。8月2日,维维股份收盘价为3.31元。

公开资料显示,新盛集团主要经营范围为城市建设项目投资、管理;非金融性资产受托管理服务;投资管理信息咨询服务等,注册资本40亿元,由徐州市国资委100%持有。2018年,新盛集团实现营收51.58亿元,净利润6.75亿元。

对于此次受让股份的原因,新盛集团称,此次权益变动系维维集团向新盛集团协议转让股份,是新盛集团市场化发展需要,有利于做大、做强实业平台。此次转让需动用的9.55亿元资金,来源为自有及自筹资金。

《投资时报》研究员查询相关数据了解到,此次转让交易前,维维集团持有维维股份55019万股,占总股本的32.91%。转让实施完成后,新盛集团直接持有维维股份28424万股,占总股本的17%,成其第一大股东,维维集团变为第二大股东,持股26595万股,占总股本15.91%。

从上述变化可见,转让后,维维股份股权结构较为分散,任一股东均无法对股东大会决议产生决定性影响。

同时,《转让公告》约定,股权转让双方将对维维股份董事会进行改选,新盛集团可提名两名非独立董事进入董事会。在本届董事会任期届满换届选举时,新盛集团享有三名非独立董事的提名权以及一名独立董事的提名权,作为第二大股东的维维集团也享有三名非独立董事提名权,第三大股东大冢(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则享有一名非独立董事提名权。

这些细节意味着,任一股东提名均不能实际控制公司董事会,也均无法对董事会决议产生决定性影响。

正是由于上述“设计”,不少机构投资者向《投资时报》研究员坦言,此次股份转让完成后,维维股份将由有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如此情形,亦引发了上交所的高度关注。上交所专门针对于此,要求维维股份就四个方面问题作出说明。

其一是要求维维股份结合公司历史股东大会表决情况、目前的董事会构成和实际经营管理情况等,具体说明认定无控股股东和无实际控制人的依据及合理性;二是说明新盛集团此次收购维维股份股权的主要考虑,未来是否有意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三是说明维维集团及实际控制人是否拟放弃上市公司控制权,并说明原因;四是说明本次股权转让对公司主营业务和经营管理稳定性是否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维维集团需解除6249万股质押

引人关注的是,上交所在问询函中指出,截至2019年8月1日,维维集团持有5.5亿股维维股份股份,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32.91%,但其中累计质押的维维股份达到4.79亿股,占其持股总数比例为87.07%,占总股本比例为28.65%。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8月8日,维维股份披露的《关于控股股东股份解除质押的公告》显示,8月7日维维集团持有的1.51亿股维维股份股票解除质押。截止8月8日,维维集团累计质押维维股份共计3.28亿股,占其持股总数比例为59.70%,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19.64%。

将最新数据与《转让公告》数据对比后可以看出,目前维维集团持股中,仅有22175万股处于未质押状态,要实现此次28424万股的转让,维维集团还需要解除6249万股的质押。

这一现象,同样引发了交易所的关注。对此,上交所要求结合维维集团股份质押状况及目前资金情况,说明维维集团进行此次股权转让的主要考虑和资金用途;上述股份质押是否会对此次股权转让过户产生影响及解决措施,并提示相关风险。

《投资时报》研究员查询维维股份过往公告了解到,今年以来,维维集团超过10次质押所持有的维维股份股票,原因均为“主要用于流动资金贷款”。

在一位券商研究员看来,维维集团频繁质押股份,现在又出让股份,都说明维维集团资金状况不佳,其中有部分原因或也是受维维股份所累。自2016年以来,维维股份开始剥离非主营业务,维维集团也受让了其中一些资产,面临的资金压力不断放大。

譬如,2016年12月27日,维维股份以1.98亿元的价格,将所持3家房地产公司全部股权转让给维维集团。

2018年12月11日,维维股份与维维集团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拟将贵州醇55%的股权作价2.75亿元转让给维维集团;2019年6月5日,维维股份公告称,贵州醇股权转让的相关事项已全部履行完毕。

“不务正业”业绩滑坡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维维股份2000年上市之后,多元化“野心”逐渐显露,至2016年的17年间,先后跨界了十多行业领域进行投资收购,曾先后进入房地产、白酒、煤炭、矿业、医*、金融等行业,以期寻找可持续盈利的增长点。

但其多元化之路并不顺畅,成果寥寥无几,甚至铩羽而归。

2009年10月,维维股份斥资3.48亿元买下枝江酒业51%的股份,2012年之后连续6年营收下滑。

由于不断上升的收购和投入成本支出,主营业务的营收提升也受到限制。面对多元化不利的现状,2016年,维维股份宣布回归粮油食品主业,开始剥离其他业务,对业务进行“瘦身”,多次转让旗下子公司。

从开始扩张多元化到开始瘦身计划等连续动作背后,维维股份的业绩压力也日渐浮出。

《投资时报》研究员整理其相关数据注意到,2016年、2017年、2018年三年中,维维股份营收保持了小幅增长,分别实现44.64亿元、46.47亿元、50.33亿元,同比增长14.81%、4.1%和8.32%;但另一核心指标净利润表现极差,分别实现6478.07万元、7484.09万元、3972.4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为-30.91%、30.5%和-29.28%,三年里有两年出现大幅下滑,其中2018年的净利润数据为历史最低水平,还不足高峰时期的零头;扣非后净利润更是在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亏损,分别亏损8591.68万元和2875.99万元。

时间转到2019年一季度,维维股份实现营收15.33亿元,同比增长0.29%,净利润9196.86万元,同比增长87.12%,扣非净利润2065.62万元,同比下滑71.24%。

在6月15日披露的年报问询函回复中,维维股份表示,2019年一季度毛利润比去年同期减少7475.77万元,导致2019年一季度扣非后净利润大幅下滑。其中,维维股份旗下的枝江酒业在2019年一季度毛利润下降3957.30万元,占总减少金额的52.94%,超过一半。

种种迹象显示,维维股份“去多元化”回归主业还在路上。“主业不强、副业太多”的维维股份经营情况亟待提振,迎来新的第一大股东后,能否走出业绩阴霾?

