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始知蓬莱近
无为总觉咫尺远

软通动力算大厂吗(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怎么样?)

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怎么样?

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专注于数字化转型和信息技术咨询的公司。公司总部位于中国上海,并在全球拥有多个分支机构。公司提供多种服务,包括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云计算和数据分析等。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行业内享有良好的声誉,被认为是一家具有专业能力和技术实力的公司。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团队,能够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公司也与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他们提供了优质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根据公司的官方网站和客户的评价,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项目交付的可靠性、技术支持和客户满意度方面表现良好。公司还致力于持续创新和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时代的需求。总的来说,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解决方案。

入职软通动力要来自背景调查吗

入职软通动力要背景调查吗?答:入职软通动力不需要背景调查。

软通动力这个公司靠谱吗?公司是做外包的,一直跟外企合作,听说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很厉害?

软通动力这个公司个人有熟悉过,它确实是搞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在同行业当中可以说是比较可靠的了。公司的晋升机制、福利待遇什么的都很完善,领导待人也很不错,在这种环境中工作会很开心的哦。

请问软通动力好吗?

一定很好的,软通动力整个公司有很强的企业背景像这样的大公司能去工作有很好的学习机会,能学习提升自己这不是金钱能得到的东西,而且也不是每个公司都能给的;杭州这边的公司很好的,待遇什么的都还不错!

软通动力外包支付宝客服怎么样

软通动力外包支付宝客服好。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软通动力外包支付宝客服的规定不高,以在线聊天的方式为主,上班自由每个班为1个小时,自由选择8点到晚24点共16个班次,有事可请假。

oppo外包中科创达和软通动力哪个好一点

其实中科创达和软通动力都是比较知名的IT外包公司,两者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特点。如果要针对问题进行解答的话,应该就要从一些细节方面进行对比了。首先是项目管理方面,中科创达相比于软通动力的管理更严格些,每个项目的分工和进度都有比较明确的计划和落实,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化。而软通动力则更注重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能够充分理解客户需求并主动提出解决方案。其次是人员素质方面,中科创达的员工素质明显更高,他们会根据项目的要求进行多方面的学习和培训,保证了员工在各个领域都具有丰富的经验。在软通动力中,员工的专业技能与中科创达相比也不逊色,但是软通动力的员工综合素质则稍逊于中科创达。最后,在技术研发方面,中科创达和软通动力都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能够支持大型企业的技术解决方案和服务。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中科创达在信息化软件方面研发革新比软通动力更先进,而软通动力则专注于数字化转型和全球化发展,两家公司的发展方向有所不同。综上所述,中科创达和软通动力都是比较好的IT外包公司,它们各自注重的方面也各不相同,选择哪一家还需根据项目需求和公司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选择。

深圳软通动力怎么样?

我面试过!还不错挺大的公司,开的待遇也不错,我工作一年,开到4千多!不过因为其他事情没有去,先笔试后面试,笔试有网络、操作系统、测试、编程方面的题,编程题最多了,主要是测试通信方面的项目

国内有哪些“值得尊敬”的软件外包公司?

我现在在深圳工作,曾经加入过两家外包公司,江苏城迈,软通动力现在加入的是华为外包事业线,对日立集团,百均城,印孚瑟斯,惠普等外包公司有过了解,它们的差别在于,年终奖,五险一金福利,等有很大差别,以下是全国比较出名的几个外包公司,

1.东软集团:公司创立于1991年,目前拥有18000名员工,在中国建立了8个区域总部,10个软件研发基地, 16个软件开发与技术支持中心,在60多个城市建立营销与服务网络;

在美国、日本、欧洲、**、南美设有子公司。东软是中国第一个上市的软件公司,也是最先通过CMM5和CMMI(V1.2)5级认证的中国软件公司(官网地址:https://www.neusoft.com/cn/about/index.html)。

2.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公司2001年成立于北京,经过16年发展,目前公司在全球36个城市设有90余个分支机构25个全球交付中心,员工总数40000+人。(官网地址:http://www.isoftstone.com/)

3.北京信必优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2004年,在北京、美国硅谷及芬兰坦佩雷分别设有全球总部;在22个地区设有办公室;在芬兰和瑞典拥有7个研发中心,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及孟加拉国拥有5个离岸开发中心。(官网地址:https://www.symbio.com.cn/about-us/news/)

4.中软国际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为香港主板上市公司(股票代码354),在中国北京、西安、南京、深圳、上海、香港等28个城市及美国、日本、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18个城市拥有分支机构,全球员工超过6万人。(官网地址:http://www.chinasofti.com/aboutus/index.htm#1)

5.百钧城:公司成立于2006,佰钧成在中国大陆设立了26个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并在美国、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正逐步建成服务全球的需求响应机制。经过多年积累,佰钧成拥有了丰富的大型项目管理经验,在高科技、通信、能源、金融、制造等行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行业解决方案。(公司网址:http://www.bill-jc.com/intro.jsp)

