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段压妒纸续低是什么意思
1、心电图上出现st段的压低,这种情况是指st段压低大于0.05毫伏以上。出现st段压低可以见于多种疾病。2、最常见的就是冠心病引起的心肌缺血,再就是各种器质性的心脏病,包括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以及梗阻性心肌病等,都可以出现st段的压低。所以单纯心电图上st段压低,并没有特异性,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其他的临床症状以及其它的检查,如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血脂、血糖等,进一步的明确诊断。
关于ST段,这些基础知识你需要了解
一、为什么正常ST段是平的以及如何确定等电位线?
1.为什么正常ST段是平的?
(1)在动作电位2相平台期时,Ca+缓慢内流同时少量K+外流,致使膜内电位保持在0电位附近不变,为缓慢复极化阶段,相当于心电图ST段
(2)因正常情况下探测不到电流,故ST段在正常情况下是一条平滑的连线
2.等电位线
(1)概念
ST段正常与否要与等电位线进行比较,但是,等电位线只是一个抽象的定义,我们可以理解成绝大多数心肌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在心电图上描记的理想线段
(2)TP段?PR段?ST段?
1)动作电位4相静息期时,心肌细胞通过Na-K泵和Ca+ -Na+交换作用,将内流的Na+和Ca+排出膜外,将外流的K+转运入膜内,使细胞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静息状态水平,完成复极,相当于TP段
2)PR段代表心房复极,心房复极会形成Ta波,有时会影响PR段甚至是QRS波的基线,但大多数情况下很微弱
3)正常情况下,TP段、ST段和PR段应该在等电位线上
4)一般首选TP段作为等电位线进行比较,在心率正常,TP段平直时以TP段的延长线为等电位线标准,确定ST段有无异常偏移
5)TP段是正常的心率储备时间,当心率增快时TP段经常会变短甚至消失;心率较快时常出现PR段倾斜;以两个QRS波群起点(QQ连线)作为等电位线,确定ST段有无偏移
(1)正常ST段时限在120ms以内,一般不超过140ms
四、ST段的常见正常变异有哪些?
1.正常ST段抬高
2)Ito电流是心肌细胞动作电位1期的主要成分,分布具有组织特异性,主要存在于心外膜下心室肌细胞,心内膜下分布很少甚至没有,具有一定的异质性
3)Ito电流会导致右室内外膜之间动作电位的差异较大,造成心室复极早期跨室壁电位差较大,故心电图上右室导联(V1~V3)ST段可比左室抬高更多
(2)水平型ST段压低除见于各种原因的心肌缺血外,还可见于心肌损害,部分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低钾血症等情况
(2)图为一74岁女性胸痛发作时心电图
(3)1分钟后心动过速自行终止,心电图I、V5、V6导联ST段压低0.05mV,胸痛症状缓解后行冠脉造影检查示LADm90%狭窄,RCAp90%狭窄,故为阵发性窄QRS心动过速诱发心绞痛
(1)下斜型ST段压低是指ST段延长线与R波垂直线的交角大于90°,一般伴T波倒置;这种形态改变对心肌缺血预测意义最强
(2)ST段下斜型压低为心肌损伤电流所致
ST段呈凹面向上,弓背向下压低,T波正向,其R波降支、ST段及T波升支构成类似鱼钩形态,称鱼钩样ST段压低,常见于使用洋地黄后的ST段改变(洋地黄作用)及心肌缺血患者
(2)本图是患者梗死后第四天记录的心电图,V2~V3导联呈典型的近水平型抬高0.3~0.4mV,V4~V5导联则呈凹面抬高0.1~0.3mV
如图,II、III(III>II)、a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I、avL导联ST段水平压低,考虑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经冠脉造影证实,梗死血管为RCA
小结
心电图诊断为ST段改变是什么意思?
这个是因为你心电图出现了ST段抬高或降低,其改变不足以支持诊断某些心脏疾病,但又不是正常水平。所以会出具一个这样的心电图诊断。其原因可能是心脏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也可能找不到任何原因。总之,临床诊断要结合你的症状体征什么的。请注意心电图诊断和临床诊断是有很大区别的
ST段位是什么意思?
心电图st段是指qrs波群j点至t波开始之间,是心室复极的初始阶段,虽然正常变异的st段伴随j点升高或降低可略有相应变化,但其形态没有异常改变,所以,心电图st段改变是判断心脏正常与否的主要方面。心电图st段改变的含义包括st抬高、压低、延长和缩短。
正确解读心电图的ST段和T波改变
心电图图库大全
正确解读心电图的ST段和T波改变
北京协和医院 徐南图
----------------------------
什么叫心电图?