终于等来了维维的加仓机会

温馨提示:

1、本文只是分享投资心得,不是投资建议,请勿模仿,如果有人据此投资,盈亏完全自负,与本人无关!

我第一次买入维维股份是2019年4月底,买完之后就是五一节,节后大盘暴跌,但维维连续几天涨停,只好停止买入,但坚决持有。第二次买入维维是2021年9月之后,是用东方证券,国投资本,东兴证券,第一创业等券商进行置换性买入。这次买入的时间比较长,隔几天买一次,前后大概买了一个多月。当时在12.79元全部卖出了东方证券,买入维维股份,很多朋友说东方证券卖错了,因为我卖出之后东方证券又涨了很多,最高涨到了17元多。但我当时认为用券商来置换维维是正确的,因为维维的投资逻辑更强,比较而言,维维更有确定性。非常意外的是,我卖出的那些券商,现在好多都下跌了50%以上,我卖出的价格竞然是位于高价区间,这是我当时没有预料到的。这一段时间买入的维维股份,成本在3.5元左右。后来价格超过3.6元之后就停止买入了,但坚决持有。今年最高涨到4.73元,浮盈35%左右,但我一股都不卖,坚决持有。本来以为没有机会再买入了,没想到又跌回4元以下,但一直都没有跌到我计划的加仓买入价3.1元以下,所以一直按兵不动,没有加仓买入。

这就是我反复说的,越跌越买要拉开空间,没有跌出足够的空间,就不要继续加仓买入了。如果价格不跌,还想继续买入,那也要拉开足够的时间,最好是等到重要的时间周期,才能加仓买入。这就是只应对,不猜测。

这不,上周维维终于跌到了3.1元附近,加仓买入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开始了第三次买入。我把之前抽签中的新股复旦微电在97.32元卖出,加上卖出了一些可转债等等,然后买入维维股份。在10.24元卖出南京银行,继续买入维维股份。在10.21元卖出南京银行,继续买入维维股份。上周买入维维股份的价格,分别是3.14元,3.12元,3.05元,3.02元。下周如果维维的价格能够继续下跌,我会继续卖出南京银行,买入维维股份。从2019年4月开始买入维维股份以来,已经三年半了。2019年4月买入的数量很少,不算正式的买入,只是为了跟踪研究。正式的买入是从2021年9月才开始的。自从正式买入之后,买了一个多月时间,才完成了3.5元价格的买入计划。完成3.5元的买入计划之后,就停止买入了,等待下一个买入区间3.1元以下,但一直都没有等到,一直到最近才终于等来了机会。为了保险起见,我从3.14元就开始买入了,3.14元,3.12元,3.05元,3.02元,提早一点动手了。下一个买入区间是2.8元,如果维维能跌入2.8元以下,我会继续用南京银行来进行置换买入。

再下一个买入区间是2.5元,2.0元,可以用杭州银行(成本7.1元),无锡银行(成本5.4元),民生银行(成本5.4元),苏州银行(成本6.2元),继续买入。机会难得,只要公司具有价值,只要投资逻辑没有变化,当价格足够便宜之后,就要尽量买多一点。同样的资金,价格越便宜,可以买的数量就越多,这就是拉开空间,越跌越买,只买不卖的原因。至于买入之后价格一直不涨怎么办?其实这根本就不是问题。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控制好风险,在安全区间进行买入,然后坚决持有。至于涨不涨,什么时候涨,那是市场的问题,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不用去想,想也没有用,只需要巜做好准备等好运!》就可以了。很多人担心新盛集团只善长城投业务,不善长食品饮料行业,很难有所作为。其实,对于大型企业来说,成败的关键,不是要老板精通业务,而是要老板善于用人,敢于用人。(参看《维维股份的新老板真的不行吗?》)其实,现在维维的投资逻辑,还不是经营业绩,而是困境转折,否极泰来,国资控股之后,三年内必然有大动作,股价必有暴发的机会,只是没有人知道具体的时间,只能耐心等待。至于大动作是否能带来业绩的持续增长,变成果树型公司,那就要到时再具体分析了。维维具有很多大牛股的基因,比如:行业符合老龄化趋势,传统知名品牌,地方名片企业,企业在当地的重要性地位很高,收储加工销售的产业布*具有战略性,产品质量很好,国资取代民营控股定会带来转折,新的大股东实力强大,转型大有可为……虽然这些因素不一定能转化成大牛股,但却是我们投资最重要的底层逻辑。(参看《维维股份的新老板真的不行吗?》《维维豆奶,问王何时归?》等文)从维维的三季报来看,原材料大幅涨价造成的成本大幅上升,从而导致业绩大幅下滑的情况已经得到缓解,毛利率从一季度的15.25%提高到了三季度的16.95%,库存周转率也比去年同期有所提高,说明经营情正在改善。财务状况也在继续改善,短期借款降低到了5亿左右(2020年之前高达近40亿)。所以,现在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维维已经从最危险的资不抵债状态中走了出来,虽然体质还是很虚弱,但正在恢复健康,只是需要时间而已,值得期待。

其实,维维现在的情况,已经比去年刚刚被ST时好了很多,但股价却比被ST时更低。最坏的时间已经过去,但股价却更低,不就是买入的大好机会吗?便宜的时候不买入持有,那涨上去了怎么赚钱呢?就象恩华*业一样,13元以下的时间很长,大把机会让你买,但如果你不敢买,那涨上去了就和你没有什么关系了。

最后再顺便聊聊恩华和康德莱的情况吧。

从三季报来看,恩华的投资逻辑正在得到验证。我一直强调,恩华的投资逻辑,就是专业专注,稳中求进,步步为营,长期来看,未来有机会成为行业龙头。所以,恩华是一颗价值巨大的果树型公司,持有即可!(参看《恩华*业的投资逻辑》《战胜诱惑》《恩华*业的潜在收益巨大》等文)

康德莱的三季报业绩出现下滑,其实是医械公司不再合并表报的影响。因为不再合并表报是从2022年5月31日开始,所以财务数据要在三季报才反映出来。(参看《康德莱到底怎么了?》)好吧,就聊这么多。

祝大家好运!

