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始知蓬莱近
无为总觉咫尺远

1000军需币等于多少钱(cf道聚城购物点1000怎么用,等于多少人民币)

cf道聚城购物点1000怎么用,等于多少人民币

30天正好1000点,我买了步枪弹夹,10块钱10Q币

和平精英氪金抽军需,值不值呢?

你好,我是昊炎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1商城的道具一栏的军需盒子:每周可以买一个6块钱的盒子,打开有15个军需币;每天可以买一个1块钱的盒子,可以看脸出2-11个军需币。

一个星期这些盒子买下来花13块,一般能出三四十个军需币,运气好直接凑够一个十连

2. 一个月18块钱的特权,开了以后返还180点券,还每天给一个军需币,这一个月30军需币算是送给你的

另外每个月特权还会送一张优惠券,买军需币满20减12(好像是)

3. 一个月98块的悦享卡,返还980点券,送20物资币以及其他一些零零碎碎,还可以每天领1军需币和10点券。一个月下来白嫖30军需币。顺便那送的10点券用来开每天的军需盒子正好。

4. 每赛季的手册,满级一共送50军需币

5.平时林林总总的活动,零零碎碎送军需币

比如:每赛季初开通手册人数达到一定数量送的军需币、以前买手册赛季积分送的军需币、火箭少女之类其他活动剩下的积分换的军需币..

这样下来,光是开通手册、悦享卡和特权,一个赛季算它两个月吧,这三样一共花了292元。每个星期再买一个6块的军需盒子,这样下来一共得到3520(开通这些固定送)-480(买6元盒子一共花)=3040点券,还白嫖170(固定送)+300(开军需盒子至少能得)=470 个军需币

再加上其他活动林林总总送的,得有五百多个币了吧?而且充值进去的钱都变成点券了,没花一点点券 是不是很划算!!

别问我为什么知道,这笔帐我会算,我只是攒不住qaq 军需币一多就自己抽完了

不过靠这个方法,我小两百块钱的样子,抽了八次花仙子十连!虽然离抽全还很远,喜欢的东西都抽到了!!

军需这种东西,抽到自己喜欢的就值,抽到不喜欢的就是不值,还有充值要适度。

1000元日币等于多少人民币?

现在人民币兑日元的汇率大概是1比15,大概1元人民币换15円,1000元日币差不多1000*0.065=65元人民币吧,不过人民币最近还在涨啊,精确点的话应该只能乘以0.063了,也就是63元人民币。

北宋“交子”,世界历史上的一次货币革命

好看你就

点点

“交子”,是发行于北宋时期的货币,曾作为官方法定货币流通,称为“官交子”,在四川境内流通近80年。“交子”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是中国最早由**正式发行的纸币,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比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发行纸币要早六七百年。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史上的一大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外,“交子”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发行最早的纸币,在印刷史、版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研究我国古代印刷技术有重要意义。

“交子”出现:

世界最早的纸币诞生于中国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曾言:“中国在唐代以前可称为古代社会,自宋代起至现在可说是近代社会。”关于宋朝的近代化或现代化,很多历史学家都有共识,宋朝的商业信贷、冶金煤矿、制造工业以及对外贸易均相当发达,商业化和城市化达到较高水平,拥有财产权的中产阶级和市民阶层渐成气候。

作为一个1000多年前的帝国,宋朝保持着很多古代社会的特点,但也发展出一些现代社会的雏形,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宋朝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历史的“巅峰”,恰恰不是其古代性,而是因为其现代性。纸币就是宋朝伟大的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与火*、印刷术和指南针的发明相比毫不逊色。作为造纸和印刷的发源地,纸币诞生于中国也是顺理成章。

说起中国钱币,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最初的天然海贝、布帛等实物货币,逐渐发展到金属称量货币、铸币,直至今天纸质货币的广泛使用,中国的钱币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北宋时期出现的纸币“交子”,不仅是金属货币向纸币演变的一大创举,还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

纸币的出现无疑是货币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钱币界有专家认为,中国纸币的起源要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白鹿皮币”和唐代宪宗时的“飞钱”。汉武帝时期,因国家长年与匈奴作战,国库空虚,为解决财政困难,朝廷在铸行“三铢钱”和“白金币”(用银和锡铸成的合金币)的同时,发行了“白鹿皮币”。据《史记·平准书》记载:“白金为中,赤金为下,今半两钱法重四铢,而*或盗摩钱里取镕,钱益轻薄而物贵,则远方用币烦费不省。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一作紫)缋,为皮币,直四十万。王侯宗室朝觐聘,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所谓“白鹿皮币”,是用宫苑的白鹿皮作为币材,每张一方尺,周边彩绘,每张皮币定值40万钱。但是,由于其价值远远脱离皮币的自身价值,因此“白鹿皮币”只是作为王侯之间贡赠之用,并没有用于流通领域。因此,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只能说是纸币的先驱。

元朝人写《宋史》,明朝人写《元史》,都说纸币来源于唐的“飞钱”。据《新唐书(卷54)·食货志》记载:“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飞钱”出现于唐宪宗元和初年,当时商人外出经商带上大量铜钱有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开具一张凭证,上面记载着地方和钱币的数目,之后持凭证去异地提款购货。此凭证即“飞钱”。当时,“飞钱”有两种形式:一是官办,商人在京城把钱交给诸军、诸使或诸道设于京城的“进奏院”,携券到其他地区的指定地方取钱;二是私办,大商人在各道或主要城市有联号或交易往来,代营“便换”,以此牟利。

这种汇兑方式,减低了铜钱的需求量,缓和钱币的不足,商人前往各地进行贸易活动时,亦减轻了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飞钱”实质上只是一种汇兑业务,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

