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公司股权转让了,当年手续都办完了,八年没有收到一分钱,合同是否还有效?合同是否过了时效期?
一、股权转让法律概念分析我们可以把“股权”通俗的理解为股东权利,那么股权转让即为股东权利的转让。从公司法理论上说,股东因其出资而对公司享有股东权利,而这种权利是由自益权和共益权共同组成。所谓自益权即股东专为自己的利益而行使的权利,主要包括分红权权、剩余财产分配权等。共益权则指股东为公司及包括其他股东在内的全体股东利益而行使的权利,主要包括提案权、表决权等。自益权的获得是股东向公司投资的最终目的,是共益权的价值基础,而共益权的行使是实现自益权的手段和保障,两者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股东权利。其实,按照我国新公司法规定,“股权转让”专指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法第七十一条规定:“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出资或者部分股权。”;而对于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则被称为“股份转让”。公司法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股东持有的股份可以依法转让”。因现实中的房地产公司大都是有限公司,故我们在此仅以有限公司为例展开讨论。二、房地产公司股权转让价款的确定对于公司股权转让价款如何确定,往往在实务中引起转受双方较大争议,但在我国公司法制度和相关法律制度中,没有明确性规定和强制性规定。股权转让实质上也是一种买卖合同,按照合同法的等价有偿原则,应当对股权价值进行财务上的评估,而这个价值一般都会指向公司的净资产即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的所有者权益数。但评估价值仅仅是一种评判和估计的价值,只能作为一个重要参考,在交实践中双方还要考虑各自因素讨价还价,也属正常。因为这种评估价值主要反映的是公司的现有资产价格,而股权的价值不仅体现企业资产的历史和现状,主要还应体现企业的未来收益,因此股权转让价格的确定应考虑企业的动态盈利能力。房地产公司在股权转让时,由于可能存在在建工程的价值评估和未来收益问题,存在商品房销售采用按揭贷款方式,房地产公司与按揭银行间事先签有回购协议条款,购房者能否在10年至20年间的还款期限内完全履约,存在商业利益风险问题,房地产公司现有土地、房屋价值走向如何,等等问题,应根据房地产法律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科学评估,解决相关法律问题,最后确定股权转让价格。当然还要考虑潜规则发生的潜在费用,因其不是公司法律问题在此不述。三、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后的股东变更登记问题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后没有办理股东变更登记是否影响协议效力的问题,在过去的实践中存在不同看法。有人援引《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二款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以及旧《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条之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变更股东的,应当自股东发生变更之日起三十日内申请变更登记,并应当提交新股东的法人资格证明或自然人的身份证明”,从而认为没有办理股东变更登记的就是股权转让协议无效。而另有人则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九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登记手续,但未规定登记后生效的,当事人未办理登记手续不影响合同的效力,合同标的物所有权及其他物权不能转移。”司法机关一般会采信后一种观点。还有人认为这种法律上的不明确属于立法漏洞,并期待对公司法修改时明确股权转让协议应登记生效,但这种期望随着新公司法及配套法规的出台而未能实现。新的《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转让股权的,应当自转让股权之日起30日内申请变更登记,并应当提交新股东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证明。”虽然表述上有所变动,但仍不能满足合同法司法解释的无效认定条件。其实,从公司股权的特殊法律属性考虑,要求明确股权转让协议必须登记生效的想法是一种违背私法意思自治原则的想法。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属于对公司的行政管理和约束规范,不应介入平等主体间的交活动。换一种说法就是,股权转让协议因双方协商签订而生效,属于转让双方自由的法律行为,而要求公司进行股东变更登记是国家对公司作为企业法人进行管理的行政要求,这里的公司是独立于股东的一个法律主体。两者属于不同法律范畴。因此,是否进行股东变更登记不影响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如果转让某方不提供股东变更所需资料,另一方可以要求其履行协议并承担违约责任,另外,笔者认为公司也有权要求其提供所需资料以避免违法带来公司的损失。实践中,虽然股东变更登记不会影响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但是不依法进行变更登记则会公司受到行政处罚,形成不必要的损失和纠纷。因此,建议在股权转让过程中,转让双方均不要存在侥幸逃避法律责任的想法,依法协助公司进行相应的变更登记。四、股权转让中股东的优先购买权如何行使的问题公司法第七十一条规定:“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出资或者部分股权。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该条明确规定了公司股权转让中公司原有股东在同等条件下具有优先购买权。但该优先购买权如何行使,实务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有这样一个案例:某房地产公司有甲乙两名股东,甲拥有55%股权,乙拥有45%股权。甲因要到外地发展,决定将55%股权转让,起初乙并无购买意向,甲便与丙谈好股权转让价格,丙愿意购买甲的股权,从而取得该房地产公司的控股权。但甲正式征求乙的意见时,乙提出要行使优先购买权,但只购买甲10%的股权,从而对公司控股,甲可以将其45%股权转让后给丙。但丙提出要买就买55%的股权,否则不买。甲乙丙三方协商未果,引起纠纷。该案所涉及的法律问题是:股权转让中的优先购买权能否针对转让方的部分股权行使?