----------------------------
心脏在收缩跳动过程,心肌内的电流产生在前,心肌机械性收缩在后,应用心电图机以图形形式记录这些心肌电流的变化就叫做心电图。
----------------------------
通常应用两根电线,以不同的联接方式分别在肢体和胸壁上记录到心电图。
----------------------------
目前,临床上常规应用10根导线以12个不同的导线联接方式记录12个导联的心电图图形。
----------------------------
包括3个经典的、标准的双极肢体导联心电图,简称为I、II、III导联心电图。
----------------------------
3个单极肢体导联心电图,简称为aVR、aVL和aVF导联心电图。
----------------------------
6个单极胸壁导联心电图,简称为V1、V2、V3、V4、V5、V6导联心电图。
心电图记录心房和心室活动过程心肌内的电流变化情况时一般以电压的大小和延续的时间长短来表示。
波形的幅度代表电压,向上的波形代表正电压,向下代表负电压。上下每1个小格=1毫米=0.1毫伏电压。
横坐标代表时间,左右一小格=0.04秒。以心室为例,引发心肌收缩的电压较高,时限却很短。
相反,心室心肌舒张期的电压较低,时限却明显较长。学术上把心肌电收缩期称为心肌的除极期,舒张期称为心肌的复极期。
心室除极期的心电图图形叫做QRS波,复极期则由ST段和T波组成。心室除极期电压最高,因此QRS波形最大。
复极早期ST段基本无电流产生,因此ST段呈平坦,复极晚期T波的幅度一般小于QRS波,T波方向通常与QRS主波方向相一致其幅度原则上应大于向上主波的1/10。
心电图在临床上的价值
心电图应用已有100多年历史,目前他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电生理学学科和临床上诊断心脏病不可缺少的常规诊断工具。
尤其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等方面,心电图的诊断价值极大。但同时他又是一门经验性学科,对于诊断心脏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正确性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
也就是说诊断某些心脏疾病不够灵敏、缺乏特异性、正确性有时较差,仅仅凭一次心电图就诊断心肌炎的价值不大就是一个例子。
如何正确评价ST段和T波改变
如何正确评价ST段和T波改变(简称为ST-T改变)已成为临床上让人困扰的一个问题。
ST段改变的含义包括ST抬高、压低、延长和缩短。T波改变的含义包括T波低平、平坦(T波消失,与基线一致),增高、倒置或双向等。
关于ST段我们这里只讨论压低,也称ST下降。
ST段压低大致可分为ST斜上型压低、斜下型压低和水平型压低三种类型:目前,公认ST段压低程度以0.5毫米为界限。
当ST段呈水平型和斜下型压低0.5毫米或/及T波上行和下行肢呈对称性倒置、非对称性、瀑布样深倒或非常高耸时,往往被看作多数具有病理性意义,较多见于以心肌缺血为代表的冠心病,也可发生于心肌病、高血压、洋地黄等*物影响、电解质紊乱、运动员心脏和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当ST段呈水平型和斜下型压低
当ST段呈斜上型压低>0.5毫米或/及T波轻度倒置时通常认为无确切病理性意义。
当ST段呈斜上型压低
这种ST段、T波改变被看作是一种非特异性改变。非特异性ST、T改变的特点除了呈斜上型下降外,较常出现在II、III和aVF三个导联上,但有时也可出现在其他导联。
在除外了器质性心脏病背景以外,非特异性ST-T改变无任何临床意义。
以冠心病为例,目前临床上以ST段水平型和斜下型压低>0.5毫米或/及T波呈前后肢对称性倒置或对称性高耸作为存在心肌缺血诊断的重要依据。
但在实际工作中,冠心病患者休息状态下的心电图往往没有典型的ST和T波改变,或者即使有ST和T波改变有时也不足以作为诊断冠心病的唯一证据。
可见,心电图正常不能说患者心脏一定没有病。相反,心电图有ST和T波非特异性改变也不能说心脏就一定有病。
总之,当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和更年期妇女或者心动过速者的心电图出现ST段、T波非特异性功能性改变时,切不可单单根据这一改变就下心肌炎、冠心病或其他心脏病等诊断。
有时可以通过口服20~40毫克心得安或25~50毫克倍他乐克试验可以鉴别。
也就是说如果服用心得安或倍他乐克以后,ST、T改变明显改善或回复到正常,进一步有助于判断为植物神经失调所引起的心电图改变,无特异性病理意义,不能作为心脏病的诊断依据。
有明确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年轻和中年妇女中,即使心电图ST段有近似水平型和明显斜上型压低,或T波有较深的倒置时,诊断器质性心脏病也须慎重,往往可能是假阳性表现,并无重要病理意义。
对于心电图ST段和T波改变,我们提倡结合年龄、性别、病史、体征和多种辅助检查结果等材料综合考虑,既要避免心脏病的漏诊,也要避免心脏病的过度诊断。
一般而言,40岁左右妇女患冠心病机率较小,尤其年轻女性几乎是不可能的。至于心肌炎一般应该有发热、病毒感染病史背景,听诊时第一心音明显低于第二心音,X线心脏相对性或绝对性扩大,心电图呈动态性改变,诸如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性心动过速或过缓,ST段和T波呈心肌损伤性或缺血型改变和其他各种心律失常等变化。
尤其心肌酶谱应该有动态性异常变化。
仅仅凭孤立的几个早搏或/及ST段和/或T波非特异性改变是不足以诊断心肌炎、冠心病或其他心脏病,不必背上患了“心脏病”的包袱,更不宜根据早搏或/及ST段和/或T波非特异性改变就休息、打针吃*、甚至住院治疗。
请问我去体检心电图S-T段改变是什么?
