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中的“储备金利率”和“加息”是什么意思?
通俗的说,加息就是提高利率,咱可以从银行多得到利息,这个很好理解!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存款准备金率,比如建设银行有10元钱,原来央行规定存款准备金率是1%,那么建设银行就只能用9元来贷款,剩下的一元用来应急。如果现在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到2%,那么就意味着建行就只能用8元来贷款,剩下的2元用来应急。不知道讲的你明白不明白?
加来自息和调低利息税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吗
两项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增强宏观调控的效果,对于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的合理增长,对调节和稳定通货膨胀的预期,保障居民存款的利息收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至于这两个政策之间有什么不同,利息税应该是属于财政政策的范畴,可以达到调节储蓄存款人收益的作用;加息属于货币政策的范畴,对经济运行进行总体、总量调控,这次调减利息税以后对存款人带来的收益是实实在在的。
什么是减息和加息?
就是人民银行对存款利率的调整,加息意味着您可以得到较前多的利息收入,同样提高资金再次适用的成本,减息跟加息作用相反。
基准利率是什么意思?
基准利率是指银行或央行确定的一种利率水平,用于衡量其他贷款利率的基准。它通常是根据市场利率、经济状况和货币政策等因素确定的。基准利率对于借款人和投资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影响着贷款利率、储蓄利率和投资回报率等。
央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和经济活动,以实现稳定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
【欧浪】欧元加息后的好消息和坏消息泛滥手续费将取消
欧浪时评7月25日(马德里柳传毅)在欧元区中央银行自上周四宣布将欧元三个关键利率均调高50个基点后,这一加息行动正对西班牙银行业目前一些手续费应用法产生“去除”效应,一些银行开始取消一些手续费,例如对一些非工资单账户取消手续费。这样的“去除”效应有可能在未来几周里延伸到其他银行。
欧元存款利率在过去六年一直保持在0%之下的负值利率区,效果是让欧元区内的银行包括西班牙银行,必须为其存在欧洲中央银行的存款支付利息给欧行,为弥补欧元负利率给银行带来的低回报率,西班牙多数银行在实体分行的服务里设立许多新的收费名目,诸如传统支付帐户每季度收费几十欧元,非工资单帐户收某某手续费,流水帐号结余超过10万欧元须给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等。这样的情况存在于西班牙最近几年。
如今,随着欧洲中央银行将三大关键利息都加息50个基点,让这些利率回归到正数之上后,西班牙银行开始重新调整其存款策略,一些泛滥收费开始被去除。
首先迈出“去除”步伐的是西班牙小银行CajadeIngenieros储蓄行,该行在上周三(也即欧元加息前夕)宣布去除非关联性帐户(即非工资单或退休金账号)的手续费,同时,这家总部在巴塞罗那的小银行宣布,普通流水帐存款结余达10万欧元以上的帐户也取消了负利息。这是西班牙第一个在欧元加息前就提早取消一些手续费的银行。
西班牙经济学者表示,因为欧元存款利率为负值,在2021年,西班牙大约有1600个用户须为其10万欧元(结余不超10万不收利息)以上流动性存款支付大约0.3%的利息,合计10万欧元。在给银行支付存款利息后,也让他们避免购买银行的投资、保险等产品。
