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说出所有长度的单位?
***传统的长度单位有里、丈、尺、寸、寻、仞、扶、咫、跬、步、常、矢、筵、几、轨、雉、毫、厘、分,等。1里=150丈=500米。2里=1公里(1000米)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分=10厘。1丈=3.33米,1尺=3.33分米,1寸=3.33厘米。1千米(km)=1000米1米(m)=100厘米1厘米(cm)=10毫米英制定义以***和***为主的少数欧***家使用英制单位,因此他们使用的长度单位也就与众不同,主要有英里、码、英尺、英寸。英里(mile)1英里=1760码=5280英尺=1.609344公里码(yard,yd)1码=3英尺=0.9144米英寻(f,fath,Fa)1英寻=2码=1.8288米浪(furlong)1浪=220码=201.17米英尺(foot,ft,复数为feet)1英尺=12英寸=30.48厘米英寸(inch,in)1英寸=2.54厘米***单位***传统的长度单位我国传统的长度单位有里、丈、尺、寸等。1里=150丈=500米。2里=1公里(1000米)1丈=10尺,1尺=10寸。1丈=3.33米,1尺=3.33分米,1寸=3.33厘米。天文单位天文学长度单位在天文学中常用“光年”来做长度单位,它是真空状态下光1年所走过的距离,也因此被称为光年。1光年=9.4653×10^12km1秒差距=3.2616光年1天文单位≈1.496亿千米其他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还有:拍米(Pm)、兆米(Mm)、公里{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丝米(dmm)、忽米(cmm)、微米(μm)、纳米(nm)、皮米(pm)、飞米(fm)、阿米(am)等。哈勃长度(Hl)物理学中通用最大长度单位,约等于144亿光年或4.55Gpc.尧米(Ym)尧米(Ym),罕见的一个长度单位,1尧米等于1×10^24米=1亿亿亿米=100亿亿亿厘米天文学中的一座“长城”(CfA2GreatWall),总长度可达4.7尧米(5亿光年)。尧米(英语:Yottametre,符号Ym)是一个长度单位。1Ym=10^24米。吉秒差距(Gpc)比Mpc还大的单位。吉秒差距,天文长度单位,缩写为Gpc。但比较偏远,不经常用。较大的常用的是长度单位百万秒差距(Mpc)和千秒差距(kpc)。1秒差距(pc)=3.2616光年=206265天文单位=308568亿千米1千秒差距(kpc)=1000秒差距1百万秒差距(Mpc)=1000000秒差距=1000千秒差距1吉秒差距(Gpc)=1000百万秒差距(Mpc)=1000000千秒差距(kpc)=1000000000秒差距(pc),约等于308568亿亿千米。·注意事项:“Gpc“中的“G”不能写成“g”,其余的“pc”不能大写。如:“gpc”,“gPc”,“GpC”,“gpC”等。因为“G”表示“吉”同样,“Mpc”也一样。但是“kpc”就不同了。泽米(Zm)1Zm=1×10^21m=110000光年可用1——10泽米丈量的距离1.7泽米(约17.9万光年)——银河系最大卫星星系大麦哲伦星云与地球之间的距离2.0泽米(约21万光年)——小麦哲伦云与地球之间的距离2.8泽米(约30万光年)——球状星团NGC2419与地球之间的距离8.5泽米(约90万光年)——已知最远的银河系卫星星系狮子座I星系与地球之间的距离百万秒差距(Mpc)天文长度单位,缩写为Mpc。常用。艾米(Em)艾米是长度单位,1艾米Em是10^18米千秒差距(kpc)天文长度单位,缩写为kpc。常用。1千秒差距(kpc)=1000秒差距。拍米(Pm)拍米也是测量距离的其中一个单位.有时用在宇宙中小距离的测量上.代表符号是Pm。1Pm=10的15次方m(米),即1Pm=1,000,000,000,000,000m(即1万亿千米或1千万亿米)
长知识!古诗词中的长度单位,您了解多少?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这些诗句
您一定都不陌生
但“藏”在诗句中的长度单位
您了解吗?
在《***诗词大会》节目中
曾有这样一道题
↓↓ ↓
“丈、仞、寻”
这三个出现在古诗词中的长度单位
哪个更长?