文m华

2022年10月30日

为什来自么st股票买不进

st股买不进可能是因为投资者没有开通st交易权限,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在C4级以上就能开通,在交易软件中签署“风险揭示书”才能开通;若投资者已经开通st交易权限,买不进可能是因为股票达到了涨跌幅限制,这种情况下成交难度较大。一般不建议投资者交易st股,因为股票被st主要是上市公司净利润亏损并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若上市公司连续两年净利润亏损并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将会直接退市,交易风险较大,要注意ST股票涨跌幅限制为5%,创业板ST股涨跌幅限制为20%。拓资料:怎么提防踩到ST雷?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其实我们可以预防的层面就三个,如下:第一、连续三年净利润或扣非净利润总有一个是负数而且会计师事务所也认为这公司不大稳定;第二、最近一年净利润为负且收入小于1亿元;第三、最近一年期末净资产为负。剩下的,什么大股东占用资金、银行账户被冻结,说实话,非内幕人士还真不知道,那么针对这三个方面,我认为提防策略是这样的:关于上述第一条红线也就是连续三年净利或扣非净利总有一个负数这一条,我认为预防策略很简单,就是看一下你手里的持股之前是否已经连续两年净利润或非净利润总有一个是负数。如果是这样的情况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一旦今年净利润或扣非净利润为负的话,那这只股票就要被“ST”了。第二条红线也就是最近一年净利润为负且收入小于1亿,因为这条红线审核的就是一期,那对于现在来说,我们要预防的就是2020年的业绩情况,大家要注意,这条红线由两个条件共同组成。那么大家审核自己股票的方式就是先看一下前三个季度盈利状况,因为前三个季度的业绩情况基本可以代表整年了,如果前三个季度的净利润为负,那这个时候就要当心了,就要开始审核股票的收入规模了。看收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看往年收入,如果最近几年收入一直保持在10个亿以上,那就不用太担心,但如果前几年一直是1亿收入上下波动,这个时候就要小心了。另一种方式是看前三个季度的收入规模,如果前三个季度的收入已经超过1个亿了,那就不用太担心,反之则要注意了。第三条红线关于净资产,也是只考核最近一个会计年,关键就是考虑一下年报出来之后的净资产。所以也有两种方式,一是看第三季度的净资产,二是在三季度净资产的基础上再结合一下当期净利润,因为如果净利润为负的话是会抵消部分净资产的,所以如果你手里的持股三季度净资产不太多,而净利润预期不太好的话也要小心了。

维维股份为什么一直跌?

无论短线中线还是长线都是均线空头排列股价处于均线之下的明确下跌趋势,这种股票是主力在头部出货完毕后一直没有新主力进场,只有散户和游资,在完成一个有效的底部形态之前也就是主力完成进货动作之前,趋势不会改变

维维股份主营业务?

维维股份的主营业务是:饮料(其他饮料类、固体饮料、碳酸饮料、蛋白饮料)、糕点(热加工糕点)、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热灌装用聚对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瓶]生产,预包装食品、乳制品(不含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批发及进出口业务。

道路普通货物运输、货物专用运输(冷藏保鲜)、货物专用运输(罐式)服务,仓储服务(不涉及前置许可项目)、粮食收购、储藏、运输、销售等。食品、饮料的研究、开发,谷物、豆及薯类、包装材料的批发及进出口业务。

5年市值蒸发200亿,维维股份痛饮苦酒

万物皆可跨界,盲目多元化可能作茧自缚。

艰难时世里,大佬们赚钱的路子更野了。继网易丁磊养猪后,万科也高调宣布进入养猪界。

养猪虽然赚钱,但是养猪这个古老的活计,实际操作起来并不简单,甚至不亚于管理好一家公司或者提升坠落的股价。

经济学家马光远直接喊话万科:养猪时机不对,还不如修猪圈。

房地产跨界养猪行业能否分一杯羹还待时间的检验,但是家喻户晓的维维豆奶已经在盲目多元化的道路上给出了前车之鉴。

上世纪90年代初,“维维豆奶,欢乐开怀!”这句广告词响彻大江南北,借此维维也成为家喻户晓的“国民”豆奶。

5月6日,维维股份公告表示,由于涉嫌信息披露违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调查。

昔日连续十三年荣列同类产品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一,销售长期位居行业首位,就是这样一家行业龙头,竟然会因为信披违规被查,维维股份究竟经历了什么?