在CajadeIngenieros银行首先迈出一步后,西班牙其他银行很可能同样,会将一些泛滥手续费取消,例如降低基本帐户的维持年费等。例如ING在上周三也预告说,当欧元利率场景发生积极性变化后(加息的意思),那么ING将取消其“CuentaNaranja”非关联性帐户每月收费10欧元的做法。西班牙主要大行BBVA也表示,未来里将取消对存款结余超10万欧元收利息的做法。
因而,有可能在这一周或者未来数天,许多西班牙银行会取消一些手续费。这是欧元加息后对消费者而言引发的一个好消息。
但是,欧元加息也在按揭贷款带来不利消息,西班牙金融市场分析和观察认为,在欧元加息效应下,一些银行将收紧按揭贷款核准,一些分析认为西班牙银行业部门今年在按揭贷款业务会减少18%-20%左右,因为欧元加息,势必提高贷款利息代价,让月供负担增加,同时也提高了断供风险。因而,如今开始,申请购房贷款的门槛会被提高。
欧元自上周四加息后,欧元兑美元汇率回升至1欧元=1.02美元,兑人民币为6.9,至今日为止的市场汇率保持了这个水平。
另外,欧洲中央银行有可能在9月份举行第二次货币政策会议,有可能第二次加息。这是欧洲中央银行去年年底就定好的货币政策会议日程。
(文章属于欧浪集团编译的新闻,版权属于欧浪集团。未经允许的全文或部分段落的复制和引用都涉及对欧浪原创的剽窃或抄袭,欧浪集团必然发出诉讼)
推荐阅读
【欧浪】注意!USERA社区华人谨慎停车最近有放火狂到处纵火
【欧浪】飞机起飞前***起火西班牙廉航机长先下机乘客傻眼
【欧浪】两名华人驾车带11万欧元入境被西班牙警方扣押
美联储接下来如何加息?关键分水岭在9月,通胀是关键
今天凌晨,美联储公布了5月4日议息会议的纪要。
这是美联储预期管理的一部分,就是每次议息会议都先只公布结果,然后过20天,才会把会议上讨论的具体内容整理成会议纪要公布出来。
因为从会议纪要里可以看到美联储这些决策者的一些具体态度,对未来美联储货币走向有较大参考价值。
同时,因为会议纪要是过了20天才公布,市场对这个会议纪要可能的内容,也已经有了预期,所以当会议纪要公布的时候,对市场的影响就不是那么大了。
可以看到,5月4日晚上,美联储加息后,纳斯达克一度大涨3%。
但仅过了一天,5月5日,纳斯达克就大跌5%,并且在过去半个月,一直处于持续下跌的状态。
这个就是在5月4日加息后,市场已经又走了一波本次议息会议的一个预期走势。
当然,这也不单单是在走预期走势,过去半个月,***糟糕的消费数据和制造业数据,也是这轮美股下跌的主因。
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半个月,道琼斯指数也跌得比较惨的。
所以,这次议息会议的内容,今天凌晨公布后,跟5月4日一样,还是有一个靴子落地的效果,股市不跌反涨。
这并不是说,这个所谓的预期管理,就直接让这类消息对市场没影响了,而只是把本来突发的这种消息影响,分散到一个更大的时间范围内,避免短时间太过于剧烈的波动。
所以,本来一次议息会议的内容,还得分拆两部分去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发出来。
而且6月15日是美联储下一次议息会议的时间点。
就跟半个月前,我跟大家提到过的那样,这一个靴子落下来了,后面还有好几双靴子等着落下来。
市场在这个靴子落干净之前,很难有太大幅度的反弹,因为可能刚来一波反弹,市场就又要开始走下一个靴子落地前的预期走势,然后等靴子落地时,抢时间反弹一波,又紧接着要走下一个靴子的预期走势,如此循环。
所以,我是认为,至少要等美联储加息到2%利率,才能有稍微真正比较有效的靴子落地效果。
现在还比较早。
至少也得等到今年9月份之后,才能稍微有些确定性。
这也是我之前说,起码得等美联储3月份首次加息后,过个半年,再来考虑抄底。
今年整体来说,还是要尽量调低各种投资的预期,不要太过于激进,尽量提高风险意识,谨慎一些总归是没错的。
其实当前美股单纯从技术面来说,早就该反弹了,今年纳斯达克累计下跌幅度都超过27%了。
但因为这种连绵不绝的靴子不断砸下的情况,每次稍微一反弹,马上被更汹涌的砸盘砸下来,结果形成这种踩踏的情绪盘,已经是一个比较非理性的行情。
所以,当前美股波动巨大,动辄暴涨暴跌。
再来具体说说本次美联储会议纪要的内容。
根据会议纪要记载,大多数与会者认为,在未来数次会议中分别加息50个基点的操作是合适的。
这个也基本已经在当前市场预期范围之内。
早在3月份,就有***大投行预期美联储会在5月、6月、7月、9月,连续4次各加息50基点,直接一口气加息到2.25%利率。