鉴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学界争议较多,有人认为:公司原有股东可以对转让股东的部分转让股权行使优先购买权。理由是:第一,从法律规定看,公司法规定了股东的优先购买权,但并未禁止股东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的情况。第二,从立法本意看,公司法之所以规定股东(下又称原股东)享有优先购买权,目的就是为保证原股东可以通过优先购买权的行使,实现对公司的控制权,维护其既得利益。提供这种保护的立法依据:一是根据有限责任公司兼具有资合与人合的性质。其人合的性质要求公司股东之间具有很强的合作性。当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时,在新股东与原股东间能否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将对原股东的利益产生重大影响。为维持公司之人合,立法赋予原股东优先购买权,以便其选择是否接受新股东的合作。二是对原股东对公司贡献的承认,是保护原股东在公司既得利益的需要。公司是原股东经营发展的,当股东发生变化时,应当优先考虑对原股东既得利益的维护,其中便包括对公司的控制权利。其次,如果法律不是将原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列入优先考虑范围,根本就不会赋予其优先购买权。对公司的控制权既包括对原有控制权的维护,也包括对新控制权的优先取得。当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就可以取得对公司的控制权,或足以维护其既得利益时,原股东没有必要收购全部转让的股权。对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的承认,应当包括在立法本意之中。再次,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是可分物,法律允许对其分割、部分转让。出让的股东可以出让部分股权,受让的股东也可以受让部分股权,优先购买权当然也就可以部分行使。在实践中,确实存在股权受让方为取得公司的控制权才同意受让股权的情况。这时,股权转让的标的物已经变为随特定比例股权而存在的公司控制权,从这个意义上讲,标的物具有不可分的性质。但是,如前所述,在公司控制权方面,法律是优先保护原股东利益的。优先购买权的行使顺位在先,其地位要高于为取得公司控制权的非股东受让方的利益。所以,原股东对优先购买权是全部行使还是部分行使,完全可以自行选择,不应受制于受让方取得公司控制权的利益。对原股东的优先购买权而言,转让的股权仍然是可分物。笔者亦同意上述观点。但实践中,当由于原股东主张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而使股权转让无法进行时,如果拟转让股权的股东坚持退出公司,就只能寻找新的受让方,或者解散公司进行清算,甚至因此可能使公司陷入僵*。其实还有很多法律问题值得我们探讨,也更值得有意进行房地产公司股权转让的投资者引起足够重视,以免使自己利益受到重大损失。
马克斯发现剩余价值后把它怎么了?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成为无产阶级战斗的理论;同时也成为资本主义完善自己的钥匙。
剩余价值理论,是不是漏洞百出说了个寂寞?
什么是剩余价值?
从大卫·李嘉图以降的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人类劳动是一种商品,它可以创造价值。资本家正是从工人的劳动中获得了利润。
如果一个工人工作八小时,则该时间里产生的劳动价值只有一小部分用于支付工人的工资,其余时间是无偿劳动,也叫剩余劳动,而资本家正是从剩余劳动中榨取了额外的剩余价值。
这个过程被称为剥削。
一个著名的例子:
假设:
1、每个工人在4小时内制作10双鞋;
2、这10双鞋的原辅材料、机器、建筑物等的折旧消耗为30美元;
3、劳动力的日常成本为8美元;
4、工人每小时创造2美元的价值。
因此,生产10双鞋的成本为30+8=38美元。
资本家会对这个结果感到满意吗?当然不会。他购买劳动力和原材料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他所花的成本。
他要寻求盈余,只有一种方法:让他购买的劳动力工作超过四个小时。日常工资并不增加,还是原来的8美元,只需将工人的工作时间再延长4小时,每天8小时的工作将生产20双鞋。
那么,20双鞋子的成本是多少?原辅料和折旧10双鞋是30美元,20双鞋就是60美元,再加上工人劳动在8小时内创造的新价值,相当于16美元,总额为76美元。
让我们计算资本家的费用:生产资料60美元,日常劳动力成本8美元。总额为68美元。
因此,在花费了68美元后,工厂主收到了76美元。差额8美元,正是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劳动者在8个小时的劳动中创造了16美元的价值,但只获得了8美元维持基本生计的报酬,这意味着在剩余的4小时里,他免费为资本家工作,没有得到任何回报。
为了创造与劳动力价值相等的价值而必须工作的那部分时间称为必要劳动时间,在这个例子里是4小时。在此期间消耗的劳动称为必要劳动。
工作日的另一部分,当工人创造剩余价值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称为剩余工作时间,在此期间消耗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劳动者的无偿劳动在剩余时间内创造的价值。 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是,雇佣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是资产阶级社会所有剥削阶层的收入来源,包括:实业家、商人、银行家、地主等。
这里引一段语录:
“资本只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冲动,那就是增加、创造剩余价值、用它的永久部分、用它的生产资料吸收尽可能大的剩余劳动群众的冲动。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当它吸收活劳动时才会活着,而且活得越充实,它吸收的活劳动就越多。”
以上表述,正是我们在《**经济学》中所学的。
正如语录所说的,“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意思是,作为其所处阶级的代言人,其思想必然带有其阶级的*限性,古典经济学家们关于剩余价值的论述也不能例外。
除了阶级的*限性以外,时代背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典先贤们古典理论的时代*限性也凸显出来。
站在这个时代,以作者所处的阶级(不知道是什么阶级)来看,我们熟知的剩余价值理论存在许多漏洞:
一、必要劳动时间的确定没有科学的公认的数学模型。
前文所引生产鞋的例子里,必要劳动时间是4小时,超出4小时就是剥削。这个4小时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是人为规定的吗?为什么不是2小时或8小时或10小时?
