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始知蓬莱近
无为总觉咫尺远

100日元等于多少人民币2000年(100日元等于多少人民币?)

100日元等于多少人民币?

100日元(JPY)=6.9761人民币(CNY)此外汇牌价仅供参考,以实际交易汇率为准。

100日圆等于人民币多少?

也就是等于;1565.2006元人民币左右。

十五万日元是多少人民币

因汇率实时波动,具体汇率请以实际操作时汇率为准。根据最新汇率1日元等于0.0624元人民币。所以15万日元等于150000×0.0624=9357.8512元人民币。日元兑人民币一般直接这么算。直接去掉两个零。十五万,相当于1500元。一百日元在当地人看来就是一块钱。你肯定觉得这个算法傻。因为这么算的话,东京一个月房租相当于九百块钱,一瓶水相当于一块一,怎么想都奇怪。但我觉得这么说的人可能忘记了通货膨胀这回事,泡沫经济以来,日本一直处于通缩的状态,导致物价实际上一直没有上涨,所以如果带入2000年左右的物价,是不是就不奇怪了呢。这也是为什么目前日本不保汇率。必须要借着这笔全球通胀的东风胀起来。物价不变对老百姓或许是好事,但对**绝对不是好事,长远来看,物价不涨,工资也不会涨,所以对百姓也不是啥好事,当然通胀飙升也不好,凡事都要有个度。

人民币符号是¥还是¥?

人民币符号为¥。1955年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二套人民币时首次正式确定人民币的符号。因为人民币单位为“元”,而“元”的汉语拼音是“yuán”,因此,人民币符号就采用“元”字汉语拼音字母中的第一个字母“Y”。为了区别“Y”和***数字之间的误认和误写,就在“Y”字上加上两横而写成“¥”,读音仍为“元”。从此,人们就开始用“¥”符号表示人民币碰禅,在书写数字金额时用它作封头符号了,如人民币100元写作“¥100”或者“RMB¥100”。扩展资料:¥比¥正确:在2000年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的学习辅导读本中有详细释义,称人民币的单位为元,辅币单位为角和分,作为支付单位的代号,是元的拼音首字母Y加上两横即¥。记者查证到,这本书由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编制。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四条,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人民币辅币单位为角、分。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人民币依其面额支付。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认定里,国际上普遍认可的人民币货币符号为CNY,日元为JPY,这笑磨尘是因为亚洲有几个国家的货币单位均为元而做出的区游握别。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民币符号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币符号究竟是啥钱币博物馆:Y上两横更正确