6.博彦科技:公司成立于1995年,总部位于中国北京,并在中国、美国、日本、印度、加拿大、新加坡等六个国家设有30余家分支机构、研发基地或交付中心。(公司网址:https://www.beyondsoft.com/cn/aboutus#overview)

融资千万,结盟软通动力,人大多模态大模型元乘象正在圈地大B市场|甲子光年

“真正落地时,要考虑AI带给场景的增量。”

作者|刘杨楠‍‍

编辑|栗子

近段时间,来自四面八方的国产大模型正在加速涌现。

在众多大模型团队中,学院派教授下场创业是一个重要分支。其中,清华系无疑是势头最猛的——智源研究院、智谱AI、聆心智能、面壁智能等耳熟能详的大模型创业团队均来自清华。

但除清华外,人大也正在多模态大模型领域开疆拓土。

近日,多模态大模型初创企业“智子引擎”宣布完成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该公司背后的核心团队便是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卢志武带领的课题组。课题组内的高一钊博士任智子引擎CEO,卢志武教授担任公司顾问。

卢志武教授在多模态大模型领域已有多年积累,曾主导设计了首个公开的中文通用图文预训练模型“文澜BriVL”。2021年3月,卢志武所在的团队发布了多模态大模型“文澜BriVL1.0(Bridging-Vision-and-Language1.0)”,后续还发布了“文澜BriVL2.0”。

去年底ChatGPT出圈后,“多模态”随之成为语言大模型之后的下一个焦点。为抢占先机,卢志武教授带领团队加班加点,借鉴文澜的研究经验,自主研发了多模态对话大模型,并落地了第一款应用级多模态ChatGPT产品——元乘象ChatImg(下称“元乘象”)。该模型参数约150亿,不仅支持文字对话,还支持图片输入,能够理解图片内容,并生成相应文本回答。

在许多玩家还在摸索多模态大模型的技术路径时,元乘象已经走到了产业化阶段。目前,元乘象团队并未在C端过多发力,主要瞄准大B市场。此外,元乘象内部依然在持续迭代模型,实现图片生成的能力,并加入视频、音频等多种模态。最新的模型成果预计于月底发布。

日前,「甲子光年」深度对话了卢志武教授与高一钊博士,试图剖析这家站在学术与产业交界处的多模态大模型团队,走出了一条怎样的产业化之路?

要了解元乘象,首先需要了解多模态大模型文澜BriVL。

2020年6月,OpenAI发布GPT-3。1750亿的模型参数让GPT-3在人工智能领域内掀起了一阵大模型热潮。由于还没有实现产品上的突破,没有便捷的交互界面,GPT-3远没有像今天的ChatGPT一样被大众熟知。

但国内一些学者已经嗅到了新趋势的味道。

2020年下半年,清华大学唐杰教授联合清华大学的刘知远、黄民烈及人大的文继荣三位教授共同研发国内自己的AI大模型。因其他几位教授多为NLP背景,而人大的卢志武教授是CV出身,他便与文继荣教授一起接过了研发多模态大模型的重任。

那时国内外关于多模态大模型的研发还处于空白,卢志武教授需要在无人区自己蹚出一条路。半年后,卢志武领导的模型组推出了文澜BriVL1.0(Bridging-Vision-and-Language1.0),迈出了国内在多模态大模型领域的第一步。

这一步走得并不容易。

2021年初,卢志武领导的模型组率先采用微软新推出的DeepSpeed框架来支持几十亿参数模型的训练。此外,由于算力稀缺,为减少内存,团队尝试采用ViT(VisionTransformer)架构,还在自监督训练中首次利用跨模态MoCo,实现了较小的Batch(分批处理)而不降低效果。

此外,以往研究中,很多多模态预训练模型,尤其是单塔结构下,往往存在一种强假设:输入数据后,图像与文本之间存在较强的语义相关性。

例如,对于下面这张蛋糕的图片,模型会假设在多模态数据集中对应“水果蛋糕上有一些蜡烛在燃烧”等类似的描述。

END.

