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最大回撤是什么意初变只思
基金最大回撤是指,当基金在上涨周期和下跌周期的时候,上涨过多具有了一个下跌的一个周期,当回撤的幅度就是指的是基金最大回撤也就是说过分的上涨,导致了有了具有调整的需求,导致基金的下跌形成了10%和20%的最大回撤。1、当回撤数据越小,说明基金经理能及时应对市场的变化,风险把控能力强。假设回撤数据过大,则可能波动大,那么带来的风险和收益都成正比。2、基金的最大回撤不需要投资者自行计算,一般在基金公司官网都能查看或第三方代销机构网站查看。不过挑选基金的时候,不能只根据基金的最大回撤挑选,因为最大回撤只能说明抗风险能力,并不代表盈利能力。3、挑选基金的时候还应该结合基金经理过往业绩、净值高低、行业板块、夏普比率、标准差等筛选。许多指标可以在基金概况中查询,如果查不到可以在基金公司官网查询。拓展资料最大回撤率是指在选定周期内任一历史时点往后推,产品净值走到最低点时的收益率回撤幅度的最大值。最大回撤用来描述买入产品后可能出现的最糟糕的情况。最大回撤是一个重要的风险指标,对于对冲基金和数量化策略交易,该指标比波动率还重要。回撤率,是指在某一段时期内产品净值从最高点开始回落到最低点的幅度,即亏损幅度。这是一个历史指标,比较的是基金过往净值。基金投资者除了关注基金管理人的预期年化收益创造能力之外,也需关注风险控制能力,而最大回撤是一个非常好的衡量指标。最大回撤衡量基金净值曲线峰顶到谷底最大的幅度,该指标考验了基金经理对于风险和趋势的把握能力。平均回撤率可以看出一只基金“稳不稳”;而最大回撤率则表明它过去的最高风险值是多少,其是指在选定周期内任一历史时点往后推,产品净值走到最低点时的收益率回撤幅度的最大值,或者说是,统计期内买入产品后可能出现的最大亏损值,简单来说即投资者买入基金后可能出现的最坏状况。
【回撤日报】中庚基金:“价值先锋”频频踩雷,运气不佳还是投研能力不足?
编者按:
一批基金公司的“次新”产品正遭遇较为严重的回撤。本篇主要研究中庚基金旗下的“中庚价值先锋”,未来将透视更多基金公司的更多产品。
中庚基金是一家个人系公募基金公司,近年来旗下大部分产品的净值表现相对较好。
中庚价值先锋是中庚基金发行的第5只产品,也是最新发行的一只产品。不过,该产品成立至今,净值累计下跌超过8%,年内净值回撤21.89%,同类排名靠后。
研究发现,中庚价值先锋重仓股频频踩雷,其重仓的中孚信息、传音控股年内跌幅均超过六成,另外还有多只重仓股年内下跌超过四成。基金投研、风控能力或存疑。
9月初,中庚价值先锋的其中一位基金经理曹庆离任。曹庆主要负责中庚价值先锋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目前是中庚基金的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
中庚价值先锋成立于2021年8月,募集份额约38.5亿份,认购总户数48676户。
截至2022年9月27日,中庚价值先锋单位净值累计回撤8.16%。年内至今,该基金回撤21.89%,同类排名498/733。
中庚价值先锋成立以来的最大回撤达到42.11%。2022年4月26日,该基金的单位净值曾跌至0.6852元。
2022年二季度末,中庚价值先锋的基金资产净值约为50.55亿元。
研究显示,中庚价值先锋净值回撤较大可能与其高仓位运行,重仓股频频踩雷密切相关。
2021年三季报显示,在基金刚刚成立1个多月之后的2021年三季度末,中庚价值先锋股票持仓占基金总资产的比例就达到了93.23%。随后的几个季度,该基金股票持仓占基金总资产的比例持续维持在90%以上。
中庚价值先锋的持仓换手率并不高。2022年二季报显示,中庚价值先锋的前十大重仓股中有五只股票从该基金成立之后的第一个报告期就开始持有,已连续持有4个季度。这五只股票分别是赛意信息、天顺风能、创业慧康、中孚信息、绿盟科技。
中庚价值先锋是中孚信息的第二大流通股东。截至2022年9月27日,中孚信息股价年内下跌达64.20%。研究显示,中孚信息2022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29.98%、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
此外,创业慧康、绿盟科技今年以来的股价也下跌超过四成。
其他重仓股中,传音控股年内股价下跌达到61.98%。2021年上半年,传音控股营收仅同比增长1.12%,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超过60个百分点;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4.53%,去年同期为同比增长58.71%。
中庚价值先锋重仓股频频踩雷,是运气不佳还是投研能力不足?