在5月4日,美联储加息50基点后,包括市场利率在内,基本已经预期6月和7月,会各加息50个基点。
不过,之前让市场比较恐慌的是,6月会不会直接加息75个基点。
这个目前从美联储本次会议纪要看,这个可能性还并不高。
据CME“美联储观察”显示:美联储6月加息50个基点的概率为93.3%,加息75个基点的概率为6.7%。
其实,美联储上一次加息50基点,都得追溯到2005年5月,当时是直接戳破了互联网泡沫。
美联储上一次连续两次会议加息,都得追溯到2006年,当时给后面次贷危机爆发埋下伏笔。
所以,这一轮美联储议息会议,连着3次会议加息,并且各加息50个基点,这已经是美联储过去40年来,最激进的加息缩表。
至于是否单次加息75个基点,我认为并没有那么重要。
本次会议纪要,还透露一些美联储的加息决心可以到哪里。
会议纪要称,在当下,与会者认为将货币政策立场迅速转向中性非常重要。
这里需要注意几个词“迅速转向”,“中性利率”。
美联储决策者的所谓“中性利率”是指2.5%利率左右,这个一般也会体现在点阵图,这些决策者所谓的“长期利率”目标。
所以,美联储这段表述实际上就是指,会在今年“迅速”加息到2.5%利率左右。
这个“迅速”就是指,连着好几次会议,各加息50个基点,这对美联储来说,应该是已经最激进的加息节奏了。
会议纪要还写到,所有与会者都重申了采取必要措施重建价格稳定的坚定承诺和决心。
所以,对于美联储今年会加息到2.5%,这个当前应该是没有太大悬念,这也是目前各大机构和市场主流预期。
但对于美联储加息到2.5%之后,会继续加息,还是偃旗息鼓,当前市场有比较大的分歧,包括美联储决策者内部也产生巨大的分歧。
我综合了下美联储一些官员近期的讲话,大致可以跟大家梳理3种美联储可能的加息路径,分别对应鹰派加息、中性加息、鸽派加息。
1、鹰派加息
这个以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的布拉德最为典型,他前阵子声称,美联储今年应该把利率加息到3.5%左右。
美联储当前利率是0.75%,今年还剩下5次议息会议,等于要剩下5次议息会议,都要加息50基点。
这是美联储当前最鹰派的加息节奏,不过这个并非当前市场主流预期,属于小概率事件。
只有***通胀在加息到2.5%之后,仍然没有出现明显回落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
2、中性加息
其实这个所谓的中性加息,放在以前也是属于超鹰派加息。
只是因为现在因为有了更极端的3.5%加息预期,才会让这个已经很鹰派的加息,变成了“中性加息”。
中性加息的目标,就是今年把利率加息到2.5%左右,这个美联储认为的“中性利率”。
具体加息节奏是这样的,美联储会在6月和7月,继续各加息50个基点。
但从9月开始,恢复25个基点的传统加息幅度。
也就是今年剩下5次议息会议,有2次会各加息50个基点,有3次会各加息25个基点,这样累计加息1.75%,加上当前已经加息的0.75%,就刚好是2.5%的年度加息幅度。
这个加息节奏,是当前市场的主流预期。
美联储决策者里支持这一观点的人也比较多,他们认为,在连续大力度加息之后,***通胀会有所回落,所以9月可以回归传统的25个基点加息幅度。
3、鸽派加息
这个是最近才冒出来的一个新观点。
亚特兰大联储行长在23日暗示,如果通胀压力降温,9月暂停加息可能是明智之举。
也就是说,在6月和7月继续各加息50个基点后,9月先暂停加息,后续还要不要继续加息,则到时候具体看通胀情况再决定。
按照这个观点,7月加息完50个基点后,美联储利率也已经提高到1.75%的水平,这个其实也已经是3月份美联储点阵图的主流预测观点,就是今年加息到1.75%~2%利率。
但因为3月***通胀加剧,所以这个3月份的主流观点,现在已经变得非主流了,这个鸽派加息的概率,当前仍然是小于中性加息。
其实,这个预期和概率,都是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是会根据***通胀情况,而不断变化。
大家不要觉得这个预期和概率就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说,在今年1月份,市场还普遍预期,美联储今年只会加息4次,并且每次加息幅度25个基点,当时没几个人敢想美联储会单次加息50个基点,还是连着好几次加息50个基点。