软通动力上市首日破发,曾被第一大客户华为处罚

软通动力2021年收入增长,利润却下滑了

文|张建锋

编辑|王立峰

营收过百亿元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商--软通动力(301236.SZ),于3月15日正式登陆创业板。受市场整体下跌影响,上市首日公司收盘于60.6元/股,下跌16.85%,市值257亿元,相对于72.88元/股首发价格对应的市值309.01亿元,蒸发52亿元。当日,行业内可比A股公司中,东软集团(600718.SH)等五家公司股价虽均有所下滑,但跌幅均在6%以内。

软通动力前身软通动力有限成立于2005年,2020年其变更为股份公司。软通动力有限曾以软通开曼为上市主体,于2010年登陆纽交所,后因境外上市成本较高等因素,在2014年退市。

软通动力回归A股可谓一波三折。即2016年至2019年,公司实控人、董事长刘天文率领的软通动力有限,曾拟借助皖通科技(002331.SZ)等三家A股公司重组登陆资本市场,但因无法就重要交易条款达成一致等原因,未能成行。

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软通动力因未提交上市申请触发部分对赌条款,公司以减资方式对拟转让退出股东给予补偿。根据相关协议,如软通动力未能在约定日期内完成上市,则舟山长通有权要求刘天文现金回购其持有软通动力的全部股权。此次公司登陆A股市场,让刘天文卸下了回购压力。

在股权转让中,软通动力估值出现波动。如2017年湖南文旅转让公司股权对应估值为119亿元,而在2019年10月深创投等受让公司股份时,对应的估值降至95亿元。在随后的股份转让中,该数据仍存浮动。

与估值波动不同的是,软通动力近年收入快速增长。在国内行业可比公司中,软通动力2020年营收仅次于中国软件国际(00354.HK),位居第二位。而在当期,软通动力净利润已超越后者,背后是其对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的控制。

软通动力的客户名单堪称豪华,包括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中国银行等等行业龙头。其中,2018年至2020年,凭借超53%的营收占比,华为位列软通动力第一大客户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华为对软通动力进行罚款、扣减服务费合计约2050.12万元。

净利润快速增长

为客户提供端高端的软件与数字技术服务、数字化运营服务,是软通动力的主营业务。

虽然与国外竞争对手埃森哲公司、塔塔咨询服务公司等超千亿元的年收入相比,软通动力在规模上尚有较大差距,但在国内市场,该公司已位居第一集团。

中国软件国际、东软集团,是软通动力在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2020年软通动力129.99亿元的营收,低于当期中国软件国际的143.77亿元,高于东软集团的76.22亿元。

虽然收入规模还未赶上中国软件国际,但软通动力2019年至2020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为131.92%、76.83%的增幅,远高于同期中国软件国际净利润同比约5.73%、25.23%的增幅。其中,2020年,在与中国软件国际营收尚有13.78亿元的差距情况下,软通动力当期净利润仍比后者高出约3.07亿元。

与中国软件国际相比,软通动力盈利能力不算突出。2019年至2020年,软通动力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6.87%、27.22%,低于中国软件国际的29.76%、29.21%。

在两家公司研发及财务费用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的差异,是2020年软通动力,净利润超过后者的主要原因之一。

2020年,软通动力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分别为3.73亿元、10.21亿元;中国软件国际销售及分销成本为7.29亿元,行政开支为13.02亿元。同期,软通动力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分别为2.87%、7.85%,不仅低于中国软件国际的5.17%、9.23%,亦低于东软集团的7.38%、7.97%。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软通动力此前招股书,2018年公司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同比分别下滑31.91%、2.35%,不仅与当期公司营收16.12%的同比增速不一致,亦与公司2018年至2020年上述两项费用随着收入增长而增加的趋势相悖。

软通动力净利润高增长的势头未能延续。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88%,净利润同比下滑25.26%。

软通动力在《注册稿》中表示,剔除2020年疫情期间稳岗补贴1.06亿元及前期信用减值损失转回1.2亿元,公司预计2021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12%,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2.56%。

公司解释称,预计2021年度净利润较上年有所下滑,主要原因系公司重要客户华为处于战略转型时期,公司基于伴随客户成长的长期发展战略加大相关投入。

除上述因数外,2021年软通动力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同比约54.91%、38.57%增幅,超过营收增幅,也是影响当期公司净利润数据的因素之一。当期,公司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虽然分别升至约3.47%、8.51%,但仍低于2017年的3.67%、9.12%。

“软通动力与中国软件国际上述两项费用率的差异,可能与港股和A股的财报编制要求存在一些差异,以及各自所处城市有关平均员工薪酬等因素有关。”颐和银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杨勇向《读数一帜》分析,软通动力2017年费用率占比相对较高,但其他年份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总体还算稳定。

被大客户罚款

软件与数字技术服务、数字化运营服务、智慧城市业务是软通动力三大业务板块。凭借超90%的收入占比,软件与数字技术服务板块是公司最主要收入来源,该业务涵盖通用技术服务、数字技术服务、咨询与解决方案。

从行业角度,2018年至2020年,通讯设备凭借超53%的收入占比,成为软通动力第一大行业收入来源,其余收入来自互联网服务、金融、高科技与制造等行业。

同期,软通动力通讯设备中超90%的收入来自华为。2014年,软通动力开始与华为全面合作,成为华为排名前列的信息技术服务供应商。公司对华为的收入并非直接来源于华为的销售收入,主要与后者的研发投入相关。2021年上半年,软通动力来自华为的收入金额为37.92亿元,占当期营收比例为49.7%。