中庚价值先锋成立时的基金经理为陈涛、曹庆。2022年9月2日,中庚基金公告基金经理曹庆离任,原因为公司内部工作安排。曹庆将继续担任公司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
中庚基金官网一篇关于基金经理陈涛的采访文章显示,“就具体分工而言,陈涛具有丰富的泛成长行业一线投资研究经验,将主要负责自下而上的研究、选股、组合构建,把控基金投资组合整体的航向;曹庆将主要负责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包括投资组合的行业配置风险、风格因子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
净值深度回撤、主要负责风险管理的基金经理离任,中庚价值先锋最近有点“难”。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
版权声明:本作品版权归面包财经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作品。
面包财经官网邮箱:mt@mbcaijing.com
基金回撤率啥意思
基金回撤率是指基金过去的最高风险值的大小,基金回撤率和基金风险成正比,基金回撤率为负,说明回撤率数值越大,数值越大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亏损的概率越大,相反基金回撤率为正,说明回撤率数值越小,数值越小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小,亏损的概率越小。基金回撤率可以作为选择基金的参考指标,但不能作为选择基金的唯一标准,基金涨跌由投资标的决定。
上日基金净值1.0010实际份额994.3可用份额994.3当前市值995.29里面的上日基金净值实际份额可用份额当前市值分别是什么意思
上日净值说的是基金在上一个交易日的收市价格实际份额表示你实际持有的基金有多少份可用份额表示你可以卖出的基金份额有多少份当前市值表示如果你当日卖出的话,账户就是这些钱
盘点历年最强公募基金经理!他们的宿命和魔咒
如果从1998年3月,基金开元和基金金泰这两只最早成立的封闭式基金算起,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刚好整整走过了25年。
但最初的几年,基金数量极少。那时候根本没有我们现在这样不知道到底应该买哪只基金的烦恼,能抢到就不错了!所以也没啥冠不冠军的概念。
从2003年博时基金的肖华开始,公募圈才开始真正关注冠军基金经理。直到去年2022年,正好一共20年,共产生了20多位偏股型公募冠军(有的基金不止一位基金经理)。
对于这些冠军基金经理,很多人忍不住想买,认为这些基金经理已经证明了他们的牛逼。的确有一些基金经理,在夺冠之后,业绩依然不错。但也有很多人,吃了亏,上了当,发现冠军基金经理也不是一直都牛逼的。
所以,作为对国内公募基金的一个全景式的了解,我们不妨来盘点一下,在过去这风云20年里,都有哪些人拿过冠军?他们现在又都怎么样了?这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人和故事。
文章稍微有点长,大家可以收藏慢慢看。
先来个简单粗暴的,直接上个汇总表。
接下来挨个儿说说他们曾经的风云故事,以及他们后来的命运。
2003年,肖华
博时价值增长(050001)
当年收益:34.35%
肖华在2002年5月加入博时基金,第二年因为把握住了蓝筹股,特别是汽车股的大行情,迅速拿到全市场偏股型公募基金的冠军。
但这个领先势头没能延续。夺冠之后的2004年,博时增长基金单位净值下跌7.77%,排名偏股基金倒数第三。
也正是从他开始,公募圈就有了冠军夺冠后第二年大幅落败的魔咒。再往后的2005和2006年,博时价值增长依然表现平庸,始终徘徊在行业中等水平。
或许是肖华自己也对这种表现感到不满,想变换一种投资模式,2006年底他从博时基金离职,紧接着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尚诚投资,可以说是中国公募奔私第一人。