“飞钱”一开始只是一种私下的经济行为,不在**管控之内。唐**曾经下令禁止,但是行政命令无效。于是,**干脆办起了官办“飞钱”。可是,由于各地钱币的短缺,商人在官办“飞钱”中常常不能及时兑现,所以信誉度很低。后来**贴钱“飞钱”,开始每一千钱多给一百,无人响应,再后来对半倒贴,一千给一千,仍然没有起色,最后是不了了之。

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则是真正纸币的开始。当时益州有80余户柜坊。“交子”最初只是一种代替货币交易的信用凭证,即代金券。存款人把现金(金属货币)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桑树叶做的纸质券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每贯付给铺户30文钱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桑树叶纸)就是“交子”。“交子”是四川土话,就是票证、票券的意思,字面上有交合之意,也就是“合券取钱”。

北宋**发行的“官交子”共分十贯、五贯、一贯、五百文等几种,券面印有不同颜色的图案故事,如诸葛孔明羽扇指挥三军、孟子见梁惠王、尧舜垂衣治天下等,图案精美,对于研究我国的版画史具有很高的价值。此外,为了安全防伪,北宋**用红、蓝、黑等色印刷“交子”,套印图案用“屋木人物”组成,外做花纹边框,图形复杂,造假者不易模仿,并使用官方印章。因此,在世界印刷史、出版史上“交子”也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最早出土的“交子”钞版早年流失国外,为日本人所收藏,最初发表在《东亚杂志》上,国内只有印版拓片图,图上无钞名,定性待考。国内迄今发现最早的一块“交子”印版的拓片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版材为铜质,版面为竖长形,长16厘米、宽9.1厘米。上半部刻着“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字样,下半部刻有房屋、人物成袋的包装物以及3个人正在房屋外面空地上背运货物等图形。

探究原因:诞生于北宋是历史的必然

为什么会在北宋时期产生纸币呢?

纸币出现在北宋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总的来说,“交子”出现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交子”起源于唐朝的柜坊。柜坊出票据在市面流通转让,商人以现钱交易不便,将钱存于柜坊,换取票据。演变至宋,柜坊变为“交子”铺,组织同业工会,最后被**接收发行。当时,商品贸易中产生的“赊”卖现象:“商贾贩卖,例无现钱,若用现钱,则无利息,须今年索去年所卖,明年索今年所赊,然后计算得行,彼此通济。”这些对商业信用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为“交子”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交子”演变的“飞钱”,这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据《宋史·食货志下三·会子》记载:“‘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

因铁钱重而引发“交子”产生。这种说法以李攸《宋朝事实》中“川蜀用铁钱,小钱每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既难携持”为据。北宋初期,商家在进行商品交易时,往往是铜钱和铁钱并用,四川则专用铁钱。中小地主及商贾,买卖交易需要携带大量货币。但是铁钱值低量重,使用极不方便。当时,一铜钱抵铁钱十,每千铁钱的重量,大钱22.5公斤,中钱11.5公斤。买一匹布需铁钱两万,重约250公斤,要用车载。于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流通中需要大量轻便的货币。因此,他们私下里采用一种互相认可、轻便且价格明了的东西来替代大堆的铁钱。而且,当时全国的货币并不统一,铜铁钱都因区域限制而不能通用。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钱少而产生“交子”。《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当时,北宋**经常受北方辽和西夏的威胁和侵略,被迫养重兵,军费开支庞大,财政非常困难,急需要依靠发行纸币来弥补赤字。当时的造纸业和印刷业已经比较发达,技术上足以支撑纸币的印制。

不但“交子”诞生于北宋是历史的必然,而且史学界还有一种观点:“交子”出现在四川也是历史必然。

当时,川蜀地区出现严重钱荒。宋太祖即位之初,为稳定其统治地区内的货币流通,曾颁布禁止铜钱“阑出江南,塞外及南蕃诸国”的法令,并于开宝三年在雅州设钱监铸行铁钱,禁止铜钱入两川。由于铸造铁钱所耗用材料主要是铁,铁又是朝廷专营物资,为什么还会出现严重的钱荒?这既有限制问题、铸造条件问题,也有原材料供应问题。自宋灭蜀后,四川被划为铁钱区,铁钱就成为这里的流通货币,应该不是限制问题;关于铸钱的条件,包括工匠、场地等,只要原来有基础,进行恢复或增大铸造量也不难。但是,如果遇到铸钱材料缺乏,想增大铸币量就不容易了。因为李顺起义平定后,川蜀地区的经济快速恢复,特别是朝廷鼓励百姓垦荒和耕种荒废的土地,铁制农具等用铁量大增,加之铁的生产涉及社会多个行业,一时增大供应量较为困难,成了铸造铁钱的原料瓶颈。

此外,自北宋建国以来,严禁“细小杂钱”在市场流通,要求流通的货币足值,这使宋钱在当时的商品交换中充分发挥了一般等价物和价值尺度的职能。由于铁钱铸造严格按照形制、用料、重量等规定实施,使流通的铁钱实际价值大于名誉价值,就有了“西川用景德新铸钱将十年,以铁重,民多镕为器,每一千得铁二十五斤,鬻之直二千”之说,这又给我们提出了铸钱的成本问题:当铸造铁钱一千铁的成本就值二千(还不包括铸币需耗费的工费)。铁钱自身价值均高于面值几倍,民间销毁铸器在所难免,虽然朝廷颁布有毁钱违法的禁令,可毁铁钱铸器大有赚头,完全禁止是不可能的。因此,相当数量的铁钱随时都有退出流通领域并沉淀在富商大贾钱库里的可能,使钱荒愈演愈烈。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必然铁钱铸钱越多亏损越大。这一系列原因,使得货币供求矛盾更加尖锐,为纸币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此外,四川的特殊地理条件及先进的造纸术、印刷术,为“交子”的产生提供了便利条件。当时,李顺农民起义平定后,北宋朝廷治国策略转变,特别是鼓励百姓耕种荒废的土地等政策实施,使农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手工业得到发展,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四川作为西南内地与西番、西南夷、西夏等西部地区的贸易集散地,长距离商品贩运发达,蜀锦、绢帛、*材、茶叶、书籍等蜀中商品,陆路肩扛车驮,水路利用长江顺流而下,大量商品需要蜀川各区域性市场来交易。就以成都为中心区域性市场看,因这里是以多山著称的古梁州之地,同东方诸路的交通极为困难,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封闭贸易区,在河谷地带的“坝子”上形成了许多镇。这些镇依靠水路交通,成为商品交易的市场。