根据申报材料及问询回复,报告期内,软通动力存在因员工信息与实际不符、考核不达标等因素被客户罚款、扣减服务费的情形。其中,第一大客户华为于2020年对公司进行罚款、扣减服务费合计约2050.12万元。

软通动力称,公司因员工学历不真实而触发服务费扣减情形的原因之一是,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客户紧急发布需求并要求快速入职的情况。公司采用抽查方式或事后查验方式也会导致未能及时发现候选人提供的信息不真实、不准确的情形。

根据软通动力招股书,2018年至2020年,公司以工作量交付的服务项目中,因项目交付过程质量考核不达标而受到客户罚款、扣减服务费,涉及客户包括华为、中国联通。

深交所《问询函》要求软通动力,结合华为相关采购和内控制度,说明公司是否存在被华为取消供应商资格的风险。

华为要求供应商:经营必须合法合规,不得发生贿赂、造假、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及恶性EHS(环境、健康、安全)事件。如违反情节特别严重的,华为有权取消其作为供应商的资格,单方面终止采购合同,将供应商列入华为采购黑名单。

软通动力称,报告期内,公司存在的被罚款及扣减服务费的情况,均因日常考核不达标所致,上述处罚金额占公司对华为收入比例较低,公司整改获得华为的认可,不存在被华为取消供应商资格的风险。

资料显示,2020年度,软通动力以工作量交付的服务项目因项目交付过程质量考核不达标被华为罚款金额仅为276.61万元。当期,公司被华为罚款、扣减服务费其他明细金额,未进一步披露。

在杨勇看来,华为这些大厂内部也有一套对供应商考核的体系,上述处罚或会对软通动力在华为供应商体系中的评分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软通动力曾向处于筹建时期的供应商采购服务。

2018年软通动力应付账款前五名对象中,公司对供应商安适(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安适信息)的应付账款金额为1062.59万元,当期采购金额为“-”,主要采购内容为资产管理系统技术开发服务,应付账款账龄1年-2年。

这也意味着,软通动力对安适信息的上述采购金额,发生在2018年之前。

工商资料显示,简称安适信息成立于2016年11月,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股东为卢波、李可。安适信息2017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当年经营状态为“筹建”。

软通动力表示,公司供应商选择门槛及具体标准如下:供应商公司资质齐全;供应商提供产品或服务符合软通业务需要。

安适信息相关人员告诉《读数一帜》记者,该公司是其与核心团队新成立的公司,公司与软通动力人员较熟,在筹建阶段确实为软通做过相关项目,符合行业惯例。

募投项目与工位利用

软通动力首发募集资金总额46.3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43.42亿元,高于拟募资总额35亿元。根据招股书,公司拟募资投向中,19.99亿元用于交付中心新建及扩建项目。该项目中,公司拟对北京、深圳等九个交付中心进行扩建、新建。

软通动力招股书显示,武汉交付中心为新建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8.31亿元。

资料显示,软通动力上述交付中心场地方案中,武汉交付中心为购地建设,其余为租赁。从项目投资类型来看,武汉项目场地购置费用、场地土建费用(含装修)共计7.4亿元,占公司此次拟募资金额比例为21.14%。

软通动力称,公司现有各大交付中心规模和交付能力已渐渐不能完全支撑客户需求,必须通过自建、扩建等的形式有针对性的提升九大交付中心整体能力,公司已经在全球开设了超过20个交付中心。

然而,在2020年,软通动力技术部门领用的自有工位、租赁工位数量同比下滑幅度均超20%。

软通动力的通用技术服务和数字技术服务,均同时采取了在岸(在客户侧场地办公)和离岸(在软通动力场地办公)两种交付模式。在岸交付模式下,技术人员在客户提供的场地进行项目的交付实施。离岸交付模式下,技术人员在公司自有或租赁的场地进行项目的交付实施。

2018年至2020年,公司在岸技术人员数量从3.1万人增至4.63万人,离岸技术人员数量从2.01万人增至2.47万人,在岸人员占比较高。

2020年,软通动力技术部门领用的自有工位数、租赁工位数分别为2189个、2.42万个,同比下滑幅度分别为20.46%、23.55%。

2018年度及2019年度,软通动力技术部门存在部分工位闲置,导致整体工位利用率较低的情形。在对技术部门闲置工位进行清理后,2020年公司工位利用率提升。公司未披露2018年至2020年的工位利用率具体数据。

软通动力称,报告期内,公司离岸技术人员人数稳步增长,公司技术部门现有工位能够满足相关人员的办公需求,与公司所说的“公司现有各大交付中心规模和交付能力已渐渐不能完全支撑客户需求”不太一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高金融网 » 软通动力算大厂吗(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怎么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