往下看,一起来探索!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在《***诗词大会》节目中
点评嘉宾蒙曼这样解释
在古代
“仞”和“寻”的长度差不多
据《说文解字》记载
“仞,伸臂一寻,八尺”
相当于一个人伸开臂膀的长度
寻也是一种长度单位
甲骨文“寻”字
甲骨文中
“寻”字像一个人伸开双臂的样子
作为长度单位
寻指伸开双臂的长度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丈”作为长度单位
更长一些
据《说文解字·十部》记载
“丈,十尺也,从又持十”
意为十尺就是一丈
在古代
尺还有一种测量方式
与人的身体有关
就是大拇指到中指之间的距离
男性的一拃指一尺
女性的一拃指一咫,稍短于尺
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
比如“近在咫尺”
这些诗句中
也“藏着”长度单位
↓ ↓
邵雍在《山村咏怀》中写到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到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您还知道哪些与长度单位
有关的诗句
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长度单位那些事儿
我前几天看到一本书上说,***1998年12月11日发射的“火星气候轨道器”在1999年9月23日失踪了!而罪魁祸首居然是弹道模型使用的导航软件中的测量单位(英制)和指令设计所使用的测量单位(公制)不一致,这两种单位之间相差4.45倍!
所以我觉得给大家普及一点度量单位的基本知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平时很自然地使用它们,就像它们生来就在那里一样,可是大家似乎并不太关心这些单位是怎么来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长度单位。
我们先来看看以前世界各地的人们是如何规定长度单位的。
古代,几乎全世界的人们都遵循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来采用长度单位,即身体的某些部位和容易获得的自然物,这种习俗在我们今天的许多场合和语言中也依然保留着。
大约公元前6000前,两河流域的人们就用肘尺(伸开前臂从肘关节至中指尖的距离)作为长度单位;公元前2500年,古巴比伦人用“指”(一指相当于1.65厘米)、“尺”、“腕”作为长度单位,一尺等于20指,一腕等于30指;英语中英尺和脚是同一个单词“foot”。在我们***古代也有各种以身体为基础的长度单位,比如《大戴礼记·主言》中就引用孔子的话“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其中的“寸,尺,寻”都是长度单位。我们经常说的“咫尺”中的“咫”和“尺”在古代也都是长度单位,其中的咫就是身材中等的成年妇女手掌的长度,一咫相当于八寸。(《说文》中记载:咫,中妇人手长八寸,谓之咫,周尺也。”)
古人的这些方法真是方便,想量什么,一伸胳膊,一迈步就大概有数了。正因为如此,有些单位的设立让人感觉过于随意了!当年***国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坐在宝座上,把手臂一伸,翘起大拇指,就对大臣们说:“看见没有,从我的鼻子尖到大拇指(有的资料说是鼻子到他伸直手臂的中指尖)的最大距离,就以此作为基本长度单位。”从此“码”这个单位就诞生了,并且在很多英语***还一直在用(1码为0.9144米)。统治者就是任性,难怪英语中“尺子”和“统治者”是同一个单词“ruler”。
用身体的某些部位作为度量单位方法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那就是精度不高,同样一件东西不同的人测出的结果不一样。当时的人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也在努力改进。刚才提到的英尺,最终在16世纪被德国人确立下来了。他们确定的方法是: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把做完礼拜从教堂中走出来的16名男子留下,将他们左脚的长度加在一起,取平均值。
古人的度量机制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很不稳定,即使同一个单位名称所代表的含义也在不同的朝代频繁地发生变化。比如我国的“里”,用我们今天的米来衡量,同样的一里。
汉代为414米;
北魏为418.5米或者419.61米;
北周为442.41米;
唐代小里为442.5米,大里为531米;
宋代为559.872米;
清代为576米。
另外,在有些文化中,单位之间换算往往采用的不是十进制,计算起来非常复杂。比如在英制单位中,12英寸为1英尺,3英尺为1码,1760码为1英里。而在爱尔兰,过去1爱尔兰英里等于2240码。我国的古代的一寻相当于八尺。
大家看着这些数字,是不是感觉有些凌乱?那些计算能力差的同学,你们应该庆幸生活在现在。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没有计算器,光进行换算就足以把人弄晕了。
时间来到18世纪末,当时法国正处于大革命时期,革命**为了更精确地测量***疆域以及确定国界,同时也考虑全世界需要一种共同的单位,就组织一些科学家研究制定一种新的长度单位。既然出于国际化的目的,就需要一个全世界都认同的规则。因此在1790年他们把这个基准的长度规定为“经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并对此进行了艰苦地测量。1795年,法国颁布了“米制”法律。1799年,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矩形截面的铂杆,以此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定为1米。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米原器,保存在巴黎档案馆中。
可是这种单位并没有立即被其他***所接受,直到1875年,欧洲其他***才与法国缔结了《米制公约》,之后一些别的***也陆续加入进来,比如***是1885年加入的,而对于我国这个时间则推迟到了1977年!