01

纸终究还是没有包住火,维维自爆信披违规可以说是无奈之举。

虽然此次维维股份信披违规的原因尚不明确,但事情并非毫无端倪可寻。相反,维维股份因涉嫌信批违法违规被调查,已多次在合规性上“踩雷”。

3月13日,维维股份发公告,计划以1.8亿元购买维维印象城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部分房地产维维印象城作为自己的新总部。①

上市公司正常买卖资产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卖方的身份却有些特殊。

后者是维维集团的全资控股子公司,并且维维集团还持有维维股份15.91%的股份,位居二股东之列。

不仅如此,在这次交易已经构成关联交易的前提下,交易价格却较账面价值增值31%。

于是“火眼金睛”的证监会下发问询函,要求维维股份说明是否存在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情形,并对房产及交易资金具体情况予以充分披露。

意料之外的是,维维股份大方承认了存在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情形,并声称:

2019年1月至9月公司通过银行电汇方式与维维集团发生资金往来29笔,累计金额为9.44亿元,虽于2019年11月收回了本金及利息,但期间存在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维维股份第一次涉嫌信披违规,早在2018年,维维股份在二级市场上斥资9.20亿元炒股进而影响公司损益-0.86亿元。

也许是这种斥巨资炒股最后还亏钱的“败家操作”实在太过难为情,在达到披露标准时,维维股份并未将事实公之于众。

事情到这还远没有结束,魔幻现实主义会再教导我们一次,别太天真。

4月30日,在年报披露最后时刻,维维股份顺带甩出了《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告》:会计更正后4年扣非净利润均亏损,连续4年逃税2.07亿元。

要知道,2019年维维股份全年营收50.39亿元,公司扣非净利润亏损1877.99万元,已经连续第三年为负值。②

如此一来的话,本次更正将直接致使公司2015年、2016年的净利润也由正转负,加上2019年,公司扣非净利润将连续5年呈亏损状态。

5年前的2015年6月,维维股份曾创出14.99元/股的历史天价,市值一度高达250亿元,此后数年间震荡下跌,现在跌至目前的3元每股附近。

从信息披露、内控机制的合规性,及上市公司与大股东间关联交易的公允合理性等方面相继暴露各种问题,再到今天一落千丈的股价,豆奶大王真的跌落神坛了。

02

作为中国最大的、上市20年的豆奶企业,维维股份的低谷源于子公司枝江酒业亏到露底裤。

2009年10月,维维股份斥资3.48亿元买下枝江酒业51%的股份,正式染指枝江酒业的未来布*。

2年之后,2011年,枝江酒业以营收19.99亿元迎来高光时刻,实现营业收入接近20亿元,净利润1.4亿元,进入中国白酒行业前十、湖北第一的位置。

好巧不巧的是,限制三公消费、酒驾入刑以及酒鬼酒引发“塑化剂”事件震荡整个白酒行业,枝江酒业也免不了苦受波及。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2013年枝江酒业被曝以食用酒精勾兑冒充纯粮酿造酒,公司从此走进下行通道。

数据显示,2012年-2016年枝江酒业营收从15.59亿元降至8.46亿元,净利润从1.78亿元跌至0.22亿元,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都像极了抛物曲线的右半段。

2016年,整个白酒行业周期逐渐回暖,枝江酒业却未能抓住“复兴”的机会。曾经这个泛全国化白酒品牌迅速跌落为一家区域白酒品牌。

从2017年枝江酒业迎来首次出现净利润亏损开始,2018年、2019年净利润亏损规模继续扩大,分别净亏0.37亿元和0.86亿元,像极了抛物曲线的左半段。

维维股份收购的枝江酒业近几年业绩连连滑坡,除了宏观的客观因素影响外,当然还要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自身原因。

作为业外资本首次深度介入白酒企业日常经营和管理,维维股份实在没有太多的经验,相反却走了不少弯路。

从2012年至2017年的5年时间里,枝江酒业高层人事震荡不断。

先是主管销售的“二号人物”曹生武退居二线,企业灵魂人物蒋红星退隐。继而维维集团创业元老曹荣开,从集团副总位置出任枝江酒业总裁和法人,接手前任陈红卫(陈任职不到3年),可在任职30个月,又将帅印交给老部下张春雷。

紧接着,张春雷被派到枝江酒业的首任总经理,扮演“救火队长”。

高管更迭频繁,冥冥之中给枝江酒业划上一个暂时难以解开的魔咒。

然而市场没有给予维维股份太多的试错时间,枝江酒业不得不为前者的试错成本买单。 

在白酒产品市场中,五粮液、泸州老窖、洋河和古井贡酒等酒企分瓜占比70%

浓香型产品市场。

主打浓香型白酒的枝江酒业,内忧外困之下只能只能夹缝中求生,其销售区域不停萎缩,产品市场亦遭遇大型酒企的围剿。

早在2002年,枝江酒业产品就已经覆盖全国18个省市。但是到了2017年,枝江酒业在传统优势的华中地区,业绩下滑45%。

从产能上也可以印证这一点,2018年和2019年,其设计年产能和实际年产能分别为8.5万吨、3.5万吨,都没有达到饱和的状态。③

2018年,枝江酒业成为上市公司的“包袱”。截至2019年底,公司累计计提枝江酒业商誉减值准备0.69亿元。

收购的是金瓜,还是地雷,需要时间来慢慢检验。于维维股份而言,目前看,枝江酒是这颗雷的后遗症也正在显现。

03

枝江酒业的亏损只是一个缩影,但是酒类业务成业绩痛点却直指维维股份多元化版图的全面溃败。

再往后退个20年光景,维维股份上市之初的发行价还有每股10.28元,如今市值已经从当初的66亿跌到了目前的51亿左右,足足缩水七成。

这意味着,“逆水行舟”的维维股份一直在“不进则退”。原因又是什么呢?