国外著名景点门票价格一览

意大利意大利是文化旅游大国,全国共有39处文化古迹、考古遗址、自然景观等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人形象地把意大利称作是一个“巨大的露天博物馆”。意大利各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比较低廉,参观著名的古罗马斗兽场才只需6个欧元。在意大利,最贵的景点门票价格也不足意大利人均月收入的1%。日本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都有一个体会,那就是日本物价虽然昂贵,但旅游景点的门票却相对便宜。而且,日本多数旅游景点是不收费的,即使部分历史文化古迹和世界文化遗产等景点实行收费制,但与日本人的收入相比,完全是象征性的。东京虽然寸土寸金,但市中心锋穗依然有不少规模相当大的免费公园。日本天居住的宫还特意辟出一半左右,作为公园免费向游客开放。山海融为一体是日本很多自然景观的基调,这些自然景观基本是不收门票的。例如,由世界闻名的富士山以及周边地区的湖泊、冒着白烟的火山地质层等自然景观构成的富士伊豆箱根国立公园是免费的。就连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鹿儿岛县屋久岛也同不需要购买门票。日本的历史文化古迹等景点虽然基本实施收费制度,但门票都不太贵。例如,世界文化遗产冲绳首里城的门票,在旅游旺季的全票为800日元(100日元约合人民币8元),淡季为640日元。同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岐阜县白川乡和广岛原子弹轰炸遗址是不收费的。另外,日本京都的清水寺、二条城、金阁寺,奈良的东大寺、唐招提寺、平城宫遗址以及日光的东照宫等世界文化遗产的门票,都在300至1000日元之间。其他日本国家级文化遗产的门票在200至500日元之间。例如,日本国宝级文物“镰仓大佛”的门票仅为200日元。当然,像东京的迪斯尼乐园、长崎的豪斯登堡等人造的现代银陪卜商业性娱乐、休闲场所的收费要高得多。其中,东京迪斯尼乐园的门票是日本所有旅游景点中最贵的,每张**通票高达5500日元。另外,具有异国情调的豪斯登堡的门票为3000多日元。尽管这些人造娱乐设施的门票收费大大高于其他景点,但这与日本职工人均600万日元的年收入相比,依然不到职工人均月收入的2%,收费基本合理。对日本旅游景点的门票收费,基本上可以这概括:公园和自然景观基本不收费,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象征性收费,商业性娱乐休闲设施不乱收费。所以,记者在日本生活的10多年中,基本上没有感觉到旅游景点的门票是一大负担。美国:博物馆免票主题公园最贵与美国百姓的平均月收入几千美元相比,美国公园的门票是比较便宜的,多为一二十美元,最高几十美元。美国的城市都有一些免费公园,小到街心公园,大到纽约市著名的中央公园,都没有围墙,不收门票。在首都华盛顿,数不胜数的博物馆几乎都是免费的。记者还到过许多收费在一二十美元的公园。宾夕尼亚州的杜邦花园,收费15美元,是一个面积很大的人工植物园。它是美国杜邦公司投资兴建的。但是,由于各种奇花异草常年需要精心呵护,门票收入根本无应付巨额开支,绝大部分资金依然来乱竖自杜邦公司。另外,巴尔的摩市的海洋馆在美国家喻户晓。它规模大、表演内容丰富,门票也不过十几美元。而且,每年12月的第一个周末,海洋馆会以1美元的票价回馈游客。美国收费最高的公园要数著名的几大主题公园:迪斯尼乐园、环球影城和海洋世界。这些主题公园占地面积大、娱乐项目齐全,单日门票都是五十多美元。不过这是通票,在门口买了票,里面就不用再买了。与此同时,这些主题公园还提供其他省钱的办。比如环球影城分为两个子公园:环球影城和冒险岛。一张一日单个公园的门票是54美元,一日两个公园的门票是79美元,两日两个公园的票是99美元,两个公园的年票是109美元。另外,一年超级票为169美元,不仅可以随时来,还可享受免费停车及购物、吃饭打折的综合优惠服务。印度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锡克教的诞生地,灿烂辉煌的文明在印度南北留下的许多遗迹,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人,其门票收入自然也成为印度**旅游收入的一大组成部分。除了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泰姬陵外,印度还有20来个代表不同文化和宗教的古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遗产。虽说拥有世界遗产这块“金字招牌”,但门票价格长期以来都很便宜,一直是内外宾平等,只收5到10卢比(1美元约合45卢比),就连景点中的“老大”泰姬陵,也只收20卢比。但自2000年开始,为增加旅游收入,印度旅游部突然将外国游客的票价从5至10卢比一下提升至10至20美元,本国人票价依旧不变。泰姬陵的外国人门票甚至最高达到了1000卢比,内外相差50倍。虽说如今已回落至750卢比,但与本地人的票价仍相差37.5倍。此外,无论是胡马雍陵、顾特卜塔,还是阿旃陀石窟群、埃洛拉石窟群等其他景点,只要沾上世界遗产的边,外国人的门票都高达250卢比。虽然印度旅游部多次以“不同人群消费能力有别”、“印度需要更多资金维护古迹”等理由为这种严重失衡的门票双轨制辩护,但印度旅游协会的调查表明,悬殊的门票价格至少吓走了1/5的外国观光客。英国:公共场所免费开放王室景点收费较高与世界上很多国家一,英国的公众场所都是免费开放的,如很多公园和大的国家博物馆等。但属于王室产业的景点不仅收费,而且票价较高。如白金汉宫、温莎堡、戴安娜生前居住的肯辛顿宫,以及伦敦塔、老王宫等,门票都在10英镑(1英镑约合人民币16元)以上,老年人和学生的优惠票最多只减少2—3英镑,凭记者证没有任何优惠。这些景点的纪念品商店也由王室经营。这类门票和纪念品收入都归王室所有,属于王室减少**拨款,自己开源节流的措施。属于各种遗产基金会的景点票价则高低不一。如丘吉尔出生地的布伦海姆宫(俗称丘吉尔庄园)、最近一次北爱问题会谈地里兹古堡、华威古堡、卡迪夫古堡等等。门票视景点的规模大小而定,大的在10英镑左右,小的则6—7英镑。这类景点在英国很多,它们原是私人房产,后捐给了某遗产基金会。基金会是非营利机构,门票收入全部用于对这些遗产的管理、修缮和保护。历史、自然类景点门票价格在7—9英镑左右。如古代巨石群、巴斯的古罗马浴室、伦敦的裘园、威斯利花园等。私人博物馆因为具有营利目的,所以门票较贵,在15英镑左右,如蜡像馆、福尔摩斯纪念馆等。国:景点门票采取“低价策略”国是世界旅游大国,首都巴黎是世界旅游收入最高的城市。国旅游业的兴旺主要得益于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产,也得益于**的文化遗产管理制度。国人文景观主要包括教堂、公园、博物馆和城堡,其数量之多令人瞠目。卢浮宫、凯旋门、凡尔赛宫、枫丹白露、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卢瓦尔河谷城堡群等举世闻名的景观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对这些宝贵的“财富”,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管理原则,不因为这些景点“有名”而随意提高门票价格,而采取“低价策略”以弘扬民族文化,最终达到吸引更多旅游者的目的。俄罗斯:旅游景点票价不高且内外有别俄罗斯拥有众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首都莫斯科更是景点众多。这些景点的门票价格不高,一般还分本国人票和外国人票,而这两种票又分别有普通票和优惠票。可以说,价格优惠、内外有别是俄旅游景点门票的主要特点。对俄罗斯本国及独联体国家的公民来说,各景点的门票一般分两种——普通成年人票和面向学生、退休人员、残疾人等群体的门票,也有一些景点的门票价格分五六种之多。而各景点的外国人票则一律分两种——普通成年外国人票和外国学生票。

在日本究竟挣多少钱才能算得上高收入?

日本是公认的既高度发达又贫富差距很小的国家,可以与北欧媲美。看到一个资料,日本2004年收入基尼系数0.308,不算特别低,但支出的基尼系数只有0.163,这说明税收和转移支付大大改善了收入分配。区域之间的差距也很小,据说东京和冲绳的人均收入差距也只有2倍。根据一份日本国税厅2012年的调查,日本就业者平均年收入为408万日元(按今年汇率折算约24万元人民币),但年收入高于700万日元(约42万元人民币)仅有12%,一般认为年收入超过550万日元(约合30万人民币)就算中产阶层了。不过性别差别还比较大,男性就业者平均年收入为30万人民币,但女性就只有16万元人民币了。从职业上看,根据日本厚生省2008年的调查数据,大公司高级白领、医生和大学教授的年收入都大概是1100万日元(约合63万元人民币)的水平,大学副教授、警察官和律师基本是800万日元的水平(约46万元人民币),大学讲师、中小学教师、普通公务员基本是700万日元(约40万元人民币)的水平,电车司机大概是600万日元的水平(约34万元人民币)。这些都算不错的高薪职业了。另外,日本公司里的工资严重按资排辈,普通公司的社员20-29岁的平均年收入是349万日元,30-39岁是458万日元,40-49岁是598万日元,50-59岁是756万日元,基本上每10年相差100-150万日元。