心电图的st段是新机细胞电位活动以后负极的过程,如果出现st段改变大部分都和心肌细胞劳累,缺血等有关。所以如果心电图报告上只显示有STL改变,就可以按照心肌缺血,心肌劳累进行处理,主要是使用营养心脏的*物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
心电图ST段出现改变,严重吗?什么情况下,心电图有这样的改变?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的生活习惯也不是特别好,就导致了很多疾病的高发。而不管是为了预防这些疾病,还是为了及早的发现疾病的症状,体检都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总舵的检查方式中,心电图检查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检查方式。有一些人在检查心电图的时候提示ST段改变,很多人都一头雾水,这是什么意思?出现这种改变严重吗?是什么导致这种改变发生呢?
心电图ST段改变是什么意思?严重吗?.
在心电图上的ST-T改变,也被称为功能性ST段改变,出现这种改变其实就可能是身体患病的一种特征,当我们心脏出现自主性的神经功能紊乱,或者是肾上腺素敏感度出现升高的时候,又或者是情绪比较剧烈的时候,都有可能会导致这种波动的出现。
心电图上出现这种改变可轻可重,严重来说可能是心肌缺血的症状之一,若是比较轻的情况则很有可能只是因为情绪过于激动,或者运动过于剧烈导致的,患者往往只是需要通过休息后再次进行检查,就会发现波形恢复了正常,并没有任何异常发生。因此出现这种改变不能很肯定地作为判断依据只能作为一种参考。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心电图会出现这种改变呢?
患有冠心病
若是在心电图检查中ST段出现抬高或者压低的情况的话,有可能是一些疾病导致的,例如冠心病,心肌梗塞都会导致这种ST段落的改变可以作为疾病的判断依据之一。若是在心电图检查中有这种表现发生,最好还是去做进一步的检查,才能肯定。若早发现,能够帮助我们及早的治疗,避免更严重的情况发生。
其他身体病变
很多疾病都会导致心电图出现这种改变,例如心肌炎,心包炎,脑血管堵塞,瓣膜病变都会导致心电图出现这样的改变。而一些常见的身体钾元素的过高或者过低,*物的副作用也会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因此出现这种异常需要进一步的进行检查,才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哦判断是什么疾病导致的。
心电图没操作好
其实并不仅仅是上面提到的这些疾病因素,有时候在检查心电图的时候,会因为线路接反,或者是皮肤的电极出现轻微的接触不良,基线不稳等等这些设备操作失误,都会导致心电图出现这种ST段的改变。
情绪原因
我们的身体情绪过于紧张,激动其实也会导致心电图出现这种异常发生。因此我们在做心电图检查的时候,最好还是要保持情绪的稳定,冷静之后再进行避免因为外部的因素,影响到了心电图的准确性。
其实心电图的这种ST段改变,尽管是很多疾病的信号,但是也有很多的外部因素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因此不要一出现这种症状就盲目的认为自己患上了某些疾病,应该进一步的进行检查,才能提升疾病的准确性。
St段名词解释?
ST段,由QRS波群结束到T波开始的平线,反映心室各部均在兴奋而各部处于去极化状态,故无电位差。
正常时接近于等电位线,向下偏移不应超过0.05毫伏,向上偏移在肢体导联不超过0.1毫伏,在单极心前导程中V1,V2,V3中可达0.2~0.3毫伏;V4,V5导联中很少高于0.1毫伏。任何正常心前导联中,ST段下降不应低于0.05毫伏。偏高或降低超出上述范围,便属异常心电图。
心电图ST段低平是什么病?