也就是1月份,市场是预期美联储今年只会加息到1%。
这个也是以往美联储的常规加息节奏。
但到了2月份,特别是俄乌冲突爆发后,随着能源和粮食价格暴涨,市场预期一下子就发生巨大变化。
美联储今年加息7次,一下子变成市场主流预期。
并且在3月16日美联储首次加息后,市场开始预期美联储可能单次加息50基点。
而在4月12日,***公布3月通胀率,一下子飙升破8%之后,市场预期马上又发生变化,开始预期会连着几个月各加息50个基点。
因为5月11日***公布的通胀数据,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
这个预期基本就保持至今。
所以,我们从今年这个市场预期美联储加息节奏的变化可以看到,这个预期和概率也是在随着***通胀情况,而在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未来这半年,***通胀如何变化,就将决定美联储是采取鹰派加息、中性加息、还是鸽派加息。
同时,不管哪种加息,今年美联储货币走向的关键转折时间点,就是今年9月份。
在9月之前,6月和7月各加息50个基点,这个基本已经没啥悬念。
然后到今年9月份,根据到时候***通胀情况,会直接决定美联储接下去的货币走向,同样有3种情况:
1、如果9月,***通胀数据仍然失控,维持在8%以上,甚至更高,美联储可能就会采取鹰派加息,9月继续加息50基点,今年可能加息到3.5%。
2、如果9月,***通胀数据维持在7%上方,美联储大概率会维持中性加息,至少加息到2.5%利率。
3、如果9月,***通胀数据回落到5%左右,美联储可能就会采取鸽派加息,9月先暂停加息。
所以,9月是一个关键的分水岭。
这也是我今年初,为什么说要等美联储3月首次加息过半年,才会有一些确定性。
而通胀就是***当前经济的死穴,只要维持***高通胀,就能***迫美联储不断激进加息,那么***的债务危机就很可能被引爆。
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
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
原创不易,多谢赞赏和关注支持!
美元加息是什么意思加息的影响
1、美元加息是美联储提高利息的行为,加息的目的包括减少货币供应、压抑消费、压抑通货膨胀、鼓励存款、减缓市场投机等等。美元是全球货币,在全球的贸易和投资领域,绝大部分都是用美元来计价的。2、加息的影响:(1)存款利率浮动,将影响银行业存款业务品种的开发、设定和调整。存款业务是银行的核心业务,对银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绝大部分是存款,包括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在许可存款利率下浮后,银行将根据资金组织的成本、客户资金的额度、资金贡献率等指标,进一步细分客户群体,实施有差别的存款利率。存款金额较高、稳定性姿稿樱较强的客户将有可能获得较高的存款利率回报。(2)在贷款利率上浮空间完全放开后,有利于银行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管理、运用资金,实行贷款利率水平与风险挂钩,在承担高风险的同时,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回报,实现风险与收益平衡。有利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增加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心,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快发展。(3)将考验银行资金管理和营运的能力。今后的银行业竞争将是“高存款利率与低贷款利率”的竞争,存贷款利差空间将进一步缩小。资金实力较弱、资金运作能力较差和服务水平低的银行将会迹丛被淘汰出*。(4)就居民储蓄来说,转存要细算,因为我们很可敬态能面临一个新的加息周期,现在就把所有的积蓄换成中长期存款,并不明智。
加息的意思是提高利率吗?