如果是10小时,岂不是工人剥削了资本家?提出这一概念的人,将必要劳动时间和维持基本生计挂钩,意思是资本家付出的工资恰好是保证劳动力生存的额度,再少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会下降甚至丧失,再多的话,贪婪的资本家也不会给。
这都是主观定性分析,没有量化的基于大范围多样本统计学的计算依据。现在各地实行的最低工资标准和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标准都比古典经济学家们来得科学。
假如我们把社平工资看成是必要劳动时间所得,那么,高于社平工资人群是不是意味着剩余劳动时间获得了报酬,从而雇主没法榨取剩余价值了?
那工资远超社平工资甚至超过几倍十几倍的人群是不是反过来剥削了雇主?
制鞋工人每小时创造2美元价值,这个数字也没有计算依据,假如把这个数字变成1美元,那么,工作8小时获得8美元就不存在剩余劳动时间了,同时也没有剩余价值一说了。
无论是劳动时间,还是劳动报酬,几百年来,不管是古典经济学家还是现代经济学家,都没能给出一种类似于数学、物理学等学科那样的数理模型,事实上也没有必要。
因为这是一个市场行为,就像菜市场卖豆腐一样,没有谁规定,大家都卖2元1斤。如果一个人突然卖3元1斤,结果是没人买,豆腐坏掉;如果有人卖1元1斤,结果是他自己赔本还让同行*。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在指挥,大家不约而同卖2元1斤。
劳动力市场也一样,同等质量的劳动力,比如本科毕业的应届生在三线城市的入职工资基本上在每月4000-6000元,你给3000元招不到人,你给1万元除非你是灰色行业。
二、剩余价值理论对劳动的定义过于狭隘,否定了公司创始者、生产组织者和企业管理者的劳动价值,没有看到不同劳动者在创造价值方面的巨大差异。
看语录是怎么说的:“企业家......没有任何合法的角色,在一个价值是由劳动和单靠劳动创造的世界里,他也不能得到报酬。他成了一个闯入者,对劳动已经生产的东西没有任何增加。”
这种观点在原著里还有许多不同的表述,看来阶级代言人的烙印烙得很深。
现在我们知道,组织、管理也是劳动,而且是高级劳动,难道马斯克对特斯拉和火箭发射没有任何贡献?难道乔布斯只是苹果公司的闯入者,是个没有任何合法的角色? 把劳动创造价值简单地按时间计算,真是头脑简单的奇葩算法,因为他们没有看到不同劳动者在创造价值方面的巨大差异。
我们来看一下,一个办公室文员的4小时和腾讯老板的4小时有可比性吗?
据说张先生的年薪以亿计,那么他是不是反过来剥削了老板?
事实上,并不是爱迪生雇了100个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来提供剩余价值让爱迪生榨取,相反,是爱迪生发明了灯泡创造了巨大的利润然后将爱迪生电灯公司不断壮大成为通用电气公司(GE),200多年来给成百上千万人创造了工作岗位,直到现在,还有多少人梦寐以求想入职GE被榨取剩余价值而进不去。
在某“百科”里,关于剩余价值的定义这样写道:“通过销售产品获得的金额减去材料、工厂和劳动力成本后的差额。”
这不就是一个企业的税前利润,在古典先贤笔下,这个利润正是剩余价值,是从工人身上榨取的。
这里所说的劳动力成本,如前所述根本不包括企业创始人、所有者、管理者和生产销售活动组织者的劳动,在古典经济学家的描述里,这些资本家都是不劳而获的吸血鬼。
我们来看一看”吸血鬼“比尔·盖茨的例子,上大学时就能编程挣钱,在他和IBM合作前自己还在打工,直到他花5万美元买了套QDOS系统,经过改进开发后命名为MS-DOS,授权给IBM用户使用,然后赚了大钱,这个原始资本积累过程谈不上血腥吧?