从他之后,奔私就几乎成为了国内公募基金经理宿命般的去向。
过去这么多年了,尚诚投资对外显示的私募基金依然只有1只,但业绩还不错,这长达16年的平均年化收益有将近8%,这其实不容易。
2004年,刘青山
泰达宏利成长(162201)
当年收益:17.09%
刘青山也是中国第一代明星基金经理,在1997年参与筹建了华夏基金,01年加入湘财证券,又参与筹建了泰达宏利基金的前身湘财合丰基金。
2003年4月,刘青山开始担任新发基金泰达宏利成长的基金经理,第二年,也就是2004年,市场跌入熊市的泥潭,刘青山管理的泰达宏利成长却逆势获利17%,成为了全市场偏股型基金的收益冠军。但05年4月他就把这只基金转给其他人管理了。
倒是另一只基金,泰达宏利行业混合,他一直管了将近9年时间,平均年化收益达到20%,非常牛逼。
后来刘青山顺理成章成为了泰达宏利的总经理,直到2015年5月离职奔私,创立了北京清和泉资本。
这家私募到现在也是非常活跃的,但业绩一般,2015年6月最早一批成立的新方程清和泉X期,到今年2月下旬,8年不到的时间,平均年化收益只有6%左右,而最大回撤超过了40%,略微跑输同类平均水平。
2005年,何震
广发稳健增长(270002)
当年收益:16.93%
何震是券商研究员出身,早年间在广发证券,后来在02年参与筹备了广发基金的成立,04年7月开始担任当时新成立的广发稳健增长的基金经理,2005年在市场整体震荡下行的情况下拿到了将近17%的收益,成为当年偏股型基金的冠军。
夺冠之后的06和07年,市场处于大牛市,何震管理的广发稳健增长单位净值涨幅分别达到124.39%和126.97%,依然在同类基金中排名领先。
带着这样的高光业绩,在2008年2月大熊市初期,何震选择了离职创业,成立了私募基金上海汇利资产。他管理的私募基金汇利X选,从08年到现在15年时间,平均年化将近7%,也算是还不错。
2006年,李学文
景顺长城内需增长(260104)
当年收益:182.27%
李学文也是国内最早的基金经理,从98年开始就先后在博时基金、中融基金和银华基金任职,而且在这几段经历里就已经崭露头角,成为了首届金牛奖得主。
但他职业的最高光时刻,是在他2005年9月加入景顺长城基金并担任投资总监,同年12月中旬,半路接手了景顺长城内需增长这只偏股型混合基金,然后在第二年也就是2006年勇夺全市场偏股型基金冠军。
这非常不容易。众所周知2006年是个大牛市,连沪深300都大涨121%,那一年偏股型基金可以说是一片火红,各大基金公司竞争非常激烈,但李学文管理的景顺长城内需增长还是凭借182.27%的业绩力压群雄,也帮助景顺长城基金在业内声名鹊起。
李学文之所以业绩这么牛,很大一个原因是极度自信,他只要看好一只股票,就会尽全力砸上去,集中度非常高。这种做法当然是风险极大的,所以2007年,也就是他夺冠的第二年,业绩急转直下,大幅跑输同类基金。
可能也是对自己的投资框架产生了怀疑,李学文在2007年9月果断选择了离职。从那以后,这个公募圈的传奇猛人长久地消失在公众视野中。直到2011年他加入了债券型私募基金北京佑瑞特,担任权益投资总监。
但他的职业高光再也没有突破过2006年那个夺冠的时刻。
2007年、2009年,王亚伟
华夏大盘精选(000011)
2007年收益:226.24%
2009年收益:116.19%
作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拿了两次年度冠军的公募基金经理,王亚伟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媒体称作为“公募的传奇神话”。他的名字前面始终都会被冠以四个字——“公募一哥”。公募一哥王亚伟,这七个字就像是一个固定搭配的词组,牢牢地占领了一代基民的心智。
2007年,王亚伟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获得惊人的226.24%的收益,一年收益翻两倍,这样的业绩前无古人,到现在也没有来者。
当然这背后也有罕见大牛市行情的配合,2007年连沪深300指数都暴涨了161.55%。但即便是这样,华夏大盘精选依然比第二名的中邮核心优选高出35个百分点。