自北宋初年以来不断发展,到元丰年间,川峡四路镇市发展到713个,占全国总数的30%。尤其是成都府路、梓州路的遂宁、利州的汉中等河谷地区,商品交换十分发达,不但以丰富的产品同川、峡诸地贸易,而且有力支援了东京特别是西北市场。因此,这个区域市场成为宋代一个重要市场,吸引长途商贩携钱来这些市场采购。在宋代,大宗交易用金银,小额交易用钱。因金银价值大,难以分割,找补困难,交易不便,铁钱数量又不能保证,使商品流通量与货币需要量发生矛盾,一种新的代用货币出现就成为必然。

总之,“交子”的产生不是某人的突发奇想,也并非只由于钱重或钱少的原因,而是因四川的特殊社会状况造就的。正如《宋金纸币史》一书所指出的:“四川‘交子’产生于宋代货币割据格*中行使铁钱的环境中,一旦脱离这个环境,其币制遭受破坏。此犹如鱼离了水,无论怎样挣扎都免不了死亡之运。”

蓬勃发展:由私制到官办的身份转变

任何事物的存在,总是要经历发现、发展、成熟的过程,“交子”也一样,从出现到成为广泛认可的信用货币,也经历了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最初,“交子”由蜀地民间富商主持发行。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富民十六户主之。”成都等地相继出现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后来,成都16家商户联合用楮纸印刷凭证,上有图案、密码、画押、图章等印记,面额依领用人所交现款临时填写,作为支付凭证流通。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称之为“交子”,又名“楮币”。这时的“交子”只是一种存款和取款的凭据,并非货币。

由于商号恪守信用,存款人可随时兑现,加上商号所印“交子”的图案讲究,隐作记号,黑红间错,亲笔押字,他人难以伪造,所以“交子”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后来,为避免金属货币搬运的麻烦,商人之间在进行大额交易时,干脆直接用可随时兑现的“交子”来支付货款。这样,“交子”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特征。有些商号在经营中发现,只动用部分存款并不会危及“交子”的信誉。于是,他们便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交子”,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这种“交子”已经是铸币的符号,真正成了纸币,但只是民间发行的“私交子”,并未得到**的认可。

在“交子”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人起了关键性作用。他就是张咏。

作为纸币的“交子”跟金银铜铁等铸币比,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如果没有铸币作支撑,其本身就变得一文不值了。因此,其流通功能的实现在于人们信任这一纸币能够代表实际的铸币,只要信用有保证,这一纸币就能够发挥其流通的功能而合理地存在下去。然而,信用的维持并不容易,一般人没有能力长期保证这一信用的存在。富商主持下的“交子”因为富商道德的丧失或者经济条件的变化,不久出现“富民赀稍衰,不能偿所负”的*面,从而导致纸币不能得到兑现。信用危机的出现,使“交子”无法任由私人继续主持发行下去。宋景德年间的益州知州张咏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剔除不法之徒,改由他所甄选的以王昌懿为首的数十家商户特许经营。至此,“私交子”的发行得到**认可。

**逐渐掌握“交子”的运作规律之后,就改为官办,称“官交子”。宋仁宗天圣元年,朝廷设置益州“交子务”,后来开始发行“官交子”。由此,“交子”成为宋朝川、峡四路的法定货币,与铁钱相权而行。“交子务”建置前后,“交子”之法大体成型。但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一个影响巨大的历史性创举。

“官交子”最初发行时,基本上是仿照十六富商办“交子”时的形制,并在票面上加盖了“益州交子务”和“益州观察使”印记,但在发行和流通管理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办法和制度。第一,为重轻相权,易于流转,规定了“交子”票面额等级,初时分为一贯至十贯。到宋仁宗宝元二年,改为十贯和五贯两种。第二,限额发放,每一界“交子”发行限额为1256340贯,并备铁钱36万贯(相当于发行额的28.65%),用作“交子”集中兑付时的准备金。第三,每隔几年发行一界,兑现或期满后以旧换新,每贯依例扣下30文入官。第四,“候有人户将到见钱,不拘大小铁钱、以例准折,交纳置库收销,据合同字号,付给人户,取便行使”。“其回纳‘交子’,逐旋回抹合同历薄”,将旧“交子”销毁完事。第五,“若民间伪造,许人陈告,支小钱五百贯,犯人决讫,配铜钱界”。

北宋朝廷在成都发行的“交子”,其信用由国家作保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货币。“交子”因具有重量轻、价值大、携带方便、使用安全等优点,方便“无远近行用,动及万百贯”的商品贸易,受到富商大贾的欢迎,适应了宋代经济发展需要,为宋代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上述可以看出,尽管张咏不能算是“交子”真正的第一发明人,但他毕竟扮演了让“交子”合法化的角色,而且为“交子”的规范运作做出了贡献。

濮州人张咏从小就自信、有骨气、不拘小节,看问题做事情有独到之处。他自号乖崖,取“乖则违众,崖不利物”之意。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濮州推选举子赴东京考进士,众议首推张咏。张咏与寇准致书郡将,推荐夙儒张覃为首,众人都称赞他谦让的风格。这年,张咏考中进士乙科,出任大理评事,被分配在鄂州当崇阳乡县令。在任中,有小吏自官钱库中出来,其耳鬓中藏有一枚铜钱。张咏发现后问他,小吏不得不承认是库中之钱,张咏大怒,命杖打小吏。小吏自恃为地头蛇,对张咏这新来的县令亦不放在眼里,怒而驳曰:“一钱何至杖?即杖我,能斩我乎?”张咏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他亲自仗剑斩之,落下“一钱县令”之美名。崇阳至今还流传着这个故事。