开发出windows系统后,企业不断壮大,在全球100多个国家雇员近20万人!
难道他是靠剥削起家的?难道他雇工的目的是为了剥削?如果真是为了剥削,那么有多少人渴望进微软被剥削啊!
真相和常识:企业利润里当然有工人创造的价值,如果把企业利润全部发放给工人,企业再生产的能力就会受到削弱,在激烈竞争中失败,企业垮了,工人也会丢掉饭碗,连必要劳动时间都不可能有了,得千方百计寻找新的资本家来榨取自己的劳动。
同时,我们发现企业利润不光是工人创造的,企业创始人、企业所有人、企业管理者也为企业利润贡献良多,在很多情况下,管理和创新带来的利润比简单劳动更多。
这是一个双向自然耦合的共赢场景,大家都为企业添砖加瓦,共享企业成长的长远红利,这不比分光吃尽、企业解散要好吗?
再说,现代企业很少只发给工人维持基本生计的工资,如果真是这样,汽车和房子这种维持生计之外的大件耐用品就不可能有如此巨大的销路。
三、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家的仇视导致其忽略或淡化了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其实,资本就是劳动。
假如雇佣一个大工给你干一天活,比如贴瓷砖,按天算的话一天300元,雇一个小工200元,平均250元。
那么,当你有一个亿资本的话,就可以雇40万人为你工作一天。这一亿元资本在这里可以简单换算成40万人一天的劳动。假如你的工作是复杂劳动,比如编程,平均年薪起码得10万元起步,这样你就只能雇1000个人为你工作1年或100个人工作10年。
所以说,资本是劳动,劳动又能创造资本。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资本可以解决就业,就业者的劳动可以壮大资本。两者的关系既有矛盾,又有协调,并不总是针锋相对。
在现代社会,劳资关系在内靠制度和企业文化协调,在外靠法律法规约束,工会组织机制健全的国家,工会也能发挥一定作用。
本质上,还是前文所说的双向自然耦合关系,公司太扣门儿、太苛刻,员工就辞职走人;员工不能尽职或行为失当,公司就炒他鱿鱼。
双向流动,市场行为,法律监督,就这么简单,并不导致挖坟掘墓敲丧钟的必然结果。
如果抛弃对资本的偏见,合理引导利用资本来创造新的更大的价值,在解决大量工人就业的同时,把我们的共同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这不是人群治理首先要做的事吗?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正是大量引入西方资本,同时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才有了举世瞩目的经济腾飞。
资本不是邪恶的,除非它被邪恶利用。我们说资本就是劳动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也可以说,劳动可以以资本的形式储存起来,并在需要的时候进行转移。
比如,引进外资100亿美元的资本来我国修路,该国平均年薪5万美元,也就是相当于20万人一年的劳动收入,那就相当于有20万人来帮中国人修一年的路。你说这资本是不是万恶不赦的?这资本背后的资本家是不是应该被消灭?