紧接着的2008年是个大熊市,偏股型基金全军覆没,股票型基金跌得最少的是王勇管理的泰达宏利成长基金,跌了32.28%,而王亚伟的华夏大盘精选跌了34.88%,位列同类基金第二名。
再往后,到2009年,大盘再次反攻,沪深300全年涨幅再次接近翻倍,而王亚伟的华夏大盘精选获得收益116.19%,再次问鼎冠军。
从2006年到2009年,两次牛市年度冠军,一次熊市抗跌翘楚,这才让王亚伟奠定了公募一哥的地位。
2012年5月,万众瞩目的王亚伟突然选择从华夏基金离职。据他自己说的原因是,当时外界对他过度的关注,不仅影响了他的正常投研工作,也给了他巨大的心理压力。
可他并没有真正退出基金圈,同年9月,他就创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深圳千合资本,并且被投资者疯狂爆买,迅速跻身百亿私募行列。而业绩表现却陷入了王亚伟早年的尴尬,非常平庸。
2008年,胡建平
华夏回报(002001)
当年收益:-24.52%
在2008年历史罕见的大熊市之下,偏股型基金遭到重创。沪深300指数直接暴跌将近66%。股票型基金跌得最少的也跌了32%,而在股票仓位上相对更灵活的偏股混合型基金就体现出了优势。
胡建平的华夏回报就是这里面的代表,2008年跌幅最小,只有24.52%,成为了第一个靠少亏钱而拿到冠军的基金经理。
这种严控回撤的风格也成为了胡建平最大的标签。2014年1月,胡建平选择离任,创办私募基金拾贝投资,同样以风格稳健著称,在几轮市场大幅下跌中,回撤都控制得比大盘指数要小。
2010年,庄涛、梁永强、孙建波
华商盛世成长(630002)
当年收益:37.77%
2010年,市场表现不佳,但华商基金“三剑客”庄涛、梁永强、孙建波共同管理的华商盛世成长,抓住了成长股的投资机会,战胜了当时风头正劲的王亚伟,摘下了当年的偏股型基金收益桂冠。
不过第二年,华商三剑客迅速陷入冠军魔咒,因为2011年市场风格大变,成长股大幅下跌,华商盛世成长的表现就在同类排名非常靠后了。
一起成名的三剑客也很快各奔东西。庄涛在2011年半途中就离职了,先是加盟了私募基金中信产业基金,再后来在2016年自己创立了知名私募盘京投资。
孙建波也在2013年从华商基金离职,他先是加入了知名私募景林资产,到2017年也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公司中阅资本,规模不大,小几十亿,业绩表现中规中矩。
梁永强后来的职业经历就更尴尬,他本来从基金经理一路做到了华商基金的总经理,但他在2020年离职和人一起成立了新的公募基金汇泉基金,表现很差,老基金亏损惨重,发个新基金也没人买。
2011年,夏春
博时价值增长(050001)
当年收益:-7.94%
2011年又是一个大熊市,成长股泡沫破灭,创业板指数全年大跌35.88%,沪深300也下跌25%,而夏春管理的博时价值增长,因为重仓低估值蓝筹,相对抗跌,所以全年只下跌7.94%,继华夏胡建平之后,同样以少亏钱而拿到偏股型基金年度冠军。
博时价值成长这只基金是不是看着有点耳熟?没错,就是2003年肖华夺冠的那只基金。这也是到目前为止,除了王亚伟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外,唯一一只两度夺冠的基金。2008年底,夏春被任命为博时价值增长的基金经理,管理了3年半左右时间,直到2012年7月离职。
夺冠之后的博时价值增长在2012年同样表现平淡,在同类排名靠后。但凭借前一年的冠军光环,夏春被挖到英大基金担任副总裁,可是当年年底就再次离职了,最终还是选择单干。2013年4月他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深圳天生桥资产,这家私募名气不大,但业绩还可以。
2012年,余广
景顺长城核心竞争力(260116)
当年收益:31.70%
2012年是一个震荡市,沪深300全年小幅上涨7.55%,而余广管理的景顺长城核心竞争力正好是在2011年12月底,也就是熊市最低点的时候发行成立,时间点刚刚好,全年拿下31.7%的收益,夺得冠军。