张咏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得罪了朝中一些权贵,他们在皇帝面前经常说张咏坏话。当时,四川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四川境乱,张咏被贬出京,出任益州知州。

王继恩、上官正奉命镇压李顺起义,但长久驻军不进攻。张咏便语激上官正,鼓励其亲自带兵上前线,并设宴为他们送行。酒宴中,一名军校说:“而曹蒙国恩,无以塞责,此行当直抵寇垒,平荡丑类。”上官正因此决定深入,逐渐取得胜利。李顺起义被镇压后,四川也相对安定下来。对于曾参加起义军的老百姓,张咏劝课农桑,回归田地,对其过去不予追究。另外,他还上言不要固定铜铁钱兑换的比例,方便地方实行。四川人民都很爱戴他:“其为政,恩威并用,蜀民畏而爱之。”

衰亡有因:

疯狂发行纸币压垮了王朝

官方发行“交子”时有备用本钱,以铁钱作“交子”发行的“钞本”。最初,北宋政权对纸币的使用很谨慎,严格遵守准备金比率发行,维护了纸币的市场信用。因此,从宋仁宗到宋神宗的几十年间,纸币币值保持稳定,为大宋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交子”商业上的成功,使得“交子”成为国家财政的一部分,北宋当*为日益增加的军事开支也在寻找办法,各种金融创新继续发酵。为了给军需提供保障,鼓励商人运输物品到边疆,宋朝当*甚至发明了一种期票,那就是“现钱交引”,以节省商人的运输货币费用。这些票据进一步兑现成铁钱或“交子”,运转情况不错,发行权后来集中在大宋都城东京。

但是,这些规范“交子”发行、稳定“交子”发行量的规则并没有能够维持太长时间。首先,“交子”分界发行规则被破坏,“交子”开始在新旧两界并行,发行量倍增。宋神宗熙宁年间,“交子”第二十二界即将到期,由于已经安排诸多财政支出事项,以新“交子”回收旧“交子”会导致财政困难,宋朝官方于是增造下一界的“交子”125万缗。从此,便有了“交子”两界并行。其次,“交子”每界的发行定额屡屡被突破,“交子”发行数量不断增加。宋仁宗天圣年间确定每界“交子”发行以125万余缗为限。但据《宋史》的记载,宋哲宗绍圣年间,每界“交子”增发的数量,少的有几十万缗,多的有数百万缗,远远突破天圣年间确立的发行限额。由于缺乏发行额度的控制,最后“交子”的发行量没有一定之数。

伴随着王安石的新政与边疆战事的急转直下,货币流通数量开始膨胀。从铜钱来看,仅1073年到1084年,宋朝铜钱的产量翻了两番,超过每年500万贯,“交子”的贬值速度更为惊人。随着**发行量与流通中“交子”数量不断攀升,茶叶由私人转向国家垄断经营也导致“交子”需求降低,人们对于“交子”的贬值预期导致“交子”进一步贬值。

由于北宋**滥用信用度,导致“交子”成为其敛财的工具,“交子”没有了信用度,也就丧失了流通的功能,从而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到了宋徽宗时期,蔡京主持朝政,更加肆无忌惮地印刷纸币。1105年,“令诸路更用钱引”,把纸币定名为“钱引”,以“缗”为单位,名称虽变,但其敛财工具实质没变,甚至变本加厉,以至于不顾后果地印刷使纸币的准备金比率越来越低,到最后,没有准备金也照样发行纸币。1107年,**把“交子务”改为“钱引务”,这年的发行数“较天圣一界逾二十倍,而价愈损”。也就是说,发行量由120万缗增加到2000多万缗,而且没有准备金,“不蓄本钱而增造无艺,至引一缗当钱十数”。可见,价值一千钱的缗只能当十多个钱,纸币贬值是多么严重。纸币越来越多,发生通货膨胀,纸币不断贬值。

大量的纸币带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纸币大幅度贬值,使民众拒绝接收纸币,手头有纸币的人也尽快兑换成铜钱或实物,把铜钱压在箱底存着。于是,市场上纸币充斥,铜钱荒上加荒,纸币渐渐驱逐了铜钱。

面对混乱的*面,北宋官府不得不宣布,民众纳税时必须交纳一定数量的铜钱,纸币和铜钱的币值必须按照某个固定的汇率进行兑换。这种做法等于官方宣布降低纸币的信用等级,向老百姓暴露纸币的信用已濒临崩溃的现实。北宋末年,面对辽、金的威胁和南方的方腊起义,北宋朝廷耗尽了老本,纸币失去了本就少得可怜的准备金,只能在高通胀中沦为一堆废纸,北宋也在风雨飘摇中走入了历史。

北宋虽然灭亡,但由其创立的纸币制度却得到后来者的传承和继续,“天下大计仰给予纸”。元朝和明朝前期基本都以纸币为主要货币。哥伦布之后,美洲白银大量流入,纸币才暂时退出法定货币行列。北宋“交子”的兴衰历程,对今天也有借鉴意义。**的监管法制对于金融币制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纸币的发行和稳定,能够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创造财富,对解决国家的一时之需有重大作用。**毁坏原有的金融法制,滥用信用,其结*必然导致通货膨胀,货币体系的崩溃。明、清两代末期,都试图发行纸币来挽救货币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些事实一再证明,纸币唯一的价值来自信誉:“裂纸为币,符信一加,化土芥为金玉。”

(注:文章转载自《开封日报》,全媒体记者康冀楠实习生尚莹,加粗部分为罗氏物语所标,以便重点阅读)

交子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每日一解:货币贬值对进出口的影响

货币是什么玩意儿

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包拯一年的收入有多少?