从家庭收入来看,根据日本统计年鉴,2015年日本家庭年收入中位数大概在450万日元(约26万元人民币),只有20%的家庭年收入高于800万日元(约46万元人民币),高于1000万日元(约57万元人民币)的家庭不到11%,同时也只有10%多点的家庭年收入低于200万日元(约12万元人民币),最高10%和最低10%收入家庭的收入比在5倍左右,最高20%和最低20%收入家庭的收入比大概在3倍左右。中国情况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2014年中国最高20%收入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最低20%收入家庭的11倍(50968元vs.4747元)。即使抛开城乡差距,城镇居民最高20%收入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是最低20%收入家庭的5.5倍之多(61615元vs.11219元)。

实际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表明究竟多少钱才能算得上高收入,但是在日本人心中大概会有一个模糊的印象:800万日元以上才算高收入。按照现在的汇率不到48万人民币。

(图为100万日元)

确实,年薪48万人民币在国内也算得上是高收入了。

但是,事实确实如此吗?

在计较48万是否算高工资之前,我们应该要了解一下日本的工资构成是怎样的。我们今天的话题中心是“年薪”。日本的年薪由两部分组成:

每月基本工资×12个月份+每年两次的奖金/加班费/各类补贴。

同时年薪这一概念还是税前概念,即未缴纳各类保险、税金前的金额。

这里普及一个小知识:在中国基本上会交纳“五险一金”,而在日本的正规企业中工作的员工需要交纳“三险两税一金”:健康保险(个人负担部分是工资的4.895~5.165%)、养老保险(40岁以上开始征收,约占工资的5.8%左右)、雇用保险(工资的0.4%)、厚生年金(个人负担部分是工资的8.914%)、所得税(根据收入不同,需缴纳的税金也不同,基本上是工资的5%到45%)、住民税(工资的10%)。

另外为了振兴因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而受灾的日本,从2013年开始日本又开始征收了“振兴特别所得税”(需缴纳25年)和“振兴特别法人税”(需缴纳10年)。

(这苛捐杂税也不少啊~)

回归正题,小编私以为高收入的这一概念一定是和他人进行比较后才能决定的,如果周围人都是挣1000万的话,年收入800万确实不能算高收入。因为收入的高低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概念。

在日本收入高低是有一种简单的评选方法的,简称为2-6-2法则。

2-6-2法则指的是,公司一般是由两成优秀员工,六成普通员工,两成无所作为的员工构成的。如果辞退那两成无所作为的人时,结果是会再产生两成无所作为的人,这是通过多次实验证明了的。而同理,工资的高低也基本成正比。

前面也说了,收入高低是一个相对概念,今天我们需要以全社会平均收入为基准给大家进行简单的普及~

根据日本国税厅发布的《民间工资实际状态调查》显示,日本全国国民的2015年的平均收入大概是415万日元。因此可以大致计算出600万日元以上的工资可以算得上高收入(前两成),200万以下的工资基本属于后两成,属于低收入。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收入高低并没有分男女。

其实男性的平均年薪是514万日元,因此对于男性而言,年薪700万以上才能称得上高收入。而女性的平均年薪是272万,因此年薪400万以上的女性就可以称为高收入了。

同理,之前所说的平均收入也没有分年龄。

大致而言,20岁~35岁的平均年薪是371万。因此对于他们而言550万年薪算是高收入。35岁~50岁之间的平均收入是502万,和全年龄层的平均收入类似,因此对于他们而言,年薪700万也算得上是高收入了。但是,对于50岁左右的员工而言,平均年薪是656万日元,因此对于他们而言800万左右才能算得上是高收入。

最后给大家介绍几个日本高收入的职业以及平均年薪吧。

20位 一级建筑师:580万円

19位 不动产鉴定师:629万円

18位 电车司机:639万円

17位 律师:642万円

16位 研究人员:669万円

15位 牙医:679万円

14位 海上保安官:688.2万円

13位 高中教师:690万円

12位 记者:695万円

11位 大学讲师:703万円

10位 税理师:713万円

9位  注册会计师:713万円

8位  消防员:717.9万円

7位  公立中小学校、幼儿园教师:742.4万円

6位  公立高中老师:776.9万円

5位  警察官:813.5万円

4位  大学副教授:862万円

3位  大学教授:1,081万円

2位  医师:1,144万円

1位  飞行员:1,152万円

当然我们在这里并不是鼓吹收入就代表幸福,不论你收入多少,

生活愉快才是最重要的~

这是一个好的时代,也是一个坏的时代,端看你怎么努力吧~

来源:这才是日本

作者唐辛子,生活在日本的专栏作家。

尽管日本物价贵,但国内同胞仍然有人不以为然,说:不要光看人家超市的菜价,得算算日本人的工资收入。日本人的收入那么高,相比之下,这样的菜价完全不算贵了。

日本人的平均年收入究竟有多少?接下来看一张来自日本国税厅的“日本公司职员的年收入推移图”。这儿简单说明一下:

纵轴380-470这组数字是日本普通职员的年收入,单位为(万日元,按照今年汇率10000日元约等于555元人民币),即380万日元--470万日元,约合20几万人民币。