心电图ST段低平只是做心电图医生的一种诊断,目的是给临床医生的参考,并不能确诊为什么病,最主要是结合临床。心电图ST段低平不严重。
详解心电图之ST段:波形异常改变及临床意义
临床疑难 上医格
ST段异常改变包括抬高、压低、延长或缩短。心外膜下心肌损伤表现为ST段抬高,心内膜下心肌损伤则表现为ST段压低、水平型延长。
ST段抬高可表现为短暂性、较久性或持续性,其形态有上斜型(斜直型)、凹面向上型、弓背向上型、单向曲线型、水平型、墓碑型、“弯隆型”或“马鞍型”、“巨R型”等抬高。分析时应注意动态观察ST段的形态、幅度、持续时间及与症状的关系,并结合T波改变情况综合分析。
1.ST段呈上斜型(斜直型)抬高
正常凹面向上的ST段变直、低平,与T波正常连接角消失,导致两者不易区分且间接地使T波变宽,继之,ST段直线向上升高并倾斜地与高耸宽大的T波相连,sT段形状呈不对称性(图1)。见于超急性期心肌梗死、变异型心绞痛及迷走神经张力过高者等。
图1:下壁、侧壁超急期心肌梗死患者出现ST段呈上斜型抬高伴T波高耸及高侧壁、前间壁ST段呈缺血型压低、房室传导延缓(P-R间期0.23s)
2.ST段呈凹面向上型抬高
ST段呈凹面向上型抬高者多伴有T波直立,临床上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急性心包炎、早复极综合征、电击复律后、颅内出血、高钾血症及左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等。患者男性,19岁,发热、胸痛2天,拟诊急性心包炎,心电图表现如下。
图A系初诊时记录,表现为下壁、前侧壁ST段呈凹面向上型抬高伴T波高耸;图B系入院2天后记录,表现为ST段呈上斜型抬高伴T波正负双向。
3.ST段呈弓背向上型、单向曲线型抬高
抬高的ST段其凸面向上形似弓背状,并与缺血性T波平滑地连接,两者无明确界限,构成一条凸起在基线以上的弓状曲线,称为单向曲线。若此时T波直立高耸,ST段凸面光滑而对称,则形成抛物线样改变(图2)。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变异型心绞痛、心室壁运动异常或室壁瘤形成等。
图2:前间壁、前壁陈旧性心肌梗死3年余,患者仍出现弓背向上型、单向曲线型ST段抬高。心脏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尖部室壁瘤形成。
4.ST段呈水平型抬高
ST段呈水平型抬高的类型少见(图3),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变异型心绞痛。
图3: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下壁及前侧壁ST段呈现水平型抬高。
5.ST段呈墓碑型抬高
其ST段向上凸起并快速上升高达0.8-1.6mV,凸起的ST段顶峰高于其前的r波,r波矮小且持续时间短暂,通常
见于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早期,以老年人多发,均发生于穿壁性心肌梗死。易并发急性左心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死亡率显著增高。可作为判断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一项独立指标。
图4:广泛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墓碑型ST段抬高(V2-V4导联)
6.ST段呈“弯隆型”或“马鞍型”抬高
以Vl-V3导联ST段呈“育隆型”或“马鞍型”抬高(≥0.1mV),酷似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心脏结构无明显异常,易反复发作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而导致晕厥或碎死为特征,该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常以极短联律间期的室性早搏起始,QRS波形多变,频率很快,常>260次/min,有家族性遗传特征。多见于Brugada综合征患者。
7.ST段呈“巨R型”抬高
(1)心电图特征,如下(图5):
①QRS波群与ST-T融合在一起,J点消失,R波下降肢与ST-T融合,浑然成一斜线下降,致使QRS波群、ST段与T波形成单个三角形,呈峰尖、边直、底宽的宽波,难以辨认各波段的交界,酷似“巨R型”波形;
②“巨R型"ST段常出现在ST段抬高最明显的导联;
③ST段抬高程度与S波减少成正比,凡ST段抬高最明显的导联,其S波减少也最明显甚至消失,但QRS波群起始向量不变;
④RRS波群时间可稍增宽,Q-T间期可轻度延长;
⑤“巨R型"ST段常呈一过性改变,仅持续数分钟,心肌缺血一旦改善或恶化即可消失。
图5:广泛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巨R型"ST段抬高、肢体导联QRS波群低电压:
(2)临床意义:
①超急性期心肌梗死,尤其是前壁心肌梗死,偶见于下壁心肌梗死;
②急性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如不稳定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中等;
③急性心肌损伤,如电击伤、心脏除颤等;
④偶见于颅脑损伤患者。
来源临床心电图详解与诊断,仅供参考和分享
近期热文
警惕这个上腹部疼痛病例,别踩了误诊的“坑”!
【经验】室性早搏,你的判断正确吗?
收藏!阿司匹林,竟然还有这些用途
一文读懂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溶栓要点
速看!时间就是心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前该怎么做?
【实用帖】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快看!葛均波教授为你破解冠心病用*谜题
【用*】不同情况高血压用*选择一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