抛开维维股份自曝枝江酒业4年逃税导致的母公司连续五年亏损外,从近三年来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金额高居不下,也能推导出多年亏损的状态。

根据财务报表显示,2017年-2019年,该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分别为-1.03亿元、-3130万元、-1877.99万元;

同期,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高达1.77亿元、9097.05万元和9170.59万元。

具体来看,在2017年-2018年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金额最大的一项均为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

以2018年为例,维维股份转让贵州醇股权收益7061万,处置贵州醇部分闲置土地收益2348万,处置固定资产收益431万,处置生产性生物资产927万,处置土地收益274万,子公司注销股权收益37万。④

换而言之,近年来维维股份一直在卖资产补贴家用,但是对于家大业大的它而言此举无异于言杯水车薪。

回到贵州醇,它是维维股份进军白酒领域的另一个注脚,2012年,维维股份出资3.57亿元持股贵州醇酒业51%的股权。

然而自2012年开始,维维股份白酒板块营收就持续下滑。2015年-2017年间,贵州醇亏了接近1.5个亿。⑤

2018年,已经被白酒拖累的喘不过气的维维股份把贵州醇卖给了当时的大股东维维集团,才有了片刻的喘气机会。

抽丝剥茧维维股份的白酒业务版图,可以说维维股份对白酒情有独钟。

其实,早在2006年,维维股份就开始涉足白酒领域。当年维维股份以8000万元的价格收购江苏双沟酒业38.27%的股权。收购完成后,维维股份再次增资双沟酒业成第一大股东。

值得一提的是,初来乍到的维维股份在2009年将双沟酒业转让给了宿迁市国锋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取得2.1亿元的净收益。

也正是维维股份在投资双沟酒业上尝到甜头,坚定进军白酒领域的种子就此埋下。但它似乎忘了,双沟酒业的投资具有巧合性,巨大的收益也并非出自维维股份独道的眼光,贵州醇、枝江酒业就能说明这一点。

成立于1994年,以豆奶起家的维维股份,在成立之初主打豆奶产品,其一直在市场上畅销多年,6年之后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上市之后,维维股份就像着了魔一样,除了主营维维豆奶之外,开始广泛涉猎乳业、房地产、白酒、生物制*、茶业、煤矿、粮油、茶业等多个领域。

然而,维维股份在自身主业并不稳固的情况下,就盲目布*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其结果自然不会一帆风顺,甚至可以用艰难来形容,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上市20年市值还缩水了。

2017年,维维股份表示要收缩战略版图,聚焦主业,从“买买买”开启了“卖卖卖”模式。

可悲的是,甩掉了诸多的包袱后,“一身轻松”的维维股份开始专注于主业发展。问题是,疯狂跨界不但未让公司出奇制胜,也消耗了公司大量的精力导致拱手让出豆奶粉市场。

疫情是个放大镜,也是所有企业的“修罗场”。今年一季度,维维股份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了30.52%,其中,粮食初加工产品收入减少2.2亿,白酒收入减少0.8亿,饮料收入减少0.5亿。留给维维股份的日子却不多了。

1997年,维维豆奶销售额飙升到了13亿,市占率一度达到七成,此后连续十多年时间都位居国内豆奶品牌的首位,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豆奶之王”。

13年过去了,如今股价“跌跌不休”的维维股份,也许再难开怀了。

*图片来源网络,资料来源备注:

①:投资时报,《1.8亿买维维集团房产?维维股份多元化屡折戟,最新收购再起风波》,2020年3月20日。

②:和讯网,《维维股份遭立案调查!主营下滑扣非净利润连续三年为负,昔日豆奶大王跌落神坛?》,2020年5月7日。

③:斑马消费,《维维股份痛饮枝江苦酒:3年连续净亏销售区域不停萎缩》,2020年5月11日。

④:第一财经,《维维股份“难开怀”:主营下滑、被调查、股东违规占用9亿》,2020年5月7日。

⑤:国际金融报,《维维股份:白酒不是豆奶贪杯容易“上头”》,2018年12月12日。

多元化碰壁、重回“主战场”维维股份如何博弈豆奶百亿市场?

近年来跨界不顺的维维食品饮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维股份”,600300.SH),也许不得不通过频繁出售资产来“补血”了。

12月6日晚间,维维股份发布公告称,子公司枝江酒业拟将湖北银行近3600万股,按每股3.08的价格转让给宜昌九鑫,转让总额为11,077万元。转让后,枝江酒业可形成收益10,361.15万元,净利润7,770.86万元,维维股份增加净利润5,517.31万元。而在此之前,维维股份曾多次出售旗下资产。

就此,《中国经营报》记者就资产出售等相关问题求证维维股份,相关公共关系负责人回复称,“一切以上市公司的公告为准,这边不方便发言。”

凌雁咨询分析师林岳认为,“主业遇到发展瓶颈的维维股份,近年来的多元化转型之路并非一路畅通,酒业板块、茶叶等板块表现不佳。频繁出售旗下资产用来补充现金流,不排除有‘甩包袱’、减少多元化布*、聚焦主营业务的战略调整。”

开启“卖卖卖”模式?

记者留意到,维维股份在2000年登陆资本市场后,开始了多元化布*。期间业务涉及乳业、白酒、房地产、茶业、贸易、金融等多个领域。“大农业、大粮食、大食品”成为该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

维维股份涉足白酒业是从2006年开始的,目前控股企业有湖北枝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和贵州醇酒业有限公司。而枝江酒业共持有湖北银行近3600万股,这是枝江酒业2006年的一项投资。这次股权交易的对方是宜昌九鑫投资。通过转让这笔资产,枝江酒业可形成收益1.04亿元,净利润7770.86万元,维维股份增加净利超过5500万元。

记者留意到,维维股份在公告中提及,本次交易后所得款项主要用于提升企业运营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以及电商平台、广告投放的投入等。林岳对记者说:“枝江酒业持有的银行股份转让,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资本运作获得收益,从而可以弥补枝江酒业在业务运营上需要的资金。”