加息准确的说就是提高存款的利率
央行加息是什么意思?对我们的个人所得税有没有影响
狭义来说,加息是一个***或地区的中央银行提高利息的行为,从而使得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的借贷成本提高,进而迫使市场的利息也进行增加。加息的目的包括减少货币供应、压抑消费、压抑通货膨胀、鼓励民间存款、减缓或抑制市场投机等等。加息也可作为提升本国或本地区货币的汇率。一般而言,加息带来的影响包括: ■股票市场不景气(股市下跌) ■通货膨胀减缓 ■民众减少消费,增加储蓄 ■工商企业减少投资 ■刺激本国或本地货币的升值 ■减缓本国或本地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个人所得税有影响吗?!
加息、居住权、土地续期,昨夜楼市三个爆款消息!
来源:刘晓博(liuxb929);作者:刘晓博
原标题:今夜,楼市三个爆款消息!加息、居住权、土地续期
8月27日,楼市突然传来三个大消息:
1、央行悄悄“加息”!
2、“居住权”将被写入法律。
3、住房土地到期如何解决,有了新说法。
下面我逐一解析这三个大消息的具体含义。
一、央行“加息”
8月27日早上,央行公布了“2018年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九期)招投标结果”,中标利率比“第八期”和“第七期”上升了10个基点。这透露了央行引导市场利率小幅走高的意图。
下面我们看一下今年3月以来央行“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中标利率情况:
期数
时间
金额(亿)
期限
年利率
3
3.26
500
3个月
4.62%
4
4.20
800
3个月
4.5%
5
5.9
1200
3个月
4.63%
6
6.15
1000
3个月
4.73%
7
7.17
1500
3个月
3.7%
8
8.16
1200
3个月
3.7%
9
8.27
1000
3个月
3.8%
所谓“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是央行把国库里的钱,交给商业银行保存,这个过程一般会通过招标方式进行。
中央国库里的钱,主要来自财政收入。国库资金会存放在央行,获取比较低的利息(一般为活期存款、活期利息)。
所以,企业交税会带来市场流通的货币减少,相当于紧缩货币。为了保持市场流动性,央行会定期把中央国库里暂时用不到的钱,通过招标以定期存款方式放在商业银行。
这样做有三大目的:
第一,让中央财政资金获得更高的收益;
第二,这相当于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
第三,通过中标利率,央行可以释放“加息”或者“降息”的信号。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今年4月以来,中标利率一度走高到了4.73%,但在7月17日出现了显著下降。等到7月23日,***常务会议就传出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转向的重要信号,随后7月31日的***会议予以了认可。
7月17日那次“降息”的时候,我曾在专栏里第一时间做了解读(点击查看)。现在,利率开始回升了。这是什么意思?