横轴7-21这组数字是指年度时间。日本人除了使用“公元”这样的年度说法,还同时使用日本天皇的年号。现在的日本天皇年号为“平成”,所以现在的日本是“平成年间”。公元2012年,也是日本的平成24年。7-22指的是平成7年---22年这段时间,即1995年--2010年。

知道了这个年收推移图的确认方法,接下来大家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日本普通职员的平均年收是多少了。

从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出,日本公司职员的平均年收入,从1997年开始9年来在持续减少。2007年稍许有些回升,但到了2008年,因为“雷曼危机”的影响,2009年日本公司职员的平均年收入急剧下降,只有406万日元(28万)。到2010年终于又有所回升,平均年收为412万日元。

当然,上面这个图表所提供的平均年收入数据,因为包括收入较低的短期合同工在内,平均分摊下来,令年收入有偏低的倾向,但400万日元以上的年收,在日本已经跨入中产阶层行列了。日本的医疗政策机构,曾根据日本人不同水准年收,而做过如下划分:

高资产阶层:年收入800万日元(56万)以上、或纯金融资产2000万日元(140万)以上(这部分人群占日本人全体的20%)

低资产阶层:年收300万日元以下、或纯金融资产300万日元未满(这部分人群也占日本人全体的20%)

除去上述20%的“高资产阶层”和20%的“低资产阶层”,余下的60%,就是日本的中产阶层了。他们的年收在400万日元(按当年汇率28万)以上,800万日元(按当年汇率56万)以内,属于日本社会的中坚骨干力量。

另外,有必要补充说明一下的是:在日本社会,想要了解一个人的收入多少非常容易,即使出于礼貌,不方便直接问收入多少,但只要知道对方从事的职业,工作时间多长,就大致可以推算出这个人的收入。因为日本人的工资标准跟日本人本身一样规矩,大家规规矩矩干活,老老实实拿钱,很少有人会有“黑收入”或“灰收入”。

综合摘自:高端日本留学就职,东京印象,这才是日本

版权说明:文章源于授权作家或网络,网络其他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若看到自己作品后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

留学日本一年到底要花多少钱?大阪大学学霸分享的超全干货

费用

语言学校

大学学部(本科)

研究生

(修士预科)

大学院修士(硕士)

国公立

私立

国立

国立

私立

报名费

1400(2万日元)

1200(1.7万日元)

2300(3.50日元)

650(9800日元)

1900(3万日元)

1900(3万日元)

入学金

420(6300日元)

1.9万(28万日元)

2万(30万日元)

5625(84600日元)

1.8万(28万日元)

1.9万(30万日元)

学费/年

4.4万(66万日元)

3.5万(53万日元)

4.3-10万(65万-150万日元)

2.4万(35万日元)

3.5万(53万日元)

4.3万-9.9万(65万-150万日元)

就读年限

半年-两年

四年

四年

半年-两年

两年

两年

第一年费用

5万(75万日元)

5.5万(83万日元)

6.5-12万(99万-185万日元)

3万(45万日元)

5.5(83万日元)

6.5-12万(99万-185万日元)

学费减免

无减免

50%或100%

部分30%

50%或100%

部分30%

注:

1,语言学校学费不等,表格只是普遍费用。

2,国公立大学学费全部统一。

3,私立大学学费没有标准,文教法经类,第一年费用90-120万日币/年,理工农艺类150万日币/年,医*学类200-800万日币/年。

深度好文丨印了那么多钱,为什么通货膨胀很低?

“虽然从总体来看,能够削弱王国、公国和共和国的灾难难以计数,但最重要的四种灾难是战争、道德败坏、贫瘠的土地和货币贬值。前面三种灾难如此显而易见,没有人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但是第四种有关货币的灾难,只有那些最睿智的少数人才会考虑到。因为它不是一次性地,而是逐渐地、以某种隐蔽的方式摧毁一个国家。”

——哥白尼,《论货币贬值》

2002年,还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教授的本-伯南克(BenBernanke),针对当时深陷债务通缩的日本,提出了他的“直升机撒钱”理论。

伯南克为日本设计了三种“撒钱”方案。

1)央行直接在财政部的账户上新增10万亿日元现金。

拿到这10万亿日元,**可以用于基础设施投资,可以用于普遍性的减税,以此即可刺激经济发展。

2)财政部直接向央行发行10万亿日元零利息的永续债。

和上一方式一样,财政部发债所筹得资金,同样用于增加支出或减税——如果发行的永续债有利息,央行可以承诺每年将利息返还给财政部。

3)财政部向央行直接发行正常到期期限、市场定价10万亿日元的国债。

债券发行之后,央行同时承诺,到期后一定重新购买等值的国债,永远持有,这样一来**不用担心资金来源,可以完全灵活地增加财政支出。

根据这个理论,伯南克信誓旦旦的对日本人说,按照我的理论,肯定能够解决你们的通缩问题,日本式长期通缩环境绝对不会在美国出现。

当时的日本央行行长叫速水优(HayamiMasao),听了伯南克的这理论,把头摇得像拨浪鼓:学者、学者、学者啊!