同时,品牌营销专家路胜贞指出,2017年前三个季度,维维股份旗下的两大酒业的现金流净额呈现亏损达1.9亿元,两家白酒子公司拖累了维维股份的现金流。目前枝江酒业处于资金断粮阶段,通过出售股权获得的利润,可以解决其进行企业管理、渠道建设以及广告投入的大部分资金。

同样在今年,维维股份出售了子公司贵州醇的土地资产。这是贵州醇名下两宗共计464亩的土地,2012年11月取得后一直闲置。该资产的交易对方是贵州醇原来的大股东贵州兴义阳光资产公司。这笔交易的对价8300万元,交易完成后,贵州醇获得收益2200万元,增加上市公司净利1200万元。

今年9月,维维股份子公司维维创新投资还转让了无锡超科食品公司10%股权,转让对价6400万元。这笔交易形成收益3800万元,增加上市公司净利2800万元。而在去年12月,维维股份则是把盈利不理想的房地产业务剥离出去。为了出售上述房地产业务,维维股份甚至贴钱转让。截至今年9月30日,维维万恒置业净资产2543.49万元,评估值-5375.01万元,评估增值率-311.32%,转让价格为-5375.01万元。

“维维股份每一次多元化布*都与社会产业热点紧密相连,但是多元化的发展其实也没有给维维股份带来多大的效益,从目前看来,频繁出售资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维维股份整体有‘甩包袱’的可能。不过也不排除维维股份在进行减少多元化布*、聚焦主营业务的战略调整,试图借助消费升级的趋势,重新定位产品,并进行品牌升级。”林岳说。

转型受困

“多元化转型源于维维股份在主业上遇到了发展的瓶颈。”路胜贞告诉记者,目前豆奶市场规模在300亿元左右,市场主要品牌以维他奶和维维豆奶两大品牌为主,不过新进入品牌较多,达利、黑牛豆奶等开始抢占维维豆奶的市场。维维豆奶主要立足于三四线城市的市场渠道,在一线城市不占据主流。维维豆奶的销售额接近20年没有大的增长,所以在大豆奶这个品类上,维维已经可以挖掘的空间不多。

林岳也认为,“多元化发展并未让其找到可持续盈利的业务增长点,原来是想依仗维维豆奶的渠道及销售网络,来实现收购品牌的发展,但是目前来看收购过来的品牌反而拖累了整体的发展。”

以白酒业务为例,根据维维股份发布的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上都获得了增长,但是公司的酒类产品(主要是枝江酒业)销售收入,无论是低档还是中高档,均呈20%以上的降幅。另在2016年,维维股份整个酒业板块实现营收9.9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1.85%。同时,白酒库存量增加 819.19%,达4743万元。

路胜贞对记者表示,“维维股份在收购枝江及贵州醇等产业时,恰恰处于中国白酒行业的黄金时期,单是枝江一个品牌就曾在2011年创造了20亿元的营收,超过了维维豆奶本身。2010年前后,受当时大环境影响,维维股份在多元化道路上顺势而起,产生了‘大农业、大粮食、大食品’综合产业链发展的雄心。”

“从多元布*上看来,进军白酒并非不能理解,娃哈哈等企业也都有类似的布*。作为区域白酒而言,其实此前枝江及贵州醇都是优质的品牌。但是,从大环境上来看,白酒行业越来越朝高端消费升级的趋势已非常明显。中端产品在市场上不是占有很好的优势,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行业特征强烈,随着消费升级加速,两者竞争力逐年下滑。”白酒行业专家蔡学飞说。

记者留意到,除了“饮酒”,维维股份在“饮茶”这项转型上也并不理想。2013年12月,维维股份以7650万元现金收购了湖南省怡清源茶业有限公司51%的股权。财报显示,2015年维维股份的茶类收入锐减44.79%,毛利率锐减17.23%,并未达到当时增加上市公司净利润1000万元的收购目的。

“茶叶主要是由被控股的怡清源茶业自己经营,维维股份只是资本的投入。怡清源茶业在茶类市场上一直缺少一个系统的品牌战略,也没有大单品战略。当维维股份收购后,怡清源茶业主打的几款茯茶产品都处于市场的培育期,虽然耗费了大量资金投入,但是并未像云南普洱那样出现爆发期。因此在进军茶业务上,维维股份并没有达到预期中的目标。”路胜贞说。

坚持下来就是胜利。

维维股份有酒吗?

有。

2009年,入股川王酒业,双方成立维维川王酒业有限公司,并与2010年推出维维川王品牌酒。

2009年9月,维维股份以51%的绝对控股权收购枝江酒业,并把枝江酒业打造成二线白酒品牌。2009年,入股川王酒业,双方成立维维川王酒业有限公司,并与2010年推出维维川王品牌酒。2012年3月9日,维维股份就曾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与贵州兴义阳光资产经营公司合资设立新公司管理贵州醇酒业资产及业务。2012年5月30日,公司董事会通过了公司拟与兴义市人民**、贵州醇酒厂、贵州兴义阳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等签署投资协议的议案,标志着维维收购贵州醇已经尘埃落定。

维维豆奶,不再欢乐开怀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在沙滩上。

在奶制品中,一直存在牛奶和豆奶孰优孰劣的争论,十多年前,牛奶的销售市场不如豆奶。

连续十多年名列市场占有率第一、销量第一,在中国豆奶市场处于绝对的龙头地位的"豆奶大王"维维股份,在十多年后,较乳企伊利股份,市值一个是50亿,一个是1767亿,简直是云泥之别。

时间证明,卖豆奶的真干不过卖牛奶的。

维维股份有今天,或许跟它的多元化,频频跨界有关。

上市之初的维维股份,早就萌生了要进军乳制品行业的想法,公司虽然是称雄中国豆奶市场的一线品牌,但发展乳业貌似不敌对手蒙牛、伊利、光明等乳企,加上乳制品业务行业竞争激烈,前五大巨头集中度高达62%,留给维维乳业的发展空间有限,业绩表现也是差强人意。