看古装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一些逛庙会、看灯展的桥段,主人公们难免会买一些小玩意儿,而出现最多的结算单位就是“两银”。那么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我也很想知道,于是到网上查了一下,得出了初步的答案。不过,这里声明,笔者不是学历史的,只是利用从网上查到的讲历史的文章,做一个大致的推算,获得一个感性认识罢了。

我国古代的货币很多,每个朝代都不一样,这里的话只用:铜钱、白银、黄金来算。

在讨论古代货币的时候通常都会用上这么个假设,就是: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虽然金银铜的相互兑换率一直在浮动中,但这个假设基本上应该是合理的。当代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飞新传》的第7章“克服襄汉”一章中,曾经提到朝廷在给岳飞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万石米,四十万贯钱,以作军需。四十万贯钱以十万两银和五千两金折支,当时金银尚未作为独立的货币使用”。从而可见南宋初40万贯铜钱,相当于10万两银子和5000两金子,基本在数量级上符合上面的这个假设。

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现在推算古钱币的价值一般采用等价交换的原则来计算,对于中国来讲用大米来作为衡量物会比较合适,大致推算下银两的价值。

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

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2.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5900元的购买力。

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950元人民币。

根据宋史职官志,宋代一个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贯,也就是合90000元人民币,年薪108万。一个普通从8品的县令月薪15贯,合人民币4500元,年薪5万4千,考虑到宋代一个县令不过管几千户人家,也算不错了。宋代除了本俸之外,还有职钱,禄粟,厨料,薪炭诸物,增给,公用钱,给券,职田等名目繁多的津贴。难怪人称宋代对官员的优渥无与伦比。

史料记载明万历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普通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

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2元至3元之间,以中间价2.5元计算,可以算出:

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944元。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2元

综上所述,关于“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

唐朝:1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2000—6000元。

北宋中期:1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600元—1300元。

明朝中期:1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600—800元。

清朝:1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150—220元。

根据古代数据换算得出: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清朝的*级干部,年薪9千元;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那么你知道北宋名臣包拯他的月薪是多少钱一个月呢?

包拯任开封府尹的时候,同时身兼三个官职,分别是龙图阁直学士、尚书省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事。

据宋仁宗时期的《嘉佑禄令》记载,龙图阁直学士每年的俸禄是:铜钱1656贯,绫10匹,绢34匹,罗2匹,棉100两。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包拯做开封府尹每年的俸禄是:铜钱19200贯(公使钱18000贯,添支钱1200贯),粮360石(米、麦各一半),柴禾240捆,干草480捆。

除此之外,包拯还分到朝廷无偿划拨的耕地两千亩,而且允许收租,不缴国税。按每年收租一石米算,一年就是2000石。

根据物价数据,把包拯每一年的各项什物收入都换成钱,加起来大抵是1022贯,加之20856贯货币收入,一共是21878贯。这便是包拯任职开封府时的年薪。按其时400文铜钱的购买力和如今25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是相仿的,21878贯铜钱总计1367万元。

可以想象,包公当官的时代,有着这么高的年薪和应有尽有的各种待遇,他还犯得着去收礼收贿?为政清廉做起来也就比较容易了。

延伸阅读:和珅贪污了多少钱?

据《清朝野史大观·和珅家财》等野史记载,和珅总财产是“二十亿两有奇**岁入七千万,而和珅以二十年之阁臣,其所蓄当一国二十年岁入而强”。薛福成在《庸庵笔记》中提供的数额是二亿三千万两。副都统萨彬图力陈“和珅家产甚多,断不止此查出之数”,要求严刑审讯“和珅家掌管金银内账使女四人”,对和宅院附近进行挖掘,寻找“窖埋金银”以及查清和家帐本和各大银号,以求彻底查清。

和珅时代的2亿多两银子放在今天值多少钱呢?还是按对大米的购买力折算。乾隆—嘉庆年间的米价大约为每石1000~1600文,我们取中位数,按每石1300文钱(1.3两银)计算。而清代的一石米约等于今天的150斤,今天一斤普通的大米约4块钱,于是可列式如下:一石大米=1.3两银=150斤=600元(适用于清代中期)

和珅的2亿两银子可以购买到1.5亿石大米,惟今日米价换**民币,即有900亿元,与明代刘瑾的财富量差不多。

古代银子原来这么值钱,郭靖请黄蓉吃的第一顿饭就花了一万两千块钱(经典长文)——作者:渤海居士

银子是一种贵重金属作为货币,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今天就来谈谈这古代货币——银子。

文章很长,但没有累述,相信大家能够看下去。

 

先说说古代的钱币。秦汉时期实行的是单一货币,就是制钱,如刀币、五铢钱等。唐代开始钱帛并用,钱币有“开元通宝”等,大宗交易则使用“绫”、“绡”等丝织品(帛)。白居易诗里提到的例子很多,如“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等。

两宋货币也是以制钱为主,中后期又增加了纸币,即交子、会子和关子,但结算单位还是论“贯”(一贯等于1000文制钱)。元朝曾铸过少量铜钱,但货币流通主要靠纸币。

 

以上朝代的金银并不在市场上流通,而是作为国家储备、铸成各种金银器皿以奖赏臣下或收藏的。如《唐书》里常见皇帝赐某人金银器若干;宋代则出现金瓜子、金锭、银锭等形状各异的金银铸品。

 

而中国是一个缺乏金银的国家,因此,中国较之于其他文明而言,使用金银的历史相对较短,中国开始大面积使用金银作为流通货币应该是在明清时期。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贸易交往开始加强,尤其是与欧洲之间的贸易联系更为频繁,与此同时,新大陆的发现,使欧洲殖民者获得了源源不断的金银,而这一时期,欧洲对于来自中国的奢侈品(如茶叶,丝绸,瓷器等)需求急剧增加,伴随着这种贸易,大量金银开始流入中国。因此,这一时期,金银成为了主要的流通货币,但是并未完全取代铜钱的地位。