当然,在解决了我们建设初期的燃眉之急后,这钱还是要还的,这也是一个双向自然耦合的过程,我们得到急需的建设资金,他们得到我们的市场和资本的增值。
哪来那么多你死我活?资本的劳动属性证明其本身是中性的,控制资本的势力可能在善恶两种相反的方向运用资本来达到其目的,善的方面就是发展经济、带动就业、建设美好家园、造福一方人民;恶的方面可能是垄断行业、欺行霸市、造假贩假、涉毒涉黄等等,甚至组织合同制职业军人或雇佣军入侵他国……
对于善意资本,国家要引导和褒奖,恶资本必须受到法律严惩。
四、剩余价值理论没有预见到科学技术发生质的、飞跃性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
尤其是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迁,彻底改变了以单位劳动时间来度量劳动价值的浮浅认识,人们发现资本的原始积累不再是罪恶滔天的圈地运动,也不是充满血腥的掠夺,现代人们早已认识到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先进科技和管理创造的价值与简单拧螺丝、扛麻袋相比,是几何级数的跃升。
我们都知道,这是他们个人创造性劳动的巨大回报。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机器是“死劳动”,资本家无法榨取机器的剩余价值,因而无法从机器上获得利润。
认为机器只是制造机器时劳动的转移,跟厂房一样是凝固的“死资产”。
如果让李嘉图们死而复活,到上海、柏林的特斯拉工厂参观一下,或者干脆到小米集团的黑灯工厂瞄一眼,相信他们就不会这么说了。
十九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发生,处于工业革命核心地带的古典经济学家们仍然看不到电力、机器对生产力的解放,死抓住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剩余劳动是资本家获得利润的唯一方法的教条不放,这除了阶级*限性的解释以外似乎只有认知情绪化一种可能了。
1893年恩格斯在写给亨利·德马雷斯特·劳埃德的信中说:“我非常倾向于认为,至少在美国,只要美国本地工人阶级取代了暂时还多半由移民组成的工人阶级,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敲响了。”
这个时候,汽车已经面世,再过十几年,福特的生产线就发明了,人类第一次通过科学的生产组织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而在古典经济学家眼里,对这一切都视而不见或无法预见,他们固执地认为,这一切都不产生利润,“没有任何增加”。
那么,很容易理解,他们对半个多世纪以后发生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更无从想象了。
现在,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信息是生产力,科学的企业管理和生产组织也是生产力,企业文化、品牌形象等无形资产也是生产力,这里面也凝聚着资本家(基本由企业家、创始人、所有者、管理者、金融家、发明人、职业经理人组成)的劳动,相比单位时间计价的简单劳动而言,是更复杂更高效更有创造力的高级劳动。 因此,如果硬要说企业利润由剩余价值组成,那么这个剩余价值则是由两部分剩余劳动组成的,一部分是单位时间计价的简单劳动,另一部分是相对前者对利润作出几何级数贡献的复杂劳动。
谁剥削谁还真不好说,套用一句现成的话吧: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之分。
写到最后,我发现自己只不过是想解释129年前一个失败的预言:“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敲响了!”
为什么各个时代的没产阶级苦等100多年,那该死的丧钟还没有敲响?
我发现问题出在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导致阶级剥削,阶级剥削导致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导致阶级革命,革命会导致一个阶级被消灭。
然并卵,剩余价值理论从一开始就漏洞百出。
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科学研究起指导作用,是无数科学研究工作者所形成的共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反映了所有科学研究领域普遍的规律。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普遍法则,科学研究也受其指导,在实践中发现矛盾(问题),然后提出新理论解决矛盾,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新的研究,又发现新的矛盾,如此科学便在发现矛盾与解决矛盾中发展。而辩证法便是指导人们在论证与分析中发现矛盾,以求得真理。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是对立统一的。在科学理论中这种思想是随处可见的。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核心,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做出了总结,阐述,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这些方法正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同时使用归纳与演绎两种方法,先由归纳法得出一定结论,再通过演绎法加以证明,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是通过对前人的实验数据进行归纳得出,再由演绎验证成立的。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得到一些天文现象的数据,再加以逻辑推理得出科学结论的就更是屡见不鲜了。抽象与具体,分析与综合更是重要与常用的方法,也是我们重点培养的思维能力,其对科学探索与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重要的思想,也是科学研究中的基本准则。在科学研究中一定要忠于事实,不能想当然,无论结果多么出乎意料或是与过去的思维、观念相冲突。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越重下落越快,2000多年中无人提出反对意见,直到伽里略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后,人们才识破了这个谬论,难道2000多年中真的没有人发现吗?不是,只是人们发现不对后,又想当然的自我否定了,与真理擦肩而过。而相对论与量子论的发现又恰恰相反,正是违反常规思维模式,忠于事实才得出的。在这里,我们有理由指出这样一点:当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重大而且深远,它揭示事物的本质,使原先被硬化的理论构造将整个地发生变化。我们根本不想自诩说,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乃是在我们手中被现成地掌握着的东西;它从来就不是什么现成的东西,来自于我们的科学研究实际问题的总结和升华。如果说这种意义从根本上来说乃是由历史所造成并且由历史不断地去造成,那么在哲学的范围内,正如我们已经提到过的那样,它只是在对话的途中生成并且呈现。在这样的意义上,若仅就代表性的标记来提示的话,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要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真切意义,不能不读《存在与时间》,就像不能不读《精神现象学》一样。我们也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精髓,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当这一哲学真正地与当代思想形成批判性的对话时,它的当代意义不是被遮蔽而是被坚决地揭示出来;正像它在这样做时不是疏离了当代思想的任何一种积极成果,而是同样坚决地把它们据为己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阐述更是解决了人们在科研中的困惑。当相对论与量子论为人们接受后,有的人便全盘否定牛顿力学,这是不正确的。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真理的两个属性。两者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容的。人们对自然的每个认识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一定的范围和程度上进行的,人们正是通过相对真理认识绝对真理。因此,相对真理有*限性,但只要在其*限范围内,相对真理就是绝对真理。否定相对真理也是荒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最高概括。在其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思维的火花,其中的思想给人新的感悟与认识事物的方法,对科学探索与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理科的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研究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两者之间联系密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立和发展以自然科学基础,而自然科学的发展则自觉不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方法论的指导。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继续蓬勃发展,并以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最新态势深刻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考验后,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当前,在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形势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技的关系,仍是一个意义深远的重大课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实践服务、为人类服务。学人们承担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崇高社会责任,如果不能做到求实,学术就不能提高,社会就不能进步,文明就不能发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是学术的生命力所在。唯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在学术上有所发现,也才能引领学术潮流。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有所创新,使唯物史观深深地扎根于活跃的现实之中,更富于生命力和创造力。 推陈出新。学术研究贵在推陈出新,而出新的前提和基础是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举世公认的学术创新大师。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待学术创新持极端审慎的态度,对动辄就构筑什么“体系”深恶痛绝。七十年代中期,杜林以社会主义行家兼社会主义改革家的面貌出现,大喊大叫说什么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体系”,向马克思主义发起挑战。