于是,维维股份又将"触角"伸向利润率丰厚的白酒市场,想把白酒业做成公司的主业。在酒业布*方面,2006年,维维股份通过受让双沟酒业38.27%的股权,成为双沟酒业第一大股东。但双沟酒业饱受茅台、五粮液、剑南春等全国品牌和本地巨头洋河股份的强势进攻,使得双沟酒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大。

2009年,受金融危机和三聚氰胺的危机影响,公司的乳制品和豆奶粉业务均出现了业绩下滑,为挽救业绩下滑危机,公司不得不把并购才2年,彼时作为公司盈利增长点的双沟酒业转让给宿迁市**,获得了大额的处置收益。

也就在双沟酒业处置当年,公司又通过定增募资的方式收购了湖北枝江酒业。公司当年通过对湖北枝江酒业的成功收购,增厚了公司当年收入7亿,增厚利润0.7-0.8亿,使得公司当年净利润盈利,但扣非净利润实际为亏损。

卖一个酒业公司,买一个酒业公司,可见公司对酒主业的痴迷。2012年,公司继续加码酒业,收购贵州醇酒业,构建了以酒业、豆奶粉、乳业为主业的业务格*。

而且从2009年开始,维维股份最大的收入和利润来源就变成了白酒,其次才是豆奶、乳品。

从上述白酒名单中,维维股份也算是上过前十名的酒企。

期间,公司又折腾了煤炭、地产业务,但在2013年、2016年,分别进行了剥离。2014年,公司又新增了茶业务,2018年,公司又做起了粮食初加工产品业务,确定了"豆奶+粮食+白酒"三大业务板块。

在维维股份的接近20年的资本市场生涯里,把豆奶、牛奶、白酒、煤炭、地产、茶、粮食都折腾了一遍。

年轻时多尝试,人到中年,就不得不认清自己,并投入有限的精力到自己所擅长的领域。

目前公司所剩的业务中,收入主要构成还是粮食、豆奶和白酒。

毛利率最高的还是豆奶,其次是酒。毛利率最低的是粮食业务,其收入占比在40%左右,但毛利率较低,只有2%。

根据2019年年报披露,维维股份仍然是全国豆奶粉市场第一大知名品牌,维维牌豆奶粉连续十三年荣列同类产品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一名,也一直是公司的核心主业。

公司白酒品牌"枝江"及"贵州醇"等处于二线品牌。

等于是折腾来折腾去,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在豆奶领域。如果不跨界,公司依托维维的品牌美誉度是否又能发展成另外一番景象。

维维股份自2000年上市以来,其收入规模总体是增长的,但净利润却是自2009年达到最高点之后,便开始震荡下滑。即使是下滑,可公司依然维持着账面净利润依旧盈利的表象。

但扣非净利润却是在净利润最高点"2009年"迎来首亏,2013年也是亏损,2017年-2019年,更是连续三年扣非净利润亏损。

根据退市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亏损2年就会*ST。如果连续亏损3年,自年报后该股票就将暂停上市。至于维维股份为啥没被ST过,主要还是公司有来源于资产甩卖的投资收益。

但如上文所说,公司自上市以来依然维持着账面净利润依旧盈利的表象。

2020年4月30日,维维股份出具年报的日子,公司再次奉上了增利不增收,以及扣非净利润亏损的年报。

其中提到2018年调整前、调整后的数据,仔细一看,公司同时又奉上了一份会计差错更正报告。

会计差错的原因是,子公司湖北枝江酒业存在"漏交税款"的情况,2015年-2018年,连续4年存在漏交消费税及附加税费的情况,连同滞纳金,一共2.06亿。

公司对会计差错进行更正后,对以前年度"2015年-2018年"的财报数据进行了调整,依次调减了归母净利润6187万、6264万、1723万、504万。

而上面提到,公司在2009年、2013年、2017年-2019年出现净利润盈利,扣非净利润实则亏损的情况,如果把此次归母净利润的调减考虑在内,维维股份是在2009年、2013年、2015年-2019年,均属于扣非净利润亏损状态。

如果公司连续3年净利润亏损是需要被ST的,而如果是扣非净利润连续亏损则不会,即使考虑这项会计差错更正,公司仍然还是保持净利润盈利,

扣非净利润是衡量公司真实盈利水平的一个指标,可见自2013年起,维维股份就颓势尽显。

至于为啥2019年年报期间才发现以前年度出现湖北枝江酒业税款漏交的情况,估计又是跟2019年集中出清历史包袱的公司是一个意图。

2020年5月7日,公司收到了证监会的《调查通知书》,根据公告来看,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

可能跟上述2.07个亿的税款漏交事项有关,毕竟金额影响重大,也许监管部门会给我们一项到底是会计差错还是财务造假的答案。

另外,在上述表面盈利,实则亏损,靠资产甩卖给公司凑业绩的年份中,维维股份基本上是靠关联交易。

资产甩卖就会涉及到给资产估值,卖贵卖便宜都由估值说了算,但雷哥发现维维集团不仅是估值技术用的巧妙,而且资产甩卖也是用的比较到位。以下图中的一笔股权处置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笔是公司处置维维印象城、维维万恒置业100%的股权以及徐州南湖花园度假村85%的股权。

其中,净资产价值为2544万的维维万恒置业被公司以评估值-5375万的价格处置给控股股东维维集团,评估增值率为-311.32%,评估减值7921万。

公司把这项评估减值结果归咎于国家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对二三线城市的房价影响,维维小区项目的土地最近成交价格为60万/亩,较当时竞拍价格130万/亩,已经是缩水近50%。

根据成本法评估,这项开发项目出现大幅减值。

在这项交易中,到底是当时地价竞拍价格过高,还是此次评估过于"谨慎"导致评估结果为负资产呢?