我们日本央行不是没干过这事儿。大萧条期间,时任日本银行行长高桥是清(TakahashiKarekiyo)放弃金本位,通过一次性印钞让日元大幅度贬值40%,一开始确实效果不错,但这种刺激马上就用上瘾了,1936年之后大规模印钞变成经常性的行为,日元通胀一发不可收拾,直到超级通胀产生……

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日元,是和美元1:1等值的——看看现在,1美元等于100多日元,追根溯源,就是高桥是清“一次性印钞”的结果。

面对日本央行的顽固,伯南克铩羽而归,但他自己也没想到,没几年,美国就真的给了他“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2006年,伯南克接替格林斯潘(AlanGreenspan)就任美联储**。

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美国信贷市场急剧冰冻,整个金融环境陷入急剧通缩趋势。

作为研究大萧条的专家,伯南克立即启动了大规模的QE(量化宽松),在美国开始实践他的“直升机撒钱”理论,在第一轮QE结束后,为了防止债务通缩反弹,又实施了第二轮、第三轮QE,直到2014年9月“撒钱”才终止。

从美国建国到2008年8月,200多年时间美国总共才印钞8300亿美元;然而,到了2014年9月,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已经高达4.5万亿美元;算下来,6年时间,美联储狂印了3.67万亿美元的货币。

史无前例的印钞,让伯南克获得了“直升机本(HelicopterBen)”的绰号。

但今天回过头来看,看起来荒唐的“直升机撒钱”理论在实践中居然是对的,QE政策确实将美国拉出世纪大萧条的通缩深渊,而且没有造成通胀——

居然没有引发通胀!

居然没有引发通胀!

居然没有引发通胀!

2001年以来常年陷入通货紧缩却一直小心翼翼印钞的日本,2013年看到美国并没有出现通胀之后,央行后悔得肠子都青了,安倍**上台后,任命黑田东彦(KurodaHaruhiko)为央行行长,2013年紧急启动大规模QE政策,日本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于是也开始极速飙升。

如果与自身经济规模相比,日本印钞量远比美联储更猛:

2013年1月,日本央行的资产规模还不到160万亿日元;

5年之后的今天,这一数字就变成了今天的545.53万亿日元;

算下来,暴增了386万亿日元,这几乎与美联储6年QE的规模完全一样。

可问题在于,今日日本的经济规模仅有美国的1/4啊!

这样算下来,日本每年的印钞量,高达GDP的13%!

更荒唐是,因为日本央行持续扩张资产负债表,市场上的国债都被央行买买买给买光了,日本央行甚至不得不将其资产购买计划瞄准了股市,决定通过购买股票直接将钱送到消费者手中。

用日本央行原委员须田美矢子(MiyakoSuda)的话来说:

“我们将牛牵到水边,告诉它们水的味道不错,但它们并不喝。所以我们应该亲自喝水,向牛展示水的味道很好。”

到现在为止,日本央行“亲自”喝了多少水呢?

如果考虑ETF信托基金和股票信托基金,日本央行总共买入了22.5万亿日元的股票,创下现代央行最狂野的资产购买记录。

如此疯狂的印钞扩张,日本的通胀水平却始终在0附近徘徊——

没有引发通胀!

没有引发通胀!

没有引发通胀!

看着美联储和日本央行买买买,却丝毫没有引发通货膨胀,另一家全球的主要央妈按捺不住了。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2010年希腊等欧元区重债国的债务危机爆发之后,欧元都曾经进行过小规模的印钞,但债务危机稍有缓解,欧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很快就又降下来了,结果就是又一轮债务危机……

要知道,欧元区长期以来和日本一样,深陷通缩旋涡,但在德国央行长期以来严谨纪律束缚下,欧央行一直坚持审慎的货币政策,不肯轻易放开资产购买,但随着欧元区各国债务问题越来越严重,欧央行终于决定开闸大放水。

2015年1月22日,欧央行行长德拉吉(MarioDraghi)宣布,将开展每月600亿欧元的QE操作,欧元的印钞终于也拉开大幕并一直持续至今。

2015年2月份,欧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仅为2.2万亿欧元;

3年多之后的今天,欧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为4.65万亿欧元;

算下来,欧央行3年多时间里狂印2.45万亿欧元的货币,按照单位时间算,这又超过了美联储和日本央行。

当然,欧元如此大规模的印钞,其结果和美联储、日本央行一样——

没有通胀!

没有通胀!

没有通胀!

我在以往的一些文章中提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包括美欧日中英瑞(士)等全球主要央行,至少印刷了折合20万亿美元的货币,而在2007年底的时候,这些央行的资产总规模仅为4万亿美元……

真是奇了怪了——

按道理来说,世界主要经济体如此大规模的印钞,是会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但为什么没有呢?

曾4次出任英国首相的格莱斯顿曾说过一句话:

“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货币本质而受愚弄的人多!”

进入信用货币时代以来,受恋爱愚弄的人有增无减,受货币愚弄的人更是扩大到占人口总数99%以上群体!

我们通常认为,存在银行里的钱和钱包里的钱是一个东西,但其实并不是。

有人将银行里的存款称之为内生货币(insidemoney),其他有形的纸钞和硬币是外观货币(outsidemoney),内生货币是银行和金融体系可以提供的信贷,而外观货币则是**货币主权的表现形式——这个解释比较复杂,我个人愿意把银行里的钱称之为“信贷”或“信用”,现实中的钱称之为“物理货币”。

“钱包里的钱”和金银实物一样,其存在具有唯一性,编码好的100元纸币,就是100元钱,在我这里就不可能在你那里;

而当代央行所印刷的货币,绝大部分属于“数字货币”,这些钱时刻不停的在流通,存进来贷出去,不断用于购买资产、偿还债务,然后再存进来贷出去,这个过程持续下去,本来央行印了100元的数字货币,但体现在银行账户上的总的额度,可能达到500元乃至1000元——这就是货币乘数扩张。

为什么世界各国央行印了那么多“钱”,而我们在现实经济中却没有看到那么多通胀,这是因为——当代央行所印的“钱”,绝大部分是体现在银行账户上的数字,物理货币增加很少。

在当代金融体系中,钱包里的钱被称流通中的现金(CurrencyinCirculation),而经过货币乘数扩张的内生货币+外观货币总量,则被称为广义货币(BroadMoney)。

2008年迄今,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的确扩张了5倍还多,但流通中的美元现金的增长却极为有限——美国的M0仅从750亿美元左右变到950亿美元,所以美国的物价几乎没有上涨(见下图,单位:十亿美元)。

欧洲和日本与美国类似——

资产负债表N倍上涨,但流通中的现金增长极为有限。

为什么央行印钞这么多,而流通中的现金却这么少?