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杜林所谓的“新体系”不屑一顾:“‘创造体系的’杜林先生在当代德国并不是个别的现象。最不起眼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动辄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所谓科学自由,就是人们可以撰写他们所没有学过的一切,而且这被冒充为唯一的严格科学的方法。杜林先生正是这种放肆的伪科学的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科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马克思主义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总结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也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优秀的思想成果。它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完整的世界观,马克思还把这种全新的哲学思想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论,即唯物史观。这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历史观,从而为社会科学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第一次使人们有可能克服过去那种对社会历史和**的混乱和武断的见解。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虽然时代有了很大变化,然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没有过时,仍然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但是,马克思主义又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它要随着时代的前进,实践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在十八九世纪自然科学水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创立了奠定于那个时代自然科学技术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人类历史的伟大创举。马克思主义创立已经一百多年过去了,过去的一百年,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一百年,新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马克思没有看到原子内部的结构,现在不仅可以看到,而且更深层次的图景也已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马克思没有看到相对论、量子论、分子生物学。无线电电子学,现在以这些现代科学为基础的火箭、卫星、计算机等一批高新技术成果成了我们时代的标志。原有的科学技术不仅大大丰富、完善和精确化,而且一大批新的科学技术领域开拓出来了。当今,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人类面前展现了一个新世界,新事物。新现象、新关系层出不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与哲学交叉渗透,又产生了一批马克思主义时代尚未出现的综合性学科领域,如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人机工程学、大系统科学等,需要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基础上做出新的概括,才能承担起指导自然科学技术前进的伟大历史使命。所有这些,不仅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自然科学技术基础,也需要我们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去研究、去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背景条件下,依据当时社会所能提供的事实材料而创立起来的:马克思从商品入手,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全过程,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但是,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资本主义固有本质未变,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阶级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新的形势,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来剖析当代资本主义所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也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课题。通过学习,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学会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d人的伟大旗帜。中国古代和古希腊时代的思想家就开始研究自然哲学方面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研究开始出现,科学技术对科学影响日益明显的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成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重点.科技哲学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马克思主义对科技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在科学技术哲学的历史地位.科学技术哲学正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研究自然界的辩证本性,研究科学技术思维的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等内容.由于科学技术活动已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因此,将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单独对象考察和研究无论对科技发展还是对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哲学研究实际上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发展史,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思维科学,科技社会学,科技方法学,科技伦理学,技术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具有明显的交叉和前沿学科的性质.现代科技革命包括科学和技术这两方面的革命,它的迅猛发展正在使人类社会在经济、**、军事、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现代科技革命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现代科技革命取得的丰硕成果,证实、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例如爱因斯坦相对论以确凿的科学事实揭示了物质和运动、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不可分割性。电脑科学和现代人工智能技术,极大地充实了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的原理。现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不断涌现新的问题,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如宇宙的起源和演化问题,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所提出的伦理问题,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等,都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而这种探索和研究必将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辉煌成果,大大增强了人们认识自然和变革自然的能力,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一方面给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也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有待解决的课题,要求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研究和解决,不仅原有的基本理论问题重新引起人们的思考,而且一系列新的重大问题又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就不能离开理论思维。就现代而言,就是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只有这种哲学,才能给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沦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立d立国之本,如果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发生动摇,就会动摇我们事业的根本。但是,面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形势,西方社会出现了各种思潮。“过时论”者有之,“趋同论”者有之,“现代化论”者有之。它们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发展进程,迎合时代的“潮流”以各种形式时隐时现。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科学技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矛盾的观点,联系的、发展的理论以及实事求是的相关方法论在现实学习、生活中给予指导,有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及理论水平,从而更好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事今后的科学研究。
什么是剩余价值?为什么有人对此理论有怀疑?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大叔提出的,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有相对和绝对剩余价值,总之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劳动而无偿获得的价值,要是学过**的话肯定会知道的,至于有人怀疑也很正常啊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是什么?