 

另一方面,国家的政策也影响了金银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的地位,明朝中期,张居正主持变法,颁布了一条鞭法规定将赋税折合成银两收税。因此,金银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的现象始于明清时期,之前主要以铜钱为主,当然在宋朝时期也出现过交子这类在当时看来比较另类的货币。

 

如今的古装剧让不少人误以为古人出门花钱就是花银子,银子真是古人随身携带的货币吗?历史上,白银正式成为法定货币是在明朝嘉靖八年(1529年)。也就是说,令狐冲使用银子买酒喝,那是可能的,乔峰、郭靖、杨过等大侠动辄掏出白花花的银子,则应该没有可能。

 

但即使明清时代所大量流通的银两也不是纯银,而是所谓的纹银。

 

纹银的成色是93.5374。接近今天说的“925银”,因为纯银质地太软,不耐磨,不便于携带,纹银通常是用92.5%银加入7.5%铜混合成。由于掺入了铜,其制成品在打磨后的光泽比足银耀眼美丽,而且又因为掺入了铜所以用时间长了就会发红。

 

当时作为货币的白银,还有一个成色的问题。成色是指银质货币、饰品和器物的含银纯度,又称银色。银两的成色,自古即不统一。

 

清朝民间使用的白银,成色自很低直至所谓十足都有。各地所铸的宝银成色各不相同,如有二四宝、二五宝、二六宝、二七宝等。但银两在流通时又必须计算其成色,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清朝政府规定了一种全国性的假想标准纹银的银含量,它是清朝法定的一种银两的标准成色,仅是一种种标准,实际上并无实银。

 

民间完纳钱粮,即以纹银为标准,其他银两须各按成色折合计算。当时认为纹银成色很高,故有“十成足纹”之称。

 

纹银在推动当时的社会进步、改善经济结构、促进民生发展及国际商品贸易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凡货币行使,大抵数少则用钱,数多则用银。其用银之处,官司所发,例以纹银,几商民行使,自十成至九成、八成、七成不等。遇有交易,皆按照十成足纹,递相核算。”

 

纹银并非实际的银两,而是用于折算各种成色的金属银的一种记账货币单位,即虚银两,包括关平、库平、市平、漕平等种类。

按照清朝的官定标准,足色纹银的成色为93.5374%,称为“十足成纹”。清制规定纹银一两等于制钱1000文,但乾隆朝之后,由于私铸劣钱增多和白银外流,经常出现钱贱银贵的现象。

 

采用纹银作为货币单位的原因在于,中国古代实际流通的银两成色不一,名目众多,有“元丝”、“青丝”、“白丝”、“水丝”、“西鏪”、“石鏪”、“柳鏪”、“茶花”、“茴香”、“单倾”、“双倾”等多种名色,这些种类不同的金属银需要折算为全国统一的计量单位,以便于统计税收。

 

在实际流通领域中的金属银,成锭者称“宝银”,即铸成元宝形式的银锭。由于各地宝银成色不一,因此在其前面冠以地名,或申水标准,如苏宝银、武昌宝银,足宝、二四宝、二五宝、二六宝等等。“二四宝”即每五十两贴水二两四钱,一锭五十两的“二四宝”银锭折算为五十二两四钱标准纹银。

宝银的成色通常全都高于纹银。郑观应《盛世危言.铸银》云:“纹银大者为元宝,小者为锭。或重百两,或重五十两,以至二、三两。”

 

鸦片战争之后,银两、银元在中国同时流通,但官方统计赋税、制订预算、对外赔款时仍使用库平两和关平两纹银作为计量单位。1933年国民d政府宣布废两改元,规定所有收付不得再用银两,要一律使用银元。纹银退出流通领域。

 

看武侠小说,主角经常动不动就掏几十两银子出来,那么,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呢?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的。

特别以当代白痴电视剧为极端,居然出现两个馒头一碗汤5两银子,一个少奶奶一次赌博输掉一千万两银子等等荒唐透顶的情节,显示当前中国的创作人无知和不认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

 

甚至包括了金庸这样的大师似乎也对银两的货币价值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大家都该记得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一顿,结果“一会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看过一些古籍就可以发现,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其实相当的高。

 

《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要知道刘姥姥家当时也算中产阶级的,有房有地还雇得起工人丫头,第一次上贾府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千恩万谢的。

《明史》里也提到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当俸禄(基本工资吧)只是45两白银。而《射雕》时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银流通量还低于明清,其价值只能更高才对,这19两多一餐饭,不管是怎样难得的美味佳肴都似乎太过分了。

 

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现在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人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采用太平年间的大米物价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银两的货币价值答案。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

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而郭靖则付出了超出一万二千元人民币一餐饭钱,还是在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太夸张了吧。郭靖就算傻,但穷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黄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这一宰吧。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最大的问题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

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也前所未有地发达,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而且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并且当时没有类似央行这样的ZF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我们知道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

 

《宋史·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

川陕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还不一样。一贯实际有多少个钱也是不确定的,有800或850个为一贯的,也有480个为一贯,还要下诏以770个为一贯,并且各州“私用则各随其俗”,完全是笔糊涂账。

 

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

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假定南宋银价与北宋相差不多,那么郭靖请黄蓉一餐吃掉了少则一万三多则超三万的钱,难怪小姑娘一下子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了。

 

如果再进一步深究就会发现宋朝“钱”比人民币还值钱,苏轼文集里提到他贬官黄州一家数十口(至少20人以上吧)一月开支只有4500钱还能有余,按上述银价计算只有2—4千元人民币(我平民百姓一家5口一月基本开支也要3000多啊),拿到今天的小地方也算勉强过日子,何况他还是官宦人家不事生产还很有体面,这样看起来上述米价应该是指京城里较高的,而不是一般地区的米价,而实际一两银子的购买力还有可能还大大超过上述数据。