咳咳咳,当代信用货币对民众心理影响的奥妙就在这里!

纸币这玩意儿拿着肯定贬值,而且还很容易损毁,只有在确实需要现金的情况下我们才会考虑保留,而送到银行里存储,不管多少还会有点利息,所以大家都很少大量保存现金——在整个社会上的表现,就是现金需求总量很低。

人们需求现金,基本都是为了应对日常消费,而人的天性喜欢追求稳定,只要基本生活物资不发生短缺,很少有人会去抢购或者囤积商品(除非它会暴涨)——换句话说,只要基本生活物资不发生短缺,人们对未来的整体预期没有大变化,哪怕央行印了很多很多的“钱”,也不会爆发恶性通货膨胀。

学者Hanke和Kurs,针对人类历史过去的300年间的56次恶性通货膨胀进行过研究,他们发现,所有的恶性通货膨胀都是在极端条件下产生,例如战争、治国不善、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等。

与此相对,只要社会物资充裕而且民众经济预期稳定,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央行的“数字印钞”,从未引发过恶性通货膨胀。

既然不会引发通胀,那意味着央行可以无限数字印钱么?

当然不是!

在基本生活物资供应充足且其价格被**柔性控制的情况下,在银行里的钱,人们总是希望“能做点儿什么”……

嗯,当代金融体系,恰恰就是为人们的这种寻求而存在的!

前面提到,“银行里的钱”一般不会溢出到社会上变成“钱包里的钱”,但,它们会被借贷,然后用于购买资产、偿还债务。

银行里的钱,源头从央行出来,通过借贷的方式,流通到各个金融机构(银行为主),然后通过这些他们的转手和存贷,形成整个社会的债务链条。

与其说央行们印刷海量的数字货币,还不如说央行们为社会提供了海量信贷,这些信贷辗转流入到个人和机构账户,通常被人们用来购买资产,然后,资产价格上涨,然后,以这些上涨的资产为抵押,更多借贷,然后更多上涨……

于是,社会债务和资产价格一起飞涨。

2008年,美国股市的总市值约11万亿美元,如今,美股总市值飙升到31万亿美元,想想看,这可以容纳多少“银行里的钱”沉浮其中?

2008年,美国房地产市场总市值约13万亿美元,如今,房地产总市值飙升到32万亿美元,这又可以容纳多少“银行里的钱”浮沉其中?

2008年,包括国债在内的美国债券市场总市值约30万亿美元,如今,总市值升至40万亿美元,这又可以容纳多少“银行里的钱”浮沉其中?

……

在资产价格飙升的同时,美国的**债务也一路飙升,从2008年不足10万亿美元,目前已经超过20万亿美元(见下图)……

中国前央行行长提出过著名的“池子论”,意思说,中国的房地产和股市,就是央行海量数字人民币供应的“蓄水池”——这对中国适用,对美国适用、对欧洲、日本也适用,对全世界的主要经济体都适用!

不必说更远的,就在“全世界总共有多少钱,又有多少资产?”一文中,我曾经列举了最近三年全球最大的三类资产的增长情况(见下图)。

说到底,“银行里的钱”绝大部分都被用来增加债务,用来推升资产价格。

耐人寻味的是,目前全球经济规模排名前三的美国、中国和日本,分别选择了股市、房地产和债券作为信贷泡沫的载体。

只可惜,资产价格的上涨和飙升,从来不会计入当代**的通胀数据中,反而通常被看作各国**的“政绩”。

就这样——

印钞上瘾;

信贷上瘾;

债务上瘾;

资产上涨上瘾。

更长远的说,是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全球经济的运行模式。

问题在于,越高的资产价格上涨,需要越大的信贷规模,越大的信贷规模带来越多的债务——随着债务负担越来越重,无数的人都需要用钱还债,整个社会对“银行里的钱”越来越饥渴。

就这样,央行印了如此多的钱,却造成整个社会越来越缺钱——当代信用货币体系的无限扩张,最终造成了这么一个荒谬绝伦的结果。

就这样一直持续下去,货币还是那个货币么?

人们在脑海中已经植下信念:

我们会越来越富,我们的钱也会越来越多。

对于当代**来说,满足民众需求的最好方式,就是央行永不停歇的印钞,就这么一直印下去,不断抬升资产价格,不断“金融创新”创造新的金融资产类别,让民众看着自己银行账户上的数字越来越大,他们就会认为自己越来越富裕、越来越有钱。

1970年,全球纸币总量(央行总资产),不到1000亿美元;

1980年,这一数字大约是3500亿美元;

1990年,这一数字大约是7000亿美元;

2000年,这一数字大约是1.5万亿美元;

2008年,这一数字变成了4万亿美元;

今天,这一数字变成30万亿美元。

1970年,全球债券+股票的总市值,大约在3000亿美元以内;

1980年,全球债券+股票的总市值,大约在1万亿美元以内;

1990年,这一数字,已经扩张到23万亿美元;

2000年,这个数字是64万亿美元;

2010年,这个数字是139万亿美元;

今天,这个数字是190万亿美元。

1990年以前,人们尚未普遍将房地产视作可交易大类资产;

今天,全球房地产的总市值已经变为280万亿美元;

更不必说,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统计,全球2017年的金融衍生品规模超过500万亿美元……

然而,按照当前全球最大几个经济体的官方统计,每年都是雷打不动的1-2%的CPI增长,社会根本没有通胀!