米制的确立不仅让全世界范围内的人们有了共同的长度度量标准,而且它是十进制的,换算起来也非常容易。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精度,米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我们目前采用米的标准是在1983年定义的——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时间间隔内行进的距离。
目前,国际认定的7个单位是:长度(m)、质量(kg)、时间(s)、电流(A)、热力学温度(K)、物质的量(mol)和发光强度(cd)。
图片来源于网络
悠阅书屋|引领深度阅读
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其他的长度单位还有兆米(M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丝米(dmm)、忽米(cmm)、微米(μm)、纳米(nm)、皮米(pm)、飞米(fm)、阿米(am)等。他们同米的换算关系如下:
1Mm=1×10^6m
1km=1×10^3m
1dm=1×10^(-1)m
1cm=1×10^(-2)m
1mm=1×10^(-3)m
1dmm=1×10^(-4)m
1cmm=1×10^(-5)m
1μm=1×10^(-6)m
1nm=1×10^(-9)m
1pm=1×10^(-12)m
1fm=1×10^(-15)m
1am=1×10^(-18)m
▲我国传统的长度单位还有尺、寸、丈、里等。它们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1米=0.3丈=3尺=30寸
▲在天文学中常用“光年”来做长度单位,它是真空状态下光1年所走过的距离,也因此被称为光年。
1光年=9.04653×10^12km
但习惯上说光年是距离单位。
▲长度之间的转换可以在
1nm=10ā(埃)=>1ā=1×10^(-10)m
长度单位有哪些?
长度单位是为了丈量空间距离、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就目前来说,在国际单位中,从最大的长度单位尧米到最小的长度单位幺米,共计25个长度单位。它们分别是:
尧米、泽米、艾米、秒差距、光年、拍米、太米、天文单位、吉米、兆米、千米;
米、分米、厘米、毫米、丝米、忽米、微米、纳米、埃米、皮米、飞米、阿米、仄米、幺米。
1尧米=1000泽米
1泽米=1000艾米
1艾米=32.1秒差距
1秒差距=3.2光年
1光年=9.4拍米
1拍米=1000太米
1太米=6.7天文单位
1天文单位=149.6吉米
1吉米=1000兆米
1兆米=1000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毫米=10丝米
1丝米=10忽米
1忽米=10微米
1微米=1000纳米
1纳米=10埃米
1埃米=100皮米
1皮米=1000飞米
1飞米=1000阿米
1阿米=1000仄米
1仄米=1000幺米
1幺米=世界上最小的长度单位
顾生锋
整理于2022年2月1日
三年级下册有哪些长度单位?
你好:三年级下册有以下长度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换算关系是:1km=1,000m=10,000dm=100,000cm=1,000,000mm。
5个长度单位从大到小用字母表示,依次是什么?
长度单位有:千米kg,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光年是时间单位还是长度单位
光年是长度单位。光年的字面意思是指光在宇宙真空中沿直线经过一年时间的距离。因为天文数据太过庞大,需要更大的单位进行大概的描述。光年,长度单位,一般被用于衡量天体之间的距离。光年,一般是用来量度很大的距离,如太阳跟另一恒星的距离。光年不是时间单位。在天文学,秒差距是另一个常用的长度单位,1秒差距=3.26光年。在一儒略年(定义值为365.25日)的时间中,在自由空间以及距离任何引力场或磁场无限远的地方,光所行走的距离。因为真空中的光速是每秒299,792,458米(准确值),所以一光年等于9460730472580800米。光年的原理宇宙中天体间的距离非常大,如果以最常见的千米为单位计算非常麻烦,以光年为单位来计量就容易多了。光在真空中一年所经过的距离称为一个光年。光速在真空中约为30万千米每秒,也就是3×108米每秒。世界上最快的飞机可以达到每小时11260千米的时速。依照这样的速度,飞越1光年的距离需要用95848年。而常见的客机时速大约是每小时885千米,这样飞1光年则需要1220330年。目前人造的最快物体是1970年代联邦德国和***NASA联合建造并发射的Helio-2卫星,最高速度为每秒70.22千米,这样的速度飞越1光年的距离大约需要4000年的时间。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光年
新课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
【#教案#导语】长度单位对于二年级学生既是新知识,有是日常生活中的老经验。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 教学内容: 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 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 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 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 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篇二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 3、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正方、三角、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正方、曲别针、三角)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物体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各种尺子、硬币、回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求长度单位的符号。
km:千米hm:百米m:米dm:分米cm:厘米mm:毫米μm:微米nm:纳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