夺冠之后的2013年和2014年,景顺长城核心竞争力虽然都不是最拔尖的,但也都稳定在同类前三分之一。直到现在,余广还依然在管理这只基金,长达11年的平均年化回报有16%左右,还是相当不错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余广的坚持。他在2005年初加入景顺长城基金,从一个普通研究员做起,五年后开始管理基金。即便早在2012年就加冕为冠军基金经理,在公奔私的大洪流中,他却依然坚守在原地。而且他的管理规模到现在都只有100多亿,可以说非常克制了。
2013年,任泽松
中邮战略新兴产业(590008)
当年收益:80.38%
2013年股市严重分化,金融、房地产、钢铁等传统蓝筹板块大跌,拖垮了整个指数,但以TMT为代表的科技成长板块逆势大涨,这就使得一大波主攻成长风格的基金经理逆势拿到了惊人的收益。其中最亮眼的就是任泽松。
夺冠之后的两年,任泽松业绩完全没有拉胯。虽然2014年下半年市场风格重新切换到了蓝筹股,但任泽松管理的中邮战略新兴产业依然排名非常靠前。2015年成长风格再次崛起,中邮战略新兴产业也再次冲到同类前几名,2013到2015年三年综合业绩做到了行业第一。
但从2016年开始,成长股泡沫破裂,任泽松陷入了极度低迷,直到2018年6月,他终于选择从中邮基金离职,自己去做私募了。
2014年,王君正、鄢耀
工银瑞信金融地产(000251)
当年收益:102.49%
2014年上半年还依然是成长股当道,下半年终于切换到了传统蓝筹股,所以工银瑞信金融地产这只基金的业绩也直线拉升。这个基金是在前一年8月底才成立,王君正和鄢耀不仅是第一次搭档,而且他们自己也都是第一次管基金。但市场风格恰好就契合了,所以第二年直接联手拿到收益冠军。
这种主题鲜明的基金,只要不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业绩就基本上是跟着行业板块走的。所以2015年中小创被资金极度追捧的时候,王君正和鄢耀再牛,也赶不上趟。
去年9月,身为工银瑞信基金投资总监兼金融地产研究负责人的王君正,已经离职了,但去向不明。鄢耀还在继续坚守岗位。
2015年,宋昆
易方达新兴成长(000404)
当年收益:171.78%
2015年上半年,A股进入到了全面牛市状态,特别是成长风格,更是疯牛。这一年,一共有20只主动偏股基金年度收益翻倍,而宋昆管理的易方达新兴成长夺得冠军。
但夺冠后的2016年,因为行情急转直下,成长板块跌得最凶,易方达新兴成长也跌入谷底,全年暴跌40%,直接被甩在了同类最末尾。在业内已经声名大振的宋昆,也体验了一把冠军魔咒的痛苦。
2019年1月,在经历了煎熬的2018年后,宋昆选择离职。但他的去向跟常规奔私略有些不同。他并没有创立自己的私募基金或者加入其他私募公司,而是转岗到了易方达基金的全资子公司易方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专门做私募股权和基础设施等另类投资。
曾经头戴闪耀光环的冠军基金经理,最终还是黯淡地离开了A股。
2016年,腊博
兴业聚利(001272)
当年收益:29.85%
这一年年初,A股实施熔断机制,结果造成股灾。虽然后来市场有所修复,但全年上证综指还是下跌12.31%,创业板指数更惨,下跌27.71%。
腊博管理的兴业聚利,刚好在年初暴跌时空仓,后来又逢低加仓了蓝筹股博取反弹,所以全年拿下29.85%的收益,问鼎冠军。但随后的2017年和2018年都表现不好。
腊博跟其他冠军基金经理有点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并不是研究股票出身,而是卖方策略研究和债券投资出身,所以在股票投资上的相对保守,正好在2016年帮了他一把。之后,腊博还是回归到了自己更擅长的偏债型基金和债基领域,目前依然在兴业基金担任固定收益投资部公募债券投资团队总监。
2017年,林鹏
东方红睿华沪港深(169105)
当年收益:67.91%
2017年市场出现了所谓的“漂亮50”行情,有点像2003年的“五朵金花”,就是业绩优秀的白马股、价值蓝筹股更受资金追捧,没有业绩支撑的个股就下跌惨重。
在这种极致的风格下,东方红资管的林鹏大出风头。他管理的三只公募基金,东方红睿华沪港深混合、东方红沪港深混合、东方红睿元,在2017年分别排名偏股型基金第1、2、5名。