 

清初的银两购买价值稍低于明朝,但至清朝中晚期由于大量外国银两涌入中国,据统计鸦片战争前每年世界银产量的百分之七十多都被用来购买中国出产的瓷器、丝绸、茶叶等产品了,银两的货币价值下降到不到明朝的三分之一,即一两银子=200元人民币左右。当时市面流通的货币上除中国传统的“银两”外也出现了来自西方国家的银币,被称作“银洋”。

 

综上所述,关于“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时期2000—4000元。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想想看,拿一张面额2000元以上的纸币去市场买东西……),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会计结算当中,比如税收、国家支付(如向金、西夏送交的岁币“银帛”多少之类),实际上明朝以前,市场流通均使用铜钱(北宋局部地区出现了纸币)。

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但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为银两是历来的流通货币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明清小说的盛行。

 

均按照当时的生活情况为常识对前朝进行描写,如《水浒》、《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而这些作品中的银两价值均以明朝的银价为标准,与原有的文、贯、缗、铢等货币单位搅合在一起,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今人所写较多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武侠小说作品如《射雕》等书中也跟着把古代流通货币统统说成“银两”。

但毕竟现代人比起明清时代的人时距更远,对前朝货币制度及银两的实际购买力的认识更加不足,才会经常出现天价馒头、天价酒菜,而认真的读者或观众出于对古代经济情况的好奇应该对“银两”的价值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事情还没有介绍完,中国古代最富裕的朝代无疑是宋代,那宋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呢?

 

一般说来,古代货币基本以金、银、铜钱(其实是含铜为主的合金)为主要货币。而宋代和后来的明清两代的银本位制不同,是铜本位制,铜钱是主要货币,金银是不作为货币使用的。铜钱的基本单位为“文”,和“贯(缗)”,一贯合1000文。

宋代财政紧张的时候有过800文,850文当一贯的情形。另外还有折二钱,当三钱,当十钱等变相通货膨胀的时候。比方说杨志杀牛二那一节,牛二就曾用当三钱来让杨志试刀,当三钱顾名思义就是一钱当作三钱,而蔡京当宰相的时候甚至出过当十钱。为了简化我们的计算方法,暂且忽略这些因素。

 

在讨论古代货币的时候通常都会用上这么个假设,就是: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虽然金银铜的相互兑换率一直在浮动中,但这个假设基本上应该是合理的。

 

当代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飞新传》的第7章“克服襄汉”一章中,曾经提到朝廷在给岳飞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万石米,四十万贯钱,以作军需。四十万贯钱以十万两银和五千两金折支,当时金银尚未作为独立的货币使用”。从而可见南宋初40万贯铜钱,相当于10万两银子和5000两金子,基本在数量级上符合上面的这个假设。

 

要讨论货币购买力,必须先提一下两位名家的方法。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基本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他基本是依据1两金=10两银=10贯这个假设,而以国际金价来推算1贯铜钱今天的价值的。先生在他的《潜规则》一书中则是同时使用了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给出了两个数字。而。先生偏重于取由米价换算出来的那个数据。

 

那么根据二位先生的方法,我们来看看宋代的一贯合今天(2004年10月份)多少元人民币。

 

黄金基准国际牌价,金价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400美元为一盎司。一盎司为28.3克。宋制1市斤为640克(“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钓铜则,自记重一百斤,重64公斤”)。1市斤有16两,所以宋代1两为今天的40克。这样一算宋代一两黄金相当于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对人民币6.7元来算,相当于3785元。根据假设1两金为10两银即10贯钱,宋代一贯铜钱相当于378元。

 

白银基准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一贯铜钱,相当于70元人民币。

 

米价基准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59200克,即59.2公斤。

如果我们不考虑特殊的荒年或大丰收年的话,北宋初期的米价大约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间,中期(仁宗年间)在600文到700文之间,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那么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间大约每石1贯左右应该算比较合理的。

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2.5元来计算,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算1贯铜钱合148元人民币。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了三个价格,按黄金换算的378元,按白银换算的70元和按粮价换算的148元。

由于我国不是主要产银国,而且工业化后提炼银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的银子的价值肯定要大幅度高于现在的价值。显然以今天的银价作为参照体是不合理的。

这从今天银价6美元一盎司金价400美元就能看出,今天的一两黄金大概能换55两银子,而我们假设的古代金银兑换率是1:10而黄金的产量稳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硬通货储备。所以用黄金作为基准比较合理。

 

此外,虽然现代技术的大幅度发展,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使得粮食产量大为提高,但是今天消费粮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据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约不到5000万人口,而今天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民以食为天,粮价应该还是一个重要的基准。

 

因此咱们只取了个金价基准的465元和米价基准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并归整去掉零头,将1贯铜钱定为300元人民币。因此我们有下面基本换算:

 

1两金=3000元人民币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以这个兑换率来看看宋代官员的薪水。根据宋史职官志,宋代一个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贯,也就是合90000元人民币,年薪108万。一个普通从8品的县令月薪15贯,合人民币4500元,年薪5万4千,考虑到宋代一个县令不过管几千户人家,也算不错了。

宋代除了本俸之外,还有职钱,禄粟,厨料,薪炭诸物,增给,公用钱,给券,职田等名目繁多的津贴。难怪人称宋代对官员的优渥无与伦比。也难怪宋江削尖了脑袋想招安当官。

 

从名著《水浒》上的具体事例来看,这个兑换率也比较合理。第十五回吴用去劝说三阮入伙劫生辰纲时,吴用让阮小七用了一两银子买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差不多就是一两银子换300人民币的样子。

 