各国央行印了这么多货币,**说没有通货膨胀,就没有通货膨胀了么?

就像中国,从2008年到现在一直都说没有通货膨胀,可问题是,大家都知道,房价翻了好几番,这难道不叫通胀?

美国的股市,2008年以来,也翻了好几番,这不叫通胀?

……

按照本人一直以来的观点,真正的通货膨胀必须把资产价格计入进来,而且,资产价格权重还应该远远高于日常消费品占比——因为,人们所拥有的钱,绝大部分被用来购买房产、股票等资产,只有极少一部分才会应用于日常的生活消费。

大头商品价格上涨不算,只揪住那些基本没涨的日常消费品来计算通货膨胀,这手段,我溜溜的服!

即便是这个CPI,各国**还要进行操纵,以便让它看起来更小。

拿灯塔国来说,1980年以来,**不断的修改CPI的统计办法,每一次都是为了让通胀指数看起来更小一些:按照其1980年公布的通胀指数计算方式,今天的美国通胀绝非如此水平。

有个叫做影子**统计(SGS)的网站,把这两种方式统计出来的CPI指数差异做图对比(红线为不断调整后的官方数据,蓝线为SGS根据1980年的方法得出的数据)。

灯塔国都如此,其他国家**更是变本加厉的造假,如委内瑞拉、阿根廷等。

有人问了,既然印钞就像吸毒,那么就意味着**会一直持续不断的印下去,变成10年前的津巴布韦和今天的委内瑞拉?

不会的。

**通常不会这么极端。

尽管说,从10年以上的期限看,**从不会停止印钞步伐,但正如吸毒的人在理智的时候,会阶段性的尝试戒毒一样,在眼看货币就要崩溃的时候,**和央行也会阶段性的尝试停止、甚至缩减印钞规模。

比方现在。

美联储大规模印钞最早,退出印钞也最早,2014年就退出QE,其资产负债表规模基本不再增长,2017年第四季度更是开始其缩减资产负债表的进程,目前其资产负债表已经由顶峰时期的4.5万亿美元已经下降至4.2万亿美元。

下面的图分别是2008-2016年美联储持有资产构成(除黄金)和2017年底以来美联储减少印钞的计划——资产负债表收缩。

2018年,欧央行也给出逐步缩减乃至停止大放水的计划:

2015年1月-2018年1月,欧央行每月印钞600亿欧元;

2018年1-9月,欧央行每月印钞减少到300亿欧元;

2018年10-12月,欧央行每月印钞减少到150亿欧元。

2019年起,欧央行停止大规模QE。

日本央行、英格兰央行和瑞士央行,也发出了调整QE的信号。

下图即为美银美林制作的全球5大央行(不包括中国)2008年至2020年央行资产负债表变动情况(2018年之后的为估计)。

又能刺激经济,又能增强**权力,还不会发生通胀——

大规模印钞这么好,为什么不一直持续下去呢?

这就要说到当代信用货币产生和消失的过程:

借贷创造货币;

清偿消灭货币。

如果央行想要继续印钞,很简单,必须有更多的人来借贷,而且这个借贷必须是在拥有偿还能力的基础上(没有偿还能力的借贷,那一开始就是骗*了),如果确保能够偿还你的债务,当代银行体系几乎可以无限给你制造金钱……

可问题在于——

首先,某个社会群体所能承受的债务,是有极限的。

树不能涨到天上去,债务也总有极限,**债务也许可以直接通过印钞解决,但对企业和居民来说,当他们的收入不足以偿付债务本金和利息的时候,债务极限就到了,银行不再放贷,传导到央行这里,就是印钞不得不停止。

其次,金融市场对资产价格的追求总是超越当前信贷规模。

过去几十年的经验显示,每当遇到资产价格下跌,因为担心“系统性风险”,人们赌央行一定会救市,一次又一次,央行确实救市了,由此导致了资产价格不断攀升,市场参与者对于金融资产价格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如美国的股市和中国的房价),以央行为首的整个金融体系的道德诚信正在崩塌。

最后,资产泡沫对人们的心理影响太大,这让整个社会陷入不稳定之中。

大家都知道,在过去的10年里,辛勤工作、诚实劳动很难获得回报,而将杠杆加到极致,空手套白狼的虚假欺骗行为却在资本市场(股票、房地产和债券)获得了难以想象的巨额财富,这刺痛了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尊严,这种生存尊严问题会导致社会群体矛盾激化,进而让整个社会陷入不稳定——当前,全世界各种民粹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崛起,就是一个证明。

总之,再这么印下去,建立在信用流沙之上的当代金融体系,很快会再次经历类似于2008年的全球性的信用冰冻和金融危机(本质上是信用危机)。

于是,央行们似乎不约而同的决定,逐渐停止大规模印钞。

于是,全球的主流资产价格很可能面临新一轮的下跌。

就这样,**和央行们点纸成金,凭空制造出货币膨胀或紧缩的概念,把全球的资产价格搅拌得风起云涌,将上涨和下跌推升至极端。而芸芸众生则热衷于资产买卖,拼着生命也要把账户里的数字买来卖去,期望数字变得越来越大,一直大到所谓的“财务自由”,然后不用参与任何实际劳作,靠着别人的供养和服务而自由生活。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小李子拿着金色香槟微笑着,远处是金光闪闪的烟火,下面是纸醉金迷的奢华宴会,盖茨比心满意足的看着众人艳羡于自己,这让他感觉到自己浮在芸芸众生之上——虽然,得不到黛西爱情的他,在灵魂上充满了空虚和无奈。