"全民所有"的资本改变不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在美英法这些国家,经过长期的工人运动的斗争,工会的势力很强,资本家无奈之下已经放松了对国内工人阶级的剥削,转而以资本国际化为主,对外剥削,对内缓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已经渐渐消亡了,他们全体联合起来,剥削第三世界国家人民!这正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向全球发展的表现.http://www.***.net/showcontent.php?f=1&t=565918&m=3384822我所说的当代资本主义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资本主义。我把它称作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生产资本的全球化。资本主义在生产领域,尤其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实现了全球化。资本主义制度的全球化已经有几个世纪了,但是生产资本的全球化却是不久前的事。这是对17世纪以来欧洲形成的民族国家形式的*部超越。生产资本从部门和领土的角度,向全球扩张并互相渗透。2、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伴随着资本生产的全球化,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银行、保险、金融市场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扩张等等。金融的这种新的作用,并不是为了保证为本国投资融资,而是为了把世界储蓄集中起来。其目的在于:(1)使各国之间能够相互借贷;(2)有利于生产资本的对外扩张;(3)使金融资本家能够尽快地从大规模投资中解脱出来,从而进行金融投机。总之,资本主义金融化就是为了保证资本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是空前的,甚至企业也成为大量的、经常的交易对象,这是前所未有的。3、世界垄断寡头,即跨国公司的形成。在当代金融资本框架下的资本全球化的有力推动下,资本主义企业实现了空前规模的积聚。来自各个不同的国家的资本的相互渗透和并购,最终形成了巨大的全球垄断寡头,即产量超过中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巨大的跨国公司。4、全球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形成。这里所说的全球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指金融资本与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资本、商业资本、服务资本、保险资本和各种投资资本的复合体。各国的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融合成全球的私人垄断资本。5、高技术资本主义的形成.上述资本主义的深刻变化都是与大规模的科学技术变化相联系的,是以信息革命为核心的高科技革命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深入到所有生产部门,其中包括服务部门,推动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连续化。大量信息的储存、“实时”的分析和处理、远程的交换、迅速的决策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此外,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开辟了新的产业领域。高技术资本主义改革了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从而引起了就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当然,今天的资本主义已不同于狄更斯、雨果时代的资本主义。但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存在过度剥削、收入和贫富差距的扩大、雇佣劳动的弹性和不稳定性、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福利的减少等等。在经济金球化条件下,由于劳动市场的全球化,世界垄断寡头使全世界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处在直接的对立甚至敌对之中。它们利用第三世界国家对发展的要求,使用各种手段,例如利用企业外迁,来压制发达国家的工人运动。当前,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加剧烈了,而且扩大到了全世界。从理论上看,用以说明资本主义剥削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并没有过时,除了自然禀赋,在劳动创造的价值之外,我看不出还有什么其他经济财富的源泉。所不同的是,在世界金融寡头掀起的剧烈竞争条件下,市场价格发生严重扭曲,越来越偏离价值,消费者更加难于了解“实际价格”。在所谓资本主义“软”竞争体系中,马克思所描述的“均衡价格”作用下降,而经济当事人的原生态的经济权力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金融寡头关心的不是产品中实际花费了多少劳动,而是关心他们所支付的劳动的价格.他们把效益的风险转移给承包商,并分散到全世界。他们所关心的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下的利润最大化。http://hi.baidu.com/lishilaoshi/blog/item/c5b4780e9de485ca7bcbe1ca.html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资本国际化或资本国际社会化,是资本在国际化运动中实现不断增值。如上所述,资本的本性就是不断实现自身的增值和扩张。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实现增值和扩张的一种新的形式和最高的阶段。它同先前发展阶段的不同之点就在于,这种垄断资本在形式上和某种程度上是超越国家主权的;它是在以生产资本为主体的各种形态资本的国际化运动中,即在以国际直接投资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资本的国际化、以国际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商品资本国际化、以国际信贷为主要形式的货币资本国际化运动中,实现其价值增值和垄断利润的。这种变化的核心和趋向,就是资本的社会化和利润的最大化。它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相比,其社会化已经不只是*限于一个国家的社会,而是已经发展为国际社会,也就是资本国际社会化。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解释?