事实上,最近两周货币市场利率、同业存单利率都出现了轻微的上涨,央行此次“加息”等于确认了市场利率的走高。
央行之所以要引导市场利率走高,我猜是两大因素:
第一,美联储有可能在9月下旬继续加息,这样中美利差会进一步倒挂,将让人民币贬值压力再次加大。如何解决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大的问题?当然最好是市场利率走高。
第二,中美博弈,或许让人民币很难继续贬值。因为继续贬值,会招致***进一步加税,意思不大。
所以,最近传出了人民币汇率将重返6.5的“小道消息”。这个消息是否属实,我不知道。
但央行已经“将金融机构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调整为20%”(此前准备金率为0%),重启了所谓的“逆周期因子”,都是为了制止人民币进一步贬值。
现在小幅“加息”,也有维稳人民币汇率的意图。至于北京时间9月27日凌晨美联储如果宣布加息,人民币会不会有“正式加息”,尚有待观察。但届时,至少在货币市场上“非正式加息”恐怕是必要的。
央行“加息”(因为没有正式提高“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所以我给“加息”二字加上了引号),对楼市显然构成利空。
楼市会下跌吗?这个要看地方**的政策,以及房贷的真实利率。如果各地降低上浮幅度,就可以抵消负面影响。
目前全国房贷的“加权平均利率”为5.6%,距离“熊市利率”7%仍然有显著距离。未来这个关键数据(央行每季度公布)会不会真正大幅上升,尚有待观察。我个人判断是,不太可能。
总之,此次央行“加息”意在稳定人民币汇率,意在中美博弈(缓解)。年底前***央行如果有加息,也主要是这个意思。
二、居住权“入法”
8月27日下午,民法典各分编(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
所谓“民法典”,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是系列民事法律的汇总。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我们可以说“宪法+民法典”构成了公民***的基础,民法典的重要性仅次于宪法。
据报道,此次“民法典各分编草案中有关婚姻家庭编部分”,不再保留计划生育的内容。这意味着如果通过,计划生育可能被彻底放开。
在“民法典物权编草案”里专门规定了“居住权”: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并经登记占有、使用他人的住宅,以满足其稳定生活居住需要。
据媒体解释,规定居住权是为了认可和保护民事主体对住房保障的灵活安排,满足特定人群的居住需求,也有助于为公租房和老年人以房养老提供法律保障。
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甲自己购买有一套住房,现在他退休了,退休金不多,生活质量不高。
为了提高生活质量,甲跟一家保险公司签署了“住房养老协议”(倒按揭),每月从保险公司获得8000元的生活费。
到甲去世后,保险公司根据协议结算,房子归保险公司,如果有多出来的价值,则归甲的法定继承人继承。
从甲把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获取生活费开始,到他去世为止,这套房子虽然抵押了,但居住权归甲本人,这个权利需要在法律层面明确。
再比如乙购买了**的“共有产权住房”,相当于按照6:4的股权比例,跟**联合购房,乙占60%的权益,**占40%的权益。但只要乙拥有这60%的权利,房屋的居住权是100%归属乙的,**不得要求40%的居住权。这也需要明确。
当然,在租房中也存在居住权。有了居住权,租户才能给子女申请学校。但是请注意,法律是这样规定的:“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并经登记占有、使用他人的住宅”。
这里面“登记”是关键,“登记”的意思是说,你的租赁合同要去“街道办”备案,也就是交税。而之前的很多租赁,事实上是偷税漏税的。
以后,如果你要“居住权”,那么请签租赁合同、交税、到**备案。
三、住宅的自动续期
据报道,关于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届满续期问题,此次“物权编草案”先作一个原则性规定。
案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续期费用的缴纳或者减免,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应该说,这个规定跟此前“国土资源部”在2016年12月明确的做法,没有什么区别。或者说,没有新的进展。也就是说:
1、住宅用地到期之后,可以自动续期,但要不要交费,待解。
2、非住宅用地到期之后,是没有提及“自动续期”的,到时候怎么办,更加是一个悬疑。
现行的“物权法”是这样规定土地到期情况的:
第一百四十九条
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
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后的续期,依照法律规定办理。该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的归属,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可见,在现行“物权法”里,住宅用地到期免费续期,不存在交费的问题。此次修订,反而诞生了一个“续期费用的缴纳或者减免,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的说法。
为什么留下这个尾巴?我的猜测是:你的首套房或者人均一定面积,是免缴房地产税的,但对不起,70年后可能有续期费;至于压根没有条件开征房地产税的中西部小城市,可以通过“续期费(土地租金)”来增加财政收入。
至于商铺、写字楼、公寓的用地到期之后,是获得土地续期,还是建筑物整体被收回,都很难讲,要看有没有约定,或者将来法律如何规定。
这就是我经常劝大家尽可能买住宅的重要原因,住宅获得的法律保护是高于商铺、写字楼和公寓的。
当然,供求关系也完全不同。商办物业一般来说是严重过剩的,住宅总是短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