信用货币时代,贷款买房、信用购车、分期消费等各色金融工具,更是将人的物质欲望刺激到极致,挥金如土的浮华生活成了成了每一个人的追求,而满足这个虚荣心竟然是如此简单:只要我银行账户里的数字远超别人就行了。

伴随着债务的膨胀和收缩,资产价格随之上涨和下跌,这实际上是各国**的信用大跃进,而极少数人用去了信贷扩张的绝大多部分额度,享受了绝大部分资产价格上涨的利益,这意味着体制在鼓励一部分人合法抢劫大部分人的财富——这才是当代金融体系真正无法治愈的癌症!

很多银行账户上有巨额数字的人,以为自己是上帝,他们不知道,在信用货币体系里,只有**和央行是真上帝。

至于供养当代**及金融体系的芸芸众生,却因为对金钱的贪婪而变身罪人,君不见很多金融精英恬不知耻的说——“穷,本身就是道德低下的象征!”

如果不参与大类资产买卖游戏,普通人辛勤劳动所得的财富,注定会被央行的点纸成金大法逐渐蚕食到仅留残渣,一生辛苦却一无所得。

如果参与资产买卖,除非你与央行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否则你将很难洞察央行和**的动机,一入场,你就是这个负和游戏(因为金融体系会从中抽水)中注定被割的韭菜,并以被掠夺作为最终结*。

——总之,点纸成金的时代,参与不参与,每个人都无路可逃。

要知道,历史以来,货币的经典定义很简单:

1)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媒介;

2)财富储存的载体。

这也是货币最起码的两项功能,其中第一条依托于第二条而存在。

可惜,黑格尔说过: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不汲取历史的教训!”

在当代**和央行们的操纵之下,货币的第二种功能已经基本丧失,谁如果还把央行发行的货币(无论是数字还是纸币)当作财富储存载体,我们都会认为这人是个大**——财富储存的载体,已经被成功的转移到**所刻意鼓吹的房产、股票和债券之上。

可我们有没有想过——

当你去购买食物的时候,1公斤所代表的实际重量,随时都在变化;

当你去购买布料的时候,1尺所代表的实际长度,随时都在变化;

当你去购买房子的时候,1平米所代表的实际面积,随时都在变化;

……

如果,你去出售或购买东西的时候,1元钱的价值在不断变动呢?

现在,信用货币本身的价值,恰恰是整个社会的价值不稳定之源!

庙堂之外,人们传统所认定的财富储存载体——黄金白银,在**和央行持续近40年的打压之下,变成了人们所认定的“超烂的投资品种”,特别是2017年底美联储缩表以来,黄金白银一路走熊;2009年新出现的比特币,在经历2013年和2017年的两次辉煌之后,目前也陷入沉寂,好像,全天下现在只有央行凭空制造的数字,特别是数字美元,才是人类最有价值的东西。

人们似乎忘了,半个世纪之前(1968年),1个美元价值0.88866克黄金;而今天的1美元价值只有0.02592克黄金。

——相比50年前,美元贬值了97%以上。

即便按照美国**公布的CPI指数,50年来美元价值也贬去了80%。

——这就是美元的财富存储功能!

基本丧失了“财富载体”功能的纸币,只能是阶段性的充当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媒介,所有人也都在内心默认,这种交换媒介未来是会缓慢贬值的,因为价值基础的变动,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需要各自调整商品的售价和买价,所有的交易就这样始终处在颤巍巍的平衡之中……

500年前,当代科学的奠基人哥白尼,就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

“货币,……,它是价值的计量单位,所以必须保持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否则公共秩序必然会被扰乱,买家和卖家就会以很多种方式受骗,就好像码、蒲式耳或者磅这些计量单位不是固定不变的一样。”

想一想,2008年以来,新增的百万亿元货币都是从何而来?

——追踪溯源,找到央行抵押物你会发现,他们都来源于债务,来源于借贷,如果债务清偿,这些货币也都会瞬间全部消失。

没错,在我们这个全新的时代里,丧失了财富储存功能,只能阶段性充当交换媒介的纸币,其实已经根本不能称之为货币。当代所谓的“货币”,只不过是**和央行手里点纸成金的信用权杖,是不断变幻的***数字,是刺激欲望和掌控社会的有效技术……

还记得那个有关经济危机的辛酸笑话么?

儿子:妈妈,我们快要冻死了,为什么不生火?

母亲:我们没有煤。

儿子:不能买点煤吗?

母亲:我们没有钱。

儿子:为什么没有钱?

母亲:因为煤太多了,卖不出去,爸爸失业了!

因为生产了太多的煤,所以我们没有煤烧;

因为印刷了太多的钱,所以我们如此缺钱!

本文转自《古影清风》,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同时也感谢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及时联系。

一百日元等于多少钱?

若想试算日元知兑换人民币金额,由于外汇汇率是实时变动的,您可以道登录我行主页,点击右侧“实时金融信息”内下“外汇实时汇率”查看。(该页左侧容可以点击外汇兑换计算器)请参考:http://fx.cmbchina.com/hq/

100日元兑换人民币8元2000元人民币都可兑换多少日元

100日元=8元人民币1元人民币=100/8日元2000人民币=2000*100/8=25000日元查看原帖>>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高金融网 » 100日元等于多少人民币2000年(100日元等于多少人民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