随后的2018年,东方红睿华沪港深下跌22%,其实比同类平均跌的要少,2019年又上涨将近51%,排名同类靠前,所以林鹏当时在业内还是积累了挺好的口碑。
于是和很多公募基金经理一样,2020年5月,林鹏在事业的高点从东方红离职了。毫不例外,他也创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和谐汇一,但是业绩不太和谐,屡屡出来给投资者道歉。
2018年,王曦、过钧
博时鑫瑞(002558)
当年收益:9.87%
2018年又是一个大熊市,股票型基金全军覆没,平均收益率为-25.55%,但却有一些股债平衡型基金勉强拿到了正收益。王曦和过钧共同管理的博时鑫瑞是其中涨幅最高的。
但硬币有正面就有反面。这种股债平衡型的基金,在随后2019年,特别是2020年的牛市行情中就有些跟不上趟了,业绩处在行业中游水平。
王曦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拿到偏股型基金年度收益冠军的女性基金经理。她的履历非常简单,也很励志,08年硕士毕业后就加入博时基金,从研究助理开始干起,一路沿着研究员、投资分析员、投资助理、基金经理的漫长路径,在入行10年后拿到冠军。2021年底,王曦被挖到华泰资管,担任多资产公募投资部总经理。
至于过钧,是主要研究债券的基金经理,目前依然在博时。
2019年,刘格菘
广发双擎升级(005911)
当年收益:121.69%
2019年在全球流动性极度宽松的背景下,科技成长股迎来了一轮迅猛的上涨行情。广发基金主攻科技成长板块的老将刘格菘在这一年出尽了风头,他管理的三只基金,广发双擎升级、广发创新升级、广发多元新兴,分别以121.69%、110.37%和106.58%的收益夺得全市场偏股型基金收益前三名。
这是国内公募基金史上第一次由一位基金经理同时包揽年度榜单前三名。
在随后的两年,因为科技成长股整体表现依然不错,刘格菘的这几只基金也基本都排在市场相对靠前的位置。但最近一年表现比较拉胯。他的管理规模在成名之后迅速飙升到大几百亿,对他的业绩还是会有比较大的拖累。
2020年,赵诣
农银工业4.0(001606)
当年收益:166.57%
2020年虽然爆发了新冠疫情,但市场在流动性宽松的环境下依然涨得不错。这一年,医*、白酒、光伏、新能源汽车热点板块接连不断,抓住了板块趋势的基金经理,最终都拿到了远超大盘指数的惊人涨幅。
这里面,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农银汇理基金的赵诣。他甚至直接打破前一年刘格菘的记录,一举包揽偏股型基金年度收益前四名。当然这种现象以后会变得越来越常见。他们手里管的这些基金,大部分都是采用完全复制的操作,一牛全都牛,一熊熊一窝。
在夺冠后的第二年,赵诣这几只基金依然排在市场前列,原因就是新能源行情在2021年还在延续。
就在自己业绩高点的时候,2022年3月,赵诣从农银汇理基金离职,跳槽去了新成立的公募基金泉果基金,并且发行了一只封闭三年的基金,追随的人还不少。
2021年,崔宸龙
前海开源公用事业(005669)
当年收益:119.42%
这一年市场就开始震荡下行了,但新能源行情还在逆势崛起。崔宸龙,这个当时只管理了1年多基金的新人,击败了一众老将,以全年超过翻倍的业绩夺得冠军。
随后的2022年,新能源板块开始大起大落,如果基金经理能大致把握节奏,收益应该也会不错,但崔宸龙这一年的业绩非常靠后,前海开源公用事业全年下跌26%,比同类平均跌得更多。
其中也有一个原因是,他的名气大了之后,规模迅速变大,让他的交易也变得困难。他在22年的换手率只有21年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不到,明显被束缚了。这就是当了冠军的困扰。
2022年,黄海
万家宏观择时多策略(519212)
当年收益:48.55%
2022年市场整体下跌,全年只有一个板块逆势上涨,就是煤炭。万家基金的一个年轻基金经理黄海,正好抓住了这个板块趋势,于是一举拿了2022年偏股型基金的收益冠军。