仔细考察“剩余价值”出现的各种场合,发现其含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故对剩余价值的新旧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旧解释是剩余价值之特殊,无普遍适用性,仅可解释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而新解释则为剩余价值之一般,具有普遍适用性,可解释一切与自用价值相对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还有第二种含义,是从价值的载体而言,是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这种含义不如第一种含义常见,但在电视、报刊、书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出现。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时之前,中央电视一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曾报道有人回收“电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组装成一辆摩托车,言此为利用垃圾的“剩余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显然并非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而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把废水的再利用称为利用水的剩余价值,把废料、废物的回收利用称为利用物品的剩余价值,此“剩余价值”也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这两种含义,一个是言人所创造的价值状况,另一个则是言物品本身的价值状况,名同而实异,但根据其出现的场合,联系上下文,很容易判别其所指何义。因第一种含义很常见,第二种含义较少见,故本文主要以第一种含义为依据对剩余价值展开论述。由此而观其适用范围,便可看出: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在原始社会末期以后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一直存在。原始社会前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尚不能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人在很多时候处于忍饥挨饿的境地,故难以创造剩余价值。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创造的价值除满足自身及家庭需要外,尚有少量剩余,故能生产少量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最明显的便是战争得胜者不再将战俘杀掉,而是将其用作奴隶为自己生产剩余价值。封建社会,剩余价值的生产广泛存在,地主收的地租及国家收的各种捐税,皆来源于农民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众所周知,其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及国家的财政收入皆来源于工人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社会,上文已有论述,广泛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而且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更加离不开剩余价值的生产,因那时会出现更多的职业种类,社会分工将更加细密,更多的人将离开物质生产部门而从事文教、卫生、公共服务等工作,如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不能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那么许多社会必须的非物质生产性的工作将无法开展,整个社会机器将停止运转。综上所述,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剩余价值”概念的准确解释,便可使这一概念的理论价值大大提高,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且适用于其他社会,不仅可解释、解决经济问题,而且可解释、解决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问题,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更加完善,大大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剩余价值理论
不是的
为什么将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较低者作为期末存货计量方法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因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而造成的损失。 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范围主要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外的其他资产减值的处理。《资产减值》准则改变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减值准备计提后可以转回的做法,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消除了一些企业通过计提秘密准备来调节利润的可能,限制了利润的人为波动。 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 1、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2、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折旧或者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 3、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确认减值损失后,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价值已恢复,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记入当期损益。 “存货跌价准备”账户用于核算企业提取的存货跌价准备。 存货跌价准备是指在中期期末或年度终了,如由于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不可以收回的部分,应按单个存货项目的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差额提取,并计入存货跌价损失。 简单的说就是由于存货的可变现价值低于原成本,而对降低部分所作的一种稳健处理。 计提存货跌价损失的范围: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存货的范围比较宽,有在途材料、原材料、包装物、在产品、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产成品,委托加工物资、委托代销商品、受托代销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等。存货是否需要计提跌价损失、关键取决于存货所有权是否属于本企业、存货是否处于加工或使用状态。凡是所有权不属于本公司所有的存货,不需要计提存货跌价损失,如受托代销商品;凡是处于加工或使用过程中的存贷不需要计提存货跌价损失,如:委托加工物资、在产品(存货实物形态及数量不容易确定)、在用低值易耗品(价值低且已摊入成本)等。 计提存货跌价损失的金额限制:从理论上分析,凡是存货的市场价或可变现价值低于其成本价的,都需要计提存货跌价损失,并且规定必须分品种,规格、产地、品牌明细核算,但在实际核算工作中由于很难做到而显得没有多大现实意义,如大型商业企业存贷品种及规格少则上万种,多则几十万种,尤其在目前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很多存货市场出售价格低于成本价,按照新制度的规定,无论存货跌价损失的金额是多少,都需要计提存发跌价损失,一则会计核算工作已非常大,不可能全部做到;二则对于跌价损失金额比较少的存货也要计提跌价损失,没有多大现实意义。笔者从为各个企业可以根据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原则,规定计提存贷跌价损失余额的范围,可以用绝对数表示,存货跌价损失多少金额以上的,需要计提,否则不提;也可以用相对数表示,存货跌价损失金额超过本企业实现利润规定百分比的,需要计提,否则不提。确定计提跌价损失金额范围或百分比,关键取决于对企业实现利润的影响程度。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计算公式:存货跌价准备=库存数量×(单位成本价-不含税的市场价) 计算结果如为正数,说明存货可变现价值低于成本价,存在损失,就按此数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如为负数,就不需计提。可变现净值: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企业会计准则——存货规定:会计期末,存货应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所谓“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指对期末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之中较低者进行计价的方法。“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使存货符合资产的定义。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下跌至成本以下时,表明该存货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低于其账面金额,因而应将这部分损失从资产价值中扣除,计入当期损益。否则,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时,如果仍然以其历史成本计量,就会出现虚计资产的现象。
剩余价值学说有没有问题
他这理论要正确,由此建立的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也不至于崩溃了.