成本法用来评估房产价值比较少见,以红星美凯龙为代表的一些类房企,常见采用的是收益法、直接比较法、假设开发法等方法。

即不论什么政策下,一块待开发的土地(非工业用地),其价值主要是由其未来开发产品的价值预期决定的,简单的采用成本法不能反映"房地产开发企业下的土地、以及在土地上做的各种前期工作,如已经进行的土建工程建设"的价值。

成本法的理论依据是,从卖方角度是基于过去投入的情况,是卖方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从买方角度来说,是买方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来源:百度搜索

此外,既然受房地产调控影响,房价的下滑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为啥之前在上市公司体内时,不计提减值,而是此次要对外卖给股东时,才评估减值呢?

在资产评估界有个说法是评估结果常常根据评估目的走。

同时,因为维维万恒置业以及此前维维印象城股权的全部处置,导致公司2016年存货大幅减少10.55亿,维维股份原来对万恒置业、维维印象城的资金拆借也因为股权处置转变为控股股东维维集团对公司的资金占用,共计8.4亿。

而在2011年-2015年之间,存货中的开发成本一直是存货结构中一项占比较大的资产,但从未计提过跌价准备。

控股股东对公司的资金占用在2017年6月才得以清偿。

按照这个玩法,雷哥联想到这么一个套路:如果一个公司把利润藏进了资产中,后续除了通过大洗澡、折旧摊销的方式来消化之外,还可以通过资产打包处置的方式移除上市公司体外,避免了后续的大洗澡对公司损益的影响。

这个手法在游族网络身上用过,高溢价收购形成的商誉资产,后续通过资产转让的方式,把商誉移除上市公司体外。

在上述维维印象城的股权处置之后,2020年3月,公司又开始向维维印象城公司购买维维大龙湖的商务办公楼。

来源:同花顺

2009年6月,公司因总部搬迁,以1.8亿的价格竞得维维大龙湖L7-4独栋商务综合体地块,该地块当时按照房地产和设备资产评估常用的重置成本法、市场比较法、基准地价修正法,评估估值为1.72亿。

2016年,公司将含维维大龙湖L7-4独栋商务综合体地块的维维印象城的股权整体进行转让,根据公司说法,2016年由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影响,徐州市房地产市场上半年走势低迷,而且考虑到是股权转让,而非单项资产转让,公司采用资产基础法(不适用收益法和市场法)进行评估,评估价为1.6亿,维维印象城当时的评估增值率为79.16%。

而此次购买,因为是单项资产评估,又改为房地产评估适用的市场法,确定交易价格为1.8亿,在标的资产尚未竣工验收的情况下,增值率31%。

2009年以1.8亿买,2016年以1.6亿卖,2020年以1.8亿买,似乎也就是2000万的溢价,但仔细看就会发现这是一笔低卖高买的交易:前次以1.6亿卖给股东维维集团的是整个维维印象城打包出售,而此次买回的仅仅是占地面积8000多平米的地产,也不是当年1.8亿购买的占地13651平方米的完整地块。

而且虽然此次交易是上市公司维维股份和维维印象城的交易,但因为维维印象城是维维集团的子公司,所以这笔钱无异于是支付给了维维集团。

在上述对股东的资产转让中,维维集团基本上采用的是分期付款,2016年-2019年,维维集团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发生额分别是9.37亿、0亿、3.32亿、14.3亿。

来源:公告

对此,公司还被监管部门出具了一份监管工作函。如果从期末财报数据来看,是没法发现这笔资金占用的。在监管部门的问询下,维维股份才自爆【近两年,企业遇到融资难题,银行贷款规模压缩,股票质押率过高,还款压力加大,资金短时周转困难,为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波及上市公司,迫于无奈出现了应急性短期违规占用,主要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并甩锅给公司的财务负责人。

这笔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是如何引起监管部门怀疑的呢?

我们先看以下几点情况。

1、从2014年开始,维维股份对外举债增加,且是以短期借款为主,其贷款期末余额的增速甚至超过了收入的增幅,当期借款金额甚至在2018年、2019年超过了当期收入规模。

从上文可知,公司近几年的经营状况并不好,而且没有什么大项的投资支出。公司大量举债的做法不太符合商业逻辑。

2、从2014年开始,公司的受限货币资金占比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基本上占整个货币资金的3成-4成。2017年-2019年,剔除受限货币资金的情况下,维维股份的货币资金资产占比也尚可,在15%-20%左右。

2017年-2019年,维维股份连续3年在第4季度大量增加经营性资金流入,而在以前年度,并没有如此明显的规律。

而且从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来看,公司在2017年、2019年均存在第四季度余额较高,第一季度骤降的现象。

3、在公司货币资金存量尚可的情况下,公司一边对外举债,还一边新增大量预付,同时还存在资金被控股股东占用的情况。似乎也是存在一些悖论。

4、从2017年起,控股股东维维集团的股权质押比例就高达90%以上。在股东很缺钱的情况下,难免会把手伸向上市公司。

来源:同花顺

2019年4月30日,维维股份因控股股东资金占用被出具了一份监管工作函。

目前,维维集团已经退居二线,第一大股东的位置已经让予他人,目前处于没有实控人的状态,此次又深陷立案调查风波,昔日的豆奶大王以这种方式强势回归,让人不禁有种"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叹惋。

格隆汇今日整理了一份“市场热点图”

点了“在看”者,才能获取神秘好礼(只有点了才行)

然后在后台对话框回复“热点”,即可接收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高金融网 » 维维股份为什么买不进(为什么清判夫苦同短自sT的股票买不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