从黄海有限的2年多基金管理情况来看,他基本上是一直在煤炭和房地产板块之间打转,所以在他夺冠的前一年,2021年,业绩在同类排名垫底。今年是黄海夺冠的第二年,他还能继续牛逼吗?可以期待一下。
最后
1、这些冠军基金经理,几乎清一色是在管理得冠基金的第二年就夺冠,只有两个人是在第三年夺冠,没有晚于第三年的。看来证明自己要趁早。
2、拿到冠军之后,第二年业绩依然处于同类前1/2的,刚好是一半。而另一半,几乎都是垫底。
第二年能不能逃脱所谓的“冠军魔咒”,关键看基金经理的风格是不是跟市场风格契合,其次才是他的选股和交易。时势才能造英雄。不然即便再牛,也无力回天。
3、这些公募冠军基金经理,绝大部分都会选择在事业的高点奔向私募,但奔私之后的成功率并不高。
私募对他们的吸引力,一个是赚得更多,除了管理费照收,如果基金赚钱了,收益部分一般还要分走20%甚至更多。另一个是自由空间大,都拿到全市场冠军了,还在公募的条条框框下,还得看着那些领导的脸色,心理多少得有点不得劲,还不如自己出来干,名利双收。
问题是有些人就是没搞清楚,自己过去的成功,到底是自己的能力,还是团队给力。公募跟私募有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公募,特别是一些大型公募,都会有一个强大的投研团队,很多分析师、研究员的水平并不比基金经理差,他们承担了大部分的调研工作,但推到台前的是这些基金经理。而奔私创业,投研这块立马就跟不上了。
这也是为什么,奔私失败的冠军经理大有人在。因为他太自信了,冲到大街上,以为自己穿着裤子,其实没有。
不过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还是有很多基金经理,不管是在公募还是私募,长期表现都不错。他们确实是在用自己的决策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也给基民、给行业创造了价值。还是值得一个大拇指的。
当然,冠军永远只是那一小撮人。能成为冠军,说明他有能力,但运气成分也不小。有更多的基金经理,一辈子没有成为冠军,表现却都一直不错,发挥很稳定。这些基金经理虽然不够惊艳,不够性感,但可能更接近于大家心目中的“理想型”。
下一期我就打算盘点这些无冕之王,敬请期待。
关注,就是最好的赞赏
基金回撤和亏损怎么算?
回撤率的计算公式为:(前最高值—期间最低值)/前最高值。那么就是(10-5)/10=50% 一般来说回撤是不需要投资者进行计算的,只要投资者查看自己基金账户单个基金的盈亏即可,若单个基金亏损10%,则单个基金的回撤就是10%。
基金回撤率计算公式?
基金回撤率=卖出股票数量除以累计买入股票数量乘以百分之百。基金回撤是基金公司买入一支股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为公司发展前途大,持续购买这支股,到某日累计买入5000万股,股价有一定涨幅,公司为保住利润进行止损处理,计划卖出2000万股,基全回撤率=2000万股除以5000万股*100%=40%。
什么叫基金后撤率?
你说呢...
基金回撤从哪查?
按照一般情况来看,投资者可登录对应基金公司的官网,找到该基金的信息页面,在基金历史净值中可看到历史最大回撤率。这只是众多查看基金回撤的方法之一,除以此外,投资者在基金交易软件中的基金信息页面,也可通过历史净值的走势图大致计算出该基金的历史最大回撤率。
回撤率如何计算?
回撤率是指基金在一段时间内,其净值从最高的位置,下跌到最低位置的幅度,即回撤率=(历史高点-历史低点)/历史高点×100%。比如,某基金净值在一个月内的最高值为2元,其最低的净值为1.0元,则该基金在这一个月内的回撤率=(2.0-1.0)/2.0×100%=50%。
在基金市场上,投资者可以根据基金的回撤率,来分析基金,一般来说,基金的回撤率越大,基金反弹的机会越大,同时,风险也比较大,对于比较激进的投资者来说,可以考虑购买一些回撤较大的基金,而对于回撤率较小的基金,其波动性较小,比较稳定,对于稳健型的投资者来说,可以适量的买入一些。
同时,投资者在挑选基金时,不要单独的只看最大回撤率,还可以结合业绩等其它因素一起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