此外,第十回林冲风雪山神庙,陆谦在李小二店里招待管营和差拨时曾拿出一两银子,点了三四瓶好酒,菜随便上。同样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的时候也是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一般来说一个普通小饭馆,300元人民币三个人吃的确是可以随便点菜了。

 

再看看《水浒》中其他几个例子,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30文钱一把切菜刀,也就是人民币9元,很合理。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时候,曾用5两银子定制了一根62斤重水磨禅杖和一口戒刀,用的是十分好铁,考虑这也算是一件上等兵器又是特别定做的,1500元人民币也不算过分。

 

但是智取生辰纲的时候白胜卖给杨志一伙的家酿村酒要5贯钱,1500元人民币就有点太黑心了,也许是因为当时黄泥岗上白酒是稀缺商品,白胜又处于垄断地位,同时还有晁盖一伙在竞相抬价,才把这桶酒炒成天价的吧。

 

讲了这么多,大家可能都看累了,那在文章结尾部分,讲讲这古代白银的去向吧。

 

当初明朝时期,通过多年的海上贸易,全球近七成的白银流入中国,但到了清朝末期,我国共签了1000个不平等条约,如此之多难以想象。1000个不平等条约共计向外国侵略者们赔了20亿两白银。

 

这20亿两白银折合现在相当于1000亿人民币,可能现在看着并不多,不过一个王健林的资产,但在那时那可是绝对的天文数字。

 

下面顺便列举一下主要的34件不平等条约明细,让大家了解一下这白银都流到哪里去了。

 

1.中俄蒙协约(民国4年(1915年)6月7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外蒙古,恰克图)

2.民四条约(二十一条)(民国4年(1915年)5月25日,中国与日本,签约地点:北京)

3.满洲里界约(1911年(宣统3年)12月20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满洲里)

4.中英续订藏印条约(1906年(光绪32年)4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

5.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1905年(光绪31年)12月22日,签约地点:北京)

6.辛丑条约(1901年(光绪27年)9月7日,签约地点:北京)

7.广州湾租界条约(时间:1899年(光绪25年)11月16日;签约地点:广州湾;中国与法国)

8.订租威海卫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7月1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

9.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6月9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

10.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国彼得堡签订了《续订旅大租地条约》)

11.中德胶澳租界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6日,北京;中国与德国)

12.中日通商行船条约(1896年(光绪22年)7月21日,签订于北京)

13.中俄密约(1896年(光绪22年)6月3日,莫斯科)

14.马关条约(1895年(光绪21年)4月17日,马关,与日本)

15.中英会议藏印条款(1890年(光绪16年)3月17日,印度加尔各答;补充修订:1893年12月5日,大吉岭)

16.中葡和好通商条约(1887年(光绪13年)12月1日,与葡萄牙,北京)

17.中英烟台条约(1876年(光绪2年)烟台;中国与英国)

18.中日北京专条(1874年(同治13年)10月31日)

19.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塔尔巴哈台)

20.中德通商条约(1861年(咸丰11年)9月2日,天津)

21.北京条约

a.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1月14日,北京)

b.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5日,北京)

c.中英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4日,北京)

22.天津条约

a.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7日,天津)

b.中英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6日,天津)

c.中美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8日,天津)

d.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3日,天津)

23.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咸丰8年)5月28日,瑷珲)

24.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丰4年)7月5日,上海)

25.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丰元年)8月6日,伊犁)

26.黄埔条约(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与法国,黄埔)

27.望厦条约(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与美国,望厦)

28.虎门条约(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与英国,虎门)

29.南京条约(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与英国,南京)

无论如何纹银流通时代早已成为历史,纸币时代,我们看到最多的只有银首饰而已……

作者:冯志亮,号渤海居士,别署集雅阁主人,河北秦皇岛人,佛教信徒。被誉为IT培训师、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修谱师。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宗教学系(原宗教学院)客座教授。曾编写《百家姓寻根手册》三百余部,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等。

投稿邮箱:2515637013@qq.com

总编:渤海居士 

执行主编: 凤凰涅槃-菩提心

副主编:曾艺 dream(追梦)  云少白

编辑:lily  无为 小青 文生 小非 四哥

平台主播:蓝天飞侠  初见寒梅  云少白

       A宣爸 木棉 微笑  琦琦赵

合作平台:云轻听

首发|美诵|美文|书画

要求:原创,文稿自备。拒绝抄袭、剽窃等,所有纠纷与平台无关。赏60%发送,40%作为平台费用。无赏无稿酬,(五元以下不再发送)。

主编有语:靠哲学处世,依信念生活,沉浸于历史,表达在文章,写出来的只是包裹的衣裳,看不见的才是真实的思想……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军需币怎么获得?

1.

进入游戏

打开和平精英APP,进入游戏主界面。

2.

进入点券商城

进入游戏主界面之后,点一下右上角点券旁边的加号,进入点券商城。

3.

购买点券

在点券商城界面,选择需要的点券,进行购买。购买点券回到游戏主界面,点屏幕右侧的军需。

4.

用点券进行购买军需币

进入军需宝箱抽取界面,再点一下上方军需币右侧的加号。在弹出的军需购买窗口,点加号选择购买军需币的数量,用充值的点券进行购买,就可以获得军需币了。

军需币可以留到下个军需吗?

军需币可以留到下一个军需期,但要注意军需币的有效期限。一般来说,军需币的有效期限是一个军需期,即30天。如果在这个期限内没有使用完毕,剩余的军需币会自动过期失效。因此,如果想要留到下一个军需期使用,需要在当前军需期结束前将剩余的军需币全部使用完毕或者等到下一个军需期开始时再购买需要的物品。同时,需要注意平台是否会对军需币进行调整或者取消,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000元朝鲜币等于多少人民币?

1元朝鲜钱=0.059人民币那1000就等於59元人民币

1000M币=?

10rmb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财高金融网 » 1000军需币等于多少钱(cf道聚城购物点1000怎么用,等于多少人民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